第三百六十四章 江淮战役(一)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抗日之我为战神最新章节!
西方的基层军事教育,军校只是承担一部分。战时军官的补充,除了军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依靠大学后备军官训练团,以及从优秀士官之中选拔军官。而国内在这一点,至少在短时间还是无法弥补的。
日本人的最基础军事教育,应该说做的相当不错。至少在战争初期,他们后备军官的水平还是相当高的。即便是到眼下穷途末路阶段,后备军官的水平也不差。但是他们过于区分军官与士官之间的差别,那些经验丰富的士官,百分之九十九只能一辈子都当士官。
宁愿选择那些没有任何经验的,突击培训的军官,日本人也不愿意从大量经验丰富的士官之中选拔军官。这就是日本人在军官培养方面最大的失误。但这并不说明日本式的军官培养理念,就真的一点无可取之处。
尽管苏式的军事教育体系,划分的有些过细,并不有利于一个基层指挥官全面能力养成。至少在团一级以下部队,甚至师一级的各级指挥员,也只能负责自己的兵种指挥。但毕竟在符合自己国情的基础上,满足了部队最基本的需要。
他们更注重的是在合成部队阶段最基础编制,也是中级军官与高级军官衔接最关键的团一级,以及团以上军官的合成培养。在国内教育水平还远不如,当初国内战争刚结束的时候苏联情况之下,这个体系至少在短时间之内,还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而且郭炳勋也知道,杨震尽管支持自己去搞教育,但是不会同意自己去担任一个步兵学校的校长。事实上作为抗联的参谋长,很清楚抗联军事干部培养弱点的郭炳勋,也不得不承认杨震的这个着眼点很准确。沉思了好大一会,郭炳勋最终点了点头。
郭炳勋的最终点头,让杨震暗自松了一口气。郭炳勋要在战后去搞军事教育这一点,杨震还是很支持的。但郭炳勋心中想着什么,杨震也大致能猜出来。毕竟是西方著名军校出来的高材生,对于那个培养出法国最著名的军事统帅的军校,教育模式还是很信服的。
自己这个最得力的助手想去要办军校,杨震还是很支持的。建立正规的三级军事教育体系,也是杨震一直追求的。但郭炳勋的想法,在杨震看来却是很不现实。至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国内是没有那个基础的。
杨震提出以苏式军事教育为基础,加上部分的日本军事教育理念,这无疑相当符合国内的现状。借鉴各方面,包括自己敌人的优点,在加上关内外的实际情况与经验,拿出一个符合自身特点的军事教育体系和理论,这是关系到全军未来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而郭炳勋虽说有些理想化,但是无论是能力还是眼光都是有的,这一点杨震很清楚。而且在军事教育体系上,杨震也不赞同全盘的苏式化。苏联的军事教育体系,虽说更符合中国的国情,但自身的缺点也在哪里摆着。
军事教育体系过于死板,划分的也是过细。就像苏军之中大量存在的,培养机枪排长的机枪学校,杨震就不是很赞同。这些基础的东西,完全可以并到步兵学校去培养嘛。还有苏联人的军事师范学校,杨震也不是很同意。
各个兵种专业从基础的兵种指挥学校,到培养本兵种高级指挥员的兵种学院,这就有些过于繁琐了。虽说日本人是自己手下败将,但至少军事教育体系的某些方面,杨震还是很欣赏日军的教育体系。
所以杨震提出了吸取日式军事教育精华,根据自身特点完善预定采用的苏式教育体系。取两种截然不同,但目标却殊途同归的军事教育理念和体系,创立符合中国人自己的军事教育模式,
杨震认为只要说服了郭炳勋,丢掉那些有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他会做好这项工作的。一手创立了抗联高效而又简练的司令部体系,以及扎实参谋工作的郭炳勋,究竟有没有能力去办好一所合成指挥军校,杨震还是有这个底气的。
搞定了郭炳勋,杨震还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自己的那几个秘密计划上。至于朝鲜战场方面,他也只是坐镇后方,而没有亲自到一线指挥。此刻就算杜开山调动了他可以调动的大部分兵力,但整个朝鲜战场依旧只能算是局部战场。
至少在朝鲜军的主力全部投入进来之前,整体的规模也最多就算是一个集团军级别的。杨震认为杜开山的能力,至少现在看还是应对有余。所以杨震没有亲临朝鲜战场指挥,而是就坐镇在后方注视。
而在关内战场,准备了已经整整两个月的江淮战役,于四月二十一日全面打响。抗联入关部队以及晋察冀军区、晋冀鲁豫军区各一部,并山东军区大部,在新四军苏北军区、淮北军区主力,以及活动在豫东的新四军五师的配合之下,对日军淮河防线发起全线攻击。
在此次战役之中,林总表现了他一贯缜密的心思。在战前就不断的出动侦察部队,在新四军淮南和苏中军区的配合之下,对淮南日军防御体系进行了详细的侦察,以弥补空中侦察的不足。同时在战场部署的时候,也详细的考虑到了地形上的特点。
在兵力和火力的部署上,以地形比较适合坦克突击作战的东线为主。至少在表面上看,这个部署是中规中矩的。不过杨震也清楚,以林总自身的指挥风格,他绝对不会采取这种平庸的战术部署。否则在部署阶段,也不会多次来东北取经。
不仅要走了自己指挥坦克集群的经验,还要走了抗联总部总结的苏军在苏德战场上,大规模装甲部队使用的经验,以及一些特殊战例。还要走了陈翰章,这个抗联最好的装甲部队指挥员。对林总究竟暗藏了什么手段,杨震倒是有些拭目以待。
在四月二十一日江淮战役全面拉开帷幕后,林总亲自指挥的一个装甲师,四个装甲旅外加五个独立坦克团,并第一机械化步兵师、十一个步兵师,外加山东军区四个师,以及苏北军区主力组成东线兵团,率先于涟水、阜宁正面发起强渡眼下作战。
涟水、阜宁一线正面的率先打响,也正式拉开了此次江淮战役的序幕。在密集的炮火与空中掩护之下,经过五个小时的反复突击。作为第一波强渡部队的五个步兵师,在山东军区一个师以及苏北军区主力的配合之下,率先于涟水正面打开一个十五公里长的缺口。
当然这段河道已经不能再称之为黄河,自七年前花园口决堤,黄河沿着颍河与涡河河道南下多淮入海后,这段河道已经成为黄河河道。此次江淮战役至少在东线,称之为黄淮作战更应该恰当一些。
西方的基层军事教育,军校只是承担一部分。战时军官的补充,除了军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依靠大学后备军官训练团,以及从优秀士官之中选拔军官。而国内在这一点,至少在短时间还是无法弥补的。
日本人的最基础军事教育,应该说做的相当不错。至少在战争初期,他们后备军官的水平还是相当高的。即便是到眼下穷途末路阶段,后备军官的水平也不差。但是他们过于区分军官与士官之间的差别,那些经验丰富的士官,百分之九十九只能一辈子都当士官。
宁愿选择那些没有任何经验的,突击培训的军官,日本人也不愿意从大量经验丰富的士官之中选拔军官。这就是日本人在军官培养方面最大的失误。但这并不说明日本式的军官培养理念,就真的一点无可取之处。
尽管苏式的军事教育体系,划分的有些过细,并不有利于一个基层指挥官全面能力养成。至少在团一级以下部队,甚至师一级的各级指挥员,也只能负责自己的兵种指挥。但毕竟在符合自己国情的基础上,满足了部队最基本的需要。
他们更注重的是在合成部队阶段最基础编制,也是中级军官与高级军官衔接最关键的团一级,以及团以上军官的合成培养。在国内教育水平还远不如,当初国内战争刚结束的时候苏联情况之下,这个体系至少在短时间之内,还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而且郭炳勋也知道,杨震尽管支持自己去搞教育,但是不会同意自己去担任一个步兵学校的校长。事实上作为抗联的参谋长,很清楚抗联军事干部培养弱点的郭炳勋,也不得不承认杨震的这个着眼点很准确。沉思了好大一会,郭炳勋最终点了点头。
郭炳勋的最终点头,让杨震暗自松了一口气。郭炳勋要在战后去搞军事教育这一点,杨震还是很支持的。但郭炳勋心中想着什么,杨震也大致能猜出来。毕竟是西方著名军校出来的高材生,对于那个培养出法国最著名的军事统帅的军校,教育模式还是很信服的。
自己这个最得力的助手想去要办军校,杨震还是很支持的。建立正规的三级军事教育体系,也是杨震一直追求的。但郭炳勋的想法,在杨震看来却是很不现实。至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之内,国内是没有那个基础的。
杨震提出以苏式军事教育为基础,加上部分的日本军事教育理念,这无疑相当符合国内的现状。借鉴各方面,包括自己敌人的优点,在加上关内外的实际情况与经验,拿出一个符合自身特点的军事教育体系和理论,这是关系到全军未来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而郭炳勋虽说有些理想化,但是无论是能力还是眼光都是有的,这一点杨震很清楚。而且在军事教育体系上,杨震也不赞同全盘的苏式化。苏联的军事教育体系,虽说更符合中国的国情,但自身的缺点也在哪里摆着。
军事教育体系过于死板,划分的也是过细。就像苏军之中大量存在的,培养机枪排长的机枪学校,杨震就不是很赞同。这些基础的东西,完全可以并到步兵学校去培养嘛。还有苏联人的军事师范学校,杨震也不是很同意。
各个兵种专业从基础的兵种指挥学校,到培养本兵种高级指挥员的兵种学院,这就有些过于繁琐了。虽说日本人是自己手下败将,但至少军事教育体系的某些方面,杨震还是很欣赏日军的教育体系。
所以杨震提出了吸取日式军事教育精华,根据自身特点完善预定采用的苏式教育体系。取两种截然不同,但目标却殊途同归的军事教育理念和体系,创立符合中国人自己的军事教育模式,
杨震认为只要说服了郭炳勋,丢掉那些有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他会做好这项工作的。一手创立了抗联高效而又简练的司令部体系,以及扎实参谋工作的郭炳勋,究竟有没有能力去办好一所合成指挥军校,杨震还是有这个底气的。
搞定了郭炳勋,杨震还是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自己的那几个秘密计划上。至于朝鲜战场方面,他也只是坐镇后方,而没有亲自到一线指挥。此刻就算杜开山调动了他可以调动的大部分兵力,但整个朝鲜战场依旧只能算是局部战场。
至少在朝鲜军的主力全部投入进来之前,整体的规模也最多就算是一个集团军级别的。杨震认为杜开山的能力,至少现在看还是应对有余。所以杨震没有亲临朝鲜战场指挥,而是就坐镇在后方注视。
而在关内战场,准备了已经整整两个月的江淮战役,于四月二十一日全面打响。抗联入关部队以及晋察冀军区、晋冀鲁豫军区各一部,并山东军区大部,在新四军苏北军区、淮北军区主力,以及活动在豫东的新四军五师的配合之下,对日军淮河防线发起全线攻击。
在此次战役之中,林总表现了他一贯缜密的心思。在战前就不断的出动侦察部队,在新四军淮南和苏中军区的配合之下,对淮南日军防御体系进行了详细的侦察,以弥补空中侦察的不足。同时在战场部署的时候,也详细的考虑到了地形上的特点。
在兵力和火力的部署上,以地形比较适合坦克突击作战的东线为主。至少在表面上看,这个部署是中规中矩的。不过杨震也清楚,以林总自身的指挥风格,他绝对不会采取这种平庸的战术部署。否则在部署阶段,也不会多次来东北取经。
不仅要走了自己指挥坦克集群的经验,还要走了抗联总部总结的苏军在苏德战场上,大规模装甲部队使用的经验,以及一些特殊战例。还要走了陈翰章,这个抗联最好的装甲部队指挥员。对林总究竟暗藏了什么手段,杨震倒是有些拭目以待。
在四月二十一日江淮战役全面拉开帷幕后,林总亲自指挥的一个装甲师,四个装甲旅外加五个独立坦克团,并第一机械化步兵师、十一个步兵师,外加山东军区四个师,以及苏北军区主力组成东线兵团,率先于涟水、阜宁正面发起强渡眼下作战。
涟水、阜宁一线正面的率先打响,也正式拉开了此次江淮战役的序幕。在密集的炮火与空中掩护之下,经过五个小时的反复突击。作为第一波强渡部队的五个步兵师,在山东军区一个师以及苏北军区主力的配合之下,率先于涟水正面打开一个十五公里长的缺口。
当然这段河道已经不能再称之为黄河,自七年前花园口决堤,黄河沿着颍河与涡河河道南下多淮入海后,这段河道已经成为黄河河道。此次江淮战役至少在东线,称之为黄淮作战更应该恰当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