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 《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 > 第四章 不得不反了
第四章 不得不反了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明朝那些事儿(增补版)》全7册最新章节!
朱棣向张信行礼,连声说道:是您救了我的全家啊!他立刻唤出在旁边等待多时的道衍开始商议对策事情至此发生变化
收到两人密奏,建文帝很是高兴了一阵子,精神病人朱棣自然也很高兴,他终于有时间去准备自己的计划了。
朱棣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由于一个意外的发生,他的计划破产了。
朱棣失算了,因为长史葛诚背叛了他。他把朱棣装疯的情况告诉了建文帝,并密报朱棣即将举兵。一向犹豫不决的兵部尚书齐泰终于做出了正确的决断。他下了三道命令:
一、立刻命令使臣前往北平;
二、授意张昺和谢贵立刻采取行动监视燕王及其亲属,必要时可以直接采取行动;
三、命令北平都指挥使张信立刻逮捕朱棣。
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应急计划,但就如同我们之前所讲,计划的执行才是最重要的,这个计划的第一点和第二点都没有问题,坏事就坏在第三点上。
张信说不上是建文帝的亲信,他是燕王亲任的都指挥使,齐泰居然将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他,简直是儿戏!想来这位书呆子是听了太多评书,在他脑子里,抓人就是“埋伏五百刀斧手于帐后,以摔杯为号”,完全估计不到权力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张信接到任务后,犹豫了很久,还是拿不定主意。他和燕王的关系很好,但毕竟自己拿的是朝廷的工资,如果通知了燕王,那不但违背了职业道德,而且会从国家高级干部变成反贼,一旦上了这条贼船,可就下不来了。
生死系于一线,这条线现在就在我的手中!
关键时刻,张信的母亲帮助他做出了抉择,她老人家一听说要逮捕燕王,立刻制止了张信,并说道:“千万不可以这样做(逮捕燕王),我经常听人说,燕王将来必定会取得天下,他这样的人是不会死的,也不是你能够抓住的。”
我们可能会觉得纳闷,这位老太太平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她怎么知道这样的“天机”?综合各种情况分析,这位老太太很可能是受到那些散布街头和菜市场的算命先生们传播的谣言影响,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如此重大的决策,竟然受一个如此可笑的理由和论据影响并最终做出,实在让人觉得啼笑皆非。
封建迷信害死人啊。
张信的决断
张信是一个拿定主意就动手的人,他立刻去燕王府报信。但出乎他意料的是,燕王府竟然不见外客。按说这也算燕王气数已尽,来报信的都不见,还有什么办法?可偏巧这个张信是个很执著的人,下定决心,排除万难,非要做反贼不可。
他化装后混入王府,再表明身份要求见燕王。燕王没有办法,只好见他,但燕王没有忘记自己的精神病人身份,他歪在床上,哼哼唧唧说不出话来,活像中风患者。张信叩拜了半天,这位病人兄弟一句话也没有说。
参考消息
靖难谶语
在建文帝大力削藩之时,京城里潜伏着的朱棣的支持者们开始行动了。大家都说,一位形容举止有些疯癫的道士,一边在街上走,一边高唱着一首歌谣:“莫逐燕。逐燕燕高飞,高飞上帝畿。”很快,南京城内的孩童们都学会了,紧接着大人中间也开始流传。随着会唱这首歌谣的人越来越多,朱棣成功地在人们心中树立起了“朱棣是好人,建文削藩就是欺负好人”的形象。这想法使得民众的心理起了微妙的变化,堪称靖难之役中最大的谶语。
张信等了很久,还是没有等到燕王开口,看来这位病人是不打算开口了。
张信终于开口说话:“殿下您别这样了,我有重要的事情要和您说!”那意思就是你别再装孙子了,有火烧眉毛的事要办!
谁知朱棣实在是顽固不化,居然继续装糊涂,假装听不懂张信的话。
张信实在忍无可忍(看来想做反贼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站起身来大声说道:“您就别装了吧,我身上有逮捕您的敕令(逮捕证),如果您有意的话,就不要再瞒我了!”
于是,一幕医学史上的奇迹发生了,长期中风患者兼精神病人朱棣神奇地恢复了健康。朱棣在一瞬间完成了起床、站立、跪拜这一系列复杂的动作,着实令人惊叹。
朱棣向张信行礼,连声说道:“是您救了我的全家啊!”他立刻唤出在旁边等待多时的道衍,开始商议对策。
事情至此发生变化。
齐泰的后手
张信迟迟不见动静,应该也在齐泰的意料之中,从事情发展看来,他已经预料到了这一点,因为就在张信去燕王府报信后没过几天,张昺和谢贵就手持逮捕燕王官属的诏书,率领大批部队包围了燕王府。
看来齐泰也早就料到张信不可靠,所以才会有两手准备。
至此,从削藩开始,事情一步步地发展,终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把面具揭去吧,最后决断的时刻来到了!
朱棣病好没多久,就立刻精神焕发起来,但他也没有想到敌人来得这么快,千钧一发之际,他召集大将张玉、朱能率卫队守卫王府。由于事发突然,军队来不及集结,而外面的士兵人数要远远多于王府卫队,朱棣正面对着他人生中最大的挑战之一,要取得天下,必先取得北平,而自己现在连王府都出不去!
该怎么办呢?
这是朱棣一生中最为凶险的状况之一,外面喊打喊杀,围成铁桶一般,若要硬拼明显是以卵击石,怎么办才好呢,难道要束手就擒?
办法不是没有,所谓擒贼先擒王,只要把带头的人解决掉,这些士兵就会成为乌合之众。但要做到这点谈何容易,对方就是冲着自己来的,难道他们会放下武器走进王府让自己来抓?
关键时刻,朱棣突然意识到,自己好像忽略了什么!
外面这些人到底是来干什么的?这似乎是一个很明显的问题,从他们整齐的制服、凶狠的面部表情、手中亮晃晃的兵器,都可以判断出他们绝不是来参加联欢的。但问题在于,他们真的是来抓自己的吗?
朱棣的判断没有错,张昺和谢贵并没有接到逮捕燕王的命令,他们得到的命令是逮捕燕王的官属,偏偏就是没有逮捕他本人的诏令!
这真是百密一疏,而燕王的胆略也可见一斑,所谓做贼心虚,有些犯过法的人在街上见到大檐帽就跑,也不管这人到底是公安还是城管,原因无他,心虚而已。朱棣竟然在政府找上门来后还能冷静思考,做贼而不心虚,确实厉害。
于是朱棣下令请张昺和谢贵进王府。此二人并非傻瓜,好说歹说就是不进去。朱棣见状便列出被逮捕人的名单,并表示这些人已经被抓住了,要交给政府,需要带头的来验明犯人的身份。
这下子两个人不进也得进了,因为看目前这个形势不进王府工作就无法完成,而诏书也确实没有说要逮捕燕王。两人商量后,决定进府,本来他们还带了很多卫士一起进府,但被王府门卫以其他人级别不够为由拒绝了。王府重地,闲人免进,本来也是正常的,但在非常时刻,如果依然墨守成规就太迂腐了。偏偏这两位就是这样迂腐,居然主动示意士兵们听从门卫的安排,然后两个人肩并肩,大步踏入了鬼门关。
一进王府,可就由不得他们了,到了大堂,他们惊奇地发现精神病人朱棣扶着根拐杖坐在那里,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见到他们来也不起身,只是让人赐坐。此场景极类似今日之黑帮片中瘸腿黑社会老大开堂会的场景。朱棣这位黑老大连正眼都没看他们一下。
张昺和谢贵的心中开始打鼓了。可是既然已经来了,说什么也晚了。所幸开头的时候气氛倒还和睦,宾主双方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若干意见,情况一时大有缓和之迹象。
就在二人暗自庆幸之时,有侍女端上瓜片(估计是西瓜),燕王朱棣突然腿也不瘸了,亲自拿着两片瓜朝张、谢两人走来。两人诚惶诚恐,起来感谢燕王。但他们哪里知道,燕王这次玩了花样,他似乎觉得摔杯为号太老套了,要搞搞创新。
二人正要接瓜,朱棣却不给了,燕王突然间变成了阎王,他满脸怒气,指着二人鼻子大骂道:“连平常老百姓也讲究兄弟宗族情谊,我身为天子的叔叔,却还要担忧自己的性命,朝廷这样对待我,天下的事就没有什么不能干的了!”
说完,朱棣摔瓜为号,燕王府内众卫士把张、谢两人捆了起来,这二位平时上馆子都不要钱,没想到吃片瓜还把脑袋丢了,同时被抓住的还有葛诚。朱棣一声令下将他们全部斩杀。
这样看来,那年头想吃片瓜真是不容易啊。
朱棣扔掉了手中的拐杖,用庄严的眼光看着周围的人,大声叫道:“我根本就没有病,是奸臣陷害我,不得不这样做而已,事已至此,也就怪不得我了!”
决裂!
被杀者的鲜血还未擦净,朱棣就发表了自己的声明,现场陷入了可怕的沉默之中。
士兵们知道,就要打仗了,得把脑袋系在裤腰带上去拼命。燕王的亲属们知道,自己的命运将会改变,不是从王侯升格为皇亲,就是降为死囚。无论如何,改变现状,特别是还不错的现状总是让人难以接受的。
毕竟大家都是人,都有自己的考虑,类似造反这种事情实在是不值得庆祝的,特别在成功之前。即使是义正词严的朱棣本人,心底应该也是发虚的。但有一个人却是真正的兴高采烈。
这个人就是道衍,对于他而言,这正是最好的机会。他已经六十四岁了,为了等待这个机会,他已经付出了所有的一切!他的一生中没有青春少年的意气风发,也没有声色犬马的享乐,有的只是坎坷的生活经历和孤灯下日复一日的苦读。
他满腹才学,却未官运亨通;心怀天下,却无人知晓。隐忍这么多年,此时不发,更待何时!
反了吧,反了吧,有这么多人相伴,黄泉路上亦不寂寞!
不登极乐,即入地狱,不枉此生!
张昺和谢贵被杀掉了,可是他们的卫士还在门外等着,士兵们看见人一去不返,最先想到的问题倒不是两人有什么危险,而是自己的肚皮问题。
毕竟士兵也是人,拿着刀跟着你来拼命,你就要管饭,但是很明显今天的两位大哥不讲义气。王府里面自然好吃好喝,却把兄弟们晾在外面喝风。时间一长,天也黑了,再等下去也没有加班费给,于是众人回家的回家,搞娱乐的搞娱乐,纷纷散去。
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不久张、谢两人被燕王杀掉的消息就不胫而走,老大被杀,这还了得,于是众多士兵操起家伙回去包围王府,但他们虽然人多,却没有主将指挥,个别士兵虽然勇猛,也很快就被击溃。
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干了,就干到底吧!
朱棣立刻下达第二道命令,夺取北平!
大将张玉率兵乘夜攻击北平九门。此时九门的士兵根本反应不过来,也没有做激烈的抵抗,朱棣没费多少工夫,就取得了九门的控制权。
在当时,只要控制了城池的城门,就基本控制了整个城市。所谓关门打狗的成语不是没有道理的,建文帝花了无数心思、调派无数将领控制的北平城在三日内就被燕王朱棣完全占据。
城中将领士兵纷纷逃亡,连城外的明将宋忠听到消息,也立刻溜号,率兵三万退到怀来。
朱棣终于夺取了北平城,这座曾是元朝大都的城市现在就握在朱棣的手中,他将在这里开始自己的霸业!
给我一个造反的理由
朱棣为这一天的到来已经准备了很久,士兵、武器、粮食都十分充足,但他还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造反的理由。
造反需要理由吗?需要,非常需要。在造反这项活动中,理由看上去无关紧要,但实际上,理由虽不是必需的,却也是必要的。
对朱棣而言更是如此,自己是藩王,不是贫农,造反的对象是经过法律认可的皇帝。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自己都是理亏的。所以找一个理由实在是很有必要的,即使骗不了别人,至少可以骗骗自己。
于是朱棣和道衍开始从浩如烟海的大明法条规定中寻找自己的依据,这有点类似今天法庭上开庭的律师翻阅法律条文,寻找法律漏洞。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找到了法律规则的漏洞,打了一个漂亮的擦边球。
朱元璋并非完全没有料到自己的儿子将来有可能会造孙子的反,他制定了一套极为复杂的规定,用来制约藩王,但为了防止所谓奸臣作乱,他又规定藩王在危急时刻可以起兵勤王,即所谓“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但这个规定有一个关键之处,那就是需要天子密诏。而在朱棣和道衍看来,这个问题是不难解决的,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己厚黑学的本领,对这一点视而不见,公然宣称朝中有奸臣,要出兵“靖难”,清君侧。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居然还将这一套歪论写成奏折,公然上奏朝廷,向朝廷要人,摆出一副义愤填膺的模样,这就如同街上的地痞打了对方一个耳光,然后激动地询问肇事者的去向,并表示一定要为对方主持公道。
“靖难”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充分说明朱棣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权谋规则中的一条重要原理:
如果你喜欢别人的东西,就把它拿过来,辩护律师总是找得到的。
——腓特烈二世原创
不祥的预感
既然一切都准备好了,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吧,但是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即使是造反这种事情也是需要搞一个仪式的,领导要先发言,主要概述一下这次造反的目的和伟大意义,并介绍一下具体执行方法以及抚恤金安家费之类的问题。然后由其他人等补充发言,士兵鼓掌表示理解,之后散会,开打。
朱棣的这次造反也不例外,早在杀掉张、谢二人之前的一个月,他已经纠集一些部下搞过一次誓师仪式,当然,是秘密进行的。但在那次活动中,出现了一个意外,使得朱棣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那是在六月七日,他召集一群参与造反的人宣讲造反的计划,并鼓舞士气。但就在他讲得正高兴的时候,突然风雨大作,房屋上的瓦片纷纷被吹落。众人顿时面如土色。
这实在不是一个好的兆头,当时的人可不会从房屋质量、天气情况上找原因,本来商量的就是见不得人的事情,突然来这么一下子,莫不是老天爷反对自己造反?
朱棣也慌了,讲得正高兴的时候,老天爷来砸场子,事发突然,他也愣住了。关键时刻,还是道衍发挥了作用,他大声说道:“真龙飞天,一定会有风雨相随,现在瓦片落地,正是大吉大利的预兆!”
于是一通封建迷信宣传过后,掉瓦片就成了上天支持朱棣的铁证。看来上天倒真是一个随和的人,总是按照人们的意愿行事,所谓替天行道之言,实在不可深信。
小兵们好糊弄,他们没有多少文化,没见过老天爷,也没见过皇帝,上级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可是朱棣不同,他十分清楚所谓的皇帝天子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什么天意归属、天星下凡都是自己编造,用来糊弄别人、安慰自己的。真要到了紧要关头,只能靠自己。
他曾经不止一次地把自己和当朝皇帝做比较,无论从军事、政治哪一方面来看,自己都要远远胜过那个小毛孩子。而且他对自己的军队有绝对的信心,京城的那些部队养尊处优,久不经战阵,自然比不上自己手下的这些虎狼之师。
但毕竟那个在京城的人才是真正的皇帝,自己只是一个藩王,要想登上那个宝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凶险难测啊。
朱棣的预感并没有错,他即将走上的是一条异常艰苦的道路,贵为皇子的他必须要经历金戈铁马、九死一生的战场拼杀,去夺取自己的天下。而他遇到的敌人绝不仅仅是黄子澄那样的无能之辈,还有很多十分厉害的对手在等待着他,他也将在不久之后吃到这些人的苦头。
不用再考虑了,前路纵然艰险,总胜过坐地等死!
起兵!朱允炆,把你的宝座让给我!
宋忠的应对
宋忠是一个名字不太吉利、军事才能也很一般的人,本来在建文帝的布局中他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人物,事情急转直下,却将他推向了风口浪尖。
北平附近的南军全部拥向了他所在的怀来,情况一片混乱。关键时刻,宋忠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他在短时间内收容和安排了许多士兵,并将他们重新编队。但是士兵们的慌乱是他无法平息的。在很多时候,平息慌乱的最好方法是愤怒,为了尽快恢复士兵们的战斗力,宋忠决定撒一个谎,他平生可能撒过许多次谎,但事实证明这个谎话是比较蹩脚的。
参考消息
道衍的口才
有一次,朱棣和道衍闲坐,当时天寒地冻,于是他出了一个上联:“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繁体字中,冰字常写“水”字左上角加一点)道衍一门心思让燕王起兵,自然不会放过任何劝谏的机会,于是他避而不谈天气,把下联的话题又引到政治上了:“世乱民贫,王不出头谁做主?”对仗工整,一语双关,可谓妙绝。
朱棣靖难的第一步:控制北平城及其外围
★书内地图中日期皆为阴历
宋忠派人传播谣言,说家在北平的士兵家属们都被燕王杀掉了,士兵们果然群情激奋,准备拼死一战,宋忠这才安下心准备与燕王作战。
可是当燕王的军队真的发动进攻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打头阵的敌方士兵们并没有冲上来拼杀,而是不断大喊大叫,喊叫内容类似今天在机场火车站出站口接人时说的那些话,一时间父子兄弟表哥堂弟的喊声此起彼伏。
原来朱棣得知了宋忠的这个谎言,他特意安排这些士兵的亲属打头阵,用来瓦解宋忠的军心。这一招十分有效,宋忠手下的士兵顿感上当,于是纷纷逃走。宋忠没有办法,只好自己亲自上阵,但大势已经不可挽回了。战斗结果,宋忠全军覆没,他本人也被活捉。
朱棣曾经想劝降宋忠,被他严词拒绝了,最后被朱棣杀害。宋忠虽才具不高,却有决战之勇气,宁死不屈,对得起他名字中的那个忠字。
战败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朝廷,建文帝大惊失色,他终于明白一直害怕发生的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现在只能用刀剑来说话了。
唯一的人选
朱元璋杀戮功臣的恶果终于显现出来,当建文帝朱允炆环顾四周时,惊奇地发现他很难找出一个真正有战斗经验的人去对付朱棣。
只剩下耿炳文了。
耿炳文是朱元璋的老乡,身经百战,战场经验丰富,为朱元璋所信任,并在战后被封为长兴侯,一等功臣。很明显朱元璋当年杀掉无数功臣却独独留下他,正是为了今日之变。
朱允炆的考虑是对的,当时唯一的人选只能是耿炳文,但他也犯了一个错误,他似乎并没有仔细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他的爷爷偏偏要留下耿炳文呢?
洪武年间,名将如云,耿炳文虽然是一个不错的将领,但并不十分突出,在那个名将一抓一大把的年代,比他强的将领数不胜数,比他低调的也不在少数。朱元璋杀掉那么多开国功臣,却把他留下来。此人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其实秘密就藏在他的封号中,耿炳文之所以被封为长兴侯,是因为当年他驻守长兴十年,抵御张士诚的进攻,城池固若金汤,一直未被攻破,极大地牵制了张士诚的力量。
每个将领都有他自己的长处,也有他的短处,耿炳文的长处就是防守。联系起来看,你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精明,擅长进攻的蓝玉、王弼都被他杀了,擅长防守的耿炳文却被留了下来。即使将来耿炳文真有异心,也翻不起多大的浪,而如果有外敌入侵,耿炳文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可是朱允炆交给他的任务却是进攻,而进攻的对象是从小混迹于名将之中、深通兵法的朱棣。他的军事天赋丝毫不逊色于洪武朝的一流名将,碰巧的是他的长处正是进攻。
耿炳文接受了使命,一场矛与盾的交锋即将开始。
朱允炆十分清楚,他的叔叔朱棣这次是来玩命的,马虎不得,于是他将三十万大军的指挥权交给了耿炳文,希望他将叛军一举荡平。为了表示对此事的重视,他还亲自送耿炳文出征,也就是在这次送行活动中,朱允炆干出了他一生中最愚蠢的事情。
他在将军队交给耿炳文的同时,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请你务必不要让我背上杀害叔叔的罪名啊。”
虽然他一生中干过很多蠢事,但我认为这件事是最愚蠢的。
这就好比拿上刀去和人家拼命,砍伤目标后就停手,然后送对方去医院,等他出院后接着打。朱允炆虽然从朱元璋那些学到了很多东西,但关键的一条规则他并没有领会,这也是朱元璋一生的信条。
要么不做,要么做绝。
想必接到朱允炆命令的耿炳文也是一头雾水,打仗还不能伤害对方主帅,是什么道理?但他还是顶着雾水出发了。迎接他的将是凶险未卜的命运。
八月,耿炳文率领大军到达了真定,他派遣徐凯驻守河间、潘忠驻守莫州、杨松为先锋进驻雄县,待主力会集后再发动进攻。可以看出,耿炳文确实经验老到,他深知深入敌境作战,应稳扎稳打,他摆出的这个三角形阵势充分体现了其丰富的战斗经验和扎实的几何学功底。
万事俱备,只等朱棣了。
张玉的狂言
朱棣比他的侄子更了解耿炳文,他明白这位老将并不简单,绝不能轻敌,于是在战前他派了自己手下的第一大将张玉去侦察敌情。然而张玉侦察敌情后却给了他一个意想不到的回复。
年轻的张玉似乎没有把老前辈放在眼里,他告诉朱棣,敌军的纪律涣散,潘忠和杨松都是无谋之辈,耿炳文不过是个老家伙,打败他们打开南下之路,易如反掌。
在我们的经验中,战前口出狂言者,往往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可是有些时候,口出狂言者是有着充足的资本的。
张玉就有这个资本,他是经过仔细分析和研究后说出这番话的,而朱棣也认同他的这一看法,他亲自带兵抵达娄桑,准备发动他的第一波进攻。
朱棣的进攻对象正是杨松驻守的雄县,他还为自己的这次进攻选择了一个绝妙的时机——中秋之夜。
朱棣选择中秋之夜开始进攻是经过充分考虑的。士兵也是人,即使打仗时也要过过节假日,想想家里的爹娘和老婆孩子。可是对于雄县的那些士兵而言,他们的思念将到此为止。
朱棣的士兵们没有过中秋节,他们趁着黑夜悄悄爬上了城头,此时城内的士兵们个个喝得大醉,没有任何防备,突然见到这些不速之客,不由得大惊。当然他们也绝对不会把这些人错认为嫦娥或是吴刚的。于是主帅杨松一面派人向潘忠求援,一面组织士兵奋起反抗,杨松知道,己军势如犄角,如若潘忠能及时来援,必能击退敌军。
但是遗憾的是,由于寡不敌众,杨松本人及其所部全部战死,他没有能够等到援军到来的那一刻。
援军在哪里呢?
潘忠确实接到了杨松的求援,他立刻意识到战斗已经开始,境况紧急。如果杨松的雄县失守,自己也要完蛋,于是他亲自带骑兵奔袭雄县。
加快速度!杨松你一定要坚持住,援军马上就到!
他的速度确实不慢,很快就到达了一座名为月漾桥的石桥,此时的潘忠自然没有心思去管这里到底是什么地方,但如他原先来过这里,再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桥底下多了很多水草。
就在潘忠和他的部队奔过桥后,突然炮声四起,桥底的水草不见了,无数士兵冒了出来,占据了大桥,截断潘军后路,而路边和前方也出现大量燕军,向潘忠发动猛烈进攻。潘忠进退不能,被围起来猛打,不一刻全军覆没,他本人也被活捉。想来他被捉的时候应该还没有缓过劲来。
朱棣不是一个头脑简单的人,他看破了耿炳文的阵势,明白其布军厉害之处就在于互相支持、互为照应,只要雄县出事,潘忠必定来救并内外夹攻。但耿炳文没有想到朱棣动作如此之快,用闪电战打了一个时间差,解决杨松后居然还在援兵必经之路上设下埋伏。一箭双雕,实在是厉害之极。
朱棣旗开得胜,但他也明白,真正的决战和考验还在后面,不久之后他将面对耿炳文本人和他的三十万大军。那才是真正的考验。
战机
正当朱棣筹划下一步的攻势时,一个人来到了他的军营,这个人叫张保,是耿炳文的部将。此人并非假投降,他向朱棣提供了重要情报,那就是明军目前处于分散状态,三十万部队并未到齐,现在只有十余万人分布在滹沱河南北两岸。如果能够分别击破,将获大胜。
听到这个消息,众人都很高兴,他们也认为趁对方兵力分散进行攻击能够获得胜利,应立刻进兵。然而朱棣的反应却大出他们所料。
他没有如张保所说去攻击分散的明军,而是安排张保回营告诉耿炳文,自己的大军已经逼近,让耿炳文做好准备。
这又是让人疑惑不解的一招,莫非朱棣嫌敌人太少?
没错,他就是嫌敌人太少、太分散,他的真实计划是让耿炳文得到消息后合兵一处,然后与自己决战!在他看来,敌人分兵两处反而不容易打败,自己有可能会腹背受敌,还不如把他们集中在一起收拾掉。
从这个计划来看,朱棣对自己的指挥能力有着极强的自信心,在他看来耿炳文的军队并不可怕,他所需要的不过是一场面对面的决战!
耿炳文果然如朱棣所料,将自己的部队合兵一处,等待着朱棣的到来。无论张保是不是间谍,这都是他的唯一选择。
对于已经六十余岁的耿炳文来说,快到退休的年龄还要打仗实在不是一件让人惬意的事情。而当他得知自己精心布下的阵形被突破,杨、潘二人如切菜一样被朱棣处理掉时,也不禁为这个年仅四十岁的天才将领的军事能力而惊叹。他是见过世面的人,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人的身影陪伴了他很多年,他们那势如破竹的攻势、鬼神莫测的判断能力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那个时候,自己只能在这些人的光芒之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随着这些人的去世,他也曾自负地认为天下能打仗、会打仗的人不多了。
但是现在,他终于完全认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可怕的敌人,一个很会打仗、很难对付的敌人。
他的专长并非进攻,而朱棣的军队不断向他逼近,他没有办法,只能合兵,等待着对方的进攻。这对于一个带领三十万军队的将领而言实在是一种耻辱。是死是活总要有个结果的,朱棣,你来吧!
真定溃败
朱棣在得知耿炳文合兵后,立刻开始了攻击,但他所谓的决战并不是带领全部兵力和对方拼命,因为他清楚,决战也是有很多方式的。
耿炳文终于看见了朱棣的旗帜,他等待着朱棣的到来。
真定之战就此拉开序幕,但在这场战役中,北军没有指定做先锋的将领,因为这个光荣的职位由朱棣自己兼任了,当然也是不会有人跟他抢的。
朱棣喜爱战争,战火中出生的他似乎和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当他跨上马,听着那熟悉的号角声和呐喊声,挥舞马刀杀向敌阵时,他似乎更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喊杀声是他的音乐,铠甲是他的服装,尸山血河是他的图画,他属于这个地方。
耿炳文等了很久,他相信朱棣就在对面阵中的某个地方看着他,可他等了很久,还是不见朱棣出战,到底搞的什么名堂?
耿炳文注定等不到朱棣了,因为朱棣并没有从正面进攻,他没有去赴耿炳文的约会,放了对方鸽子,却亲自带领着数千人绕了个圈,从城池的西南面突然冲了出来!这下耿炳文真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两营被攻破,损失惨重,但他不愧经验老到,并不慌乱,立刻列兵出阵。他相信自己的兵力与对方比并没有太大的劣势,还是可以拼一下的。
然而北军的反应简直如同闪电一般迅速,他刚带兵出战,正面的北军立刻就发动了攻击!
等待已久的北军在张玉、谭渊、朱能的带领下对耿炳文的南军发动了猛烈进攻,这些经常与蒙古人打交道的北军战斗力自然远远胜过疏于战阵的南军。在他们的攻击下,南军败相初现,而阵中的耿炳文又得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游击队员朱棣已经绕到了他的背后发动进攻。
真定之战
这下算是完蛋了。
两下夹击之下,耿炳文再也抵挡不住,他带领部队退到了滹沱河东,但北军大将朱能却紧追不舍。耿炳文不是胆小鬼,当他定下心来仔细观察敌情时,他惊奇地发现,紧追自己数万大军的朱能居然只带了三十来个人。
几十个人就敢追逐数万大军!实在太欺负人了。耿炳文立刻命令停止撤退,重新列队,他要看看这些人是不是真的刀枪不入。
不要命的朱能
朱能发现南军停止了撤退,并列好队伍准备迎战,他明白,南军为了军人起码的荣誉,要拼命了。穷寇莫追,如果识时务的话,似乎应该撤走了。
但朱能很明显是一个不要命的人,不要命的人不惧怕敢拼命的人,他不但没有停止追击,反而加快了速度,带领剩下的几十人冒死冲进敌阵!事实证明,人只要不怕死,是什么奇迹都可能创造的。耿炳文的南军本来已是败军,被朱能这么一冲,居然又一次崩溃。弃甲投降者三千余人。
耿炳文再也没有自信了,他率领剩下的士兵退进了真定城。在城池里他才能发挥自己的强项。
北军大胜,他们接着攻击城池,但耿炳文又一次证明了他能够被选中活下来实在不是偶然的事情,当年的张士诚我都不怕,还怕你们这些人吗?
北军连续攻击了三天,耿炳文就凭着这些残兵坚守真定,使得北军毫无进展,如果这些进攻者知道耿炳文坚守城池时间的最高纪录,只怕会晕过去。
但是无论如何,耿炳文十分清楚,自己输了,输得心服口服。他似乎从朱棣的身上看到了李文忠的影子。
朱棣,你赢了,你已经超越了其他人,成为这个时代最优秀的将领,而我已经被淘汰了,我不是你的对手。
但这个时代真的没有人可以与你匹敌吗?不会的,上天是公平的,他不会让你独自表演下去的,你的对手终归会出现的,虽然不是我。
参考消息
真定烈士
耿炳文毕竟年岁已经大了,精力有些跟不上。在亲自率军上阵后不久,便遭遇了燕军的猛烈攻击,只有退守一途。而此时,作为副将的驸马都尉李坚看到主帅失利,匆忙出击,结果被燕军的骑兵打落马下,重伤被擒,被带往北平,只可惜这位朱棣的亲妹夫在途中就不治身亡了。朱棣即位后,李坚名列奸党,朱棣看在他妹妹大名公主的份儿上,免了她儿子李庄的罪名。李庄后来不敢问政,终其一生放浪于诗酒之中。
朱棣向张信行礼,连声说道:是您救了我的全家啊!他立刻唤出在旁边等待多时的道衍开始商议对策事情至此发生变化
收到两人密奏,建文帝很是高兴了一阵子,精神病人朱棣自然也很高兴,他终于有时间去准备自己的计划了。
朱棣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由于一个意外的发生,他的计划破产了。
朱棣失算了,因为长史葛诚背叛了他。他把朱棣装疯的情况告诉了建文帝,并密报朱棣即将举兵。一向犹豫不决的兵部尚书齐泰终于做出了正确的决断。他下了三道命令:
一、立刻命令使臣前往北平;
二、授意张昺和谢贵立刻采取行动监视燕王及其亲属,必要时可以直接采取行动;
三、命令北平都指挥使张信立刻逮捕朱棣。
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应急计划,但就如同我们之前所讲,计划的执行才是最重要的,这个计划的第一点和第二点都没有问题,坏事就坏在第三点上。
张信说不上是建文帝的亲信,他是燕王亲任的都指挥使,齐泰居然将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他,简直是儿戏!想来这位书呆子是听了太多评书,在他脑子里,抓人就是“埋伏五百刀斧手于帐后,以摔杯为号”,完全估计不到权力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
张信接到任务后,犹豫了很久,还是拿不定主意。他和燕王的关系很好,但毕竟自己拿的是朝廷的工资,如果通知了燕王,那不但违背了职业道德,而且会从国家高级干部变成反贼,一旦上了这条贼船,可就下不来了。
生死系于一线,这条线现在就在我的手中!
关键时刻,张信的母亲帮助他做出了抉择,她老人家一听说要逮捕燕王,立刻制止了张信,并说道:“千万不可以这样做(逮捕燕王),我经常听人说,燕王将来必定会取得天下,他这样的人是不会死的,也不是你能够抓住的。”
我们可能会觉得纳闷,这位老太太平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她怎么知道这样的“天机”?综合各种情况分析,这位老太太很可能是受到那些散布街头和菜市场的算命先生们传播的谣言影响,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如此重大的决策,竟然受一个如此可笑的理由和论据影响并最终做出,实在让人觉得啼笑皆非。
封建迷信害死人啊。
张信的决断
张信是一个拿定主意就动手的人,他立刻去燕王府报信。但出乎他意料的是,燕王府竟然不见外客。按说这也算燕王气数已尽,来报信的都不见,还有什么办法?可偏巧这个张信是个很执著的人,下定决心,排除万难,非要做反贼不可。
他化装后混入王府,再表明身份要求见燕王。燕王没有办法,只好见他,但燕王没有忘记自己的精神病人身份,他歪在床上,哼哼唧唧说不出话来,活像中风患者。张信叩拜了半天,这位病人兄弟一句话也没有说。
参考消息
靖难谶语
在建文帝大力削藩之时,京城里潜伏着的朱棣的支持者们开始行动了。大家都说,一位形容举止有些疯癫的道士,一边在街上走,一边高唱着一首歌谣:“莫逐燕。逐燕燕高飞,高飞上帝畿。”很快,南京城内的孩童们都学会了,紧接着大人中间也开始流传。随着会唱这首歌谣的人越来越多,朱棣成功地在人们心中树立起了“朱棣是好人,建文削藩就是欺负好人”的形象。这想法使得民众的心理起了微妙的变化,堪称靖难之役中最大的谶语。
张信等了很久,还是没有等到燕王开口,看来这位病人是不打算开口了。
张信终于开口说话:“殿下您别这样了,我有重要的事情要和您说!”那意思就是你别再装孙子了,有火烧眉毛的事要办!
谁知朱棣实在是顽固不化,居然继续装糊涂,假装听不懂张信的话。
张信实在忍无可忍(看来想做反贼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站起身来大声说道:“您就别装了吧,我身上有逮捕您的敕令(逮捕证),如果您有意的话,就不要再瞒我了!”
于是,一幕医学史上的奇迹发生了,长期中风患者兼精神病人朱棣神奇地恢复了健康。朱棣在一瞬间完成了起床、站立、跪拜这一系列复杂的动作,着实令人惊叹。
朱棣向张信行礼,连声说道:“是您救了我的全家啊!”他立刻唤出在旁边等待多时的道衍,开始商议对策。
事情至此发生变化。
齐泰的后手
张信迟迟不见动静,应该也在齐泰的意料之中,从事情发展看来,他已经预料到了这一点,因为就在张信去燕王府报信后没过几天,张昺和谢贵就手持逮捕燕王官属的诏书,率领大批部队包围了燕王府。
看来齐泰也早就料到张信不可靠,所以才会有两手准备。
至此,从削藩开始,事情一步步地发展,终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把面具揭去吧,最后决断的时刻来到了!
朱棣病好没多久,就立刻精神焕发起来,但他也没有想到敌人来得这么快,千钧一发之际,他召集大将张玉、朱能率卫队守卫王府。由于事发突然,军队来不及集结,而外面的士兵人数要远远多于王府卫队,朱棣正面对着他人生中最大的挑战之一,要取得天下,必先取得北平,而自己现在连王府都出不去!
该怎么办呢?
这是朱棣一生中最为凶险的状况之一,外面喊打喊杀,围成铁桶一般,若要硬拼明显是以卵击石,怎么办才好呢,难道要束手就擒?
办法不是没有,所谓擒贼先擒王,只要把带头的人解决掉,这些士兵就会成为乌合之众。但要做到这点谈何容易,对方就是冲着自己来的,难道他们会放下武器走进王府让自己来抓?
关键时刻,朱棣突然意识到,自己好像忽略了什么!
外面这些人到底是来干什么的?这似乎是一个很明显的问题,从他们整齐的制服、凶狠的面部表情、手中亮晃晃的兵器,都可以判断出他们绝不是来参加联欢的。但问题在于,他们真的是来抓自己的吗?
朱棣的判断没有错,张昺和谢贵并没有接到逮捕燕王的命令,他们得到的命令是逮捕燕王的官属,偏偏就是没有逮捕他本人的诏令!
这真是百密一疏,而燕王的胆略也可见一斑,所谓做贼心虚,有些犯过法的人在街上见到大檐帽就跑,也不管这人到底是公安还是城管,原因无他,心虚而已。朱棣竟然在政府找上门来后还能冷静思考,做贼而不心虚,确实厉害。
于是朱棣下令请张昺和谢贵进王府。此二人并非傻瓜,好说歹说就是不进去。朱棣见状便列出被逮捕人的名单,并表示这些人已经被抓住了,要交给政府,需要带头的来验明犯人的身份。
这下子两个人不进也得进了,因为看目前这个形势不进王府工作就无法完成,而诏书也确实没有说要逮捕燕王。两人商量后,决定进府,本来他们还带了很多卫士一起进府,但被王府门卫以其他人级别不够为由拒绝了。王府重地,闲人免进,本来也是正常的,但在非常时刻,如果依然墨守成规就太迂腐了。偏偏这两位就是这样迂腐,居然主动示意士兵们听从门卫的安排,然后两个人肩并肩,大步踏入了鬼门关。
一进王府,可就由不得他们了,到了大堂,他们惊奇地发现精神病人朱棣扶着根拐杖坐在那里,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见到他们来也不起身,只是让人赐坐。此场景极类似今日之黑帮片中瘸腿黑社会老大开堂会的场景。朱棣这位黑老大连正眼都没看他们一下。
张昺和谢贵的心中开始打鼓了。可是既然已经来了,说什么也晚了。所幸开头的时候气氛倒还和睦,宾主双方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若干意见,情况一时大有缓和之迹象。
就在二人暗自庆幸之时,有侍女端上瓜片(估计是西瓜),燕王朱棣突然腿也不瘸了,亲自拿着两片瓜朝张、谢两人走来。两人诚惶诚恐,起来感谢燕王。但他们哪里知道,燕王这次玩了花样,他似乎觉得摔杯为号太老套了,要搞搞创新。
二人正要接瓜,朱棣却不给了,燕王突然间变成了阎王,他满脸怒气,指着二人鼻子大骂道:“连平常老百姓也讲究兄弟宗族情谊,我身为天子的叔叔,却还要担忧自己的性命,朝廷这样对待我,天下的事就没有什么不能干的了!”
说完,朱棣摔瓜为号,燕王府内众卫士把张、谢两人捆了起来,这二位平时上馆子都不要钱,没想到吃片瓜还把脑袋丢了,同时被抓住的还有葛诚。朱棣一声令下将他们全部斩杀。
这样看来,那年头想吃片瓜真是不容易啊。
朱棣扔掉了手中的拐杖,用庄严的眼光看着周围的人,大声叫道:“我根本就没有病,是奸臣陷害我,不得不这样做而已,事已至此,也就怪不得我了!”
决裂!
被杀者的鲜血还未擦净,朱棣就发表了自己的声明,现场陷入了可怕的沉默之中。
士兵们知道,就要打仗了,得把脑袋系在裤腰带上去拼命。燕王的亲属们知道,自己的命运将会改变,不是从王侯升格为皇亲,就是降为死囚。无论如何,改变现状,特别是还不错的现状总是让人难以接受的。
毕竟大家都是人,都有自己的考虑,类似造反这种事情实在是不值得庆祝的,特别在成功之前。即使是义正词严的朱棣本人,心底应该也是发虚的。但有一个人却是真正的兴高采烈。
这个人就是道衍,对于他而言,这正是最好的机会。他已经六十四岁了,为了等待这个机会,他已经付出了所有的一切!他的一生中没有青春少年的意气风发,也没有声色犬马的享乐,有的只是坎坷的生活经历和孤灯下日复一日的苦读。
他满腹才学,却未官运亨通;心怀天下,却无人知晓。隐忍这么多年,此时不发,更待何时!
反了吧,反了吧,有这么多人相伴,黄泉路上亦不寂寞!
不登极乐,即入地狱,不枉此生!
张昺和谢贵被杀掉了,可是他们的卫士还在门外等着,士兵们看见人一去不返,最先想到的问题倒不是两人有什么危险,而是自己的肚皮问题。
毕竟士兵也是人,拿着刀跟着你来拼命,你就要管饭,但是很明显今天的两位大哥不讲义气。王府里面自然好吃好喝,却把兄弟们晾在外面喝风。时间一长,天也黑了,再等下去也没有加班费给,于是众人回家的回家,搞娱乐的搞娱乐,纷纷散去。
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不久张、谢两人被燕王杀掉的消息就不胫而走,老大被杀,这还了得,于是众多士兵操起家伙回去包围王府,但他们虽然人多,却没有主将指挥,个别士兵虽然勇猛,也很快就被击溃。
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干了,就干到底吧!
朱棣立刻下达第二道命令,夺取北平!
大将张玉率兵乘夜攻击北平九门。此时九门的士兵根本反应不过来,也没有做激烈的抵抗,朱棣没费多少工夫,就取得了九门的控制权。
在当时,只要控制了城池的城门,就基本控制了整个城市。所谓关门打狗的成语不是没有道理的,建文帝花了无数心思、调派无数将领控制的北平城在三日内就被燕王朱棣完全占据。
城中将领士兵纷纷逃亡,连城外的明将宋忠听到消息,也立刻溜号,率兵三万退到怀来。
朱棣终于夺取了北平城,这座曾是元朝大都的城市现在就握在朱棣的手中,他将在这里开始自己的霸业!
给我一个造反的理由
朱棣为这一天的到来已经准备了很久,士兵、武器、粮食都十分充足,但他还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造反的理由。
造反需要理由吗?需要,非常需要。在造反这项活动中,理由看上去无关紧要,但实际上,理由虽不是必需的,却也是必要的。
对朱棣而言更是如此,自己是藩王,不是贫农,造反的对象是经过法律认可的皇帝。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自己都是理亏的。所以找一个理由实在是很有必要的,即使骗不了别人,至少可以骗骗自己。
于是朱棣和道衍开始从浩如烟海的大明法条规定中寻找自己的依据,这有点类似今天法庭上开庭的律师翻阅法律条文,寻找法律漏洞。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找到了法律规则的漏洞,打了一个漂亮的擦边球。
朱元璋并非完全没有料到自己的儿子将来有可能会造孙子的反,他制定了一套极为复杂的规定,用来制约藩王,但为了防止所谓奸臣作乱,他又规定藩王在危急时刻可以起兵勤王,即所谓“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
但这个规定有一个关键之处,那就是需要天子密诏。而在朱棣和道衍看来,这个问题是不难解决的,他们充分发挥了自己厚黑学的本领,对这一点视而不见,公然宣称朝中有奸臣,要出兵“靖难”,清君侧。
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他们居然还将这一套歪论写成奏折,公然上奏朝廷,向朝廷要人,摆出一副义愤填膺的模样,这就如同街上的地痞打了对方一个耳光,然后激动地询问肇事者的去向,并表示一定要为对方主持公道。
“靖难”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充分说明朱棣已经熟练地掌握了权谋规则中的一条重要原理:
如果你喜欢别人的东西,就把它拿过来,辩护律师总是找得到的。
——腓特烈二世原创
不祥的预感
既然一切都准备好了,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吧,但是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即使是造反这种事情也是需要搞一个仪式的,领导要先发言,主要概述一下这次造反的目的和伟大意义,并介绍一下具体执行方法以及抚恤金安家费之类的问题。然后由其他人等补充发言,士兵鼓掌表示理解,之后散会,开打。
朱棣的这次造反也不例外,早在杀掉张、谢二人之前的一个月,他已经纠集一些部下搞过一次誓师仪式,当然,是秘密进行的。但在那次活动中,出现了一个意外,使得朱棣产生了一种不祥的预感。
那是在六月七日,他召集一群参与造反的人宣讲造反的计划,并鼓舞士气。但就在他讲得正高兴的时候,突然风雨大作,房屋上的瓦片纷纷被吹落。众人顿时面如土色。
这实在不是一个好的兆头,当时的人可不会从房屋质量、天气情况上找原因,本来商量的就是见不得人的事情,突然来这么一下子,莫不是老天爷反对自己造反?
朱棣也慌了,讲得正高兴的时候,老天爷来砸场子,事发突然,他也愣住了。关键时刻,还是道衍发挥了作用,他大声说道:“真龙飞天,一定会有风雨相随,现在瓦片落地,正是大吉大利的预兆!”
于是一通封建迷信宣传过后,掉瓦片就成了上天支持朱棣的铁证。看来上天倒真是一个随和的人,总是按照人们的意愿行事,所谓替天行道之言,实在不可深信。
小兵们好糊弄,他们没有多少文化,没见过老天爷,也没见过皇帝,上级说什么他们就信什么,可是朱棣不同,他十分清楚所谓的皇帝天子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什么天意归属、天星下凡都是自己编造,用来糊弄别人、安慰自己的。真要到了紧要关头,只能靠自己。
他曾经不止一次地把自己和当朝皇帝做比较,无论从军事、政治哪一方面来看,自己都要远远胜过那个小毛孩子。而且他对自己的军队有绝对的信心,京城的那些部队养尊处优,久不经战阵,自然比不上自己手下的这些虎狼之师。
但毕竟那个在京城的人才是真正的皇帝,自己只是一个藩王,要想登上那个宝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凶险难测啊。
朱棣的预感并没有错,他即将走上的是一条异常艰苦的道路,贵为皇子的他必须要经历金戈铁马、九死一生的战场拼杀,去夺取自己的天下。而他遇到的敌人绝不仅仅是黄子澄那样的无能之辈,还有很多十分厉害的对手在等待着他,他也将在不久之后吃到这些人的苦头。
不用再考虑了,前路纵然艰险,总胜过坐地等死!
起兵!朱允炆,把你的宝座让给我!
宋忠的应对
宋忠是一个名字不太吉利、军事才能也很一般的人,本来在建文帝的布局中他并不是什么重要的人物,事情急转直下,却将他推向了风口浪尖。
北平附近的南军全部拥向了他所在的怀来,情况一片混乱。关键时刻,宋忠表现出了惊人的勇气,他在短时间内收容和安排了许多士兵,并将他们重新编队。但是士兵们的慌乱是他无法平息的。在很多时候,平息慌乱的最好方法是愤怒,为了尽快恢复士兵们的战斗力,宋忠决定撒一个谎,他平生可能撒过许多次谎,但事实证明这个谎话是比较蹩脚的。
参考消息
道衍的口才
有一次,朱棣和道衍闲坐,当时天寒地冻,于是他出了一个上联:“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繁体字中,冰字常写“水”字左上角加一点)道衍一门心思让燕王起兵,自然不会放过任何劝谏的机会,于是他避而不谈天气,把下联的话题又引到政治上了:“世乱民贫,王不出头谁做主?”对仗工整,一语双关,可谓妙绝。
朱棣靖难的第一步:控制北平城及其外围
★书内地图中日期皆为阴历
宋忠派人传播谣言,说家在北平的士兵家属们都被燕王杀掉了,士兵们果然群情激奋,准备拼死一战,宋忠这才安下心准备与燕王作战。
可是当燕王的军队真的发动进攻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打头阵的敌方士兵们并没有冲上来拼杀,而是不断大喊大叫,喊叫内容类似今天在机场火车站出站口接人时说的那些话,一时间父子兄弟表哥堂弟的喊声此起彼伏。
原来朱棣得知了宋忠的这个谎言,他特意安排这些士兵的亲属打头阵,用来瓦解宋忠的军心。这一招十分有效,宋忠手下的士兵顿感上当,于是纷纷逃走。宋忠没有办法,只好自己亲自上阵,但大势已经不可挽回了。战斗结果,宋忠全军覆没,他本人也被活捉。
朱棣曾经想劝降宋忠,被他严词拒绝了,最后被朱棣杀害。宋忠虽才具不高,却有决战之勇气,宁死不屈,对得起他名字中的那个忠字。
战败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朝廷,建文帝大惊失色,他终于明白一直害怕发生的事情最终还是发生了,现在只能用刀剑来说话了。
唯一的人选
朱元璋杀戮功臣的恶果终于显现出来,当建文帝朱允炆环顾四周时,惊奇地发现他很难找出一个真正有战斗经验的人去对付朱棣。
只剩下耿炳文了。
耿炳文是朱元璋的老乡,身经百战,战场经验丰富,为朱元璋所信任,并在战后被封为长兴侯,一等功臣。很明显朱元璋当年杀掉无数功臣却独独留下他,正是为了今日之变。
朱允炆的考虑是对的,当时唯一的人选只能是耿炳文,但他也犯了一个错误,他似乎并没有仔细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他的爷爷偏偏要留下耿炳文呢?
洪武年间,名将如云,耿炳文虽然是一个不错的将领,但并不十分突出,在那个名将一抓一大把的年代,比他强的将领数不胜数,比他低调的也不在少数。朱元璋杀掉那么多开国功臣,却把他留下来。此人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其实秘密就藏在他的封号中,耿炳文之所以被封为长兴侯,是因为当年他驻守长兴十年,抵御张士诚的进攻,城池固若金汤,一直未被攻破,极大地牵制了张士诚的力量。
每个将领都有他自己的长处,也有他的短处,耿炳文的长处就是防守。联系起来看,你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精明,擅长进攻的蓝玉、王弼都被他杀了,擅长防守的耿炳文却被留了下来。即使将来耿炳文真有异心,也翻不起多大的浪,而如果有外敌入侵,耿炳文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可是朱允炆交给他的任务却是进攻,而进攻的对象是从小混迹于名将之中、深通兵法的朱棣。他的军事天赋丝毫不逊色于洪武朝的一流名将,碰巧的是他的长处正是进攻。
耿炳文接受了使命,一场矛与盾的交锋即将开始。
朱允炆十分清楚,他的叔叔朱棣这次是来玩命的,马虎不得,于是他将三十万大军的指挥权交给了耿炳文,希望他将叛军一举荡平。为了表示对此事的重视,他还亲自送耿炳文出征,也就是在这次送行活动中,朱允炆干出了他一生中最愚蠢的事情。
他在将军队交给耿炳文的同时,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请你务必不要让我背上杀害叔叔的罪名啊。”
虽然他一生中干过很多蠢事,但我认为这件事是最愚蠢的。
这就好比拿上刀去和人家拼命,砍伤目标后就停手,然后送对方去医院,等他出院后接着打。朱允炆虽然从朱元璋那些学到了很多东西,但关键的一条规则他并没有领会,这也是朱元璋一生的信条。
要么不做,要么做绝。
想必接到朱允炆命令的耿炳文也是一头雾水,打仗还不能伤害对方主帅,是什么道理?但他还是顶着雾水出发了。迎接他的将是凶险未卜的命运。
八月,耿炳文率领大军到达了真定,他派遣徐凯驻守河间、潘忠驻守莫州、杨松为先锋进驻雄县,待主力会集后再发动进攻。可以看出,耿炳文确实经验老到,他深知深入敌境作战,应稳扎稳打,他摆出的这个三角形阵势充分体现了其丰富的战斗经验和扎实的几何学功底。
万事俱备,只等朱棣了。
张玉的狂言
朱棣比他的侄子更了解耿炳文,他明白这位老将并不简单,绝不能轻敌,于是在战前他派了自己手下的第一大将张玉去侦察敌情。然而张玉侦察敌情后却给了他一个意想不到的回复。
年轻的张玉似乎没有把老前辈放在眼里,他告诉朱棣,敌军的纪律涣散,潘忠和杨松都是无谋之辈,耿炳文不过是个老家伙,打败他们打开南下之路,易如反掌。
在我们的经验中,战前口出狂言者,往往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可是有些时候,口出狂言者是有着充足的资本的。
张玉就有这个资本,他是经过仔细分析和研究后说出这番话的,而朱棣也认同他的这一看法,他亲自带兵抵达娄桑,准备发动他的第一波进攻。
朱棣的进攻对象正是杨松驻守的雄县,他还为自己的这次进攻选择了一个绝妙的时机——中秋之夜。
朱棣选择中秋之夜开始进攻是经过充分考虑的。士兵也是人,即使打仗时也要过过节假日,想想家里的爹娘和老婆孩子。可是对于雄县的那些士兵而言,他们的思念将到此为止。
朱棣的士兵们没有过中秋节,他们趁着黑夜悄悄爬上了城头,此时城内的士兵们个个喝得大醉,没有任何防备,突然见到这些不速之客,不由得大惊。当然他们也绝对不会把这些人错认为嫦娥或是吴刚的。于是主帅杨松一面派人向潘忠求援,一面组织士兵奋起反抗,杨松知道,己军势如犄角,如若潘忠能及时来援,必能击退敌军。
但是遗憾的是,由于寡不敌众,杨松本人及其所部全部战死,他没有能够等到援军到来的那一刻。
援军在哪里呢?
潘忠确实接到了杨松的求援,他立刻意识到战斗已经开始,境况紧急。如果杨松的雄县失守,自己也要完蛋,于是他亲自带骑兵奔袭雄县。
加快速度!杨松你一定要坚持住,援军马上就到!
他的速度确实不慢,很快就到达了一座名为月漾桥的石桥,此时的潘忠自然没有心思去管这里到底是什么地方,但如他原先来过这里,再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桥底下多了很多水草。
就在潘忠和他的部队奔过桥后,突然炮声四起,桥底的水草不见了,无数士兵冒了出来,占据了大桥,截断潘军后路,而路边和前方也出现大量燕军,向潘忠发动猛烈进攻。潘忠进退不能,被围起来猛打,不一刻全军覆没,他本人也被活捉。想来他被捉的时候应该还没有缓过劲来。
朱棣不是一个头脑简单的人,他看破了耿炳文的阵势,明白其布军厉害之处就在于互相支持、互为照应,只要雄县出事,潘忠必定来救并内外夹攻。但耿炳文没有想到朱棣动作如此之快,用闪电战打了一个时间差,解决杨松后居然还在援兵必经之路上设下埋伏。一箭双雕,实在是厉害之极。
朱棣旗开得胜,但他也明白,真正的决战和考验还在后面,不久之后他将面对耿炳文本人和他的三十万大军。那才是真正的考验。
战机
正当朱棣筹划下一步的攻势时,一个人来到了他的军营,这个人叫张保,是耿炳文的部将。此人并非假投降,他向朱棣提供了重要情报,那就是明军目前处于分散状态,三十万部队并未到齐,现在只有十余万人分布在滹沱河南北两岸。如果能够分别击破,将获大胜。
听到这个消息,众人都很高兴,他们也认为趁对方兵力分散进行攻击能够获得胜利,应立刻进兵。然而朱棣的反应却大出他们所料。
他没有如张保所说去攻击分散的明军,而是安排张保回营告诉耿炳文,自己的大军已经逼近,让耿炳文做好准备。
这又是让人疑惑不解的一招,莫非朱棣嫌敌人太少?
没错,他就是嫌敌人太少、太分散,他的真实计划是让耿炳文得到消息后合兵一处,然后与自己决战!在他看来,敌人分兵两处反而不容易打败,自己有可能会腹背受敌,还不如把他们集中在一起收拾掉。
从这个计划来看,朱棣对自己的指挥能力有着极强的自信心,在他看来耿炳文的军队并不可怕,他所需要的不过是一场面对面的决战!
耿炳文果然如朱棣所料,将自己的部队合兵一处,等待着朱棣的到来。无论张保是不是间谍,这都是他的唯一选择。
对于已经六十余岁的耿炳文来说,快到退休的年龄还要打仗实在不是一件让人惬意的事情。而当他得知自己精心布下的阵形被突破,杨、潘二人如切菜一样被朱棣处理掉时,也不禁为这个年仅四十岁的天才将领的军事能力而惊叹。他是见过世面的人,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人的身影陪伴了他很多年,他们那势如破竹的攻势、鬼神莫测的判断能力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那个时候,自己只能在这些人的光芒之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随着这些人的去世,他也曾自负地认为天下能打仗、会打仗的人不多了。
但是现在,他终于完全认识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可怕的敌人,一个很会打仗、很难对付的敌人。
他的专长并非进攻,而朱棣的军队不断向他逼近,他没有办法,只能合兵,等待着对方的进攻。这对于一个带领三十万军队的将领而言实在是一种耻辱。是死是活总要有个结果的,朱棣,你来吧!
真定溃败
朱棣在得知耿炳文合兵后,立刻开始了攻击,但他所谓的决战并不是带领全部兵力和对方拼命,因为他清楚,决战也是有很多方式的。
耿炳文终于看见了朱棣的旗帜,他等待着朱棣的到来。
真定之战就此拉开序幕,但在这场战役中,北军没有指定做先锋的将领,因为这个光荣的职位由朱棣自己兼任了,当然也是不会有人跟他抢的。
朱棣喜爱战争,战火中出生的他似乎和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当他跨上马,听着那熟悉的号角声和呐喊声,挥舞马刀杀向敌阵时,他似乎更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喊杀声是他的音乐,铠甲是他的服装,尸山血河是他的图画,他属于这个地方。
耿炳文等了很久,他相信朱棣就在对面阵中的某个地方看着他,可他等了很久,还是不见朱棣出战,到底搞的什么名堂?
耿炳文注定等不到朱棣了,因为朱棣并没有从正面进攻,他没有去赴耿炳文的约会,放了对方鸽子,却亲自带领着数千人绕了个圈,从城池的西南面突然冲了出来!这下耿炳文真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两营被攻破,损失惨重,但他不愧经验老到,并不慌乱,立刻列兵出阵。他相信自己的兵力与对方比并没有太大的劣势,还是可以拼一下的。
然而北军的反应简直如同闪电一般迅速,他刚带兵出战,正面的北军立刻就发动了攻击!
等待已久的北军在张玉、谭渊、朱能的带领下对耿炳文的南军发动了猛烈进攻,这些经常与蒙古人打交道的北军战斗力自然远远胜过疏于战阵的南军。在他们的攻击下,南军败相初现,而阵中的耿炳文又得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游击队员朱棣已经绕到了他的背后发动进攻。
真定之战
这下算是完蛋了。
两下夹击之下,耿炳文再也抵挡不住,他带领部队退到了滹沱河东,但北军大将朱能却紧追不舍。耿炳文不是胆小鬼,当他定下心来仔细观察敌情时,他惊奇地发现,紧追自己数万大军的朱能居然只带了三十来个人。
几十个人就敢追逐数万大军!实在太欺负人了。耿炳文立刻命令停止撤退,重新列队,他要看看这些人是不是真的刀枪不入。
不要命的朱能
朱能发现南军停止了撤退,并列好队伍准备迎战,他明白,南军为了军人起码的荣誉,要拼命了。穷寇莫追,如果识时务的话,似乎应该撤走了。
但朱能很明显是一个不要命的人,不要命的人不惧怕敢拼命的人,他不但没有停止追击,反而加快了速度,带领剩下的几十人冒死冲进敌阵!事实证明,人只要不怕死,是什么奇迹都可能创造的。耿炳文的南军本来已是败军,被朱能这么一冲,居然又一次崩溃。弃甲投降者三千余人。
耿炳文再也没有自信了,他率领剩下的士兵退进了真定城。在城池里他才能发挥自己的强项。
北军大胜,他们接着攻击城池,但耿炳文又一次证明了他能够被选中活下来实在不是偶然的事情,当年的张士诚我都不怕,还怕你们这些人吗?
北军连续攻击了三天,耿炳文就凭着这些残兵坚守真定,使得北军毫无进展,如果这些进攻者知道耿炳文坚守城池时间的最高纪录,只怕会晕过去。
但是无论如何,耿炳文十分清楚,自己输了,输得心服口服。他似乎从朱棣的身上看到了李文忠的影子。
朱棣,你赢了,你已经超越了其他人,成为这个时代最优秀的将领,而我已经被淘汰了,我不是你的对手。
但这个时代真的没有人可以与你匹敌吗?不会的,上天是公平的,他不会让你独自表演下去的,你的对手终归会出现的,虽然不是我。
参考消息
真定烈士
耿炳文毕竟年岁已经大了,精力有些跟不上。在亲自率军上阵后不久,便遭遇了燕军的猛烈攻击,只有退守一途。而此时,作为副将的驸马都尉李坚看到主帅失利,匆忙出击,结果被燕军的骑兵打落马下,重伤被擒,被带往北平,只可惜这位朱棣的亲妹夫在途中就不治身亡了。朱棣即位后,李坚名列奸党,朱棣看在他妹妹大名公主的份儿上,免了她儿子李庄的罪名。李庄后来不敢问政,终其一生放浪于诗酒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