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卷 外卷三
推荐阅读:弃宇宙、渡劫之王、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飞剑问道、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超级穷人最新章节!
VIP卷 外卷三
第六章
包身契订了。便宜的让白戎衣心里直发颤。包身费为十五块大洋,期限为五年。也就是说干五年活,在包食宿的情况下才需要十五块大洋。而且这五年内,雇工几乎和奴隶是同等待遇。
阿大先生老尤还嘴一撇说道:“阿秀心太软了。本来最多八块大洋就够了。这些工最大的十二岁,小的才八岁,能干什么的?现在的粮食可是贵的很。这些工可都在长身体,吃起来还不玩命?”
白戎衣看着这位四十余岁的账房无语。他的敬业哪怕是常常被他告黑状的柳春衣也是佩服的。女人在向他介绍白记的时候,曾反复的说老尤是最好的账房。
看着这个一脸诚恳地中年人,他只能长叹一声,并有了一丝明悟:这是一个吃人的时代
一共雇了十四人。八男六女。都是和小龙小虎常凑在一起的小乞儿。原本暂时不需要这么多人,不过女人同情心泛滥,而男人则觉得最多过两月还得雇人,还是一次清吧。
最大的男孩十二岁叫李大柱,可惜人却长得瘦瘦小小,白戎衣很担心,风一吹会把他刮倒了。
小雇工们一个个喜笑颜开的摩挲着发给他们的一块大洋。老尤说了,因为他们没有中保,所以照规矩钱是不能先发的。只能干一年发一年。最后还是他作主,一人先发了一块银元。
晚上,白戎衣带着他的十四名童工,还有从米号里支的玉米、麦麸、豆饼回到了江湾的院子。
他当晚就分配了活计。
因为晚稻已经下种,现在正是农闲。所以他让九叔带着三个大一点的男童在院子里盖几座鸡舍。
分了两个女孩跟着他学孵化。两个女孩跟着他学养蛆。另有两男两女负责喂鸡。最后再让宋大虎带着剩余的三个男孩去江边上拾些贝壳、螺丝或者到那些荒地上看能不能挖些蚱蜢、蚯蚓回来。在蛆还没有养出来之前,用这些充作蛋白质的饲料也不错。
………
忙碌起来总是感觉到时光过得飞快。
转眼就到了十月。
白戎衣在那位汉斯夫人的联络下又买到了四十三只莱克亨。三十母十三公,老实说公鸡实在有些多,不过这次的价格是两元三只,还附带五十多枚蛋。他实在不好意思再挑拣。半个月前他又买了三百余只芦花鸡。如今他已经有了成年的莱克亨母鸡五十只公鸡,澳洲黑母鸡三十四只,十六只芦花母鸡五百余只。孵化出来的莱克亨小鸡则有三百余多、澳洲黑小鸡一百二十多只,芦花小鸡近一千只。
柳春衣也发现了莱克亨母鸡确实能生。而吃了饲料的芦花鸡产蛋量也上升了不少。
因此柳春衣觉得买的鸡还是太少,反而催着他再买点鸡。但是他觉得暂时保持这个规模差不多了。毕竟这个月没有卖出一只蛋,生出来的蛋全拿去孵化了。现在所有孵化出来的小鸡已经有一千四百多,还有近四千多只鸡蛋正在孵化中。
此外小雇工们现在还不是非常熟练,再要买鸡,只怕又再要再雇人,而院子里的鸡舍也容纳不下。他想着等再过一个秋收后再说吧。
因为小雇工们大多勉强已经都能独立进行工作了,所以白戎衣自己反而闲了下来。
一个月来,他让柳春衣去打听上海蛋市的事情也有了眉目。有好消息却也有坏消息。好消息是蛋市中并没有太强大的势力。光绪以前,上海市场上的鲜蛋主要由农民或蛋贩直接在各集市上贩卖。虽然市场上也有一些蛋行但这些蛋行大多都是由咸鱼行或地货行兼营,以经营鸭蛋、皮蛋、咸蛋为主,很少经营鲜鸡蛋。而且蛋行数量很少,规模也不大。只是光绪以后,英、美、德、日等国洋行先后在上海向华商蛋行收购鲜蛋和再制蛋装篓运销国外;加上上海的洋人渐多,他们喜欢吃鲜鸡蛋,所以蛋行发展迅速,并且大多改以经营鲜鸡蛋为主。现在上海最大的蛋行是协记和郑源泰,他们都是正经的商人,没有什么黑道和官方背景。
上海如今每日销售的鲜鸡蛋大约在8、9千斤,但是出口的数量却很大。仅郑源泰一家去年就通过洋行出口数百万只再制蛋。
好消息自然是蛋市上基本是正常的商业竞争。坏消息嘛,上海的蛋市比自己原来想象的要膨大的多。主要是没有料到现在的鸡蛋出口量这么大。看来想要独占上海蛋市就必须在出口上占上大份额、甚至绝大多数份额。而如果要拿下出口的大部分份额,估计最少养鸡场的规模也要二十万只鸡以上才行。
他感觉到了压力,但是同时也松了一口气。只要是正常的商业竟争,他都不怕。再说要做出口他估计他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首先他英文、法文都过得去,可以和洋人直接沟通。其次他比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更了解洋人,同时也更能认同那些洋人的价值观。最重要的是他坚信他的鸡蛋的成本要比蛋行低,甚至可以说要低不少。因为据了解还没有哪家蛋行自己办了养鸡场的,鸡蛋大多数都是从本地收购甚至是从外地运过来的。这样一来,成本自然要比他高去很多。
“老爷,你乐什么呢?笑得这么贼?”人总是会改变的。虽然一个多月来,他们的见面的次数算不上太多,但是柳春衣明显感觉到男人和以前的确是彻底不同了。首先是勤快了。以前他可是个家里油瓶倒了都不会扶一下的一心只扑在圣贤书的读书人,而现在他几乎什么活都肯干。竟然连那些她看着头皮发麻的蛆虫他都毫不顾忌。其次是和善了。倒也不是说原来他不和善。只是他原来对家里的帮工从来都是爱理不理,难得说上一句话那也绝对是鼻孔朝天不带正眼瞧人的。如今可不同了,不但是和善,简直是有点没上没下,按九叔的话来说就是完全没有了读书人的那股子酸劲。而老尤则惊呼少东家这还是读书人吗?
不管别人怎么说,春衣觉得如今的男人很好,这才象是居家过日子。一家人何必要干什么都端着架子呢?所以呢如今她说话也不那么拘谨呢,有时还能和他开两句玩笑。
“怎么有空到后面来?”他确实感到有些奇怪。春衣可是个不折不扣地敬业人士,而且人勤快的不行。按她自己的话,这要是一停下来,总觉得全身都不对劲。现在可是刚过晌午,虽说自己难得回来一次,但是刚才可是在吃饭时已经寒暄过一阵的。
“无聊,来和你聊聊天。”
男人用诧异的眼光望着她。
女人的脸红的像个苹果:“你别乱想,店里生意不好,我看着难受,所以到后面来透透气。”
“生意不好吗?”
“是啊。这米价倒是降下来了,前几天米号的零售就跌破八元了。可是生意还是清淡得很。老尤把九月份的利润算出来了。将你从店里支走的玉米、麦麸、豆饼另外记了帐,两家米号的帐还最后清,光行里九月份赚的还不到一千个大洋。”
白戎衣吃了一惊,这店里的生意虽然他不管,但是现在名以上这可都是他的钱,他怎么能不上心呢?往年里一年的利润最少也在两万元,平均下来每月都得一千六、七。虽说因为八月份囤了些粮,亏了一百五十多块大洋,但是也不至于连一千大洋都不到啊
“怎么会这样呢?”
“现在市面上都指着米价还能再跌些,再说新粮也快收了。所以啊,大家都是尽量的少买米。此外咱南市这月又开了一家米行,北市那边听说开了两家,虽然资本都不到1万元,,但也分了些生意过去。”女人有气无力地说着:“这几天就越发不行了。”
“走,去前面看看。”白戎衣大踏步地向外走去。
“怎么样?想出主意没?”女人殷勤的用着大蒲扇帮他扇风赶蚊。
快两小时,只来一家米号来批了买了五石糙米。倒是有两个掮客(米粮经纪人)三个米客上门来兜售。看来如今这米市的确有些惨淡。
“主意倒是很多。”白戎衣这话一说,老尤、大毛和学徒小黑都忍不住凑了过来,谁知道他却转嘴又说道:“可惜上海的米行太多,白记占的份额太少。那些促销的法子都不能用。要不然等于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最后非害死自己不可。”
“怎么会?”女人把她那双大眼睛睁得溜圆,一脸的不信。
“当然会。要是把我那些促销的点子用上,的确可以招揽上许多顾客上门。可是如今的买卖人哪个不是精似猴,有样自然学样。要不了几天,就会被别人学了去。而这促销,说到根上就两个字:让利。你让人觉得有便宜可占,他自然就会买。咱白记虽然规模不算小,但米行中比我们大的却也不少,几家大米行后面还都有粮帮或者钱庄支持。咱要是什么都不错,起码还能维持如今的局面,这商战一旦打起来,到最后只会便宜了那些大店。一场争斗下来,店里的生意还不如现在呢?”
男人的话让老尤点了点头,不过其他三人都是一脸失望。
“难不成,咱们只能这么干等着。”女人的蒲扇也停了下来。
“那倒也不是。米行方面我倒暂时没有想到什么好办法。但是咱的两家米号倒是能够搞一些隐蔽的促销。虽然见效慢一些,但是效果还是会有,至少回头客会越来越多。等口碑传出去之后,生意自然会好起来。而且就算有别的米号模仿,数量也不会太多。因为毕竟咱没有大张旗鼓吗?”
“慢就慢吧,只要不这样半死不活就行。啥法子快说。”女人就是急脾气,一下高兴起来,使劲地拽着他的胳膊。
“这法子就四个字:足秤加一。”白戎衣说话的时候眼睛从四个人的脸上依次扫过。
大毛的脸上毫无表情,女人的脸上挂着疑惑,老尤似有所悟,最让他有些惊讶的是学徒小黑眼睛亮了一下,笑了。老尤很快就能明白,一点不稀奇,再怎么说他也是上个五年私塾的人。不过,小黑这个大字不识的十四岁小学徒似乎也明白了,让他感到有些意外。
这一个多月,他一面教着童工们养鸡,同时也在用心观察这些人。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不断地调整他们的岗位,然后又从中选出了几个能管事的。所以时不时地就会冒出考察人的欲望。如果小黑真能明白的话,看来也算得上是个人才了,起码比大毛要强。
“老爷,你说的是啥意思啊?”女人晃动着他的手臂,不自禁的撒起娇来。弄得他额头上顿时布满了汗。不过,这么多人在,怎么也得给她点面子,挺住了、挺住了。
白戎衣把头转向小黑:“小黑,你说说啥意思?”
小黑挠了挠后脑勺:“东家,我说错了你可别笑我。我想着是不是说,每次卖货这秤一定要足,然后在足秤的情况下再加一……一两,这样客人就会觉得占了便宜。以后自然会有回头客了。”
“行啊,小黑,说得不错。”白戎衣笑眯眯的拍了拍他的肩膀:“这个月的薪水加五百文。”
小黑高兴坏了,学徒根本就没有薪水。顶多也就年节时候发点米让他带回家。这可是他赚得第一笔钱,他连连鞠躬:“谢谢东家、谢谢东家。”
“不用谢,以后你用心做事就是谢我了。不过呢,我这里要纠正一下,加的可不是一两。你想啊,要是人买半斤米,咱给加一两,那咱不是赔本赚吆喝吗?如果人买一石米,咱给他加一两,那估计人看都不会看。咱等于白赔了个笑脸。而且这事要是传出去,别人肯定还会说咱小气。咱可就里外不是人了。”
白戎衣的话说完,女人和大毛都忍不住笑了起来。小黑则是局促的站在那里使劲地抓头:“东……东家,那怎么办?”
“这个加一的一,米号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你们也都晓得,米号的利润只有两成,虽说咱的米号是从我们这里直接拿货,但是也不能破了这规矩。这两成里面还包括了税、捐还有米号雇工的薪水。所以最多只能让十分之一。具体怎么弄,让他们自己琢磨吧。我的要求就是两条:一加的时候要自然,不要太做作,二加的时候一定得想办法让客人看见,咱可不能做无名英雄。”
他的话一说完,又惹来一阵大笑。
“那咱行里为什么不这么干呢?”大毛忍不住问道。
“这还用问?”女人瞪了他一眼:“米号是零售。客人都是直接买米,这消息传出去也慢。再说米号大多本小胆子也小,让一成利,可没几家敢作。米行就不同了。来这都是搞批发的米号,一点点什么消息立刻就传出去了。而米行的本钱足,说不定第二天就有人会跟风。”
“说得对。不过我也没有要说一定让一成,只是说最多一成。这么说吧。我的意思是要让客人感受到我们白记的诚意,只要达到了这个效果自然是送的越少越好。如果偶然有几个客人送一成倒是可以,但如果人人都这样那可绝对不行。因为这会引起米价下跌的。我们不是降价而是表达我们白记的诚信。如果将来有人问起,你们一定得推说是下面的伙计自己干的。”
他的话刚说完,女人忍不住说道:“老爷的心眼可真多,怪不得人家说读书人的肚子里能撑船呢?这得要多少弯弯绕啊?”
第七章什么最赚钱?
这都什么呀到底是赞我还是骂我呢?没文化真可怕他的额头上的汗越发多了。
“我去趟洗手间。”男人说着,亡命般向后院冲去。
“洗手间?洗手间是哪?”四人的脑袋里同时出现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女人则是紧随而去。结果转了一圈在书房里找到了他:“这就是洗手间?”
女人的话让他额头上长出一条隐形黑线,他只好连连点头:“是啊、是啊。古书上说:瘦人长寿,我当然想长寿了,所以我决定把书房改称为希瘦间。”
“可是你已经很瘦了呀。”女人非常不解。
“没有最瘦,只有更瘦。”他胡诌了一通后,赶紧把话题扯开:“我决定从明天开始卖蛋。明天我就让九叔来拉玉米和豆饼的时候顺便送五百枚鸡蛋送到米号去,你看怎么样?”
“老爷,你不是说现在不能卖吗?”
“如果还不卖蛋的话,我们就要建新鸡舍了。另外还必须再增加人手。我想过了只出不进总不是个事。再说发展的太快,也不好。一来都是生手。二来卖蛋最好有个过程。循序渐进比较好。这一开始在咱米号里买蛋的肯定也不会多。得有个过程嘛。也免得咱们一下鸡蛋太多又找不到那么大的销路。”
“行,我听你的。”
“鸡蛋就按市价一斤八十文好了。不过,咱为了多拉点顾客,也得用点手段。把那些个头小的鸡蛋全挑出来。然后,客人每买一斤,咱就送一个小鸡蛋。你看怎么样?”
“好主意买蛋的人多了的话,咱大米的生意说不定也能好些。”女人高兴得直搓手,然后又叹了一口气:“可惜我们现在的鸡蛋太少,那些莱克亨和澳州黑的鸡蛋你肯定不会卖,那这样每天最多也就出两三百枚多鸡蛋。实在太少了点。”
“你刚才说什么?”男人直直的看着她。
“我……没说什么呀。”女人有些惶恐。
男人沉思了片刻,然后笑着大拍巴掌:“以蛋促米,这么简单的道理,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我还真的是榆木脑袋呀”
女人怔怔的望着他,有些不知所措。
“这个世界什么最赚钱?”白戎衣忽然兴高采烈的发问。
“嗯……”女人咬着指头想了半天最后说道:“鸦片”接着她又无限惊惧的说道:“老爷,鸦片不能做。咱不能开鸦片馆。那是害人的东西。”
白戎衣看到她的样子笑得越发浓了:“放心,我们肯定不会卖鸦片。这个世界上捞偏门的确可以赚钱,但是我还没有听说过哪个顶级商人是靠着捞偏门捞出来的。而且卖鸦片也不是最赚钱的买卖。”
女人明显放了心,揪了半天的衣角:“难道是茶叶?”
“是垄断。”
“垄断?是啥买卖?”
“垄断不是什么买卖。这么说吧,麦麸便宜吧?可是如果全上海只有咱们一家米店卖麦麸,你说咱们能不能赚到钱?这就叫垄断。”白戎衣继续侃侃而谈:“又比如说以后全上海只有咱们一家卖鸡蛋,你说咱们能赚多少钱?”
“怎么可能呢?”女人下意识的反口问道。
“当然可能了。你也调查过了,在上海那些蛋贩子去农村收蛋的价格是五十六到六十文一斤,而现在市场上一般卖到八十文一斤。为什么呢?因为上海附近的蛋源不够,不少鸡蛋都是从苏北运过来的。这些运费、厘金、损耗算在里面,比直接从本地收购的还要每斤差不多得要将近七十文。所以零售八十文一斤也不算太贵。可是你知道咱们的鸡蛋成本多少吗?买鸡的钱、饲料、人工费加在一起我粗略的算了一下:一斤芦花鸡蛋的成本咱现在是五十二文。这还是因为咱们现在鸡的数量太少,而一开始买鸡的费用又都摊平了进去。到了以后,我估计咱们应该能做到一斤鸡蛋约四十五文的成本。而将来等数量上去了澳洲黑和莱克亨成本会更低。甚至可能低过四十文。只要咱们的数量足够多,你说谁能够竞争的过我们呢?”
这是男人第一次说出了他的野心,女人一时有些呆住了:“那咱什么时候才能垄断啊。”
“快了等咱们有了二十万只蛋龄母鸡的时候就差不多了。我估计快则一年,慢则一年半。”男人信心灼灼。
春衣有些失神,话都说得结结巴巴的:“那得赚多少钱啊?”
“这才哪到哪呢?垄断还会有附加价值。”
春衣对于这些陌生的新名词,完全不明白啥意思,只是全神贯注的听。
“说简单一点就是。等到全上海只有咱们卖鸡蛋。而他咱们的鸡蛋呢将来只会选择在自己米店中销售。当然了,到时候肯定要再开几家分店才行。根据你提供的数据,现在上海每天销售大约鲜鸡蛋七万到八万个。按照一人两枚来计算,也就是说有三万五到四万人每天在消费鲜鸡蛋。这些人要买鸡蛋,就只能到咱们米店来。只要咱们米店中的米价格、质量不比别的米店高、差,如果他们和别家米店没有特殊关系的话,时间一长,他们有什么理由不从我们的米店买米呢?而如今长期买鲜鸡蛋吃的人绝大多数都是中产阶级以上的人,这些人都有稳定不菲的收入,许多人后面还有一个庞大的家族。只要这些人中大部分的家庭的粮食都从我们的米店采购,那么上海的第一大米商就非我们莫属。而我相信,这一点我们要做到并不困难。我促销的方法可是很多的。到了那个时候,咱们就不用经过粮帮这一层的转手。这样米的成本又会下降一大截。那我们将在米的价格上也拥有相对的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咱们垄断上海的米市也许并不会仅仅是个梦。”
白戎衣一大段话说下来,喉咙有些发干。转头看女人,发现她就这么直直的看着自己,眼珠子都不动了。好半天,女人才说了一句话:“老爷,到那个时候咱们得请多少人来帮咱数钱啊”
“到那个时候,咱不数钱,咱专门雇人拿杆大秤称钱。”
“老爷,咱们真会有这一天吗?”女人的眼珠子发红,鼻子里尽是液体。
“肯定有。不过,能不能真的做到垄断蛋市进而垄断米市,就不好说了。虽然理论上没有问题,但是成事在人,谋事在天。我这只是根据正常的商业逻辑来推断,但是生意场上的事情并不完全取决于生意场上。”他看到女人听得迷糊的样子,开心的笑了:“不过你放心,有一点不会变,将来咱们肯定会很有钱。咱家不但要拿秤秤银元,还要拿秤秤银票呢?”
女人“扑哧”一下笑了:“那还不如自己开钱庄呢?”
“那咱就开钱庄好了?”
“老爷,你不是还想着垄断票号、钱庄吧?”
“难说,看爷到时候高不高兴。”
第八章洋行
转眼又是一个多月过去,白戎衣整日里忙个不停。但是用他自己话来说:他是累但快乐着。
期间,他还头一次下地收割了一回稻子。他虽然小时候也在农村长大,但是村里田地极少,一家人又忙着养鸡,于是很早就把责任田转租给同村人了。因此,这农活对他来说来真是开天辟地第一回呢?不过,总共只有五亩稻田,十几个人开工,倒也没觉得多累。
只是,他又给自己找了点事做。因为春衣总是抱怨每天的鸡蛋太少,于是他就想了个主意:收购。江湾附近的农家基本上只要不是穷的揭不开锅都会多少养几只鸡。虽然这样一来成本上去了,但是钱还是能赚到的。反正现在离垄断蛋市还早着呢?赚钱之外呢,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慢慢的扩大白记的销蛋量。对于这个主意,春衣乐得合不拢嘴。
因为才过去一个月,从账面上来看足秤加一的威力并没有怎么发挥出来,十月份两家米号的盈利除去鸡蛋外,基本和往年持平。不过,这已经让春衣很高兴了。因为十月的米市虽说比九月强点,但是还是不怎么景气。这也很正常米价一直在缓慢下降,这个时候当然谁也不会多买米。但是这个月的最后几天,米号人流量和盈利都有所增加。不知道是因为“足秤加一”呢还是因为鸡蛋的缘故。但是有一点还是清楚地,那就是现在每天大约七百多枚鸡蛋还是不够卖的。
收蛋的时候,正好家家户户都在收割。他一想反正还有些余钱,不如再收些稻子。再怎么样也比不会比粮帮或者米客那里进的要高。只是收的都是谷子,于是一个大难题摆在面前:碾米。白大东家觉得闲着也是闲着,而且院子里腾出来作仓库的屋子暂时也没什么用。干脆自己碾米得了。机器当然是没有的,只能用石臼。好在他也不急,谁愿意臼就臼,而他自己每天黄昏都要臼那么一个多小时,全当锻炼身体。别说一个月下来,人还真健壮不少。
今天是个大日子,他要和怡太洋行的蛋楼大班派纳商讨合作的事宜。半个多月前,他和春衣一次吃饭时无意中说起,他们的养鸡场要做大,最关健的一步就是得通过洋行做出口。因为出口需要的蛋数目极大,而且和洋人做生意有个好处就是相互之间是纯粹的利益关系。他们的成本低,洋人多半会和他们交易的。等他们逐步占领了出口的份额以后,再转回头来进攻上海的蛋市,阻力就会小很多。因为如果失去了出口的业务,绝大多数的蛋行就算还能生存下去,也只是苟延残喘。
当然他当时只是这么一说,因为现在的成年的母鸡还不过六百余只,第一批孵出的小鸡倒是快进入蛋龄了。断断续续的也有些开始下蛋了。但是要真正进入蛋期,这批新母鸡还要等到下个月。这个时候去找洋行有点早。他想着起码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等到蛋龄母鸡发展到五、六千只的时候,就可以一边扩大养鸡场,一边通过白记销些货,市场上也会有点名声了。这个时候找洋行就顺利的多了。他相信到那个时候,只要把洋人带到养鸡场来看一看,生意多半就没跑。
只是没想到,春衣当时就上了心,并交代了老尤去找关系。老尤也是宁波人,只不过老家是镇海。宁波人在上海洋行里做事的倒不少。老尤有个老乡刘子厚在怡太洋行作买办,老尤找到他后,他很爽快地表示愿意帮忙。没过两天,还真的来消息了。说是洋行的蛋楼大班派纳答应和白戎衣见面。
老实说,白戎衣对于这次见面并不怎么上心。为什么呢?因为怡太这家英资洋行只是一家小洋行。而且它的主营业务是丝楼、茶楼,也就是丝绸部、茶叶部,这蛋楼成立还不足两年,主要是收购鲜蛋和再制蛋装篓运销国外。但是洋行对于这方面业务不是太重视,所以它现在没有自己的蛋厂,又因为鲜蛋很难长途运输,因此它只是把蛋运往东南亚地区销售。所以数量并不多。去年一年,出口不过三十万枚。对于白戎衣来说这个量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而且老尤也问过刘子厚,知道洋行方面近期没有建立蛋厂的计划。这就意味着未来相当长的时间这个数子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不过呢,蚊子再小也是肉,另外也不能寒了春衣和老尤的心。于是白戎衣还是做了认真地准备。而且为此在前两天他还又紧急买了五百多只卢花鸡,又雇了十二个童工。因为他可不想带洋人来看的时候丢了脸。而这样一来,现在进入蛋期的母鸡就有约一千二百只。年出口三十万枚,换算成天,也就是一天八百余枚。这个数量差不多够了。何况到了下个月,鸡场将会有近四千多只母鸡陆续进入产蛋期。
怡太洋行二楼小厅。
白戎衣坐在那里肺都快气炸了。
约好了是下午两点钟,他们是一点半就到了。结果是人家有急事出去了,不过刘子厚在一旁说最多一个小时就回来。那还有什么说的,谁没有个急事,既来之则安之,等吧
好在老尤和春衣一道陪他去的,倒也不寂寞。再加上旁边还有一个刘子厚陪聊也不错。刘子厚三十余岁和老尤同村。刘家算得上是村中首富了,他父亲还是个举人。更难得是相当开明,甲午之战后老举人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认识清楚自己越来越弄不明白的世界,于是就将他送到了法国留学,学的是印染。庚子年回国后,先是在瑞记洋行作丝通事(翻译),去年则到了怡太洋行作买办。
白戎衣来到这个时代三个多月了。遇到的人中文盲占了95%,最有文化的人就是读了五年私塾的老尤了。虽然来之前就有心理准备,但是第一次遇到留学生,不禁还是有些好奇的。
等到老尤和他寒暄了一阵之后,两人开始交流起来。白戎衣对于这个时代的留学生是一点不了解,所以干脆和他大侃法国的历史。虽然很多东西他记忆不是很清晰,但是泛泛而谈还是没有问题的,于是从圣女贞德到拿破仑,从普法战争到巴黎公社,他是眉飞色舞,大放厥词。
刘子厚留学的时候已经二十岁了,是两个孩子的爹,从心理来说他实在是不愿意去,但是他更不愿意去考科举。所以在法国虽然留学六年,但是他的法语水平实在是不怎么样,专业课也是马马虎虎、得过且过。唯一的收获是在那里和一个中国女子一见钟情,五年后,带着一对双胞胎儿子和小妾高高兴兴把家还。家里的鸡飞狗跳就不说了,老举人本来想筹钱给他开一家染厂,但是被他竭力推辞了。他自己知道自己不是那块料,就别糟蹋钱了。因此,这才到上海瑞记洋行作了丝通事。
他对法国的历史了解实在是泛泛,对法国美女的了解倒还是有一些。因此虽然白戎衣的谈辞间错误不少,但是他也一无所知。只是心理暗暗感叹:能人啊不愧十四岁就中了秀才。可惜了,要不是没了科举,这人估计了不得
白戎衣说的是口干舌燥,低头喝茶却发现这茶怎么没一点茶味了。也是,都添了六次水了,还能有茶味吗?抬头一看墙上的挂钟,发现已然是下午四点了。
等了两个多钟头,这下他真有些急了。
而等刘子厚再次回来一脸尴尬的告诉他们派纳倒是已经回来了,不过现在又有事情要出去,所以今天看来是见不了他们了。
白戎衣心头火起,这洋人不是耍人玩吗?什么大班,不过就是个高级打工仔,牛个球老子原本就不想来见你,什么玩艺?看着身上的西装,他更是心头有气。
因为刘子厚事先告诉过老尤:派纳是个英国贵族,为人有些傲慢。他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不和穿长袍马褂的人做生意。所以他们最好还是穿西装来。
老实说,对白戎衣来说,这长袍马褂穿在身上的确别扭的很。穿上西装,尽管样式可能和二十一世纪的审美观有不少差异,但是总还是能找回到一点以前的影子。他来了三个多月,倒一直没有想过这方面的事情。只是从一个英国人的口里说出这样的话,让他全身都不舒服。如果他早知道的话,他肯定是不会来的。
只是,不知道春衣怎么就猜的到他的心思,所以事先没有告诉他。只是按照他的尺寸去和昌西服店买了套西服。而老尤自然也得了一件,乐得他笑不拢嘴。衣服已经买了,白戎衣实在不好意思拒绝,所以还是来了。没想到却是这么个结果。
他的脸很难看,涨成了酱紫色。
刘子厚站在那里,脸色也是奇差,嘴里嚅动着,不知道说什么好。
最后,还是老尤走到他的身边,叫了一声:“东家”
白戎衣叹了口气,不管怎么说人家刘子厚是帮忙的,就别让人家难做了。他点点头:“咱们走吧”
说着一行三人就走出小厅,下楼。刘子厚默默的跟在后面,送他们下楼。
就在下楼的时候,有两个洋人从对面走过来,也往楼下走。走在最后的刘子厚脸色更难看了,不过好在三人都没有看到。
两个洋人不知道在说什么,一边说,一边还比划着,给人感觉是在讲一个兴高采烈的话题。M
VIP卷 外卷三
第六章
包身契订了。便宜的让白戎衣心里直发颤。包身费为十五块大洋,期限为五年。也就是说干五年活,在包食宿的情况下才需要十五块大洋。而且这五年内,雇工几乎和奴隶是同等待遇。
阿大先生老尤还嘴一撇说道:“阿秀心太软了。本来最多八块大洋就够了。这些工最大的十二岁,小的才八岁,能干什么的?现在的粮食可是贵的很。这些工可都在长身体,吃起来还不玩命?”
白戎衣看着这位四十余岁的账房无语。他的敬业哪怕是常常被他告黑状的柳春衣也是佩服的。女人在向他介绍白记的时候,曾反复的说老尤是最好的账房。
看着这个一脸诚恳地中年人,他只能长叹一声,并有了一丝明悟:这是一个吃人的时代
一共雇了十四人。八男六女。都是和小龙小虎常凑在一起的小乞儿。原本暂时不需要这么多人,不过女人同情心泛滥,而男人则觉得最多过两月还得雇人,还是一次清吧。
最大的男孩十二岁叫李大柱,可惜人却长得瘦瘦小小,白戎衣很担心,风一吹会把他刮倒了。
小雇工们一个个喜笑颜开的摩挲着发给他们的一块大洋。老尤说了,因为他们没有中保,所以照规矩钱是不能先发的。只能干一年发一年。最后还是他作主,一人先发了一块银元。
晚上,白戎衣带着他的十四名童工,还有从米号里支的玉米、麦麸、豆饼回到了江湾的院子。
他当晚就分配了活计。
因为晚稻已经下种,现在正是农闲。所以他让九叔带着三个大一点的男童在院子里盖几座鸡舍。
分了两个女孩跟着他学孵化。两个女孩跟着他学养蛆。另有两男两女负责喂鸡。最后再让宋大虎带着剩余的三个男孩去江边上拾些贝壳、螺丝或者到那些荒地上看能不能挖些蚱蜢、蚯蚓回来。在蛆还没有养出来之前,用这些充作蛋白质的饲料也不错。
………
忙碌起来总是感觉到时光过得飞快。
转眼就到了十月。
白戎衣在那位汉斯夫人的联络下又买到了四十三只莱克亨。三十母十三公,老实说公鸡实在有些多,不过这次的价格是两元三只,还附带五十多枚蛋。他实在不好意思再挑拣。半个月前他又买了三百余只芦花鸡。如今他已经有了成年的莱克亨母鸡五十只公鸡,澳洲黑母鸡三十四只,十六只芦花母鸡五百余只。孵化出来的莱克亨小鸡则有三百余多、澳洲黑小鸡一百二十多只,芦花小鸡近一千只。
柳春衣也发现了莱克亨母鸡确实能生。而吃了饲料的芦花鸡产蛋量也上升了不少。
因此柳春衣觉得买的鸡还是太少,反而催着他再买点鸡。但是他觉得暂时保持这个规模差不多了。毕竟这个月没有卖出一只蛋,生出来的蛋全拿去孵化了。现在所有孵化出来的小鸡已经有一千四百多,还有近四千多只鸡蛋正在孵化中。
此外小雇工们现在还不是非常熟练,再要买鸡,只怕又再要再雇人,而院子里的鸡舍也容纳不下。他想着等再过一个秋收后再说吧。
因为小雇工们大多勉强已经都能独立进行工作了,所以白戎衣自己反而闲了下来。
一个月来,他让柳春衣去打听上海蛋市的事情也有了眉目。有好消息却也有坏消息。好消息是蛋市中并没有太强大的势力。光绪以前,上海市场上的鲜蛋主要由农民或蛋贩直接在各集市上贩卖。虽然市场上也有一些蛋行但这些蛋行大多都是由咸鱼行或地货行兼营,以经营鸭蛋、皮蛋、咸蛋为主,很少经营鲜鸡蛋。而且蛋行数量很少,规模也不大。只是光绪以后,英、美、德、日等国洋行先后在上海向华商蛋行收购鲜蛋和再制蛋装篓运销国外;加上上海的洋人渐多,他们喜欢吃鲜鸡蛋,所以蛋行发展迅速,并且大多改以经营鲜鸡蛋为主。现在上海最大的蛋行是协记和郑源泰,他们都是正经的商人,没有什么黑道和官方背景。
上海如今每日销售的鲜鸡蛋大约在8、9千斤,但是出口的数量却很大。仅郑源泰一家去年就通过洋行出口数百万只再制蛋。
好消息自然是蛋市上基本是正常的商业竞争。坏消息嘛,上海的蛋市比自己原来想象的要膨大的多。主要是没有料到现在的鸡蛋出口量这么大。看来想要独占上海蛋市就必须在出口上占上大份额、甚至绝大多数份额。而如果要拿下出口的大部分份额,估计最少养鸡场的规模也要二十万只鸡以上才行。
他感觉到了压力,但是同时也松了一口气。只要是正常的商业竟争,他都不怕。再说要做出口他估计他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首先他英文、法文都过得去,可以和洋人直接沟通。其次他比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更了解洋人,同时也更能认同那些洋人的价值观。最重要的是他坚信他的鸡蛋的成本要比蛋行低,甚至可以说要低不少。因为据了解还没有哪家蛋行自己办了养鸡场的,鸡蛋大多数都是从本地收购甚至是从外地运过来的。这样一来,成本自然要比他高去很多。
“老爷,你乐什么呢?笑得这么贼?”人总是会改变的。虽然一个多月来,他们的见面的次数算不上太多,但是柳春衣明显感觉到男人和以前的确是彻底不同了。首先是勤快了。以前他可是个家里油瓶倒了都不会扶一下的一心只扑在圣贤书的读书人,而现在他几乎什么活都肯干。竟然连那些她看着头皮发麻的蛆虫他都毫不顾忌。其次是和善了。倒也不是说原来他不和善。只是他原来对家里的帮工从来都是爱理不理,难得说上一句话那也绝对是鼻孔朝天不带正眼瞧人的。如今可不同了,不但是和善,简直是有点没上没下,按九叔的话来说就是完全没有了读书人的那股子酸劲。而老尤则惊呼少东家这还是读书人吗?
不管别人怎么说,春衣觉得如今的男人很好,这才象是居家过日子。一家人何必要干什么都端着架子呢?所以呢如今她说话也不那么拘谨呢,有时还能和他开两句玩笑。
“怎么有空到后面来?”他确实感到有些奇怪。春衣可是个不折不扣地敬业人士,而且人勤快的不行。按她自己的话,这要是一停下来,总觉得全身都不对劲。现在可是刚过晌午,虽说自己难得回来一次,但是刚才可是在吃饭时已经寒暄过一阵的。
“无聊,来和你聊聊天。”
男人用诧异的眼光望着她。
女人的脸红的像个苹果:“你别乱想,店里生意不好,我看着难受,所以到后面来透透气。”
“生意不好吗?”
“是啊。这米价倒是降下来了,前几天米号的零售就跌破八元了。可是生意还是清淡得很。老尤把九月份的利润算出来了。将你从店里支走的玉米、麦麸、豆饼另外记了帐,两家米号的帐还最后清,光行里九月份赚的还不到一千个大洋。”
白戎衣吃了一惊,这店里的生意虽然他不管,但是现在名以上这可都是他的钱,他怎么能不上心呢?往年里一年的利润最少也在两万元,平均下来每月都得一千六、七。虽说因为八月份囤了些粮,亏了一百五十多块大洋,但是也不至于连一千大洋都不到啊
“怎么会这样呢?”
“现在市面上都指着米价还能再跌些,再说新粮也快收了。所以啊,大家都是尽量的少买米。此外咱南市这月又开了一家米行,北市那边听说开了两家,虽然资本都不到1万元,,但也分了些生意过去。”女人有气无力地说着:“这几天就越发不行了。”
“走,去前面看看。”白戎衣大踏步地向外走去。
“怎么样?想出主意没?”女人殷勤的用着大蒲扇帮他扇风赶蚊。
快两小时,只来一家米号来批了买了五石糙米。倒是有两个掮客(米粮经纪人)三个米客上门来兜售。看来如今这米市的确有些惨淡。
“主意倒是很多。”白戎衣这话一说,老尤、大毛和学徒小黑都忍不住凑了过来,谁知道他却转嘴又说道:“可惜上海的米行太多,白记占的份额太少。那些促销的法子都不能用。要不然等于自己搬石头砸自己的脚,最后非害死自己不可。”
“怎么会?”女人把她那双大眼睛睁得溜圆,一脸的不信。
“当然会。要是把我那些促销的点子用上,的确可以招揽上许多顾客上门。可是如今的买卖人哪个不是精似猴,有样自然学样。要不了几天,就会被别人学了去。而这促销,说到根上就两个字:让利。你让人觉得有便宜可占,他自然就会买。咱白记虽然规模不算小,但米行中比我们大的却也不少,几家大米行后面还都有粮帮或者钱庄支持。咱要是什么都不错,起码还能维持如今的局面,这商战一旦打起来,到最后只会便宜了那些大店。一场争斗下来,店里的生意还不如现在呢?”
男人的话让老尤点了点头,不过其他三人都是一脸失望。
“难不成,咱们只能这么干等着。”女人的蒲扇也停了下来。
“那倒也不是。米行方面我倒暂时没有想到什么好办法。但是咱的两家米号倒是能够搞一些隐蔽的促销。虽然见效慢一些,但是效果还是会有,至少回头客会越来越多。等口碑传出去之后,生意自然会好起来。而且就算有别的米号模仿,数量也不会太多。因为毕竟咱没有大张旗鼓吗?”
“慢就慢吧,只要不这样半死不活就行。啥法子快说。”女人就是急脾气,一下高兴起来,使劲地拽着他的胳膊。
“这法子就四个字:足秤加一。”白戎衣说话的时候眼睛从四个人的脸上依次扫过。
大毛的脸上毫无表情,女人的脸上挂着疑惑,老尤似有所悟,最让他有些惊讶的是学徒小黑眼睛亮了一下,笑了。老尤很快就能明白,一点不稀奇,再怎么说他也是上个五年私塾的人。不过,小黑这个大字不识的十四岁小学徒似乎也明白了,让他感到有些意外。
这一个多月,他一面教着童工们养鸡,同时也在用心观察这些人。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不断地调整他们的岗位,然后又从中选出了几个能管事的。所以时不时地就会冒出考察人的欲望。如果小黑真能明白的话,看来也算得上是个人才了,起码比大毛要强。
“老爷,你说的是啥意思啊?”女人晃动着他的手臂,不自禁的撒起娇来。弄得他额头上顿时布满了汗。不过,这么多人在,怎么也得给她点面子,挺住了、挺住了。
白戎衣把头转向小黑:“小黑,你说说啥意思?”
小黑挠了挠后脑勺:“东家,我说错了你可别笑我。我想着是不是说,每次卖货这秤一定要足,然后在足秤的情况下再加一……一两,这样客人就会觉得占了便宜。以后自然会有回头客了。”
“行啊,小黑,说得不错。”白戎衣笑眯眯的拍了拍他的肩膀:“这个月的薪水加五百文。”
小黑高兴坏了,学徒根本就没有薪水。顶多也就年节时候发点米让他带回家。这可是他赚得第一笔钱,他连连鞠躬:“谢谢东家、谢谢东家。”
“不用谢,以后你用心做事就是谢我了。不过呢,我这里要纠正一下,加的可不是一两。你想啊,要是人买半斤米,咱给加一两,那咱不是赔本赚吆喝吗?如果人买一石米,咱给他加一两,那估计人看都不会看。咱等于白赔了个笑脸。而且这事要是传出去,别人肯定还会说咱小气。咱可就里外不是人了。”
白戎衣的话说完,女人和大毛都忍不住笑了起来。小黑则是局促的站在那里使劲地抓头:“东……东家,那怎么办?”
“这个加一的一,米号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你们也都晓得,米号的利润只有两成,虽说咱的米号是从我们这里直接拿货,但是也不能破了这规矩。这两成里面还包括了税、捐还有米号雇工的薪水。所以最多只能让十分之一。具体怎么弄,让他们自己琢磨吧。我的要求就是两条:一加的时候要自然,不要太做作,二加的时候一定得想办法让客人看见,咱可不能做无名英雄。”
他的话一说完,又惹来一阵大笑。
“那咱行里为什么不这么干呢?”大毛忍不住问道。
“这还用问?”女人瞪了他一眼:“米号是零售。客人都是直接买米,这消息传出去也慢。再说米号大多本小胆子也小,让一成利,可没几家敢作。米行就不同了。来这都是搞批发的米号,一点点什么消息立刻就传出去了。而米行的本钱足,说不定第二天就有人会跟风。”
“说得对。不过我也没有要说一定让一成,只是说最多一成。这么说吧。我的意思是要让客人感受到我们白记的诚意,只要达到了这个效果自然是送的越少越好。如果偶然有几个客人送一成倒是可以,但如果人人都这样那可绝对不行。因为这会引起米价下跌的。我们不是降价而是表达我们白记的诚信。如果将来有人问起,你们一定得推说是下面的伙计自己干的。”
他的话刚说完,女人忍不住说道:“老爷的心眼可真多,怪不得人家说读书人的肚子里能撑船呢?这得要多少弯弯绕啊?”
第七章什么最赚钱?
这都什么呀到底是赞我还是骂我呢?没文化真可怕他的额头上的汗越发多了。
“我去趟洗手间。”男人说着,亡命般向后院冲去。
“洗手间?洗手间是哪?”四人的脑袋里同时出现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女人则是紧随而去。结果转了一圈在书房里找到了他:“这就是洗手间?”
女人的话让他额头上长出一条隐形黑线,他只好连连点头:“是啊、是啊。古书上说:瘦人长寿,我当然想长寿了,所以我决定把书房改称为希瘦间。”
“可是你已经很瘦了呀。”女人非常不解。
“没有最瘦,只有更瘦。”他胡诌了一通后,赶紧把话题扯开:“我决定从明天开始卖蛋。明天我就让九叔来拉玉米和豆饼的时候顺便送五百枚鸡蛋送到米号去,你看怎么样?”
“老爷,你不是说现在不能卖吗?”
“如果还不卖蛋的话,我们就要建新鸡舍了。另外还必须再增加人手。我想过了只出不进总不是个事。再说发展的太快,也不好。一来都是生手。二来卖蛋最好有个过程。循序渐进比较好。这一开始在咱米号里买蛋的肯定也不会多。得有个过程嘛。也免得咱们一下鸡蛋太多又找不到那么大的销路。”
“行,我听你的。”
“鸡蛋就按市价一斤八十文好了。不过,咱为了多拉点顾客,也得用点手段。把那些个头小的鸡蛋全挑出来。然后,客人每买一斤,咱就送一个小鸡蛋。你看怎么样?”
“好主意买蛋的人多了的话,咱大米的生意说不定也能好些。”女人高兴得直搓手,然后又叹了一口气:“可惜我们现在的鸡蛋太少,那些莱克亨和澳州黑的鸡蛋你肯定不会卖,那这样每天最多也就出两三百枚多鸡蛋。实在太少了点。”
“你刚才说什么?”男人直直的看着她。
“我……没说什么呀。”女人有些惶恐。
男人沉思了片刻,然后笑着大拍巴掌:“以蛋促米,这么简单的道理,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我还真的是榆木脑袋呀”
女人怔怔的望着他,有些不知所措。
“这个世界什么最赚钱?”白戎衣忽然兴高采烈的发问。
“嗯……”女人咬着指头想了半天最后说道:“鸦片”接着她又无限惊惧的说道:“老爷,鸦片不能做。咱不能开鸦片馆。那是害人的东西。”
白戎衣看到她的样子笑得越发浓了:“放心,我们肯定不会卖鸦片。这个世界上捞偏门的确可以赚钱,但是我还没有听说过哪个顶级商人是靠着捞偏门捞出来的。而且卖鸦片也不是最赚钱的买卖。”
女人明显放了心,揪了半天的衣角:“难道是茶叶?”
“是垄断。”
“垄断?是啥买卖?”
“垄断不是什么买卖。这么说吧,麦麸便宜吧?可是如果全上海只有咱们一家米店卖麦麸,你说咱们能不能赚到钱?这就叫垄断。”白戎衣继续侃侃而谈:“又比如说以后全上海只有咱们一家卖鸡蛋,你说咱们能赚多少钱?”
“怎么可能呢?”女人下意识的反口问道。
“当然可能了。你也调查过了,在上海那些蛋贩子去农村收蛋的价格是五十六到六十文一斤,而现在市场上一般卖到八十文一斤。为什么呢?因为上海附近的蛋源不够,不少鸡蛋都是从苏北运过来的。这些运费、厘金、损耗算在里面,比直接从本地收购的还要每斤差不多得要将近七十文。所以零售八十文一斤也不算太贵。可是你知道咱们的鸡蛋成本多少吗?买鸡的钱、饲料、人工费加在一起我粗略的算了一下:一斤芦花鸡蛋的成本咱现在是五十二文。这还是因为咱们现在鸡的数量太少,而一开始买鸡的费用又都摊平了进去。到了以后,我估计咱们应该能做到一斤鸡蛋约四十五文的成本。而将来等数量上去了澳洲黑和莱克亨成本会更低。甚至可能低过四十文。只要咱们的数量足够多,你说谁能够竞争的过我们呢?”
这是男人第一次说出了他的野心,女人一时有些呆住了:“那咱什么时候才能垄断啊。”
“快了等咱们有了二十万只蛋龄母鸡的时候就差不多了。我估计快则一年,慢则一年半。”男人信心灼灼。
春衣有些失神,话都说得结结巴巴的:“那得赚多少钱啊?”
“这才哪到哪呢?垄断还会有附加价值。”
春衣对于这些陌生的新名词,完全不明白啥意思,只是全神贯注的听。
“说简单一点就是。等到全上海只有咱们卖鸡蛋。而他咱们的鸡蛋呢将来只会选择在自己米店中销售。当然了,到时候肯定要再开几家分店才行。根据你提供的数据,现在上海每天销售大约鲜鸡蛋七万到八万个。按照一人两枚来计算,也就是说有三万五到四万人每天在消费鲜鸡蛋。这些人要买鸡蛋,就只能到咱们米店来。只要咱们米店中的米价格、质量不比别的米店高、差,如果他们和别家米店没有特殊关系的话,时间一长,他们有什么理由不从我们的米店买米呢?而如今长期买鲜鸡蛋吃的人绝大多数都是中产阶级以上的人,这些人都有稳定不菲的收入,许多人后面还有一个庞大的家族。只要这些人中大部分的家庭的粮食都从我们的米店采购,那么上海的第一大米商就非我们莫属。而我相信,这一点我们要做到并不困难。我促销的方法可是很多的。到了那个时候,咱们就不用经过粮帮这一层的转手。这样米的成本又会下降一大截。那我们将在米的价格上也拥有相对的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咱们垄断上海的米市也许并不会仅仅是个梦。”
白戎衣一大段话说下来,喉咙有些发干。转头看女人,发现她就这么直直的看着自己,眼珠子都不动了。好半天,女人才说了一句话:“老爷,到那个时候咱们得请多少人来帮咱数钱啊”
“到那个时候,咱不数钱,咱专门雇人拿杆大秤称钱。”
“老爷,咱们真会有这一天吗?”女人的眼珠子发红,鼻子里尽是液体。
“肯定有。不过,能不能真的做到垄断蛋市进而垄断米市,就不好说了。虽然理论上没有问题,但是成事在人,谋事在天。我这只是根据正常的商业逻辑来推断,但是生意场上的事情并不完全取决于生意场上。”他看到女人听得迷糊的样子,开心的笑了:“不过你放心,有一点不会变,将来咱们肯定会很有钱。咱家不但要拿秤秤银元,还要拿秤秤银票呢?”
女人“扑哧”一下笑了:“那还不如自己开钱庄呢?”
“那咱就开钱庄好了?”
“老爷,你不是还想着垄断票号、钱庄吧?”
“难说,看爷到时候高不高兴。”
第八章洋行
转眼又是一个多月过去,白戎衣整日里忙个不停。但是用他自己话来说:他是累但快乐着。
期间,他还头一次下地收割了一回稻子。他虽然小时候也在农村长大,但是村里田地极少,一家人又忙着养鸡,于是很早就把责任田转租给同村人了。因此,这农活对他来说来真是开天辟地第一回呢?不过,总共只有五亩稻田,十几个人开工,倒也没觉得多累。
只是,他又给自己找了点事做。因为春衣总是抱怨每天的鸡蛋太少,于是他就想了个主意:收购。江湾附近的农家基本上只要不是穷的揭不开锅都会多少养几只鸡。虽然这样一来成本上去了,但是钱还是能赚到的。反正现在离垄断蛋市还早着呢?赚钱之外呢,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慢慢的扩大白记的销蛋量。对于这个主意,春衣乐得合不拢嘴。
因为才过去一个月,从账面上来看足秤加一的威力并没有怎么发挥出来,十月份两家米号的盈利除去鸡蛋外,基本和往年持平。不过,这已经让春衣很高兴了。因为十月的米市虽说比九月强点,但是还是不怎么景气。这也很正常米价一直在缓慢下降,这个时候当然谁也不会多买米。但是这个月的最后几天,米号人流量和盈利都有所增加。不知道是因为“足秤加一”呢还是因为鸡蛋的缘故。但是有一点还是清楚地,那就是现在每天大约七百多枚鸡蛋还是不够卖的。
收蛋的时候,正好家家户户都在收割。他一想反正还有些余钱,不如再收些稻子。再怎么样也比不会比粮帮或者米客那里进的要高。只是收的都是谷子,于是一个大难题摆在面前:碾米。白大东家觉得闲着也是闲着,而且院子里腾出来作仓库的屋子暂时也没什么用。干脆自己碾米得了。机器当然是没有的,只能用石臼。好在他也不急,谁愿意臼就臼,而他自己每天黄昏都要臼那么一个多小时,全当锻炼身体。别说一个月下来,人还真健壮不少。
今天是个大日子,他要和怡太洋行的蛋楼大班派纳商讨合作的事宜。半个多月前,他和春衣一次吃饭时无意中说起,他们的养鸡场要做大,最关健的一步就是得通过洋行做出口。因为出口需要的蛋数目极大,而且和洋人做生意有个好处就是相互之间是纯粹的利益关系。他们的成本低,洋人多半会和他们交易的。等他们逐步占领了出口的份额以后,再转回头来进攻上海的蛋市,阻力就会小很多。因为如果失去了出口的业务,绝大多数的蛋行就算还能生存下去,也只是苟延残喘。
当然他当时只是这么一说,因为现在的成年的母鸡还不过六百余只,第一批孵出的小鸡倒是快进入蛋龄了。断断续续的也有些开始下蛋了。但是要真正进入蛋期,这批新母鸡还要等到下个月。这个时候去找洋行有点早。他想着起码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等到蛋龄母鸡发展到五、六千只的时候,就可以一边扩大养鸡场,一边通过白记销些货,市场上也会有点名声了。这个时候找洋行就顺利的多了。他相信到那个时候,只要把洋人带到养鸡场来看一看,生意多半就没跑。
只是没想到,春衣当时就上了心,并交代了老尤去找关系。老尤也是宁波人,只不过老家是镇海。宁波人在上海洋行里做事的倒不少。老尤有个老乡刘子厚在怡太洋行作买办,老尤找到他后,他很爽快地表示愿意帮忙。没过两天,还真的来消息了。说是洋行的蛋楼大班派纳答应和白戎衣见面。
老实说,白戎衣对于这次见面并不怎么上心。为什么呢?因为怡太这家英资洋行只是一家小洋行。而且它的主营业务是丝楼、茶楼,也就是丝绸部、茶叶部,这蛋楼成立还不足两年,主要是收购鲜蛋和再制蛋装篓运销国外。但是洋行对于这方面业务不是太重视,所以它现在没有自己的蛋厂,又因为鲜蛋很难长途运输,因此它只是把蛋运往东南亚地区销售。所以数量并不多。去年一年,出口不过三十万枚。对于白戎衣来说这个量没有太大的吸引力,而且老尤也问过刘子厚,知道洋行方面近期没有建立蛋厂的计划。这就意味着未来相当长的时间这个数子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不过呢,蚊子再小也是肉,另外也不能寒了春衣和老尤的心。于是白戎衣还是做了认真地准备。而且为此在前两天他还又紧急买了五百多只卢花鸡,又雇了十二个童工。因为他可不想带洋人来看的时候丢了脸。而这样一来,现在进入蛋期的母鸡就有约一千二百只。年出口三十万枚,换算成天,也就是一天八百余枚。这个数量差不多够了。何况到了下个月,鸡场将会有近四千多只母鸡陆续进入产蛋期。
怡太洋行二楼小厅。
白戎衣坐在那里肺都快气炸了。
约好了是下午两点钟,他们是一点半就到了。结果是人家有急事出去了,不过刘子厚在一旁说最多一个小时就回来。那还有什么说的,谁没有个急事,既来之则安之,等吧
好在老尤和春衣一道陪他去的,倒也不寂寞。再加上旁边还有一个刘子厚陪聊也不错。刘子厚三十余岁和老尤同村。刘家算得上是村中首富了,他父亲还是个举人。更难得是相当开明,甲午之战后老举人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认识清楚自己越来越弄不明白的世界,于是就将他送到了法国留学,学的是印染。庚子年回国后,先是在瑞记洋行作丝通事(翻译),去年则到了怡太洋行作买办。
白戎衣来到这个时代三个多月了。遇到的人中文盲占了95%,最有文化的人就是读了五年私塾的老尤了。虽然来之前就有心理准备,但是第一次遇到留学生,不禁还是有些好奇的。
等到老尤和他寒暄了一阵之后,两人开始交流起来。白戎衣对于这个时代的留学生是一点不了解,所以干脆和他大侃法国的历史。虽然很多东西他记忆不是很清晰,但是泛泛而谈还是没有问题的,于是从圣女贞德到拿破仑,从普法战争到巴黎公社,他是眉飞色舞,大放厥词。
刘子厚留学的时候已经二十岁了,是两个孩子的爹,从心理来说他实在是不愿意去,但是他更不愿意去考科举。所以在法国虽然留学六年,但是他的法语水平实在是不怎么样,专业课也是马马虎虎、得过且过。唯一的收获是在那里和一个中国女子一见钟情,五年后,带着一对双胞胎儿子和小妾高高兴兴把家还。家里的鸡飞狗跳就不说了,老举人本来想筹钱给他开一家染厂,但是被他竭力推辞了。他自己知道自己不是那块料,就别糟蹋钱了。因此,这才到上海瑞记洋行作了丝通事。
他对法国的历史了解实在是泛泛,对法国美女的了解倒还是有一些。因此虽然白戎衣的谈辞间错误不少,但是他也一无所知。只是心理暗暗感叹:能人啊不愧十四岁就中了秀才。可惜了,要不是没了科举,这人估计了不得
白戎衣说的是口干舌燥,低头喝茶却发现这茶怎么没一点茶味了。也是,都添了六次水了,还能有茶味吗?抬头一看墙上的挂钟,发现已然是下午四点了。
等了两个多钟头,这下他真有些急了。
而等刘子厚再次回来一脸尴尬的告诉他们派纳倒是已经回来了,不过现在又有事情要出去,所以今天看来是见不了他们了。
白戎衣心头火起,这洋人不是耍人玩吗?什么大班,不过就是个高级打工仔,牛个球老子原本就不想来见你,什么玩艺?看着身上的西装,他更是心头有气。
因为刘子厚事先告诉过老尤:派纳是个英国贵族,为人有些傲慢。他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不和穿长袍马褂的人做生意。所以他们最好还是穿西装来。
老实说,对白戎衣来说,这长袍马褂穿在身上的确别扭的很。穿上西装,尽管样式可能和二十一世纪的审美观有不少差异,但是总还是能找回到一点以前的影子。他来了三个多月,倒一直没有想过这方面的事情。只是从一个英国人的口里说出这样的话,让他全身都不舒服。如果他早知道的话,他肯定是不会来的。
只是,不知道春衣怎么就猜的到他的心思,所以事先没有告诉他。只是按照他的尺寸去和昌西服店买了套西服。而老尤自然也得了一件,乐得他笑不拢嘴。衣服已经买了,白戎衣实在不好意思拒绝,所以还是来了。没想到却是这么个结果。
他的脸很难看,涨成了酱紫色。
刘子厚站在那里,脸色也是奇差,嘴里嚅动着,不知道说什么好。
最后,还是老尤走到他的身边,叫了一声:“东家”
白戎衣叹了口气,不管怎么说人家刘子厚是帮忙的,就别让人家难做了。他点点头:“咱们走吧”
说着一行三人就走出小厅,下楼。刘子厚默默的跟在后面,送他们下楼。
就在下楼的时候,有两个洋人从对面走过来,也往楼下走。走在最后的刘子厚脸色更难看了,不过好在三人都没有看到。
两个洋人不知道在说什么,一边说,一边还比划着,给人感觉是在讲一个兴高采烈的话题。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