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节社稷之臣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清山变最新章节!
第153节社稷之臣
皇帝虽然把这件事迁延了下来,可心里的不快是任何人都能够看得出来的,但宝鋆的话不是无理,该如何驳倒他呢?翁同龢想了很久,终于找到一个办法。
他是鸿德殿总师傅,负责教授十五、十六两个阿哥,还有大阿哥之子,名为溥伦的皇孙,还有几个年岁相当的宗室子弟。这一天奕奉皇上之命,到这里来看师傅授读的情况,让翁同龢找到一个从容进言的机会。
“刑部那个折子,王爷怎么想?”
“浙江那件杀夫的案子?”
“是。”
“刑部提审,没有前例。”
“回王爷的话,皇上亲鞫的案子,也是有过的。”
奕眉头一挑,他以为翁同龢是要说当年桂良贪墨的案子呢。实际上不是的,翁同龢知道这件事对奕来说是一生之痛,恭王福晋就是因为救不得老父,郁郁而死的。他又哪敢提及王爷的伤心事?“事在顺治十五年四月,前些日子我查旧档发现的,王爷要是不信的话,我可以呈阅。”
“不用,不用。”恭王想了一下说道,“这个案子自然不能轻纵,你看,派大员到浙江去,怎么样?”
“恐怕没有人敢去,去了也未必能秉公办理,无非再多死几个无辜之人而已。”
“这是什么话?”恭王不高兴了。
“王爷,可能还不知道吧?我给王爷说一段内幕,你就明白了。”他说的是钱坦之死。钱坦是浙江余杭县一个叫爱日堂的药店的掌柜的,杨乃武被陈鲁刑求不过,胡乱招供,说砒霜是在爱日堂买的,店老板叫钱宝生。
等到陈鲁派刘锡彤传来钱坦,一问之下才知道,钱坦从来没有用过钱宝生的名字,口供和实情对应不上,这本来是杨乃武的自救之计,日后再审的时候,只要遇到一个头脑清醒的,看到彼此的人名都不能合榫,岂不立刻就可以发现漏洞?
不料刘锡彤和陈湖技高一筹,威逼钱坦承认,宝生二字是他的字,这一次杨乃武自速其死,案子也便彻底确定了下来。
但连着两年余的折腾,案子始终不能了结,钱坦又是惭愧,又是害怕,一时想不开,上吊而死了。
“事情很明白的摆在那里,浙江的大吏一定要维持原判,钦派大员到了省里,难免受人情的包围,如果公事公办,审问还可以委托身边带着的司员,提传案内的人犯呢?仍旧是要地方官办差,其中有关系的证人,势必受到威胁,倘若不从,便又如何?可想而知。”
“嗯,嗯。”奕深深点头,“地方官要借故杀之灭口,是很容易的事情。”
“正是。”翁同龢突然脸色一正,低声说道,“王爷,如今朝廷用兵在外,弱干强枝,尾大不掉,往往从此而起,征诸往史,斑斑可考,王爷身当重任,岂可不为朝廷立威?”
奕恍然大悟,“叔平,”他起身改容相谢,“你真是社稷之臣!”
因为有了翁同龢的话,奕的态度丕然一变,在御前奏对的时候说,杨昌浚用心可恶,蓄意和朝廷对抗,此人并没有什么赫赫功勋,而且身为一省之长,就敢公然如此,那么其他总督、巡抚呢?有样学样,必将国之不国!
有了奕的支应,皇帝立刻降旨,这段上谕是御笔,一经示人,更是让肃顺几个心惊胆战——皇帝连上谕都拟好了,亏自己还如在懵懂,只知道附和宝鋆呢!
这段上谕是这样的,“前有给事中边宝泉奏,浙江余姚县民妇葛毕氏毒毙本夫一案,胡瑞澜复讯为协,请解交刑部办理,当以提案解京,事涉纠纷,且恐案内人证,往返拖累,是以未准所请,仍责成胡瑞澜悉心研究。”
“兹据都察院奏称,浙江绅士汪树屏等,谴抱联名呈控,恳请解交刑部审讯,据呈内所叙各情,必须彻底根究,方足以成信谳,而释群疑。”
最后是指示办法,“所有此案卷宗及要犯案证,即着提交刑部秉公审讯,务得实情,期于毋枉勿纵。”
奕当众诵读一遍,又说道,“皇上,臣弟请皇上的旨意,案内要犯,是不是要派人小心押解,以免有疏漏?”
皇帝连连点头,一抬下巴,“就这样,你就在这里,加上它。”
“是。”奕答应着,却不敢伸手,案上是御笔,非臣子所能动用,退到外面,飞快的加上一句提示,实际上就是警告,“至案内各犯,着杨昌浚派委委员,沿途小心押解,毋得稍有疏忽,致干咎戾。”
载滢说到这里,闭上了嘴巴,眼睛在周围扫视一圈,开始说这个近乎今古传齐的案子的时候还是辰时刚过,等到说完,已经是下午的申时,红日快西斜了。“那,贝子爷,此事可已经水落石出了吗?”
“朝廷的公文是八月二十日发出的,我是八月二十三日离京,到现在,还不知道事情是否底定了呢!”
鲍超使劲摇头,“哎!不爽,不爽!这样的案子,竟然还没有人知道结果,真是急死人了。”
李鸿章等人便笑,“春霆,你还不明白吗?此事已经确证是冤狱,上有皇上龙目辩忠奸,下有刑部司员小心求证,此事水落石出,已经是想当然尔!如今要看的,就是杨石泉等人罔顾公议,草菅人命之后的下场了!”
“这样的小人,还看什么?一刀杀了不就完了吗?”
张佩纶说道,“大帅,贝子爷,列位将军,已经过了申时,请列位入席吧?”
一顿晚宴吃过,鲍超等人各自退下,张佩纶也找了借口躲了出去,房中只剩下李鸿章和载滢两个,经过昨天一场心照不宣的谈话,二人的关系更变得亲密了些许,“身在东瀛,为国出力,老夫自然责无旁贷,只是啊,这讯息不通,未免令人苦恼。不要说京中之事一无所知,就是同在异国的北路战事,也是如坠五里雾中。贝子爷可否见告?”
载滢对北路情况知道得也不是很多,只能就着所听到的很简略的一些战况,和他说了,“听人说,战事进展也殊为不利,不论是成军门和张军门在鹤冈府的一战还是如今胡帅进攻的寒江川城,都是伤亡极重,朝廷二次派兵过海的士卒,也已经消耗得七七八八了。我这一次出京之前,听说胡大毛请求增派援军的折子,让皇阿玛很恼火。”
“怎么呢?”
“皇阿玛有意再开辟中路战场,从伊豆半岛登陆,这里是东瀛腹心之地,一旦登陆成功,便可威胁日本中央门户,是日本上下不容有失的。故而,要想在此完成战略布置,非十万以上的绿营步卒不可。……”
他这样一说,李鸿章就明白了,兵源不足已经成为限制清军取得进一步进展的阻碍了,“那,二阿哥身为人子,可有善言建策?”
载滢摇摇头,“没有。不满荃帅,我于兵事一窍不通,愧为人子,却不能为君父分忧。”
“贝子爷也不必自抑如此,所谓术业各有专攻,又有谁能像皇上这样面面俱到的?”李鸿章说道,“而且,若说兵源不足,实在是昏话!旁的不论,仅是老夫任职的福建一省,绿营各府镇协营,加在一起,就不下三五十万人。而从中抽调出海的,十中无一,怎么说无人可用呢?”
载滢一愣,“有这么大的差数?”
“福建是如此,两广、两湖、山东、河南更是只多不少,说省内无兵,不过是各省督抚大员有心欺瞒罢了。”
“朝廷用兵东瀛,是皇阿玛圣躬明断,这些人居然敢……阳奉阴违?”
“杨乃武一案,朝廷数次降旨,浙江省呈报上来的复奏,不还是一如往昔?”李鸿章面带不屑之色,冷笑着说道,“要说嘛,这些人也真是该好好敲打敲打了!”
载滢一点即透,立刻明白过来,他虽然秉性谦和,也不可避免的升起了义愤之心,“那,我这就拜折子……”
“不可!”
“为什么不可?难道就眼睁睁的看着他们拿着朝廷的俸禄银子,却于国事全无建树?如今还将用兵海外一事,全部压到皇阿玛一人的肩上?”
“此事嘛,若我没有猜错的话,只怕皇上即刻就有所动作了——也正是要借着杨乃武一案为契机,彻底整顿一下各省疲沓之风。”
“若荃帅所言不错的话,我想,也是该到了整顿一下的时候了。”
“话是不错,但贝子爷以为,在此事中,该当如何?”
“我不明白。”
“杨昌浚数次辜恩溺职,抗旨行事,这一次怕是难逃公道。不过贝子您在其中,不知道想要如何立身呢?”
载滢脑筋一转,大约猜到了对方想和自己说些什么,但故意装糊涂,“学生不大明白,还请荃帅指教。”
听他换了一个自称,李鸿章一愣之下,更觉得有些新鲜感,他一辈子没有当过考官,对于诲人不倦最有兴趣,当即也不去问这种‘学生’的自称从何而来,主动而热情的为他解释起来,“皇上宅心仁厚,但秉性尖刻,这一次借杨昌浚一事,有意整肃京、外各省疲沓之气,贝子若是以为可以顺应圣意,从旁踊跃,那便是大错而特错了!”
“……贝子请想,这样一来,必然使您成为各省督抚的众矢之的,现在还不必提,日后呢?该当如何?”
“那,荃帅的意思是,要我从中保全?”
“倒也不必刻意保全。皇上决心已下,这一次要收杀一儆百之效,故而若是先行出头,必为皇上所厌恨;而要是出头太晚,亦难为各省大员所谅。这其中关节,可就要看贝子爷自己把握了。”
载滢深深点头,忽然起身,郑重的向李鸿章行了一礼,“多承荃帅指点!载滢日后但有所成,断不会忘记您的恩德。”
李鸿章心中忽然泛起一阵激荡的情绪,载滢这样说话,很显然便是和自己确定了正式的关系。想来自己日后,亦一定能够取得不弱于自己的老师的功名吧?这样一想,更加不敢托大,慌忙起身还礼,“言重了,贝子爷言重了!”
二人重新落座,态度比起刚才来,又亲近了很多,“荃帅,您在东瀛,虽然不必亲临战地,但兵凶战危,还是要多多小心啊。”
“多承贝子爷关照,老夫都记得的。”
载滢却并不就此离去,又坐下来,言不及义的和李鸿章聊天,最后说道,“哦,还有一件事,上一次三原城战毕,皇上于李大人收发城中银赀,上缴朝廷一事,很是赞赏有加呢!”
李鸿章不知道他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含含糊糊的答应着。
载滢转头把听差叫来,吩咐几句,后者转身离开,不一会儿的功夫,又转了回来,手中捧着一个匣子,从中取出一份黄绫包裹的上谕,恭恭敬敬的递了过去,“这份上谕,是我临行之前,皇阿玛交给我的。着我只能交给大人,旁的人皆不得过目。”
“是。”李鸿章行了礼,双手捧过,展开来看了,上谕非常之短,不过几句话而已。李鸿章看过之后,重新合上,放在案上,“请贝子爷转奏皇上,老臣都记住了。”
上谕中的内容是连载滢也不知道的,心中自然抱着一份好奇,但看李鸿章的神色,知道即便是自己开口问,他也一定不会说!这样一想,也无谓枉费唇舌了。当下和李鸿章告辞,转身回房休息。
李鸿章却长久的思考着,皇上在上谕中的文字用词非常古怪:‘有人奏,日本百姓,不分男女,于天兵多有颉颃(音斜航)之情,卿于兵事之外,宜乎多加训诫;而军中士卒之情,亦可稍加拂应。钦此。’
李鸿章实在是搞不明白这份上谕到底想说什么,而做臣子的,最怕的也就是如此,因为搞不清楚,就不知道如何去做,这会让皇帝觉得此人材质不足,难堪大用!于自己将来的仕途大大的不利!
有心把张佩纶找来问问清楚,时间太晚,他已经睡下了,还是等明天再说吧?
!#
第153节社稷之臣
皇帝虽然把这件事迁延了下来,可心里的不快是任何人都能够看得出来的,但宝鋆的话不是无理,该如何驳倒他呢?翁同龢想了很久,终于找到一个办法。
他是鸿德殿总师傅,负责教授十五、十六两个阿哥,还有大阿哥之子,名为溥伦的皇孙,还有几个年岁相当的宗室子弟。这一天奕奉皇上之命,到这里来看师傅授读的情况,让翁同龢找到一个从容进言的机会。
“刑部那个折子,王爷怎么想?”
“浙江那件杀夫的案子?”
“是。”
“刑部提审,没有前例。”
“回王爷的话,皇上亲鞫的案子,也是有过的。”
奕眉头一挑,他以为翁同龢是要说当年桂良贪墨的案子呢。实际上不是的,翁同龢知道这件事对奕来说是一生之痛,恭王福晋就是因为救不得老父,郁郁而死的。他又哪敢提及王爷的伤心事?“事在顺治十五年四月,前些日子我查旧档发现的,王爷要是不信的话,我可以呈阅。”
“不用,不用。”恭王想了一下说道,“这个案子自然不能轻纵,你看,派大员到浙江去,怎么样?”
“恐怕没有人敢去,去了也未必能秉公办理,无非再多死几个无辜之人而已。”
“这是什么话?”恭王不高兴了。
“王爷,可能还不知道吧?我给王爷说一段内幕,你就明白了。”他说的是钱坦之死。钱坦是浙江余杭县一个叫爱日堂的药店的掌柜的,杨乃武被陈鲁刑求不过,胡乱招供,说砒霜是在爱日堂买的,店老板叫钱宝生。
等到陈鲁派刘锡彤传来钱坦,一问之下才知道,钱坦从来没有用过钱宝生的名字,口供和实情对应不上,这本来是杨乃武的自救之计,日后再审的时候,只要遇到一个头脑清醒的,看到彼此的人名都不能合榫,岂不立刻就可以发现漏洞?
不料刘锡彤和陈湖技高一筹,威逼钱坦承认,宝生二字是他的字,这一次杨乃武自速其死,案子也便彻底确定了下来。
但连着两年余的折腾,案子始终不能了结,钱坦又是惭愧,又是害怕,一时想不开,上吊而死了。
“事情很明白的摆在那里,浙江的大吏一定要维持原判,钦派大员到了省里,难免受人情的包围,如果公事公办,审问还可以委托身边带着的司员,提传案内的人犯呢?仍旧是要地方官办差,其中有关系的证人,势必受到威胁,倘若不从,便又如何?可想而知。”
“嗯,嗯。”奕深深点头,“地方官要借故杀之灭口,是很容易的事情。”
“正是。”翁同龢突然脸色一正,低声说道,“王爷,如今朝廷用兵在外,弱干强枝,尾大不掉,往往从此而起,征诸往史,斑斑可考,王爷身当重任,岂可不为朝廷立威?”
奕恍然大悟,“叔平,”他起身改容相谢,“你真是社稷之臣!”
因为有了翁同龢的话,奕的态度丕然一变,在御前奏对的时候说,杨昌浚用心可恶,蓄意和朝廷对抗,此人并没有什么赫赫功勋,而且身为一省之长,就敢公然如此,那么其他总督、巡抚呢?有样学样,必将国之不国!
有了奕的支应,皇帝立刻降旨,这段上谕是御笔,一经示人,更是让肃顺几个心惊胆战——皇帝连上谕都拟好了,亏自己还如在懵懂,只知道附和宝鋆呢!
这段上谕是这样的,“前有给事中边宝泉奏,浙江余姚县民妇葛毕氏毒毙本夫一案,胡瑞澜复讯为协,请解交刑部办理,当以提案解京,事涉纠纷,且恐案内人证,往返拖累,是以未准所请,仍责成胡瑞澜悉心研究。”
“兹据都察院奏称,浙江绅士汪树屏等,谴抱联名呈控,恳请解交刑部审讯,据呈内所叙各情,必须彻底根究,方足以成信谳,而释群疑。”
最后是指示办法,“所有此案卷宗及要犯案证,即着提交刑部秉公审讯,务得实情,期于毋枉勿纵。”
奕当众诵读一遍,又说道,“皇上,臣弟请皇上的旨意,案内要犯,是不是要派人小心押解,以免有疏漏?”
皇帝连连点头,一抬下巴,“就这样,你就在这里,加上它。”
“是。”奕答应着,却不敢伸手,案上是御笔,非臣子所能动用,退到外面,飞快的加上一句提示,实际上就是警告,“至案内各犯,着杨昌浚派委委员,沿途小心押解,毋得稍有疏忽,致干咎戾。”
载滢说到这里,闭上了嘴巴,眼睛在周围扫视一圈,开始说这个近乎今古传齐的案子的时候还是辰时刚过,等到说完,已经是下午的申时,红日快西斜了。“那,贝子爷,此事可已经水落石出了吗?”
“朝廷的公文是八月二十日发出的,我是八月二十三日离京,到现在,还不知道事情是否底定了呢!”
鲍超使劲摇头,“哎!不爽,不爽!这样的案子,竟然还没有人知道结果,真是急死人了。”
李鸿章等人便笑,“春霆,你还不明白吗?此事已经确证是冤狱,上有皇上龙目辩忠奸,下有刑部司员小心求证,此事水落石出,已经是想当然尔!如今要看的,就是杨石泉等人罔顾公议,草菅人命之后的下场了!”
“这样的小人,还看什么?一刀杀了不就完了吗?”
张佩纶说道,“大帅,贝子爷,列位将军,已经过了申时,请列位入席吧?”
一顿晚宴吃过,鲍超等人各自退下,张佩纶也找了借口躲了出去,房中只剩下李鸿章和载滢两个,经过昨天一场心照不宣的谈话,二人的关系更变得亲密了些许,“身在东瀛,为国出力,老夫自然责无旁贷,只是啊,这讯息不通,未免令人苦恼。不要说京中之事一无所知,就是同在异国的北路战事,也是如坠五里雾中。贝子爷可否见告?”
载滢对北路情况知道得也不是很多,只能就着所听到的很简略的一些战况,和他说了,“听人说,战事进展也殊为不利,不论是成军门和张军门在鹤冈府的一战还是如今胡帅进攻的寒江川城,都是伤亡极重,朝廷二次派兵过海的士卒,也已经消耗得七七八八了。我这一次出京之前,听说胡大毛请求增派援军的折子,让皇阿玛很恼火。”
“怎么呢?”
“皇阿玛有意再开辟中路战场,从伊豆半岛登陆,这里是东瀛腹心之地,一旦登陆成功,便可威胁日本中央门户,是日本上下不容有失的。故而,要想在此完成战略布置,非十万以上的绿营步卒不可。……”
他这样一说,李鸿章就明白了,兵源不足已经成为限制清军取得进一步进展的阻碍了,“那,二阿哥身为人子,可有善言建策?”
载滢摇摇头,“没有。不满荃帅,我于兵事一窍不通,愧为人子,却不能为君父分忧。”
“贝子爷也不必自抑如此,所谓术业各有专攻,又有谁能像皇上这样面面俱到的?”李鸿章说道,“而且,若说兵源不足,实在是昏话!旁的不论,仅是老夫任职的福建一省,绿营各府镇协营,加在一起,就不下三五十万人。而从中抽调出海的,十中无一,怎么说无人可用呢?”
载滢一愣,“有这么大的差数?”
“福建是如此,两广、两湖、山东、河南更是只多不少,说省内无兵,不过是各省督抚大员有心欺瞒罢了。”
“朝廷用兵东瀛,是皇阿玛圣躬明断,这些人居然敢……阳奉阴违?”
“杨乃武一案,朝廷数次降旨,浙江省呈报上来的复奏,不还是一如往昔?”李鸿章面带不屑之色,冷笑着说道,“要说嘛,这些人也真是该好好敲打敲打了!”
载滢一点即透,立刻明白过来,他虽然秉性谦和,也不可避免的升起了义愤之心,“那,我这就拜折子……”
“不可!”
“为什么不可?难道就眼睁睁的看着他们拿着朝廷的俸禄银子,却于国事全无建树?如今还将用兵海外一事,全部压到皇阿玛一人的肩上?”
“此事嘛,若我没有猜错的话,只怕皇上即刻就有所动作了——也正是要借着杨乃武一案为契机,彻底整顿一下各省疲沓之风。”
“若荃帅所言不错的话,我想,也是该到了整顿一下的时候了。”
“话是不错,但贝子爷以为,在此事中,该当如何?”
“我不明白。”
“杨昌浚数次辜恩溺职,抗旨行事,这一次怕是难逃公道。不过贝子您在其中,不知道想要如何立身呢?”
载滢脑筋一转,大约猜到了对方想和自己说些什么,但故意装糊涂,“学生不大明白,还请荃帅指教。”
听他换了一个自称,李鸿章一愣之下,更觉得有些新鲜感,他一辈子没有当过考官,对于诲人不倦最有兴趣,当即也不去问这种‘学生’的自称从何而来,主动而热情的为他解释起来,“皇上宅心仁厚,但秉性尖刻,这一次借杨昌浚一事,有意整肃京、外各省疲沓之气,贝子若是以为可以顺应圣意,从旁踊跃,那便是大错而特错了!”
“……贝子请想,这样一来,必然使您成为各省督抚的众矢之的,现在还不必提,日后呢?该当如何?”
“那,荃帅的意思是,要我从中保全?”
“倒也不必刻意保全。皇上决心已下,这一次要收杀一儆百之效,故而若是先行出头,必为皇上所厌恨;而要是出头太晚,亦难为各省大员所谅。这其中关节,可就要看贝子爷自己把握了。”
载滢深深点头,忽然起身,郑重的向李鸿章行了一礼,“多承荃帅指点!载滢日后但有所成,断不会忘记您的恩德。”
李鸿章心中忽然泛起一阵激荡的情绪,载滢这样说话,很显然便是和自己确定了正式的关系。想来自己日后,亦一定能够取得不弱于自己的老师的功名吧?这样一想,更加不敢托大,慌忙起身还礼,“言重了,贝子爷言重了!”
二人重新落座,态度比起刚才来,又亲近了很多,“荃帅,您在东瀛,虽然不必亲临战地,但兵凶战危,还是要多多小心啊。”
“多承贝子爷关照,老夫都记得的。”
载滢却并不就此离去,又坐下来,言不及义的和李鸿章聊天,最后说道,“哦,还有一件事,上一次三原城战毕,皇上于李大人收发城中银赀,上缴朝廷一事,很是赞赏有加呢!”
李鸿章不知道他说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含含糊糊的答应着。
载滢转头把听差叫来,吩咐几句,后者转身离开,不一会儿的功夫,又转了回来,手中捧着一个匣子,从中取出一份黄绫包裹的上谕,恭恭敬敬的递了过去,“这份上谕,是我临行之前,皇阿玛交给我的。着我只能交给大人,旁的人皆不得过目。”
“是。”李鸿章行了礼,双手捧过,展开来看了,上谕非常之短,不过几句话而已。李鸿章看过之后,重新合上,放在案上,“请贝子爷转奏皇上,老臣都记住了。”
上谕中的内容是连载滢也不知道的,心中自然抱着一份好奇,但看李鸿章的神色,知道即便是自己开口问,他也一定不会说!这样一想,也无谓枉费唇舌了。当下和李鸿章告辞,转身回房休息。
李鸿章却长久的思考着,皇上在上谕中的文字用词非常古怪:‘有人奏,日本百姓,不分男女,于天兵多有颉颃(音斜航)之情,卿于兵事之外,宜乎多加训诫;而军中士卒之情,亦可稍加拂应。钦此。’
李鸿章实在是搞不明白这份上谕到底想说什么,而做臣子的,最怕的也就是如此,因为搞不清楚,就不知道如何去做,这会让皇帝觉得此人材质不足,难堪大用!于自己将来的仕途大大的不利!
有心把张佩纶找来问问清楚,时间太晚,他已经睡下了,还是等明天再说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