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如何问,如何答(1)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把话说到孩子心里去最新章节!
父母与孩子交流的基本方式无外乎问与答。父母每天都要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向孩子提问?如何回答孩子的提问?问得巧,能洞悉孩子的内心世界,激发孩子的思考力和创造力;答得妙,能促使孩子茅塞顿开,闻一知十。父母的说话水平和口才艺术尽显于对孩子的“问”与“答”之间。
1.以巧问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教育教人以知识,但知识并不能代替思维,如同思维不能代替知识一样。在大多数实际生活中,知识从来就是不完全的(因为我们处理的事情往往涉及将来),所以孩子首先需要学会思维能力。
创造力也是一种思维能力,它并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式的创意,而是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帮助人适应环境的能力。
不是比较聪明的人,就一定有较高的创造力。事实上,历史上有很多有成就的人,智商不一定很高,书也不一定读得呱呱叫,但他们点子多、心思巧,遇到问题决不放弃,所以成就反而比一般人高出许多。
知识与思维有密切的联系,但决不是同一个东西。有些孩子非常善于思考,很有创造力,但在校的考试成绩可能很一般;有些孩子的考试成绩非常好,但不善于独立思考,没有创造力,所谓高分低能就是指这类孩子。
孩子读书、学习有双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识,一是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大多数父母和教师往往注意前者而忽略后者。其实教授一门知识课的更为重要的意义恰恰是为了使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得到发展。“教育就是叫人培养思维能力”,这句话很有道理。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发问对于培养孩子是很重要的。要想激发孩子的潜能及创造力,父母必须掌握向孩子发问的形式和技巧。要善用发问的技巧,也学会听孩子发问。因为这既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更可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可培养其表达能力。
台湾学者陈龙安总结出发问技巧的“十字诀”。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孩子玩问答游戏;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东西和东西间的异同;
“替”:让孩子多想些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孩子想象各种情况;
“组”: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问题愈多元化,孩子所受到的思考刺激愈多;
“类”:是多和孩子类推各种可能。
父母在提问时,最好使用开放性语言,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只问“对或错”、“是不是”等封闭式问题。最好依据孩子的能力,问一些没有唯一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如:茶杯有什么用途?多少加多少等于10?等等。因为,封闭性的提问容易造成孩子思维的惰性,而问“为什么”,会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开阔孩子的思维,而孩子丰富的想象力也会得以发展。这样的提问更能练就孩子寻找问题、思考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的创造力。
2.引导孩子多问“为什么”
闻名世界的发明大王托马斯·阿尔伐·爱迪生从小体质比较弱,三岁以前的一千多个日子,他不知得过多少次病。后来在妈妈耐心周到的照料下,爱迪生的身体一天天壮实起来。
爱迪生体质虽弱,却爱动脑筋。他的好奇心特别强,老爱问为什么,看见想不明的事情就问,问了就转着眼珠想。
“为什么锅上冒蒸气?”“为什么凳子四条腿?”“金子是什么?”父亲常常被儿子的问题弄得张口结舌,无言以答。
小爱迪生爱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兴趣得到了妈妈的充分肯定。妈妈当过小学的教师,她知道,好奇是打开神秘知识宝库的一把万能钥匙,没有好奇心的孩子成不了大器。所以每当爱迪生问为什么时,妈妈总是微笑着,细心地开导他,把其中的道理讲给他听。这个时候,爱迪生总是歪着大脑袋,睁大眼睛听着,听完后,还会有一大堆新的“为什么”从他的头脑中冒出来。
爱提问,是孩子洞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强的表现。犹太民族是公认的优秀民族,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有很多过人之处,其中鼓励孩子提问是他们最重要的教育方法之一,犹太孩子回到家里,母亲会问:“今天你提问了吗?”而中国的父母总会在孩子放学回来后问:“今天的测验得多少分,全班最高分数是多少?”平心而论,提问比分数更能反映孩子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聪明程度。
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是通过问答的方式,把他的核心思想传授给弟子们,最后记录在《论语》这部伟大的著作中的。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也是以问答的方式,启发弟子们认识宇宙人生的真谛。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总是向周围的人不断发问,为什么必须这样,为什么应该是那样?这些问题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人类历史上一个又一个的智慧高峰。
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对孩子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极其重要。那么,父母如何才能让孩子想问、会问呢?要让孩子想问题并提出问题,一个重要的做法,是安排一个情境,以激发孩子提问的兴趣。
首先,让孩子感到好奇。如故事说一半、让孩子好奇地想问结果;玩猜谜游戏,给孩子一些暗示等;然后引导孩子学会问得清楚,而且能有礼貌地问。
其次,鼓励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种求知的欲望,他们心中原本有着无数个“为什么”,想了解这个奇妙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成人习以为常的姿态和不以为然的态度,逐渐扼杀了孩子的这种求知冲动。
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当孩子提出问题时,有的父母嫌孩子缠人,会对孩子说:“去去去,不要问个没完,长大了就会知道的。”这样做会扼杀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下去,孩子会因为怕父母责骂而不敢再提问题。
因此,父母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对孩子的提问努力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问题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
作为家长,如果能够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保护孩子爱提问的天性,并鼓励多发问,孩子就可能成为未来的爱迪生,成为未来的思想家、艺术家和科学家。
3.回答孩子问题的原则
孩子的问题涉及的面很广,常常出乎父母的预料,可能你会觉得“天呀,他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问题也要问”或者“他竟然问这样的问题”。不管怎样,对于孩子的提问,父母要做的就是耐心对待孩子的提问,尽量倾听并认真回答。
父母回答孩子数不清的“为什么”时,应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体察孩子提问的动机。在回答之前,家长要仔细体察孩子提问的动机,是受了困扰,想引起大人的关注,还是出于强烈的求知欲呢?只有了解孩子提问的动机,才能够给他一个适合的答案。
认真对待孩子的问题。面对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如果家长敷衍了事、粗暴制止,不仅会挫伤孩子提问的积极性,还会使其智慧的萌芽逐渐枯萎。
尽可能立即回答。孩子的注意力不易持久,如果不马上回答,他也许就忘掉了问题,或者兴趣降低。当然,立即回答并不是马上把标准答案直接“告诉”孩子,而是要立即受理孩子的提问,并促进孩子对有关问题的思考。
父母与孩子交流的基本方式无外乎问与答。父母每天都要面临的难题是:如何向孩子提问?如何回答孩子的提问?问得巧,能洞悉孩子的内心世界,激发孩子的思考力和创造力;答得妙,能促使孩子茅塞顿开,闻一知十。父母的说话水平和口才艺术尽显于对孩子的“问”与“答”之间。
1.以巧问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教育教人以知识,但知识并不能代替思维,如同思维不能代替知识一样。在大多数实际生活中,知识从来就是不完全的(因为我们处理的事情往往涉及将来),所以孩子首先需要学会思维能力。
创造力也是一种思维能力,它并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式的创意,而是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帮助人适应环境的能力。
不是比较聪明的人,就一定有较高的创造力。事实上,历史上有很多有成就的人,智商不一定很高,书也不一定读得呱呱叫,但他们点子多、心思巧,遇到问题决不放弃,所以成就反而比一般人高出许多。
知识与思维有密切的联系,但决不是同一个东西。有些孩子非常善于思考,很有创造力,但在校的考试成绩可能很一般;有些孩子的考试成绩非常好,但不善于独立思考,没有创造力,所谓高分低能就是指这类孩子。
孩子读书、学习有双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识,一是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大多数父母和教师往往注意前者而忽略后者。其实教授一门知识课的更为重要的意义恰恰是为了使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得到发展。“教育就是叫人培养思维能力”,这句话很有道理。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发问对于培养孩子是很重要的。要想激发孩子的潜能及创造力,父母必须掌握向孩子发问的形式和技巧。要善用发问的技巧,也学会听孩子发问。因为这既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更可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同时可培养其表达能力。
台湾学者陈龙安总结出发问技巧的“十字诀”。这“十字诀”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孩子玩问答游戏;
“例”:即是多举例;
“比”:比较东西和东西间的异同;
“替”:让孩子多想些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这样的公式启发,除了……还有什么;
“可”:可能会怎么样;
“想”:让孩子想象各种情况;
“组”: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问题愈多元化,孩子所受到的思考刺激愈多;
“类”:是多和孩子类推各种可能。
父母在提问时,最好使用开放性语言,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只问“对或错”、“是不是”等封闭式问题。最好依据孩子的能力,问一些没有唯一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如:茶杯有什么用途?多少加多少等于10?等等。因为,封闭性的提问容易造成孩子思维的惰性,而问“为什么”,会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思考,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开阔孩子的思维,而孩子丰富的想象力也会得以发展。这样的提问更能练就孩子寻找问题、思考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的创造力。
2.引导孩子多问“为什么”
闻名世界的发明大王托马斯·阿尔伐·爱迪生从小体质比较弱,三岁以前的一千多个日子,他不知得过多少次病。后来在妈妈耐心周到的照料下,爱迪生的身体一天天壮实起来。
爱迪生体质虽弱,却爱动脑筋。他的好奇心特别强,老爱问为什么,看见想不明的事情就问,问了就转着眼珠想。
“为什么锅上冒蒸气?”“为什么凳子四条腿?”“金子是什么?”父亲常常被儿子的问题弄得张口结舌,无言以答。
小爱迪生爱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兴趣得到了妈妈的充分肯定。妈妈当过小学的教师,她知道,好奇是打开神秘知识宝库的一把万能钥匙,没有好奇心的孩子成不了大器。所以每当爱迪生问为什么时,妈妈总是微笑着,细心地开导他,把其中的道理讲给他听。这个时候,爱迪生总是歪着大脑袋,睁大眼睛听着,听完后,还会有一大堆新的“为什么”从他的头脑中冒出来。
爱提问,是孩子洞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强的表现。犹太民族是公认的优秀民族,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有很多过人之处,其中鼓励孩子提问是他们最重要的教育方法之一,犹太孩子回到家里,母亲会问:“今天你提问了吗?”而中国的父母总会在孩子放学回来后问:“今天的测验得多少分,全班最高分数是多少?”平心而论,提问比分数更能反映孩子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聪明程度。
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是通过问答的方式,把他的核心思想传授给弟子们,最后记录在《论语》这部伟大的著作中的。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也是以问答的方式,启发弟子们认识宇宙人生的真谛。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总是向周围的人不断发问,为什么必须这样,为什么应该是那样?这些问题聚集在一起,就形成了人类历史上一个又一个的智慧高峰。
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对孩子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极其重要。那么,父母如何才能让孩子想问、会问呢?要让孩子想问题并提出问题,一个重要的做法,是安排一个情境,以激发孩子提问的兴趣。
首先,让孩子感到好奇。如故事说一半、让孩子好奇地想问结果;玩猜谜游戏,给孩子一些暗示等;然后引导孩子学会问得清楚,而且能有礼貌地问。
其次,鼓励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种求知的欲望,他们心中原本有着无数个“为什么”,想了解这个奇妙世界的本来面目。是成人习以为常的姿态和不以为然的态度,逐渐扼杀了孩子的这种求知冲动。
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当孩子提出问题时,有的父母嫌孩子缠人,会对孩子说:“去去去,不要问个没完,长大了就会知道的。”这样做会扼杀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下去,孩子会因为怕父母责骂而不敢再提问题。
因此,父母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对孩子的提问努力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问题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
作为家长,如果能够保护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保护孩子爱提问的天性,并鼓励多发问,孩子就可能成为未来的爱迪生,成为未来的思想家、艺术家和科学家。
3.回答孩子问题的原则
孩子的问题涉及的面很广,常常出乎父母的预料,可能你会觉得“天呀,他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问题也要问”或者“他竟然问这样的问题”。不管怎样,对于孩子的提问,父母要做的就是耐心对待孩子的提问,尽量倾听并认真回答。
父母回答孩子数不清的“为什么”时,应把握以下基本原则:
体察孩子提问的动机。在回答之前,家长要仔细体察孩子提问的动机,是受了困扰,想引起大人的关注,还是出于强烈的求知欲呢?只有了解孩子提问的动机,才能够给他一个适合的答案。
认真对待孩子的问题。面对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如果家长敷衍了事、粗暴制止,不仅会挫伤孩子提问的积极性,还会使其智慧的萌芽逐渐枯萎。
尽可能立即回答。孩子的注意力不易持久,如果不马上回答,他也许就忘掉了问题,或者兴趣降低。当然,立即回答并不是马上把标准答案直接“告诉”孩子,而是要立即受理孩子的提问,并促进孩子对有关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