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四一章 李鸿章之死(二)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横扫晚清的无敌舰队最新章节!
在旧时空里,一般都认为李鸿章是清廷天字第一号的忠臣,并且深得清廷,至少是慈禧的信任,其实无论是慈禧还是光绪,几乎从来就没有对李鸿章百分之百信任的时候,反到是在甲午战争前的10余年时间里,对李鸿章的防范之心都甚重,并且给李鸿章设了不少的小绊子。原因就在于当时李鸿章手里掌握着清廷最精锐的军队——淮军,足以威胁到朝廷。
北洋水师成军以后,,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7年未添一炮,李鸿章在甲午战争期间,调动不了南洋水师,都是清廷扯李鸿章的后腿很明显的例子。因此甲午之败,对李鸿章来说是一次彻底的失败,但对清廷来说,却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至少解除了一个内部隐患。
但在这个时空里,庚子国变之后的这几年里,慈禧、光绪对李鸿章却是真正的信任了起来,对李鸿章的意见也是言听计从,一来是李鸿章现在没有兵权,对朝廷已经没有了威胁;二来是庚子国变之后慈禧、光绪也都十分清楚,现在的清廷还需要李鸿章来周旋和海外华人,洋人的关系。而现在李鸿章死了,如果清廷再遇到危机事件,还有谁能挺身而出,为朝廷排忧解难呢?
由其是对慈禧来说,还有另一层感触,今年是慈禧的70岁寿诞之年,说起来慈禧也己经进入古稀之年了,一个老人听到了另一个老人死亡的消息,心里无论如何都不会好受的。
于是慈禧和光绪下令,取消今天的朝会,又责令军机处,讨论对李鸿章的追谥和厚恤。
就在第二天,清廷派李莲英为钦差,到李鸿章的府宅传旨,首先是对李鸿章进行了高度的嘉奖,盛赞李鸿章为清廷立下的功劳,并赐谥号“文忠”,追赠太傅,加一等肃毅公,赐黄马褂同葬,赏银3000两安葬,派20名待卫护送李鸿章的灵柩回乡,并改李鸿章的家乡安徽省庐州府肥东县为少荃县。同时还恩加李鸿章的三子一女,李经方加封三等伯爵,李经述、李经迈二等子爵,连张佩纶也加了一个三等男爵。
应该说清廷对李鸿章的抚恤是相当恩厚的,清廷对功臣的谥号一般都是以“文”字开头,第二个字才是对功臣的评价,如曾国藩的谥号是“文正”,左宗棠的谥号是“文襄”,而按照谥法,内外宾服曰正;辟地有德、甲胄有劳曰襄,都曾、左两人的评价是非常贴切的,而“忠”在谥法上的解释是:危身奉上曰忠,因此用在李鸿章身上,也是最合适不过了。
但曾、左两人死后的追加都是候爵,李鸿章却追加公爵,这显然是高过曾、左两人一头了,而其他的什么赐黄马褂同葬,赏银,派待卫护送灵柩回乡,改县名等,也都是极高的荣耀,纵观清廷2 6 0余年的历史,也只有李鸿章一个人享受这样的殊荣。更何况是派李莲英李大总管亲自传旨,在大清国能有几个人能够劳动李大总管大驾的。
宣读了圣旨以后,李莲英又恭恭敬敬给李鸿章上了三柱香,又向李经方、李经述、李经迈说了几句“节哀顺变”之类的安慰话,这才告辞回宫去了。
本来李鸿章在清廷就是位高权重,而朝廷对他又是恩加有甚,因此王公大臣们自然也都不敢怠慢,和李鸿章交情好的自不必说,能够亲自来拜奠的决不会遣派家人,有些文采出众的人,还写了挽联,张之洞还亲自给李鸿章写了一篇祭文,袁世凯也专程从天津赶来,并给李鸿章守了一夜灵,而既使是李鸿章的政敌对头,也都派遣有头脸的家人来拜奠,总体看来,李鸿章的葬礼是相当的风光。
7天以后,李经方、李经述、李经迈、以及张佩纶、李经璹扶灵回乡安葬,几乎整个京师的官员都来相送,送行的队伍排出20多公里。李鸿章在北京的住宅改为他的祠堂。
而等李鸿章的灵柩走了以后,在朝中的一场明争暗斗也立刻展开,现在李鸿章是军机大臣,名副其实的李中堂,而李鸿章死了,就空出了一个军机的缺额,当然军机大臣的数量本来是不固定的,多一个少一个都可以,但现在清政己经从庚子国变中恢复过来,而新政也搞了4年,因此慈禧也想对军机处进行一次大的改组。这一来自然有许多人都生出争取一下的想法。
就在李鸿章的灵柩离开北京之后的第二天,清廷正式下旨,公布了新的军机处名单,军机领班仍然是庆亲王奕劻,其他人是张之洞、瞿鸿禨、醇亲王载沣、世续、那桐、鹿传霖、袁世凯。其中后4人都是第一次进入军机处,整个军机处换了一半的人,动静不可谓不大。而对清廷的政局影响,更是深远。
现在的清廷政治局面十分复杂,派系众多,当然这也是慈禧刻意造成的局面,而各政治派系中,势力最大的是以庆亲王和袁世凯为首的实权派。
在庚子国变以后,袁世凯就在努力的拉陇自己和庆亲王的关系,因为这时清廷由亲王担任军机领班己成为惯列,而庆亲王的资历最老,并且又得慈禧的信任,因此袁世凯认为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是由庆亲王担任军机领班,而袁世凯要巩固自己的权势,自然要和庆亲王交好。而庆亲王又一向贪财,于是袁世凯投其所好,大笔大笔的银子奉上,两人的关系也迅速升温,最终结成同盟。
其实庆亲王虽然一向给人以贪财平庸的印像,但也绝不是无能之辈,否则也不可能在清后期的政坛上经历数十年不倒,并一步一步熬成军机领班。庆亲王当然知道,军机领班这个位置是众矢之的,毕竟大清的亲王还有不少,不知有多少双眼睛盯着自己,因此想要在这个位置上坐得长,坐得稳,除了继续讨好慈禧之外,还必须在朝中有得力的伙伴支持。而袁世凯就是一个合适的人选,加上袁世凯也会来事,送银子毫不吝啬,于是两人一拍即和。庆亲王掌控军机大权,而袁世凯掌握着清廷最强的军队——北洋新军,两人一内一外,一文一武,结成了清廷最强的政治同盟。
而对两人的结盟,李鸿章也起到了一定的促成作用,虽然李鸿章并未加入两人的同盟,但和两人的私交都不错,而且李鸿章认为这两个人都是务实的人,现在的清廷最缺的就是这样务实的人,庆亲王的才能确实差了点,但却懂得不胡乱指挥,把事情交给会做的人,这就相当不错了。因此李鸿章在明里暗里,对他们都给予一定的支持,当然庆亲王和袁世凯也懂得投桃报李,对李鸿章的建议也都竭力支持,李鸿章能几次阻止满族权贵的激进提议,也有他们的一份力量在其中。
这次改组军机,袁世凯得以进入军机,使着庆袁组合的实力大增,也进一步巩固了两人的地位,当然慈禧之所以这样安排,也是看中了这两个人能做事,而且又务实,毕竟现在的清廷是需要能做事的人。而且李鸿章病逝,对两人也是一个打击,把袁世凯调入军机,也能更好的控制他,因此庆袁组合的实力并没有表面增加得那么多,老佛爷的手腕,又岂是等闲可比的。
第二大势力就是满族权贵派,主要的人员有肃亲王善耆、良弼﹑溥伟﹑铁良、荣庆、荫昌等人,这一帮人的主导思想是要恢复清朝中前期的满族主导地位,将权力从汉臣手中夺过来,因此行动、计划都十分激进,数次要求清廷和华东政府决裂,就是这一派主导的。
虽然同为满族权贵,但庆亲王和他们互相都看不顺眼,庆亲王的才能虽然平庸,但也明白汉臣崛起的大势不可逆,这伙人的想法根本不可能实现,只有和汉臣合作,才能确保清廷维持下去;而这批满族权贵则认为庆亲王完全是老糊涂了,只顾贪财好利,不惜和汉臣勾结,连祖宗留下来的江山都不顾了,因此这一派在朝中几乎是处处和庆亲王、袁世凯、李鸿章等人对着干,势如水火。不过这也是慈禧乐见的。
而这次军机改组,满族权贵派派受的打击最大,两名骨干铁良、荣庆都被罢出军机,虽然铁良改任兵部尚书、荣庆改任礼部尚书,都还保留了一部权力,但和军机大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其实慈禧也十分清楚,满族己没有多少人材,大清要維持下去,必须要倚重汉臣才行,满族权贵那种极端的行为根本不可取,真要把汉臣的权力都夺过来,转交给满族权贵,清廷恐怕连一年都撑不下去。而慈禧允许满族权贵存在的作用只是为了牵制实权派,但近段时间,满族权贵派几次要求清廷出兵东北,甚致还迎合一些洋人的建议,让慈禧相当的恼火。
对于参与辽东的战争,这一点慈禧的态度到是和李鸿章相同,清廷最好是座山观虎斗,千万别去趟这滩浑水,而洋人的建议,慈禧也从来都是不敢信的,因此这次满族权贵派做的显然有些过头了,有必要敲打他们一下,于是将铁良、荣庆移出军机,但也不能把满族权贵派一棍子打死,毕竟大清的江山还是满人当家,另外在必要的时候,这一派还是有用的,所以让铁良担任兵部尚书、荣庆担任礼部尚书。
当然满族权贵派暂时是元气大伤了,而且在军机处里也没有人,自然就无法牵制实权派,不过老佛爷又岂是好相与的,对此早早的就做了准备,扶植起两股新的政治势力,以备不测之用,同时对满族权贵派也是一个警告,意思是别以为老佛爷就一定要用你们,没有你们老佛爷照样玩得转。
在旧时空里,一般都认为李鸿章是清廷天字第一号的忠臣,并且深得清廷,至少是慈禧的信任,其实无论是慈禧还是光绪,几乎从来就没有对李鸿章百分之百信任的时候,反到是在甲午战争前的10余年时间里,对李鸿章的防范之心都甚重,并且给李鸿章设了不少的小绊子。原因就在于当时李鸿章手里掌握着清廷最精锐的军队——淮军,足以威胁到朝廷。
北洋水师成军以后,,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颐和园,7年未添一炮,李鸿章在甲午战争期间,调动不了南洋水师,都是清廷扯李鸿章的后腿很明显的例子。因此甲午之败,对李鸿章来说是一次彻底的失败,但对清廷来说,却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至少解除了一个内部隐患。
但在这个时空里,庚子国变之后的这几年里,慈禧、光绪对李鸿章却是真正的信任了起来,对李鸿章的意见也是言听计从,一来是李鸿章现在没有兵权,对朝廷已经没有了威胁;二来是庚子国变之后慈禧、光绪也都十分清楚,现在的清廷还需要李鸿章来周旋和海外华人,洋人的关系。而现在李鸿章死了,如果清廷再遇到危机事件,还有谁能挺身而出,为朝廷排忧解难呢?
由其是对慈禧来说,还有另一层感触,今年是慈禧的70岁寿诞之年,说起来慈禧也己经进入古稀之年了,一个老人听到了另一个老人死亡的消息,心里无论如何都不会好受的。
于是慈禧和光绪下令,取消今天的朝会,又责令军机处,讨论对李鸿章的追谥和厚恤。
就在第二天,清廷派李莲英为钦差,到李鸿章的府宅传旨,首先是对李鸿章进行了高度的嘉奖,盛赞李鸿章为清廷立下的功劳,并赐谥号“文忠”,追赠太傅,加一等肃毅公,赐黄马褂同葬,赏银3000两安葬,派20名待卫护送李鸿章的灵柩回乡,并改李鸿章的家乡安徽省庐州府肥东县为少荃县。同时还恩加李鸿章的三子一女,李经方加封三等伯爵,李经述、李经迈二等子爵,连张佩纶也加了一个三等男爵。
应该说清廷对李鸿章的抚恤是相当恩厚的,清廷对功臣的谥号一般都是以“文”字开头,第二个字才是对功臣的评价,如曾国藩的谥号是“文正”,左宗棠的谥号是“文襄”,而按照谥法,内外宾服曰正;辟地有德、甲胄有劳曰襄,都曾、左两人的评价是非常贴切的,而“忠”在谥法上的解释是:危身奉上曰忠,因此用在李鸿章身上,也是最合适不过了。
但曾、左两人死后的追加都是候爵,李鸿章却追加公爵,这显然是高过曾、左两人一头了,而其他的什么赐黄马褂同葬,赏银,派待卫护送灵柩回乡,改县名等,也都是极高的荣耀,纵观清廷2 6 0余年的历史,也只有李鸿章一个人享受这样的殊荣。更何况是派李莲英李大总管亲自传旨,在大清国能有几个人能够劳动李大总管大驾的。
宣读了圣旨以后,李莲英又恭恭敬敬给李鸿章上了三柱香,又向李经方、李经述、李经迈说了几句“节哀顺变”之类的安慰话,这才告辞回宫去了。
本来李鸿章在清廷就是位高权重,而朝廷对他又是恩加有甚,因此王公大臣们自然也都不敢怠慢,和李鸿章交情好的自不必说,能够亲自来拜奠的决不会遣派家人,有些文采出众的人,还写了挽联,张之洞还亲自给李鸿章写了一篇祭文,袁世凯也专程从天津赶来,并给李鸿章守了一夜灵,而既使是李鸿章的政敌对头,也都派遣有头脸的家人来拜奠,总体看来,李鸿章的葬礼是相当的风光。
7天以后,李经方、李经述、李经迈、以及张佩纶、李经璹扶灵回乡安葬,几乎整个京师的官员都来相送,送行的队伍排出20多公里。李鸿章在北京的住宅改为他的祠堂。
而等李鸿章的灵柩走了以后,在朝中的一场明争暗斗也立刻展开,现在李鸿章是军机大臣,名副其实的李中堂,而李鸿章死了,就空出了一个军机的缺额,当然军机大臣的数量本来是不固定的,多一个少一个都可以,但现在清政己经从庚子国变中恢复过来,而新政也搞了4年,因此慈禧也想对军机处进行一次大的改组。这一来自然有许多人都生出争取一下的想法。
就在李鸿章的灵柩离开北京之后的第二天,清廷正式下旨,公布了新的军机处名单,军机领班仍然是庆亲王奕劻,其他人是张之洞、瞿鸿禨、醇亲王载沣、世续、那桐、鹿传霖、袁世凯。其中后4人都是第一次进入军机处,整个军机处换了一半的人,动静不可谓不大。而对清廷的政局影响,更是深远。
现在的清廷政治局面十分复杂,派系众多,当然这也是慈禧刻意造成的局面,而各政治派系中,势力最大的是以庆亲王和袁世凯为首的实权派。
在庚子国变以后,袁世凯就在努力的拉陇自己和庆亲王的关系,因为这时清廷由亲王担任军机领班己成为惯列,而庆亲王的资历最老,并且又得慈禧的信任,因此袁世凯认为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是由庆亲王担任军机领班,而袁世凯要巩固自己的权势,自然要和庆亲王交好。而庆亲王又一向贪财,于是袁世凯投其所好,大笔大笔的银子奉上,两人的关系也迅速升温,最终结成同盟。
其实庆亲王虽然一向给人以贪财平庸的印像,但也绝不是无能之辈,否则也不可能在清后期的政坛上经历数十年不倒,并一步一步熬成军机领班。庆亲王当然知道,军机领班这个位置是众矢之的,毕竟大清的亲王还有不少,不知有多少双眼睛盯着自己,因此想要在这个位置上坐得长,坐得稳,除了继续讨好慈禧之外,还必须在朝中有得力的伙伴支持。而袁世凯就是一个合适的人选,加上袁世凯也会来事,送银子毫不吝啬,于是两人一拍即和。庆亲王掌控军机大权,而袁世凯掌握着清廷最强的军队——北洋新军,两人一内一外,一文一武,结成了清廷最强的政治同盟。
而对两人的结盟,李鸿章也起到了一定的促成作用,虽然李鸿章并未加入两人的同盟,但和两人的私交都不错,而且李鸿章认为这两个人都是务实的人,现在的清廷最缺的就是这样务实的人,庆亲王的才能确实差了点,但却懂得不胡乱指挥,把事情交给会做的人,这就相当不错了。因此李鸿章在明里暗里,对他们都给予一定的支持,当然庆亲王和袁世凯也懂得投桃报李,对李鸿章的建议也都竭力支持,李鸿章能几次阻止满族权贵的激进提议,也有他们的一份力量在其中。
这次改组军机,袁世凯得以进入军机,使着庆袁组合的实力大增,也进一步巩固了两人的地位,当然慈禧之所以这样安排,也是看中了这两个人能做事,而且又务实,毕竟现在的清廷是需要能做事的人。而且李鸿章病逝,对两人也是一个打击,把袁世凯调入军机,也能更好的控制他,因此庆袁组合的实力并没有表面增加得那么多,老佛爷的手腕,又岂是等闲可比的。
第二大势力就是满族权贵派,主要的人员有肃亲王善耆、良弼﹑溥伟﹑铁良、荣庆、荫昌等人,这一帮人的主导思想是要恢复清朝中前期的满族主导地位,将权力从汉臣手中夺过来,因此行动、计划都十分激进,数次要求清廷和华东政府决裂,就是这一派主导的。
虽然同为满族权贵,但庆亲王和他们互相都看不顺眼,庆亲王的才能虽然平庸,但也明白汉臣崛起的大势不可逆,这伙人的想法根本不可能实现,只有和汉臣合作,才能确保清廷维持下去;而这批满族权贵则认为庆亲王完全是老糊涂了,只顾贪财好利,不惜和汉臣勾结,连祖宗留下来的江山都不顾了,因此这一派在朝中几乎是处处和庆亲王、袁世凯、李鸿章等人对着干,势如水火。不过这也是慈禧乐见的。
而这次军机改组,满族权贵派派受的打击最大,两名骨干铁良、荣庆都被罢出军机,虽然铁良改任兵部尚书、荣庆改任礼部尚书,都还保留了一部权力,但和军机大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其实慈禧也十分清楚,满族己没有多少人材,大清要維持下去,必须要倚重汉臣才行,满族权贵那种极端的行为根本不可取,真要把汉臣的权力都夺过来,转交给满族权贵,清廷恐怕连一年都撑不下去。而慈禧允许满族权贵存在的作用只是为了牵制实权派,但近段时间,满族权贵派几次要求清廷出兵东北,甚致还迎合一些洋人的建议,让慈禧相当的恼火。
对于参与辽东的战争,这一点慈禧的态度到是和李鸿章相同,清廷最好是座山观虎斗,千万别去趟这滩浑水,而洋人的建议,慈禧也从来都是不敢信的,因此这次满族权贵派做的显然有些过头了,有必要敲打他们一下,于是将铁良、荣庆移出军机,但也不能把满族权贵派一棍子打死,毕竟大清的江山还是满人当家,另外在必要的时候,这一派还是有用的,所以让铁良担任兵部尚书、荣庆担任礼部尚书。
当然满族权贵派暂时是元气大伤了,而且在军机处里也没有人,自然就无法牵制实权派,不过老佛爷又岂是好相与的,对此早早的就做了准备,扶植起两股新的政治势力,以备不测之用,同时对满族权贵派也是一个警告,意思是别以为老佛爷就一定要用你们,没有你们老佛爷照样玩得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