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鹤鸣九皋朝堂震
推荐阅读:异界直播间、英雄联盟之谁与争锋、[综]卷毛控怎么了!、网游之诡影盗贼、创世纪之双鸟、江湖我独行、都市至尊天骄、英灵君王、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网游之黑暗道士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女神不应有恨最新章节!
文华殿位于太和门以东,与武英殿东西遥对,殿后即是文渊阁。本来皇帝与内阁是在文渊阁处理政事,文渊阁又是藏书之所,所以文渊阁是机密重地,地位稍低的内臣外官便禁止入内。今天的事情崇祯也不知道最后到底要问到多少人,哪些人,所以不好在文渊阁处理,便将讨论的地方选在了文渊阁前的文华殿,如果有需求命人去文渊阁找资料也方便。
明朝大学士共“四殿”“两阁”:“四殿”分别是指中极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两阁”分别是指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不是说一共六个人,只是六个称号,不同的官员可以挂相同的称号。而且与官员品级关系不大,六部尚书中也有不是大学士的,大学士官职不高的也多有。像温体仁是东阁大学士,行首辅之职;孔贞运是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薛国观是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杨嗣昌还不是大学士,没有入阁,他是刚接任兵部尚书;另有闵洪学担任吏部尚书多年,也没有入阁。
众大学士、尚书入了文华殿,见崇祯精神虽与之前上朝时一样健旺,但神色已经不复之前开朗,甚是严肃,皆知不是什么好消息。崇祯也不多说话,直接将温体仁的奏折给他们传阅。温体仁已经看过,就老老实实一边坐着,其他人看完后也都神情严肃,各有所思。
待众人都看过之后,崇祯先问温体仁:“温卿之前就已经看过,这灾情的预测,温卿以为有几分可信?”
温体仁自然已经准备好说辞:“臣是万历二十六年进士,之前在家乡浙江,之后便一直在京师。万历二十六年以前的事情,因两地气候不同,不敢妄言,但陈洪谧奏折中说万历二十八年以后天气明显日益转寒,臣可以确信是真的。往常只以为是臣年纪日益增长,身子骨越来越受不了寒,再加上臣本身是南方人,受不了北京的寒冷,所以没放在心上。如今经此奏折一点醒,只是稍稍回忆,就确信天气变冷一说绝对是真。但具体是否是万历十三年开始的变化,奏折中并没有说清楚这万历十三年什么现象令他认为发生了变化,所以臣也说不清楚。臣建议尽快派人延请该异人入京咨询,或者命可靠之人星夜前往咨询,毕竟陈洪谧没有说清这异人到底高寿,一旦过于年长,可能不便舟车劳顿,远赴京城。”
崇祯点点头,心知要温体仁直接确定灾情如何是强人所难,能有此建议已经不错了,继续问道:“温卿以为谁人能担此重任,前往苏州?”
温体仁早已思量好了,这个人选任何朝臣都不合适,朝臣都是六经八股考上来的,哪有人对这些东西有研究?所以谁去都没有区别,都只是转述而已。这样一来何苦用朝臣呢?干脆派精明强干的太监去对皇帝来说不才是最可信的吗?于是答道:“回陛下,臣以为此异人所言,皆发前人所未发,任何朝臣去了,也都跟不上其人的思路。所以人选在才能上意义不大,只是以忠诚可靠为要,谨防泄密。毕竟此事一旦传出,恐怕立刻民心惶惶。如此一来,陛下还是从内臣中选择人手前往为上。一来显得重视,毕竟朝臣品级高的大多年长,星夜前往恐怕撑不住,品级低于陈洪谧的,显得朝廷不够重视。内臣则不同,是陛下贴身的人,无论如何都显得陛下重视。二来,朝臣听闻灾情,第一反应肯定是关心自己家人,消息难免泄露,内臣一身荣辱都仅在陛下身上,口风更紧。”
崇祯此时心中已经认可温体仁所言,而且他连人选已经想好了,除了王承恩,其他人谁去他都难以放心。当然,曹化淳他肯定是信得过的,但是曹化淳年龄也不小了,并且他一天都离不开,当然不能派出去。只不过更关键的是具体要问什么。此时王承恩早就在边上准备好了,只等他们商量好哪些需要问清楚,就立刻启程。
“诸卿刚才也都看了,可有什么其他建议?”
其他几个人才刚刚知晓此事,哪有什么建议能立刻提出?只有杨嗣昌因为一直心系剿匪,对于此事有些想法,出列道:“陛下,臣常年在外地,对于具体的年景难以判断,但是有些事情,却可以从旁佐证。那异人说万历十三年起天气开始出现变化,恐怕不是从天象上得出的,而是直接从乱民处得知。”
崇祯一愣:“乱民?”
乱民的事情,花雪虽然跟陈洪谧解释了,但毕竟有些忌讳,没有在奏折中解释,所以崇祯并不知道。
“不错。臣观此人给的理由,所谓三国唐末,不都是乱民四起之时吗?三国之前是张角的黄巾之乱,唐末则是黄巢之乱。天象的资料少,而乱民的资料多。臣以往查阅历年乱民暴动,也得出万历十三年起,大明各处乱民暴动明显激增。只是之前不知所以然,以为与改革后政令传达不及时有关。如今想来,很有可能因为某些地区天灾严重,但灾情范围不大,所以导致当时并未引起朝廷广泛注意。而底层的百姓因天灾难以果腹御寒,是以不得不被某些人蛊惑附逆。其罪虽然难恕,但并非没有前例可循,张角不就是借百姓食不果腹掀起蔓延整个中原的黄巾之乱吗。”
崇祯听后先是一愣,后是一喜,然后又是一忧。愣是因为从没想过可以从乱民形成,反证气候变迁。喜是因为一旦确认万历十三年天气就开始变化,而不是万历二十八年,那么天灾还将持续的年限就是八年而非二十三年,这其中差距实在太大。忧的是如今已经遍地乱民了,接下来又是连年灾情,乱民岂不更多?
杨嗣昌说到这里,犹豫了一下,又下定决心道:“陛下,其实还有一件事,野猪皮初时甘冒奇险纠结各部屡屡寇边,未尝不是因为灾情严重,辽东无粮。如果一旦明年灾情愈重,恐怕建虏必定又来寻衅。”
文华殿位于太和门以东,与武英殿东西遥对,殿后即是文渊阁。本来皇帝与内阁是在文渊阁处理政事,文渊阁又是藏书之所,所以文渊阁是机密重地,地位稍低的内臣外官便禁止入内。今天的事情崇祯也不知道最后到底要问到多少人,哪些人,所以不好在文渊阁处理,便将讨论的地方选在了文渊阁前的文华殿,如果有需求命人去文渊阁找资料也方便。
明朝大学士共“四殿”“两阁”:“四殿”分别是指中极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两阁”分别是指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不是说一共六个人,只是六个称号,不同的官员可以挂相同的称号。而且与官员品级关系不大,六部尚书中也有不是大学士的,大学士官职不高的也多有。像温体仁是东阁大学士,行首辅之职;孔贞运是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薛国观是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杨嗣昌还不是大学士,没有入阁,他是刚接任兵部尚书;另有闵洪学担任吏部尚书多年,也没有入阁。
众大学士、尚书入了文华殿,见崇祯精神虽与之前上朝时一样健旺,但神色已经不复之前开朗,甚是严肃,皆知不是什么好消息。崇祯也不多说话,直接将温体仁的奏折给他们传阅。温体仁已经看过,就老老实实一边坐着,其他人看完后也都神情严肃,各有所思。
待众人都看过之后,崇祯先问温体仁:“温卿之前就已经看过,这灾情的预测,温卿以为有几分可信?”
温体仁自然已经准备好说辞:“臣是万历二十六年进士,之前在家乡浙江,之后便一直在京师。万历二十六年以前的事情,因两地气候不同,不敢妄言,但陈洪谧奏折中说万历二十八年以后天气明显日益转寒,臣可以确信是真的。往常只以为是臣年纪日益增长,身子骨越来越受不了寒,再加上臣本身是南方人,受不了北京的寒冷,所以没放在心上。如今经此奏折一点醒,只是稍稍回忆,就确信天气变冷一说绝对是真。但具体是否是万历十三年开始的变化,奏折中并没有说清楚这万历十三年什么现象令他认为发生了变化,所以臣也说不清楚。臣建议尽快派人延请该异人入京咨询,或者命可靠之人星夜前往咨询,毕竟陈洪谧没有说清这异人到底高寿,一旦过于年长,可能不便舟车劳顿,远赴京城。”
崇祯点点头,心知要温体仁直接确定灾情如何是强人所难,能有此建议已经不错了,继续问道:“温卿以为谁人能担此重任,前往苏州?”
温体仁早已思量好了,这个人选任何朝臣都不合适,朝臣都是六经八股考上来的,哪有人对这些东西有研究?所以谁去都没有区别,都只是转述而已。这样一来何苦用朝臣呢?干脆派精明强干的太监去对皇帝来说不才是最可信的吗?于是答道:“回陛下,臣以为此异人所言,皆发前人所未发,任何朝臣去了,也都跟不上其人的思路。所以人选在才能上意义不大,只是以忠诚可靠为要,谨防泄密。毕竟此事一旦传出,恐怕立刻民心惶惶。如此一来,陛下还是从内臣中选择人手前往为上。一来显得重视,毕竟朝臣品级高的大多年长,星夜前往恐怕撑不住,品级低于陈洪谧的,显得朝廷不够重视。内臣则不同,是陛下贴身的人,无论如何都显得陛下重视。二来,朝臣听闻灾情,第一反应肯定是关心自己家人,消息难免泄露,内臣一身荣辱都仅在陛下身上,口风更紧。”
崇祯此时心中已经认可温体仁所言,而且他连人选已经想好了,除了王承恩,其他人谁去他都难以放心。当然,曹化淳他肯定是信得过的,但是曹化淳年龄也不小了,并且他一天都离不开,当然不能派出去。只不过更关键的是具体要问什么。此时王承恩早就在边上准备好了,只等他们商量好哪些需要问清楚,就立刻启程。
“诸卿刚才也都看了,可有什么其他建议?”
其他几个人才刚刚知晓此事,哪有什么建议能立刻提出?只有杨嗣昌因为一直心系剿匪,对于此事有些想法,出列道:“陛下,臣常年在外地,对于具体的年景难以判断,但是有些事情,却可以从旁佐证。那异人说万历十三年起天气开始出现变化,恐怕不是从天象上得出的,而是直接从乱民处得知。”
崇祯一愣:“乱民?”
乱民的事情,花雪虽然跟陈洪谧解释了,但毕竟有些忌讳,没有在奏折中解释,所以崇祯并不知道。
“不错。臣观此人给的理由,所谓三国唐末,不都是乱民四起之时吗?三国之前是张角的黄巾之乱,唐末则是黄巢之乱。天象的资料少,而乱民的资料多。臣以往查阅历年乱民暴动,也得出万历十三年起,大明各处乱民暴动明显激增。只是之前不知所以然,以为与改革后政令传达不及时有关。如今想来,很有可能因为某些地区天灾严重,但灾情范围不大,所以导致当时并未引起朝廷广泛注意。而底层的百姓因天灾难以果腹御寒,是以不得不被某些人蛊惑附逆。其罪虽然难恕,但并非没有前例可循,张角不就是借百姓食不果腹掀起蔓延整个中原的黄巾之乱吗。”
崇祯听后先是一愣,后是一喜,然后又是一忧。愣是因为从没想过可以从乱民形成,反证气候变迁。喜是因为一旦确认万历十三年天气就开始变化,而不是万历二十八年,那么天灾还将持续的年限就是八年而非二十三年,这其中差距实在太大。忧的是如今已经遍地乱民了,接下来又是连年灾情,乱民岂不更多?
杨嗣昌说到这里,犹豫了一下,又下定决心道:“陛下,其实还有一件事,野猪皮初时甘冒奇险纠结各部屡屡寇边,未尝不是因为灾情严重,辽东无粮。如果一旦明年灾情愈重,恐怕建虏必定又来寻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