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1章 速射青铜炮
推荐阅读:异界直播间、英雄联盟之谁与争锋、[综]卷毛控怎么了!、网游之诡影盗贼、创世纪之双鸟、江湖我独行、都市至尊天骄、英灵君王、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网游之黑暗道士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崇祯十七年秋最新章节!
这些年,明朝与西方国家交流频繁,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都有不少的接触,最近在海上又有英吉利国同荷兰人争雄,也来与中国贸易,明朝也进行了接触。
面对海上一个个兴起的强国,王彦甚至准备筹划一个使团,就像当年三宝太监下西洋一样,去西藩诸国看一看,了解这些能与大明海上争雄的对手,到底有多大,有多远。
不过,眼下他屁股后面一堆事,这也仅仅只是他的一个想法而已。
在中国与西方的交流中,耶稣会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他不仅是将西方技术和基督教传入中国,同时也将中国文化、哲学翻译为西方文字,传回西方。
中国在科技方面或许不太突出,但在文化、制度上,在思想上却十分突出,儒家所倡导的礼义仁智信,可以说就是当时的政治正确,《大学》、《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等等书籍都被翻译。
王彦与耶稣会的关系十分密切,这次办工学,自然也吸引了一些耶稣会的人过来。
王彦许他们自由传教,但是教民需要遵守大明律令,也就是国法大于教法,他们在政治上的地位,同本土佛道相同。
西方传教士,在传教中常用的手段,就是先办教堂和传教士学校,确实给南京带来了不一样的风景和思想冲击,不过这也并不太稀奇,早在宋朝以前,泉州就有了教堂,南京教案之前,耶稣会也在南京活动过。
建一座教堂,耗费的银钱无法想象,耗费的时间也很漫长。
王彦资助耶稣会在南京建造一座大教堂,在澳门正在编写《中国哲学家孔子》的耶稣会理事伯应理,得到消息,顿时兴奋不已,一面给教皇写信,欣喜的报告在中国传教的成果,一面收拾东西,从澳门赶来南京。
工部学堂除了培养匠人之外,其实还有一个职能,就是改良和发明新的器械和火器。
眼下关于火器这块,负责人是编写《军器图书》于崇祯八年发明第一支自生火铳的毕懋康的族弟毕懋亮。
《军器图书》是一部奇书,明朝现在能生产自生火铳,主要是因为此书的记载,可惜的是此书,在历史上于清乾隆年间被满清禁毁,幸而有孤本留存,后世才知我中华曾有此神器,并不落后于世界。
毕家也是江南大族,毕懋康和族兄毕懋良都是进士,族中还有几个举人,毕懋亮就是举人功名,他因为曾经跟随毕懋康编写《军器图书》精通火器,所以被王彦看中。
除了毕懋亮之外,还有一人,便是从澳门赶来的伯应理,不过因为体质和朝廷的固有观念的问题,明朝还没有完全开放,所以在学堂内都是汉人为主,西夷为辅。
这时王彦来到火器区域,毕懋亮与伯应理,在内等候。
房间内同样摆放了许多模型,王彦看了看,目光便落在一具模型上,笑着指着说道:“这是红夷大炮!”一旁的毕懋亮立刻上前说道:“殿下说的是,这正是红夷大炮!”
伯应理听了却有些不高兴,“亲王殿下,大明虽是东方的霸主,但不应该这么傲慢。我知道您说的红夷是指荷兰人,但是作为西方人,我觉得殿下并没将我们与中国人同等对待。”
王彦修养还是有的,在西夷面前,基本不用夷字,毕竟他们是能与大明在海上较量的对手,他最多也就私下了说说西夷。
这红夷大炮,明朝一直这么叫,他方才扫视那么多模型,便脱口而出了。
王彦有些尴尬,旁边的毕懋亮立时说道:“殿下,这种火炮还叫鹰隼铳或者半蛇铳!”
当年徐光启引进火炮时,对于西夷火炮,有一套称呼,只不过红夷大炮更形象,所以多用红夷大炮这个称呼。
“鹰隼铳。”王彦忙笑道:“伯理事误会了,我们这边一直是这么称呼的。”
说着,他看向那模型旁边比红夷大炮还大上多倍的火炮,有些惊讶的问道:“这门火炮叫什么,看样子至少有六七千斤重啊!”
“这是大蛇铳,又叫西洋炮!”毕懋亮说道。
伯应理也开口说道:“这还不是最大的,一般是用于要塞,小一点的四五千斤重,主要用于战舰底层。”
西方三层战舰,为了保持重心,一般底层放十八磅重炮,上面的火炮量级,逐层减少。
王彦不太惊讶,因为他几年前就已经知道,当初明朝从海上打捞上来的红夷炮,不过是西方武装商船上的火炮,大概也就十二磅炮。
按着西方的说法,四五千斤的该是十八磅炮,明朝的红夷大炮多是两三千斤的十二磅炮,而这门六七千斤的应该是三十二磅炮。
西方装备四五千斤重炮的舰船也不多,且大多在西方,没事不会开到东方来,海上运动的多是武装商船。
“这种炮能造吗?一门多少钱?”这样的东西,大明必须有,王彦摸了一下模型,抬头问道。
“能造!”毕懋亮肯定的点点头,“工部铸炮坊,百斤铸炮精铁,大概六两银子左右,铸造一门这样的火炮,原料加上人工技术,不会超过五百两。”
在工业革命之前,技术方面其实并没多大的差别和鸿沟存在。
五百两一门,说实话有点贵了,但大明朝经济总量,至少占世界的一半以上,硬是要造,还是没有问题的。
王彦沉吟一下,“孤会让兵部根据需要下单,你们准备与工部作坊联系,为他们提供技术,先造一批出来。”
毕懋亮忙道:“殿下放心,我们一定帮工部将炮造出来。”
明朝现在主要的火炮,都是十二磅的红夷大炮,十八磅的都比较少,现在居然要造三十二磅炮,跨度可以说非常大。
不过相比于这些巨炮,王彦更敢兴趣的其实是六磅、七磅左右的小炮。
王彦看了看众多模具,忽然看见一门小炮,明显是用于野战的。
因为它放在炮车之上,炮尾珠被卡在弧形的铁槽内,可以根据不同的射击角度,将尾珠用铁栓固定在不同的角度。
炮车则只有两轮,车尾圆环,可以被马拖走。
王彦见了立时来了兴趣,“军中反应,佛郎机炮气密性不足,射程近,威力小,无法满足军中需求。自生火铳装备军队之后,步军火力增加,但炮队的实力却跟不上,限制了军队灵活作战,你们有没有改进的野战火炮。”
伯应理早看见王彦注意到那门小炮,他当即说道:“亲王殿下,这种炮是勃艮第大炮的改进型,准星和照门配合炮尾的炮轨,可以快速调整炮口进行快射速瞄,关键他由青铜制造,十分轻便,两匹骡马就能拖动,非常便于机动,很符合殿下的要求。”
这些年,明朝与西方国家交流频繁,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都有不少的接触,最近在海上又有英吉利国同荷兰人争雄,也来与中国贸易,明朝也进行了接触。
面对海上一个个兴起的强国,王彦甚至准备筹划一个使团,就像当年三宝太监下西洋一样,去西藩诸国看一看,了解这些能与大明海上争雄的对手,到底有多大,有多远。
不过,眼下他屁股后面一堆事,这也仅仅只是他的一个想法而已。
在中国与西方的交流中,耶稣会无疑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他不仅是将西方技术和基督教传入中国,同时也将中国文化、哲学翻译为西方文字,传回西方。
中国在科技方面或许不太突出,但在文化、制度上,在思想上却十分突出,儒家所倡导的礼义仁智信,可以说就是当时的政治正确,《大学》、《论语》、《道德经》、《孙子兵法》等等书籍都被翻译。
王彦与耶稣会的关系十分密切,这次办工学,自然也吸引了一些耶稣会的人过来。
王彦许他们自由传教,但是教民需要遵守大明律令,也就是国法大于教法,他们在政治上的地位,同本土佛道相同。
西方传教士,在传教中常用的手段,就是先办教堂和传教士学校,确实给南京带来了不一样的风景和思想冲击,不过这也并不太稀奇,早在宋朝以前,泉州就有了教堂,南京教案之前,耶稣会也在南京活动过。
建一座教堂,耗费的银钱无法想象,耗费的时间也很漫长。
王彦资助耶稣会在南京建造一座大教堂,在澳门正在编写《中国哲学家孔子》的耶稣会理事伯应理,得到消息,顿时兴奋不已,一面给教皇写信,欣喜的报告在中国传教的成果,一面收拾东西,从澳门赶来南京。
工部学堂除了培养匠人之外,其实还有一个职能,就是改良和发明新的器械和火器。
眼下关于火器这块,负责人是编写《军器图书》于崇祯八年发明第一支自生火铳的毕懋康的族弟毕懋亮。
《军器图书》是一部奇书,明朝现在能生产自生火铳,主要是因为此书的记载,可惜的是此书,在历史上于清乾隆年间被满清禁毁,幸而有孤本留存,后世才知我中华曾有此神器,并不落后于世界。
毕家也是江南大族,毕懋康和族兄毕懋良都是进士,族中还有几个举人,毕懋亮就是举人功名,他因为曾经跟随毕懋康编写《军器图书》精通火器,所以被王彦看中。
除了毕懋亮之外,还有一人,便是从澳门赶来的伯应理,不过因为体质和朝廷的固有观念的问题,明朝还没有完全开放,所以在学堂内都是汉人为主,西夷为辅。
这时王彦来到火器区域,毕懋亮与伯应理,在内等候。
房间内同样摆放了许多模型,王彦看了看,目光便落在一具模型上,笑着指着说道:“这是红夷大炮!”一旁的毕懋亮立刻上前说道:“殿下说的是,这正是红夷大炮!”
伯应理听了却有些不高兴,“亲王殿下,大明虽是东方的霸主,但不应该这么傲慢。我知道您说的红夷是指荷兰人,但是作为西方人,我觉得殿下并没将我们与中国人同等对待。”
王彦修养还是有的,在西夷面前,基本不用夷字,毕竟他们是能与大明在海上较量的对手,他最多也就私下了说说西夷。
这红夷大炮,明朝一直这么叫,他方才扫视那么多模型,便脱口而出了。
王彦有些尴尬,旁边的毕懋亮立时说道:“殿下,这种火炮还叫鹰隼铳或者半蛇铳!”
当年徐光启引进火炮时,对于西夷火炮,有一套称呼,只不过红夷大炮更形象,所以多用红夷大炮这个称呼。
“鹰隼铳。”王彦忙笑道:“伯理事误会了,我们这边一直是这么称呼的。”
说着,他看向那模型旁边比红夷大炮还大上多倍的火炮,有些惊讶的问道:“这门火炮叫什么,看样子至少有六七千斤重啊!”
“这是大蛇铳,又叫西洋炮!”毕懋亮说道。
伯应理也开口说道:“这还不是最大的,一般是用于要塞,小一点的四五千斤重,主要用于战舰底层。”
西方三层战舰,为了保持重心,一般底层放十八磅重炮,上面的火炮量级,逐层减少。
王彦不太惊讶,因为他几年前就已经知道,当初明朝从海上打捞上来的红夷炮,不过是西方武装商船上的火炮,大概也就十二磅炮。
按着西方的说法,四五千斤的该是十八磅炮,明朝的红夷大炮多是两三千斤的十二磅炮,而这门六七千斤的应该是三十二磅炮。
西方装备四五千斤重炮的舰船也不多,且大多在西方,没事不会开到东方来,海上运动的多是武装商船。
“这种炮能造吗?一门多少钱?”这样的东西,大明必须有,王彦摸了一下模型,抬头问道。
“能造!”毕懋亮肯定的点点头,“工部铸炮坊,百斤铸炮精铁,大概六两银子左右,铸造一门这样的火炮,原料加上人工技术,不会超过五百两。”
在工业革命之前,技术方面其实并没多大的差别和鸿沟存在。
五百两一门,说实话有点贵了,但大明朝经济总量,至少占世界的一半以上,硬是要造,还是没有问题的。
王彦沉吟一下,“孤会让兵部根据需要下单,你们准备与工部作坊联系,为他们提供技术,先造一批出来。”
毕懋亮忙道:“殿下放心,我们一定帮工部将炮造出来。”
明朝现在主要的火炮,都是十二磅的红夷大炮,十八磅的都比较少,现在居然要造三十二磅炮,跨度可以说非常大。
不过相比于这些巨炮,王彦更敢兴趣的其实是六磅、七磅左右的小炮。
王彦看了看众多模具,忽然看见一门小炮,明显是用于野战的。
因为它放在炮车之上,炮尾珠被卡在弧形的铁槽内,可以根据不同的射击角度,将尾珠用铁栓固定在不同的角度。
炮车则只有两轮,车尾圆环,可以被马拖走。
王彦见了立时来了兴趣,“军中反应,佛郎机炮气密性不足,射程近,威力小,无法满足军中需求。自生火铳装备军队之后,步军火力增加,但炮队的实力却跟不上,限制了军队灵活作战,你们有没有改进的野战火炮。”
伯应理早看见王彦注意到那门小炮,他当即说道:“亲王殿下,这种炮是勃艮第大炮的改进型,准星和照门配合炮尾的炮轨,可以快速调整炮口进行快射速瞄,关键他由青铜制造,十分轻便,两匹骡马就能拖动,非常便于机动,很符合殿下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