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政裕民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天道:荀子传最新章节!
荀子在县衙的书房里向李斯和陈嚣谈他回到兰陵的打算。荀子说:“我次此回到兰陵,只想做一件事。这件事情,就叫以政裕民。”
陈嚣问:“老师,什么叫以政裕民?”
荀子解释说:“兰陵是个穷困的地方,加之大旱三年,期盼衣食温饱,这是兰陵百姓的最大愿望。而我等既在兰陵掌管政务,就应当让兰陵的百姓不仅仅有温饱,还要成为楚国最富有之地。”
李斯听了兴奋地说:“是吗?”
陈嚣说:“老师从来不说大话,您今天的话可有点让人不敢相信。像兰陵这样一个穷地方,怎么能说富就让它富起来呢?楚国最富有的地方在云梦泽,在淮水两岸,那里是鱼米之乡。兰陵能比吗?要我说,让兰陵百姓能够温饱,也不是那么容易。”
荀子问李斯:“你以为如何?”
李斯说:“使兰陵富足的确不易。让兰陵温饱的办法,还是有的。”
荀子说:“用什么办法,你说说看。”
李斯说:“老子主张减少人的欲求,就能治理好国家。墨子的办法是,尽可能节俭。宋子也讲过一个办法,是‘寡欲’。”
陈嚣不满地说:“啊,减省一点,少吃一点,就这些办法呀?那让老师下一道令,兰陵的百姓必须实行节俭。标准是,每天只许吃一顿饭,还不许吃干粮,只许喝稀汤。一家人只许穿一件衣服,住一间房子。娶媳妇不许举办婚礼,只要把媳妇领到家里就行。办丧事,只要把人埋进土皿就行……”
荀子打断陈嚣的话:“你让李斯继续说。”
“我说的都是前辈先生的办法。还是听老师的吧!”李斯不好意思再说下去。
陈嚣也说:“老师!还是您说吧!”
荀子说:“李斯刚才讲的那些都有一定的道理。墨子惶惶然忧虑天下的财物不足。所以,墨子倡导‘节俭’,老子和宋子倡导‘寡欲’。但是,我在稷下学宫的时候说过,只靠节俭,人人都穿短衣、束桑麻、吃粗粮、喝白开水,能让人富足起来吗?能生长出更多的粟米来吗?只靠寡欲能生出更多的桑麻来吗?没有粟米,缺少桑麻,莫要说富足,温饱也难以为继。要让墨子来治理国家,那只能是让百姓每日愁眉苦脸地穿
着粗布衣服,吃着粗劣的粟米。”
陈嚣问:“老师!那该怎么做呢?”
荀子说:“人生来就有欲望,饥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累了要休息,喜好得利而厌恶损失,喜好荣耀而厌恶耻辱。这种生来的欲望,无论是君王还是百姓都是一样的0”
陈嚣与李斯点头称是。
荀子继续说:“人不仅仅有这种生存的欲望,还有追求享受的欲望。吃饭希望有肉食,穿衣希望着丝绣,行路希望有车马,还希望家里有财富积蓄,等等,人的这种欲望,穷年累世永远也不知道满足。当政的人,应该如何对待这种欲望呢?不是要想办法制止,而是要善于利用人的这种欲望。要撞响大钟,敲响大鼓,吹响竽笙,弹起琴瑟,以满足人对音乐的欲望;要雕金琢玉,精刻木器,绣制五彩华美的衣服,以满足人对服饰的欲望;要用精肉细粮、五味芬芳的食品,来满足人对饮食的欲望。要鼓励百姓,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勤劳争利。”
陈嚣问:“老师!假如这样,人恶的本性岂不是更加膨胀了吗?”荀子说:“所以,在鼓励人为满足欲望而争利的同时,还要用赏罚来惩戒人心,节制人的欲望;倡导礼义,把墨子的‘去欲’改为‘导欲’,把宋子的‘寡欲’改为‘节欲’。要让人们有节制、讲礼义地争利。”李斯说:“老师,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把追求利益的人说成似乎盗贼。君子应当只讲义,不讲利。”
荀子说:“这话不对。义和利是人的两种需求,所以,我主张,义利相兼,二者应当兼而有之。不过应当把义和利的位置摆正。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一个国家,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国家掌权的人所要做的,不是扼杀个人利益,而是要倡导社会正义,君王重视了义,那么义就能够胜过利;君王重视利,那么利就要胜过义。”
陈嚣说:“老师,人都说为富不仁。人一富裕了就没有了良心。”荀子说:“不对。不富不能养民心,衣食足而知荣辱。没有吃的,每天饿着肚子;没有穿的,赤裸肉体,还能顾及荣辱二字吗?”
李斯与陈嚣都感觉老师讲得好,比孔子、孟子、墨子、宋子的办法都实际可行。
陈嚣感叹地问:“老师,您怎么想出了这么多好道理来呢?”
荀子说:“我的道理是兰陵的百姓告诉我的。开源节用,这是富国富民的根本之路。墨子讲节俭,还是对的。各级官府,要节省百姓用血汗换来的钱财。而如今的世道却不是这样,他们加重搜刮以夺取百姓的财物,加重田地的赋税以夺取百姓的粟米,加重集市的税收以阻挡货物的流通。不仅这样,还故意挑剔,伺机欺诈,玩弄权术,颠倒是非,败坏社会,百姓们已是深恶痛绝。”
陈嚣说:“是呀!如果不是我们来得及时,那两个遭受冤枉的农夫和商人就被县丞杀了。”
荀子告诉弟子,今而后,他要在兰陵这块富饶而又荒芜的土地上实行新政。他说:“兰陵是我的希望,是我的未来,是我要用行为书写的一部大书,我要以我全部的精力,把它书写得精妙、美好!”
李斯和陈嚣一同向荀子表示:“老师!您写吧,弟子跟随您!”
荀子说他已经写好了一些条款,这些条款就是兰陵要实行的新政。让李斯和陈嚣把它们抄写在木简上,公布出去。并且要逐条逐款地讲给百姓听。
陈嚣问荀子:“老师,这些新政我们知道就行了,还用给百姓讲吗?”荀子肯定地说:“要讲,一定要讲。”
陈嚣心中仍然疑惑,喃喃地问:“老师,孔子坚决反对晋国赵鞅铸刑鼎,将法律条文刻在鼎上让百姓知道,还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①
荀子解释说:“过河要标明河水的深度。标不明,过河的人就要陷进深水之中。治民必须要讲明法令,讲不明,百姓当中就会出现混乱。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①为政者行令,就要首先让百姓明白什么事情应当做,什么事情不应当做。所以,不仅要讲,还要反反复复,不厌其烦,让人人明明白白,记在心中。”
李斯与陈嚣按照荀子的要求,把荀子写的《告示》写在木简上,悬挂在大街的墙壁上,一字一句地讲给百姓听。
县衙的事情安排妥当之后,荀子带领李斯和陈嚣乘着敞篷马车缓缓行进在珈水河边,寻找他们前次已经看到的水源。行进间,荀子看见一道清水潺潺流出,立即命令:“停车!”与李斯、陈嚣一同沿清水向上步行走过沙滩,攀登山崖,曲曲弯弯,在山洼处望见一片长湖。荀子很有兴致地说:“这里就是前次我们发现的珈水源头,百姓们叫抱犊崮。兰陵的地势北高南低,若沿着山势开一条水渠,向西南方向引出去,就可以灌溉千亩良田。”
荀子要李斯回去立即请水工到此勘察。待今秋农事过后,征调徭役,破土动工。明春就会水到渠成,不愁播种时天旱无雨。
忽然,远处传来“咚咚”的声响。荀子问:“这是什么声音?”陈嚣说:“像是伐木的声音。”
“看看去。”荀子带弟子循声而去,只见一片密林中,两个人正在挥舞刀斧伐木。伐木者正是那个被荀子从刑场上救下来的青年农夫阿仲和他的兄弟阿季。他们望见荀子,丢下刀斧,慌忙跪下,呼喊:“荀老爷!……”
荀子严肃地问:“你们没有看见本县出的告示吗?”
“小人看到了。”
“上面写的什么?”
“小人不识字。”
荀子心头一震,又问:“你知道在草木生长的季节,刀斧不准入山林吗?”
阿仲诚实回答:“小人听人说过。”
荀子责问:“为何明知故犯?”
阿仲解释说:“老爷,我兄弟阿季就要娶媳妇了。穷人家娶亲不容易,要给新娘盖房子。梁檩到哪里去买?就是有卖的也出不起钱呀!所以,就到这山林里来……”
荀子说:“法律是治国的利剑。不教育就诛杀,是官员的过错。教育了而不实行,是百姓的罪过。你明白吗?”
阿仲急忙伏地磕头:“荀老爷!念小民家有老母,急切盼望阿季完成婚事,请老爷开恩。”
阿季也伏地连连磕头:“请老爷开恩!”
荀子说:“法行天下,不偏不倚,不因你有老母而不治罪,本官要依法惩处。”
阿仲与阿季不知道荀子要如何惩罚他们,再次磕头呼叫:“荀老爷开恩丨……”
荀子说:“我罚你兄弟二人守看这片林木至秋末,不许再有人砍伐树木。你兄弟二人有何说辞?”
阿仲、阿季磕头感谢,甘愿受罚。
一个衙役骑马赶来,见到荀子,急忙跳下马来禀报:“荀老爷,令尹自都城来到兰陵!”
春申君突然来到兰陵,让荀子感到意外,急忙带弟子李斯和陈嚣回去。
荀子在县衙的书房里向李斯和陈嚣谈他回到兰陵的打算。荀子说:“我次此回到兰陵,只想做一件事。这件事情,就叫以政裕民。”
陈嚣问:“老师,什么叫以政裕民?”
荀子解释说:“兰陵是个穷困的地方,加之大旱三年,期盼衣食温饱,这是兰陵百姓的最大愿望。而我等既在兰陵掌管政务,就应当让兰陵的百姓不仅仅有温饱,还要成为楚国最富有之地。”
李斯听了兴奋地说:“是吗?”
陈嚣说:“老师从来不说大话,您今天的话可有点让人不敢相信。像兰陵这样一个穷地方,怎么能说富就让它富起来呢?楚国最富有的地方在云梦泽,在淮水两岸,那里是鱼米之乡。兰陵能比吗?要我说,让兰陵百姓能够温饱,也不是那么容易。”
荀子问李斯:“你以为如何?”
李斯说:“使兰陵富足的确不易。让兰陵温饱的办法,还是有的。”
荀子说:“用什么办法,你说说看。”
李斯说:“老子主张减少人的欲求,就能治理好国家。墨子的办法是,尽可能节俭。宋子也讲过一个办法,是‘寡欲’。”
陈嚣不满地说:“啊,减省一点,少吃一点,就这些办法呀?那让老师下一道令,兰陵的百姓必须实行节俭。标准是,每天只许吃一顿饭,还不许吃干粮,只许喝稀汤。一家人只许穿一件衣服,住一间房子。娶媳妇不许举办婚礼,只要把媳妇领到家里就行。办丧事,只要把人埋进土皿就行……”
荀子打断陈嚣的话:“你让李斯继续说。”
“我说的都是前辈先生的办法。还是听老师的吧!”李斯不好意思再说下去。
陈嚣也说:“老师!还是您说吧!”
荀子说:“李斯刚才讲的那些都有一定的道理。墨子惶惶然忧虑天下的财物不足。所以,墨子倡导‘节俭’,老子和宋子倡导‘寡欲’。但是,我在稷下学宫的时候说过,只靠节俭,人人都穿短衣、束桑麻、吃粗粮、喝白开水,能让人富足起来吗?能生长出更多的粟米来吗?只靠寡欲能生出更多的桑麻来吗?没有粟米,缺少桑麻,莫要说富足,温饱也难以为继。要让墨子来治理国家,那只能是让百姓每日愁眉苦脸地穿
着粗布衣服,吃着粗劣的粟米。”
陈嚣问:“老师!那该怎么做呢?”
荀子说:“人生来就有欲望,饥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累了要休息,喜好得利而厌恶损失,喜好荣耀而厌恶耻辱。这种生来的欲望,无论是君王还是百姓都是一样的0”
陈嚣与李斯点头称是。
荀子继续说:“人不仅仅有这种生存的欲望,还有追求享受的欲望。吃饭希望有肉食,穿衣希望着丝绣,行路希望有车马,还希望家里有财富积蓄,等等,人的这种欲望,穷年累世永远也不知道满足。当政的人,应该如何对待这种欲望呢?不是要想办法制止,而是要善于利用人的这种欲望。要撞响大钟,敲响大鼓,吹响竽笙,弹起琴瑟,以满足人对音乐的欲望;要雕金琢玉,精刻木器,绣制五彩华美的衣服,以满足人对服饰的欲望;要用精肉细粮、五味芬芳的食品,来满足人对饮食的欲望。要鼓励百姓,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勤劳争利。”
陈嚣问:“老师!假如这样,人恶的本性岂不是更加膨胀了吗?”荀子说:“所以,在鼓励人为满足欲望而争利的同时,还要用赏罚来惩戒人心,节制人的欲望;倡导礼义,把墨子的‘去欲’改为‘导欲’,把宋子的‘寡欲’改为‘节欲’。要让人们有节制、讲礼义地争利。”李斯说:“老师,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把追求利益的人说成似乎盗贼。君子应当只讲义,不讲利。”
荀子说:“这话不对。义和利是人的两种需求,所以,我主张,义利相兼,二者应当兼而有之。不过应当把义和利的位置摆正。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一个国家,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国家掌权的人所要做的,不是扼杀个人利益,而是要倡导社会正义,君王重视了义,那么义就能够胜过利;君王重视利,那么利就要胜过义。”
陈嚣说:“老师,人都说为富不仁。人一富裕了就没有了良心。”荀子说:“不对。不富不能养民心,衣食足而知荣辱。没有吃的,每天饿着肚子;没有穿的,赤裸肉体,还能顾及荣辱二字吗?”
李斯与陈嚣都感觉老师讲得好,比孔子、孟子、墨子、宋子的办法都实际可行。
陈嚣感叹地问:“老师,您怎么想出了这么多好道理来呢?”
荀子说:“我的道理是兰陵的百姓告诉我的。开源节用,这是富国富民的根本之路。墨子讲节俭,还是对的。各级官府,要节省百姓用血汗换来的钱财。而如今的世道却不是这样,他们加重搜刮以夺取百姓的财物,加重田地的赋税以夺取百姓的粟米,加重集市的税收以阻挡货物的流通。不仅这样,还故意挑剔,伺机欺诈,玩弄权术,颠倒是非,败坏社会,百姓们已是深恶痛绝。”
陈嚣说:“是呀!如果不是我们来得及时,那两个遭受冤枉的农夫和商人就被县丞杀了。”
荀子告诉弟子,今而后,他要在兰陵这块富饶而又荒芜的土地上实行新政。他说:“兰陵是我的希望,是我的未来,是我要用行为书写的一部大书,我要以我全部的精力,把它书写得精妙、美好!”
李斯和陈嚣一同向荀子表示:“老师!您写吧,弟子跟随您!”
荀子说他已经写好了一些条款,这些条款就是兰陵要实行的新政。让李斯和陈嚣把它们抄写在木简上,公布出去。并且要逐条逐款地讲给百姓听。
陈嚣问荀子:“老师,这些新政我们知道就行了,还用给百姓讲吗?”荀子肯定地说:“要讲,一定要讲。”
陈嚣心中仍然疑惑,喃喃地问:“老师,孔子坚决反对晋国赵鞅铸刑鼎,将法律条文刻在鼎上让百姓知道,还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①
荀子解释说:“过河要标明河水的深度。标不明,过河的人就要陷进深水之中。治民必须要讲明法令,讲不明,百姓当中就会出现混乱。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①为政者行令,就要首先让百姓明白什么事情应当做,什么事情不应当做。所以,不仅要讲,还要反反复复,不厌其烦,让人人明明白白,记在心中。”
李斯与陈嚣按照荀子的要求,把荀子写的《告示》写在木简上,悬挂在大街的墙壁上,一字一句地讲给百姓听。
县衙的事情安排妥当之后,荀子带领李斯和陈嚣乘着敞篷马车缓缓行进在珈水河边,寻找他们前次已经看到的水源。行进间,荀子看见一道清水潺潺流出,立即命令:“停车!”与李斯、陈嚣一同沿清水向上步行走过沙滩,攀登山崖,曲曲弯弯,在山洼处望见一片长湖。荀子很有兴致地说:“这里就是前次我们发现的珈水源头,百姓们叫抱犊崮。兰陵的地势北高南低,若沿着山势开一条水渠,向西南方向引出去,就可以灌溉千亩良田。”
荀子要李斯回去立即请水工到此勘察。待今秋农事过后,征调徭役,破土动工。明春就会水到渠成,不愁播种时天旱无雨。
忽然,远处传来“咚咚”的声响。荀子问:“这是什么声音?”陈嚣说:“像是伐木的声音。”
“看看去。”荀子带弟子循声而去,只见一片密林中,两个人正在挥舞刀斧伐木。伐木者正是那个被荀子从刑场上救下来的青年农夫阿仲和他的兄弟阿季。他们望见荀子,丢下刀斧,慌忙跪下,呼喊:“荀老爷!……”
荀子严肃地问:“你们没有看见本县出的告示吗?”
“小人看到了。”
“上面写的什么?”
“小人不识字。”
荀子心头一震,又问:“你知道在草木生长的季节,刀斧不准入山林吗?”
阿仲诚实回答:“小人听人说过。”
荀子责问:“为何明知故犯?”
阿仲解释说:“老爷,我兄弟阿季就要娶媳妇了。穷人家娶亲不容易,要给新娘盖房子。梁檩到哪里去买?就是有卖的也出不起钱呀!所以,就到这山林里来……”
荀子说:“法律是治国的利剑。不教育就诛杀,是官员的过错。教育了而不实行,是百姓的罪过。你明白吗?”
阿仲急忙伏地磕头:“荀老爷!念小民家有老母,急切盼望阿季完成婚事,请老爷开恩。”
阿季也伏地连连磕头:“请老爷开恩!”
荀子说:“法行天下,不偏不倚,不因你有老母而不治罪,本官要依法惩处。”
阿仲与阿季不知道荀子要如何惩罚他们,再次磕头呼叫:“荀老爷开恩丨……”
荀子说:“我罚你兄弟二人守看这片林木至秋末,不许再有人砍伐树木。你兄弟二人有何说辞?”
阿仲、阿季磕头感谢,甘愿受罚。
一个衙役骑马赶来,见到荀子,急忙跳下马来禀报:“荀老爷,令尹自都城来到兰陵!”
春申君突然来到兰陵,让荀子感到意外,急忙带弟子李斯和陈嚣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