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 滚床单心理学 > 第7章 :那些鲜为人知的性少数人群

第7章 :那些鲜为人知的性少数人群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滚床单心理学最新章节!

    一种幼稚的孩童心理——“暴露狂”是这样诞生的

    燕燕上班时常常经过一个小花圃,花圃呈90°角,里面种了些绿色的植物,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直至有一天,她又经过那里,却见一个五十多岁的男人站在花圃里,远远看来他并没有做什么,只是突兀地站在那里。好奇心促使燕燕在经过他时定睛看了一眼,这一看不打紧,吓得她赶快跑了几步,压住自己想尖叫的冲动。原来,那个男人正把自己的生殖器露在外面,其中一只手还在不停地拨弄着。

    这个景象把燕燕吓坏了,因而,很长一段时间内她都不敢再经过小花圃,宁可多走一段路以避开。

    “暴露狂”,并不是精神病或心理学术语,而更多接近文化语言,大意是说无法控制地想向他人暴露自己身体的狂人。针对有这种心理和行为特征的人群,专业的名词叫“露阴癖”。“露阴癖”被认为是一种心理疾病而非精神疾病(区分二者的标准是,前者自知自己有行为偏差而无力改变,而后者明明有病态却丝毫不自知),明显的特征是不可抑制地在公众场所向异性展露自己的生殖器,以引起异性的紧张、惊慌、恐惧等反应,从而获得自己的性快感和性刺激。对于他们来说,这种性快感和性刺激不亚于普通人在滚床单时所获取的快感。

    有这样癖好的人以男性为主。有统计认为,“露阴癖”者的男女比例为14:1。但大多数人的此这种行为在20—30岁时会自动消退,当然有些人则会一直持续到老年。在生活中,女性“露阴癖”者往往用穿着过于暴露,以及穿裙子但不穿内衣的方式来表现,极少采取像男性那么直接的——当然这或许与社会文化对女性不当行为的惩罚更加严厉有关。

    在生活中,“暴露狂”常常被当作流氓看待,但他们大多数都没有攻击性。

    “暴露狂”追求的是向异性裸露身体隐秘部位时,所引起的尖叫声和惊恐、慌乱的表情而带来的心理上的刺激和满足感,而不是对异性身体直接的性侵犯或性骚扰。事实上,许多“暴露狂”正是因为自己性能力的不足(多数人在性方面有严重的问题),才转而用裸露生殖器的方式获得性兴奋——在精神上破坏或占有一个女人的身体。如果一个人面对“暴露狂”的暴露行为时,没有震惊、害怕、厌恶等反应,而是表现得非常平静,熟视无睹,就会重重地挫败他的意图,无法使他达到性兴奋。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暴露狂”们有这样的行为呢?

    “暴露狂”们拥有成年人的身体,可是性心理却一直停留在儿童时期。可以说,“暴露狂”就是一种幼稚的孩童心理。

    大部分“暴露狂”在幼年时都有过印象深刻的“性经历”,如被抚摸生殖器。抚摸者要么是他的小伙伴,要么是成年人,尤以成年异性为多。最常见的情况,是一群成年女性围着一个下身赤裸的小男孩,一边触摸小男孩的生殖器,一边以玩笑的口吻说话。这会让小男孩误以为女人们都喜欢他的生殖器,并对于看到它充满兴趣。

    另外,部分人的“暴露”癖好也与幼年时看到异性成年人的裸浴、大小便有一定关联。那种经历会让幼小的他在感受到莫名性快感的同时,也认为在异性面前裸露身体是正常的,是可以不被指责的,乃至是受欢迎的。

    裸露自己的生殖器而没有被惩罚,反而还会被当作人们感兴趣的注目焦点(能够作为注目焦点对大部分人来说都是很愉悦的、深具满足感的,儿童尤甚)。这样的早期经历会在人的头脑中固化出一种不正常的对性器官的认知,即便在成年以后,也仍然误以为自己仍停留在孩童时期,可以随意地暴露自己的生殖器以获取那种被关注的感觉。

    这就是成年人用孩童的不成熟方式来表达性欲求的根本原因。

    由于种种原因,“暴露狂”们往往缺乏建立真实的两性关系的能力,故而转用不合适的方式获取他们渴望的“关系”。

    美国的研究者发现,在被警察逮捕的“暴露狂”里,约30%是已婚者,约30%的人处于分居、离婚或丧偶状态,但有高达约40%的人从未结婚过。

    人成长到一定的生命阶段后,对异性和关系的渴望是天然的,这也是人类族群之所以能够延绵不绝的根本原因。“暴露狂”们也是一样,作为人类族群的一份子,他们也渴望与他人建立关系,从而获得幸福的生活。

    然而 “暴露狂”们大多有不够成熟、完善的个性,在生活中显得拘谨、腼腆或孤僻,这使他们缺乏与具体的某个异性建立关系的能力。可是,那种与人亲密连接的需要却一直存在,因而促使他转用暴露生殖器的方式与众多异性建立起自认为的“关系”,以缓解他在两性关系上遇到的焦虑感和缺失感。

    “暴露狂”被认为是一种心理问题,但这类人中能主动到心理咨询室求助的却并不多。

    即使“暴露狂”们因自己的行为而被惩罚(殴打、拘留等),也仅仅是感到羞愧和不安,之后就又会故态重萌,因为他们在心理上固执地认为人们是喜欢自己的行为的。用心理治疗的方式治疗“暴露狂”,大多采用认知行为疗法,也有用厌恶疗法的,但效果都不是太好。

    谁会伸出“咸猪手”?

    “咸猪手”,是粤语里对“性骚扰”行为的代称,据说典故出自唐朝时安禄山对杨贵妃的袭胸事件。

    每年到了夏天,公交、地铁上的人大多前胸贴后背,加之天气炎热,女人们的衣服只好一少再少,可是这却给性骚扰制造了最便捷的温床。2012年夏天,上海地铁第二运营公司官方微博发布“乘坐地铁,穿成这样,不被骚扰才怪”的内容,并有“姑娘请自重”的字眼,引发各界热烈的讨论。更有女性立刻做出反应,高举“我可以骚,你不能扰”的牌子,对微博内容做出抗议。

    这个新闻事件让人们再次关注性骚扰,并关注性骚扰背后隐含着的文化和社会意义。

    性骚扰之所以被认为是女性穿衣太少而招来的(并不是伸出咸猪手的人不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男性们倾向于把女性看做被动的性对象,即可以自由猎取的对象;二是好女性被期望对性是不感兴趣的,即在内心愿意的情况下也要说“不”。这使得人们多认为男女之间的关系就是“男追女跑,但最终女妥协”的模式。

    但或许大部分人对性骚扰行为背后的社会文化并不感兴趣,而更多的是想知道,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才会做出这样的举动,以及是什么心理促使他们要冒着被指为流氓、名誉败坏的风险这样做,以及性骚扰者又能通过自己的行为获得什么样的心理满足。

    对自己的性魅力和性认同感到自卑的人,容易对异性进行性骚扰。

    越是道德和文化较保守的社会,公众场所的性骚扰就越常见。与此同时,会实施性骚扰的男性大多是那些对自身性魅力比较自卑,且胆小怯懦的人。

    这是因为,保守社会中那些自认为是“爱情失败者”的人,不敢和女性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且精神上的焦虑和压力又缺乏正常的缓解渠道,就会把一些合理或不合理的欲望更多地压抑在身体里,此时就容易将性作为突破口。当一个具有上述特质的男人面临无法排解的负面情绪,如恐惧、悲伤、无助感等,由于耻于表达(害怕被嘲笑)而将这种压力转嫁于(亦可叫投射)比他更弱小的女性身上,从而构成对女性的性骚扰。

    所以,关于性骚扰,一个需要被普及的常识是:被骚扰的女性往往不见得是衣着暴露或外表漂亮,而是那些看起来情绪不佳、反抗能力比较弱的女性。

    与前一种情况相反,有些人之所以会对异性实施性骚扰,却是因为他夸大了自己的性魅力。

    那些拥有丰富的性经历,同时自认为有着吸引人的外表的男性,也容易对女性进行性骚扰。因为在他会在自己的性经历中发现女性是“喜欢”被男性骚扰的,却没有认识到那些性经历发生环境的特殊性。比如,当我在微博上就女性的性心理问题与网友们互动时,就有男性直言不讳地评论道:“在技巧很好的情况下,至少有四五成女性都会“Say Yes”,他们只是在回答的时候“Say No……”,这实在是男性对女性的一种自恋式的想象。

    正因为这部分男性误以为自己魅力超群,认为女性们是喜欢被他骚扰的,且在他看来自己的行为并不是性骚扰,而仅仅是一种具有玩笑意味的游戏或恶作剧罢了。

    在某些特定场合中的性骚扰,如工作场所、学校等,往往隐含着某种彰显自己权力的意味。

    如果说同事间的性骚扰还可以用避免接触、表达不悦等方式来拒绝,但如果一个女性被自己的上司性骚扰时,就意味着她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因此失去这份工作;或者当一个研究生被自己的导师性骚扰,而她想要拒绝时,就要考虑自己的毕业论文是否能够获得通过。因为,此时的性骚扰者更多带有某种权力控制的心理倾向,自认为掌握了某种权力,对被骚扰者就有影响力,因而就有了随意处置被骚扰者的性优越感。

    关于性骚扰,人们还有诸多的误解,其中之一就包括认为实施性骚扰者全部都是男性。

    事实上,在所有的性骚扰案例中,有78%的实施者为男性,其余12%为女性。近些年来,随着女性在工作中地位的上升,女老板对男下属的性骚扰也逐渐多起来(权力式性骚扰),只是男性们往往不愿意向他人诉说,因为担心自己会被视为懦弱、无能的人。

    滴蜡、皮鞭、捆绑……S-M者的心理分析

    随着性价值观的多元化,“S-M”这样的字母组合近些年也开始进入普通大众的视野。S,即Sadism,译作施虐癖;M,即Masochim,译作受虐癖。这两个词语出自专写虐恋题材的两个作者的名字,前者是法国贵族萨德侯爵(Marquis de sade),喜欢对女性施以虐待以达到性满足;后者则是奥地利作家马佐赫(Lepold von Sacher-Masoch),他喜欢在性活动中被动虐待而达到性满足。

    大多数对于S-M的研究都来源于对个体行为的临床观察和研究,所以像“露阴癖”一样,S-M也被传统的心理学认为是一种性欲倒错。但是,近些年来,随着开放的性价值观和社会学视角的引入,使研究人员的视角得到拓展,S-M逐渐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属于一种性行为偏好,而非心理或精神问题。

    但由于这个群体毕竟属于少数(性学家亨特在1974年的调查样本显示,彼时大约有5%的男性和2%的女性),活动似乎也很隐秘,很多人都是只有耳闻却从未得见;且人们发现一些高级知识分子或企业高管竟然是S-M的热衷者,不惜花重金请人来“虐待”自己。这不禁让我们对这个群体的人产生好奇:他们究竟从性施虐和性受虐中,得到了什么样的满足感呢?

    俄罗斯的生物学家发现,鞭刑会促使人体释放大量的化学物质,而这种化学物质会使人们感到快乐。

    当鞭子抽打到人的身体上时,感知到疼痛的大脑会刺激体内分泌出大量叫恩多芬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能使人感到精神上的欢愉,然后释放出一定的性激素。这些激素具有提高免疫系统的反应能力的效果,据说这种反应还有助于缓解上瘾、沮丧、抑郁等不良的心理状态。这可能是迄今为止唯一能够在生物学视角下对S-M者做出的科学解释,也给那些钟爱S-M行为的人们一个合理的理由,让他们找到自己行为的理论依据,从而减轻享受自己的性愉悦的心理负担。

    从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的角度,目前对S-M者的心理并无结论性的研究成果,虽然如此,仍有研究者提出“沉迷S-M者多精神空虚”的观点。

    轻微的性虐,如轻咬、抓挠也能让人有性刺激的感觉,但却未达到性虐的程度。因为S-M者对性虐的体验有一种夸张的依赖性,如果在需要时得不到满足就会感到发慌、身体不适,有一种很急迫的、极度紧张的、似乎被扭曲了的情绪感觉,在被满足之后就会恢复本来平静的状态,这有些类似心理上的戒断反应(如网瘾者断网、吸毒者戒毒后的反应)。

    往往那些生活条件优越的人,由于缺乏更高的追求目标而陷入精神上的空虚中,因而借助这种另类的、强烈的性刺激来满足和填补自己。

    另一个观点是,那些性能力较弱(或丧失性功能)的男性会用性虐伴侣的方式在心理上满足自己。

    影视剧中经常表现没有性能力的太监(阉人)娶妻的桥段,而这是有事实根据的。太监虽然在生理上已经丧失了性能力,但他心理上的性欲却没有被阉割。由于性生理和性心理的不健全,他们往往陷入一种精神扭曲的状态中,所以会通过对性伴侣的身体虐待来达到心理上的性满足。另外,娶了年轻妻子的老年男性也会由于自身性能力不足而产生自卑和愤怒感,并因此对妻子进行性虐待,以达到他的满足感。

    有人认为,热衷S-M性虐者是为了用这样的方式平衡自己,以弥补某种缺失感。

    那些身居高位被认为是成功者的人,由于种种原因需要时刻保持领导者的形象,不得不每天做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展露自己比较强大的一面,这样也就很少有机会放松自己。可是,长期保持这种状态就会让他感到生命能量受到阻隔,容易有不完整的感觉。而且,长期用一种姿态面对生活,更被认为是一种被束缚了的僵硬的生活方式,很容易使人们产生抑郁情绪,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

    而S-M性虐则可以让他们暂时从自己的社会面具中解放出来,尤其是S-M性虐中的“女王和奴隶”的游戏,更可以让他得以从高高的主席台上走下来,感受做一个卑贱的人的感觉,从而在这样的过程中达到心理和精神上的平衡感。这种平衡感能使当事人在离开游戏之后,有能量继续扮演那高高在上的、紧绷着的领导者角色。

    最后,著名的性学家霭理斯认为,S-M性虐是原始社会求爱过程的一部分,人们这种行为是一种返祖现象。

    在比人类低级的动物中,当雌雄交配时就会表现出各种施虐和受虐行为。最典型的就是螳螂和有些蜘蛛会在交配后吃掉自己的伴侣,另外还有公鸡在交配时会使劲地啄住母鸡头上的羽毛等等,而人类的S-M性虐则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处。

    ?

    同性性行为不一定就是同性恋

    正读大二的小绿爱上了一位帅气的男同学,那个男孩也喜欢她并向她表白,可是小绿却很担心自己是拉拉(女同性恋者),所以犹豫不决是否要向前一步。

    原来,小绿读的是寄宿制高中,当时她被一位叫阿婵的女孩子热烈追求,希望与她发展“恋爱关系”,让小绿做她的“男朋友”。在被小绿拒绝后,阿婵甚至以死相逼,小绿只好无奈地答应了这段感情,并在之后的相处中与阿婵发生了性行为,二人的关系随着各自离开家乡读大学而终止。

    那么,小绿是同性恋者吗?是不是只要与同性建立恋爱关系,并发展性行为,就是同性恋者呢?

    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这也是大多数人对同性恋者的误解。

    青春期时的年轻人正处于心理断乳期,对自己一切细节的热切关注会引起极大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此时,有些人会选择用发奋读书的方式转化这种困扰,而有些人就会渴望冲破内在的藩篱寻找情感上的依托。那么,对于后者来说,找到一个与自己兴趣相投或能保护自己的同性朋友就非常重要。大部分人在这个阶段交往的好朋友都会成为一生的好友,而有些人却由于种种机缘,将这种友谊走进了极端的方向,即发展为类似同性恋的关系。

    一旦人们度过了这段特殊的时期,变得更加成熟和独立,对自己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就会逐渐明白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如果异性恋者阶段性地进入了同性爱关系,那么,在某个成熟的时机,其生物本能也会帮助她做出自己的选择,上文中的小绿就是例子。

    有同性性行为,并不代表就是同性恋者。有些一生都没有同性性行为的人,却可能是不折不扣的同性恋者。一般来说,有同性性行为的不外乎如下几种人:

    同性恋者。他生来就只对同性感兴趣,其情感和性欲都只指向同性。

    对同性性行为感到好奇的异性恋者。随着性价值观的多元化,人们越发同意“性和生殖可以分开”这个观点,作为娱乐的性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既然是自己的身体、自己的性,那么当然也就无所谓同性性行为还是异性性行为了,只要能愉悦自己的,他们都乐意去尝试。那么,这类人虽然有同性性行为,但是却不能称之为同性恋者。

    认为同性恋是一种时尚、追赶潮流的异性恋者。那些正处在青春期的年轻人深具叛逆精神,追求与众不同,更容易将明星或同伴中的优秀者作为偶像去崇拜,因而就容易在“同性恋好酷”或“那么帅的同性恋”心理的作用下,开始同性性行为。这当然也不能算是同性恋者。

    是异性恋者,但是在特定或偶然环境中(军营、监狱等)与同性解决性需要。人们有着正常的生理需要,但是由于环境的限制却无法找到异性,就只好用同性作为替代——虽然这其中不乏真正的同性恋者。可是,这种由于环境所限而发生同性性行为的人,不能算是同性恋者。

    是异性恋者,但是在异性恋中受到很大的伤害,自此决定只与同性建立关系。在异性恋关系中受到情感和心理的伤害,同时又不具备自我修复的能力的人,也可能就此遁入同性恋行列中。然而,这类人更多的是用同性恋关系来逃避自己内心的伤痛,并不是从异性恋者变成了同性恋者。理论上来说,性取向是无法改变的。

    双性恋者,既喜欢同性,又喜欢异性。在谈到性少数群体被歧视时,有人列了一个公式:异性恋者歧视同性恋者,同性恋者歧视双性恋者,双性恋者歧视变性人。人们对双性恋者最大的误解在于,他会同时与同性和异性都发生性关系。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一位真正负责任的双性恋者,也是会像异性恋和同性恋者一样,即使不能从一而终,也会建立连续的一对一的感情关系,而不是在同一时间内既有同性性关系,也有异性性关系。人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误解,那大概是某些进入异性婚姻的同性恋者为了给自己的婚外同性性行为找一个合理的借口,而做出的貌似“合理的”解释吧。

    同性爱性工作者。有些人会为生活所迫而从事同性性工作者的职业,然而他们的行为仅仅是一种钱、性交易。很多的同性爱性工作者仅仅是职业使然,并不是真正的同性恋者。

    谈论了这么多,到底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同性恋者呢?同性恋者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形成呢?

    在回答这两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来看看什么叫性取向。

    性取向,又称性偏好或性指向,比较学术的解释是:一个人在情感、浪漫和性上,对一个或两个性别产生的某种形态的耐久性吸引。

    在整个的解释里面并没有提及“性行为”,那意味着一个人的性取向可以和他的性行为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并且性取向和性行为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对于一个健康的人来说,他的性行为可以是高度可控的。也就是说,人可以做出与自己性取向不符合的性行为,如异性恋者可以与同性发生性行为,同性恋者也能够做到与异性发生性行为,所以不能从性行为上确定一个人的性取向。

    真正意义上的同性恋者,是那些具有同性性取向的人,即将情感、浪漫和性同时指向同性,并且这种指向是“耐久性”的。一般来说,性取向是不可改变的,所以在性取向的定义上,有一个关键词叫“耐久性”。

    很多同性恋者是在青春期,即12—16岁性意识萌芽的时候就直觉到自己的性取向是指向同性而非异性。然而,大部分人都同意,性取向是个体在其出生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下来,不是自己能够选择和控制的,也不会因环境的影响而改变。也就是说,真正的同性恋者即使进入了一个只有异性存在的环境,他的同性性取向也不会被改变。

    有些反对同性恋的人认为,人类不能自体繁殖,如果大家都去爱同性了,种族就会灭亡。这实在是危言耸听之说。因为,有专业研究发现,异性性取向的人群占据了总人口的95%,而同性性取向的人则只占3%—5%,另有约1%—2%是双性性取向。即使是在动物世界里,也一样会有钟爱同性而对异性不感兴趣的,但这毕竟只是少数群体,并不会影响族类的正常繁衍。

    喜欢在野外等不安全地带滚床单的人是怎么回事?

    在一项针对欧洲年轻人性行为偏好的调查中,研究者发现,超过60%的欧洲青年都喜欢在车里滚床单,台湾的相关数据是25%。而在我国的内地也有网站做过在线调查。在参与调查的人里面,有78%的人都表示自己曾经有过在野外或在汽车里性爱的经历(当然这是不严谨的小范围调查)。

    随着汽车走入寻常百姓家,在汽车里与爱人共赴云雨也变成了大众都可以尝试的事情。还有些更加大胆的人,会专门选择在野外、天台、沙滩等没有任何遮挡的地方滚床单,并在这样的过程中体验到强烈的快感。因为这些环境是完全敞开的,属于公共场所,又因为拍照功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全民记者”时代彻底来临。所以,这样做并不是那么安全,随时都可能暴露个人隐私。

    可即便如此,有些人却依然对在不安全的地方滚床单情有独钟,这是什么心理呢?

    在不安全的地带滚床单,会带给人一种挑战禁忌和规则而不被惩罚的快感。

    由于教育、社会、文化等因素的教化,人们被要求脱离原始的动物本能,穿上衣服并遵守各种制度、原则和规矩。如果不小心违反,重则被法律惩治,轻则被同类孤立、嘲笑,损失惨重。

    每日里的循规蹈矩未免让人有被禁锢的感觉,那么,在野外等不安全的地方滚床单却可以让人偶尔挑战一下既定的禁忌和规则,体验冒险的刺激所带来的心理上的快感,而心理快感又能进一步提升生理快感,让人迅速达到兴奋的状态。并且,这种行为即便被发现,如果双方是合情合法的伴侣关系,也不至于上升到被惩罚的地步,这样就会让人更加乐此不疲。

    不安全的环境容易让人紧张,并产生轻度的犯罪感,这反而让人更容易达到性高潮。

    由于滚床单的环境是没有太多遮挡的野外,这使得情侣们要一边享受性的欢愉,一边还要担心被偷窥的难堪。同时,这种感觉也会连带出某种犯罪感,觉得自己正在做一件“坏事”。这种交织着渴望、紧张、担心、自责的复杂心理,会促使人们的神经愈加兴奋。就像是在炒菜时放了多种调味料而使菜的味道更鲜美一样,性的活动也会因多种情绪和感受的掺杂而显得更加美妙,从而更容易达到性高潮。

    陌生的性爱环境能给人们带来新奇感,就像是正在感受一种全新的性爱一般。

    这就好比人们习惯了在卧室里滚床单的千篇一律,就想尝试厨房、阳台、浴室等特别的地方一样,人们总想去那些新鲜的、未曾去过的地方尝尝鲜。选择到野外等不安全的地方滚床单,就像有些夫妇会专门到大酒店开房间那样,只是图个新鲜感而已。不能换伴侣,换个滚床单的地点还是做得到的。

    哪怕身体疲惫不堪也无法停止的性依赖者

    美国高尔夫球手老虎伍兹一度因18个情妇事件而被媒体围攻,多年来营造的好形象瞬间崩塌,还不得不去接受为期6—8周的性瘾治疗。

    美国的心理治疗师欧文亚龙也曾在其小说《叔本华的治疗》中,描绘了一位沉迷性爱而不可自拔的男性。他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到俱乐部寻找猎物,然后机械地重复“搭讪—调情—性爱—离开”的流程。并且,他的原则是决不与同一个对象进行第二次性行为,理由是害怕自己会爱上对方。在十年里,他和不计其数的女性发生性关系(包括他的学生),可是内心和情感却痛苦不堪,只好转而借用叔本华的哲学思想来武装自己。

    有些人的性成瘾表现为无法抑制的反复自慰,一天几十次乃至上百次,直至生殖器出血都无法停止这种机械性的重复行为。这个自慰的过程并不会有快感,反而还很痛苦,可是当事人却无法停止自己的行为。还有些人是无休止地浏览色情网页,想要停却无法让自己停下来,就像失去了对自己手和身体的控制。他们非但要为此支付高昂的服务费,还每天耗费大量的时间在网络上,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性成瘾又被称为性欲亢进,这个词是美国的帕特里克·卡诺博士创造的。他在《嗜性成瘾》一书中说:“性成瘾与药物成瘾相似,这种性成瘾状态支配着性成瘾者的意识、思维和生活。”性成瘾者以男性为主,只有极少的女性会出现这样的行为。性成瘾者往往有着强烈的、被迫的连续或周期性的性冲动,如果这些冲动一时无法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焦虑不安的痛苦感觉。大多数性成瘾者排解这种痛苦感觉的方式,都是不加选择地开展匿名的性关系,然后迅速转移目标追逐下一个。所以,他们往往会给人“滥性”的印象,被指为私生活糜烂或“花心大少”。这使性成瘾者很难有稳定的情感关系或婚姻关系,生活经常陷入无法自控的混乱中。

    近些年来,有心理学者提倡用“性依赖者”而非“性上瘾者”来代指这个人群。性依赖者与其他类型的依赖,如酒精、香烟等的依赖的性质是一样的,所不同的是性依赖者往往影响人们的生活、关系和健康,同时也是对社会文化和道德底线的挑战。性依赖者往往伴随着大脑神经激素的改变,部分人群还会有一定程度上的脑损伤,是需要认真对待的一种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问题,大部分情况下是需要配合药物治疗才能康复的。

    性依赖者往往缺乏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于是只好把性当作与他人连接的唯一方式。

    有相关报告指出,大约60%的性依赖者在儿童时期都遭受过虐待,或身体的,或精神的,或性方面的。这样的儿时经历使得他们对成人的世界充满恐惧,更害怕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心扉。因而早早学会将自己和自己的情感、精神等禁锢在某个小角落里,只与他人保持很浅的社交关系。所以,他们在成年之后就会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获得爱,也没有学会用有建设性的方式释放内心的孤独、空虚、焦虑等情绪,于是就转而用性作为与外界“沟通”和“连接”的方式,以获得暂时的麻醉和爱的感觉。

    另外,也有研究者指出,性依赖者较多来自缺乏情感表达和情绪反应的家庭,亲人之间缺乏应有的亲密感。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人,对爱有着极度的渴望,内心像有一个巨大的黑洞需要被爱填满,然而他们却没有学会如何得到爱,就只好用自以为是爱的方式——性,来获取爱。这种不成熟、不理智的行为自然会让他感受到更多的空虚感,并走入心灵的死胡同,过着自己无法主宰的、强迫式的痛苦生活。

    性依赖者常常有着很低的自我价值感,因而就频繁地用钱购买性,去体验短暂的、虚假的、被需要的感觉。

    在某个新闻中花10万元购买性服务的男子就是例子。当一个男人的自我评价过低,并导致无价值感时,就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存在焦虑。如果此时再没有找到合适的宣泄途径,就会将这种压力和焦虑用性作为出口。在与他人滚床单的过程中,当事人会有一种自己正被对方需要的错觉,从而暂时地填补内心的失落感。

    如果这样的行为循环往复,就会形成对性的依赖:每每感到自卑就会机械化地用钱去购买性,以缓解内心的压力和焦虑。但这种行为就类似口渴了使劲喝浓糖水,虽然当时解了渴,可后遗症却是越喝越渴,如是循环,无法停止。

    最后,如果人体内分泌紊乱,大脑有损伤,或者某些肿瘤都可能导致性依赖。

    人体的下丘脑和垂体是内分泌的控制中心,而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则是控制人体性激素分泌的分值。人体的性行为和性功能,与性腺轴的正常运转密切相关。如果大脑或下丘脑中枢出现病变,或者对性激素的敏感性增强,或者下丘脑的性欲中枢过分活跃,或者垂体千叶粗性腺激素和睾丸激素分泌过多,等等,都会导致一个人有超过个体需要的性欲望,并形成性依赖行为。

    另外,某些癌症,如肾上腺肿瘤、垂体肿瘤等,导致体内雄性激素过高,也可能使性功能出现紊乱,导致性欲过于亢奋而使患者无法自持地频繁发生性行为。

    恋物、恋手与恋足的人

    39岁的芸离异后,与15岁的女儿一起生活。本来到了这个年龄的她已不再奢望什么浪漫、美好的爱情,但是,高大、英俊、富有的超却在此时走进她的生活。婚后的超对芸更加周到、体贴,他把芸的女儿安排进贵族高中,还频繁地赠送芸各种贵重的礼物,比如他给芸买了好几千双鞋子。但是,超有一个比较特别的习惯,那就是喜欢抱着芸的脚睡觉,在滚床单的时候,还喜欢让芸用脚帮他自慰。虽然感到丈夫的爱好特别了一些,但还好,芸都可以接受。可是有一天晚上,超竟然请求芸穿上高跟鞋站在自己的脸上!这让芸不由自主地害怕起来,她很担心自己是不是找了个心理不正常的丈夫。可是超却告诉芸,她最吸引他的,就是那一双美足,让他一看见就要为之发狂。

    超是怎么了?他真的是不正常吗?他就是传说中的“恋足癖”吗?

    在生活中,确实有一些人像超这样,更能激发其性欲望和兴奋的不是女人的身体,而是女人身体的某一部分,比如头发、手、脚、臀部等。还有些人的性欲望来源是各种女性内衣,尤其是那些已经穿过的内衣。为了满足自己的性欲望,他们中的不少人甚至铤而走险,冒着被骂作“流氓、精神病、不正常”的风险,费尽心机地去偷窃女性内衣,然后用做自慰和性幻想,以达到性的满足感。

    在心理学上,他们被称为“恋物癖”,且这个群体几乎仅见于男性。一些心理学家反对“恋物癖”这个称呼,认为“癖”这个字眼儿带有某种病理的、歧视的意味,所以建议改称“恋物者”。

    每当媒体报道那些因偷窃女性内衣而被抓获的人,总要带着某种揶揄和鄙夷。而那些不小心被抓住的可怜的人们,也常常因此遭到名誉的毁坏,朋友的唾弃,甚至为此丢掉工作。可是却鲜有人知道,他们这样的行为背后却隐藏着诸多不可为外人道的痛楚和苦衷。

    恋物者特别的性偏好往往影响其滚床单的质量,甚至有人对常规的滚床单方式没有兴趣,进而影响两性关系的建立,从而造成内心极大的困扰。

    由于恋物者的性欲指向是物而不是人,这使他们常常进行单向的情感连接,导致一定程度上的自卑和自闭,影响人际关系尤其是两性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这种与人的正常情感需要不相符的习惯,会让恋物者的内心有一定程度的矛盾和纠结。同时,有些人即便建立了两性关系,也会由于他特殊的性偏好而影响与伴侣滚床单的质量,从而给他们两性关系的发展带来很大的挑战,导致恋物者们的内心更加痛苦。

    由于恋物者们特别的性偏好,让他们容易感到焦虑和孤独,进而造成心理问题。

    人都有被群体接纳和认可的心理需要,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几乎没有人愿意做那个与群体差异过大的人。如果是在原始社会,与自己的族类有明显的不同,将可能被驱逐,会有生命危险,在有些动物世界里也有这种情况。

    恋物者的性欲满足方式与大部分人都不一样,这会让他害怕被发现自己的“与众不同”,害怕被视为“流氓、不正经”而影响正常生活。这样势必给当事人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从而造成抑郁、焦虑等情绪,若长期处在这种情绪状态里,则可能引发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

    恋物者的行为成因比较复杂,多认为与个体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性教育不当等有关,而与他本身的道德观念和个人意志力关系不大。

    一个人有恋物的性偏好,并不意味着他道德观念不够强,或者是意志力薄弱无法克制自己的性需要。很多恋物者都有一定程度上的社交障碍,即缺少与他人进行互动的基本能力,在人际交往上表现出退缩和回避。由于对异性有渴慕但是却缺少建立关系的能力,他们就退而求其次,与异性身体的一部分产生连接以满足自己。

    还有些人,是在成长过程中无意间用异性衣物自慰获得性满足之后,就沉迷于此,之后形成惯性,到成年后无法轻易戒除,继而形成依赖。另外,也有人是因为从小被教育性是肮脏的、不道德的,因而把性欲望从人的身体转向物,等等。不同的恋物者有不同的原因。

    从先进的心理学视角来看,恋物者并不能被视为“性变态”或“有心理问题者”。

    原则上来说,恋物者只要能带着自己的性偏好参与正常的生活,就不应视其为有心理问题。也就是说,恋物者可能会由于对自身的不接纳而导致情绪和心理上的障碍,也可能会由于缺乏社交能力而导致心理上的困扰,但是其“恋物”的偏好本身不应被视为是心理问题。在性偏好这个问题上,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只要能够通过正常的可被法律和道德接受的渠道来满足而不对他人造成伤害,就不应被指责或被惩罚。在本节开篇的案例中,如果芸能够接受丈夫的性偏好,愿意用他喜欢的方式满足他,而不是被迫那样做,那么,超喜欢芸穿着高跟鞋站在他的脸上,这个请求本身也就变得很中性了。

    但是,如果恋物者感到内心痛苦,并有自我伤害的行为,就是值得关注的人群,要鼓励他们去做心理治疗。

    心理学家兰斯特罗姆指出,有超过20%的恋物者会用性虐待儿童,36%的人会伴有露阴行为,还有一些人会做出对自己的人身安全有危害的行为,比如,在自慰时窒息或者对伴侣进行性虐待。此时,恋物者就要进行心理治疗,并需要配合相关的药物治疗才行。

    “慕残”和“恋老”,是“癖”还是真爱?

    很多人对翁帆选择嫁给杨振宁表示了不理解,因为会揣测她是看重了杨振宁的钱财和地位。可是生活中也不乏20多岁的小伙子爱上70多岁老妪的爱情故事,这就无法再用世俗的那套眼光来解释了!其实,不仅是人们对他们的选择不能理解,有些当事人也对自己的“爱好”心存疑问,连心理学家都不能接受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就给他们做出了有病理性倾向的命名:“慕残癖”和“恋老癖”。

    可是,仅仅是因为他们找了一位与自己的身体外形差异极大的伴侣,就被认为是心理不正常,是不是有些冤枉呢?如果不是冤枉,那又是怎么回事呢?

    强烈地渴望照顾他人,并将自己的价值建立在照顾他人生活上的人,会倾向于爱慕身有残疾者。

    有些人生来就有一腔柔情,渴望用服务他人的方式与人产生情感上的连接,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自己的价值感,并从中找到爱与被爱的感觉。可是,他不能因此就被认为是心理不正常的——如果他在社会交往、情绪管理等领域都能够自如应对的话。既然如此,一个渴望拥有一位身有残疾的爱人的人,一个渴望通过照顾那身体有残疾的爱人以获得情感、心理和生理上满足的人,当然就不能被视为是不正常的(但可以说是不寻常的),他所付出的爱自然也就是真诚的、值得尊重的。

    精神分析的观点认为,那些将爱恋指向老年人的人,是由于成长过程中缺乏异性长辈的关爱所致。

    这即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由于人在幼年和童年时期缺乏异性长辈的关爱,或者异性长辈在爱的表达方式上不符合他的内心镜像,那么,他就会对来自异性长辈的爱非常渴望。这种渴望会深深地扎根于当事人的内心,及至成年之后就会延伸出对老年异性的爱恋,这是一种掺杂着爱情和亲情的特殊感情。恋老的年轻人对同龄人很难涌起爱意,更谈不上性欲望,而是更多地将爱和性欲望都指向老年人。

    此外,这种情况不只发生在异性恋中,有些同性恋者也会倾向于喜欢那些年龄较大的异性。

    还有些生性自卑,不能正确认识到自身价值的人,会选择将爱投向那些认为比自己弱小的群体,比如残疾人或老年人,并以此获取自信。

    有一种观点认为,有些人之所以选择去爱慕残疾人或老年人,是因为对自己在同龄人中的性魅力感到不自信,所以才会不由自主地将爱恋的对象指向“弱势群体”,然后好在强弱对比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感,找回自信和自尊感。

    慕残和恋老,作为个人的一种选择本无可厚非,但由于他们做出了与大部分人都不同的选择,因而被认为是病态的、心理有问题的。

    这样的界定很明显带有对残疾人和老年人的某种歧视,就像在暗示残疾人和老年人不应该得到爱情,这是很不公平的。女神维纳斯正是因为身体的残缺才焕发永久的魅力,残疾人怎么就不能得到身体健全的人的爱?老年人怎么就不可以获得年轻异性的青睐呢?另外,年轻女性爱上老年男性,一旦感情稳定后,人们会愿意认为她对他是真爱;可如果年轻男性爱上老年女性,即使两个人的生活非常幸福,其中的男性还是会被认为是“恋老癖”,这样的不同与我们先前拷问的那两个问题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随着社会对多元价值观的进一步接纳,相信“慕残癖”和“恋老癖”这样的词语会逐渐从人们的认知中淡出,随之而来的,是对各种特殊现象的包容和接纳。

    为什么有些男性钟爱穿女装?

    美国心理治疗师Gale Jpltz Golden在其著作《被捆绑的欲望》中,曾提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女性与丈夫结婚30多年了,育有三个子女,感情一直都不错。直至某天丈夫因意外车祸去世,伤心的女人收拾丈夫的遗物时,意外地在车库的角落里发现一个小门,打开进去后,里面的场景把她震惊得站在那里许久。原来,车库里面暗藏机关!车库里面有个小房间,放满了各式各样的女士内衣、丝袜、服装、口红等用品。没错,原来她的丈夫竟是那么钟爱穿女装,并且这个秘密竟然被隐藏了30多年而没被她发现。

    这位女士非常伤心,因为她觉得自己好像被丈夫背叛了,可惜那个“第三者”竟然是丈夫自己。这样的现实让她难以接受,因而不得不去接受连续的心理治疗。

    如果在大街上看到穿着女装招摇过市的男人,人们就会用“逆天”、“傻帽”、“神经病”等字眼形容他的行为。不过,生活中能有勇气穿着女装上街的男性毕竟是少数。很多喜欢穿女装的男性都是采取秘密聚会的方式,即几个同好者相约在某个比较安全的地方,一起穿上喜欢的女装和戴上假发,享受属于他们的快乐。

    有的观点认为,这些爱穿女装的男性在穿上女装后,会感受到很强烈的性兴奋和性满足,这是他们乐此不疲的根本原因。但是,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他们的行为,所以怀疑这些钟爱穿女装的男性有严重的心理问题,所以给他们命名为“异装癖”者。

    那么,他们真的有问题吗?如果有,是什么样的问题?所谓“异装癖”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抚养人对男孩不恰当的性别期待,是公认的导致男孩成年后钟爱穿女装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些喜欢女孩而生了男孩的夫妇,一时无法调整对孩子性别的期待,所以就给男孩穿女孩的衣服,却不知道孩子虽然年幼,却很会揣度大人的心思。为了得到父母的认同,孩子会主动迎合父母的心理期待。一旦某个男孩发现自己穿着女装就会获得父母的爱和关注,就会使得有极大的心理满足感。这种感觉会深深地烙印在他的潜意识深处,并在成年之后也忍不住总想穿着女装,以体验儿时那种熟悉的幸福感。

    在有些男性钟爱穿女装的案例中,研究者发现,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身边亲近之人多为异性,因而缺乏与同性交往的人际经验。

    这样的人天生性格就比较弱势,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成长过程中,若身边大多为异性,他为了获取同伴的认可与接纳,就会不由自主地模仿同伴的衣着,试图通过外表的相似性以找到群体归属感,并让他感受到安全感与满足感。

    由于缺少与阳刚同性相处的经验,当他们成年后融入社会时会遇到一些困难。当遭受挫折和压力时,他们就容易以穿女装的方式暂时缓解焦虑情绪,以找到童年时的感觉——被接纳与认可、有归属感等。

    大部分钟爱穿女装的男性都不是同性恋或双性恋,他们的爱好与性取向往往没有任何关系。

    钟爱穿女装的男性一般都会和异性结婚,会与他们的伴侣滚床单,也会生育子女。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是无法看出他们有什么异样的,因为大多数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总是行事谨慎的。并且,他们也害怕如果被妻子发现,会由于无法接受他的爱好而离开他,就如本节开篇提到的故事中的男主人公一样。

    不过,有国外的研究者发现,在知道自己的丈夫喜欢穿着女装之后,有不少妻子还是选择了接受和理解他们,甚至还帮助自己的丈夫购买女性内衣和化妆品,帮助丈夫一起掩饰这种爱好。在度过了最初的惊讶和不安之后,妻子们会将丈夫的爱好看得很平常,也不会再感到心理和情感上的困扰。因为妻子们发现,丈夫的这一个爱好并不会影响他们的婚姻生活,相反,有60%的妻子把爱穿女装的丈夫形容为“敏感、柔弱、安静、温柔、可爱”,认为他们还是很不错的人生伴侣。

    生活中也有很多女性喜爱穿男装,但她们往往并不被认为有心理问题。

    社会对女性穿男装的接受度比较高,甚至在有些时候,女性穿男装还是一种风尚潮流。

    最典型的人物莫过于歌手李宇春了,男性们对她中性的穿着、打扮一直有各种讽刺,但即便如此,从未有人将“异装癖”这个名字安在她的头上。

    最后,人们之所以认为男性着女装是“不正常”的,那大概隐含着男性对“变成”女性的恐惧心理。

    有心人会发现,如果把一个女人放在男人堆里,那么她的女性特质就会变得非常突出,且时间越长就越突出;与女人不同的是,如果把一个男人放在女人堆里,那么他的男性特质会慢慢被淹没,时间长了他就会有女性化倾向。另外,若女人穿着男装,她的女性特质就会更加突出,显得更加女性化;可是若男人穿女装,则会掩盖了男性的阳刚气质,会越来越像女人。

    为什么会这样?

    有人猜测,男人很可能都是女人“变”的。证据之一,是男人之所以也长有无用的乳头。因为胚胎在8周之前无法确定自己的性别(所以每个胚胎最初都准备了两套生殖系统,即中肾管和副中肾管),为了不错过发育的时机和进程,只好把乳头也一起发育了。到了第8周,有部分携带Y染色体的胚胎在大量睾酮素的作用下选择了男性生殖系统,“变成”男胎儿,而另外那些没有Y染色体的胚胎则因为没有被睾酮素“干扰”,从而继续发育为女胎儿。

    或许是因为胚胎时期就携带的记忆,男人们天生就害怕自己男性特质的消失,因而极其鄙弃那些女性化的男人,当然也包括厌恶穿着女性化的男人,实则这背后隐含着对“变成”女人的恐惧感。

    强奸者纯粹是为了满足性欲望吗?

    作为一种违背人的自由意志而强迫性地加诸在人身上的暴力行为,强奸给受害者带来很大的生理、心理和精神伤害。那些有过被强奸经历的人往往不愿意再回顾当时的场景,因为那会让他们再度重温绝望和无助感,尤其是对自己的身体失去支配能力的恐惧和自我否定感。很多有过被强奸经历的女性会因此长时间陷入低自尊的境地,这将直接影响她后来的婚姻和情感关系。如果被强奸者是男性,则这样的经历除了以上的心理感受外,还会挫伤他的男性雄风,可能会让他长时间处于无法言明的屈辱和自卑感里。如果受害者被强奸时尚未成年,则会严重破坏他对成人世界的信任感,导致成年后无法珍爱自己,而男性则可能因此变成同性恋、双性恋或异装癖。

    正因为强奸对人的伤害是如此巨大,所以在世界各国,强奸都被认为是一种恶劣的犯罪行为,强奸者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但是,近些年不时有人提出卖淫合法化的问题,其理由之一是“可以降低强奸率”。这样的观点是对强奸做了一个前提假设,即假设所有的强奸者都是为了纾解性欲才实施犯罪行为。但事实并非如此。

    强奸的本质并不只是单纯的性行为,还带有一种强烈的攻击和暴力意味。

    著名社会学家露特·赛福尔特曾说过:“强奸不是性欲望的暴力表现,而是通过性来实现的暴力。”那些惨被强奸的人决不会认为自己是与强奸者发生了性关系,他们更多地认为自己遭遇了一次可怕的袭击或者暴力,而社会学、医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人员也对此持相同观点。

    当强奸犯谈论起自己的强奸行为时,鲜少提起其生理上的满足,而更多地谈到当他在实施强奸时,对受害者身体、精神和心理上的优越感和控制权,以及对受害者实施暴力时凌辱和虐待他人的满足感。

    研究者还发现,强奸犯普遍性地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性格缺陷,他们常常给人性格不成熟、缺乏自尊、男性之气不足等印象。同时,他们也常常性能力不足,缺乏与女性相处的能力和经验。由于上述原因,这些人往往下定决心想要改善这一切,并为自己树立信心,然而却屡屡受挫,因而就容易将挫折感转变为愤怒情绪,进而发泄到那些比自己弱小的人身上。

    以胁迫的方式欺辱比自己弱小的人,这样的行为背后早已经不是性本身,而更多的隐含着强奸者想要通过此行为来获得对他人的绝对的控制感,同时通过暴力的攻击行为,来舒缓自己内心的焦虑、自卑、恐惧等负面情绪。

    权力式强奸:有权在握的人会用强奸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征服欲和占有欲,体验到自我的强大感。

    权利式强奸多发生在职场或商务来往中。专业的性工作者可以提供“被强奸”的服务,以满足有些寻求心理刺激的人的需要。然而,这毕竟只是一种表演,而不是真正的强奸,有些人还是无法满足于此。于是,一些人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力,便通过强奸那些弱小者来体现自己的权力感。而弱小者出于种种考虑,事后往往也不敢太多声张,更促使有权力者肆无忌惮——这样的人需要的也不是性,而是体验强大的感觉,以及找到个人的身体和心理安全感。

    在战争中,强奸被当作暴力手段的历史非常深远。

    当发生战争时,强奸敌方的女性会被当作一种武器,这种极其残忍的手段给被强奸者以及被强奸者的社会带来的伤害是难以估计的。在人类历史上,战争强奸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和古希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的军队也曾对许多亚洲国家的女性犯过战争强奸的罪行。同样的,那些强奸罪行并不是人们以为的“性欲驱使”,而是另有原因。

    在上世纪90年代的科索沃战争中,士兵们奉命当着其家族和丈夫的面儿强奸妇女(有几万名女性在这场浩劫中被伤害),目的是为了破坏当地的社会、情感和规则的纽带。大部分被强奸的女性之后的境遇都非常悲惨,她们要么沦为性奴,要么被家族遗弃、被社会唾弃。表面看来,这是对受害女性的不人道,实则是当地社会和人民为了逃避由于尊严受损、内心情感割裂而带来的自尊、自信以及自爱的挫伤,因为战争强奸本身直指的并不是性,而是对对方(身体、心理乃至是民族性)的统治感、占有感,以及侮辱与虐待。

    经过长期的文明进化,人类普遍认为性行为是最隐私的行为之一,而性被赋予了太多本质之外的其他意义。在男权社会中,当一个男人强奸了一个女人,这个过程会被描述成“占有了她”,或“坏了她的身子”。这种表达方式意味着,人们普遍认为被胁迫的性行为包含着很强的暴力和毁坏性质,是一种强者对弱者的占有和征服,甚至是凌辱或报复。

    热衷角色扮演的人是什么心理?

    因为要结婚了,毛毛就搬去与男友同住,希望两个人可以多一些时间在一起,同时也更加方便筹备婚礼之类的事情。可是没几天她就发现,在滚床单这件事上,男友的一些爱好和习惯让毛毛很难堪。

    原来,男友竟然从网上买了不少情趣用品,并求着毛毛穿上那些衣服和他“做游戏”,进行角色扮演。但毛毛却无法入戏,因为她觉得男友这样做,分明就是把她假想成别的女人,弄得她一点感觉也没有。男友见毛毛很不配合,也感到很无趣,只好把那些东西都收了起来。可是,两个人却因此有了一些嫌隙,关系明显冷淡了许多。

    那么,那些热衷这些事的人能从这种扮演中得到什么样的满足感呢?又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和想法呢?

    在有些人的性价值观里,滚床单的娱乐功能远远大过于爱和亲密的表达功能。

    所谓性价值观,即一个人看待自己的性的角度和观点。从上面的故事来看,在毛毛的性价值观里,性更多的是爱和亲密的表达——许多女性都持这样的观点。可是,在毛毛的男友看来,性固然有爱和亲密的表达功能,但更多的是一个娱乐项目——即他认为性的娱乐功能会大过于爱和亲密的表达功能。

    在这样的性价值观下,毛毛的男友自然就会想尽办法让自己体验到更多性快感,那些他购买回来的制服、面具、饰品等,也只是帮助他体验更多性快感的辅助工具而已,并不至于上升到毛毛认为的“把她假想成别的女人”的高度。

    在滚床单时做角色扮演游戏,是一种对未能满足愿望的补偿性的心理满足机制。

    男性本能中的传播基因欲和占有欲,使他们希望尽可能多的与各种女性滚床单。但这种愿望却受到法律、道德等因素的制约,根本无法实现,或即便能实现也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在处理这些愿望时,有些人选择压抑,比如深藏在内心,然后伺机而动,同时将风险降到最低;另外有些人则选择转移,比如寄情事业、爱好、自我提升等;还有些人则会用替代的方式,比如在滚床单时做些角色扮演的“游戏”——在心理学上来说,这属于一种补偿性心理满足,在征得伴侣的同意下,这是一种完全无害的心理补偿方式。

    滚床单时的角色扮演游戏大多是制服诱惑,这也与人们渴望反叛权威和挑战秩序的心理有关。

    在滚床单的角色扮演中,扮演对象更多的是教师、医生、警察等具有明显职业特征的人群。他们有着风格鲜明的服饰和形象特征,给人权威、秩序、严谨的印象,同时还总有一种令人尊敬的专业形象。在生活中,这种专业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会让人有压迫感。那么,在有些人的性幻想里,就总希望打破或毁坏这些固化了的形象,就像是挑战或跨越权威和秩序,从而获得某种心理上的胜利感和成就感。同时,这也是一种可以伴随着性幻想而获得强烈性刺激的方式。

    通过网络和电话滚床单也让人情迷的原理

    互联网正以令人难以想象的方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娱乐方式。性和性话题是互联网上搜索频率非常高的内容。据美国一家大型网站的在线统计,大约有10%的25—35岁年轻白领曾有过视频性爱的经历,并且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她们现实中的家庭生活和人际交往。

    有人曾撰文描述自己网络性爱的体验,并直接表示自己对虚拟性爱乐此不疲。他的经历在勾起有些人的好奇心之余,也不免让人忍不住思考:通过网络和电话的虚拟性爱,有着什么样的魔力,以至于让人宁可放弃现实生活中与人互动的乐趣?那些沉迷于此的人究竟是怎么了?

    那些缺乏建立关系的能力的人,会通过虚拟性爱来逃避与他人建立亲密感的压力。

    人天生就是群体动物,每个人都渴望与他人建立情感上的联系。然而,有些人却是对此又渴望又恐惧,生怕在亲密关系中受到伤害。而网络这个虚拟世界却刚好符合这些人的需要,既能帮助他与他人建立亲密的联系,又因为隔着电脑屏幕而将“危险”拒之门外。

    在这样的虚拟环境中,没有人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不会向他索取他无法给予的情感关系,更加不会涉及后续的相处、婚姻、孩子等麻烦的事情,而只有简单的性关系。这种只取不予的好处自然会让他们欲罢不能地深陷进去。

    对自己的性魅力比较自卑的人,也容易沉迷于虚拟性爱。

    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里,由于无法见到对方真实的样子,躲在屏幕后面的人会感到很有安全感,不用考虑服装和发型是否得体,也无须担心自己的容貌和气质是否迷人,更不必担心会被异性拒绝,这就使人们体验到一种被尊重、被重视的感觉——虽然这感觉也带有一定的虚拟性,但会给此类人带来美好的感觉,因此会愈加痴迷于虚拟的情爱。

    精神空虚,或对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关系不满意,也可能会让有些人将注意力转移到互联网的虚拟性爱中去。

    在现实生活中遭遇挫折和打击而没有得到有效纾解的人,会在压力之下选择沉迷互联网虚拟性爱来逃避这种压力和挫折感。还有些人则会因为无法处理情感关系中出现的矛盾,在愤怒和绝望的情绪下,赌气式地开始虚拟性爱,以这样的行为对伴侣进行“报复”,却在不知不觉中越陷越深。有些人在感受到精神的空虚时,为了逃避和压制这种空虚感,也可能用虚拟性爱的方式来对自己进行非理性的填补。

    虚拟性爱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有着难以估量的危害性,是两性关系中需要关注的新问题。

    美国的性学专家阿尔库珀博士认为,互联网那种独特的可获得性、可购买性和匿名性使网络性活动对有些人深具魅力。这三个因素让网络上的虚拟性爱变得唾手可得,并且充满某种黑洞般的诱惑和吸引力,让那些缺少意志力且情感空虚的人无法自制。但这种网络虚拟性爱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首先,个人的可拍照手机和摄像头无处不在,人们很难预测自己的行为会在什么时候被公之于众,从而影响他在现实中的正常生活;其次,由于网络上的虚拟性爱会占用人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势必会影响到日间的工作和生活,尤其是这种爱好和习惯若被伴侣发觉,还会进一步影响婚姻和家庭的安定——如果不注意调节,互联网虚拟性爱势必成为婚姻关系中无法忽视的“第三者”。

    90%以上的性功能障碍是心理问题

    晓东刚30岁出头,和妻子结婚五年了,可是最近在滚床单时他却越来越无力应付,主要问题是勃起困难。为了避免尴尬,他要么借口加班而晚归,要么就是晚饭后躲在书房里不出来,其实就是尽量不要与妻子同时睡觉。虽然妻子并没有抱怨什么,还温柔地安慰他,可是他却难以接受这个现实,常常郁郁寡欢,而他的情绪状态更进一步加重了生理症状。

    晓东就是遇到了所谓的性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即滚床单时无法正常进行或无法获得满足。男性会出现的症状如勃起困难、早泄、阳痿等;女性则可能出现疼痛、痉挛、高潮缺乏等。性功能障碍一般不会有器官性的病变或异常,而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所以也被称为性心理功能障碍。

    那么,什么样的心理因素会导致人们遭遇性功能障碍呢?

    在缺乏正确有效的性教育的大背景下,社会文化里的男性中心主义反而使男性深受其害。

    在前面的内容中,我们专门讨论过这样一个令人吃惊的事实:一直到今天,仍然有许多男性相信,性器官的尺寸、勃起的硬度和交媾的时间,是体现“男子汉雄风”的绝对标准,同时也是带给女伴性愉悦的唯一“利器”。由于脑海中有一个和滚床单有关的完美蓝图,男性会不由自主地拿自己的情况和表现与那个蓝图做比较——可惜只有一部分人能达到所谓蓝图的标准。所以,一旦在滚床单时出现了与蓝图中不符合的情况,就会带给男性巨大的焦虑和压力感,因而带来或加重性功能障碍的症状。

    另外,将滚床单中的表现与男性尊严直接挂钩所带来的压力,也是让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出现性功能障碍的凶手之一。

    性是亲密关系晴雨表,伴侣的性功能障碍往往是亲密关系出现问题的明确信号!

    原本滚床单时一直很顺畅的,结果后来开始出现问题,那往往是伴侣关系已经亮起红灯的重要信号!人们常说男人是用下半身思考的动物,但那只是在一般情况下。事实上,任何一个男人都无法对那个让他充满负面情绪的人产生性冲动,尤其是当那种负面情绪里有相当一部分是愤怒的时候。对性对象不加挑剔的男人尚且如此,常常把性当作是爱的表达方式的女人就更加无法做到与那个让她愤怒的人滚床单了。

    有国外的相关资料显示,有47%的男性认为,造成他性障碍的原因是与伴侣的关系不和睦,而来自他们配偶的数据是68%。有性学专家研究发现,伴侣们长期在缺乏爱意的情况下滚床单,正常的性反应过程不能被完成,是影响性功能的因素之一。本节开篇中提到的晓东,便是因为妻子一贯强势的做派,让他对婚姻关系逐渐心生怨怼。可是,二人之间并未建立起顺畅的沟通机制,这些被搁置的情绪就逐渐蔓延出来,影响了他对滚床单的兴趣,从而导致勃起困难。

    不良的性经历(尤其是发生在幼年或青少年时期),如遭遇性侵犯、性侮辱或性虐待等,都可能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出现性功能障碍。

    一些伤害性的性经历会让人们对性产生厌恶感或恐惧感,如果这些感觉没有被及时处理,而是压抑在潜意识中,那么,在日后的滚床单中,如果发生了什么特别的诱发事件,如滚床单时受到责骂、掐咬等(类似早期伤害性的性经历的场景和体验),极易引发早期经历中的创伤记忆,也容易导致个体发生性功能障碍。

    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如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的明显症状是缺乏性欲,若不加以治疗,也可能会逐渐导致性功能障碍。

    大脑才是人体最敏感、最重要的性器官!因为性欲是从大脑开始传导的——首先是脑部的神经传导素将一些滚床单的信息通过脑细胞进行传递,然后人体通过血液的流动将信息传达到性器官。而当一个人长期处于抑郁或焦虑状态并演变为抑郁症或焦虑症时,体内的传导素就会处于失衡状态,因而无法顺利传递滚床单的信息,自然就会导致性欲低下甚至毫无性欲。同时,体内传导素的含量过低时,也会有麻痹人的性愉悦神经,并进一步影响性功能与性感觉。

    这是很多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之所以性趣低下和弭患性功能障碍的生物学原理。

    在生活中,像晓东这样由于心理因素而引发性功能障碍的案例比比皆是。有研究者称,90%的性功能障碍都是由心理问题引发,真正由器质性引发的性功能障碍其实是少数。男性在生命的任何阶段,都可能在生理、心理和精神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出现这样或那样关于性的尴尬,但如果有正确的性观念,以及进行心理和精神上的调整,一般都不至于演变为所谓的性功能障碍。换个角度来说,改善性功能障碍应主要采用心理疏导的方式,而不是过多去关注生理性因素。

    不要怀疑,真的有人对性毫无兴趣

    随着人们性价值观越来越多元化,有些国家已经颁布法令承认同性恋婚姻,同时各路专家和媒体对同性恋群体的关注越来越多,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就在这个时候,一则新闻又引发了人们强烈的关注和讨论:加拿大一位副教授盖特的研究表明,目前全球约有7000万人不是异性恋,也不是同性恋或双性恋,而是无性恋。

    所谓无性恋者,并不是说他们身体或心理有问题,或者性别取向不确定,也不是害怕或无能力建立亲密关系,更不是暂时地失去对性的兴趣,而是他们根本就对性爱(无论同性还是异性)丝毫不感兴趣!他们中的有些人处于单身状态中,也有些人是已婚并且还有孩子,但后者声称在他们的婚姻里,只有很少的性,对他们来说,性不是常用来表达爱的方式,而更多地用亲吻、拥抱、一起活动等方式来表达。

    有人说无性恋者分明就是性冷淡,也有人认为无性恋者是由于在两性关系中受伤太重而对自己采取的保护措施。由于这个群体刚刚“涌现”出来不久,关于他们的相关报告自然就少之又少,所以,人们对这个现象有种种的猜测和观点也是很正常的反应。那么,无性恋者,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无性恋一族早就存在,只是随着近年来人们性价值观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他们才从社会边缘状态走出来,敢于宣称自己的性主张。

    实际上,早在2004年时,盖特博士就分析过一份英国人在1994年做过的性吸引力调查。他当时发现,在18000个调查对象里,约有1%的人坦承无法从任何人(无论同性还是异性)那里感受到性吸引力。到了2012年,这个数据增长到被调查人群的3%,这样的变化意味着无性恋者早就存在,只是人们是否愿意公开承认而已。

    或许在以前的很长时间内,无性恋者对于要不要谈论自己对性的态度是无所谓的。毕竟他们不需要像同性恋者一样去争取自己的权利,也不会因自己的习惯而带来什么生活上的不便,所以公开宣告自己的性主张的意愿就不那么强烈了。

    佛家和天主教之所以要求其门众禁欲,实则是当人追求精神空间到达一定的境界时,就真的会达到无欲无求的状态,这与无性恋者更注重精神追求的特点不谋而合。

    只可惜佛祖忘记了大多数人都是凡夫俗子,有着各不相同的执妄和物质欲,这些因素使有些人即便再认真修行,也依然有很大可能会一辈子无法达到那种至高的境界,即放下人类本能的性欲和物欲。

    而很多无性恋者之所以声称对性没有任何兴趣,但是却保持着对人、生活、事业等方面的热情和兴趣,那大概与他们更多地关注精神世界的生活,更多地与自己的内心对话,关注心灵的成长有极大的关系。

    哲学家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这句话用在无性恋者身上再合适不过。

    谁也不知道什么样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每个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无论如何不能真正百分之百体会另外的人如何去感知他自己的生活,这就像我们永远无法得知别人吃冰淇淋时的感受。即使我们吃了与那个人同样牌子和口味的冰淇淋,也只能得到属于自己的感受而已。

    关于无性恋者的生活,只要他们自己感觉是很舒适的,那么别人是无权进行干涉的。

本站推荐:修仙高手混花都重生之都市仙尊神级龙卫官场局中局权路迷局总裁爹地惹不起闪婚试爱,家有天价影后宠妻入骨:神秘老公有点坏灵剑尊惊世医妃,腹黑九皇叔

滚床单心理学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八一中文网只为原作者肖雪萍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肖雪萍并收藏滚床单心理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