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 建设费用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皇宋锦绣最新章节!
节度使这个官职起源于唐朝,睿宗年间,为了方便征兵和统帅,节度使成为了正式的官职,可是随着局势的变幻,唐代从战略进攻转为了战略防守,多元化的统帅方式,有些不足以解决问题,节度使就逐步变成了军政一把手的代名词了。
最出名的节度使,应该是安禄山了的,他作为两任节度使的同时,又兼任河北采访使,虽然名义上没有统一,可是在实权上是统一的。
如果说,唐玄宗时期,节度使和采访使两者相互制衡,一个为军政,一个为民政,可是到了安史之乱之后,伴随着唐朝中枢光芒散去,节度使不但成为了军政一把手,同时也成为了世袭罔替的铁帽子职务,风气就变了。
节度使所管辖的区域成为了国中之国,唐朝后期的节度使力量,甚至可以掌控整个朝政。
宋建立后,宋太祖有惩于唐末五代时期节度使割据一方、相互混战的教训,对各节度使采用了赏钱夺权的办法,给予功臣银钱田地,要求他们解除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
节度使一般作为宰相卸任之后的荣誉职务,称“某某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所谓“使相“,也用于武臣的加官。
不过在众多节度使之中,有一种是例外的,那就是对于宗室的加封,有些时候,是可以去掌控。
唐朝的节度使很大,比如说晚唐时期李克用和朱温,都是控制着几州之地,他们跟一个王国没有多少区别,特别是朱温,自立为梁。
这个疆域可就大了,河南、山东两省,陕西、湖北的大部以及河北、安徽、江苏、甘肃、宁夏、辽宁的一部分,几乎占据了整个中原之地。
在北宋,各道就不用说了,全部都是省级行政区划,都非常的庞大,可是在边境的地方,有众多的细小军州,小的甚至连一个县都没有。
北宋吸取了唐朝灭亡的经验,唐朝是灭亡于边境节度使的,从安禄山开始,一直让盛唐由盛转衰,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到了晚唐时期,节度使的实力已经无法遏制了,强横的如同土皇帝一样。
北宋的赵匡胤黄袍加身,赵广义有是趁着太祖没有在意,也得到皇位了,兄死弟及,这或许在春秋战国时期比较常见,可是在一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很少出现,除非是没有选择了。
赵匡胤又不是没有儿子,所以,从立国之初,就相当重视这一点,一直压制着军方,提高文官的力量,可是节度使这么一个对于军事,对于边境很有好处的策略,还是要立下不过北宋对于节度使的控制也非常的到位,边境的军州,都不能太大,
相对比较的小,小的话,就不能成为尾大不掉的心腹大患了。
就算如此,大部分的节度使是虚职,很少有实职的,有一种例外,那就是宗室,在愿意的情况下,可以去边疆的军州,担任节度使。
这里面,边疆军州很小,保州已经很小了,边境军州,比保州小的,比比皆是,大部分都是相当于一县或者两县之地,方圆不过两三百里。
这样的地方,就算是统领一军,统帅军政大权,又有什么,更别说他们的位置,要么在强大的道夹缝之中,要么就是在边疆,身处在抵抗辽国的最前线上面。
云台山就是如此,不但小,没有一个行政区划,甚至连一个小小的县城,或者是镇都没有。
如果按照北宋的惯例,分封了就分封了,其他的就不用去管了,可是这个云台山岛却不一样,他是一片白地,要建设,总要给费用吧。
换成别人的话,或许仁宗要压制,毕竟,朝廷也没有什么钱了,就连他的生活,都是过的简简朴朴的,更别说别人,对于后妃的赏赐,比如说这一次,让淑妃晋位贵妃,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跨越,淑妃是小老婆,贵妃同样是小老婆,可是小老婆跟小老婆可不一样,就如同官员的一妻一平二妾一样,这是记录在案,平妻总是比妾的身份要高。
可是身份上去了,待遇什么的,也都没有什么变化,淑妃对于原来住的地方有些感情,连宫殿都没有搬,一些赏赐也是大打折扣,原因就在于没钱。
可是现在是赵信要,这可是他的亲儿子,哪怕是中枢没钱了,也挤兑着来。
这些日子,三司使叶清臣躲他远远的,封建社会,并不是以年为单位的,分别分成秋收和春收,虽然说,春收刚刚收到,已经押解到了京城,可是吃饭的口子更多,真的要在这里松口了,其他地方怎么办。
说实在,虽然三司位高权重,在别人看来是技相,是最为财权的官职,可是每一个三司使都战战兢兢的,或许在真宗,甚至是太宗年间,北宋收入高支出少,三司使是一个非常清贵,并且体面的职务。
可是到了仁宗朝,伴随着各种弊政,北宋三坑已经出现,官员,士兵,加上边患,这是三个巨大的口子,而且是无休无止吃钱的口子,就有些入不裹出了,从郑戬,到叶清臣,再到后面的王尧臣,都为了这个钱,殚精竭虑,愁白了头发。
可是皇帝的面子总要给,况且,还是赵昕的事情,叶清臣也算是高官了,否则也做不到计相的职务,在仁宗的大力宣传之下,他也是有资格知道苗定到底是什么人的存在。
最终,在政府,中枢,包括三司的共同筹措之下,最终的数字出来了,给出的是一个普通的州的建设时候的拨款,15万贯。
听起来不少,15万贯,换成米,都有20万石,换算成其他的东西,应该也差不多,可是这笔钱对于普通家族来说,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对于一个州而言,真的是一个杯水车薪的数字,打个比方吧,就如同赵信最开始穿越时候,经过的那个县城南乐,他的那个小小的县城,单纯城墙来说,就是7万贯以上,加上一些必要装备,防御性附属设备,15万贯就基本上没有了。
建设一个州,不是说,你建了一个城就完了,更别说建设一个城墙。
就算是15万贯,这个钱,也不是一次性的给付,要分成三批甚至是四批,逐步的拨付。
北宋现在,收入依然庞大无比,在仁宗朝,政府收入超过了千万,在仁宗庆历时期,把所有的都折算成钱,大概是2000万贯左右,听起来是非常可怕,可是实际上,支出更大。
西北边患的逐步加重,已经不可能随时的拿出这么庞大的资金了,一般而言,是首批是5万贯,然后在3年之中,给付完毕,同时除了最初的时候,是钱之外,其他的,会以其他的需求给付比如说,各种的日用品,粮食,还有其他的产品,这些都会进行折价。
这已经是仁宗跟中枢商议的最好的结果了,仁宗也想要给多一点,但是他也知道,这是没有办法的,政府也没有钱,这30万还是中枢从各个地方抠出来的,如果不是这个定海侯是的赵信,换做其他人,这个资金肯定要缩水一半以上,甚至有三分之二被漂末的可能。
既然钱粮上因为叶老头的固执,没有得逞,那么其他的方面,就不能再不打折扣,仁宗也非常尽心,几乎每天都关注着进展。
赵信在要求上,除了要求建设费用之外,更重要的是提到了人手,特别是匠人,不管是什么级别的,只要是,就可以要。
关于工匠这些,会从各个大作监之中,抽调的差不多2万,因为赵信不论级别,大匠或者是主要匠人之类的,没有抽取,学徒和刚刚学徒出身的是重点。
仁宗也想把大匠给抽取一部分,可是各大作坊的反对,特别是现在,工匠们的任务也很高,抽调这些学徒和刚出师的,这没问题,一旦抽调大匠,整个攻城就会出问题。
达不到愿望,仁宗当然要在其他方面找补,匠人多了一些,大概5千,达到了两万五的样子,比之前赵信要求的多了一些。
赵信如果知道,肯定会更高兴的,他要的就是年富力强的,真的给大匠,也不是不能用,一个转化的过程就需要很久,万一碰上那种固执的,执意不愿意按照要求来做,那不是更加麻烦。
学徒和刚出师的,他们自己对于技术的掌握都没有到一定程度,更没有自信,反驳赵信的要求,反而更容易融入。
除了工匠之外,厢军也是赵信要求的重点,这一点,无论是仁宗,还是军队都打开绿灯。
厢军也可以,首批3万厢军,未来需要的话,可以增加到是十万,不过有一点就是这些厢军一律不允许携带武器,而且中央也不负责厢军的一切。
实际上,当这个最高到十万的奏折拿到仁宗这里的时候,仁宗似乎是明白了,3万厢军,每年的费用,恐怕就要超过30万贯了,这等于是裁撤了3万厢军,难怪这些中枢们批准的这么的快。
仁宗脑子一转,计上心来,吩咐内监,把叶清臣,章得象,贾朝昌给叫了过来,他自己却在轻轻的敲着桌子,这部分减少的,虽然不能都要过来,总是要找补回来一点吧。
节度使这个官职起源于唐朝,睿宗年间,为了方便征兵和统帅,节度使成为了正式的官职,可是随着局势的变幻,唐代从战略进攻转为了战略防守,多元化的统帅方式,有些不足以解决问题,节度使就逐步变成了军政一把手的代名词了。
最出名的节度使,应该是安禄山了的,他作为两任节度使的同时,又兼任河北采访使,虽然名义上没有统一,可是在实权上是统一的。
如果说,唐玄宗时期,节度使和采访使两者相互制衡,一个为军政,一个为民政,可是到了安史之乱之后,伴随着唐朝中枢光芒散去,节度使不但成为了军政一把手,同时也成为了世袭罔替的铁帽子职务,风气就变了。
节度使所管辖的区域成为了国中之国,唐朝后期的节度使力量,甚至可以掌控整个朝政。
宋建立后,宋太祖有惩于唐末五代时期节度使割据一方、相互混战的教训,对各节度使采用了赏钱夺权的办法,给予功臣银钱田地,要求他们解除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
节度使一般作为宰相卸任之后的荣誉职务,称“某某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所谓“使相“,也用于武臣的加官。
不过在众多节度使之中,有一种是例外的,那就是对于宗室的加封,有些时候,是可以去掌控。
唐朝的节度使很大,比如说晚唐时期李克用和朱温,都是控制着几州之地,他们跟一个王国没有多少区别,特别是朱温,自立为梁。
这个疆域可就大了,河南、山东两省,陕西、湖北的大部以及河北、安徽、江苏、甘肃、宁夏、辽宁的一部分,几乎占据了整个中原之地。
在北宋,各道就不用说了,全部都是省级行政区划,都非常的庞大,可是在边境的地方,有众多的细小军州,小的甚至连一个县都没有。
北宋吸取了唐朝灭亡的经验,唐朝是灭亡于边境节度使的,从安禄山开始,一直让盛唐由盛转衰,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到了晚唐时期,节度使的实力已经无法遏制了,强横的如同土皇帝一样。
北宋的赵匡胤黄袍加身,赵广义有是趁着太祖没有在意,也得到皇位了,兄死弟及,这或许在春秋战国时期比较常见,可是在一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很少出现,除非是没有选择了。
赵匡胤又不是没有儿子,所以,从立国之初,就相当重视这一点,一直压制着军方,提高文官的力量,可是节度使这么一个对于军事,对于边境很有好处的策略,还是要立下不过北宋对于节度使的控制也非常的到位,边境的军州,都不能太大,
相对比较的小,小的话,就不能成为尾大不掉的心腹大患了。
就算如此,大部分的节度使是虚职,很少有实职的,有一种例外,那就是宗室,在愿意的情况下,可以去边疆的军州,担任节度使。
这里面,边疆军州很小,保州已经很小了,边境军州,比保州小的,比比皆是,大部分都是相当于一县或者两县之地,方圆不过两三百里。
这样的地方,就算是统领一军,统帅军政大权,又有什么,更别说他们的位置,要么在强大的道夹缝之中,要么就是在边疆,身处在抵抗辽国的最前线上面。
云台山就是如此,不但小,没有一个行政区划,甚至连一个小小的县城,或者是镇都没有。
如果按照北宋的惯例,分封了就分封了,其他的就不用去管了,可是这个云台山岛却不一样,他是一片白地,要建设,总要给费用吧。
换成别人的话,或许仁宗要压制,毕竟,朝廷也没有什么钱了,就连他的生活,都是过的简简朴朴的,更别说别人,对于后妃的赏赐,比如说这一次,让淑妃晋位贵妃,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跨越,淑妃是小老婆,贵妃同样是小老婆,可是小老婆跟小老婆可不一样,就如同官员的一妻一平二妾一样,这是记录在案,平妻总是比妾的身份要高。
可是身份上去了,待遇什么的,也都没有什么变化,淑妃对于原来住的地方有些感情,连宫殿都没有搬,一些赏赐也是大打折扣,原因就在于没钱。
可是现在是赵信要,这可是他的亲儿子,哪怕是中枢没钱了,也挤兑着来。
这些日子,三司使叶清臣躲他远远的,封建社会,并不是以年为单位的,分别分成秋收和春收,虽然说,春收刚刚收到,已经押解到了京城,可是吃饭的口子更多,真的要在这里松口了,其他地方怎么办。
说实在,虽然三司位高权重,在别人看来是技相,是最为财权的官职,可是每一个三司使都战战兢兢的,或许在真宗,甚至是太宗年间,北宋收入高支出少,三司使是一个非常清贵,并且体面的职务。
可是到了仁宗朝,伴随着各种弊政,北宋三坑已经出现,官员,士兵,加上边患,这是三个巨大的口子,而且是无休无止吃钱的口子,就有些入不裹出了,从郑戬,到叶清臣,再到后面的王尧臣,都为了这个钱,殚精竭虑,愁白了头发。
可是皇帝的面子总要给,况且,还是赵昕的事情,叶清臣也算是高官了,否则也做不到计相的职务,在仁宗的大力宣传之下,他也是有资格知道苗定到底是什么人的存在。
最终,在政府,中枢,包括三司的共同筹措之下,最终的数字出来了,给出的是一个普通的州的建设时候的拨款,15万贯。
听起来不少,15万贯,换成米,都有20万石,换算成其他的东西,应该也差不多,可是这笔钱对于普通家族来说,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对于一个州而言,真的是一个杯水车薪的数字,打个比方吧,就如同赵信最开始穿越时候,经过的那个县城南乐,他的那个小小的县城,单纯城墙来说,就是7万贯以上,加上一些必要装备,防御性附属设备,15万贯就基本上没有了。
建设一个州,不是说,你建了一个城就完了,更别说建设一个城墙。
就算是15万贯,这个钱,也不是一次性的给付,要分成三批甚至是四批,逐步的拨付。
北宋现在,收入依然庞大无比,在仁宗朝,政府收入超过了千万,在仁宗庆历时期,把所有的都折算成钱,大概是2000万贯左右,听起来是非常可怕,可是实际上,支出更大。
西北边患的逐步加重,已经不可能随时的拿出这么庞大的资金了,一般而言,是首批是5万贯,然后在3年之中,给付完毕,同时除了最初的时候,是钱之外,其他的,会以其他的需求给付比如说,各种的日用品,粮食,还有其他的产品,这些都会进行折价。
这已经是仁宗跟中枢商议的最好的结果了,仁宗也想要给多一点,但是他也知道,这是没有办法的,政府也没有钱,这30万还是中枢从各个地方抠出来的,如果不是这个定海侯是的赵信,换做其他人,这个资金肯定要缩水一半以上,甚至有三分之二被漂末的可能。
既然钱粮上因为叶老头的固执,没有得逞,那么其他的方面,就不能再不打折扣,仁宗也非常尽心,几乎每天都关注着进展。
赵信在要求上,除了要求建设费用之外,更重要的是提到了人手,特别是匠人,不管是什么级别的,只要是,就可以要。
关于工匠这些,会从各个大作监之中,抽调的差不多2万,因为赵信不论级别,大匠或者是主要匠人之类的,没有抽取,学徒和刚刚学徒出身的是重点。
仁宗也想把大匠给抽取一部分,可是各大作坊的反对,特别是现在,工匠们的任务也很高,抽调这些学徒和刚出师的,这没问题,一旦抽调大匠,整个攻城就会出问题。
达不到愿望,仁宗当然要在其他方面找补,匠人多了一些,大概5千,达到了两万五的样子,比之前赵信要求的多了一些。
赵信如果知道,肯定会更高兴的,他要的就是年富力强的,真的给大匠,也不是不能用,一个转化的过程就需要很久,万一碰上那种固执的,执意不愿意按照要求来做,那不是更加麻烦。
学徒和刚出师的,他们自己对于技术的掌握都没有到一定程度,更没有自信,反驳赵信的要求,反而更容易融入。
除了工匠之外,厢军也是赵信要求的重点,这一点,无论是仁宗,还是军队都打开绿灯。
厢军也可以,首批3万厢军,未来需要的话,可以增加到是十万,不过有一点就是这些厢军一律不允许携带武器,而且中央也不负责厢军的一切。
实际上,当这个最高到十万的奏折拿到仁宗这里的时候,仁宗似乎是明白了,3万厢军,每年的费用,恐怕就要超过30万贯了,这等于是裁撤了3万厢军,难怪这些中枢们批准的这么的快。
仁宗脑子一转,计上心来,吩咐内监,把叶清臣,章得象,贾朝昌给叫了过来,他自己却在轻轻的敲着桌子,这部分减少的,虽然不能都要过来,总是要找补回来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