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如何使你变得更加成熟(5)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人性的弱点最新章节!
我十分赞同布兰敦医师的观点。要想活得健康、成熟,“喜欢自己”是必要条件之一。但这是表示“充满私欲”的自我满足吗?显然不是的。这意味着“自我接受”——清醒地、实际地接受自己的本来面目,保持自重和人性的尊严。
《动机与个性》的作者马斯洛在其著作中也曾提到“自我接受”。他如此写道:“新近心理学上的主要概念是自发性、解除束缚、自然、自我接受、敏感和满足。”
有人会问,喜欢自己,是否会像喜欢别人一样重要呢?我们可以这么说,憎恨每个人或每件事的人,只能显示出他们的沮丧和自我厌恶的消极态度。
亚瑟·贾西是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他始终坚信教育应该帮助孩童及成人了解自己,并且培养出健康的自我接受态度。他在其著作《面对自我的教师》中指出: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充满了辛劳、满足、希望和心痛,因此,“自我接受”对每位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今天,全美国医院的病床上,有半数躺着被情绪困扰或精神出了问题的人。相关调查表明,这些病人都不喜欢自己,都不能与自己和平地相处。
在这里,我不再分析导致这种情况的各种因素。我要表达的观点是,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我们往往以物质上的成就来衡量人的价值。再加上名利的追求、枯燥乏味的工作,处处都能使我们的灵魂染上疾病。我还坚信,人们的精神之所以产生迷乱,就是由于普遍缺乏一种有力、持续的信念的支撑。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怀特在其《进步中的生命:有关个性自然成长的研究》这一发人深省的著作中提到,现今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观念,它就是:“人必须调整自己,以适应周遭环境的各种压力。”怀特博士还向人们指出,这个观念是基于这样一种理想:人能毫无问题地去适应各种狭窄的管道、单调的例行公事、强制性的规定及达成角色任务的种种压力等。但他是否能成就一番作为,则须看他是否具有拒绝、自我成长或是改进角色的能力,并且要能创造出积极的力量。换而言之,就是在其成长过程当中,要使自己具有一种创意性的方针和态度。
生活中对自己表示不喜欢的人,表现的症状之一便是过度自我挑剔。适度的自我批评是健康的、有益的,对自我追求进步极有必要。但如果不把握好这其中的分寸,则会使我们的积极行为受到严重影响。
许多年前,有位女学员与我谈话,她向我抱怨她的演讲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
她说道:“当我站起来演讲的时候,立刻意识到自己笨拙、胆怯的表现。班上其他学员似乎都显得泰然自若,信心十足。但我一想到自己的种种缺点,便失去了继续讲下去的勇气。”
她接着又十分详细地对我分析了她的弱点。
当她讲完后,我告诉她:“不要只想着自己的缺点。要知道,并不是缺点使你的演讲不成功,而是你还没有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
事实的确如此,并不是缺点使我们的演讲、艺术作品或个人性格显得失败。莎士比亚的戏剧里有许多历史和地理上的错误;狄更斯的小说也有不少过度矫情的地方。但是谁会在乎这些缺点呢?这些作品闪耀着不朽的光辉——由于它们的优点那么显著,以至于把缺点掩盖了。我们爱身边的朋友,是因为他们的种种优点,而根本不在乎其缺点。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学会把注意力放在我们自身的好品质上,培养优点,克服弱点,如此才能不断进步并自我实现。当然,我们也会不时出现一些错误,但是全然不必一直放在心上。
为了能够使我们喜欢自己,我们必须培养自己面对自身缺点时的耐心。这并不意味我们必须降低水准,变得懒惰、糊涂或不再尽心尽力,这是表示我们必须了解一个事实:没有人能永远达到100%的成功率,包括我们自己。期待别人完美是不公平的,期待自己完美则是愚蠢至极的表现。
我曾经参加了一个组织,其中有位女会员就非常崇尚完美主义。她对每件事都力求精确,因此凡事不肯委诸他人,必须亲自去做。她连做个小小的报告都要费许多时间研究;至于演讲,就更要准备到精疲力竭为止。她非常不喜欢别人不打招呼就到她家去,每次请客她都要事前计划得尽善尽美。而最终的结果呢?她终于把每件事都料理得井井有条,而她所表现出的是一种冷酷的、机械性的完美,不包含一点欢乐、自在或温情。这样的完美,有谁会喜欢呢?
不可否认地说,要求自己时时保持完美,是一种极其残酷的自我主义。那表示:我们不能仅表现得和别人一样好,而是要超越其他人,要像明星一样闪闪发亮。我们的重点不是自我发挥,不是为了把事情做好。我们注重的是要胜过别人,使自己达到超越别人的地位。
身为现实生活中的人,完美主义者也如同一般人一样会犯错、会失败。但他们不能忍受这样的状况,从而会痛恨自己,一点也不喜欢自己。
在这里我们建议,千万别这么苛待自己。有时候,我们要练习自我放松,原谅自己的某些错误,要学会去喜欢自己。
在上面一节我曾提到,要每天给自己独处的时间,从而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殊不知,独处也是学习喜欢自己的好方法。马里兰州巴尔的摩“赛顿心理学院”的医疗主任李奥·巴德莫医师曾写过:“人们惯常在晚上休息时冥想当日的种种活动。这种独思冥想的习惯,对于学习如何与自己相处,无疑是一种上上策。”
在日常生活中,除非我们能与自己好好相处,否则很难期待别人喜欢与我们在一起。哈里·佛斯迪克曾经观察那些不能独处的人,形容他们好像“被风吹袭的池水一样,无法反映出美丽的风景来”。
如果我们要依赖别人才能得到快乐与满足,显然会为他人增添负担,并影响到彼此之间的和谐、平等关系。要喜欢、尊重、欣赏我们自己,这不但能培养出健康成熟的个性,也能提高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
如果你想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就要了解并喜欢自己。
小结:
1.要喜欢、尊重、欣赏我们自己,这不但能培养出健康成熟的个性,也能提高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
2.在日常生活中,除非我们能与自己好好相处,否则很难期待别人喜欢与我们在一起。
3.人们的精神之所以产生迷乱,就是由于普遍缺乏一种有力、持续的信念的支撑。
7 坚持自我本色
卡耐基成功金言
1.要尽可能从他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但不可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观点。
2.不管怎么样,时间会给我们机会,让我们归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来。
3.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应该是接受生活的各种挑战,是不断奋斗,并经历各种争议。
“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必须先是个不盲从因袭的人。你心灵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当我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想用别人的观点去看一件事的时候,错误便造成了……”
这是拒绝盲从的拉尔夫·瓦多·爱默生所讲的名言。这对喜欢强调由别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以增进人际关系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非常强大的震撼。
或许我们可以将爱默生的话这样来理解:“要尽可能从他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但不可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观点。”假如成熟能带给你什么好处的话,那便是发现自己的信念,以及无论遇到怎样的变故,都维持着实现这些信念的勇气。
当我们处于一个陌生的环境,又没有丰富的经验可以参考时,最好的方法便是顺应一般人的标准,直到我们自己的经验和信心足以给我们力量,然后才能照着自己的信念和标准去做。若是还不清楚自己反对的对象或理由便贸然从事改革,则只能说是蠢人的行为了。
不管怎么样,时间会给我们机会,让我们归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来。举例来说,我们会发现诚实是最好的行事方针。这不仅是因为许多人这么教导我们,也是由我们自己的观察、经历和思索得来的结果。很幸运的是,对整个社会来说,大部分人都对某些生活上的重要基本原则表示同意;否则,这个社会将会变得混乱不堪。
像追求安全感一样,人们喜欢顺应环境,最后往往使自己成为环境的奴隶。对我们来说,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应该是接受生活的各种挑战,是不断奋斗,并经历各种争议。著名的战地特派员爱特加·莫勒曾说过:“一般男女并不因追求消极性的德行(如顺应环境、安全或一般所谓的幸福)而达到人格的完整性,而是凭借承受重担以达到卓越的境地(这也是最大的幸福)。健康的人从不逃避困难,我们的祖先从一开始就了解这一点。”
我在前面曾对接受责任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并认为这是迈向成熟的第一步。从这个观点来理解,成长应解释为:在父母的保护荫庇之下,逐渐使自己独立发展起来。
如果我们真的达到了成熟阶段,就不再需要躲进怯懦者的避难所里,也就是说不会一味顺应环境;我们不必躲在人群当中,不敢把自己的独特性显现出来;我们不必盲从别人的思想,而要凡事有自己的主张或观点。
当我们内心存在某种信念时,成熟的性格能使我们坚持这个信念,也能驱使我们遵行这些信仰。每个人对社会都负有一种责任,就是好好运用自身所具备的种种能力,以便对社会作出更多有意义的贡献。
在这一点上,爱默生所采取的坚定立场赢得了我的敬重。他在世的时候,有很多从事反奴隶或其他种种改革运动的人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但都遭到拒绝。爱默生当然同情这些运动,也都希望他们能做得很好。但他却不认为应该把自己的精神与能力放到这些运动上,因为那并不是他的特长所在。他始终在坚持这个原则,虽然这样做会遭人误解,他却全然不顾这些。
坚持一项众人不支持的原则,或不随便迁就一项普遍为人支持的原则,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当一个不随波逐流的人,愿意在受攻击的时候坚持信念到底,那么就表明他具备极大的勇气。
有一次,我去参加某个社交聚会,话题正转入近来发生的某个议题。当时,在场的人全部赞成某个观点,只有一位男士提出了不同的建议。他先是客气地不发表意见,后来因为有人单刀直入地问他的看法,他才微笑着回答:“我本来希望你们不要问我,因为我与各位的观点不同,我不希望这个愉快的聚会因我变得不和谐。但既然你们问了我,我就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接着,他便把看法简要地说明了一下,立刻遭到大家的围攻。只见他坚定不移地固守自己的立场,毫不让步。结果,他虽然没有说服别人同意他的看法,但他坚守着自己的信仰,没有做别人思想的应声虫,反而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一些认为自己负有某种特别使命的人,并不需要你向他们发表什么有关人性价值的长篇大论。这种人通常为热忱的使命感所驱使,因此变得义无反顾,使自己不顾一切地去面对各种挫折与困境。
但像我们这样的一般人,便常常摇摆于各种团体的压力之间。因为我们认为:假如有很多人反对,那么一定是我们错了。我们的信念常常被绝大多数人的信念左右。当大多数人反对我们时,我们会对自己的判断产生极大的怀疑。
还有人觉得,那些不随波逐流的人,通常是一些古怪、喜欢哗众取宠或喜欢标榜“与众不同”的人。我们不会以为一个在大街上打赤脚的人,或一个留胡子的人,或穿着T恤参加正式宴会的人,或在剧院内抽雪茄的女士,是一些崇尚自由的独立人士,反而会以为他们像动物园里的猴子一般,文明程度不甚高罢了。
不得不承认,我们今日最难要求自己达到的诫命便是:“保持自己的真面目。”在这充满了大众产品、大众传播及装配线教育的当今社会,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很难,要维持自己的本来面目更难。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常以一个人所属的团体或阶层来区分他们的属性,如“她是上班的已婚妇女”“他是自由派”“他是反动分子”等。几乎我们每个人都被贴上了标签,同时也毫不留情地在为别人贴标签。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哈洛·达斯十分关心与重视顺应群体与否的问题。有一年,他在学生毕业典礼上,发表了一场题目为《成为独立个体的重要性》的演说,内容大致如下:
无论你受到多大的压力,就算它使你不得不改变自己去顺应环境,但只要你具备独立的个性气质,你就会知道,不管你如何尽力想用理性的方法向环境投降,你仍会失去自己所拥有的最珍贵的资产——自尊。想要维护自己的独立性,可以说是人类具有的神圣需求,是不愿当别人的橡皮图章的尊严表现。随波逐流虽然在短暂的时间内能使你得到某种情绪上的满足,但同时它也在时时干扰你平静的心灵。
在这场演讲结束时,达斯校长作了一个很深刻的结论。他表示:“人们只有在找到自我时,才会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到这个世界上来、要做些什么事、以后将要到什么地方去等这类问题。”
1955年6月,澳大利亚驻美大使波西·史班德爵士受任为纽约联合大学的名誉校长时,也发表了一次演讲,内容如下:
每个人的生命意义在于,要把自身所具有的各种才能发挥出来。我们对自己的国家、社会、家庭都负有责任。这是我们之所以存活于世的理由,同时也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意义。如果我们不去履行这些义务,社会便会出现混乱,我们的天赋和独立性也得不到发挥。我们有权利,也应有一个神圣的机会去培养自己的独特性,并从中追求快乐与幸福。
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的第七项原则是:不要盲目因袭。
我十分赞同布兰敦医师的观点。要想活得健康、成熟,“喜欢自己”是必要条件之一。但这是表示“充满私欲”的自我满足吗?显然不是的。这意味着“自我接受”——清醒地、实际地接受自己的本来面目,保持自重和人性的尊严。
《动机与个性》的作者马斯洛在其著作中也曾提到“自我接受”。他如此写道:“新近心理学上的主要概念是自发性、解除束缚、自然、自我接受、敏感和满足。”
有人会问,喜欢自己,是否会像喜欢别人一样重要呢?我们可以这么说,憎恨每个人或每件事的人,只能显示出他们的沮丧和自我厌恶的消极态度。
亚瑟·贾西是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教授,他始终坚信教育应该帮助孩童及成人了解自己,并且培养出健康的自我接受态度。他在其著作《面对自我的教师》中指出:教师的生活和工作充满了辛劳、满足、希望和心痛,因此,“自我接受”对每位教师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今天,全美国医院的病床上,有半数躺着被情绪困扰或精神出了问题的人。相关调查表明,这些病人都不喜欢自己,都不能与自己和平地相处。
在这里,我不再分析导致这种情况的各种因素。我要表达的观点是,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我们往往以物质上的成就来衡量人的价值。再加上名利的追求、枯燥乏味的工作,处处都能使我们的灵魂染上疾病。我还坚信,人们的精神之所以产生迷乱,就是由于普遍缺乏一种有力、持续的信念的支撑。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怀特在其《进步中的生命:有关个性自然成长的研究》这一发人深省的著作中提到,现今有一种非常流行的观念,它就是:“人必须调整自己,以适应周遭环境的各种压力。”怀特博士还向人们指出,这个观念是基于这样一种理想:人能毫无问题地去适应各种狭窄的管道、单调的例行公事、强制性的规定及达成角色任务的种种压力等。但他是否能成就一番作为,则须看他是否具有拒绝、自我成长或是改进角色的能力,并且要能创造出积极的力量。换而言之,就是在其成长过程当中,要使自己具有一种创意性的方针和态度。
生活中对自己表示不喜欢的人,表现的症状之一便是过度自我挑剔。适度的自我批评是健康的、有益的,对自我追求进步极有必要。但如果不把握好这其中的分寸,则会使我们的积极行为受到严重影响。
许多年前,有位女学员与我谈话,她向我抱怨她的演讲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
她说道:“当我站起来演讲的时候,立刻意识到自己笨拙、胆怯的表现。班上其他学员似乎都显得泰然自若,信心十足。但我一想到自己的种种缺点,便失去了继续讲下去的勇气。”
她接着又十分详细地对我分析了她的弱点。
当她讲完后,我告诉她:“不要只想着自己的缺点。要知道,并不是缺点使你的演讲不成功,而是你还没有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出来。”
事实的确如此,并不是缺点使我们的演讲、艺术作品或个人性格显得失败。莎士比亚的戏剧里有许多历史和地理上的错误;狄更斯的小说也有不少过度矫情的地方。但是谁会在乎这些缺点呢?这些作品闪耀着不朽的光辉——由于它们的优点那么显著,以至于把缺点掩盖了。我们爱身边的朋友,是因为他们的种种优点,而根本不在乎其缺点。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学会把注意力放在我们自身的好品质上,培养优点,克服弱点,如此才能不断进步并自我实现。当然,我们也会不时出现一些错误,但是全然不必一直放在心上。
为了能够使我们喜欢自己,我们必须培养自己面对自身缺点时的耐心。这并不意味我们必须降低水准,变得懒惰、糊涂或不再尽心尽力,这是表示我们必须了解一个事实:没有人能永远达到100%的成功率,包括我们自己。期待别人完美是不公平的,期待自己完美则是愚蠢至极的表现。
我曾经参加了一个组织,其中有位女会员就非常崇尚完美主义。她对每件事都力求精确,因此凡事不肯委诸他人,必须亲自去做。她连做个小小的报告都要费许多时间研究;至于演讲,就更要准备到精疲力竭为止。她非常不喜欢别人不打招呼就到她家去,每次请客她都要事前计划得尽善尽美。而最终的结果呢?她终于把每件事都料理得井井有条,而她所表现出的是一种冷酷的、机械性的完美,不包含一点欢乐、自在或温情。这样的完美,有谁会喜欢呢?
不可否认地说,要求自己时时保持完美,是一种极其残酷的自我主义。那表示:我们不能仅表现得和别人一样好,而是要超越其他人,要像明星一样闪闪发亮。我们的重点不是自我发挥,不是为了把事情做好。我们注重的是要胜过别人,使自己达到超越别人的地位。
身为现实生活中的人,完美主义者也如同一般人一样会犯错、会失败。但他们不能忍受这样的状况,从而会痛恨自己,一点也不喜欢自己。
在这里我们建议,千万别这么苛待自己。有时候,我们要练习自我放松,原谅自己的某些错误,要学会去喜欢自己。
在上面一节我曾提到,要每天给自己独处的时间,从而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殊不知,独处也是学习喜欢自己的好方法。马里兰州巴尔的摩“赛顿心理学院”的医疗主任李奥·巴德莫医师曾写过:“人们惯常在晚上休息时冥想当日的种种活动。这种独思冥想的习惯,对于学习如何与自己相处,无疑是一种上上策。”
在日常生活中,除非我们能与自己好好相处,否则很难期待别人喜欢与我们在一起。哈里·佛斯迪克曾经观察那些不能独处的人,形容他们好像“被风吹袭的池水一样,无法反映出美丽的风景来”。
如果我们要依赖别人才能得到快乐与满足,显然会为他人增添负担,并影响到彼此之间的和谐、平等关系。要喜欢、尊重、欣赏我们自己,这不但能培养出健康成熟的个性,也能提高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
如果你想让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就要了解并喜欢自己。
小结:
1.要喜欢、尊重、欣赏我们自己,这不但能培养出健康成熟的个性,也能提高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
2.在日常生活中,除非我们能与自己好好相处,否则很难期待别人喜欢与我们在一起。
3.人们的精神之所以产生迷乱,就是由于普遍缺乏一种有力、持续的信念的支撑。
7 坚持自我本色
卡耐基成功金言
1.要尽可能从他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但不可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观点。
2.不管怎么样,时间会给我们机会,让我们归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来。
3.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应该是接受生活的各种挑战,是不断奋斗,并经历各种争议。
“要想成为真正的‘人’,必须先是个不盲从因袭的人。你心灵的完整性是不可侵犯的。当我放弃自己的立场,而想用别人的观点去看一件事的时候,错误便造成了……”
这是拒绝盲从的拉尔夫·瓦多·爱默生所讲的名言。这对喜欢强调由别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以增进人际关系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非常强大的震撼。
或许我们可以将爱默生的话这样来理解:“要尽可能从他人的观点来看事情,但不可因此而失去自己的观点。”假如成熟能带给你什么好处的话,那便是发现自己的信念,以及无论遇到怎样的变故,都维持着实现这些信念的勇气。
当我们处于一个陌生的环境,又没有丰富的经验可以参考时,最好的方法便是顺应一般人的标准,直到我们自己的经验和信心足以给我们力量,然后才能照着自己的信念和标准去做。若是还不清楚自己反对的对象或理由便贸然从事改革,则只能说是蠢人的行为了。
不管怎么样,时间会给我们机会,让我们归结出一套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来。举例来说,我们会发现诚实是最好的行事方针。这不仅是因为许多人这么教导我们,也是由我们自己的观察、经历和思索得来的结果。很幸运的是,对整个社会来说,大部分人都对某些生活上的重要基本原则表示同意;否则,这个社会将会变得混乱不堪。
像追求安全感一样,人们喜欢顺应环境,最后往往使自己成为环境的奴隶。对我们来说,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应该是接受生活的各种挑战,是不断奋斗,并经历各种争议。著名的战地特派员爱特加·莫勒曾说过:“一般男女并不因追求消极性的德行(如顺应环境、安全或一般所谓的幸福)而达到人格的完整性,而是凭借承受重担以达到卓越的境地(这也是最大的幸福)。健康的人从不逃避困难,我们的祖先从一开始就了解这一点。”
我在前面曾对接受责任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并认为这是迈向成熟的第一步。从这个观点来理解,成长应解释为:在父母的保护荫庇之下,逐渐使自己独立发展起来。
如果我们真的达到了成熟阶段,就不再需要躲进怯懦者的避难所里,也就是说不会一味顺应环境;我们不必躲在人群当中,不敢把自己的独特性显现出来;我们不必盲从别人的思想,而要凡事有自己的主张或观点。
当我们内心存在某种信念时,成熟的性格能使我们坚持这个信念,也能驱使我们遵行这些信仰。每个人对社会都负有一种责任,就是好好运用自身所具备的种种能力,以便对社会作出更多有意义的贡献。
在这一点上,爱默生所采取的坚定立场赢得了我的敬重。他在世的时候,有很多从事反奴隶或其他种种改革运动的人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但都遭到拒绝。爱默生当然同情这些运动,也都希望他们能做得很好。但他却不认为应该把自己的精神与能力放到这些运动上,因为那并不是他的特长所在。他始终在坚持这个原则,虽然这样做会遭人误解,他却全然不顾这些。
坚持一项众人不支持的原则,或不随便迁就一项普遍为人支持的原则,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当一个不随波逐流的人,愿意在受攻击的时候坚持信念到底,那么就表明他具备极大的勇气。
有一次,我去参加某个社交聚会,话题正转入近来发生的某个议题。当时,在场的人全部赞成某个观点,只有一位男士提出了不同的建议。他先是客气地不发表意见,后来因为有人单刀直入地问他的看法,他才微笑着回答:“我本来希望你们不要问我,因为我与各位的观点不同,我不希望这个愉快的聚会因我变得不和谐。但既然你们问了我,我就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接着,他便把看法简要地说明了一下,立刻遭到大家的围攻。只见他坚定不移地固守自己的立场,毫不让步。结果,他虽然没有说服别人同意他的看法,但他坚守着自己的信仰,没有做别人思想的应声虫,反而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一些认为自己负有某种特别使命的人,并不需要你向他们发表什么有关人性价值的长篇大论。这种人通常为热忱的使命感所驱使,因此变得义无反顾,使自己不顾一切地去面对各种挫折与困境。
但像我们这样的一般人,便常常摇摆于各种团体的压力之间。因为我们认为:假如有很多人反对,那么一定是我们错了。我们的信念常常被绝大多数人的信念左右。当大多数人反对我们时,我们会对自己的判断产生极大的怀疑。
还有人觉得,那些不随波逐流的人,通常是一些古怪、喜欢哗众取宠或喜欢标榜“与众不同”的人。我们不会以为一个在大街上打赤脚的人,或一个留胡子的人,或穿着T恤参加正式宴会的人,或在剧院内抽雪茄的女士,是一些崇尚自由的独立人士,反而会以为他们像动物园里的猴子一般,文明程度不甚高罢了。
不得不承认,我们今日最难要求自己达到的诫命便是:“保持自己的真面目。”在这充满了大众产品、大众传播及装配线教育的当今社会,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很难,要维持自己的本来面目更难。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常以一个人所属的团体或阶层来区分他们的属性,如“她是上班的已婚妇女”“他是自由派”“他是反动分子”等。几乎我们每个人都被贴上了标签,同时也毫不留情地在为别人贴标签。
普林斯顿大学校长哈洛·达斯十分关心与重视顺应群体与否的问题。有一年,他在学生毕业典礼上,发表了一场题目为《成为独立个体的重要性》的演说,内容大致如下:
无论你受到多大的压力,就算它使你不得不改变自己去顺应环境,但只要你具备独立的个性气质,你就会知道,不管你如何尽力想用理性的方法向环境投降,你仍会失去自己所拥有的最珍贵的资产——自尊。想要维护自己的独立性,可以说是人类具有的神圣需求,是不愿当别人的橡皮图章的尊严表现。随波逐流虽然在短暂的时间内能使你得到某种情绪上的满足,但同时它也在时时干扰你平静的心灵。
在这场演讲结束时,达斯校长作了一个很深刻的结论。他表示:“人们只有在找到自我时,才会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到这个世界上来、要做些什么事、以后将要到什么地方去等这类问题。”
1955年6月,澳大利亚驻美大使波西·史班德爵士受任为纽约联合大学的名誉校长时,也发表了一次演讲,内容如下:
每个人的生命意义在于,要把自身所具有的各种才能发挥出来。我们对自己的国家、社会、家庭都负有责任。这是我们之所以存活于世的理由,同时也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意义。如果我们不去履行这些义务,社会便会出现混乱,我们的天赋和独立性也得不到发挥。我们有权利,也应有一个神圣的机会去培养自己的独特性,并从中追求快乐与幸福。
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的第七项原则是:不要盲目因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