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 《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 > 第五章 隐藏的精英
第五章 隐藏的精英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最新章节!
但隐忍和沉寂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终将爆发在最后那一刻。虽然徐阶已经麻痹了严嵩,获得了皇帝的信任,但他十分清楚,要想取得胜利,现在的条件还不够
另外的三个人
在严世蕃的眼中,天下英才只有三人而已。但事实证明,这位仁兄虽然聪明,却是一个不太识数的人,因为他只数对了一半。
杨博、陆炳、严世蕃确实是芸芸众生中的异类,他们机智过人、精于算计,堪称不世出的奇才。但老天爷实在太喜欢热闹,就在严世蕃自以为天下尽入己手时,上天却给这出戏送来了另外三个人,三个更可怕的人。
按照严世蕃先生的逻辑,编号继续下去,第四个人的位置应该属于徐阶。在经受了无数考验之后,他已经具备了逐鹿天下的实力。但严世蕃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他的眼里,这个小侍郎不过是个无足轻重的人物。
徐阶仍然隐藏着自己,当时机到来的时候,他将揭下自己的面纱,给严世蕃一个大大的惊喜。
第五个人,叫做高拱。
如果说严世蕃只是轻视徐阶的话,那么高拱这个名字他可能从没有听过。
这也怪不得他,因为高拱实在太不起眼了。
高拱,正德七年(1512)出生,河南新郑(今河南新郑市)人,嘉靖七年河南省乡试第一名,嘉靖二十年(1541)考中进士,被分配到翰林院。
而当严世蕃纵论天下之才的时候,高拱先生的职称只是翰林院的编修,不过是机关里的一个小抄写员。这种小角色,自然难入严奇才的法眼。
然而,他终将成为一个撼动天下的人。
根据影视剧的规律,最厉害的人总是最后出场,这次也不例外,而最先发现这位奇才的人,正是徐阶。
夏言下台后(当时尚未被杀),徐阶的处境很惨,原先对他恭恭敬敬的人,眼见他没了靠山,纷纷拿出了当年翻书的速度,跟他翻了脸。
除了同僚的挤兑冷遇外,徐阶在吏部也倒了霉,新来的吏部尚书闻渊不喜欢徐阶,总是找他的碴儿。
得罪了老板,混不下去的徐阶只好另找出路,好在他和大老板的关系还算不错(擅写青词),皇帝大人毛笔一挥,给他安排了新单位:
“你去翰林院吧!”
这个决定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嘉靖二十六年(1547)底,徐阶来到了翰林院,成为了掌院学士。他的第一个使命是教育去年刚刚考进来的庶吉士。
庶吉士是大明的精英,而庶吉士的培训相当于现在的岗前培训。在这里结业后,学员们会进入翰林院,成为一名普通的翰林官。
当然,之后的事情就各安天命了,如果经历从几年到几十年不等的以死相搏、钩心斗角,你还没有被杀头、流放、贬官,脸皮越来越厚,心越来越黑,你将很有可能进入内阁,成为这个帝国真正的统治者。
一般说来,翰林院的掌院学士是不会理会庶吉士的,最多不过是在入学时见个面,训几句话,说些大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话,然后拍拍屁股走人。
但徐阶依然保持了他的传统作风。虽说这帮新人既无背景,也不起眼,他仍然抽出时间,挨个儿谈话,当然了,他的目的绝不仅仅是鼓励他们认真学习,鬼知道将来这里面会不会出几个一品、二品的猛人,还是先搞好关系为妙。
正是在这一系列谈话中,他遇见了那个伴随他后半生,奋斗不息,名垂千古的人。
虽然庶吉士已经是精英中的精英,但这个人仍然给徐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谈吐和见识,还有无与伦比的聪慧,都让徐阶惊叹不已。
“你叫什么名字?”
“张居正。”
张居正,我会记下这个名字。
徐阶满意地完成了他的谈话工作,未来的岁月还很长,他有充分的时间去认真观察这个年轻人。
张居正就是第六个人,当时的他还没有登上舞台参与角逐的机会。
在这个风云际会的年代,这六位英才将交织成一个死亡的绳结,用他们的智慧和意志去争夺最高的奖赏——权力。失败者将成为绳结上的牺牲品,被无情地绞杀。只有最具天赋、最精明、最狡诈、最坚毅的人,才能终结这场残酷的游戏,解开那个死结。
而这位最后的胜利者,将成为大明天下的统治者。
不过话说过来,至少在当时,这后两位还是指望不上的。高拱同志依然在做他的抄写员,而张居正同学还在培训班认真刻苦学习。
所以徐阶依然只能靠他自己。
严嵩是一个警惕性很高的人,他十分清楚徐阶与夏言的关系,并非对此人毫无防备。但问题在于,这位徐侍郎似乎对他构成不了什么威胁,顶了天也就是个副部长,在皇帝面前也说不上什么话,翻不起天大的浪。
所以防备归防备,他并没有把徐阶放在眼里。
严嵩的判断很准确,现在的徐阶,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物,即使你把刀交到他的手里,他也不知从何砍起。
但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嘉靖二十九年(1550),徐阶迎来了第一个机会。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次机会是由严嵩阵营中的仇鸾先生友情提供的。
蒙古也算是大明的老冤家了,来来回回已经搞了二百年,双方都精力充沛,再累再苦都不在话下,洗个澡睡一觉起来接着干。
事易时移,当年的瓦剌已经消停了,取而代之的是鞑靼。而在小王子之后,该部落又出了一位擅长杀人放火的优秀领袖——俺答。
关于这位兄台的事迹就不多讲了,只需知道这是一个很能杀,很能抢,善于破坏的人就行了。
嘉靖二十九年六月,这位仁兄估计是家里缺东西了,带领上万骑兵向明朝发动了进攻,他的目标是大同。
明军抵敌不住,全军溃败。一番混战后,总兵张达战死,于是大同向朝廷告急,指挥官死了,蛇无头不行,请你即刻再派一个过来。
大同总兵是一个级别很高的官阶,相当于边防军司令员。寻常时候,能够补到这个官,那是祖宗保佑,但在这个节骨眼上去大同,只能说是祖坟埋错了地方。
蒙古人还在城外,即使打退敌人,也未必有功,但如果丢了重镇大同,则格杀勿论。而且刀剑无眼,也不认你官衔高低,身为总兵不幸殉国,也只能算你背运。
这就是传说中的黑锅,谁也不想背。但就在众人推脱之时,严嵩站了出来,高兴地告诉大家,他有一个合适的人选,必定可以退敌。
他说的这个人就是仇鸾。
说实话,在这件事情上,严嵩也是个冤大头。他原本以为仇鸾是名将之后,就算不如曾铣,多少也有那么两下子,所以他推荐仇鸾,希望此人可以再立新功。
可是仇鸾先生实在难得,虽说干了多年的武将,却连一下子也不会。听说严嵩推荐了自己,顿如五雷轰顶,但是事已至此,不上也得上了,仇鸾壮着胆子去了大同。
参考消息
先礼后兵的抢劫犯
俺答的确特别能抢,特别能杀,但这个抢劫犯最初是抱着和平通贡的想法跑来大明的。嘉靖二十年,俺答派人到大同表示了通贡的愿望,不料明朝政府拒绝请求,扣了来使,还高价悬赏俺答的人头,俺答一怒之下,掠夺一通回了老家。第二年,俺答又派人出使大同,再次提出通贡的要求,这次更没面子,大同巡抚龙大有竟抓住所有来使冒功领赏。俺答很生气,举重兵进攻山西,两个月内抢掠十卫三十八州县,杀掳男女三十余万、牛羊豕畜二百万。
似乎仇将军的运气还不错,他刚到地方,就得知俺答已经抢劫完毕,撤退了。兴高采烈的仇鸾顿时来了劲儿,他立刻向兵部上书,沉痛地表示,没能够与俺答交战,为国争光,实在是遗憾之至。
不要紧,仇鸾先生,机会总是有的。
七月,俺答又来了。
其实,这也怪不得俺答,他的部落没有手工业,也没有轻工业,除了抢,他没有第二条路。
仇鸾这回头大了,如果打了败仗,别说官位,脑袋也难保。但他也很清楚,以自己那几把刷子,想打败俺答,无疑是一个梦想。
但仇鸾实在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他竟然想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但可以赶走俺答,还不用大动干戈。
仇先生是一个懂得价值规律的人,他明确地意识到,俺答过来无非是想抢东西,只要给钱,让他满意而归,就万事大吉了。
于是在一个深夜,他暗中派出使者,给俺答送去了很多钱,希望他拿钱走人,不要妨碍自己当官。
要说俺答兄也真是好样的,拿钱就办事,当即表示,请仇总兵放心,我这就全军撤退。
仇鸾满意了,不用拼命,还送走了瘟神,没有更好的结果了。
可是自以为聪明的仇总兵忽略了关键的一点——俺答只是说撤退,没说要撤回家。
不久之后,大同副将回报,俺答已经撤走了。仇鸾十分高兴,但在准备庆祝之前,他突然想起了什么,便多问了一句:
“俺答退兵之后,去了哪里?”
“蓟州。”部下回答道。
当这两个字传进仇鸾耳朵里时,他几乎当场晕倒:
“大事不好!”
蓟州,是北京的门户。
当俺答攻破蓟州,破墙入关到达昌平(今北京市昌平区)的时候,他惊奇地发现,自己的铁骑竟然没有遇到任何抵抗,粮食、财物、人口都摆在他的面前,等待他去抢掠。
他自然是不会客气的,抢完了昌平,他又流窜到密云、怀柔,围着北京城一路抢过去,踏踏实实地搞了一次北京环城游。
杀完了,也抢够了,俺答却不走了。他留在了通州,窥视着这座雄伟的京城。因为他已经敏锐地意识到,在大明示弱的背后,似乎隐藏着某种不可告人的原因。
其实,事情没有俺答想的那么复杂,原因十分简单——没兵。
说来滑稽,当时的京城确实是个空架子。一百年前北京保卫战之时,在于谦的建议下,丧失战斗力的京城三大营被改造成了十二团营,兵力缩减为十四万人。
按说这个数字也不少了,但当兵部尚书丁汝夔清点人数准备作战时,才惊奇地发现,所谓十几万大军,其实只有五万多人!
而更为麻烦的是,其中很多人的年龄已足够进养老院了,只是拿着根长矛站在队伍里充数。
其实,丁汝夔并不觉得奇怪,此等现象再正常不过了,这就是传说中的军队贪污第一绝技——吃空额(多报人数冒领工资)。
丁大人熟悉潜规则,也不想去反贪,但问题是,敌人就在门口,你总得想个办法把人送走。
皇帝自然不可能再给俺答送礼,让他回去打大同。无奈之下,嘉靖先生只好下达总动员令,命令周围驻军前来勤王。
第一个赶到的,正是大同总兵仇鸾。
他是拼命赶过来的——不拼命不行,要知道,皇帝大人之所以如此狼狈地被人堵在城里,那完全是背了他的黑锅。如果不及时过来,难保俺答兄和皇帝和平谈判、讨价还价的时候,不会突然冒出这么一句:当初仇总兵和我谈的时候,价码是……
满头冷汗的仇鸾带着两万骑兵赶到了北京,嘉靖被他的热情感动,非但没有怀疑他,还极为信任地告诉他:
京营人数变化
“京城的防务就交给你了。”
这下子是彻底完了,仇鸾悲愤之余,准备去跳护城河了,结果又被部下拉了回来。大同已经如此狼狈,何况是京城?
无计可施的他想来想去,竟然又找到了老办法——谈判。
他再次私下派人出城,找到了俺答。等到来人说明来意,连久经沙场的俺答先生也大吃一惊,刚刚在大同谈完,仇总兵又到了京城,竟然跑得比自己还快,速度实在惊人。
仇鸾提出了条件,只要不攻城,什么都好商量。
俺答也不含糊,不攻城可以,让我入贡就行。
虽然仇鸾已经决定要不惜一切代价,但这个要求却是他不能接受的。
所谓入贡,不过是肆意妄为、践踏国格的体面说法,如果答应了这个条件,俺答就能派出他的使者,到大明的地盘强拿强要,提出各种苛刻条件。
这是国家形象问题,换句话说,就算给得起钱,也丢不起人。
仇鸾不敢信口开河,只能立刻上报嘉靖。
太上老君也解决不了俺答的问题,于是嘉靖道长穿上黄袍,召开了内阁会议。
与会人员有内阁大学士严嵩、李本、张治,还有时任礼部尚书的徐阶。
皇帝大人也慌了神,他拿着俺答送交的入贡书,问大臣们怎么办。
李本不说话,张治也不说话,因为在内阁里他们说了也不算。
平日滔滔不绝、说话算数的严嵩却突然哑巴了,站在原地一动不动,也不出声。
但皇帝大人的工资不是白拿的,嘉靖直接向严嵩发问了:
“现在该怎么办?”
严嵩先生既不能治军,也不能治国,其主修专业是拍马屁和整人,可是俺答先生是要实惠的,不吃这一套,自然没有办法。
但他还是说出了自己的“办法”:
“这不过是一帮饿贼,抢掠完了自然会走,皇上不必担心。”
这是一个十分无耻的回答。
在严嵩先生的逻辑体系里,保住官位、安享富贵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城外的百姓,抢了就抢了,杀了就杀了,反正与己无关。
徐阶愤怒了,抛开个人恩怨不谈,他简直无法相信,这竟是一个朝廷首辅说出的话。虽然这里还轮不到他说话,却也忍无可忍:
“敌人已经打到了城下,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怎么能说是一群饿贼!”
严嵩惊讶地回过头,看着这个毫不起眼的礼部尚书,他终于意识到,一直以来,自己似乎轻视了这个人的能量。
坐在皇位上的嘉靖霍然站了起来,他看着徐阶,赞许地点点头,然后又换了一副面孔,冷冷地盯着贪生怕死的严嵩:
“俺答的贡书呢?”
严嵩慌忙拿出了文书,准备呈交给皇帝。
嘉靖摆了摆手,他不打算研究文件,只问了一句话:
“你准备怎么办?”
在嘉靖逼视的目光中,严嵩却恢复了镇定,他从容地回答:
“这是礼部的事。”
所谓礼部的事,就是徐阶的事。在一般人看来,这只是一句推卸责任的话,但事实上,这句话却是极为凶险,暗藏杀机,无论徐阶如何回答,都将惹祸上身。
俺答入贡,说到底是个外交问题,严嵩推给礼部,虽说不大仗义,倒也算是合情合理,如果徐阶推托,皇帝自然饶不了他。
但如果徐阶满口答应,则必定会大难临头。因为入贡问题,也是个很丢脸的政治问题,嘉靖根本就不想答应,只是迫于形势,才找大臣商议,要是胆敢在这个时候搞包干,等到俺答一走,秋后算账,自然死罪难逃。
严嵩摸透了嘉靖的心思,他正静静地等待着徐阶进入陷阱。
徐阶愣了一下,立刻不假思索地作出了回答:
“此事是我礼部职责,臣愿一力承担!”
然而在严嵩露出笑容之前,徐阶就说出了下半句:
“但入贡之务为国家大事,一切听凭皇上做主,礼部必定遵旨照办!”
严嵩第一次感到惊慌了,站在眼前的这个礼部尚书,竟然是一个比夏言更为狡诈的对手。
嘉靖却没有严嵩的心思,他只想解决问题:
“你有办法吗?”
徐阶终于等来了机会,他开始侃侃而谈:
“以臣看来,敌军兵临城下,以目前京城的防务,既不能战也不能守。”
“那该怎么办?”
“目前唯一的办法,是拖延时间,等待援军到来,聚集力量,再对俺答发动反击。”
嘉靖高兴地连连点头,却也提出了一个实际的问题——如何拖延时间。
徐阶微笑着,拿起了那份被引为耻辱的俺答入贡文书,自信地告诉惊恐不安的皇帝陛下——办法就在这份入贡书里。
外交,是指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方法,但它还有另外一个通俗的解释——用最礼貌的方式,说出最肮脏的话。
如果以后一种解释为标准,那么徐阶就是一个极为高明的外交家。他敏锐地在俺答的文书中发现了一个问题——只有汉文,没有蒙文。
按照惯例,外交文书是需要两种文字的,但这不过是个形式而已,并没有人认真遵守。
然而,大明这一次决定仔细认真地履行程序,于是俺答的使者得知,他要把入贡书带回去,重新加上蒙文内容。
听到使者的话,俺答的脑子有点乱了,他虽然打仗是把好手,但玩政治的能力实在差得太远。这位仁兄思前想后,也不知道只写汉文有什么问题——你们能看明白不就行了吗?
百思不得其解的俺答唯恐是自己没文化,不懂外交礼仪,被人取笑,还真的去找了一帮人搞公文。可还没等他的文书完成,新的邻居就到了。
北直隶地区前来勤王的军队及时赶到了,城外明军人数已经达到了八万余人,而俺答也终于明白,自己又上当了。
失去了锐气的蒙古军准备退却了,反正他们也抢够了,杀够了,算是满载而归。
但在城内的嘉靖并不是傻瓜,他虽然不懂军事,却是一个极为聪明的人,局势的变化逃不过他的眼睛。于是他召见了兵部尚书丁汝夔,命令他准备对鞑靼军发动反击。
丁汝夔接受了命令,但在发动反攻之前,他还必须去拜见严嵩。
在很多的书籍中,严嵩被描述为一个穷凶极恶的人物,他比山区的土匪更狡诈,比变态杀人狂更残忍,从贪污受贿、杀人放火到随地吐痰、乱搞男女关系无所不为,可谓是人渣中的人渣。
但如果客观分析史料,就会发现这位仁兄其实是个很胆小的人。他这一辈子的原则是能躲就躲,能推就推,只要自己的官位权势不变就行,百姓死活、社稷兴衰,与他毫不相干,他也不想管。
这种行为用今天的法律术语来形容,叫做“行政不作为”,又称占着茅坑不拉屎、磨洋工,等等。严嵩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愿意惹事,不愿意管事,只关心他自己的利益。应该说,他确实是一个胆小的人。
但是胆小的严嵩,依然是人渣中的人渣。
庚戌之变
★书内地图中日期皆为阴历
因为正是他的置若罔闻、大私无公,才使得朝中政务懈怠,大臣尸位素餐,敌人肆无忌惮、烧杀抢掠——皇帝在修道,您首辅也不管,那还有谁管?
不过,严嵩先生的不想管,并不是不管,只要关乎他利益的事情,他是绝不会坐视不理的。
丁汝夔了解这一点,他很清楚,如果没有得到严大人的首肯,擅自行动,夏言就是前车之鉴。
他向严嵩告知了皇帝的谕令,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现在怎么办?
严嵩思索片刻,便说出了一个让他意想不到的答案:
“不要发动反攻。”
看着大惑不解的兵部尚书,严嵩为他的答复作出了解释,一个极端无耻的解释:
“如果发动反攻,就有可能战败,若在边界战败,还可以假冒胜仗报功,但在天子脚下,如果失败,皇上一定会知道,那时就不好办了。不如任俺答抢掠,不久之后他必将自己撤走,我们便不用负任何责任。”
这就是大明帝国内阁首辅的治国哲学,真可谓是流氓到了极点。
但丁汝夔毕竟也在官场混了多年,不是那么好糊弄的。他十分清楚,皇帝的命令是反攻,如果照严大人的话办事,到时候皇帝追究起来,那是要杀头的。
然而,严嵩拍着胸脯跟他打了包票:
“你放心,有我在,必定平安无事!”
丁汝夔安心回家睡觉了,他相信严长官是不会忽悠他的。
事实证明,严嵩先生的包票确实不是毫无价值——可以当废纸卖,五毛钱一斤。
在之后的几天里,城外的俺答军肆意抢掠,并开始打包,准备带走,带不走的就放火烧掉。而城内的驻军非但不去找蒙古人结账,连服务费都不敢收,只是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扬长而去。
俺答终于走了,嘉靖终于愤怒了。蒙古人大摇大摆地走了,正如他们大摇大摆地来,没有带走一丝云彩,却带走了财物、粮食和无数的大明百姓。
他紧急召见了丁汝夔,厉声讯问:
“为什么不出战?!”
丁汝夔沉默了,这是他唯一的选择。事已至此,即使摆出严嵩,自己也未必能免罪,而且还将失去所有退路,无论如何,他只能相信严长官了。
得不到回答的嘉靖火冒三丈,下令把这位兵部尚书关进了监狱。
严首辅似乎还是很够意思的,在狱中,丁汝夔不断接到严嵩的指示,让他放心坐牢,坚持挺住就有办法。
丁尚书就这样坚持挺了下来,一直挺到了刑场上。
当明晃晃的鬼头刀在尚书大人面前闪耀的时候,丁汝夔这才明白,自己被人卖了,还在帮人家数钱。
事到如今,他唯有仰天大呼一声:
“严嵩奸贼,你忽悠我啊(嵩贼误我)!”
但痛斥之后,他最终醒悟了自己的罪过。满目焦土,生灵涂炭,严嵩固然是主谋,他却也是帮凶。
于是他向站在一旁的人们问出了最后一个问题:
“王郎中现在何处?”
所谓王郎中,即兵部职方司郎中王尚学。前面说过,这个职方司相当于今天的总参谋部,按照明代律令,如果谋划错误打了败仗,职方司的长官郎中是要连坐负领导责任的(最穷最忙,还要背黑锅,所以没人去)。
应该说丁汝夔还是很够意思的,他在狱中曾反复表示,事情是自己一个人干的,不关职方司的事。
所以当他得知,王尚学已经逃过一死,发配充军的时候,这才终于舒了一口气,留下了最后一番话:
“当初王郎中曾反复劝我出战,但我为严嵩所误,没有听他的意见,这是我的错啊!”
嘉靖二十九年的这次风波在丁汝夔的叹息声中结束了。在这场劫难中,大明遭遇了惨痛的失败,京城被人围了一星期,京郊地区狼藉一片,俺答在大明的眼皮底下烧杀抢掠,无人可挡。
东西丢尽了,脸也丢尽了,这个建国以来少有的耻辱被后世称为“庚戌之变”,永远地记入了史册。
但就在一片哀鸣声中,某些事情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徐阶无疑是胜利者。危难之际,他挺身而出,承担重任,在嘉靖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这个不惹人注意的配角,终于走到了五光十色的舞台中央。
但伴随着机遇到来的,还有危险。因为那个可悲的失败者、胆怯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位政治新星的可怕,在今后的日子里,他将全力以赴,把这个足以威胁他的人扼杀在摇篮之中。
虽然在国家大事上,他是一个胆小鬼,但只要触及个人利益,他将变得比赵子龙先生更加勇敢。
徐阶,继续走吧,越往前走,你将越能感受到这场游戏的残酷。在前面等待着你的,是更狡诈的对手和更阴险的圈套。
当然了,除了政局的微妙变化外,大明王朝也并非毫无收获。
丁汝夔死后,吏部侍郎王邦瑞暂时代理兵部事宜,开始收拾残局。
在整理防务的工作中,他无意间发现,有一本叫《备俺答策》的书在军中广为流传,书中记载了对付俺答的各种方略,极有见地,合乎兵法。
王邦瑞立刻叫来了下属:
“此书作者何人,任何官?”
下属告诉他,此人是世袭将军,进京参加武进士考试,因遇到俺答进攻,临时参战,时任京城九门总旗牌官,战争结束后,已经调防蓟门。
王邦瑞感叹不已,在反复翻阅此书并打探此人情况后,他在兵部的档案中写下了这样的记录:
戚继光,山东东牟人,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青年而资性敏慧,壮志而骑射优长。评:将才。
陷阱
自从“庚戌之变”后,徐阶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虽然没有进入内阁,却享受着内阁成员待遇,被封为太子太保(从一品),还经常被叫到西苑,陪皇帝陛下聊天喝茶,成为了朝中的红人。
徐阶有点忘乎所以了,际遇的变化使他产生了错觉,皇帝的宠信。同僚的逢迎,这一切都让他相信,胜利似乎已经不再遥远。
事实上,真正的机会并未到来,而他的水平也还差得太远。
之后那场突如其来的打击,很快就将他从美梦中惊醒。
这件事是从死人开始的。不久前,孝烈皇后死了。按说死了就死了,开追悼会埋掉拉倒,可是嘉靖先生搞礼仪搞上了瘾,下文给礼部,要求让这位皇后进入宗庙(专用术语祔庙)。
这是违反礼仪规定的,坚持原则的徐阶先生随即上了一封奏疏,表示女后不能入庙,只能放到奉先殿。
当严嵩听到这个消息后,当即拍手称快,因为他知道,徐阶马上要倒霉了。
严嵩是对的,徐阶很快就为他的原则付出了代价,嘉靖先生大怒,当即把徐阶叫了进来,怒骂了一顿。
这个场景如果放在夏言身上,下一幕必然是对骂,夏先生一贯无惧无畏,为了原则,和皇帝干仗也是家常便饭。
参考消息
一举两得
孝烈皇后死后,嘉靖又想到了庙的老办法。消息一出,群臣纷纷反对,眼看又是一场腥风血雨。这时,严嵩想了个让帝君臣子都没话说的解决办法:“皇上圣明,您把烈皇后的牌位藏在睿皇后(嘉靖母亲)的牌位后面不就行了?”——好方法!正面看上去只有一个牌位,拜的时候可以顺手拜俩。嘉靖一听就乐了,这办法可行!朝上一宣布,谁也没有不同意见,于是臣子的面子有了,皇帝的里子也有了,严嵩也很高兴能为大家贡献一次创意。去掉拍马屁这一层不看,也算是免除了一次朝堂上的纷争和无数人的囹圄之灾。
徐阶和夏言一样,也是个坚持原则的人,但这熟悉的一幕却并未出现,徐阶只是低着头,听着皇帝那无理的怒斥。
他还记得,夏言就是这样死去的。那人头落地的场景回映在他的眼前。
于是,在旁侧严嵩那虎视眈眈的目光下,徐阶作出了决定:
“皇上圣明!”
牺牲尊严是不够的,要想在这场残酷的游戏里笑到最后,还必须背离原则,因为眼前的敌手,是一个不讲原则的人。
而要战胜一个无原则的对手,唯一的方法就是放弃所有的原则。
称宗也好,祔庙也罢,哪怕你自封玉皇大帝,哪怕你把自家的奶妈、用人都放进宗庙,我也不管了。
在时机到来之前,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徐阶及时察觉到了即将到来的危险,赞同了皇帝的意见,躲过了一劫。然而,他没有料到,自己曾经的一个无意举动已惹下大祸,而更为不幸的是,严嵩已经抓住了这个破绽。
在这之后的一天,嘉靖在西苑单独接见严嵩。双方有意无意地开始闲聊,聊着聊着,话题就转到了徐阶的身上。
出人意料的是,严嵩在谈到徐阶的时候,竟然是赞不绝口,反复夸奖这人勤于政事,用心干活,而且青词写得也很好。一番话说得嘉靖连连点头。
当然,你要是指望严嵩先生突发精神失常,那是不现实的,精彩的在后面:
“徐阶这个人确实不缺乏才能啊,”严嵩叹息一声,补上了最为关键的一句,“只不过是多了点二心而已。”
这就是传说中骂人的最高境界——先夸后骂,夸骂合一。
嘉靖收起了微笑,沉重地点了点头,他赞同严嵩的意见。
这句话是有来由的,嘉靖三十年(1551)二月,徐阶曾经向皇帝上书,请求早立太子。
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上书建议了,之前还有几回,只不过都被嘉靖压了下来。在礼部尚书徐阶看来,立太子是必须的,既是出于礼仪需要,当然也有潜含意思:您每天都炼丹服丹,哪天突然食物中毒挂了,咱们也得有个准备吧。
不过,这个要求在嘉靖看来,就变成了另一个意思——我还没死,你就准备另起炉灶了。
就这样,老谋深算的严嵩只用一句话,就粉碎了徐阶在皇帝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使他再次沉入了谷底。
这之后,皇帝对徐阶的态度越来越冷淡,很少召他进入西苑,也不再好言相向。
虽然皇帝没有明确的表态,敏锐的徐阶依然感受到了这种疏远,用不着去打听,他也知道是严嵩搞的鬼。
同僚们的嗅觉是十分灵敏的,之前处于事业上升期的徐阶是凤凰,但涅槃之后,自然就变成了野鸡。众人就此纷纷离去,徐阶又一次回到了孤立无援的起点。
残酷的事实教育了徐阶,他终于明白,自己虽然得宠,但在皇帝心中的地位还远远赶不上严嵩。而他要挑战的,是朝中第一大政治集团——严党,有着数不清的关系网和锦衣卫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在严嵩这位政治厚黑高手面前,他的功力还差得太远。
但是不要紧,现在还来得及,我将重新开始。
从此,徐阶变得更加沉默寡言,不再随便议论朝政,可嘉靖却似乎并不领情,对他仍十分冷淡。但徐阶并没有慌张,在仔细分析形势后,他终于发现了一条制胜之道。
参考消息
为儿子服孝
徐阶和嘉靖因为太子的问题已经产生过不只一次的矛盾了。嘉靖二十八年,刚刚行完冠礼才两天的太子薨逝。虽然冠礼只过去了两天,但很久之前就已经进行了册封,依照礼制,百官须服丧,还要嘉靖作陪。可嘉靖不光看着丧服别扭,就连想起来都觉得这事特别别扭,于是不许百官穿丧服。徐阶这时刚当上礼部尚书一个月,自然要站出来主持正义。虽然嘉靖有严嵩的附和,但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了,小心眼儿的嘉靖自然默默记住了这件事。
徐阶的隐忍与应对
而这条道路,正是死去的夏言用生命告诉他的。
受到严嵩蛊惑的嘉靖已经厌烦了徐阶,然而,他却没有发现,自己四周的人已经悄悄改变了态度,经常会夸奖徐阶的才德(左右多为言者)。久而久之,他慢慢地改变了对这个人的看法。
从某个角度来看,夏言正是死在了那些被他怠慢的太监手中,而徐阶绝对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此外,沉默的徐阶开始认真在家里写青词,用心搞好文学创作,而满意的嘉靖也终于改变了态度,经常叫他上门聊天。
另一方面,不管在人前人后,只要说到严嵩,徐阶总是赞誉有加,还经常上门联络感情。虽说严老狐狸还把他当对手,但徐阶的行为却也或多或少地打动了他。
毕竟只是个小角色而已,不用再费多大力气。严嵩依然相信自己的判断。
于是在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朝局又一次恢复了平静,双方暂时处于休战状态。
然而,在这片寂静的背后,徐阶正密切注视着严嵩的一举一动,上朝、退朝、应酬、结伙。他耐心地审视着这位老江湖的各种举动,在寻找破绽的同时,他也在不断地学习着敌人的权谋与手段。
在日复一日的揣摩与观察中,徐阶渐渐缩小了自己与对手的差距,他已经成为了一个足智多谋、深不可测的人物。
但隐忍和沉寂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终将爆发在最后那一刻。虽然徐阶已经麻痹了严嵩,获得了皇帝的信任,但他十分清楚,要想取得胜利,现在的条件还不够,他必须主动发起攻击,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更大的优势。
进攻的时候到了,但不能打草惊蛇,也不能最后摊牌。目前所缺少的,只是一个合适的攻击目标。
经过仔细的考量,徐阶终于找到了这个标靶。
于是在等待两年之后,徐阶打破了这片死般的宁静,将他的矛头指向了那个合乎要求的人——仇鸾。
但隐忍和沉寂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终将爆发在最后那一刻。虽然徐阶已经麻痹了严嵩,获得了皇帝的信任,但他十分清楚,要想取得胜利,现在的条件还不够
另外的三个人
在严世蕃的眼中,天下英才只有三人而已。但事实证明,这位仁兄虽然聪明,却是一个不太识数的人,因为他只数对了一半。
杨博、陆炳、严世蕃确实是芸芸众生中的异类,他们机智过人、精于算计,堪称不世出的奇才。但老天爷实在太喜欢热闹,就在严世蕃自以为天下尽入己手时,上天却给这出戏送来了另外三个人,三个更可怕的人。
按照严世蕃先生的逻辑,编号继续下去,第四个人的位置应该属于徐阶。在经受了无数考验之后,他已经具备了逐鹿天下的实力。但严世蕃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他的眼里,这个小侍郎不过是个无足轻重的人物。
徐阶仍然隐藏着自己,当时机到来的时候,他将揭下自己的面纱,给严世蕃一个大大的惊喜。
第五个人,叫做高拱。
如果说严世蕃只是轻视徐阶的话,那么高拱这个名字他可能从没有听过。
这也怪不得他,因为高拱实在太不起眼了。
高拱,正德七年(1512)出生,河南新郑(今河南新郑市)人,嘉靖七年河南省乡试第一名,嘉靖二十年(1541)考中进士,被分配到翰林院。
而当严世蕃纵论天下之才的时候,高拱先生的职称只是翰林院的编修,不过是机关里的一个小抄写员。这种小角色,自然难入严奇才的法眼。
然而,他终将成为一个撼动天下的人。
根据影视剧的规律,最厉害的人总是最后出场,这次也不例外,而最先发现这位奇才的人,正是徐阶。
夏言下台后(当时尚未被杀),徐阶的处境很惨,原先对他恭恭敬敬的人,眼见他没了靠山,纷纷拿出了当年翻书的速度,跟他翻了脸。
除了同僚的挤兑冷遇外,徐阶在吏部也倒了霉,新来的吏部尚书闻渊不喜欢徐阶,总是找他的碴儿。
得罪了老板,混不下去的徐阶只好另找出路,好在他和大老板的关系还算不错(擅写青词),皇帝大人毛笔一挥,给他安排了新单位:
“你去翰林院吧!”
这个决定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
嘉靖二十六年(1547)底,徐阶来到了翰林院,成为了掌院学士。他的第一个使命是教育去年刚刚考进来的庶吉士。
庶吉士是大明的精英,而庶吉士的培训相当于现在的岗前培训。在这里结业后,学员们会进入翰林院,成为一名普通的翰林官。
当然,之后的事情就各安天命了,如果经历从几年到几十年不等的以死相搏、钩心斗角,你还没有被杀头、流放、贬官,脸皮越来越厚,心越来越黑,你将很有可能进入内阁,成为这个帝国真正的统治者。
一般说来,翰林院的掌院学士是不会理会庶吉士的,最多不过是在入学时见个面,训几句话,说些大家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话,然后拍拍屁股走人。
但徐阶依然保持了他的传统作风。虽说这帮新人既无背景,也不起眼,他仍然抽出时间,挨个儿谈话,当然了,他的目的绝不仅仅是鼓励他们认真学习,鬼知道将来这里面会不会出几个一品、二品的猛人,还是先搞好关系为妙。
正是在这一系列谈话中,他遇见了那个伴随他后半生,奋斗不息,名垂千古的人。
虽然庶吉士已经是精英中的精英,但这个人仍然给徐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谈吐和见识,还有无与伦比的聪慧,都让徐阶惊叹不已。
“你叫什么名字?”
“张居正。”
张居正,我会记下这个名字。
徐阶满意地完成了他的谈话工作,未来的岁月还很长,他有充分的时间去认真观察这个年轻人。
张居正就是第六个人,当时的他还没有登上舞台参与角逐的机会。
在这个风云际会的年代,这六位英才将交织成一个死亡的绳结,用他们的智慧和意志去争夺最高的奖赏——权力。失败者将成为绳结上的牺牲品,被无情地绞杀。只有最具天赋、最精明、最狡诈、最坚毅的人,才能终结这场残酷的游戏,解开那个死结。
而这位最后的胜利者,将成为大明天下的统治者。
不过话说过来,至少在当时,这后两位还是指望不上的。高拱同志依然在做他的抄写员,而张居正同学还在培训班认真刻苦学习。
所以徐阶依然只能靠他自己。
严嵩是一个警惕性很高的人,他十分清楚徐阶与夏言的关系,并非对此人毫无防备。但问题在于,这位徐侍郎似乎对他构成不了什么威胁,顶了天也就是个副部长,在皇帝面前也说不上什么话,翻不起天大的浪。
所以防备归防备,他并没有把徐阶放在眼里。
严嵩的判断很准确,现在的徐阶,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物,即使你把刀交到他的手里,他也不知从何砍起。
但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嘉靖二十九年(1550),徐阶迎来了第一个机会。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次机会是由严嵩阵营中的仇鸾先生友情提供的。
蒙古也算是大明的老冤家了,来来回回已经搞了二百年,双方都精力充沛,再累再苦都不在话下,洗个澡睡一觉起来接着干。
事易时移,当年的瓦剌已经消停了,取而代之的是鞑靼。而在小王子之后,该部落又出了一位擅长杀人放火的优秀领袖——俺答。
关于这位兄台的事迹就不多讲了,只需知道这是一个很能杀,很能抢,善于破坏的人就行了。
嘉靖二十九年六月,这位仁兄估计是家里缺东西了,带领上万骑兵向明朝发动了进攻,他的目标是大同。
明军抵敌不住,全军溃败。一番混战后,总兵张达战死,于是大同向朝廷告急,指挥官死了,蛇无头不行,请你即刻再派一个过来。
大同总兵是一个级别很高的官阶,相当于边防军司令员。寻常时候,能够补到这个官,那是祖宗保佑,但在这个节骨眼上去大同,只能说是祖坟埋错了地方。
蒙古人还在城外,即使打退敌人,也未必有功,但如果丢了重镇大同,则格杀勿论。而且刀剑无眼,也不认你官衔高低,身为总兵不幸殉国,也只能算你背运。
这就是传说中的黑锅,谁也不想背。但就在众人推脱之时,严嵩站了出来,高兴地告诉大家,他有一个合适的人选,必定可以退敌。
他说的这个人就是仇鸾。
说实话,在这件事情上,严嵩也是个冤大头。他原本以为仇鸾是名将之后,就算不如曾铣,多少也有那么两下子,所以他推荐仇鸾,希望此人可以再立新功。
可是仇鸾先生实在难得,虽说干了多年的武将,却连一下子也不会。听说严嵩推荐了自己,顿如五雷轰顶,但是事已至此,不上也得上了,仇鸾壮着胆子去了大同。
参考消息
先礼后兵的抢劫犯
俺答的确特别能抢,特别能杀,但这个抢劫犯最初是抱着和平通贡的想法跑来大明的。嘉靖二十年,俺答派人到大同表示了通贡的愿望,不料明朝政府拒绝请求,扣了来使,还高价悬赏俺答的人头,俺答一怒之下,掠夺一通回了老家。第二年,俺答又派人出使大同,再次提出通贡的要求,这次更没面子,大同巡抚龙大有竟抓住所有来使冒功领赏。俺答很生气,举重兵进攻山西,两个月内抢掠十卫三十八州县,杀掳男女三十余万、牛羊豕畜二百万。
似乎仇将军的运气还不错,他刚到地方,就得知俺答已经抢劫完毕,撤退了。兴高采烈的仇鸾顿时来了劲儿,他立刻向兵部上书,沉痛地表示,没能够与俺答交战,为国争光,实在是遗憾之至。
不要紧,仇鸾先生,机会总是有的。
七月,俺答又来了。
其实,这也怪不得俺答,他的部落没有手工业,也没有轻工业,除了抢,他没有第二条路。
仇鸾这回头大了,如果打了败仗,别说官位,脑袋也难保。但他也很清楚,以自己那几把刷子,想打败俺答,无疑是一个梦想。
但仇鸾实在是个了不得的人物,他竟然想出了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不但可以赶走俺答,还不用大动干戈。
仇先生是一个懂得价值规律的人,他明确地意识到,俺答过来无非是想抢东西,只要给钱,让他满意而归,就万事大吉了。
于是在一个深夜,他暗中派出使者,给俺答送去了很多钱,希望他拿钱走人,不要妨碍自己当官。
要说俺答兄也真是好样的,拿钱就办事,当即表示,请仇总兵放心,我这就全军撤退。
仇鸾满意了,不用拼命,还送走了瘟神,没有更好的结果了。
可是自以为聪明的仇总兵忽略了关键的一点——俺答只是说撤退,没说要撤回家。
不久之后,大同副将回报,俺答已经撤走了。仇鸾十分高兴,但在准备庆祝之前,他突然想起了什么,便多问了一句:
“俺答退兵之后,去了哪里?”
“蓟州。”部下回答道。
当这两个字传进仇鸾耳朵里时,他几乎当场晕倒:
“大事不好!”
蓟州,是北京的门户。
当俺答攻破蓟州,破墙入关到达昌平(今北京市昌平区)的时候,他惊奇地发现,自己的铁骑竟然没有遇到任何抵抗,粮食、财物、人口都摆在他的面前,等待他去抢掠。
他自然是不会客气的,抢完了昌平,他又流窜到密云、怀柔,围着北京城一路抢过去,踏踏实实地搞了一次北京环城游。
杀完了,也抢够了,俺答却不走了。他留在了通州,窥视着这座雄伟的京城。因为他已经敏锐地意识到,在大明示弱的背后,似乎隐藏着某种不可告人的原因。
其实,事情没有俺答想的那么复杂,原因十分简单——没兵。
说来滑稽,当时的京城确实是个空架子。一百年前北京保卫战之时,在于谦的建议下,丧失战斗力的京城三大营被改造成了十二团营,兵力缩减为十四万人。
按说这个数字也不少了,但当兵部尚书丁汝夔清点人数准备作战时,才惊奇地发现,所谓十几万大军,其实只有五万多人!
而更为麻烦的是,其中很多人的年龄已足够进养老院了,只是拿着根长矛站在队伍里充数。
其实,丁汝夔并不觉得奇怪,此等现象再正常不过了,这就是传说中的军队贪污第一绝技——吃空额(多报人数冒领工资)。
丁大人熟悉潜规则,也不想去反贪,但问题是,敌人就在门口,你总得想个办法把人送走。
皇帝自然不可能再给俺答送礼,让他回去打大同。无奈之下,嘉靖先生只好下达总动员令,命令周围驻军前来勤王。
第一个赶到的,正是大同总兵仇鸾。
他是拼命赶过来的——不拼命不行,要知道,皇帝大人之所以如此狼狈地被人堵在城里,那完全是背了他的黑锅。如果不及时过来,难保俺答兄和皇帝和平谈判、讨价还价的时候,不会突然冒出这么一句:当初仇总兵和我谈的时候,价码是……
满头冷汗的仇鸾带着两万骑兵赶到了北京,嘉靖被他的热情感动,非但没有怀疑他,还极为信任地告诉他:
京营人数变化
“京城的防务就交给你了。”
这下子是彻底完了,仇鸾悲愤之余,准备去跳护城河了,结果又被部下拉了回来。大同已经如此狼狈,何况是京城?
无计可施的他想来想去,竟然又找到了老办法——谈判。
他再次私下派人出城,找到了俺答。等到来人说明来意,连久经沙场的俺答先生也大吃一惊,刚刚在大同谈完,仇总兵又到了京城,竟然跑得比自己还快,速度实在惊人。
仇鸾提出了条件,只要不攻城,什么都好商量。
俺答也不含糊,不攻城可以,让我入贡就行。
虽然仇鸾已经决定要不惜一切代价,但这个要求却是他不能接受的。
所谓入贡,不过是肆意妄为、践踏国格的体面说法,如果答应了这个条件,俺答就能派出他的使者,到大明的地盘强拿强要,提出各种苛刻条件。
这是国家形象问题,换句话说,就算给得起钱,也丢不起人。
仇鸾不敢信口开河,只能立刻上报嘉靖。
太上老君也解决不了俺答的问题,于是嘉靖道长穿上黄袍,召开了内阁会议。
与会人员有内阁大学士严嵩、李本、张治,还有时任礼部尚书的徐阶。
皇帝大人也慌了神,他拿着俺答送交的入贡书,问大臣们怎么办。
李本不说话,张治也不说话,因为在内阁里他们说了也不算。
平日滔滔不绝、说话算数的严嵩却突然哑巴了,站在原地一动不动,也不出声。
但皇帝大人的工资不是白拿的,嘉靖直接向严嵩发问了:
“现在该怎么办?”
严嵩先生既不能治军,也不能治国,其主修专业是拍马屁和整人,可是俺答先生是要实惠的,不吃这一套,自然没有办法。
但他还是说出了自己的“办法”:
“这不过是一帮饿贼,抢掠完了自然会走,皇上不必担心。”
这是一个十分无耻的回答。
在严嵩先生的逻辑体系里,保住官位、安享富贵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城外的百姓,抢了就抢了,杀了就杀了,反正与己无关。
徐阶愤怒了,抛开个人恩怨不谈,他简直无法相信,这竟是一个朝廷首辅说出的话。虽然这里还轮不到他说话,却也忍无可忍:
“敌人已经打到了城下,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怎么能说是一群饿贼!”
严嵩惊讶地回过头,看着这个毫不起眼的礼部尚书,他终于意识到,一直以来,自己似乎轻视了这个人的能量。
坐在皇位上的嘉靖霍然站了起来,他看着徐阶,赞许地点点头,然后又换了一副面孔,冷冷地盯着贪生怕死的严嵩:
“俺答的贡书呢?”
严嵩慌忙拿出了文书,准备呈交给皇帝。
嘉靖摆了摆手,他不打算研究文件,只问了一句话:
“你准备怎么办?”
在嘉靖逼视的目光中,严嵩却恢复了镇定,他从容地回答:
“这是礼部的事。”
所谓礼部的事,就是徐阶的事。在一般人看来,这只是一句推卸责任的话,但事实上,这句话却是极为凶险,暗藏杀机,无论徐阶如何回答,都将惹祸上身。
俺答入贡,说到底是个外交问题,严嵩推给礼部,虽说不大仗义,倒也算是合情合理,如果徐阶推托,皇帝自然饶不了他。
但如果徐阶满口答应,则必定会大难临头。因为入贡问题,也是个很丢脸的政治问题,嘉靖根本就不想答应,只是迫于形势,才找大臣商议,要是胆敢在这个时候搞包干,等到俺答一走,秋后算账,自然死罪难逃。
严嵩摸透了嘉靖的心思,他正静静地等待着徐阶进入陷阱。
徐阶愣了一下,立刻不假思索地作出了回答:
“此事是我礼部职责,臣愿一力承担!”
然而在严嵩露出笑容之前,徐阶就说出了下半句:
“但入贡之务为国家大事,一切听凭皇上做主,礼部必定遵旨照办!”
严嵩第一次感到惊慌了,站在眼前的这个礼部尚书,竟然是一个比夏言更为狡诈的对手。
嘉靖却没有严嵩的心思,他只想解决问题:
“你有办法吗?”
徐阶终于等来了机会,他开始侃侃而谈:
“以臣看来,敌军兵临城下,以目前京城的防务,既不能战也不能守。”
“那该怎么办?”
“目前唯一的办法,是拖延时间,等待援军到来,聚集力量,再对俺答发动反击。”
嘉靖高兴地连连点头,却也提出了一个实际的问题——如何拖延时间。
徐阶微笑着,拿起了那份被引为耻辱的俺答入贡文书,自信地告诉惊恐不安的皇帝陛下——办法就在这份入贡书里。
外交,是指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方法,但它还有另外一个通俗的解释——用最礼貌的方式,说出最肮脏的话。
如果以后一种解释为标准,那么徐阶就是一个极为高明的外交家。他敏锐地在俺答的文书中发现了一个问题——只有汉文,没有蒙文。
按照惯例,外交文书是需要两种文字的,但这不过是个形式而已,并没有人认真遵守。
然而,大明这一次决定仔细认真地履行程序,于是俺答的使者得知,他要把入贡书带回去,重新加上蒙文内容。
听到使者的话,俺答的脑子有点乱了,他虽然打仗是把好手,但玩政治的能力实在差得太远。这位仁兄思前想后,也不知道只写汉文有什么问题——你们能看明白不就行了吗?
百思不得其解的俺答唯恐是自己没文化,不懂外交礼仪,被人取笑,还真的去找了一帮人搞公文。可还没等他的文书完成,新的邻居就到了。
北直隶地区前来勤王的军队及时赶到了,城外明军人数已经达到了八万余人,而俺答也终于明白,自己又上当了。
失去了锐气的蒙古军准备退却了,反正他们也抢够了,杀够了,算是满载而归。
但在城内的嘉靖并不是傻瓜,他虽然不懂军事,却是一个极为聪明的人,局势的变化逃不过他的眼睛。于是他召见了兵部尚书丁汝夔,命令他准备对鞑靼军发动反击。
丁汝夔接受了命令,但在发动反攻之前,他还必须去拜见严嵩。
在很多的书籍中,严嵩被描述为一个穷凶极恶的人物,他比山区的土匪更狡诈,比变态杀人狂更残忍,从贪污受贿、杀人放火到随地吐痰、乱搞男女关系无所不为,可谓是人渣中的人渣。
但如果客观分析史料,就会发现这位仁兄其实是个很胆小的人。他这一辈子的原则是能躲就躲,能推就推,只要自己的官位权势不变就行,百姓死活、社稷兴衰,与他毫不相干,他也不想管。
这种行为用今天的法律术语来形容,叫做“行政不作为”,又称占着茅坑不拉屎、磨洋工,等等。严嵩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愿意惹事,不愿意管事,只关心他自己的利益。应该说,他确实是一个胆小的人。
但是胆小的严嵩,依然是人渣中的人渣。
庚戌之变
★书内地图中日期皆为阴历
因为正是他的置若罔闻、大私无公,才使得朝中政务懈怠,大臣尸位素餐,敌人肆无忌惮、烧杀抢掠——皇帝在修道,您首辅也不管,那还有谁管?
不过,严嵩先生的不想管,并不是不管,只要关乎他利益的事情,他是绝不会坐视不理的。
丁汝夔了解这一点,他很清楚,如果没有得到严大人的首肯,擅自行动,夏言就是前车之鉴。
他向严嵩告知了皇帝的谕令,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现在怎么办?
严嵩思索片刻,便说出了一个让他意想不到的答案:
“不要发动反攻。”
看着大惑不解的兵部尚书,严嵩为他的答复作出了解释,一个极端无耻的解释:
“如果发动反攻,就有可能战败,若在边界战败,还可以假冒胜仗报功,但在天子脚下,如果失败,皇上一定会知道,那时就不好办了。不如任俺答抢掠,不久之后他必将自己撤走,我们便不用负任何责任。”
这就是大明帝国内阁首辅的治国哲学,真可谓是流氓到了极点。
但丁汝夔毕竟也在官场混了多年,不是那么好糊弄的。他十分清楚,皇帝的命令是反攻,如果照严大人的话办事,到时候皇帝追究起来,那是要杀头的。
然而,严嵩拍着胸脯跟他打了包票:
“你放心,有我在,必定平安无事!”
丁汝夔安心回家睡觉了,他相信严长官是不会忽悠他的。
事实证明,严嵩先生的包票确实不是毫无价值——可以当废纸卖,五毛钱一斤。
在之后的几天里,城外的俺答军肆意抢掠,并开始打包,准备带走,带不走的就放火烧掉。而城内的驻军非但不去找蒙古人结账,连服务费都不敢收,只是眼睁睁地看着他们扬长而去。
俺答终于走了,嘉靖终于愤怒了。蒙古人大摇大摆地走了,正如他们大摇大摆地来,没有带走一丝云彩,却带走了财物、粮食和无数的大明百姓。
他紧急召见了丁汝夔,厉声讯问:
“为什么不出战?!”
丁汝夔沉默了,这是他唯一的选择。事已至此,即使摆出严嵩,自己也未必能免罪,而且还将失去所有退路,无论如何,他只能相信严长官了。
得不到回答的嘉靖火冒三丈,下令把这位兵部尚书关进了监狱。
严首辅似乎还是很够意思的,在狱中,丁汝夔不断接到严嵩的指示,让他放心坐牢,坚持挺住就有办法。
丁尚书就这样坚持挺了下来,一直挺到了刑场上。
当明晃晃的鬼头刀在尚书大人面前闪耀的时候,丁汝夔这才明白,自己被人卖了,还在帮人家数钱。
事到如今,他唯有仰天大呼一声:
“严嵩奸贼,你忽悠我啊(嵩贼误我)!”
但痛斥之后,他最终醒悟了自己的罪过。满目焦土,生灵涂炭,严嵩固然是主谋,他却也是帮凶。
于是他向站在一旁的人们问出了最后一个问题:
“王郎中现在何处?”
所谓王郎中,即兵部职方司郎中王尚学。前面说过,这个职方司相当于今天的总参谋部,按照明代律令,如果谋划错误打了败仗,职方司的长官郎中是要连坐负领导责任的(最穷最忙,还要背黑锅,所以没人去)。
应该说丁汝夔还是很够意思的,他在狱中曾反复表示,事情是自己一个人干的,不关职方司的事。
所以当他得知,王尚学已经逃过一死,发配充军的时候,这才终于舒了一口气,留下了最后一番话:
“当初王郎中曾反复劝我出战,但我为严嵩所误,没有听他的意见,这是我的错啊!”
嘉靖二十九年的这次风波在丁汝夔的叹息声中结束了。在这场劫难中,大明遭遇了惨痛的失败,京城被人围了一星期,京郊地区狼藉一片,俺答在大明的眼皮底下烧杀抢掠,无人可挡。
东西丢尽了,脸也丢尽了,这个建国以来少有的耻辱被后世称为“庚戌之变”,永远地记入了史册。
但就在一片哀鸣声中,某些事情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徐阶无疑是胜利者。危难之际,他挺身而出,承担重任,在嘉靖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这个不惹人注意的配角,终于走到了五光十色的舞台中央。
但伴随着机遇到来的,还有危险。因为那个可悲的失败者、胆怯者,已经意识到了这位政治新星的可怕,在今后的日子里,他将全力以赴,把这个足以威胁他的人扼杀在摇篮之中。
虽然在国家大事上,他是一个胆小鬼,但只要触及个人利益,他将变得比赵子龙先生更加勇敢。
徐阶,继续走吧,越往前走,你将越能感受到这场游戏的残酷。在前面等待着你的,是更狡诈的对手和更阴险的圈套。
当然了,除了政局的微妙变化外,大明王朝也并非毫无收获。
丁汝夔死后,吏部侍郎王邦瑞暂时代理兵部事宜,开始收拾残局。
在整理防务的工作中,他无意间发现,有一本叫《备俺答策》的书在军中广为流传,书中记载了对付俺答的各种方略,极有见地,合乎兵法。
王邦瑞立刻叫来了下属:
“此书作者何人,任何官?”
下属告诉他,此人是世袭将军,进京参加武进士考试,因遇到俺答进攻,临时参战,时任京城九门总旗牌官,战争结束后,已经调防蓟门。
王邦瑞感叹不已,在反复翻阅此书并打探此人情况后,他在兵部的档案中写下了这样的记录:
戚继光,山东东牟人,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青年而资性敏慧,壮志而骑射优长。评:将才。
陷阱
自从“庚戌之变”后,徐阶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虽然没有进入内阁,却享受着内阁成员待遇,被封为太子太保(从一品),还经常被叫到西苑,陪皇帝陛下聊天喝茶,成为了朝中的红人。
徐阶有点忘乎所以了,际遇的变化使他产生了错觉,皇帝的宠信。同僚的逢迎,这一切都让他相信,胜利似乎已经不再遥远。
事实上,真正的机会并未到来,而他的水平也还差得太远。
之后那场突如其来的打击,很快就将他从美梦中惊醒。
这件事是从死人开始的。不久前,孝烈皇后死了。按说死了就死了,开追悼会埋掉拉倒,可是嘉靖先生搞礼仪搞上了瘾,下文给礼部,要求让这位皇后进入宗庙(专用术语祔庙)。
这是违反礼仪规定的,坚持原则的徐阶先生随即上了一封奏疏,表示女后不能入庙,只能放到奉先殿。
当严嵩听到这个消息后,当即拍手称快,因为他知道,徐阶马上要倒霉了。
严嵩是对的,徐阶很快就为他的原则付出了代价,嘉靖先生大怒,当即把徐阶叫了进来,怒骂了一顿。
这个场景如果放在夏言身上,下一幕必然是对骂,夏先生一贯无惧无畏,为了原则,和皇帝干仗也是家常便饭。
参考消息
一举两得
孝烈皇后死后,嘉靖又想到了庙的老办法。消息一出,群臣纷纷反对,眼看又是一场腥风血雨。这时,严嵩想了个让帝君臣子都没话说的解决办法:“皇上圣明,您把烈皇后的牌位藏在睿皇后(嘉靖母亲)的牌位后面不就行了?”——好方法!正面看上去只有一个牌位,拜的时候可以顺手拜俩。嘉靖一听就乐了,这办法可行!朝上一宣布,谁也没有不同意见,于是臣子的面子有了,皇帝的里子也有了,严嵩也很高兴能为大家贡献一次创意。去掉拍马屁这一层不看,也算是免除了一次朝堂上的纷争和无数人的囹圄之灾。
徐阶和夏言一样,也是个坚持原则的人,但这熟悉的一幕却并未出现,徐阶只是低着头,听着皇帝那无理的怒斥。
他还记得,夏言就是这样死去的。那人头落地的场景回映在他的眼前。
于是,在旁侧严嵩那虎视眈眈的目光下,徐阶作出了决定:
“皇上圣明!”
牺牲尊严是不够的,要想在这场残酷的游戏里笑到最后,还必须背离原则,因为眼前的敌手,是一个不讲原则的人。
而要战胜一个无原则的对手,唯一的方法就是放弃所有的原则。
称宗也好,祔庙也罢,哪怕你自封玉皇大帝,哪怕你把自家的奶妈、用人都放进宗庙,我也不管了。
在时机到来之前,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徐阶及时察觉到了即将到来的危险,赞同了皇帝的意见,躲过了一劫。然而,他没有料到,自己曾经的一个无意举动已惹下大祸,而更为不幸的是,严嵩已经抓住了这个破绽。
在这之后的一天,嘉靖在西苑单独接见严嵩。双方有意无意地开始闲聊,聊着聊着,话题就转到了徐阶的身上。
出人意料的是,严嵩在谈到徐阶的时候,竟然是赞不绝口,反复夸奖这人勤于政事,用心干活,而且青词写得也很好。一番话说得嘉靖连连点头。
当然,你要是指望严嵩先生突发精神失常,那是不现实的,精彩的在后面:
“徐阶这个人确实不缺乏才能啊,”严嵩叹息一声,补上了最为关键的一句,“只不过是多了点二心而已。”
这就是传说中骂人的最高境界——先夸后骂,夸骂合一。
嘉靖收起了微笑,沉重地点了点头,他赞同严嵩的意见。
这句话是有来由的,嘉靖三十年(1551)二月,徐阶曾经向皇帝上书,请求早立太子。
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上书建议了,之前还有几回,只不过都被嘉靖压了下来。在礼部尚书徐阶看来,立太子是必须的,既是出于礼仪需要,当然也有潜含意思:您每天都炼丹服丹,哪天突然食物中毒挂了,咱们也得有个准备吧。
不过,这个要求在嘉靖看来,就变成了另一个意思——我还没死,你就准备另起炉灶了。
就这样,老谋深算的严嵩只用一句话,就粉碎了徐阶在皇帝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使他再次沉入了谷底。
这之后,皇帝对徐阶的态度越来越冷淡,很少召他进入西苑,也不再好言相向。
虽然皇帝没有明确的表态,敏锐的徐阶依然感受到了这种疏远,用不着去打听,他也知道是严嵩搞的鬼。
同僚们的嗅觉是十分灵敏的,之前处于事业上升期的徐阶是凤凰,但涅槃之后,自然就变成了野鸡。众人就此纷纷离去,徐阶又一次回到了孤立无援的起点。
残酷的事实教育了徐阶,他终于明白,自己虽然得宠,但在皇帝心中的地位还远远赶不上严嵩。而他要挑战的,是朝中第一大政治集团——严党,有着数不清的关系网和锦衣卫的帮助,更重要的是,在严嵩这位政治厚黑高手面前,他的功力还差得太远。
但是不要紧,现在还来得及,我将重新开始。
从此,徐阶变得更加沉默寡言,不再随便议论朝政,可嘉靖却似乎并不领情,对他仍十分冷淡。但徐阶并没有慌张,在仔细分析形势后,他终于发现了一条制胜之道。
参考消息
为儿子服孝
徐阶和嘉靖因为太子的问题已经产生过不只一次的矛盾了。嘉靖二十八年,刚刚行完冠礼才两天的太子薨逝。虽然冠礼只过去了两天,但很久之前就已经进行了册封,依照礼制,百官须服丧,还要嘉靖作陪。可嘉靖不光看着丧服别扭,就连想起来都觉得这事特别别扭,于是不许百官穿丧服。徐阶这时刚当上礼部尚书一个月,自然要站出来主持正义。虽然嘉靖有严嵩的附和,但最后还是不得不妥协了,小心眼儿的嘉靖自然默默记住了这件事。
徐阶的隐忍与应对
而这条道路,正是死去的夏言用生命告诉他的。
受到严嵩蛊惑的嘉靖已经厌烦了徐阶,然而,他却没有发现,自己四周的人已经悄悄改变了态度,经常会夸奖徐阶的才德(左右多为言者)。久而久之,他慢慢地改变了对这个人的看法。
从某个角度来看,夏言正是死在了那些被他怠慢的太监手中,而徐阶绝对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此外,沉默的徐阶开始认真在家里写青词,用心搞好文学创作,而满意的嘉靖也终于改变了态度,经常叫他上门聊天。
另一方面,不管在人前人后,只要说到严嵩,徐阶总是赞誉有加,还经常上门联络感情。虽说严老狐狸还把他当对手,但徐阶的行为却也或多或少地打动了他。
毕竟只是个小角色而已,不用再费多大力气。严嵩依然相信自己的判断。
于是在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朝局又一次恢复了平静,双方暂时处于休战状态。
然而,在这片寂静的背后,徐阶正密切注视着严嵩的一举一动,上朝、退朝、应酬、结伙。他耐心地审视着这位老江湖的各种举动,在寻找破绽的同时,他也在不断地学习着敌人的权谋与手段。
在日复一日的揣摩与观察中,徐阶渐渐缩小了自己与对手的差距,他已经成为了一个足智多谋、深不可测的人物。
但隐忍和沉寂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它终将爆发在最后那一刻。虽然徐阶已经麻痹了严嵩,获得了皇帝的信任,但他十分清楚,要想取得胜利,现在的条件还不够,他必须主动发起攻击,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更大的优势。
进攻的时候到了,但不能打草惊蛇,也不能最后摊牌。目前所缺少的,只是一个合适的攻击目标。
经过仔细的考量,徐阶终于找到了这个标靶。
于是在等待两年之后,徐阶打破了这片死般的宁静,将他的矛头指向了那个合乎要求的人——仇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