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 《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 > 第三章 为了忘却的纪念

第三章 为了忘却的纪念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最新章节!

    在这个世界上,笨人的第一个特征,就是自以为聪明。李舜臣竟然孤军冲入敌阵,应该说,他很勇敢,但勇敢的另一个解释,就是愚蠢

    牺牲

    在不安与等待中,十八日的夜晚到来。

    此时的岛津义弘站在旗舰上,信心十足地向着目的地挺进。之前的泗川之战,虽然他只是侥幸捡个便宜,但毕竟是胜了,又被人捧为名将,就真把自己当回事了,之所以跑来救小西行长,倒不是他俩关系多好,无非是二杆子精神大爆发,别人不干,他偏干。

    此外,他已认定,明军围困小西行长,必然放松外围的戒备,更想不到日军去而复返,此时进攻,必能一举击溃明军。

    在这个世界上,笨人的第一特征,就是自认为聪明。

    事实印证了岛津义弘的猜想,明军以往严加防范的露梁海峡,竟然毫无动静,由一万五千余人组成的日军舰队,就此大摇大摆地开了进去。

    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都没能领到回航的船票。

    日军的舰队规模很大,共有六百多条船,队列很长,当后军仍在陆续前进之时,前军的岛津义弘已依稀看到了前方的猫岛。

    但他永远不可能到达那里了,因为当最后一条船进入露梁海口的时候,等待已久的邓子龙发动了攻击。

    邓子龙手下的这三千兵,大多是浙江人,跟随他从浙江前来此地,虽然名不见经传,却绝非寻常。在五十多年前,这支队伍有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字——俞家军。

    在当年那场艰苦卓绝的抗倭之战中,两位大明名将分别创建了专属于自己的军队:戚家军,以及俞家军。

    俞大猷熟悉海战,是唯一堪与徐海对敌的明朝海军将领。而他所创建的俞家军,大都从渔民中选取,熟悉水性和流向,善于驾船,并经过严格训练,多次与倭寇海盗交战,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堪称明朝最精锐的水军。

    经过五十年的淬炼与更替,他们来到了朝鲜,露梁海。

    接到进攻命令后,邓子龙部从埋伏处突然驶出,将日军归路堵死,并以十只战船为一组,向日军舰队发起多点突袭。

    这是一个致命的打击,由于日军队列过长,而且毫无防备,转瞬之间,后部上百条战船已被切成几段,虽然日军人数占优,却陷入明军分割包围,动弹不得。

    包围圈内的日军一片慌乱,他们纷纷拿起武器,准备和跳上船的明军肉搏。然而明军战舰却丝毫不动,保持着诡异的平静。

    日军的疑问没有持续太久,便听到了答案——可怕的轰鸣声。

    明军的第二波攻击开始,不用跳帮,不用肉搏,因为在邓子龙的战舰上,装备着一种武器——虎蹲炮。这是一种大型火炮,射程可达半里,虽然威力一般,炮弹飞个几百米就得掉入水里,但近距离内打日军的铁皮木头船,还是绰绰有余。

    虎蹲炮

    露梁海之战

    就这样,在炮轰、哀号和惨叫声中,日舰队后军损失惨重,基本丧失了作战能力。

    当炮声响起的时候,前军的岛津义弘立即意识到,中埋伏了。

    但很快,他就显示出了惊人的镇定与沉着,并作出了正确的判断——继续前进。

    后军已经深陷重围,敌军兵力不清,所以目前唯一的方法,就是攻击向前,与顺天的小西行长会师。只有这样,才有反败为胜的可能。

    在岛津义弘的指挥下,日军舰队抛弃了后军,不顾一切地向前挺进。

    然而,他们没能走多远。

    当岛津义弘军刚刚冲出露梁海时,便遭受了第二次致命的打击——李舜臣出现了。

    被冷落三年后,李舜臣终于再次成为了水军统领。但他于三个月前上任时,迎接他的,却只有两千多老弱残兵和一些破烂的船只,因为他的前任元均在战死的同时,还带走了许多水军舰船作为陪葬。

    此时,明朝水军尚未到来,日军主帅藤堂高虎率领舰队横扫朝鲜海峡,无人可挡,而李舜臣,什么都没有。

    九月十五日,藤堂高虎率四百余条战舰,闯入鸣梁海峡。

    李舜臣得知消息后,即刻率少量龟船出战,确切地说,是十二条。这已经是他的全部家当。

    四百对十二,于是几乎所有人都认定,虽然李舜臣是少有的水军天才,此战也必败无疑,除非奇迹发生。

    但事实告诉我们,奇迹,正是由天才创造的。

    战役结局证明,藤堂高虎的水军技术,也就能对付元均这类的废物。经过激战,李舜臣轻松获胜,并击沉四十余艘敌舰,歼灭日水军三千余人,日军将领波多信时被击毙,藤堂高虎身负重伤,差点被生擒,日军大败,史称鸣梁海之战。

    对李舜臣而言,这不过是光荣的开始,而露梁海,将是传奇的结束。

    当日军舰队出现在视野之中时,他毫不犹豫地下达了攻击令。

    此时,岛津义弘的心中正充满期待,他已经看见了前方的猫岛,如此靠近,如此清晰,只要跨过此地,胜利仍将属于自己。

    然后,他就听见了炮声,从他的侧面。

    在战场上,军队的侧翼是极其脆弱的,一旦被敌方袭击,很容易被拦腰截断,失去战斗能力,其作用类似于打群架时被人脑后拍砖,是非常要命的一招。

    很明显,龟船比砖头厉害得多,在李舜臣的统一指挥下,这些铁甲乌龟直插日军舰群,几乎不讲任何战术,肆无忌惮地乱打乱撞。在这突然的打击下,日军指挥系统被彻底搅乱,混作一团,落海丧生者不计其数。

    然而,就在这最为混乱的时刻,岛津义弘却并没有慌乱。

    作为一位优秀的指挥官,他保持了清醒的意识,在攻击发起的那一刻,他已然确定,敌人来自侧翼。

    而他的前方,仍然是一片坦途,很明显,明军并未在此设防。

    那就继续前进吧,只要到达顺天,一切都将结束。

    按照之前的计划,当邓子龙的第一声炮声响起时,陈璘起航出击。

    出于隐蔽的需要,陈璘的军队驻扎在竹岛,这里离露梁海较远,需要行驶一段时间,才能到达会战地点。

    而在此之前,岛津义弘将有足够的时间通过空虚的猫岛海域,成功登陆顺天。

    然而陈璘并不着急,因为他知道,那看似无人防守的猫岛,是岛津义弘绝对无法逾越的。

    拼死前行的日军舰队终于进入了猫岛海域,然而就在此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在一片宁静之中,位居前列的三艘战舰突然发出巨响!船只受创起火,两艘重伤,一艘沉没。

    没有敌船,没有炮火,似乎也不是自爆,看着空无一人的水域,岛津义弘第一次对这个世界产生了怀疑——有鬼不成?!

    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在那片看似平静的海面下,一种可怕的武器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它的名字,叫做水雷。

    水雷

    明代水雷,是以木箱为外壳,中间放置火药,根据海水浮力,填充重量不等的重物,以固定其位置,并保持漂浮于海面之下,以便隐蔽及定位。

    当然了,关于这东西,我也就了解这么多,相关细节,如引爆及防水问题本人一概不知,唯一能确定的,就是这玩意儿确实能响,能用。

    陈璘的自信,正是来源于此。

    岛津义弘却依然是满脑糨糊。他的直觉告诉他,这是一个极为危险的地方,如果继续前进,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于是他下令,停止前进。

    前行已无可能,绝望的日军只得调头,向身后那个可怕的敌人发起最后的冲锋。

    敌人的回归让李舜臣十分兴奋,他知道,最后的决战即将开始。

    在乱军之中,李舜臣亲自擂鼓,率旗舰冲向日军舰群。

    此时日军虽受重创,但主力尚存,李舜臣竟然孤军冲入敌阵,应该说,他很勇敢,但勇敢的另一个解释,就是愚蠢。

    估计是打藤堂高虎之类的废物上了瘾,李舜臣压根儿就没把日军放在眼里,一路冲进了日军中军。然而岛津义弘用实际行动证明,作为二杆子的优秀代表,他并不白给。

    很快,身经百战的岛津水军便理清了头绪,组织五十余条战船,将李舜臣的旗舰围得严严实实,不断用火枪弓箭射击。虽然龟船十分坚固,也实在扛不住这么个打法,船身多处起火,形势不妙。

    眼看李舜臣就要落海喂鱼,陈璘赶到了。

    我确信,这两个人之间的交情是很铁的,因为发现李舜臣被围之后,陈璘不等部队列阵,便义无反顾地冲了进去,而此时他的身边,仅有四条战舰。

    于是,他也被围住了。

    此时,已是十九日清晨。

    无论岛津义弘、陈璘,或是李舜臣,都没有料到,战局竟会如此复杂。明朝联军围住了日军,日军却又围住了明朝两军主帅,仗打到这个份儿上,已经成了一团乱麻。

    而第一个理出头绪的人,是岛津义弘。

    在他的统一调配下,日军开始集中兵力,围攻陈璘和李舜臣的旗舰。

    陈璘的处境比李舜臣还要惨,因为他的旗舰不是龟船,也没有铁刺铁钩,几名敢玩命的日军趁人不备,拼死跳了上来,抽刀直奔陈璘而去。

    事发突然,船上的所有人目瞪口呆,来不及作出任何反应,关键时刻,陈璘的儿子陈九经出场了。

    这位仁兄很是生猛,拼死扑了上去,用自己的身体挡刀,被砍得鲜血淋漓,岿然不动(血淋漓,犹不动)。

    明军护卫这才反应过来,一拥而上,把那几名日军乱刀砍死。

    惊出一头冷汗的陈璘没有丝毫喜悦,他很清楚,日军包围圈越来越小,跳上来的人会越来越多,援兵到来之前,如果不玩一招狠的,下个被砍死的,必定是自己。

    沉吟片刻后,他作出了一个决定。

    很快,奇特的景象出现了,逐渐靠拢的日军惊奇地发现,陈璘的旗舰上竟然看不到任何士兵!船上空空荡荡,无人活动,十分之安静。

    这是十分诡异的一幕,但在头脑简单的日军士兵看来,答案十分简单:陈璘船上的人,已经全部阵亡。

    于是他们毫无顾忌,纷纷跳了上去。

    然而他们终究看到了明军,在即将着陆的时候。

    其实明军一直都在,只不过他们趴在了甲板上。

    为了给日军一个深刻的印象和教训,陈璘命令,所有明军一律伏身,并用盾牌盖住自己(挨牌而伏),手持长枪,仰视上方,当看见从天而降的人时,立即对准目标——出枪。

    伴随着凄厉惨叫声,无数士兵被扎成了人串,这一血腥的场景彻底吓住了日军,无人再敢靠近。

    趁此机会,圈外的部分明军战舰冲了进来,与陈璘会师,企图攻破包围圈。但日军十分顽固,死战不退,双方陷入僵持状态。

    然而,就在这战斗最为激烈的时刻,陈璘的船上突然响起了鸣金声。

    按日军的思维,鸣金,就是不准备打了,可如今大家都在海上,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收兵回营这一说,您现在鸣金,算怎么回事?

    而明军战船在收到这一信号后,却极为一致地停止了攻击。日军不明就里,加上之前吃过大亏,也不敢动,平静又一次降临了战场。

    这正是陈璘所期盼的,因为这一次,他并没有故弄玄虚,之所以鸣金,只因为他需要时间,去准备另一样秘密武器。

    他得到了足够的时间。

    随即,日军看到了另一幕奇景,无数后部带火的竹筒自明军舰上呼啸而出,重重地击打在自己的船上,所到之处爆炸起火,浓烟四起,日军舰队陷入一片火海。

    这种武器的名字,叫做火龙出水。

    虽然许多年后,面对拿火枪的英军,手持长矛、目光呆滞的清军几乎毫无抵抗之力,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几百年前的明军,却有着先进的思维、创意,以及登峰造极的火器。

    火龙出水,就是明代军事工业最为优秀的杰作。

    火龙出水

    该武器由竹筒或木筒制成,中间填充火药弹丸,后部装有火药引信,射程可达两百步,专门攻击对方舰船,是明军水战的专用武器,点燃后尾部,带火在水上滑翔,故称为火龙出水。这也是人类军事史上最早的舰对舰导弹雏形。

    什么新玩意儿都好,反正日军是经不起折腾了,陈璘和李舜臣趁机突围,开始组织追击。

    至此,战场的主动权已完全操控在陈璘手中,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出乎他的意料。

    在猫岛设下水雷,在观音浦安置伏兵,正如陈璘计划的那样,日军的所有去路被一一切断,与顺天敌人会师的梦想也彻底破灭,然而他依然疏漏了一点:失败后的敌人,将只有一个选择——撤退。

    而撤退的唯一通道,是露梁海。

    此时防守露梁海的,是邓子龙,他的手下,只有三千人。

    岛津义弘已无任何幻想,他明白自己落入了圈套,此刻唯一的奢望,就是逃离此处。

    在这最后的时刻,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穷寇莫追这个成语。遭受重创的日军舰队再次聚拢,不顾一切地向堵截他们去路的邓子龙水师发动了近乎疯狂的进攻。

    明军毕竟人少,在日军的拼死攻击下,防线渐渐不支,行将崩溃。

    关键时刻,邓子龙出现了。

    他虽然年过七十,却依然挺身而出,率领自己的旗舰,不顾一切地冲入日军船阵,因为这是唯一能够阻拦日军、争取时间的方法。

    邓子龙的战舰成功地吸引了日军的注意,在数十艘日舰的围攻下,邓子龙的船只很快起火燃烧,部下随即请示,希望邓子龙放弃此船,转乘小艇,暂避他处。

    参考消息

    火器制造热

    明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军事上的需求,武器,尤其是火器的研发工作进入了一个鼎盛的时期。不但民间自主开发(如四川唐家进献的毒气弹),更有朝廷的大力投入(陶瓷弹)。同时,更有各方文臣武将绞尽脑汁的设计。比如嘉靖十四年的进士叶梦熊,做过户部主事,也做过御史言官,工作之余不忘自学,没学过工科却天天画图,终于设计出了火车、神铳,还专门设计了阵法,写成了教材。

    然而邓子龙回答:

    “此船即我所守之土,誓死不退!”

    然后,他整装正容,在那艘燃烧的战舰上,坚持到人生的最后一刻。

    坚守自己的岗位,无论何时、何地。在他看来,这是他应尽的职责。

    从军四十余年,一贯如此。

    怀念

    邓子龙战死了,他用自己的生命挡住了日军的退路。

    在岛津义弘看来,失去将领的明军很快就会被击溃,并乖乖地让开道路。

    但是他错了。

    此时的明军已不再需要指挥,当他们亲眼目睹那悲壮的一幕,怒火被彻底引燃之时,勇气和愤怒已经成为了最为伟大的统帅。

    在复仇火焰的驱使下,邓子龙的浙兵发动了潮水般的逆袭,日军节节败退,被赶回了露梁海内。

    在那里,他们又遇见了分别不久的老朋友:陈璘和李舜臣。

    陈璘军、李舜臣军,再加上退进来的岛津军和追击的邓子龙军,露梁海里布满战舰,可谓是人满为患。

    岛津义弘军的末日终于来临。等候已久的陈璘和李舜臣对日舰发动了最后进攻,数百门舰炮猛烈轰鸣,无数日军不是被炮弹当场炸死,就是跳海当饲料。在刺鼻的硫黄和血腥味中,伴随着燃烧的烈焰,蓝色的露梁海一片赤红。

    这就是曾经横行海上、骁勇善战的岛津水军的最后一幕,也是古往今来侵略者的必然结局。

    绝望的日军开始了最后的反扑,但已于事无补,在大炮的轰鸣声中,他们都将前往同一个世界。

    然而就在最终胜利的时刻即将到来的时候,一个意外发生了。

    在战斗中,李舜臣又一次身先士卒,考虑到之前他只有十二条破船就敢打日军四百条战舰,而今正值痛打落水狗,不表现一把实在说不过去。

    但就在他奋勇冲击的时候,一颗子弹飞来,击中了他的胸膛。

    这是一件极为匪夷所思的事情,此时明朝联军占尽先机,日军已是强弩之末,一盘散沙,打一枪就得换个地方,基本属于任人宰割型,行将崩溃。

    敌军已被包围,兵力武器占优,士气十分振奋,残敌不堪一击,这就是当时的战况,且李舜臣乘坐龟船,四周都有铁甲包裹,射击空隙有限,说难听点,就算站出去让人打,都未必能被击中。

    然而李舜臣还是中弹了。

    在这世上,有些事情是说不准的,比如二战时的苏军大将瓦杜丁,自出道以来身经百战,什么恶仗、硬仗、找死仗都打过,斯大林格勒挺过来了,库尔斯克打赢了,追得德军名将曼斯坦因到处跑。如此猛人,竟然在战役结束,到地方检查工作的时候,遇上了一帮土匪,腿上挨了一冷枪,按说伤也不重,偏偏就没抢救过来,就这么死了。

    李舜臣的情况大致如此。

    身负重伤的李舜臣明白,他的使命即将结束,但这场战役并未终结。

    于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身边的部将李莞留下了这样一句话:

    “我就要死了,但现在战况紧急,不要透露我的死讯,请你接替我的位置,以我的名义,继续战斗下去。”

    这也是他的最后遗言。

    在战场上,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胜负,因为只有胜利者的故事,才能流传下来。

    所以李舜臣依然是幸运的,他虽没能看到胜利的来临,但他的一切都将作为胜利者的传奇传扬万世,正如他所写过的那首诗:

    全节终须报,成功岂可知?

    平生心已定,此外有何辞!

    节已报,心已定,便已成功,再有何辞?

    伴随着李舜臣的逝去,日军迎来了自己的最后命运。在明朝联军的全力猛攻下,战斗变成了屠杀,日方四百余艘战舰被击沉,一万余人阵亡,日军惨败。

    但要说日军毫无亮点,那也是不客观的,要特别提出表扬的,就是岛津义弘先生。他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逃跑本领可谓举世无双,在抛下无数垫背、送死的同胞后,他终于逃了出去,虽然此时他的身边只剩下了几十条破船和几百名士兵。

    万历二十六年(1598)十一月十九日中午,历时一天半的露梁海大战正式结束,日军精锐第五军全军覆没,史称“露梁海大捷”。

    露梁海大捷后,翘首企盼的小西行长部终于彻底崩溃,纷纷化整为零,四散奔逃。小西行长不落人后,率残部趁明军不备,乘船偷渡出海,经过千辛万苦逃回日本,余部大部被歼。

    至此,抗倭援朝战争正式结束,此战历时七年,最终,以中国军队的彻底胜利,以及日本军队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七年前,那杯由邪恶与野心酿成的苦酒,最终浇到丰臣秀吉的坟头上。

    活该,死了也该。

    正义终究战胜了邪恶,无论此时,或是三百四十年后,历史都用事实告诉了我们相同的道理:

    无论何时何地,总会有那么几个不安分的侵略者,他们或许残暴,或许强大,或许看似不可战胜,但终将被埋葬。

    战争结束了,胜利也好,失败也罢,参战的主角们都有了各自的结局。

    两年后(1600),超级“忍者”德川家康终于发作,集结兵力,准备欺负丰臣秀吉的孤儿寡妇。死硬派小西行长当即连同石田三成等人,组成西军,出兵迎战。

    但滑稽的是,出于对小西行长、石田三成的极度憎恨,作为丰臣秀吉的铁杆亲信,加藤清正、福岛正则等人当机立断,放下与德川家康之间的敌我矛盾,毅然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内部矛盾中去,加入东军,跟小西行长玩命。

    而最搞笑的,莫过于岛津义弘。此人和丰臣秀吉关系本就不好,开战之初是德川家康的人,并奉命去帮助守城。结果城里的人未接通报,以为他是敌人派来忽悠的,不但没有开门,还对他放了几枪。

    换了别人,无非是回去找德川家康告一状,之后该干吗还干吗,可这位就不同了,二杆子精神再起,操着家伙连夜投小西行长去也。

    经过你来我往数个回合,这一大帮子人终于在日本关原碰上了,展开死磕。经过一天战斗,西军败退,小西行长战败后逃走,后又被擒获斩首。岛津义弘还是一如既往地跑了路,后来托人求情捡了一条命。

    丰臣秀吉创立的事业就此完结。

    但历史的惩罚并未结束,十五年后(1615),战火再起,在大阪夏季战役中,德川家康攻克了丰臣家的最后据点大阪城,丰臣秀吉的老婆、孩子都死在城里,丰臣家族灭亡,断子绝孙。

    我不是报应论者,但这一次,我信。

    此后,德川家康统一日本,并建立了著名的德川幕府。他着力与明朝恢复友好关系,发展经济,颇有建树。

    朝鲜失去了李舜臣,却迎来了和平,回复了平静的生活。为纪念那些为了朝鲜人民的安宁和自由而牺牲的明军将士,朝鲜政府修建了大报坛,每年祭祀,以表示对明朝仗义相助的感激,并提醒后辈不忘报恩。

    参考消息

    日本入侵琉球

    日本侵略朝鲜不成,但不抢劫也不成。几位老大开了几次会议之后,决定把目标转向琉球。琉球为明朝属国,国王叫尚永死,其子尚宁遣人请袭封。此时正是日本策划及实施侵朝计划的时候,明朝忙着平叛,又忙着援朝,援朝一事结束后,册封令才下到琉球。但谁也没想到,在丰臣秀吉手下被压抑了好些年的日本大臣们,并不满足于他们从朝鲜运回的数千名陶工。于是在万历三十七年,日本悍然派兵三千人进攻琉球,俘获琉球国中山王尚宁,迁其宗器,大掠而去。浙江总兵官杨宗业奏报,神宗令镇、巡官严饬海上兵备。

    现在,大报坛已经消失了,为什么消失,我不知道。

    明朝的大军得胜归来,万历并没有亏待他们,将领之中,麻贵升任右都督,陈璘和刘綎也升了官。

    当兵的也没白干,为表彰群众,据说万历从国库里拨出了八万两白银,作为对士兵的封赏。当然,具体到每个人的头上,一层扒一层,外加还有陈璘这样的领导,能分到多少,那就不好说了。但无论如何,也算够意思了。

    虽然在七年之中,曾有过无数的曲折,遇上许多的困难,付出了相当的代价,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因为打赢了。

    所谓正义、邪恶、侵略、暴行,大多时候都是毫无意义的胡扯,衡量战争的唯一且永远的准则,就是胜利,或失败。

    用黑暗的暴力维护了光明的正义,这就是明朝创立的不朽功勋。

    这场战争的最后结局大致如此,十分清楚,但有趣的是,几百年后,历史对于这场战争的评价,却十分之不清楚。

    具体情况大致如下:日本的史料表示,这是一场延续了战国光荣以及名将光辉的战争,虽然未必光彩(这一点,他们是承认的)。

    朝鲜(韩国)的史料则认为,这场战争之所以胜利,主要是因为李舜臣和朝鲜义军(无奈,政府军的表现实在太差),至于其他方面的因素,当然是有的,但似乎也是比较次要的。

    参考消息

    大报坛的兴衰

    大报坛是明亡之后修建的。当时的朝鲜肃宗大王为了纪念万历帝抗日援朝的情谊,在昌德宫花园修建此坛。最初仅祭祀神宗万历,后又将太祖洪武、毅宗崇祯的灵位增加了进去,在朝鲜并称三皇帝,每年于三帝即位、生辰、忌日祭拜,直至李朝终结。1908年,大韩帝国以政府名义停止了这项祭祀活动,并关闭了大报坛。于是,在历经二百余年后,大报坛作为李朝的遗址,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而明朝方面……基本没什么动静。

    现象是奇怪的,但原因是简单的,因为在明朝看来,这场战争,压根儿就不是什么大事。

    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谓的抗倭援朝战争,在史学界实在不算个啥,也没听说哪位专家靠研究这事出了名。即使在明代,它也只是“万历三大征”的一部分而已,史料也不算多,除了《万历三大征考》还算是马马虎虎外,许多细节只能从日本和朝鲜史料中找。

    说起来,也只能怪我国地大物博,什么事都有,什么人都出。就规模而言,这场战争确实不值一提,打了七年,从头到尾,明军的总人数不过四万左右,直到最后一年,才勉强增兵至八万,且打两个月就收了场,架势并不算大。

    而日本为了打这场仗,什么名将精兵之类的老本全都押上去了,十几万人拉到朝鲜,死光了再填,打到后来,国内农民不够,竟然四处抓朝鲜人回去种田,实在是顶不住了。

    朝鲜更不用说,被打得束手无策,奄奄一息,差点被人给灭了,国王都准备外出避难,苦难深重,自然印象深刻。

    相比而言,日本是拼了老命,朝鲜是差点没命,而明朝却全然没有玩命的架势,派几万人出国,军费粮食自己掏腰包,就把日本办挺了,事后连战争赔款都没要(估计日本也没钱给)。

    什么叫强大?这就叫强大。

    事实上,在进行这场战争的同时,明朝还调兵十余万,围剿四川方向的杨应龙叛乱。在万历同志看来,这位叫杨应龙的土财主(土司),比丰臣秀吉的威胁更大。

    基于以上理由,在宣传方面,明朝也是相当落后。战争结束后,在日本,明明表现不咋样的加藤清正、岛津义弘都被捧上了天,所谓“虎加藤”“鬼石曼子”一波接一波地吹,从没消停过。

    朝鲜方面,货真价实的李舜臣自不必说,死后被封公爵,几百年下来,能加的荣誉都加了,成为了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

    至于明朝,对相关人员的处理,大致是这样的:

    战后,刘綎、陈璘任职都督同知(从一品),算是升了半级。当然,也不是白升的,几个月后,这两位仁兄就被调去四川播州的穷山恶水,因为在那里,还有个杨应龙等着他们去收拾。

    英勇献身的邓子龙也得到了封赏,他被追赐为都督佥事(从二品),并得到了一个世袭职位,给儿子找了个铁饭碗。

    仅此而已。

    但和李如松比起来,以上的几位就算不错了。这位仁兄智勇双全、能征善战,几乎以一己之力挽救了朝鲜战局,是朝鲜战争中最为杰出的军事天才。

    可这位盖世英雄,死后不但没人捧,还差点被口水淹死第二遍。

    说到底,都是言官惹的祸。

    明代是一个开明的朝代,言官可以任意发言,批评皇帝,弹劾大臣,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民主。

    可是民主过了头,就有问题了,发展到万历年间,言官们已经是无所不骂,坏人要骂,好人也要骂,不干事的要骂,干事的也要骂,且职位越高,权力越大,骂得就越响。

    而李成梁十分符合这个条件。这位兄弟镇守边疆数十年,权大势大,是最好的目标,外加他亏空、贪污之类的事情也没少干,下台之后自然不招人待见,弹章堆得和山一样高,说什么的都有。

    李如松自然也未能幸免,加上他在朝鲜风光一时,功勋卓著,就成了连带打击对象。最扯淡的是御史丁应泰,不但攻击他本人,连他的战绩也要骂,说平壤战役是小胜,日军死伤极少,碧蹄馆之战是大败,明军死伤极多。

    参考消息

    播州杨应龙

    播州一地,自唐乾符年间杨端以来,即为杨氏以任官的形式所有,即便朝代更迭,历经唐宋元明,朝廷也不得不授其后代为官。隆庆六年,杨应龙袭宣慰司使职。不过杨应龙因为给万历立过战功而开始狂妄起来。后来竟然聚众抢掠、攻城、大肆残害百姓。万历屡次派人去扫平,没奈何都打不过他。后来终于舍得了本钱,派出八路共计二十四万大军,经过一百一十四天的攻打,迫使杨应龙自焚而死。次年四月,播州实现了“改土归流”,即改土官为流官。

    这还不算,他居然检举朝鲜与日本串通,说李如松也有通倭嫌疑。要按照他的说法和算法,明军的士兵估计都是死后从坟里刨出来的(一共也就四五万人),日军都是拿白鸽的和平使者(死伤不多,就是要逃)。李如松应该算是双面间谍,明明和日军勾结,偏偏还把日军赶跑了。

    这人不但无耻,还很无聊,弹劾一封接着一封,闹到最后,连不爱搭理人的万历也忍不住了,直接给他下了个革职令让他滚蛋。

    然而,从根本上讲,封赏过少、弹劾过多的责任者并不是丁应泰,更不是万历,因为按照明朝的惯例和规定,像抗倭援朝这种规模的战役,带几万人出去打一场,封赏就这么少,弹劾就这么多,大家都习惯了。

    所以真正的原因虽然可笑,却很真实:

    对明朝而言,这实在不是个太大的事。

    既然不是什么大事,自然就没人管,自己不管别人当然也不管,加上那些无聊的言官泼脏水,修《明史》的清代史官照单全收,日本和朝鲜史料又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各说各话。于是,对这场战争的评价,就变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争议、误解、谜团。

    然而无论大小,历史上确实存在过这样一件事情:

    四百多年前,有一群人为了遏止贪欲和邪恶,远赴他乡,进行过一场伟大的战争,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较量里,他们中的许多人,为此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所以我认为,我们应该知道这一切,知道有这样一场战争,有这样一群人,曾为了捍卫自由与正义,英勇奋战,毫无畏惧。

    为了那些无比的智慧,无畏的勇气,以及无私的牺牲。

    万历二十七年(1599)四月,征倭总兵麻贵率军凯旋,明神宗在午门接见了他。

    万历年朝鲜战争

    在搞完大大小小不厌其烦的程序仪式后,明神宗下旨,当众宣读大明诏书,通传天下,宣告抗倭援朝之役就此结束。

    这是一封诏书,也是一个预言,因为在这份长篇大论之中,有这样一句话:

    义武奋扬,跳梁者,虽强必戮!

本站推荐:魅王宠妻:鬼医纨绔妃神医毒妃兽黑狂妃:皇叔逆天宠神医嫡女误惹妖孽王爷:废材逆天四小姐好色婶子绝色毒医:腹黑蛇王溺宠妻明朝败家子3岁小萌宝:神医娘亲,又跑啦!嫂子的诱惑

《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八一中文网只为原作者当年明月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当年明月并收藏《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