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回望土木堡 上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仁宣盛世之孝恭皇后最新章节!
听了孙清扬所说,正好进宫来劝慰她的董夫人不以为然,“梁贵是因为先前出使过蒙古,所以才被皇上身边的校尉袁彬遣回来送信,我听说的兵败之时,皇上不失天子本色,他镇静自若,下马盘膝面南而坐,静待命运的安排,当时身边只剩下一个叫喜宁的太监。有蒙古兵过来,要脱皇上的衣服和铠甲,在那个士兵大怒,想要加害的情况下,皇上也并没有屈服。可见很多事情,只听片面只言,未必尽是实情。”
孙清扬听到母亲如此说,奇怪地看着董夫人,“母亲从何得来的这个消息?”
董夫人沉吟了片刻,方道:“太后忘了,您父亲、兄弟均在朝中,虽然是只领俸禄的虚职,但因为您这个身份,巴结的人自是很多,故而有其消息来源,而且,杜子衡这些年在影卫里,除开重要的军国要情,您为免我们焦心,都不让他瞒着我们,所以有什么事情,你大哥身为锦衣卫指挥使,自然就很快知道了。”
一直立在一边沉默不语的玄武忽然道:“太后不用担心皇上的安危,只要袁彬没事,定能护皇上周全。还有皇上身边的蒙古翻译官哈铭,都是影卫的人。”
孙清扬看向玄武。
玄武垂了垂眼睛,“皇上不顾劝阻亲征,臣便派了子衡带一队影卫随行护卫,他的公开身份,就是校尉袁彬……”
听完玄武所说,孙清扬才明白,原来,暗卫的人,为了方便行事,往往有一个能够显露人前的公开身份,杜子衡在朝廷里的身份,就是袁彬,是先皇近侍袁忠之子,在正统四年袁忠辞疾家居后,代其校卫职。
听了玄武所说,孙清扬心里稍安,“玄武大人,之前也先手书通过怀来守臣已经火速带到了朝廷,手书中提及皇上被扣留的情况,并提出索要金银玉帛。哀家与群臣商议,派出使臣,用八匹马载着贵重宝物及绣花绸锦,皇后钱氏也尽搜宫中的宝物带上,去拜诣也先,请放皇帝车驾南还,却均得不到也先的答复,他这是想借着要挟皇上,屡屡勒索朝廷啊,你怎么看?”
玄武字斟句酌道:“臣得到的消息,皇上身边的太监喜宁贪生怕死,已经向也先投降,但袁彬和哈铭仍然尽心尽力侍候皇上。臣以为,土木保之变,固然有王振的过错,但若说全因他一人而起,却也未必。皇上心地善良,将王振视之如父兄,言听计从,有情可原,但王振原是先皇为皇上选定的大伴,依先皇的文成武就,太后娘娘您认为他会把一个纯粹的奸佞小人放在皇上身边吗?”
孙清扬因为牢记妃嫔不得参与政事的祖训,加之前些年皇上年幼之时,有太皇太后把持军国大事,所以对朝中政事,并无了解,先前出事的时候,有的那些意见,也是凭着看史书,以前人之鉴得来的经验,所以听到玄武此说,不免露出诧异之色。
董夫人可能是因为在家中参与同丈夫、儿子谈论国事,听了玄武所说,赞许地点了点头,“不光是先皇,还有太皇太后呢,她在世之时,虽然屡屡敲打王振,但到底没有让他闲置一边,以至王振成了司礼监的大太监,能够利用到皇上的宠信,行代批奏章、传达诏谕之权,如此位高权重却令三位杨大人在的时候,亦对他颇有赞词。由此可见,王振并非一谓飞扬跋扈,没有脑子之人,为何在土木堡之行中,一改常态,屡出昏招?”
听他们所言,孙清扬想起了王振的几件旧事。
皇上年幼之时,不免贪玩,王振对其近侍之人总是严加管束,防止他们误导幼主,一次王振准备去侍奉皇上时,听到有人吹箫,吹箫的人看到他来了,拔腿就跑,王振追上去,狠狠的训了他一顿:“尔事皇上,当进正言,谈正事,以养圣德。而乃以此淫声惑上听乎?”给予吹箫的人二十大板的处罚。
王振还曾跪劝皇上戒绝好玩之习,说“先皇帝为一毯子几误天下,陛下复踵其好,如社稷何?”教导皇上不要随便授予身边的人官位,而要重惜国家名器。教导皇上作为一国之君当居安思危,以天下为重,勿贪图玩乐而导致荒政误国,并严明赏罚之事。
可以说,王振对皇上的成长颇为尽职尽责,要不然,也不会博得皇上的倚重。
太皇太后尚在世时,王振每次奉命到文渊阁咨询政事时,三杨跟他讲话,做为司礼监大太监的他总是恭敬地站着接受。还曾经问三杨他家乡中是否有可以来京师任职的才干之士,三杨推荐博学多才的薛瑄,王振则将他“召为大理少卿”。
对三杨百年之后的接班人问题他也多有考虑,且征求他们意见,对他们推荐的陈循、高谷、苗衷等人也是“欣然用之”。此外,王振对有才识的官员亦多有敬重,吏部尚书魏骥声望显著,王振尊敬地称他为“先生”,两人会见的时候,魏骥只送王振“帕一方”,他也不计较。当时在江南地区担任巡抚的周忱勤政爱民,王振对他也极为赏识。
宣德年间,朝廷经常派宦官外出寻求花木鸟兽等玩物,骚扰民众。自从王振掌管内廷之后,悉禁绝之,未尝轻差一人出外,十四年间,军民得以休息……
王振的处事才能也不乏可称道的地方,正统四年,福建有位官员打死一名驿丞,驿丞是阁臣杨溥的乡邻,官员是阁臣杨士奇的老乡。杨溥主张将官员处死以偿命。杨士奇则想判处那位官员因公事杀人而予以轻微处置。两人争议不定,就请执政的太皇太后裁决。当时在场的王振认为二杨因其乡邻缘故给出了不尽合理的处罚,偿命太重,因为公事而处理的话太轻,应该给予降级处分,太皇太后觉得很有道理,就依从了他的建议。
王振曾向皇帝进言,时任两淮都转运盐使司同知的耿九畴“此人廉介,众所通知”,建议补为空缺的两淮都转运盐使,推荐刚直有才干的山西布政司左布政使石璞担任工部尚书。对不尽职的官员亦毫不姑息,建议皇帝给予严惩,以儆效尤。正统六年,掌管国家钱粮的户部官员刘中敷、吴玺、陈瑺等人因处理蒙古使臣的朝贡事宜玩忽职守,被他检举,并最终予以严肃处理。
……正是因为王振在处理事情时,能够抛开私念,秉公执法,所以后来才会为太皇太后接受,使得他能够逐渐参与到政事。
但是,想到之前梁贵所言,孙清扬几乎没有把王振恨死,转眼将王振这些旧事丢在脑后,念及母亲和玄武所言,似有偏向王振之意,脸色不由一变,“那些不过是王振狡黠,惯于察言观色,体察人意,又惯会藏奸,所以先皇和太皇太后他们才没有辩识出来,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难道你们竟认为王振那恶贼不该死吗?”
她听闻八月二十四日,郕王朱祁钰驾临午门,谏议官和大臣们依次宣读他们检举抨击王振的奏章,请抄灭其族后,以安定人心之事,正暗称其快,这会儿,却被母亲和玄武两人改了个说法,一时难以接受。
“该死。”董夫人和玄武异口同声答道,然后对望一眼,董夫人道:“还是玄武大人讲吧,你比我对各种情形了解的更多一些。”
玄武仍是很谨慎的态度,“撇开王振之前的功过不论,土木堡兵败确实和他有莫大干系,臣同老夫人一样,都认为王振祸国殃民,该死。但要说土木堡之变,是他一人的过错,未免太抬举他了,皇上再偏听轻信,也不至于如同昏君。臣依据得到的消息分析得出的结果,土木之败,王振有过,但并不该负全责。皇上此次被俘,乃是文官、武勋和君王三方权利、利益争夺、角力的结果。”
这消息和之前所知,太过背离,孙清扬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你说什么?”
玄武仍然缓缓说道:“王振遭人忌恨并不完全是因为他涉权,而是他跟皇上建议发展军事,以武治国。这样一来,当然会有损文官集团利益。宣德七年三月庚申,先皇曾下诏行宽恤之政,这样于民有利的事情,户部竟然不执行,甚而做出‘废格诏令,使泽不下究也。’的举动,之前,类似这样的事情也不在少数,三保太监下西洋之事,也是因为文官们力谏,所以中止了。因而皇上才会在宫里对内侍进行文化教育,意图在收回宗室权利之后,避免文官集团坐大后危害到君权。”
这事孙清扬隐约听朱瞻基说过,说内侍无后,相对而言,对权势钱财这些的渴求,就相对而言要少一些,也会少一些贪污腐败之事。
后来,因为朱瞻基感觉到培植有文化的内侍太慢,就直接将地方上搞教育工作,愿意进宫的人收进来当内侍,想着这些人不能通过科举进入官僚系统的,说明有一定的才能,但没有背景又不肯拉帮结拜与人同流合污,将这样的人收进宫里贴身为皇帝办事,更容易达到目的。
而王振,正是在那个情况下进的宫。他本是读书人,屡试不中,因为通晓经史,就谋了份府学教官的差使,后因中举人、考进士无望,于是自阉入宫。
听了孙清扬所说,正好进宫来劝慰她的董夫人不以为然,“梁贵是因为先前出使过蒙古,所以才被皇上身边的校尉袁彬遣回来送信,我听说的兵败之时,皇上不失天子本色,他镇静自若,下马盘膝面南而坐,静待命运的安排,当时身边只剩下一个叫喜宁的太监。有蒙古兵过来,要脱皇上的衣服和铠甲,在那个士兵大怒,想要加害的情况下,皇上也并没有屈服。可见很多事情,只听片面只言,未必尽是实情。”
孙清扬听到母亲如此说,奇怪地看着董夫人,“母亲从何得来的这个消息?”
董夫人沉吟了片刻,方道:“太后忘了,您父亲、兄弟均在朝中,虽然是只领俸禄的虚职,但因为您这个身份,巴结的人自是很多,故而有其消息来源,而且,杜子衡这些年在影卫里,除开重要的军国要情,您为免我们焦心,都不让他瞒着我们,所以有什么事情,你大哥身为锦衣卫指挥使,自然就很快知道了。”
一直立在一边沉默不语的玄武忽然道:“太后不用担心皇上的安危,只要袁彬没事,定能护皇上周全。还有皇上身边的蒙古翻译官哈铭,都是影卫的人。”
孙清扬看向玄武。
玄武垂了垂眼睛,“皇上不顾劝阻亲征,臣便派了子衡带一队影卫随行护卫,他的公开身份,就是校尉袁彬……”
听完玄武所说,孙清扬才明白,原来,暗卫的人,为了方便行事,往往有一个能够显露人前的公开身份,杜子衡在朝廷里的身份,就是袁彬,是先皇近侍袁忠之子,在正统四年袁忠辞疾家居后,代其校卫职。
听了玄武所说,孙清扬心里稍安,“玄武大人,之前也先手书通过怀来守臣已经火速带到了朝廷,手书中提及皇上被扣留的情况,并提出索要金银玉帛。哀家与群臣商议,派出使臣,用八匹马载着贵重宝物及绣花绸锦,皇后钱氏也尽搜宫中的宝物带上,去拜诣也先,请放皇帝车驾南还,却均得不到也先的答复,他这是想借着要挟皇上,屡屡勒索朝廷啊,你怎么看?”
玄武字斟句酌道:“臣得到的消息,皇上身边的太监喜宁贪生怕死,已经向也先投降,但袁彬和哈铭仍然尽心尽力侍候皇上。臣以为,土木保之变,固然有王振的过错,但若说全因他一人而起,却也未必。皇上心地善良,将王振视之如父兄,言听计从,有情可原,但王振原是先皇为皇上选定的大伴,依先皇的文成武就,太后娘娘您认为他会把一个纯粹的奸佞小人放在皇上身边吗?”
孙清扬因为牢记妃嫔不得参与政事的祖训,加之前些年皇上年幼之时,有太皇太后把持军国大事,所以对朝中政事,并无了解,先前出事的时候,有的那些意见,也是凭着看史书,以前人之鉴得来的经验,所以听到玄武此说,不免露出诧异之色。
董夫人可能是因为在家中参与同丈夫、儿子谈论国事,听了玄武所说,赞许地点了点头,“不光是先皇,还有太皇太后呢,她在世之时,虽然屡屡敲打王振,但到底没有让他闲置一边,以至王振成了司礼监的大太监,能够利用到皇上的宠信,行代批奏章、传达诏谕之权,如此位高权重却令三位杨大人在的时候,亦对他颇有赞词。由此可见,王振并非一谓飞扬跋扈,没有脑子之人,为何在土木堡之行中,一改常态,屡出昏招?”
听他们所言,孙清扬想起了王振的几件旧事。
皇上年幼之时,不免贪玩,王振对其近侍之人总是严加管束,防止他们误导幼主,一次王振准备去侍奉皇上时,听到有人吹箫,吹箫的人看到他来了,拔腿就跑,王振追上去,狠狠的训了他一顿:“尔事皇上,当进正言,谈正事,以养圣德。而乃以此淫声惑上听乎?”给予吹箫的人二十大板的处罚。
王振还曾跪劝皇上戒绝好玩之习,说“先皇帝为一毯子几误天下,陛下复踵其好,如社稷何?”教导皇上不要随便授予身边的人官位,而要重惜国家名器。教导皇上作为一国之君当居安思危,以天下为重,勿贪图玩乐而导致荒政误国,并严明赏罚之事。
可以说,王振对皇上的成长颇为尽职尽责,要不然,也不会博得皇上的倚重。
太皇太后尚在世时,王振每次奉命到文渊阁咨询政事时,三杨跟他讲话,做为司礼监大太监的他总是恭敬地站着接受。还曾经问三杨他家乡中是否有可以来京师任职的才干之士,三杨推荐博学多才的薛瑄,王振则将他“召为大理少卿”。
对三杨百年之后的接班人问题他也多有考虑,且征求他们意见,对他们推荐的陈循、高谷、苗衷等人也是“欣然用之”。此外,王振对有才识的官员亦多有敬重,吏部尚书魏骥声望显著,王振尊敬地称他为“先生”,两人会见的时候,魏骥只送王振“帕一方”,他也不计较。当时在江南地区担任巡抚的周忱勤政爱民,王振对他也极为赏识。
宣德年间,朝廷经常派宦官外出寻求花木鸟兽等玩物,骚扰民众。自从王振掌管内廷之后,悉禁绝之,未尝轻差一人出外,十四年间,军民得以休息……
王振的处事才能也不乏可称道的地方,正统四年,福建有位官员打死一名驿丞,驿丞是阁臣杨溥的乡邻,官员是阁臣杨士奇的老乡。杨溥主张将官员处死以偿命。杨士奇则想判处那位官员因公事杀人而予以轻微处置。两人争议不定,就请执政的太皇太后裁决。当时在场的王振认为二杨因其乡邻缘故给出了不尽合理的处罚,偿命太重,因为公事而处理的话太轻,应该给予降级处分,太皇太后觉得很有道理,就依从了他的建议。
王振曾向皇帝进言,时任两淮都转运盐使司同知的耿九畴“此人廉介,众所通知”,建议补为空缺的两淮都转运盐使,推荐刚直有才干的山西布政司左布政使石璞担任工部尚书。对不尽职的官员亦毫不姑息,建议皇帝给予严惩,以儆效尤。正统六年,掌管国家钱粮的户部官员刘中敷、吴玺、陈瑺等人因处理蒙古使臣的朝贡事宜玩忽职守,被他检举,并最终予以严肃处理。
……正是因为王振在处理事情时,能够抛开私念,秉公执法,所以后来才会为太皇太后接受,使得他能够逐渐参与到政事。
但是,想到之前梁贵所言,孙清扬几乎没有把王振恨死,转眼将王振这些旧事丢在脑后,念及母亲和玄武所言,似有偏向王振之意,脸色不由一变,“那些不过是王振狡黠,惯于察言观色,体察人意,又惯会藏奸,所以先皇和太皇太后他们才没有辩识出来,发生了这样的事情,难道你们竟认为王振那恶贼不该死吗?”
她听闻八月二十四日,郕王朱祁钰驾临午门,谏议官和大臣们依次宣读他们检举抨击王振的奏章,请抄灭其族后,以安定人心之事,正暗称其快,这会儿,却被母亲和玄武两人改了个说法,一时难以接受。
“该死。”董夫人和玄武异口同声答道,然后对望一眼,董夫人道:“还是玄武大人讲吧,你比我对各种情形了解的更多一些。”
玄武仍是很谨慎的态度,“撇开王振之前的功过不论,土木堡兵败确实和他有莫大干系,臣同老夫人一样,都认为王振祸国殃民,该死。但要说土木堡之变,是他一人的过错,未免太抬举他了,皇上再偏听轻信,也不至于如同昏君。臣依据得到的消息分析得出的结果,土木之败,王振有过,但并不该负全责。皇上此次被俘,乃是文官、武勋和君王三方权利、利益争夺、角力的结果。”
这消息和之前所知,太过背离,孙清扬一时没有反应过来,“你说什么?”
玄武仍然缓缓说道:“王振遭人忌恨并不完全是因为他涉权,而是他跟皇上建议发展军事,以武治国。这样一来,当然会有损文官集团利益。宣德七年三月庚申,先皇曾下诏行宽恤之政,这样于民有利的事情,户部竟然不执行,甚而做出‘废格诏令,使泽不下究也。’的举动,之前,类似这样的事情也不在少数,三保太监下西洋之事,也是因为文官们力谏,所以中止了。因而皇上才会在宫里对内侍进行文化教育,意图在收回宗室权利之后,避免文官集团坐大后危害到君权。”
这事孙清扬隐约听朱瞻基说过,说内侍无后,相对而言,对权势钱财这些的渴求,就相对而言要少一些,也会少一些贪污腐败之事。
后来,因为朱瞻基感觉到培植有文化的内侍太慢,就直接将地方上搞教育工作,愿意进宫的人收进来当内侍,想着这些人不能通过科举进入官僚系统的,说明有一定的才能,但没有背景又不肯拉帮结拜与人同流合污,将这样的人收进宫里贴身为皇帝办事,更容易达到目的。
而王振,正是在那个情况下进的宫。他本是读书人,屡试不中,因为通晓经史,就谋了份府学教官的差使,后因中举人、考进士无望,于是自阉入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