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卷之三雄4
推荐阅读:弃宇宙、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超级穷人最新章节!
第五章最大的敌人
真正的强者,并不把鲜花和掌声放在眼里,只是用鲜花和掌声激励别人,共同去创造一个百花怒放、天下共舞的国度。真正的强者,是万王之王,他不以自己得到一时的身份、地位和享受为荣,反而以此为耻,因为他从不屑于做一个最伟大的牧羊人,他要做的,是把野兽变成人。————九阿哥手记
…………
胤禟正好赶紧来个顺驴下坡,说道:“不是的。只是因为羊和猪的天性不同罢了。有位周姓大师曾说过:羊总是羊,不成了一长串顺从地走,还有什么别的法子呢?君不见夫猪乎?拖延着,逃着,喊着,奔突着,终于也还是被捉到非去不可的地方去,那些暴动,不过是空费力气而已矣。这是说:虽死也应该如羊,使天下太平,彼此省力。”
小胤禌则是偏着脑袋,咬着指头,一会儿,眨巴着大眼睛,摇头:“不懂、不懂。”
门口忽然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接着门再次被拉开了,太监李德全赶紧闪到一旁站在门边,康熙大踏步走了进来。胤禟忍不住瞟眼望过去,本来应该站在门外侍候的小安子连人影都没见着。终于知道什么叫做如入无人之境了。看来啊,现如今这自己身边的人都根本是些中看不中用的摆设啊想要有点秘密除非仅仅藏在心里不露出来否则恐怕是一刻也保不住。
宜妃领头行礼,跪在地下重重的磕了个头:“郭络罗氏恭请皇上圣安”。
本来日常见到皇帝,妃子和阿哥、公主们只要请安就行了。连跪安都用不上,更不要说下跪拜礼了。
不过有宜妃带头,本来想行请安礼的五阿哥也只能老老实实的下跪拜礼。小胤禌人虽小,这方面倒不含糊,有样学样,尽管相当的不标准,不过那个头磕得可是很实诚。胤禟心里明白,这是便宜老妈在代自己给皇上请罪呢。虽然心里不愿意,可也没办法只能照着磕头了。
“儿臣胤祺(胤禟、胤禌)恭请皇上圣安”康熙疾步走上来,一把扶起宜妃:“宜妃你这又是何必呢?儿子是你的也是朕的,他顽劣不堪,有爱妃的责任,朕也逃不过去”
宜妃听到这话,那可真是两眼含泪,偏是睁起一双凤眼狠狠的瞪着胤禟:“你还不过来给皇阿玛赔罪”
还不等胤禟违心的采取行动,康熙先说话了,他将宜妃扶起坐好,然后自己也坐下,然后手一摆:“等会。这赔礼讲究的是心悦诚服。否则,赔礼的人只会怨恨更深,而受礼的人心里也不痛快,这有什么意思?难道朕缺人赔礼了不成?”顿了顿他又对着胤禟说道:“朕乃是你阿玛,就算不是皇上,就算你没有犯错,朕要你磕头,你还能不磕不成?朕想要的是你心服口服的知道你错了。你明白吗?”
胤禟心里暗骂了一声:苦啊。今天才算知道什么是封建家长的权威了打倒一切封建残余
宜妃在康熙说话间直向他使着眼色,自然也没有瞒过康熙的眼睛。康熙又冲着她微微的摇了摇头:“爱妃呀,老九可是人小心却大得很啊。你可别替他拿主意。”接着又对胤禟说道:“听你刚才话里的意思,那是对孔孟之道很是不满啊。朕就奇怪了,你小小的年纪为什么对什么都看不惯呢?还有,你话里那个姓周的家伙又是个什么人物?满口的违逆之言,其心可诛”
康熙没叫他起来,胤禟只能继续跪着,他低着头心理暗骂:没有气量的家伙还想诛杀鲁迅先生,有本事,你也穿越个两百年给我看看。不过,这会儿他也看出来了,康熙虽然有气,但是看来对他这个儿子还是有些欣赏的还希望在言语上驳倒他。这就好,如果他要摆皇帝的威严或者干脆动用武力威胁,那就没得谈了,手无缚鸡之力的他只能乖乖认输。
现在的情况嘛,不算好也不算太坏。以胤禟在前世和父亲暗地里对抗了十几年的丰富经验来看,现在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先装死狗,然后再伺机下个套,最后用言语把对方僵住。男人都是要面子的,更何况,康熙可是金口玉言的皇帝,他到时候就算想翻悔可碍于皇帝的威信,恐怕也只能作罢了。
于是,胤禟用一种半死不活的语气,缓慢的说道:“皇阿玛明见,儿臣胆小如鼠,哪里有勇气去驳斥孔孟之道这样的‘时代真理’。皇阿玛您说得话那是圣谕,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至于儿臣的未来要‘到哪里去’?儿臣根本就不用去想,就算是去阎罗殿,儿臣也只能跟着呀。因为儿臣不敢对抗阿玛额娘,更不敢对抗真理。儿臣要像大家一样生活,尽管儿臣冷眼看穿了这痛苦的生活。儿臣还是不会‘到哪里去’,儿臣只会象羊一样跟着胡羊的队伍蹒跚而前。”
小胤禌跪在那里,大概时间有些久了,又不敢自行站起,于是小家伙悄悄地将两膝盖轮流翘起,用手挨个的揉摸着。
胤祺就跪在胤禟的旁边。十岁的他此时一脸迷茫。自从小九滚落石阶之后,他就看不懂他这个同父同母的兄弟了。现在更是干脆的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他的话里没有一句的之乎者也的深奥经义,每句都是直白的不能再直白的大白话,可是为什么他似乎一句也听不懂呢?恍若是在听天书。
宜妃张大着嘴巴吃惊的看着自己的儿子。如果论长相宜妃算不上康熙后宫中最拔尖的;如果论性格她也算不上后宫中最温婉、最可人的;不过如果要论才学,她却是如今康熙妃嫔中的头一个。虽然她早就知道最近几个月来,自己这个儿子变得很有才,可是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有才了?这还是一个六岁的孩子吗?她不敢相信。
康熙却是气的不行。右手指着胤禟不停的颤抖,嘴角的胡子也往两边翘着。好一阵,出乎屋子里所有人的意外,他竟然叹了一口气,把手放下了。
“皇上。”
宜妃刚一开口,就被康熙打断了:“你也不用劝了。这一下午的朕就被老九气了三回。算了,气着气着,也就习惯了。你们都起来吧”
胤禟觉得很惊讶,更惊讶的是康熙的话似乎很有些耳熟。不过他站起来的速度可是三兄弟里最利索的,顺带着还不忘拉了小胤禌一把。
“小九,告诉你别以为读了几本旁门左道,就可以和阿玛耍嘴皮子。告诉你,你还差得远朕不愿意和你计较,不过,朕会嘱咐你的师傅们好好的教教你,什么叫做规矩”
胤禟一听有些急了,不会吧,这么阴险,还要唆使大臣给自己穿小鞋。不行,不管怎么样,也得尽力争取一下,于是高喊道:“皇阿玛,您可是金口玉言。您可是说了儿臣只要解决了俄国人谈判的事就不用去上书房了。您可不能食言而肥”
“不错嘛,很会用成语嘛。”似乎看到儿子的失态,让康熙很有成就感,他的表情也变得笑眯眯的,和蔼可嘉的象个圣诞老人:“可是你并没有解决问题呀”
“皇阿玛,您这可就不讲理了。不是儿臣不想解决,而是您气急败坏的把儿臣赶走了。这怎么能反怪到儿臣头上来呢?”胤禟说着话,不知不觉地就走到了康熙的面前。
宜妃还是第一次看见有人在康熙面前和他争执,而康熙似乎一点也不生气,不对,是明明很生气却使劲地忍着。而这个人竟然是自己六岁的儿子。她的心里暗暗高兴。虽然她得康熙宠爱,可是在后宫中的位置却是不上不下。以往她也没有什么念头去争什么。一来虽然她有三个儿子,可是儿子都还小,还没想那么多。二来也是最主要的那就是太子之位早已定下。自己争来争去,还有什么意思?好处未必能得到,反而很有可能给三个儿子带来一堆的麻烦。不过,现在看到胤禟才华横溢,而且似乎和康熙很对脾气,虽然说太子已经早定,但是生米没有煮成熟饭之前,什么都有可能不是?看来自己还是想办法争上一争。就算最后不能被封为皇后,能争得个皇贵妃甚至贵妃,将来也能多帮儿子一把。
康熙当然不知道宜妃忽然起了这样的念头。他一点也不生气,饶有兴致的看着胤禟:“好吧,那你现在说吧”心里却很不以为然。这政务和其他的学问可不一样,繁杂细琐不说还需要大量的情报资料来参佐,不是靠着一点小聪明就能够玩得转的。再说了,康熙打定了主意就算胤禟说的策略有些见地也没用,他会直接就给否了。胤禟又能怎么办?对错不说,胤禟根本就没有实践的机会,他也只能乖乖的去上书房接受教育。
“皇阿玛,您可真是贵人多忘事。您难道忘了您答应过儿臣,在儿臣提出建议之前先回答儿臣的两个问题吗?到现在您可是一个问题都没答呢?”胤禟不忙不忙的反问道。
“嗯?”对啊,他只提了一个问题,然后就讲了个松赞干布的故事,之后大贬了李世民一通。当然了,实际上当时在场的康熙和众大臣都能听出来那是在借机讽刺康熙呢?要说平时有人把康熙比成李世民,那康熙还是很乐意的。可现在他只觉得一脑门子痛。虽然胤禟的话有些偏激,但是公正地说,还是很有道理的。作为一个同样有所作为的皇帝,康熙其实很能理解李世民的心态,就像胤禟说的那样李世民实际上就是看不起松赞干布,根本就没有把土蕃当盘菜。或者说李世民就是把松赞干布当成一个有点想法的土鳖。土鳖,康熙觉得儿子的这个词用得真是形象啊
当然实际上历朝历代中原的王朝不都是把周边的势力当成土鳖来对待吗?前明对待满清不也正是这样的态度吗?可惜,最后吃了鳖(这似乎也是从老九那传过来的词。敢情还是配套的,真是贴切。)。虽然康熙脑门子疼,虽然他并不想在儿子面前回答儿子的第一个问题。因为他如果说是,那就等于让还没有出发的谈判团给自己一个耳光,可是如果回答不是,那就等于现在自己给自己一个耳光。这个老九啊,为什么要提这么尖锐的问题呢?他不知道世界上有很多的事情是能做不能说的吗?
尽管如此,康熙还是有些好奇,胤禟的第二个问题会是什么呢?当然在他的心里现在已经不把胤禟当成一个六岁的小孩看了。而且康熙的心里也隐隐猜的出这第二个问题恐怕会和第一个同样尖锐?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他还是有些好奇。而且他更好奇的是之后胤禟能提出什么样的策略来对付俄国人呢?或许他真的有办法?虽然康熙有些不相信六岁的胤禟能解决他和一般大臣都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是同时康熙又很期待胤禟真的能解决这个问题。原因很简单,因为胤禟是他的儿子。
康熙平复了一下心情,用和缓的声音说道:“问吧?”
胤禟问的也很平静:“皇阿玛,儿臣的第二个问题是:在您心中,在朝廷的大臣们的心中,大清最大的敌人是谁?”
第六章周边
这一问康熙倒是没有生气,反而陷入了沉思。
三藩平定了,台湾回归了。大清南方境内,虽然还有些土司不服王化,但均财寡势弱,不值一提。境外吗?据西藏来报南面最大的国家乃是印度,可是印度自古以来就没有真正统一过,历来是小国林立,有各土邦自治的传统。现在在印度最大的势力乃是莫卧儿帝国。据说如今当政的国王乃是奥朗则布,这是个很强势的国王,不但基本统一了北印度地区,而且正在不断的向南印度进行军事扩张。只是听说他不但强制推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奥朗则布是有突厥血统的蒙古人,但该帝国的官方语言是波斯语,信奉伊斯兰教。)并恢复对印度教臣民迫害的政策,因此引起许多势力的激烈反抗。
是他吗?康熙摇了摇头,两国的边境地区乃是常年积雪的大雪山,注定了双方不可能有大规模的交战。
再接下来势力比较强大的就是安南和暹罗。这两个国家在顺治年间就已经上表称臣并纳贡。乃是大清的属国。康熙摇了摇头。
其余的缅甸、南掌、廓尔喀、尼泊尔等国,都国小贫弱,在康熙看来,大清不去找他们的麻烦就已经是他们的福气了。上表称臣纳贡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再然后就是苏禄之类的南洋岛国。这些国家也都是贫弱之国,康熙再度摇了摇头。
此外还有西洋各国常从南洋而来。不过西洋各国均据大清隔着千万里的大洋大海,最多也就是因为贸易惹起一些小纠纷、小麻烦而已。更何况如今在南洋势力最大的和兰国(即荷兰)在顺治十三年就已经赍表称臣请朝贡。在康熙二年、二十二年都曾纳贡,并首请开海禁通市,康熙也答应了。
在东边那就是朝鲜、琉球、日本了。朝鲜 琉球都是大清的属国。而且上表称臣以来都几乎是年年纳贡。在康熙眼中,此两国乃是所有属国中最心向大清之国。
至于日本,康熙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据说日本国刚刚结束漫长的战国时代,国力疲弱。而日本现在正在严格执行海禁,除大清和荷兰国外,日本禁止其他国家到日本国进行贸易。而且在去年日本国出台的新政策中规定清商年贸易为六千贯(1贯约合中国旧制银100两)而和兰商则为三千贯。进长崎港的清朝船只为70艘,而荷兰船为4——5艘。
此外康熙还听到清商们带回来的消息说。日本政府将和兰商馆强行从平户搬到长崎河口的一个人工岛——出岛。和兰商人每年必须付给日本人5500两白银作为租金。即便如此,和兰商船进港时还要受到日本人的严格的检查,船上的火炮、弹药都必须被搬下船,存放到日本人的仓库里;船帆要被绑扎起来,船舵也要被搬走,直到船只出航的那天方才归还。日本检查官对和兰船员和商人也非常的粗暴无礼,甚至经常用棍棒击打他们,还规定未经检查官特许,船上的任何人都不能上岸。实际上,和兰人在出岛的地位就如同囚犯。
大清因为银、铜缺乏,所以如今每年都要从日本购回大量的铜银以解时需。因此,在康熙看来,日本虽然不是大清的属国,但对于大清还是心向往之的。
一圈算过来,比较麻烦的也只有北面和西北了。北面是不断挑衅的俄国,西北侧是野心勃勃的噶尔丹,而且他现在已经把势力扩展到了大清的北面——漠北。
噶尔丹的确是气势汹汹、野心勃勃,可是要说他是大清的大敌,那还真是抬举他了。要说噶尔丹也算是一代枭雄了。在康熙十年,他从西藏返回,为兄报仇,并夺取了准噶尔部的统治权。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不但用武力整合了大漠西蒙古四部,而且占距了南疆,势力遍布天山南北。又借喀尔喀内忧外患之际,发兵漠北,一举击溃喀尔喀三部。接着又迅速南下,兵指漠南。
但在康熙看来,噶尔丹猛则猛亦,但不足为大患。一是他的兵力太少。此次长途跋涉进攻喀尔喀,噶尔丹可谓是孤注一掷,但他纠集各部也不过凑了三万士兵而已。如果噶尔丹此刻不是集兵漠北而是在中原,那康熙根本就不会为此大伤脑筋,从而对俄国人进行妥协。二是他虽然取消了卫拉特联盟、取消了各部落头人的权利,将权利高度基本集中到在自己的手里,可以说基本完成了从部落联盟到国家的过渡,但必竟时间还太短。各部落的头人的影响力还没有完全消除。这样的军队和政权在顺利的时候倒也罢了,一旦失败或者进入长期的相持阶段,他的内部必然很快人心涣散。如果出现大败,则很有可能一下子彻底崩溃。 而且噶尔丹发展崛起的太快,完全是依靠武力压制着属下的各方力量,现在他远离准噶尔作战,一旦失败,内部必然群雄并起,恐怕就算他能逃出生天,也只能落的有家难回的地步。
对于康熙来说,如果和噶尔丹作战,最大的困难就是因为是在草原上作战,战场广阔而又人烟稀少,补给就成了最大的困难。此外,因为战场广阔,而噶尔丹的军队全部都是骑兵,那么如果噶尔丹始终不和康熙决战,而只是游击,那康熙就头痛了。一旦分兵就可能被其各个击破。不分兵,因为有火炮兵、步兵,行军速度必将远远落后于葛尔丹,追不上敌军,就只能空耗补给。环境险恶,大军本就补给不易,如果战场不断扩大,补给线不断拉长,那补给就更加困难。时间一长,万一补给不上,那就不败而败了。
所以,在康熙看来,葛尔丹依仗的无非也就是地利而已。因此葛尔丹虽然是当前大清的头号麻烦,但是要说最大的敌人却谈不上。因为胤禟虽然没有明说,但那话音里潜在的意思就是这个敌人显然不是短时间内大清就可以解决的。剿灭葛尔丹虽然可能会有麻烦,但朝廷中从上到下,恐怕没有谁会担心葛尔丹平不了?
至于说俄国,这个地跨亚细亚、欧罗巴两洲北境的国家,康熙从耶稣会的嘴里还是有所了解的。在耶稣会人嘴里的俄国,是一个贫穷、落后、野蛮、贪婪而又疆域广阔的国家。而且从顺治初年,俄国人就不断地在北疆上制造事端,蚕食领土。在和俄国人的历次军事冲突中,大清胜多败少。但据历次作战的将领报告,俄人的战斗力颇强,甚至略优于清军,且多携带火枪、大炮习惯于筑城而守。只是人数不多。而康熙又了解到俄国人的主要经济和军事力量都集中在欧罗巴地区,从俄国的首都莫斯科到尼布楚距离比从京师到尼布楚的距离还要远一倍,而且中间还要通过环境恶劣的西伯利亚荒原。这一点土谢图汗也来信证实了此事。(在康熙十二年的时候,土谢图汗就曾派使团到莫斯科要求俄军撤离色楞格斯克,被沙皇拒绝。)因此俄国人在边境上的军队很有限。也不太可能增援来大批的军队。
所以康熙虽然即位后就多次派人前往俄方交涉,但他并没有把俄国看的太重。之所以一直没有采取大的行动,之前是因为三藩未平,之后则是因为国力疲弱,而且因为连番战争下东北地区军力不足。而且北疆环境恶劣,补给困难,朝廷一直没有在那里驻军。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也因此第一次雅克萨之战之后,军队毁城之后撤回了后方。
在康熙看来,俄国人战力虽尚可,但军队数量太少。因此注定了在北疆只能进行小规模的劫掠和对一些交通不便的边远之地进行蚕食。一旦剿灭了葛尔丹,大清腾出了手,还能怕他不成?这样的敌人应该算不上大敌吧?
环顾大清四周,大敌在哪里呢?
第七章掩耳盗铃
胤禟等了半天,却没有等到康熙的回答,康熙轻抚着胡须坐在那里微笑。胤禟感到莫名其妙,这有何可笑之处?
于是,他也笑,微笑。
“有何可笑之处?”康熙见到他笑,不禁发问。
“有何可笑之处?” 胤禟反问道。
康熙哈哈大笑:“回顾四处,我大清无大患已。”宜妃在一旁笑着说道:“这都是皇上的功绩啊”
康熙笑而不答。让他奇怪的是本来他以为胤禟会反驳的,他早已不把胤禟当成六岁的孩童。所以也不会认为胤禟真的是在想向他请教这个问题。他知道胤禟心里早就有自认为的答案了。虽然答案是什么,康熙不知道。但没道理不反驳啊:“为什么不说话?”
“儿臣无话可说。” 胤禟顿了一下,又说道:“不过如果皇阿玛不怕生气的话,儿臣倒是想讲一个故事。”
“又讲故事?” 康熙的瞳仁一下子放大了数倍:“胤禟啊胤禟,想不到你小小年纪竟然有古代贤士之风,怎么,想学韩非?你放心,朕的器量不会比赢政小。”
胤禟心里苦笑一下:你以为我想当故事大王啊。这不是咱没学历、没资历、没威望、没权利吗?要是我一言九鼎,我还讲故事干吗?当然这话只能烂在肚里。
“九哥,快讲,快讲”倒是小胤禌开心起来,一下子有些忘形。宜妃赶紧把他拉到身边。
胤禟清了清嗓子开讲了:“春秋末年晋国国君的权力逐渐衰落了,实权由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大夫把持。有个权臣叫做智伯的联合了赵、魏、韩消灭了范氏、中行氏。范氏灭亡的时候,当地有个人趁机在他家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于是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了以后再背。谁知道,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
胤禌摇晃着小脑袋说道:“这人怎么这么傻呀?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真是太傻了”
五阿哥胤祺也很高兴,他总算能听懂胤禟的话了,他高声喊道:“皇阿玛,儿臣知道这个掩耳盗铃的故事出自于《吕氏春秋》。”
“我还记得原文呢?” 胤祺说着又摇头晃脑的无比兴奋得背了起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背完了,他还指望皇阿玛夸奖他一番了,结果一看,康熙那脸阴沉的像传说中江南梅雨季节的天空。他吓得连连退了两步,低着头,再不敢看康熙一眼。
“朕自八岁即位以来,还从来没有人敢这样挡着面讽刺朕。即便跋扈如鳌拜也不敢如此。”康熙腾的一下站了起来,伸出两手一把就将胤禟抓起,举高,直到他的头与康熙平齐:“小畜牲你一下午就当面骂了朕两回,你真是有胆啊”
康熙的脸看起来无比的狰狞。
“皇上、皇上。”宜妃吓坏了。连忙跪在地下拼命的磕头。
五阿哥胤祺整个人吓呆了 ,站在那里身体止不住地不停颤抖。
胤禌则“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房间里还有一人,那就是康熙身边的太监李德全。他也被吓得不知所措。
康熙松开了手,一脸烦躁的大叫:“滚出去,全给朕滚出去。”
胤禟也吓坏了,他两辈子也没遇到过这样的场面,根本就没有来的及做出反应。等到康熙把他放下,他丢魂落魄之下,踉跄的连退了两步,最后也没站住,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宜妃又连着磕了两个头:“谢皇上,谢皇上。”然后她赶紧站起,左手拉着还在哇哇大哭的胤禌,右手一把抓住胤禟的左手。她的力气瞬间强大了许多倍,一下就将胤禟拉着站了起来。然后迅速向门外走去。五阿哥胤祺的反应也不慢,小跑着就出了门。
没想到娘四个才出门口,房里的康熙又发话了:“小畜牲留下,其他人都给朕走。”
宜妃非常担心,可是却也知道自从前年腊月孝庄去世之后,整个大清康熙已经是真正的一言九鼎了。她只能带着无限的担心牵着胤禌离开了。
…………
胤禟站在那里,背上的衣服已经全被冷汗浸湿了,额头上的汗也不停的冒出来。
“你还知道怕呀,朕还以为你真是天不怕地不怕呢?”康熙的语气虽然平淡了许多,但脸依然扳的紧。
胤禟心里那个悔呀。不就是去上书房读书,敷衍着就是了。就凭咱二十一世纪的脑袋,别人比不了,比同时入学的胤礻我总是要强些的吧?只要不是垫底的,就不会混得太差。自己这折腾来折腾去的,何苦呢?不过,这事赶事已经到这了,再退回去,只怕连胤礻我都会瞧不起我。算了,既然到了这一步,也只能先硬撑着,撑不住了再说。反正向康熙这样伟大的人物,也不能算我是胆小鬼吧?
不过,在这之前,以他十几年和老爸暗战的经验,此时此刻还是应该想办法缓和一下气氛。当然最好的方法就是动之以情。经过了煽情泛滥的年代,煽情谁不会呀于是,他调整了一下呼吸,努力地尽量把恐惧排出体外,勉强露出了一个笑脸:“儿臣之所以不怕。不是因为担子大,而是因为您是我的阿玛。天底下我最亲的人。因为我不想眼睁睁的看着我阿玛——大清国最伟大的人,犯下一个无法弥补的错。左思右想,我还是说了这些我明知道会惹您生气的话。”
这一段真诚的马屁拍得康熙苦笑不得,有气也发不出来。这样的儿子,你忍心骂吗?
当然了,虽然康熙还没有享受过其他阿哥有过同样水平的马匹功夫,但是作为一个执政几十年的君主,也不是这么好糊弄的。不过康熙还是有些感动,不管胤禟说的是真是假,都足以他自豪了。他的话如果是假的,那说明自己有一个无比孝顺的儿子;如果他的话是假的,那说明自己有一个无比聪明的儿子;如果他说的话半真半假,那就说明自己有一个比自己要高明得多的儿子。无论如何,这都是值得康熙自豪的事情。于是,康熙也包含深情的说道:“好、好、好,这会儿,你也别把朕当皇上,朕只是你阿玛。坐下说,说说我是怎么掩耳盗铃的?这次朕啊不,我,保证不生气。”
说就说东风吹,战鼓擂。这个世界谁怕谁?胤禟估摸着最恶劣的结果也应该不会是午门处斩吧?嗯,应该肯定不会。而且自己还不到六岁,又才大病初愈,估摸着也应该不会有肉体的惩罚,所以既然事情已经这样了,就豁出去了
“皇阿玛,您刚才嘴里说是咱大清如今已然是四海安定且周边无大患,可事实上大清却对俄国惧怕无比、处处退避三舍。如果这也不叫大敌,儿臣不知道该叫什么?难道是上邦天国?”
“放屁”康熙脖子上的青筋都冒出来了,他这下子可真是气坏了。
胤禟也不犯憷,毫不客气的回答道:“皇阿玛您说过您不生气的。俗话说,有理不在声高。当然如果,如果凭借您的身份和地位,我们也就不用理论了。儿臣这厢直接给您赔礼好了。”V
第五章最大的敌人
真正的强者,并不把鲜花和掌声放在眼里,只是用鲜花和掌声激励别人,共同去创造一个百花怒放、天下共舞的国度。真正的强者,是万王之王,他不以自己得到一时的身份、地位和享受为荣,反而以此为耻,因为他从不屑于做一个最伟大的牧羊人,他要做的,是把野兽变成人。————九阿哥手记
…………
胤禟正好赶紧来个顺驴下坡,说道:“不是的。只是因为羊和猪的天性不同罢了。有位周姓大师曾说过:羊总是羊,不成了一长串顺从地走,还有什么别的法子呢?君不见夫猪乎?拖延着,逃着,喊着,奔突着,终于也还是被捉到非去不可的地方去,那些暴动,不过是空费力气而已矣。这是说:虽死也应该如羊,使天下太平,彼此省力。”
小胤禌则是偏着脑袋,咬着指头,一会儿,眨巴着大眼睛,摇头:“不懂、不懂。”
门口忽然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接着门再次被拉开了,太监李德全赶紧闪到一旁站在门边,康熙大踏步走了进来。胤禟忍不住瞟眼望过去,本来应该站在门外侍候的小安子连人影都没见着。终于知道什么叫做如入无人之境了。看来啊,现如今这自己身边的人都根本是些中看不中用的摆设啊想要有点秘密除非仅仅藏在心里不露出来否则恐怕是一刻也保不住。
宜妃领头行礼,跪在地下重重的磕了个头:“郭络罗氏恭请皇上圣安”。
本来日常见到皇帝,妃子和阿哥、公主们只要请安就行了。连跪安都用不上,更不要说下跪拜礼了。
不过有宜妃带头,本来想行请安礼的五阿哥也只能老老实实的下跪拜礼。小胤禌人虽小,这方面倒不含糊,有样学样,尽管相当的不标准,不过那个头磕得可是很实诚。胤禟心里明白,这是便宜老妈在代自己给皇上请罪呢。虽然心里不愿意,可也没办法只能照着磕头了。
“儿臣胤祺(胤禟、胤禌)恭请皇上圣安”康熙疾步走上来,一把扶起宜妃:“宜妃你这又是何必呢?儿子是你的也是朕的,他顽劣不堪,有爱妃的责任,朕也逃不过去”
宜妃听到这话,那可真是两眼含泪,偏是睁起一双凤眼狠狠的瞪着胤禟:“你还不过来给皇阿玛赔罪”
还不等胤禟违心的采取行动,康熙先说话了,他将宜妃扶起坐好,然后自己也坐下,然后手一摆:“等会。这赔礼讲究的是心悦诚服。否则,赔礼的人只会怨恨更深,而受礼的人心里也不痛快,这有什么意思?难道朕缺人赔礼了不成?”顿了顿他又对着胤禟说道:“朕乃是你阿玛,就算不是皇上,就算你没有犯错,朕要你磕头,你还能不磕不成?朕想要的是你心服口服的知道你错了。你明白吗?”
胤禟心里暗骂了一声:苦啊。今天才算知道什么是封建家长的权威了打倒一切封建残余
宜妃在康熙说话间直向他使着眼色,自然也没有瞒过康熙的眼睛。康熙又冲着她微微的摇了摇头:“爱妃呀,老九可是人小心却大得很啊。你可别替他拿主意。”接着又对胤禟说道:“听你刚才话里的意思,那是对孔孟之道很是不满啊。朕就奇怪了,你小小的年纪为什么对什么都看不惯呢?还有,你话里那个姓周的家伙又是个什么人物?满口的违逆之言,其心可诛”
康熙没叫他起来,胤禟只能继续跪着,他低着头心理暗骂:没有气量的家伙还想诛杀鲁迅先生,有本事,你也穿越个两百年给我看看。不过,这会儿他也看出来了,康熙虽然有气,但是看来对他这个儿子还是有些欣赏的还希望在言语上驳倒他。这就好,如果他要摆皇帝的威严或者干脆动用武力威胁,那就没得谈了,手无缚鸡之力的他只能乖乖认输。
现在的情况嘛,不算好也不算太坏。以胤禟在前世和父亲暗地里对抗了十几年的丰富经验来看,现在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先装死狗,然后再伺机下个套,最后用言语把对方僵住。男人都是要面子的,更何况,康熙可是金口玉言的皇帝,他到时候就算想翻悔可碍于皇帝的威信,恐怕也只能作罢了。
于是,胤禟用一种半死不活的语气,缓慢的说道:“皇阿玛明见,儿臣胆小如鼠,哪里有勇气去驳斥孔孟之道这样的‘时代真理’。皇阿玛您说得话那是圣谕,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至于儿臣的未来要‘到哪里去’?儿臣根本就不用去想,就算是去阎罗殿,儿臣也只能跟着呀。因为儿臣不敢对抗阿玛额娘,更不敢对抗真理。儿臣要像大家一样生活,尽管儿臣冷眼看穿了这痛苦的生活。儿臣还是不会‘到哪里去’,儿臣只会象羊一样跟着胡羊的队伍蹒跚而前。”
小胤禌跪在那里,大概时间有些久了,又不敢自行站起,于是小家伙悄悄地将两膝盖轮流翘起,用手挨个的揉摸着。
胤祺就跪在胤禟的旁边。十岁的他此时一脸迷茫。自从小九滚落石阶之后,他就看不懂他这个同父同母的兄弟了。现在更是干脆的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他的话里没有一句的之乎者也的深奥经义,每句都是直白的不能再直白的大白话,可是为什么他似乎一句也听不懂呢?恍若是在听天书。
宜妃张大着嘴巴吃惊的看着自己的儿子。如果论长相宜妃算不上康熙后宫中最拔尖的;如果论性格她也算不上后宫中最温婉、最可人的;不过如果要论才学,她却是如今康熙妃嫔中的头一个。虽然她早就知道最近几个月来,自己这个儿子变得很有才,可是什么时候,变得这么有才了?这还是一个六岁的孩子吗?她不敢相信。
康熙却是气的不行。右手指着胤禟不停的颤抖,嘴角的胡子也往两边翘着。好一阵,出乎屋子里所有人的意外,他竟然叹了一口气,把手放下了。
“皇上。”
宜妃刚一开口,就被康熙打断了:“你也不用劝了。这一下午的朕就被老九气了三回。算了,气着气着,也就习惯了。你们都起来吧”
胤禟觉得很惊讶,更惊讶的是康熙的话似乎很有些耳熟。不过他站起来的速度可是三兄弟里最利索的,顺带着还不忘拉了小胤禌一把。
“小九,告诉你别以为读了几本旁门左道,就可以和阿玛耍嘴皮子。告诉你,你还差得远朕不愿意和你计较,不过,朕会嘱咐你的师傅们好好的教教你,什么叫做规矩”
胤禟一听有些急了,不会吧,这么阴险,还要唆使大臣给自己穿小鞋。不行,不管怎么样,也得尽力争取一下,于是高喊道:“皇阿玛,您可是金口玉言。您可是说了儿臣只要解决了俄国人谈判的事就不用去上书房了。您可不能食言而肥”
“不错嘛,很会用成语嘛。”似乎看到儿子的失态,让康熙很有成就感,他的表情也变得笑眯眯的,和蔼可嘉的象个圣诞老人:“可是你并没有解决问题呀”
“皇阿玛,您这可就不讲理了。不是儿臣不想解决,而是您气急败坏的把儿臣赶走了。这怎么能反怪到儿臣头上来呢?”胤禟说着话,不知不觉地就走到了康熙的面前。
宜妃还是第一次看见有人在康熙面前和他争执,而康熙似乎一点也不生气,不对,是明明很生气却使劲地忍着。而这个人竟然是自己六岁的儿子。她的心里暗暗高兴。虽然她得康熙宠爱,可是在后宫中的位置却是不上不下。以往她也没有什么念头去争什么。一来虽然她有三个儿子,可是儿子都还小,还没想那么多。二来也是最主要的那就是太子之位早已定下。自己争来争去,还有什么意思?好处未必能得到,反而很有可能给三个儿子带来一堆的麻烦。不过,现在看到胤禟才华横溢,而且似乎和康熙很对脾气,虽然说太子已经早定,但是生米没有煮成熟饭之前,什么都有可能不是?看来自己还是想办法争上一争。就算最后不能被封为皇后,能争得个皇贵妃甚至贵妃,将来也能多帮儿子一把。
康熙当然不知道宜妃忽然起了这样的念头。他一点也不生气,饶有兴致的看着胤禟:“好吧,那你现在说吧”心里却很不以为然。这政务和其他的学问可不一样,繁杂细琐不说还需要大量的情报资料来参佐,不是靠着一点小聪明就能够玩得转的。再说了,康熙打定了主意就算胤禟说的策略有些见地也没用,他会直接就给否了。胤禟又能怎么办?对错不说,胤禟根本就没有实践的机会,他也只能乖乖的去上书房接受教育。
“皇阿玛,您可真是贵人多忘事。您难道忘了您答应过儿臣,在儿臣提出建议之前先回答儿臣的两个问题吗?到现在您可是一个问题都没答呢?”胤禟不忙不忙的反问道。
“嗯?”对啊,他只提了一个问题,然后就讲了个松赞干布的故事,之后大贬了李世民一通。当然了,实际上当时在场的康熙和众大臣都能听出来那是在借机讽刺康熙呢?要说平时有人把康熙比成李世民,那康熙还是很乐意的。可现在他只觉得一脑门子痛。虽然胤禟的话有些偏激,但是公正地说,还是很有道理的。作为一个同样有所作为的皇帝,康熙其实很能理解李世民的心态,就像胤禟说的那样李世民实际上就是看不起松赞干布,根本就没有把土蕃当盘菜。或者说李世民就是把松赞干布当成一个有点想法的土鳖。土鳖,康熙觉得儿子的这个词用得真是形象啊
当然实际上历朝历代中原的王朝不都是把周边的势力当成土鳖来对待吗?前明对待满清不也正是这样的态度吗?可惜,最后吃了鳖(这似乎也是从老九那传过来的词。敢情还是配套的,真是贴切。)。虽然康熙脑门子疼,虽然他并不想在儿子面前回答儿子的第一个问题。因为他如果说是,那就等于让还没有出发的谈判团给自己一个耳光,可是如果回答不是,那就等于现在自己给自己一个耳光。这个老九啊,为什么要提这么尖锐的问题呢?他不知道世界上有很多的事情是能做不能说的吗?
尽管如此,康熙还是有些好奇,胤禟的第二个问题会是什么呢?当然在他的心里现在已经不把胤禟当成一个六岁的小孩看了。而且康熙的心里也隐隐猜的出这第二个问题恐怕会和第一个同样尖锐?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他还是有些好奇。而且他更好奇的是之后胤禟能提出什么样的策略来对付俄国人呢?或许他真的有办法?虽然康熙有些不相信六岁的胤禟能解决他和一般大臣都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是同时康熙又很期待胤禟真的能解决这个问题。原因很简单,因为胤禟是他的儿子。
康熙平复了一下心情,用和缓的声音说道:“问吧?”
胤禟问的也很平静:“皇阿玛,儿臣的第二个问题是:在您心中,在朝廷的大臣们的心中,大清最大的敌人是谁?”
第六章周边
这一问康熙倒是没有生气,反而陷入了沉思。
三藩平定了,台湾回归了。大清南方境内,虽然还有些土司不服王化,但均财寡势弱,不值一提。境外吗?据西藏来报南面最大的国家乃是印度,可是印度自古以来就没有真正统一过,历来是小国林立,有各土邦自治的传统。现在在印度最大的势力乃是莫卧儿帝国。据说如今当政的国王乃是奥朗则布,这是个很强势的国王,不但基本统一了北印度地区,而且正在不断的向南印度进行军事扩张。只是听说他不但强制推行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奥朗则布是有突厥血统的蒙古人,但该帝国的官方语言是波斯语,信奉伊斯兰教。)并恢复对印度教臣民迫害的政策,因此引起许多势力的激烈反抗。
是他吗?康熙摇了摇头,两国的边境地区乃是常年积雪的大雪山,注定了双方不可能有大规模的交战。
再接下来势力比较强大的就是安南和暹罗。这两个国家在顺治年间就已经上表称臣并纳贡。乃是大清的属国。康熙摇了摇头。
其余的缅甸、南掌、廓尔喀、尼泊尔等国,都国小贫弱,在康熙看来,大清不去找他们的麻烦就已经是他们的福气了。上表称臣纳贡只是时间迟早的问题。再然后就是苏禄之类的南洋岛国。这些国家也都是贫弱之国,康熙再度摇了摇头。
此外还有西洋各国常从南洋而来。不过西洋各国均据大清隔着千万里的大洋大海,最多也就是因为贸易惹起一些小纠纷、小麻烦而已。更何况如今在南洋势力最大的和兰国(即荷兰)在顺治十三年就已经赍表称臣请朝贡。在康熙二年、二十二年都曾纳贡,并首请开海禁通市,康熙也答应了。
在东边那就是朝鲜、琉球、日本了。朝鲜 琉球都是大清的属国。而且上表称臣以来都几乎是年年纳贡。在康熙眼中,此两国乃是所有属国中最心向大清之国。
至于日本,康熙也没有什么好担心的。据说日本国刚刚结束漫长的战国时代,国力疲弱。而日本现在正在严格执行海禁,除大清和荷兰国外,日本禁止其他国家到日本国进行贸易。而且在去年日本国出台的新政策中规定清商年贸易为六千贯(1贯约合中国旧制银100两)而和兰商则为三千贯。进长崎港的清朝船只为70艘,而荷兰船为4——5艘。
此外康熙还听到清商们带回来的消息说。日本政府将和兰商馆强行从平户搬到长崎河口的一个人工岛——出岛。和兰商人每年必须付给日本人5500两白银作为租金。即便如此,和兰商船进港时还要受到日本人的严格的检查,船上的火炮、弹药都必须被搬下船,存放到日本人的仓库里;船帆要被绑扎起来,船舵也要被搬走,直到船只出航的那天方才归还。日本检查官对和兰船员和商人也非常的粗暴无礼,甚至经常用棍棒击打他们,还规定未经检查官特许,船上的任何人都不能上岸。实际上,和兰人在出岛的地位就如同囚犯。
大清因为银、铜缺乏,所以如今每年都要从日本购回大量的铜银以解时需。因此,在康熙看来,日本虽然不是大清的属国,但对于大清还是心向往之的。
一圈算过来,比较麻烦的也只有北面和西北了。北面是不断挑衅的俄国,西北侧是野心勃勃的噶尔丹,而且他现在已经把势力扩展到了大清的北面——漠北。
噶尔丹的确是气势汹汹、野心勃勃,可是要说他是大清的大敌,那还真是抬举他了。要说噶尔丹也算是一代枭雄了。在康熙十年,他从西藏返回,为兄报仇,并夺取了准噶尔部的统治权。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不但用武力整合了大漠西蒙古四部,而且占距了南疆,势力遍布天山南北。又借喀尔喀内忧外患之际,发兵漠北,一举击溃喀尔喀三部。接着又迅速南下,兵指漠南。
但在康熙看来,噶尔丹猛则猛亦,但不足为大患。一是他的兵力太少。此次长途跋涉进攻喀尔喀,噶尔丹可谓是孤注一掷,但他纠集各部也不过凑了三万士兵而已。如果噶尔丹此刻不是集兵漠北而是在中原,那康熙根本就不会为此大伤脑筋,从而对俄国人进行妥协。二是他虽然取消了卫拉特联盟、取消了各部落头人的权利,将权利高度基本集中到在自己的手里,可以说基本完成了从部落联盟到国家的过渡,但必竟时间还太短。各部落的头人的影响力还没有完全消除。这样的军队和政权在顺利的时候倒也罢了,一旦失败或者进入长期的相持阶段,他的内部必然很快人心涣散。如果出现大败,则很有可能一下子彻底崩溃。 而且噶尔丹发展崛起的太快,完全是依靠武力压制着属下的各方力量,现在他远离准噶尔作战,一旦失败,内部必然群雄并起,恐怕就算他能逃出生天,也只能落的有家难回的地步。
对于康熙来说,如果和噶尔丹作战,最大的困难就是因为是在草原上作战,战场广阔而又人烟稀少,补给就成了最大的困难。此外,因为战场广阔,而噶尔丹的军队全部都是骑兵,那么如果噶尔丹始终不和康熙决战,而只是游击,那康熙就头痛了。一旦分兵就可能被其各个击破。不分兵,因为有火炮兵、步兵,行军速度必将远远落后于葛尔丹,追不上敌军,就只能空耗补给。环境险恶,大军本就补给不易,如果战场不断扩大,补给线不断拉长,那补给就更加困难。时间一长,万一补给不上,那就不败而败了。
所以,在康熙看来,葛尔丹依仗的无非也就是地利而已。因此葛尔丹虽然是当前大清的头号麻烦,但是要说最大的敌人却谈不上。因为胤禟虽然没有明说,但那话音里潜在的意思就是这个敌人显然不是短时间内大清就可以解决的。剿灭葛尔丹虽然可能会有麻烦,但朝廷中从上到下,恐怕没有谁会担心葛尔丹平不了?
至于说俄国,这个地跨亚细亚、欧罗巴两洲北境的国家,康熙从耶稣会的嘴里还是有所了解的。在耶稣会人嘴里的俄国,是一个贫穷、落后、野蛮、贪婪而又疆域广阔的国家。而且从顺治初年,俄国人就不断地在北疆上制造事端,蚕食领土。在和俄国人的历次军事冲突中,大清胜多败少。但据历次作战的将领报告,俄人的战斗力颇强,甚至略优于清军,且多携带火枪、大炮习惯于筑城而守。只是人数不多。而康熙又了解到俄国人的主要经济和军事力量都集中在欧罗巴地区,从俄国的首都莫斯科到尼布楚距离比从京师到尼布楚的距离还要远一倍,而且中间还要通过环境恶劣的西伯利亚荒原。这一点土谢图汗也来信证实了此事。(在康熙十二年的时候,土谢图汗就曾派使团到莫斯科要求俄军撤离色楞格斯克,被沙皇拒绝。)因此俄国人在边境上的军队很有限。也不太可能增援来大批的军队。
所以康熙虽然即位后就多次派人前往俄方交涉,但他并没有把俄国看的太重。之所以一直没有采取大的行动,之前是因为三藩未平,之后则是因为国力疲弱,而且因为连番战争下东北地区军力不足。而且北疆环境恶劣,补给困难,朝廷一直没有在那里驻军。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也因此第一次雅克萨之战之后,军队毁城之后撤回了后方。
在康熙看来,俄国人战力虽尚可,但军队数量太少。因此注定了在北疆只能进行小规模的劫掠和对一些交通不便的边远之地进行蚕食。一旦剿灭了葛尔丹,大清腾出了手,还能怕他不成?这样的敌人应该算不上大敌吧?
环顾大清四周,大敌在哪里呢?
第七章掩耳盗铃
胤禟等了半天,却没有等到康熙的回答,康熙轻抚着胡须坐在那里微笑。胤禟感到莫名其妙,这有何可笑之处?
于是,他也笑,微笑。
“有何可笑之处?”康熙见到他笑,不禁发问。
“有何可笑之处?” 胤禟反问道。
康熙哈哈大笑:“回顾四处,我大清无大患已。”宜妃在一旁笑着说道:“这都是皇上的功绩啊”
康熙笑而不答。让他奇怪的是本来他以为胤禟会反驳的,他早已不把胤禟当成六岁的孩童。所以也不会认为胤禟真的是在想向他请教这个问题。他知道胤禟心里早就有自认为的答案了。虽然答案是什么,康熙不知道。但没道理不反驳啊:“为什么不说话?”
“儿臣无话可说。” 胤禟顿了一下,又说道:“不过如果皇阿玛不怕生气的话,儿臣倒是想讲一个故事。”
“又讲故事?” 康熙的瞳仁一下子放大了数倍:“胤禟啊胤禟,想不到你小小年纪竟然有古代贤士之风,怎么,想学韩非?你放心,朕的器量不会比赢政小。”
胤禟心里苦笑一下:你以为我想当故事大王啊。这不是咱没学历、没资历、没威望、没权利吗?要是我一言九鼎,我还讲故事干吗?当然这话只能烂在肚里。
“九哥,快讲,快讲”倒是小胤禌开心起来,一下子有些忘形。宜妃赶紧把他拉到身边。
胤禟清了清嗓子开讲了:“春秋末年晋国国君的权力逐渐衰落了,实权由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大夫把持。有个权臣叫做智伯的联合了赵、魏、韩消灭了范氏、中行氏。范氏灭亡的时候,当地有个人趁机在他家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于是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了以后再背。谁知道,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
胤禌摇晃着小脑袋说道:“这人怎么这么傻呀?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真是太傻了”
五阿哥胤祺也很高兴,他总算能听懂胤禟的话了,他高声喊道:“皇阿玛,儿臣知道这个掩耳盗铃的故事出自于《吕氏春秋》。”
“我还记得原文呢?” 胤祺说着又摇头晃脑的无比兴奋得背了起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背完了,他还指望皇阿玛夸奖他一番了,结果一看,康熙那脸阴沉的像传说中江南梅雨季节的天空。他吓得连连退了两步,低着头,再不敢看康熙一眼。
“朕自八岁即位以来,还从来没有人敢这样挡着面讽刺朕。即便跋扈如鳌拜也不敢如此。”康熙腾的一下站了起来,伸出两手一把就将胤禟抓起,举高,直到他的头与康熙平齐:“小畜牲你一下午就当面骂了朕两回,你真是有胆啊”
康熙的脸看起来无比的狰狞。
“皇上、皇上。”宜妃吓坏了。连忙跪在地下拼命的磕头。
五阿哥胤祺整个人吓呆了 ,站在那里身体止不住地不停颤抖。
胤禌则“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房间里还有一人,那就是康熙身边的太监李德全。他也被吓得不知所措。
康熙松开了手,一脸烦躁的大叫:“滚出去,全给朕滚出去。”
胤禟也吓坏了,他两辈子也没遇到过这样的场面,根本就没有来的及做出反应。等到康熙把他放下,他丢魂落魄之下,踉跄的连退了两步,最后也没站住,一屁股坐在了地上。
宜妃又连着磕了两个头:“谢皇上,谢皇上。”然后她赶紧站起,左手拉着还在哇哇大哭的胤禌,右手一把抓住胤禟的左手。她的力气瞬间强大了许多倍,一下就将胤禟拉着站了起来。然后迅速向门外走去。五阿哥胤祺的反应也不慢,小跑着就出了门。
没想到娘四个才出门口,房里的康熙又发话了:“小畜牲留下,其他人都给朕走。”
宜妃非常担心,可是却也知道自从前年腊月孝庄去世之后,整个大清康熙已经是真正的一言九鼎了。她只能带着无限的担心牵着胤禌离开了。
…………
胤禟站在那里,背上的衣服已经全被冷汗浸湿了,额头上的汗也不停的冒出来。
“你还知道怕呀,朕还以为你真是天不怕地不怕呢?”康熙的语气虽然平淡了许多,但脸依然扳的紧。
胤禟心里那个悔呀。不就是去上书房读书,敷衍着就是了。就凭咱二十一世纪的脑袋,别人比不了,比同时入学的胤礻我总是要强些的吧?只要不是垫底的,就不会混得太差。自己这折腾来折腾去的,何苦呢?不过,这事赶事已经到这了,再退回去,只怕连胤礻我都会瞧不起我。算了,既然到了这一步,也只能先硬撑着,撑不住了再说。反正向康熙这样伟大的人物,也不能算我是胆小鬼吧?
不过,在这之前,以他十几年和老爸暗战的经验,此时此刻还是应该想办法缓和一下气氛。当然最好的方法就是动之以情。经过了煽情泛滥的年代,煽情谁不会呀于是,他调整了一下呼吸,努力地尽量把恐惧排出体外,勉强露出了一个笑脸:“儿臣之所以不怕。不是因为担子大,而是因为您是我的阿玛。天底下我最亲的人。因为我不想眼睁睁的看着我阿玛——大清国最伟大的人,犯下一个无法弥补的错。左思右想,我还是说了这些我明知道会惹您生气的话。”
这一段真诚的马屁拍得康熙苦笑不得,有气也发不出来。这样的儿子,你忍心骂吗?
当然了,虽然康熙还没有享受过其他阿哥有过同样水平的马匹功夫,但是作为一个执政几十年的君主,也不是这么好糊弄的。不过康熙还是有些感动,不管胤禟说的是真是假,都足以他自豪了。他的话如果是假的,那说明自己有一个无比孝顺的儿子;如果他的话是假的,那说明自己有一个无比聪明的儿子;如果他说的话半真半假,那就说明自己有一个比自己要高明得多的儿子。无论如何,这都是值得康熙自豪的事情。于是,康熙也包含深情的说道:“好、好、好,这会儿,你也别把朕当皇上,朕只是你阿玛。坐下说,说说我是怎么掩耳盗铃的?这次朕啊不,我,保证不生气。”
说就说东风吹,战鼓擂。这个世界谁怕谁?胤禟估摸着最恶劣的结果也应该不会是午门处斩吧?嗯,应该肯定不会。而且自己还不到六岁,又才大病初愈,估摸着也应该不会有肉体的惩罚,所以既然事情已经这样了,就豁出去了
“皇阿玛,您刚才嘴里说是咱大清如今已然是四海安定且周边无大患,可事实上大清却对俄国惧怕无比、处处退避三舍。如果这也不叫大敌,儿臣不知道该叫什么?难道是上邦天国?”
“放屁”康熙脖子上的青筋都冒出来了,他这下子可真是气坏了。
胤禟也不犯憷,毫不客气的回答道:“皇阿玛您说过您不生气的。俗话说,有理不在声高。当然如果,如果凭借您的身份和地位,我们也就不用理论了。儿臣这厢直接给您赔礼好了。”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