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39)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首楞严经疏最新章节!
阿难。是等皆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生理谓长生之理。即上十种修炼之法也。言人中者。以仙趣无别总报。即于人身总报果上。加以前来十种修炼。转成仙也。妄想不真终随业坠 六天趣二。一列释诸天三。初欲界二。一列释六。初四天王天
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莹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 不求常住即不修正觉也。无定力故不能舍爱。有善戒故心不流逸。善根力故心澄身明。此则澄莹欲心发生明性。此人命终。生须弥半。邻日月宫。所有天众皆此天管 二忉利天
于己妻房淫爱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味。命终之后。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一类名忉利天 欲爱渐微。于己室家亦减爱欲。故无全味。味着也。言净居者不由杂秽。拣异行邪也。超日月者以善增故。爱心又减身则又升。故生忉利。忉利此云三十三。帝释居处也 三焰摩天
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 未离欲心。逢境暂遘渐薄于下。故云去无思忆。逢欲犹交。故云动少。去无思忆。故云静多。斯行又增身则又胜。故生时分。焰摩云时分。此是空居初天也 四兜率天
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名兜率陀天 行胜于前。故云一切时静。应触者。应谓相应。触即欲境。尚犹顺而从之。故云未能违戾。命终渐胜。故生此天。上升精微等者。即约一生补处菩萨所居器说。以同名兜率故。此云知足 五乐变化天
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命终之后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无心于境。境自横来。境自有心己何所味。故云味如嚼蜡等。以乐变化五欲之境而受用故 六他化自在天
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后。遍能出超化无化境。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行事交者此亦横陈也。前虽亡味。会境犹起欲心。此则无心。故云了然超越。然今且约无粗相说。岂亡微细爱欲。以未离欲界故。化无化者。化即第五天。无化即下诸天。俱舍云。乐受用他所变化五欲境故。以有自在力遣他变化而受用之。故云他化自在。上之六天。皆因欲心渐轻得报渐胜。若情欲重者必不生天。俱舍颂云。六受欲交抱执手笑视淫。亦明受欲轻相也 二结示
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已还名为欲界 此之六天。身有光明。飞行自在。寿命长远。渐增渐胜。不同下之人趣。故云形虽出动。又人趣杂类寿命短促。迁变不常。天之福命卒难摇动。故云出动。尚有欲境相遘。故云心迹尚交。若至定地永无欲对矣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八(之三)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九(之一)
长水沙门子璇集
二色界者。以此界中依正二报色法殊胜。从胜为名也。通名梵世者。梵是净义。离欲染故。禅所生故。异散动故。此界总有一十八天。若俱舍云。三静虑各三第四静虑八。即除无想也。依大众部。与今经同。即加无想 文三。一总指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 此总明修心之人须假禅定然后发慧。定慧均平方称静虑。若不尔者。不得名禅。意显此四位中皆因禅慧。然于其中所伏惑习差降有异。故分诸天。下自辨释。或可此文约世间人不修无漏禅定不发无漏正慧。遂感四禅果报不能出离。凡夫虽曰修禅。但是有漏六行事观不离虚妄不名禅那。如下文云。此三胜流虽非正修真三摩地。又云。但能执身不行淫欲等。又下结云。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等 二列释四。一初禅二。一释三。一梵众天
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专意在此。故云但能执身等。想念俱无者。由行六行厌下欲界是苦粗障忻上色界是净妙离。故得欲界惑伏。名爱染不生。由是命终即生色界。故云无留欲界。此即粗苦不起净相现前。即是净定。味此而生。名为梵众。即凡夫所修六行伏惑之所感也 二梵辅天
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已伏欲惑。故云欲习既除。得上初禅定心显现。故云离欲心现。此结上也。于诸下正明此天。于定共戒爱乐随顺梵行成就防非不失。此则兼护律仪净戒成德匡弼梵主。故名梵辅 三大梵天
身心妙圆。威仪不鈌。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禅观转胜。受生细妙。故云身心妙圆。复具戒德。故云威仪不缺。此结前也。清净下正明此天。于定戒中发慧明悟。斯则慧解过人。能为梵主统摄梵众。准俱舍说。威德光明独一而住。无寻准伺定力所感。下二天具有寻伺。又劫末后去劫成先来。外道不测。便执为常。又因起念见有天生。便执能生世间为一因主 二结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已离欲界八苦。故云所不能逼。但是六行伏惑。故云非真三昧。凡真修禅者。不于三界现身意。纵得胜妙定相现前。了了自知而无取着。今此虽得清净似三摩地。以不了故味着受生。然能离欲散心粗动。故云诸漏不动。是故结云。此三胜流总名初禅。俱舍云。离生喜乐地离欲界杂恶生得轻安乐。然此初禅所得功德有五支林。一觉。二观。三喜。四乐。五一心支。行相如天台法界次第中 二二禅二。一释三。一少光天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王为梵主。故云统摄。戒定慧具。故云圆满梵行。此结前也。澄心下正明此天定心转胜。故云澄心不动。定光明发。故云寂湛生光。二禅已上。离觉观故。无有语言。但以定心发光。以光胜劣分其位次。此天喜相初生。慧光尚劣。名少光天 二无量光天
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从前少光。更发多光。光相转增名光光相然。光相圆明映十方界。境随光净遍成琉璃。由定渐增。定光发照必无涯际。名无量光 三光音天
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吸取任持无量净光。以表言诠。名为教体。此光表诠离诸粗重。故云发化清净。随机开示无不明了。故云应用无尽。以二禅界地无前五识。但用光明以为表诠。以光为音。名光音天 二结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愁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二禅三天又胜下位。故名胜流。以得极喜。故云一切忧愁所不能逼。初禅虽得喜支。极喜未生。在身粗故。但得离苦。犹有忧喜相对。今此二禅。定水润心慧光明泰。喜支调适忧愁不生。名为定生喜乐地也。粗漏已伏者。忻上厌下但名为伏。以不断故不名无漏。然此一地具四支林。一内净。二喜。三乐。四一心。行相如常 三三禅二。一释三。一少净天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初二句蹑上。披音下正明此天。谓披能诠之教体现所诠之妙理。成所行之妙行。由是三慧既发妙乐攸通。定慧过前支林转胜也。言寂灭乐者。灭前喜相而生净乐。以喜相粗动此异熟乐恬怕寂静。故名寂灭。定相犹劣。故名为通。始得此乐未广周遍。名为少净。净亦静也。有处亦名少静天故 二无量净天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 净空即静乐也。定心转胜。引发此乐令其无涯。乐既无涯。方是成就净乐之义。此则名为彻意地乐。遍身轻安名无量净 三遍净天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前虽彻意地乐。止在身心未名为遍。今则遍于依正。乐净圆融。世界身心无处不遍。殊胜妙乐以成净德。言胜托者即此净乐。是彼行者所依胜处。证此乐故名之为归 二结
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修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具大随顺者。一是随顺胜定二是离于忧喜。忧喜望乐俱为所厌。但是违境。故非随顺。今此妙乐世间第一。更无过者。方是随顺具足之义。安隐心中欢喜毕具者。意地异熟随顺自在。乐极于此。纯一无杂。名为毕具。以此三禅名离喜妙乐地故。此地禅支具有五种。一舍。二念。三慧。四乐。五一心支 四四禅者。然此一地总报业但有三品。感下三天。其无想天但是广果天中别报。凡夫境界上极于此。五不还者。自是圣人杂修静虑。资广果天故业令五品殊胜。只于广果总报之身生彼五天。与凡夫不同。由是向下别为一段 文二。一四根本二。一释四。初福生天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初五句结前生后。俱舍论说。第四禅离八灾患。谓寻伺苦乐忧喜及出入息。又不为三灾所动。名不动地。今云不逼。即离下位苦也。苦因下释不逼所以。寻伺忧喜等是苦之因。今既离之。故无逼迫。乐非常住者。别明乐支以对前苦。三禅虽得彻意地乐。然不常住。必须有坏。坏即成苦。此名坏苦。苦乐下正明此天。今第四禅苦乐俱舍。以一一地皆厌下苦粗障忻上净妙离。弃下苦乐名粗重相灭。得上地定名净福性生。以此禅定唯一舍受是福之体。既离下染。故名净福 二福爱天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唯一舍受与定心圆融。舍诸一切苦乐等法。于舍心中仍生胜解。于此决定忍可印持。不为异缘之所引转。故名胜解清净。由胜解力。于此圆融胜定之中爱乐随顺。令此胜定得无留碍。住心自在。受用无穷。故云得妙随顺穷未来际等。问此有漏禅寿命有限。何得穷未来际耶。答此约得定报寿长远动经劫数。云穷未来。非约报后所论也。又此善定虽是有漏。而能随顺妙修行者。依第四禅引发此定。熏无漏禅。修愿智无诤边际定也。下五那含亦依此定。起有漏无漏杂修静虑。若凡夫得更不进修。即许寿命有限。若圣人修。即得尽未来际。通此两向。凡圣同修也 三广果天
阿难。从是天中。有二岐路。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于福爱中。分二所向。一直往道。即至广果。二迂僻道。即至无想。此标也。若于下释。若从发心已来不带异计。直修根本四禅四无量善。熏禅福德。离下地染。备历四位。至此福爱更增胜定。广福所感。得生胜处。名广果天 四无想天
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 此正明也。若带异计。六行伏惑。渐厌渐舍。至福爱天得舍圆融。舍心相续。遍穷舍道。舍心亦亡不计身心。故名俱灭。此计无想为涅槃也。以此舍心为方便入无想定也。初舍粗心入于微心复舍微心入微微心。从微微心常修不息。便入无想。此皆修因也。心虑下即无想报。命终果报生无想天。寿命五百大劫。想心不行。故名灰凝
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此判成虚妄也。不了妄想体空。乃执生灭劳累。厌此生灭求不生灭。故云以生灭为因。舍生趣不生。未是真不生。见第六识暂尔不行如冰夹鱼。不知微细生灭。妄谓涅槃。非真涅槃也。故云不能发明无生灭性。初半劫下却释彼报行相。准俱舍引婆沙释彼生死位。多时有想。初生此天。经于半劫。始入无想异熟。名初半劫灭。欲无常时。从异熟出。经半劫有心。后始方死。名后半劫生。生灭中间一向无想。名无想天 二结
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此第四禅离八灾患胜下地故。名不动地。然有劫数。寿尽须舍。故云非真不动。俱舍云。然彼器非常。情俱生灭故。凡夫修定味着受生。名有所得。定慧均平能舍苦乐。胜下诸天。名功用纯熟 二五不还天三。初标示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亡。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 九品习气者。即欲界初禅二禅三禅各九品也。种现俱无。名为灭尽。此是圣人断。故名灭。非同凡夫暂伏名灭。习气既无。苦乐双泯。离下界系。故无卜居。然未进断第四禅惑。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别立居处。以修禅时漏无漏杂。故此别居。俱舍论说。杂修静虑五品不同。生五净居。五品别者。谓下品中品上品上胜品上极品。行相如别 二释相五。初无烦天
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 苦乐心灭。敌对则亡。形待既无。故云不交。不交则无烦也。初灭苦乐二形待心。杂修初品。稍离定障。名为无烦。烦即障也。然下天亦离苦乐不名无烦者。以凡夫人忻厌暂伏非是永断。今约毕竟不生。故得此名也 二无热天
阿难。是等皆于人中炼心。不修正觉。别得生理。寿千万岁。休止深山或大海岛绝于人境。斯亦轮回妄想。流转。不修三昧。报尽还来。散入诸趣 生理谓长生之理。即上十种修炼之法也。言人中者。以仙趣无别总报。即于人身总报果上。加以前来十种修炼。转成仙也。妄想不真终随业坠 六天趣二。一列释诸天三。初欲界二。一列释六。初四天王天
阿难。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于邪淫中心不流逸。澄莹生明。命终之后邻于日月。如是一类名四天王天 不求常住即不修正觉也。无定力故不能舍爱。有善戒故心不流逸。善根力故心澄身明。此则澄莹欲心发生明性。此人命终。生须弥半。邻日月宫。所有天众皆此天管 二忉利天
于己妻房淫爱微薄。于净居时不得全味。命终之后。超日月明居人间顶。如是一类名忉利天 欲爱渐微。于己室家亦减爱欲。故无全味。味着也。言净居者不由杂秽。拣异行邪也。超日月者以善增故。爱心又减身则又升。故生忉利。忉利此云三十三。帝释居处也 三焰摩天
逢欲暂交。去无思忆。于人间世动少静多。命终之后。于虚空中朗然安住。日月光明上照不及。是诸人等自有光明。如是一类名须焰摩天 未离欲心。逢境暂遘渐薄于下。故云去无思忆。逢欲犹交。故云动少。去无思忆。故云静多。斯行又增身则又胜。故生时分。焰摩云时分。此是空居初天也 四兜率天
一切时静。有应触来未能违戾。命终之后上升精微。不接下界诸人天境。乃至劫坏三灾不及。如是一类名兜率陀天 行胜于前。故云一切时静。应触者。应谓相应。触即欲境。尚犹顺而从之。故云未能违戾。命终渐胜。故生此天。上升精微等者。即约一生补处菩萨所居器说。以同名兜率故。此云知足 五乐变化天
我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如嚼蜡。命终之后生越化地。如是一类名乐变化天 无心于境。境自横来。境自有心己何所味。故云味如嚼蜡等。以乐变化五欲之境而受用故 六他化自在天
无世间心。同世行事。于行事交了然超越。命终之后。遍能出超化无化境。如是一类名他化自在天 行事交者此亦横陈也。前虽亡味。会境犹起欲心。此则无心。故云了然超越。然今且约无粗相说。岂亡微细爱欲。以未离欲界故。化无化者。化即第五天。无化即下诸天。俱舍云。乐受用他所变化五欲境故。以有自在力遣他变化而受用之。故云他化自在。上之六天。皆因欲心渐轻得报渐胜。若情欲重者必不生天。俱舍颂云。六受欲交抱执手笑视淫。亦明受欲轻相也 二结示
阿难。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已还名为欲界 此之六天。身有光明。飞行自在。寿命长远。渐增渐胜。不同下之人趣。故云形虽出动。又人趣杂类寿命短促。迁变不常。天之福命卒难摇动。故云出动。尚有欲境相遘。故云心迹尚交。若至定地永无欲对矣
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八(之三)首楞严义疏注经卷第九(之一)
长水沙门子璇集
二色界者。以此界中依正二报色法殊胜。从胜为名也。通名梵世者。梵是净义。离欲染故。禅所生故。异散动故。此界总有一十八天。若俱舍云。三静虑各三第四静虑八。即除无想也。依大众部。与今经同。即加无想 文三。一总指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 此总明修心之人须假禅定然后发慧。定慧均平方称静虑。若不尔者。不得名禅。意显此四位中皆因禅慧。然于其中所伏惑习差降有异。故分诸天。下自辨释。或可此文约世间人不修无漏禅定不发无漏正慧。遂感四禅果报不能出离。凡夫虽曰修禅。但是有漏六行事观不离虚妄不名禅那。如下文云。此三胜流虽非正修真三摩地。又云。但能执身不行淫欲等。又下结云。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等 二列释四。一初禅二。一释三。一梵众天
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专意在此。故云但能执身等。想念俱无者。由行六行厌下欲界是苦粗障忻上色界是净妙离。故得欲界惑伏。名爱染不生。由是命终即生色界。故云无留欲界。此即粗苦不起净相现前。即是净定。味此而生。名为梵众。即凡夫所修六行伏惑之所感也 二梵辅天
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已伏欲惑。故云欲习既除。得上初禅定心显现。故云离欲心现。此结上也。于诸下正明此天。于定共戒爱乐随顺梵行成就防非不失。此则兼护律仪净戒成德匡弼梵主。故名梵辅 三大梵天
身心妙圆。威仪不鈌。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禅观转胜。受生细妙。故云身心妙圆。复具戒德。故云威仪不缺。此结前也。清净下正明此天。于定戒中发慧明悟。斯则慧解过人。能为梵主统摄梵众。准俱舍说。威德光明独一而住。无寻准伺定力所感。下二天具有寻伺。又劫末后去劫成先来。外道不测。便执为常。又因起念见有天生。便执能生世间为一因主 二结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已离欲界八苦。故云所不能逼。但是六行伏惑。故云非真三昧。凡真修禅者。不于三界现身意。纵得胜妙定相现前。了了自知而无取着。今此虽得清净似三摩地。以不了故味着受生。然能离欲散心粗动。故云诸漏不动。是故结云。此三胜流总名初禅。俱舍云。离生喜乐地离欲界杂恶生得轻安乐。然此初禅所得功德有五支林。一觉。二观。三喜。四乐。五一心支。行相如天台法界次第中 二二禅二。一释三。一少光天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王为梵主。故云统摄。戒定慧具。故云圆满梵行。此结前也。澄心下正明此天定心转胜。故云澄心不动。定光明发。故云寂湛生光。二禅已上。离觉观故。无有语言。但以定心发光。以光胜劣分其位次。此天喜相初生。慧光尚劣。名少光天 二无量光天
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从前少光。更发多光。光相转增名光光相然。光相圆明映十方界。境随光净遍成琉璃。由定渐增。定光发照必无涯际。名无量光 三光音天
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吸取任持无量净光。以表言诠。名为教体。此光表诠离诸粗重。故云发化清净。随机开示无不明了。故云应用无尽。以二禅界地无前五识。但用光明以为表诠。以光为音。名光音天 二结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愁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二禅三天又胜下位。故名胜流。以得极喜。故云一切忧愁所不能逼。初禅虽得喜支。极喜未生。在身粗故。但得离苦。犹有忧喜相对。今此二禅。定水润心慧光明泰。喜支调适忧愁不生。名为定生喜乐地也。粗漏已伏者。忻上厌下但名为伏。以不断故不名无漏。然此一地具四支林。一内净。二喜。三乐。四一心。行相如常 三三禅二。一释三。一少净天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初二句蹑上。披音下正明此天。谓披能诠之教体现所诠之妙理。成所行之妙行。由是三慧既发妙乐攸通。定慧过前支林转胜也。言寂灭乐者。灭前喜相而生净乐。以喜相粗动此异熟乐恬怕寂静。故名寂灭。定相犹劣。故名为通。始得此乐未广周遍。名为少净。净亦静也。有处亦名少静天故 二无量净天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 净空即静乐也。定心转胜。引发此乐令其无涯。乐既无涯。方是成就净乐之义。此则名为彻意地乐。遍身轻安名无量净 三遍净天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前虽彻意地乐。止在身心未名为遍。今则遍于依正。乐净圆融。世界身心无处不遍。殊胜妙乐以成净德。言胜托者即此净乐。是彼行者所依胜处。证此乐故名之为归 二结
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修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具大随顺者。一是随顺胜定二是离于忧喜。忧喜望乐俱为所厌。但是违境。故非随顺。今此妙乐世间第一。更无过者。方是随顺具足之义。安隐心中欢喜毕具者。意地异熟随顺自在。乐极于此。纯一无杂。名为毕具。以此三禅名离喜妙乐地故。此地禅支具有五种。一舍。二念。三慧。四乐。五一心支 四四禅者。然此一地总报业但有三品。感下三天。其无想天但是广果天中别报。凡夫境界上极于此。五不还者。自是圣人杂修静虑。资广果天故业令五品殊胜。只于广果总报之身生彼五天。与凡夫不同。由是向下别为一段 文二。一四根本二。一释四。初福生天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初五句结前生后。俱舍论说。第四禅离八灾患。谓寻伺苦乐忧喜及出入息。又不为三灾所动。名不动地。今云不逼。即离下位苦也。苦因下释不逼所以。寻伺忧喜等是苦之因。今既离之。故无逼迫。乐非常住者。别明乐支以对前苦。三禅虽得彻意地乐。然不常住。必须有坏。坏即成苦。此名坏苦。苦乐下正明此天。今第四禅苦乐俱舍。以一一地皆厌下苦粗障忻上净妙离。弃下苦乐名粗重相灭。得上地定名净福性生。以此禅定唯一舍受是福之体。既离下染。故名净福 二福爱天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唯一舍受与定心圆融。舍诸一切苦乐等法。于舍心中仍生胜解。于此决定忍可印持。不为异缘之所引转。故名胜解清净。由胜解力。于此圆融胜定之中爱乐随顺。令此胜定得无留碍。住心自在。受用无穷。故云得妙随顺穷未来际等。问此有漏禅寿命有限。何得穷未来际耶。答此约得定报寿长远动经劫数。云穷未来。非约报后所论也。又此善定虽是有漏。而能随顺妙修行者。依第四禅引发此定。熏无漏禅。修愿智无诤边际定也。下五那含亦依此定。起有漏无漏杂修静虑。若凡夫得更不进修。即许寿命有限。若圣人修。即得尽未来际。通此两向。凡圣同修也 三广果天
阿难。从是天中。有二岐路。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于福爱中。分二所向。一直往道。即至广果。二迂僻道。即至无想。此标也。若于下释。若从发心已来不带异计。直修根本四禅四无量善。熏禅福德。离下地染。备历四位。至此福爱更增胜定。广福所感。得生胜处。名广果天 四无想天
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 此正明也。若带异计。六行伏惑。渐厌渐舍。至福爱天得舍圆融。舍心相续。遍穷舍道。舍心亦亡不计身心。故名俱灭。此计无想为涅槃也。以此舍心为方便入无想定也。初舍粗心入于微心复舍微心入微微心。从微微心常修不息。便入无想。此皆修因也。心虑下即无想报。命终果报生无想天。寿命五百大劫。想心不行。故名灰凝
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此判成虚妄也。不了妄想体空。乃执生灭劳累。厌此生灭求不生灭。故云以生灭为因。舍生趣不生。未是真不生。见第六识暂尔不行如冰夹鱼。不知微细生灭。妄谓涅槃。非真涅槃也。故云不能发明无生灭性。初半劫下却释彼报行相。准俱舍引婆沙释彼生死位。多时有想。初生此天。经于半劫。始入无想异熟。名初半劫灭。欲无常时。从异熟出。经半劫有心。后始方死。名后半劫生。生灭中间一向无想。名无想天 二结
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此第四禅离八灾患胜下地故。名不动地。然有劫数。寿尽须舍。故云非真不动。俱舍云。然彼器非常。情俱生灭故。凡夫修定味着受生。名有所得。定慧均平能舍苦乐。胜下诸天。名功用纯熟 二五不还天三。初标示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亡。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 九品习气者。即欲界初禅二禅三禅各九品也。种现俱无。名为灭尽。此是圣人断。故名灭。非同凡夫暂伏名灭。习气既无。苦乐双泯。离下界系。故无卜居。然未进断第四禅惑。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别立居处。以修禅时漏无漏杂。故此别居。俱舍论说。杂修静虑五品不同。生五净居。五品别者。谓下品中品上品上胜品上极品。行相如别 二释相五。初无烦天
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 苦乐心灭。敌对则亡。形待既无。故云不交。不交则无烦也。初灭苦乐二形待心。杂修初品。稍离定障。名为无烦。烦即障也。然下天亦离苦乐不名无烦者。以凡夫人忻厌暂伏非是永断。今约毕竟不生。故得此名也 二无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