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今年花似去年好 三
推荐阅读:异界直播间、英雄联盟之谁与争锋、[综]卷毛控怎么了!、网游之诡影盗贼、创世纪之双鸟、江湖我独行、都市至尊天骄、英灵君王、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网游之黑暗道士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日落长安远最新章节!
淮西,淮西!裴度上台后的首要目标,当然就是淮西!
曾经,藩镇只是边境的特产,是帝国的藩篱,但,天宝年间的那次裂变,改变了一切。当大腹便便的安禄山选择了背叛,当如狼似虎的叛军攻陷了帝京,当战火在大唐帝国的每一寸土地上蔓延,当昔日繁华的内地变成了萧瑟的边境,当曾经安定的后方成为惨烈的前线,自然就催生出大大小小的内地藩镇,淮西节度使(本名淮南西道节度使)也随之应运而生。
曾经,淮西是帝国忠诚的战士,是叛军头痛的敌人:诞生于烽火连三月的内地藩镇,淮西,其首任节度使是一个箭法如神的人,一个名叫来瑱的箭法如神的人。当叛军潮水般蜂拥而至,来瑱气定神闲的矗立在城头,从容不迫的张弓搭箭,点点寒星,划过阴云密布的苍穹,蛇一样钻入敌人的喉咙。一支支冰冷的箭头,刺穿喉咙的痛感,折磨着每一个敌人的神经,恐惧像一张无形的大网,笼罩在叛军的头顶,崩溃随之而来,刹那间,来势汹汹的叛军又如潮水般溃败。一战成名的来瑱,从此成了叛军的噩梦,而其本人也获得了一个响当当的绰号,“来嚼铁”!可惜,骁勇善战的猛将,没有死于叛军的明枪暗箭,却死于天子的猜忌和宦官的诬陷。淮西与长安的蜜月还没有结束,他们曾经的长官,威名赫赫的来嚼铁,已经含恨而终。
鲁炅,淮西的第二任长官,是一个特别能忍的人。事实上,他困守孤城的纪录,是整整一年还要加上点零头。南阳,风雨飘摇中的南阳,重重包围中的南阳,像一块巨石,屹立在叛军的中央,绊住了叛军的脚步,保住了身后的江淮。但彼时的南阳,却是怎样的一副惨况!一斗米居然长到了四五十千的天价,却依然是有价无米,不要说一斗米,一粒米也没有!牛皮、牛筋、牛角吃完了,人人厌恶的老鼠成了可口的美味,一只瘦骨嶙峋的老鼠居然也能卖到四百文,这大概是历史上最贵的老鼠了吧,不知鼠子鼠孙们听到自己祖先的这段光荣历史,是艳羡呢,还是庆幸?虽然鼠族生殖能力超强,繁衍后代的能力比人类大多了,但还是被吃光了。饿疯了的人们,开始将贪婪的目光瞄向了同类,“人相食”。即使如此,南阳城中依然是“饿死者相枕藉”,死尸到处都是。就是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鲁炅愣是从至德元年的春夏之交苦苦支撑到了至德二年的五月,援兵迟迟不到,无法再忍的鲁炅才选择了突围,你说他能忍不能忍。
当遍地的烽火逐渐熄灭,当漫天的硝烟逐渐消散,李忠臣坐上了淮西节度使的宝座,成为战后淮西的首任长官。前面说过,李忠臣本名董秦,是平卢军麾下的一名少年英雄。平卢本是安禄山的地盘,是范阳三镇之一,但当安大胖子扯起造反的大旗,少年英雄董秦却选择了长安,率领着平卢军长途奔袭,直插叛军的老巢,范阳,着实让安大胖子惊出了一身冷汗。当时,范阳守将是安禄山的好兄弟史思明,一个仅次于安禄山的家伙,年少气盛的少年英雄自然不是老奸巨猾的老油条的对手,于是乎,平卢军被打得满地找牙,四处逃散。从此,平卢军就分成了三股比较大的势力,心系叛军的一股被史思明收编,继续着叛乱的步伐;一股在侯希逸的率领下,辗转来到了山东的青州和郓州,后来成为淄青节度使(平卢节度使);最后一股,则在少年英雄董秦的带领下,流落到了淮西,成为淮西节度使。尽管没有成功,但对于少年英雄的壮举,长安还是很欣赏,很感动,不但册封其为淮西节度使,还为其赐名李忠臣。当然,长安万万没有想到,少年董秦是帝国的忠臣,而功成名就的李忠臣最终却成为了大唐的贰臣。当年,长安辜负了来瑱,如今,李忠臣也辜负了长安,这正应了那句老话,“天理循环,报应不爽”。
但淮西真正开始割据一方,明目张胆的与长安对抗,却并不始于李忠臣,而是始于他的族侄,李希烈。建中三年(782年),唐德宗任命李希烈兼任平卢、淄青节度使,征讨淄青节度使李纳,但阳奉阴违的李希烈,却与李纳、朱滔、田悦等节度使勾搭成奸,举起了造反的大旗,自称天下都元帅、建兴王,最终演变成轰轰烈烈的“四王二帝之乱”。李希烈的倒行逆施,引起了部将陈仙奇的不满,一杯毒酒,将这位割据一方的枭雄送上了西天。但此时的淮西,再也无法回到当年,少数民族的不断迁入,平卢军的落地生根,都大大加速了淮西的胡化进程。淮西,就是内地的河北;河北,就是边境的淮西。因此,忠于大唐的陈仙奇,很快歩李希烈的后尘,被其部将吴少诚打发回了老家。正是在吴少诚的手中,淮西变得越来越可怕,越来越恐怖,成为酣睡在大唐帝国卧榻之侧的一只猛虎。
曾经,淮西节度使的辖区一度很大,很大,最大的时候,治下甚至有十九个州。安史之乱后,长安开始着手削弱其实力,以最大程度的降低其危害。淮西的内斗,则给长安提供了可乘之机,等李希烈赶跑了族叔李忠臣,就沮丧的发现,他的辖区只剩下了六个州:申州、光州、蔡州、寿州、安州和唐州。但是,长安仍然不肯罢手,当李希烈、陈仙奇和吴少诚斗来斗去的时候,长安又趁机收回了寿州、安州和唐州,当吴少诚坐上节度使宝座,就惊喜的发现,他的治下,只剩下了申州、光州和蔡州。但匪夷所思的是,辖区越来越小的淮西,却变得越来越可怕,越来越凶残。而淮西不是河北,一旦反叛,就等于扼住了长安的咽喉,切断了帝国的生命线,漕运。因此,早在平定西蜀刘辟之后,李纯就已经将目光盯在了淮西。五年前,一代枭雄吴少诚缠绵于病榻,行将就木,这本是长安的一个机会,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由于李纯的年轻和冲动,机会悄悄的从他的手边溜走。如今,机会再度降临,新官上任的裴度怎会放过,天子李纯又怎肯放过?他们决心,这次一定要彻底解决淮西这个心腹之患。
问题是,光有决心是不行的,还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因为,淮西绝对不是一块好啃的骨头,相反,这绝对是一块难啃的骨头,相当难啃,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咯掉几颗门牙。骨头之所以那么难啃,当然是有原因的,原因还不止一个。
首先,当然是骨头太硬,不好啃。从李希烈到吴少诚,从吴少诚到吴少阳,再从吴少阳到现在的吴元济,淮西一直生活在节度使的淫威之下,长达六十年之久。一个甲子的轮回,淮西,改变了很多。昔日生龙活虎的年轻人逐渐衰弱、凋零,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习惯了悖乱忤逆的环境,他们只知道淮西,只知道节度使,不知道长安,不知道朝廷。而且,千万不要以为,淮西节度使都是单纯崇尚暴力美学的赳赳武夫,事实上,他们也懂得攻心为上的道理。贞元十六年,蔡州四面行营招讨使韩全义战败于溵水,撒丫子就跑,一口气跑回了陈州,将大批书信留给了吴少诚。吴少诚如获至宝,将他们捆成一束,展示给手下,因为这些书信都有一个重要的主题:索要蔡州将士的妻女作婢女,作姬妾。蔡州还在我们的手中,那些朝廷权贵就幻想着瓜分我们的妻子女儿,是可忍孰不可忍!淮西将士群情激奋,誓死效命于叛军,发誓要与长安周旋到底。因此,淮西虽不能说是铁板一块,可也差不了太多。更重要的是,蔡州虽位于中原,但民风剽悍,一言不合,拿起刀子就捅,是名符其实的死士。因此,淮西的骄兵悍将,一点也不逊色于河北三大强藩:魏博、卢龙和成德。这样的淮西,当然是一块硬骨头,要想啃下来,必须有一副好牙口,偏偏长安的牙口就不太好。
其次,长安牙口不好,啃不动。长安为什么牙口不好呢?因为没有兵!为什么没有兵呢?因为兵都在各地节度使或者宦官手里!原来,当时的大唐军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神策军,而另一部分就是藩镇军。藩镇军就不用说了,自然掌握在节度使手里。当时的大唐帝国藩镇林立,大大小小的节度使多达四五十个,他们都拥有自己的军队,少则几千人,多则十几万。这些军队其实就是各地藩镇的私人武装,各地节度使把将士们招募过来,给他们发工资,帮他们养家糊口,因此,这些将士只听命于他们的上级,节度使;却不尿上级的上级,朝廷。至于神策军,原本是一支驻扎在陇右临洮的边防军,安史之乱爆发后,奉命奔赴中原平叛,结果被叛军打了个落花流水,作鸟兽散,其中的一支千人小分队,逃啊逃,结果就逃到了长安。皇帝一看,这样一支军队,人数说多也不多,说少也不少,该怎样安置他们呢?对了,他们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还是矢志不渝的跑回长安,忠心可嘉,那就让他们作京城的护卫军吧,这支小分队,就这样成为天子禁军。
既然是禁军,军队的指挥权就一定要掌握在自己人手里,那么,谁才是皇帝最信任的自己人呢?当然是身边形影不离的太监!神策军的指挥权就这样落到了不男不女的宦官手里。这实在是一个不怎么高明的主意,姑且不论太监是否绝对忠于皇帝,单就宦官集团的整体素质而言,这是一个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军事素养基本没有的群体。也难怪,但凡有点安身立命的本事,又有几个人愿意挨那一刀,成为一个不全乎的人呢?让这样的人指挥部队作战,后果可想而知。元和四年,李纯不顾文武百官的劝阻,执意让大太监吐突承璀统率神策军前往成德平叛,结果弄了个灰头土脸,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因此,神策军虽然可靠,却不堪大用。何况,神策军只有十八万,还要负责京城的社会治安,能够抽出的兵力实在有限。
既然自己牙口不好,啃不下淮西这块硬骨头,只好求助于人,偏偏人家还不太愿意帮忙。
第三,有人心怀鬼胎,不想啃这块骨头。神策军不中用,剩下的就只有藩镇军了。所谓十六路大军,其实就是十六路藩镇军。十六路大军合围淮西三州,按说应当轻而易举,手到擒来,可现实远没有这么简单。这就好比用宋江去打方腊,难免有些人心里会很不舒服。忠于长安,奋勇向前的固然也有,如忠武军节度使李光颜,如鄂岳观察使柳公绰,如魏博节度使田弘正的儿子田布,但更多的人却是各怀鬼胎,出工不出力:尸位素餐,裹足不前者有之,如襄阳节度使严授,拥八州之众,精兵过万,却屯兵边境,闭壁经年,无尺寸之功;倚贼自重,不愿讨贼者有之,如义武节度使、宰相韩弘;畏贼如虎,原地踏步者有之;明哲保身,徘徊逗留者有之;兔死狐悲,不肯出力者有之;心怀观望,走走停停者有之;更有甚者,名为讨贼,实为助贼者亦有之,如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如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如此看来,讨逆诸将,各有其心腹事,却不可与人言,只好坚持不懈的磨洋工。轻轻舔一下骨头,不管有没有舔到,就迅速逃开。这样各怀心腹事的十六路大军,又怎能啃的动淮西这块硬骨头!雪上加霜的,偏偏还有人在背后搞破坏。
第四,有人撤火,有人拔牙,要拼命保住这块骨头。武元衡和裴度是李纯武力削藩的左膀右臂,那就想办法赶他们下台(王承宗),赶不下台,那就让他们消失(李师道);粮草军需是战争的保障,那就搞掉你的粮仓和军需库;动不了天子李纯,那就刨你的祖坟……这是拔牙。与此同时,长安不少人正在跃跃欲试的撤火,撤李纯的火。撤火的方式,当然就是在李纯的耳朵根边不停的游说,游说的主题只有一个,罢兵。
朝中反对用兵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李纯很闹心,裴度也很闹心,他们一致决定,抓两个典型,来一个杀鸡儆猴,让那些只知道夸夸其谈的人乖乖的把嘴闭上。李纯抓到的这两个倒霉鬼,一个是白居易的好友,中书舍人钱徽;另一个则是驾部郎中、知制诰萧俛。两人有一个共同的兼职,让人羡慕的要死的兼职,翰林学士。李纯叫他们闭嘴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将他们赶出了翰林院,免除了他们翰林学士这个让人羡慕的要死的兼职。李纯的这一招杀一儆百,果然奏效,荆南节度使袁滋入朝觐见,本来准备好了一套说辞,想要劝皇上罢兵,半路上听到钱、萧二人被贬职的消息,立刻见风使舵,转而支持用兵。
麻烦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比如太监监军,将士们束手束脚,动辄得咎;比如客场作战,人地两生;比如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比如将帅不和,互相掣肘……。各种各样的问题纷至沓来,令长安焦头烂额,疲于应付,那真是按下葫芦浮起瓢,麻烦一个接着一个。这不,好不容易封住了主和派的嘴,前线就传来了一个坏消息,政府的讨逆军打败仗了,一个大大的败仗。
这个不给李纯长脸的人叫高霞寓,唐邓隋节度使高霞寓。说起来,高霞寓有点冤,因为征讨淮西的将领中打败仗的可不止他一个,只是人家可没有他败得这么惨,这么狼狈,这么彻底,“仅以身免”。人家败了,可以不说,瞒上不瞒下,大家彼此彼此,心照不宣。至于侥幸打个小胜仗,那就要大张旗鼓的宣扬一番了。偏偏该着高霞寓倒霉,败得无遮无掩,终于上达圣听,这让长安有点措手不及,有点惊慌失措。刚刚沉寂的主和派又开始蠢蠢欲动,他们联合起来,准备再次力劝皇上罢兵,但李纯根本不给他们开口的机会,抢先说道“胜负兵家之常,今但当论用兵方略,察将帅之不胜任者易之,兵食不足者助之耳。岂得以一将失利,遽议罢兵邪!”主和派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长安终于风平浪静,当然,只是暂时的。
淮西,淮西!裴度上台后的首要目标,当然就是淮西!
曾经,藩镇只是边境的特产,是帝国的藩篱,但,天宝年间的那次裂变,改变了一切。当大腹便便的安禄山选择了背叛,当如狼似虎的叛军攻陷了帝京,当战火在大唐帝国的每一寸土地上蔓延,当昔日繁华的内地变成了萧瑟的边境,当曾经安定的后方成为惨烈的前线,自然就催生出大大小小的内地藩镇,淮西节度使(本名淮南西道节度使)也随之应运而生。
曾经,淮西是帝国忠诚的战士,是叛军头痛的敌人:诞生于烽火连三月的内地藩镇,淮西,其首任节度使是一个箭法如神的人,一个名叫来瑱的箭法如神的人。当叛军潮水般蜂拥而至,来瑱气定神闲的矗立在城头,从容不迫的张弓搭箭,点点寒星,划过阴云密布的苍穹,蛇一样钻入敌人的喉咙。一支支冰冷的箭头,刺穿喉咙的痛感,折磨着每一个敌人的神经,恐惧像一张无形的大网,笼罩在叛军的头顶,崩溃随之而来,刹那间,来势汹汹的叛军又如潮水般溃败。一战成名的来瑱,从此成了叛军的噩梦,而其本人也获得了一个响当当的绰号,“来嚼铁”!可惜,骁勇善战的猛将,没有死于叛军的明枪暗箭,却死于天子的猜忌和宦官的诬陷。淮西与长安的蜜月还没有结束,他们曾经的长官,威名赫赫的来嚼铁,已经含恨而终。
鲁炅,淮西的第二任长官,是一个特别能忍的人。事实上,他困守孤城的纪录,是整整一年还要加上点零头。南阳,风雨飘摇中的南阳,重重包围中的南阳,像一块巨石,屹立在叛军的中央,绊住了叛军的脚步,保住了身后的江淮。但彼时的南阳,却是怎样的一副惨况!一斗米居然长到了四五十千的天价,却依然是有价无米,不要说一斗米,一粒米也没有!牛皮、牛筋、牛角吃完了,人人厌恶的老鼠成了可口的美味,一只瘦骨嶙峋的老鼠居然也能卖到四百文,这大概是历史上最贵的老鼠了吧,不知鼠子鼠孙们听到自己祖先的这段光荣历史,是艳羡呢,还是庆幸?虽然鼠族生殖能力超强,繁衍后代的能力比人类大多了,但还是被吃光了。饿疯了的人们,开始将贪婪的目光瞄向了同类,“人相食”。即使如此,南阳城中依然是“饿死者相枕藉”,死尸到处都是。就是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鲁炅愣是从至德元年的春夏之交苦苦支撑到了至德二年的五月,援兵迟迟不到,无法再忍的鲁炅才选择了突围,你说他能忍不能忍。
当遍地的烽火逐渐熄灭,当漫天的硝烟逐渐消散,李忠臣坐上了淮西节度使的宝座,成为战后淮西的首任长官。前面说过,李忠臣本名董秦,是平卢军麾下的一名少年英雄。平卢本是安禄山的地盘,是范阳三镇之一,但当安大胖子扯起造反的大旗,少年英雄董秦却选择了长安,率领着平卢军长途奔袭,直插叛军的老巢,范阳,着实让安大胖子惊出了一身冷汗。当时,范阳守将是安禄山的好兄弟史思明,一个仅次于安禄山的家伙,年少气盛的少年英雄自然不是老奸巨猾的老油条的对手,于是乎,平卢军被打得满地找牙,四处逃散。从此,平卢军就分成了三股比较大的势力,心系叛军的一股被史思明收编,继续着叛乱的步伐;一股在侯希逸的率领下,辗转来到了山东的青州和郓州,后来成为淄青节度使(平卢节度使);最后一股,则在少年英雄董秦的带领下,流落到了淮西,成为淮西节度使。尽管没有成功,但对于少年英雄的壮举,长安还是很欣赏,很感动,不但册封其为淮西节度使,还为其赐名李忠臣。当然,长安万万没有想到,少年董秦是帝国的忠臣,而功成名就的李忠臣最终却成为了大唐的贰臣。当年,长安辜负了来瑱,如今,李忠臣也辜负了长安,这正应了那句老话,“天理循环,报应不爽”。
但淮西真正开始割据一方,明目张胆的与长安对抗,却并不始于李忠臣,而是始于他的族侄,李希烈。建中三年(782年),唐德宗任命李希烈兼任平卢、淄青节度使,征讨淄青节度使李纳,但阳奉阴违的李希烈,却与李纳、朱滔、田悦等节度使勾搭成奸,举起了造反的大旗,自称天下都元帅、建兴王,最终演变成轰轰烈烈的“四王二帝之乱”。李希烈的倒行逆施,引起了部将陈仙奇的不满,一杯毒酒,将这位割据一方的枭雄送上了西天。但此时的淮西,再也无法回到当年,少数民族的不断迁入,平卢军的落地生根,都大大加速了淮西的胡化进程。淮西,就是内地的河北;河北,就是边境的淮西。因此,忠于大唐的陈仙奇,很快歩李希烈的后尘,被其部将吴少诚打发回了老家。正是在吴少诚的手中,淮西变得越来越可怕,越来越恐怖,成为酣睡在大唐帝国卧榻之侧的一只猛虎。
曾经,淮西节度使的辖区一度很大,很大,最大的时候,治下甚至有十九个州。安史之乱后,长安开始着手削弱其实力,以最大程度的降低其危害。淮西的内斗,则给长安提供了可乘之机,等李希烈赶跑了族叔李忠臣,就沮丧的发现,他的辖区只剩下了六个州:申州、光州、蔡州、寿州、安州和唐州。但是,长安仍然不肯罢手,当李希烈、陈仙奇和吴少诚斗来斗去的时候,长安又趁机收回了寿州、安州和唐州,当吴少诚坐上节度使宝座,就惊喜的发现,他的治下,只剩下了申州、光州和蔡州。但匪夷所思的是,辖区越来越小的淮西,却变得越来越可怕,越来越凶残。而淮西不是河北,一旦反叛,就等于扼住了长安的咽喉,切断了帝国的生命线,漕运。因此,早在平定西蜀刘辟之后,李纯就已经将目光盯在了淮西。五年前,一代枭雄吴少诚缠绵于病榻,行将就木,这本是长安的一个机会,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但由于李纯的年轻和冲动,机会悄悄的从他的手边溜走。如今,机会再度降临,新官上任的裴度怎会放过,天子李纯又怎肯放过?他们决心,这次一定要彻底解决淮西这个心腹之患。
问题是,光有决心是不行的,还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因为,淮西绝对不是一块好啃的骨头,相反,这绝对是一块难啃的骨头,相当难啃,一不小心,就可能被咯掉几颗门牙。骨头之所以那么难啃,当然是有原因的,原因还不止一个。
首先,当然是骨头太硬,不好啃。从李希烈到吴少诚,从吴少诚到吴少阳,再从吴少阳到现在的吴元济,淮西一直生活在节度使的淫威之下,长达六十年之久。一个甲子的轮回,淮西,改变了很多。昔日生龙活虎的年轻人逐渐衰弱、凋零,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习惯了悖乱忤逆的环境,他们只知道淮西,只知道节度使,不知道长安,不知道朝廷。而且,千万不要以为,淮西节度使都是单纯崇尚暴力美学的赳赳武夫,事实上,他们也懂得攻心为上的道理。贞元十六年,蔡州四面行营招讨使韩全义战败于溵水,撒丫子就跑,一口气跑回了陈州,将大批书信留给了吴少诚。吴少诚如获至宝,将他们捆成一束,展示给手下,因为这些书信都有一个重要的主题:索要蔡州将士的妻女作婢女,作姬妾。蔡州还在我们的手中,那些朝廷权贵就幻想着瓜分我们的妻子女儿,是可忍孰不可忍!淮西将士群情激奋,誓死效命于叛军,发誓要与长安周旋到底。因此,淮西虽不能说是铁板一块,可也差不了太多。更重要的是,蔡州虽位于中原,但民风剽悍,一言不合,拿起刀子就捅,是名符其实的死士。因此,淮西的骄兵悍将,一点也不逊色于河北三大强藩:魏博、卢龙和成德。这样的淮西,当然是一块硬骨头,要想啃下来,必须有一副好牙口,偏偏长安的牙口就不太好。
其次,长安牙口不好,啃不动。长安为什么牙口不好呢?因为没有兵!为什么没有兵呢?因为兵都在各地节度使或者宦官手里!原来,当时的大唐军队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神策军,而另一部分就是藩镇军。藩镇军就不用说了,自然掌握在节度使手里。当时的大唐帝国藩镇林立,大大小小的节度使多达四五十个,他们都拥有自己的军队,少则几千人,多则十几万。这些军队其实就是各地藩镇的私人武装,各地节度使把将士们招募过来,给他们发工资,帮他们养家糊口,因此,这些将士只听命于他们的上级,节度使;却不尿上级的上级,朝廷。至于神策军,原本是一支驻扎在陇右临洮的边防军,安史之乱爆发后,奉命奔赴中原平叛,结果被叛军打了个落花流水,作鸟兽散,其中的一支千人小分队,逃啊逃,结果就逃到了长安。皇帝一看,这样一支军队,人数说多也不多,说少也不少,该怎样安置他们呢?对了,他们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还是矢志不渝的跑回长安,忠心可嘉,那就让他们作京城的护卫军吧,这支小分队,就这样成为天子禁军。
既然是禁军,军队的指挥权就一定要掌握在自己人手里,那么,谁才是皇帝最信任的自己人呢?当然是身边形影不离的太监!神策军的指挥权就这样落到了不男不女的宦官手里。这实在是一个不怎么高明的主意,姑且不论太监是否绝对忠于皇帝,单就宦官集团的整体素质而言,这是一个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军事素养基本没有的群体。也难怪,但凡有点安身立命的本事,又有几个人愿意挨那一刀,成为一个不全乎的人呢?让这样的人指挥部队作战,后果可想而知。元和四年,李纯不顾文武百官的劝阻,执意让大太监吐突承璀统率神策军前往成德平叛,结果弄了个灰头土脸,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因此,神策军虽然可靠,却不堪大用。何况,神策军只有十八万,还要负责京城的社会治安,能够抽出的兵力实在有限。
既然自己牙口不好,啃不下淮西这块硬骨头,只好求助于人,偏偏人家还不太愿意帮忙。
第三,有人心怀鬼胎,不想啃这块骨头。神策军不中用,剩下的就只有藩镇军了。所谓十六路大军,其实就是十六路藩镇军。十六路大军合围淮西三州,按说应当轻而易举,手到擒来,可现实远没有这么简单。这就好比用宋江去打方腊,难免有些人心里会很不舒服。忠于长安,奋勇向前的固然也有,如忠武军节度使李光颜,如鄂岳观察使柳公绰,如魏博节度使田弘正的儿子田布,但更多的人却是各怀鬼胎,出工不出力:尸位素餐,裹足不前者有之,如襄阳节度使严授,拥八州之众,精兵过万,却屯兵边境,闭壁经年,无尺寸之功;倚贼自重,不愿讨贼者有之,如义武节度使、宰相韩弘;畏贼如虎,原地踏步者有之;明哲保身,徘徊逗留者有之;兔死狐悲,不肯出力者有之;心怀观望,走走停停者有之;更有甚者,名为讨贼,实为助贼者亦有之,如淄青节度使李师道,如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如此看来,讨逆诸将,各有其心腹事,却不可与人言,只好坚持不懈的磨洋工。轻轻舔一下骨头,不管有没有舔到,就迅速逃开。这样各怀心腹事的十六路大军,又怎能啃的动淮西这块硬骨头!雪上加霜的,偏偏还有人在背后搞破坏。
第四,有人撤火,有人拔牙,要拼命保住这块骨头。武元衡和裴度是李纯武力削藩的左膀右臂,那就想办法赶他们下台(王承宗),赶不下台,那就让他们消失(李师道);粮草军需是战争的保障,那就搞掉你的粮仓和军需库;动不了天子李纯,那就刨你的祖坟……这是拔牙。与此同时,长安不少人正在跃跃欲试的撤火,撤李纯的火。撤火的方式,当然就是在李纯的耳朵根边不停的游说,游说的主题只有一个,罢兵。
朝中反对用兵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李纯很闹心,裴度也很闹心,他们一致决定,抓两个典型,来一个杀鸡儆猴,让那些只知道夸夸其谈的人乖乖的把嘴闭上。李纯抓到的这两个倒霉鬼,一个是白居易的好友,中书舍人钱徽;另一个则是驾部郎中、知制诰萧俛。两人有一个共同的兼职,让人羡慕的要死的兼职,翰林学士。李纯叫他们闭嘴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将他们赶出了翰林院,免除了他们翰林学士这个让人羡慕的要死的兼职。李纯的这一招杀一儆百,果然奏效,荆南节度使袁滋入朝觐见,本来准备好了一套说辞,想要劝皇上罢兵,半路上听到钱、萧二人被贬职的消息,立刻见风使舵,转而支持用兵。
麻烦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比如太监监军,将士们束手束脚,动辄得咎;比如客场作战,人地两生;比如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比如将帅不和,互相掣肘……。各种各样的问题纷至沓来,令长安焦头烂额,疲于应付,那真是按下葫芦浮起瓢,麻烦一个接着一个。这不,好不容易封住了主和派的嘴,前线就传来了一个坏消息,政府的讨逆军打败仗了,一个大大的败仗。
这个不给李纯长脸的人叫高霞寓,唐邓隋节度使高霞寓。说起来,高霞寓有点冤,因为征讨淮西的将领中打败仗的可不止他一个,只是人家可没有他败得这么惨,这么狼狈,这么彻底,“仅以身免”。人家败了,可以不说,瞒上不瞒下,大家彼此彼此,心照不宣。至于侥幸打个小胜仗,那就要大张旗鼓的宣扬一番了。偏偏该着高霞寓倒霉,败得无遮无掩,终于上达圣听,这让长安有点措手不及,有点惊慌失措。刚刚沉寂的主和派又开始蠢蠢欲动,他们联合起来,准备再次力劝皇上罢兵,但李纯根本不给他们开口的机会,抢先说道“胜负兵家之常,今但当论用兵方略,察将帅之不胜任者易之,兵食不足者助之耳。岂得以一将失利,遽议罢兵邪!”主和派乘兴而来败兴而归,长安终于风平浪静,当然,只是暂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