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大三元之会试会元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红楼之公子无双最新章节!
杨清和看着桌案上的卷宗,抬头问道:“南省的名额取足了么?”
丌廷教恭敬答道:“阁老,若不是名额限定,南省还能取几百。”
“噢?丌翰林言下之意,是北方无人才了?苏赣浙三省的前十名,拿来我看看。”杨清和说完,丌廷教、蒋化蛟、董安国等为了避嫌,让一个其他省的房官递上朱卷,批阅之时,南省户籍的考官也不主掌本省,但暗中联络、秘密授意是免不了的。
杨清和看完三省前几名的朱卷,有不妥当的地方,他重新批阅了,又问:“直隶的呢?”
这次由董安国呈上,杨清和道:“董府台是京兆府尹,直隶名额排天下第二,取中这里的人,也是你和于总督教化有功啊。”
“多谢阁老美言,下官愧不敢当。”董安国趁说话的当口,把贾琮的卷子放在最前面,贴上标示省份的纸条。
浏览完两章,杨清和面有异色,脱口而出,朗朗念道:“详养老于周政,帛与肉交足焉。”
见首辅看过来,董安国笑道:“破题的概括性就很强,这题大章题字数最长,能以短短两句破题,提纲挈领,破题就让人不忍放下了。”
“懿筐、载绩,取以为裳,春酒、羔羊,用以介寿。此言美俗之成,非详养老之事也。乃若辨种植之宜,勤女红者责无旁贷;尽孳生之利,饶物力者,数有常经,则不必考生衣之制,备贰膳之珍,而问耆艾于闾阎……”
众考官听得不时连连点头,八股文中有一种换字法,一个字的意思,倘若换一个高雅的字来替代,比如“旃”相当于文言助词“之”,以这个字替代之,考官就会认为考生见识不凡。考场,本来就是炫耀才华的,当然也有一种考官不喜欢考生过度炫耀,这个需要适可而止,这篇文章明显达到了“明明是炫耀,但看不出刻意炫耀的痕迹”那种境界。
但朱卷的考生名字是密封起来的,笔迹也经过誊录、校对,如果不是私下通信,根本无法知道是谁,董安国自己作为监临官,监守自盗明显很容易。即使不这样,说不定也是他从文风之中看出来是谁,丌廷教、蒋化蛟、贾斯文开始窃窃私语。
“董府尹是浙东人,浙东兰社也有人在册,你们可看出直隶这份卷子是谁的?”蒋化蛟小声道。
丌廷教盘算:“直隶有这份水平的,有三个,龚鼎慈、戴凤翔,还有贾琮……”
“丌诗轩的卷子不是定在江苏第一吗?方无悔也是江西第一,难道这次会元要与南省失之交臂?”蒋化蛟不甘心。
贾斯文微微冷笑:“你们忘了?董府尹为何来势汹汹,不管这三人是谁,下野的赵北斗,是他座师……”
三人脸色有些难看,恰在这时,首辅念完了文章:“此份考卷,比南省如何?”
蒋化蛟支支吾吾道:“顶多不分伯仲。”他还是接受不了北方能出这种水平文章的现实。
丌诗轩是丌廷教族孙,丌廷教为了避讳而不置喙,贾斯文便咄咄逼人地说:“首辅大人,贾琮也在丙子科会试,有一事是否忽略了?他祖籍在金陵,怎么能和直隶抢名额呢?诸位莫非忘了,当初浙江人王思任,就是不顾户籍,来北方考,物议沸腾。”
这话可谓直指董安国了,董安国笑道:“贾翰林果然能言善辩,然而他不是过了么?到了这时,你纠结户籍有何用?贾家是在京定居多年的。”
“依我看,我不知道这份卷子主人是谁,但不比南省差,董府尹,你的意见呢?”杨清和无视了十八房官。
董安国道:“然也。”
杨清和拍板道:“定了名,唱号吧。”
……
充满书香气的书店前大堂,贾琮看见了有几人在谈论,书店一律都是前店后院的模式。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半缕魂……这本《潇湘妃子集》,真不知原作者是何许人,我猜一定是女子所作,大有谢道韫、李清照之风……”
“出书的,我们都不知道作者是谁,也许他是个男的,作了闺阁诗词,假托女性之名,来哄我们呢,这山海书店,为了钱,也是够了,手段百出啊,前些日子就专推贾四元的时文,卖得那个火热,人家都是认钱不认人的。”
“仁兄,那是你没品味,诗词读多了,怎么会男女也分不出来,别侮辱我对豪门美眷的幻想。”
“你这个论调不对,‘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李清照,你把这两句诗告诉他,他一定认为是一男一女分别作的……”
“滚!”
“……哎,看看这本《蘅芜君集》也不错。”
“蘅芜君,是柳如是吗?”
“去!柳如是叫蘼芜君,不叫蘅芜君,你这是要错把冯京作马良了。”
“噢……不错,不错,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柳絮词,螃蟹诗,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大有杜工部之遗风,我买去学学……”
各人的文化水平是不一样的,富商、殷实人家大多识字,而一般小民,或许认识一两个,古代普及教育不可能,这也就限定了出版印刷的瓶颈。
明初朱元璋下令,《大明律》每家一本,可想而知两京的官刻有多么大,那个时候每年轮班服役的刻书工匠就有几十万。大顺同样如此,但是,十分之九的民众并不识字,也承担不起读书这种奢侈的事,律法由识字的人宣读、普及,而一般民众爱买、支付得起的书,都是闽中建阳那种图文并茂、质量粗劣的随大流的低俗小说、艳情小说。
自宋代以后,出版业的发达不是活字印刷,而是“匠体字”的发明,匠体字其实并不好看,横轻竖重,但是成本低廉,也是明、顺最普及的印刷字体。
贾琮看看账本,较为满意,大观园众人的诗词虽然达不到独领风骚,那也是完全上得了台面的,特别林黛玉、薛宝钗都有脍炙人口的名作,郑夜寥上楼回话:“蝶装的几本,都刻好了,比线装麻烦,是要送人?”
“正解,叫人搬到我车上。”
杨清和看着桌案上的卷宗,抬头问道:“南省的名额取足了么?”
丌廷教恭敬答道:“阁老,若不是名额限定,南省还能取几百。”
“噢?丌翰林言下之意,是北方无人才了?苏赣浙三省的前十名,拿来我看看。”杨清和说完,丌廷教、蒋化蛟、董安国等为了避嫌,让一个其他省的房官递上朱卷,批阅之时,南省户籍的考官也不主掌本省,但暗中联络、秘密授意是免不了的。
杨清和看完三省前几名的朱卷,有不妥当的地方,他重新批阅了,又问:“直隶的呢?”
这次由董安国呈上,杨清和道:“董府台是京兆府尹,直隶名额排天下第二,取中这里的人,也是你和于总督教化有功啊。”
“多谢阁老美言,下官愧不敢当。”董安国趁说话的当口,把贾琮的卷子放在最前面,贴上标示省份的纸条。
浏览完两章,杨清和面有异色,脱口而出,朗朗念道:“详养老于周政,帛与肉交足焉。”
见首辅看过来,董安国笑道:“破题的概括性就很强,这题大章题字数最长,能以短短两句破题,提纲挈领,破题就让人不忍放下了。”
“懿筐、载绩,取以为裳,春酒、羔羊,用以介寿。此言美俗之成,非详养老之事也。乃若辨种植之宜,勤女红者责无旁贷;尽孳生之利,饶物力者,数有常经,则不必考生衣之制,备贰膳之珍,而问耆艾于闾阎……”
众考官听得不时连连点头,八股文中有一种换字法,一个字的意思,倘若换一个高雅的字来替代,比如“旃”相当于文言助词“之”,以这个字替代之,考官就会认为考生见识不凡。考场,本来就是炫耀才华的,当然也有一种考官不喜欢考生过度炫耀,这个需要适可而止,这篇文章明显达到了“明明是炫耀,但看不出刻意炫耀的痕迹”那种境界。
但朱卷的考生名字是密封起来的,笔迹也经过誊录、校对,如果不是私下通信,根本无法知道是谁,董安国自己作为监临官,监守自盗明显很容易。即使不这样,说不定也是他从文风之中看出来是谁,丌廷教、蒋化蛟、贾斯文开始窃窃私语。
“董府尹是浙东人,浙东兰社也有人在册,你们可看出直隶这份卷子是谁的?”蒋化蛟小声道。
丌廷教盘算:“直隶有这份水平的,有三个,龚鼎慈、戴凤翔,还有贾琮……”
“丌诗轩的卷子不是定在江苏第一吗?方无悔也是江西第一,难道这次会元要与南省失之交臂?”蒋化蛟不甘心。
贾斯文微微冷笑:“你们忘了?董府尹为何来势汹汹,不管这三人是谁,下野的赵北斗,是他座师……”
三人脸色有些难看,恰在这时,首辅念完了文章:“此份考卷,比南省如何?”
蒋化蛟支支吾吾道:“顶多不分伯仲。”他还是接受不了北方能出这种水平文章的现实。
丌诗轩是丌廷教族孙,丌廷教为了避讳而不置喙,贾斯文便咄咄逼人地说:“首辅大人,贾琮也在丙子科会试,有一事是否忽略了?他祖籍在金陵,怎么能和直隶抢名额呢?诸位莫非忘了,当初浙江人王思任,就是不顾户籍,来北方考,物议沸腾。”
这话可谓直指董安国了,董安国笑道:“贾翰林果然能言善辩,然而他不是过了么?到了这时,你纠结户籍有何用?贾家是在京定居多年的。”
“依我看,我不知道这份卷子主人是谁,但不比南省差,董府尹,你的意见呢?”杨清和无视了十八房官。
董安国道:“然也。”
杨清和拍板道:“定了名,唱号吧。”
……
充满书香气的书店前大堂,贾琮看见了有几人在谈论,书店一律都是前店后院的模式。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半缕魂……这本《潇湘妃子集》,真不知原作者是何许人,我猜一定是女子所作,大有谢道韫、李清照之风……”
“出书的,我们都不知道作者是谁,也许他是个男的,作了闺阁诗词,假托女性之名,来哄我们呢,这山海书店,为了钱,也是够了,手段百出啊,前些日子就专推贾四元的时文,卖得那个火热,人家都是认钱不认人的。”
“仁兄,那是你没品味,诗词读多了,怎么会男女也分不出来,别侮辱我对豪门美眷的幻想。”
“你这个论调不对,‘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李清照,你把这两句诗告诉他,他一定认为是一男一女分别作的……”
“滚!”
“……哎,看看这本《蘅芜君集》也不错。”
“蘅芜君,是柳如是吗?”
“去!柳如是叫蘼芜君,不叫蘅芜君,你这是要错把冯京作马良了。”
“噢……不错,不错,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柳絮词,螃蟹诗,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大有杜工部之遗风,我买去学学……”
各人的文化水平是不一样的,富商、殷实人家大多识字,而一般小民,或许认识一两个,古代普及教育不可能,这也就限定了出版印刷的瓶颈。
明初朱元璋下令,《大明律》每家一本,可想而知两京的官刻有多么大,那个时候每年轮班服役的刻书工匠就有几十万。大顺同样如此,但是,十分之九的民众并不识字,也承担不起读书这种奢侈的事,律法由识字的人宣读、普及,而一般民众爱买、支付得起的书,都是闽中建阳那种图文并茂、质量粗劣的随大流的低俗小说、艳情小说。
自宋代以后,出版业的发达不是活字印刷,而是“匠体字”的发明,匠体字其实并不好看,横轻竖重,但是成本低廉,也是明、顺最普及的印刷字体。
贾琮看看账本,较为满意,大观园众人的诗词虽然达不到独领风骚,那也是完全上得了台面的,特别林黛玉、薛宝钗都有脍炙人口的名作,郑夜寥上楼回话:“蝶装的几本,都刻好了,比线装麻烦,是要送人?”
“正解,叫人搬到我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