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把学习做成轻松的事 (2)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最新章节!
圆圆做了掌柜的,我和她爸爸当然就是顾客。我们拿一些东西给她在地下围出一个“小店”,并摆上各种“货物”,货物有真的,有替代品(比如她最喜欢吃的雪糕就得找替代品),只要她明白就行,然后我们轮流光顾她的小店。
我们认真地浏览她的商品,选定要买什么,问她多少钱,有时还要讨价还价一下。付款时,一般情况下都是需要找一些零钱回来的,比如买一根筷子六角钱,我们一般会给她一元钱,这样她就得找四角钱出来。
开始时都是她自己定价,小孩定价,无论大小都是一个比较整、比较简单的数字,比如1元、200元等。她一般不用“1.40元”或“203元”这样的定价来为难自己。
玩过几次后,我们就暗暗地把她往稍复杂些的计算上引。
比如雪糕原来卖1元一支,我们就建议说,这几天雪糕涨价了,每支一块二了,你这里要不要涨价啊,涨价可以每支多赚两毛呢。然后我们给她两元钱或五元钱,这样她的计算就比较复杂了。
圆圆开始时不喜欢这种有零头的定价,这给她的计算带来麻烦了。我就在带她到外面小卖部买东西时,让她注意一下小卖部商品定价基本上都有零头,于是她的“价格”都变得有零头了。
开小卖部的计算难度上升时,过渡应自然,这样会保持孩子的兴趣。
我们开始时一般都是玩100元以内的加减法,稍后就给她一些建议,认为某个东西应该很贵,可以把价格定到三五百元。我印象中圆圆在四岁左右时,可心算500以内的加减法,这基本上是通过“做生意”学来的。
开小卖部游戏大约一直玩到圆圆上学二、三年级。她学习乘法和除法时,我就暗暗在游戏中加进了相关知识,比如一根铅笔9分钱,我要求一下买8根;或者一包饼干4元钱,里面有10块,而我只想买3块。这样,她就得动用她的乘除法知识来计算了。
“开小卖部”的过程就是孩子不停地做“应用题”的过程,这对孩子有很好的数学启蒙效果。数学教育不要一下把孩子拉到抽象的数字上,不要拿一些干巴巴的枯燥的计算来为难孩子。要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数字,让他体会到计算不是抽象的东西,是存在于周围生活中的有用的东西,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着。
圆圆读小学一、二年级时,当别的同学在抽象的数字里苦苦挣扎时,她却对每个题一眼看透,觉得那些题都太简单了。
圆圆读完二年级直接上四年级,当时学校的教导主任有些担忧。说三年级是比较关键的一年,这一年的学习内容较难,尤其是数学。于是我找来三年级上下两册数学课本,用十天的时间和圆圆一起学了一遍,她掌握得很好,开学后和一些上过三年级的孩子一起考试,她的成绩最高。
并非圆圆是什么特别的天才,而是相关知识她在“开小卖部”时早已用过了。当“店主”动的脑筋,使她的数学思维能力大大提高,学起课本来就十分轻松。
儿童身上有一种喜好模仿成人生活的天性。我记得自己小时候玩摆家家,特别快乐。我想,圆圆“开小卖部”的感觉一定和我玩摆家家时的感觉一样,只是她不知道自己在玩的过程中已学习了计算。
所以,学习为什么非得是“苦的”不可?学习也可以在快乐中进行。而且,在快乐中进行的学习会让孩子学得更好。我们都希望孩子喜欢学习,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酒心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欢;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牛黄解毒丸,孩子又如何能喜欢?
在玩“开小卖部”游戏时要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是不要把用意告诉孩子。
玩这样的游戏,在家长这里是为了让孩子学会计算,如果你把这个目的告诉孩子了,或被他察觉了,孩子就会失去游戏的兴趣。要让孩子觉得这仅仅就是个游戏,只是为了玩。大人在和孩子玩时,要拿出认真而单纯的心态,把自己当成孩子一样投入地去玩,不要在这个过程中有任何说教,更不要因为孩子算错账训斥孩子。
其次是避免造成孩子不好意思。
我们在和圆圆玩时,刚开始圆圆对什么东西定多少价没感觉,完全是随意报数字。比如她把一小块“蛋糕”定价成100元,她爸爸就很夸张地说“啊,这么贵啊!”她爸爸是为了制造气氛,以他所熟知的市场价格来感叹,可他的口气把圆圆吓住了。圆圆从爸爸的口气中感觉自己定的价格太离谱,有些不知所措。再问到下一个东西的价格时,她报价时就有些胆怯和不安,犹豫地说出一个数字,然后等待大人的反应,试探定得对不对。这样玩下去,孩子的注意力就不能集中在玩耍上,时间稍长就会感到紧张和厌倦。我赶快出来打圆场,告诉她爸爸说这块蛋糕做得特别香,就值这些钱。
事后我告诉圆圆爸爸,以后无论孩子定价多少,都不要那样大惊小怪。不要以你的生活经验来干扰孩子的思维,孩子并没有市场价值概念。我们只是为了让她学会计算,不是为了让她学会做生意,所以她怎样定价并不重要。她完全可以把一斤米定成200元,也可以把一个金戒指定成4角钱。
第三是不要让计算为难孩子。
家长要记住的是,这是个游戏,不是数学课。家长可以通过“买卖”发展孩子的计算能力,但不可操之过急。在游戏中要把孩子的乐趣放在首位,学习放在第二位。计算的难度可以慢慢提高,但不要让太难的计算干扰乐趣。如果孩子在买卖中屡屡感到计算的困难,他就会有受挫感,就会失去兴趣。
第四是不强迫孩子玩。
不要为了让孩子学习而频频地玩同一个游戏。这个游戏我和一些人讲过后,就有人回家天天和孩子玩。开始孩子还有兴趣,但连玩三天后就不想玩了,家长就左说右劝地要玩。
也有那样的时候,刚开始玩,一笔生意还没成交,孩子就因为什么原因突然不想玩了,这时家长也不要强迫,只要孩子表现出不想玩了,就要立即停止,以免败坏了孩子对游戏的胃口。如果家长在游戏中表现得太积极,还容易让孩子察觉你的用意。
第五是尽量用真钱。
我开始和圆圆玩时,不想用真钱,觉得那样不卫生,就用一些纸片写上面值来玩。但发现孩子对假钱没兴趣,小孩子一旦意识到钱可以换来想要的东西时,她就会对钱情有独钟。用真钱可以让她在玩耍中更投入,玩罢注意洗手就是了。
写到这里我想到,如果把孩子每一次“赢利”记录下来,并且把她赚的钱另存起来,给他买东西时就用这笔钱,可能会更好地刺激他玩耍兴趣。这一点在圆圆小时候我们没做,只是猜测这样做会更好。
第六是增加游戏变数,尽量使每次游戏略有不同。
一般来说孩子愿意做“店主”,尤其是开始时。玩过几次后,为了保持游戏的新鲜感,可以和孩子互换角色,让孩子再回到顾客的身份。无论谁扮顾客,都可以扮不同的角色,或形成不同的组合,有时是老爷爷老奶奶,有时是小朋友,有时是医生或教师。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事情和需求,这样就会有很多故事产生。还可以让家里的各种玩具参与进来,如毛绒小狗和小熊等来买东西,当然是有人替代它们说话和付钱。
我们和圆圆除了“开小卖部”,还“摆菜摊”。她有时也愿意当菜市场小贩,我们就用小纸片画上各种蔬菜水果,或找来各种替代品,和她玩卖菜。为此特意到中药房给她买了一杆小秤,因为当时市场上小贩们用的都是有砣有杆的手提秤。
“开小卖部”给出的启示是:和生活结合的学习效果更好,源于生活的教育可以无处不在。
教孩子学习并不一定需要坐在书桌旁,只要有心,处处能发现教育的机会。比如,最早教孩子从1数到10时,如果你只是口头反复念叨这些数字,孩子听到的只是音节,他其实不知道这些音节代表什么,也就不理解这些“1、2、3、4”是什么东西。如果在抱着孩子上下楼时,每次都边走边数台阶;打开一盒巧克力时,一定是先数数里面有多少粒然后再吃。总之,凡念叨“1、2、3……”时,总和一个具体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孩子就记得更快,并且建立起数的概念。
我清楚地记得圆圆两岁半时,有一次爸爸从外地回来,给她买了一组6个娃哈哈乳酸奶。她上午喝了一个后,我把剩下的放起来了。下午她突然问我:“那5个娃哈哈在哪儿呀?”她居然知道还有5个,这令我有些吃惊。当时她还不会做加减法,她这时数的概念应该就是来源于我经常和她“1、2、3、4……”地数各种东西吧。
孩子进入学校教育后,仍然可以通过“活动”学习功课。我发现让孩子当“小老师”给家长讲课是一种不错的活动。
圆圆刚上小学时,老师教他们学拼音,我为了让她能尽快掌握,就对她说,妈妈小时候没好好学拼音,我的老家讲方言,老师教我们拼音也不标准。你在学校学了拼音,晚上回来教教妈妈行不?我说得很诚恳,圆圆一听很高兴,说行。然后她就每天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回家教给我,我也认认真真地听她给我讲,认真地学。
玩“小老师”时我注意了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在设计这类活动时要“赋权”,让孩子“掌权”。
做小老师和开小卖部一样,都是让孩子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学习知识。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让孩子觉得自己“有权”了,这也是为什么这样的游戏能吸引孩子的一个原因。所以在这类活动中要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角和主动者,不要让他在活动中感觉自己被动、受大人指使。
第二,要选择那些答案或内容比较确定的东西让孩子来讲。
语文方面我只让圆圆教过拼音,因为语文学习是开放式的,孩子不好讲,讲了也没什么意义。我让她讲的一般是数学,因为数学具有封闭式的严谨。同时还注意的是,讲课这个事不适宜经常做,一般是暗暗观察孩子的学习,只有发现哪一段时间她掌握得不太好,才会让她给我讲课。这也如同“开小卖部”一样,不要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到厌倦,要想办法保护兴趣。
第三,家长提出要求的方式要自然,不能总用自己小时候没学好这一个借口。
比如有时候我会从她作业本上找到一个错误,而这个错误是因为她在概念上不太清楚所致,然后我假装惊讶地说“这道题好像做对了,老师怎么给打了错呢?”于是我招呼圆圆,看看是她做错了,还是老师判错了。在这个过程中,我既要装糊涂又要引导她往正确的方向思维,圆圆为了搞清楚是自己错了还是老师错了,她也会认真地和我一起来分析,重新思考概念。结果当然证明是她把题做错了,但她至少纠正了妈妈的“错误”,这同样让她有成就感;同时,之前没把握好的概念也基本上把握了。
第四,不要在这个过程中挑剔孩子讲课的毛病,更不能嘲笑他讲课中的错误。
家长既然做学生,就一定要拿出诚意,认认真真听孩子讲课。和开小卖部一样,不要让孩子察觉你的用意,否则他只是觉得父母用这种方式来考察他,就不会感到自豪,也就不会有兴趣。如果孩子的思维或陈述有错误,要委婉地讲出来,或用启发的方式引导他往正确的方向思考。千万不要让孩子觉得因为自己讲得不好而感到丢面子。这个过程中家长只要有一点教训或嘲弄的意味,孩子就会特别沮丧,失去讲课的自信。一定要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
我在2004年听到当代著名教育家、时任北京四中校长的刘长铭先生的一个演讲。他在出任校长前是该校一名优秀的物理老师。他讲到自己在担任物理教师时,他的学生有谁在考试中哪道题出了错,他就会让这个学生把这道题重新做了后,再给全班同学讲一遍——“做一遍”和“讲一遍”的效果是全然不同的。能清楚地讲一遍的东西,它必定包含着认真的思考,并已经被清楚地理解,然后才能清晰地讲出来;讲过的东西会更深地印在大脑中——如果说“做一遍”只是再一次学习,“讲一遍”就已成为一种实践,这对学生们来说也是一项知识应用活动,能让他们掌握得更好。
这项活动在家庭中也可以应用,当家长想给孩子辅导功课时,你不如让孩子给你“辅导”一次功课。当然你要想办法把事情做巧妙了,能让这项活动自然发生,而不要让孩子感到紧张和别扭。
圆圆做了掌柜的,我和她爸爸当然就是顾客。我们拿一些东西给她在地下围出一个“小店”,并摆上各种“货物”,货物有真的,有替代品(比如她最喜欢吃的雪糕就得找替代品),只要她明白就行,然后我们轮流光顾她的小店。
我们认真地浏览她的商品,选定要买什么,问她多少钱,有时还要讨价还价一下。付款时,一般情况下都是需要找一些零钱回来的,比如买一根筷子六角钱,我们一般会给她一元钱,这样她就得找四角钱出来。
开始时都是她自己定价,小孩定价,无论大小都是一个比较整、比较简单的数字,比如1元、200元等。她一般不用“1.40元”或“203元”这样的定价来为难自己。
玩过几次后,我们就暗暗地把她往稍复杂些的计算上引。
比如雪糕原来卖1元一支,我们就建议说,这几天雪糕涨价了,每支一块二了,你这里要不要涨价啊,涨价可以每支多赚两毛呢。然后我们给她两元钱或五元钱,这样她的计算就比较复杂了。
圆圆开始时不喜欢这种有零头的定价,这给她的计算带来麻烦了。我就在带她到外面小卖部买东西时,让她注意一下小卖部商品定价基本上都有零头,于是她的“价格”都变得有零头了。
开小卖部的计算难度上升时,过渡应自然,这样会保持孩子的兴趣。
我们开始时一般都是玩100元以内的加减法,稍后就给她一些建议,认为某个东西应该很贵,可以把价格定到三五百元。我印象中圆圆在四岁左右时,可心算500以内的加减法,这基本上是通过“做生意”学来的。
开小卖部游戏大约一直玩到圆圆上学二、三年级。她学习乘法和除法时,我就暗暗在游戏中加进了相关知识,比如一根铅笔9分钱,我要求一下买8根;或者一包饼干4元钱,里面有10块,而我只想买3块。这样,她就得动用她的乘除法知识来计算了。
“开小卖部”的过程就是孩子不停地做“应用题”的过程,这对孩子有很好的数学启蒙效果。数学教育不要一下把孩子拉到抽象的数字上,不要拿一些干巴巴的枯燥的计算来为难孩子。要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数字,让他体会到计算不是抽象的东西,是存在于周围生活中的有用的东西,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着。
圆圆读小学一、二年级时,当别的同学在抽象的数字里苦苦挣扎时,她却对每个题一眼看透,觉得那些题都太简单了。
圆圆读完二年级直接上四年级,当时学校的教导主任有些担忧。说三年级是比较关键的一年,这一年的学习内容较难,尤其是数学。于是我找来三年级上下两册数学课本,用十天的时间和圆圆一起学了一遍,她掌握得很好,开学后和一些上过三年级的孩子一起考试,她的成绩最高。
并非圆圆是什么特别的天才,而是相关知识她在“开小卖部”时早已用过了。当“店主”动的脑筋,使她的数学思维能力大大提高,学起课本来就十分轻松。
儿童身上有一种喜好模仿成人生活的天性。我记得自己小时候玩摆家家,特别快乐。我想,圆圆“开小卖部”的感觉一定和我玩摆家家时的感觉一样,只是她不知道自己在玩的过程中已学习了计算。
所以,学习为什么非得是“苦的”不可?学习也可以在快乐中进行。而且,在快乐中进行的学习会让孩子学得更好。我们都希望孩子喜欢学习,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酒心巧克力,孩子如何能不喜欢;如果把学习做成一颗牛黄解毒丸,孩子又如何能喜欢?
在玩“开小卖部”游戏时要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是不要把用意告诉孩子。
玩这样的游戏,在家长这里是为了让孩子学会计算,如果你把这个目的告诉孩子了,或被他察觉了,孩子就会失去游戏的兴趣。要让孩子觉得这仅仅就是个游戏,只是为了玩。大人在和孩子玩时,要拿出认真而单纯的心态,把自己当成孩子一样投入地去玩,不要在这个过程中有任何说教,更不要因为孩子算错账训斥孩子。
其次是避免造成孩子不好意思。
我们在和圆圆玩时,刚开始圆圆对什么东西定多少价没感觉,完全是随意报数字。比如她把一小块“蛋糕”定价成100元,她爸爸就很夸张地说“啊,这么贵啊!”她爸爸是为了制造气氛,以他所熟知的市场价格来感叹,可他的口气把圆圆吓住了。圆圆从爸爸的口气中感觉自己定的价格太离谱,有些不知所措。再问到下一个东西的价格时,她报价时就有些胆怯和不安,犹豫地说出一个数字,然后等待大人的反应,试探定得对不对。这样玩下去,孩子的注意力就不能集中在玩耍上,时间稍长就会感到紧张和厌倦。我赶快出来打圆场,告诉她爸爸说这块蛋糕做得特别香,就值这些钱。
事后我告诉圆圆爸爸,以后无论孩子定价多少,都不要那样大惊小怪。不要以你的生活经验来干扰孩子的思维,孩子并没有市场价值概念。我们只是为了让她学会计算,不是为了让她学会做生意,所以她怎样定价并不重要。她完全可以把一斤米定成200元,也可以把一个金戒指定成4角钱。
第三是不要让计算为难孩子。
家长要记住的是,这是个游戏,不是数学课。家长可以通过“买卖”发展孩子的计算能力,但不可操之过急。在游戏中要把孩子的乐趣放在首位,学习放在第二位。计算的难度可以慢慢提高,但不要让太难的计算干扰乐趣。如果孩子在买卖中屡屡感到计算的困难,他就会有受挫感,就会失去兴趣。
第四是不强迫孩子玩。
不要为了让孩子学习而频频地玩同一个游戏。这个游戏我和一些人讲过后,就有人回家天天和孩子玩。开始孩子还有兴趣,但连玩三天后就不想玩了,家长就左说右劝地要玩。
也有那样的时候,刚开始玩,一笔生意还没成交,孩子就因为什么原因突然不想玩了,这时家长也不要强迫,只要孩子表现出不想玩了,就要立即停止,以免败坏了孩子对游戏的胃口。如果家长在游戏中表现得太积极,还容易让孩子察觉你的用意。
第五是尽量用真钱。
我开始和圆圆玩时,不想用真钱,觉得那样不卫生,就用一些纸片写上面值来玩。但发现孩子对假钱没兴趣,小孩子一旦意识到钱可以换来想要的东西时,她就会对钱情有独钟。用真钱可以让她在玩耍中更投入,玩罢注意洗手就是了。
写到这里我想到,如果把孩子每一次“赢利”记录下来,并且把她赚的钱另存起来,给他买东西时就用这笔钱,可能会更好地刺激他玩耍兴趣。这一点在圆圆小时候我们没做,只是猜测这样做会更好。
第六是增加游戏变数,尽量使每次游戏略有不同。
一般来说孩子愿意做“店主”,尤其是开始时。玩过几次后,为了保持游戏的新鲜感,可以和孩子互换角色,让孩子再回到顾客的身份。无论谁扮顾客,都可以扮不同的角色,或形成不同的组合,有时是老爷爷老奶奶,有时是小朋友,有时是医生或教师。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事情和需求,这样就会有很多故事产生。还可以让家里的各种玩具参与进来,如毛绒小狗和小熊等来买东西,当然是有人替代它们说话和付钱。
我们和圆圆除了“开小卖部”,还“摆菜摊”。她有时也愿意当菜市场小贩,我们就用小纸片画上各种蔬菜水果,或找来各种替代品,和她玩卖菜。为此特意到中药房给她买了一杆小秤,因为当时市场上小贩们用的都是有砣有杆的手提秤。
“开小卖部”给出的启示是:和生活结合的学习效果更好,源于生活的教育可以无处不在。
教孩子学习并不一定需要坐在书桌旁,只要有心,处处能发现教育的机会。比如,最早教孩子从1数到10时,如果你只是口头反复念叨这些数字,孩子听到的只是音节,他其实不知道这些音节代表什么,也就不理解这些“1、2、3、4”是什么东西。如果在抱着孩子上下楼时,每次都边走边数台阶;打开一盒巧克力时,一定是先数数里面有多少粒然后再吃。总之,凡念叨“1、2、3……”时,总和一个具体的事情联系在一起,孩子就记得更快,并且建立起数的概念。
我清楚地记得圆圆两岁半时,有一次爸爸从外地回来,给她买了一组6个娃哈哈乳酸奶。她上午喝了一个后,我把剩下的放起来了。下午她突然问我:“那5个娃哈哈在哪儿呀?”她居然知道还有5个,这令我有些吃惊。当时她还不会做加减法,她这时数的概念应该就是来源于我经常和她“1、2、3、4……”地数各种东西吧。
孩子进入学校教育后,仍然可以通过“活动”学习功课。我发现让孩子当“小老师”给家长讲课是一种不错的活动。
圆圆刚上小学时,老师教他们学拼音,我为了让她能尽快掌握,就对她说,妈妈小时候没好好学拼音,我的老家讲方言,老师教我们拼音也不标准。你在学校学了拼音,晚上回来教教妈妈行不?我说得很诚恳,圆圆一听很高兴,说行。然后她就每天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回家教给我,我也认认真真地听她给我讲,认真地学。
玩“小老师”时我注意了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在设计这类活动时要“赋权”,让孩子“掌权”。
做小老师和开小卖部一样,都是让孩子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学习知识。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让孩子觉得自己“有权”了,这也是为什么这样的游戏能吸引孩子的一个原因。所以在这类活动中要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角和主动者,不要让他在活动中感觉自己被动、受大人指使。
第二,要选择那些答案或内容比较确定的东西让孩子来讲。
语文方面我只让圆圆教过拼音,因为语文学习是开放式的,孩子不好讲,讲了也没什么意义。我让她讲的一般是数学,因为数学具有封闭式的严谨。同时还注意的是,讲课这个事不适宜经常做,一般是暗暗观察孩子的学习,只有发现哪一段时间她掌握得不太好,才会让她给我讲课。这也如同“开小卖部”一样,不要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到厌倦,要想办法保护兴趣。
第三,家长提出要求的方式要自然,不能总用自己小时候没学好这一个借口。
比如有时候我会从她作业本上找到一个错误,而这个错误是因为她在概念上不太清楚所致,然后我假装惊讶地说“这道题好像做对了,老师怎么给打了错呢?”于是我招呼圆圆,看看是她做错了,还是老师判错了。在这个过程中,我既要装糊涂又要引导她往正确的方向思维,圆圆为了搞清楚是自己错了还是老师错了,她也会认真地和我一起来分析,重新思考概念。结果当然证明是她把题做错了,但她至少纠正了妈妈的“错误”,这同样让她有成就感;同时,之前没把握好的概念也基本上把握了。
第四,不要在这个过程中挑剔孩子讲课的毛病,更不能嘲笑他讲课中的错误。
家长既然做学生,就一定要拿出诚意,认认真真听孩子讲课。和开小卖部一样,不要让孩子察觉你的用意,否则他只是觉得父母用这种方式来考察他,就不会感到自豪,也就不会有兴趣。如果孩子的思维或陈述有错误,要委婉地讲出来,或用启发的方式引导他往正确的方向思考。千万不要让孩子觉得因为自己讲得不好而感到丢面子。这个过程中家长只要有一点教训或嘲弄的意味,孩子就会特别沮丧,失去讲课的自信。一定要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
我在2004年听到当代著名教育家、时任北京四中校长的刘长铭先生的一个演讲。他在出任校长前是该校一名优秀的物理老师。他讲到自己在担任物理教师时,他的学生有谁在考试中哪道题出了错,他就会让这个学生把这道题重新做了后,再给全班同学讲一遍——“做一遍”和“讲一遍”的效果是全然不同的。能清楚地讲一遍的东西,它必定包含着认真的思考,并已经被清楚地理解,然后才能清晰地讲出来;讲过的东西会更深地印在大脑中——如果说“做一遍”只是再一次学习,“讲一遍”就已成为一种实践,这对学生们来说也是一项知识应用活动,能让他们掌握得更好。
这项活动在家庭中也可以应用,当家长想给孩子辅导功课时,你不如让孩子给你“辅导”一次功课。当然你要想办法把事情做巧妙了,能让这项活动自然发生,而不要让孩子感到紧张和别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