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山雨欲来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雄霸天下之光绪大帝最新章节!
1882年1月21日,丁云桐收到报告,新的海军已经基本修整完毕,以北斗、昆仑、沧海以及缴获的四艘法国战舰为核心,组建了一支新的舰队。
丁云桐对此极为兴奋,这样一来中国海军实力大增。他命令阿塔朗特号铁甲舰更名为青龙号,作为新舰队的旗舰,舰长刘步蟾同时担任舰队总司令;
拉加利桑尼亚号铁甲舰更名为白虎号,舰长沈寿堃;
杜居士路因号铁胁木壳巡洋舰,更名为喜鹊号,舰长邱宝仁;
德斯丹号木壳巡洋舰,更名为百灵鸟号,舰长林颖启;
而原先的北斗、沧海、昆仑三舰,舰长仍旧是叶伯鋆、许寿山、吕翰三人。
从整体上看,舰队的实力并不均衡,而且普遍较为老旧。比如像青龙号铁甲舰,1868年下水,到现在已经服役了十几年,在这个海军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其许多环节都已经落伍了。速度也不到12节。最新的白虎号铁甲舰,1879年服役,速度也只有12节。
但不管怎么样,舰队的重炮口径是实实在在的,尤其是北斗、青龙、白虎三舰,其火力威猛,装甲厚重,实力已经超过日本扶桑、金刚、比睿三艘铁甲舰。想必会给日本人以很大的刺激,在新的舰队打造完毕之前,就要依靠这支舰队来震慑日本了。
根据进度来看,到了今年年底,那四艘英国建造的巡洋舰就会陆续建造完毕。到了明年下半年,两艘德国建造的铁甲舰也会正式入列。也就是说明年下半年,就是和日本开战的时候,到时候,六艘新舰加上七艘旧舰,一支庞大的舰队压过去,就可以尽情的折磨蹂躏日本了,想想都令人期待啊,丁云桐不禁有些神往了。
他下令,新舰队全部采用新式涂装,刷上银灰色油漆,整装完毕之后,舰队开赴朝鲜仁川,现在该对朝鲜增加影响了。
1月23日,京奉铁路开工,这同样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在此之前,中国的铁路主要依靠外国专家设计规划,而这条从北京至奉天(沈阳)的铁路,从设计到施工,都由中国人独立完成,真正的国产铁路。主设计师是詹天佑,电讯专家方伯梁负责铁路配套的电路以及通讯设备。铁路从两头的北京、奉天,以及中间的锦州和山海关,四个点同时启动铺设铁轨,以最快的速度施工,预计明年年初就能基本就绪。
同时,从奉天至安东(丹东)铁路的勘探工作也已经准备就绪,预计下半年就可以开始施工。这两条铁路一旦竣工,未来中日战争时,中国军队就不需要海路运输,可以直接通过陆路快速进入朝鲜。这样,海军就不需要把精力耗费在海上护送上,战术上可以更灵活。
2月5日,近卫军的编制终于完成了,编成了四个师和一个禁卫旅,以及一个独立旅。
每个师的编制仍然是一万两千人。四个师,分别驻扎在大同,大沽口,石家庄,天津,共同拱卫着京城,四个师长分别是冯子材、左宝贵、刘铭传和吴长庆。由于铁路系统的建立,军队在短期内就可以被运往各个地方。禁卫旅五千人由皇帝钦点的王祥指挥,作为北京的卫戍部队,另外还有吴兆有的独立旅监控越南。总的兵力是五万八千名官兵,这是公开的编制。
但在另一方面,却还有一个秘密的编制,一个半新组建的近卫师驻扎在甘肃兰州。根据这样的速度,到了明年底,就会有四个到五个新的近卫师。这个秘密编制将成为未来打击日本的重要力量。
丁云桐对近卫军充满了期待,他想:"接下来该是执行封赏土地的诏令了,想必会有一场大乱了吧!"
2月7日,土地封赏诏令正式实施,近卫军将士成为几十万亩土地的新主人,也使部队的士气极度的高涨。在军法处的鼓动下,官兵们纷纷向皇帝写信,表示誓死效忠的决心,其中甚至还有上百封,是咬破手指,用鲜血书写的决心书。
伴随着封赏诏令的实施,一道除役令也同时颁发。所谓除役令,就是解除八旗兵的编制,附带的也将八旗土地收归国有,一切经营活动都归财政部管理。
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几乎一夜之间,八旗子弟就失去了土地,被剥夺了正规军的编制,而且他们的月饷也只剩下了两年,也就是说两年之后,他们将变成平民。
这些人要么去租地来种,要么街边摆摊,要么给人跑腿打工,总之必须自食其力了。
这道除役令的颁布,丁云桐没有征询任何官员的意见,完全是乾纲独断。事出突然,朝廷内外惊呼哗然,大批官员纷纷上疏劝阻,希望皇上能收回成命。所有的满族官员都是强烈反对,而一些汉族官员出于各种政治考虑,也恳请除役令缓行。一时间众口一辞,群情汹涌。
但丁云桐早有所料,不为所动。他采取"鸵鸟"政策,坚持三不主义:不批复奏章,不接见大臣,不开会讨论。
2月11日,恭亲王奕?带领着英桂、崇伦、景寿等一干满族大臣,想要进宫面圣。但却吃了闭门羹,里面只派人出来说"皇上龙体微恙"。众大臣空等了半夜,最后只能怏怏而回。
而此时的宫内,丁云桐左手揉捏着钰莹的酥胸,右手正用胎毛笔书写着一道道调令:
第一道命令,王祥所部近卫旅提高战备,加强京城的巡逻和盘查,随时准备应付一切突发事态。
第二道命令,吴长庆师入驻怀柔,警戒京城郊区,能够随时奉命入京。
第三道命令,袁世凯与徐世昌立刻进京,入值军机处。
第四道命令,从近卫军里挑选800名战功卓著的官兵,组成一个"八百壮士团",归内务部赵秉钧直接指挥部,作为一支秘密的行动队。
第五道命令,近卫军各个部队都要抽调精干,参加即将进行的天安门大阅兵。
第六道命令,京城所有的军械库、军火库都派驻内务部人员监管。
......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丁云桐可不希望自己会成为政变的牺牲品。
从2月13日开始,大批不甘心的八旗兵开始不断聚集抗议,要么酗酒闹事,打砸酒馆店铺,要么非法集会游行,冲击政府部门。
到了15日,更是出了一件惨事,一个旗人带着自己的妻儿,一家四口,在西市口点起柴火自焚。旁边有人拉起横幅"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而朝廷中王公贵族,文武大臣们也纷纷串联集结。各部衙门中都出现了消极怠工的现象,许多官员故意称病不出,撂挑子不干了。这其中包括几乎所有的满族官员,甚至还有一部分的汉族官员。
一时间京城里风起云涌,暗潮汹汹。
2月17日,黄昏,丁云桐站在养心殿里,看着窗外。
天空中黑云密布,大地笼罩在一片阴沉中。丁云桐暗自嘀咕:"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啊!"
他知道发布除役令,肯定会有不少人反对,但没想到声势会这么大,阻力会这么强。虽然除役令针对的只是八旗兵,虽然自己一再放风,表示绝不会去碰触贵族们的利益。但显然满朝的官员根本不买账。甚至一些汉族大员也参与其中,这一切明摆着有一批人在背后鼓动和组织。
也许有很多势力,早就已经对自己的政策不满了,只不过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而现在这个除役令,就成了最好的借口,最好的动员令。不管自己如何安抚,如何解释,后面的抗议只会越来越强烈。
怎么办?后退吗?妥协吗?撤消除役令?
不,不可能!如果撤消的话,自己马上就会威信扫地,辛苦建立的形象就会彻底完蛋。不但那些王公贵族、文武百官会看扁自己,连近卫军也会大失所望,离心离德。自己立刻就会众叛亲离。别说什么宏图霸业了,皇位都会保不住,甚至性命难保。
想到这,丁云桐一咬牙,一跺脚:"好吧,既然是万丈深渊,那我就索性向前,杀出个黎明。本来是想一步步来,慢慢搞,和颜悦色做文明人。但现在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是你们逼我做穷凶极恶的野蛮人。也罢,我就来个一步到位,反正要当独裁者,就学学前世的希特勒,给你们来一个中国版的'国会纵火案'吧。"
计议已定,丁云桐冷静了下来。艰难的是思考过程,当下定了决心后,整个人反而轻松了。他下令:"来啊,传朕的旨意,2月23日将举行天安门大阅兵,朕将亲临检阅近卫军!"
就在此时,下人来报,说慈安太后请皇上移驾钟粹宫,共进晚宴。
丁云桐一听就明白了,那些王公贵族们见不到自己的面,就去撺掇了太后出来,既然太后有请,皇帝也就不能避而不见了。至于慈安会说些什么,丁云桐心里也已经大概有个数了。
他心里暗暗冷笑:今非昔比,自己已非吴下阿蒙,要是还想玩垂帘听政的那一套,可就不好使了。
1882年1月21日,丁云桐收到报告,新的海军已经基本修整完毕,以北斗、昆仑、沧海以及缴获的四艘法国战舰为核心,组建了一支新的舰队。
丁云桐对此极为兴奋,这样一来中国海军实力大增。他命令阿塔朗特号铁甲舰更名为青龙号,作为新舰队的旗舰,舰长刘步蟾同时担任舰队总司令;
拉加利桑尼亚号铁甲舰更名为白虎号,舰长沈寿堃;
杜居士路因号铁胁木壳巡洋舰,更名为喜鹊号,舰长邱宝仁;
德斯丹号木壳巡洋舰,更名为百灵鸟号,舰长林颖启;
而原先的北斗、沧海、昆仑三舰,舰长仍旧是叶伯鋆、许寿山、吕翰三人。
从整体上看,舰队的实力并不均衡,而且普遍较为老旧。比如像青龙号铁甲舰,1868年下水,到现在已经服役了十几年,在这个海军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其许多环节都已经落伍了。速度也不到12节。最新的白虎号铁甲舰,1879年服役,速度也只有12节。
但不管怎么样,舰队的重炮口径是实实在在的,尤其是北斗、青龙、白虎三舰,其火力威猛,装甲厚重,实力已经超过日本扶桑、金刚、比睿三艘铁甲舰。想必会给日本人以很大的刺激,在新的舰队打造完毕之前,就要依靠这支舰队来震慑日本了。
根据进度来看,到了今年年底,那四艘英国建造的巡洋舰就会陆续建造完毕。到了明年下半年,两艘德国建造的铁甲舰也会正式入列。也就是说明年下半年,就是和日本开战的时候,到时候,六艘新舰加上七艘旧舰,一支庞大的舰队压过去,就可以尽情的折磨蹂躏日本了,想想都令人期待啊,丁云桐不禁有些神往了。
他下令,新舰队全部采用新式涂装,刷上银灰色油漆,整装完毕之后,舰队开赴朝鲜仁川,现在该对朝鲜增加影响了。
1月23日,京奉铁路开工,这同样是一件意义深远的大事。在此之前,中国的铁路主要依靠外国专家设计规划,而这条从北京至奉天(沈阳)的铁路,从设计到施工,都由中国人独立完成,真正的国产铁路。主设计师是詹天佑,电讯专家方伯梁负责铁路配套的电路以及通讯设备。铁路从两头的北京、奉天,以及中间的锦州和山海关,四个点同时启动铺设铁轨,以最快的速度施工,预计明年年初就能基本就绪。
同时,从奉天至安东(丹东)铁路的勘探工作也已经准备就绪,预计下半年就可以开始施工。这两条铁路一旦竣工,未来中日战争时,中国军队就不需要海路运输,可以直接通过陆路快速进入朝鲜。这样,海军就不需要把精力耗费在海上护送上,战术上可以更灵活。
2月5日,近卫军的编制终于完成了,编成了四个师和一个禁卫旅,以及一个独立旅。
每个师的编制仍然是一万两千人。四个师,分别驻扎在大同,大沽口,石家庄,天津,共同拱卫着京城,四个师长分别是冯子材、左宝贵、刘铭传和吴长庆。由于铁路系统的建立,军队在短期内就可以被运往各个地方。禁卫旅五千人由皇帝钦点的王祥指挥,作为北京的卫戍部队,另外还有吴兆有的独立旅监控越南。总的兵力是五万八千名官兵,这是公开的编制。
但在另一方面,却还有一个秘密的编制,一个半新组建的近卫师驻扎在甘肃兰州。根据这样的速度,到了明年底,就会有四个到五个新的近卫师。这个秘密编制将成为未来打击日本的重要力量。
丁云桐对近卫军充满了期待,他想:"接下来该是执行封赏土地的诏令了,想必会有一场大乱了吧!"
2月7日,土地封赏诏令正式实施,近卫军将士成为几十万亩土地的新主人,也使部队的士气极度的高涨。在军法处的鼓动下,官兵们纷纷向皇帝写信,表示誓死效忠的决心,其中甚至还有上百封,是咬破手指,用鲜血书写的决心书。
伴随着封赏诏令的实施,一道除役令也同时颁发。所谓除役令,就是解除八旗兵的编制,附带的也将八旗土地收归国有,一切经营活动都归财政部管理。
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几乎一夜之间,八旗子弟就失去了土地,被剥夺了正规军的编制,而且他们的月饷也只剩下了两年,也就是说两年之后,他们将变成平民。
这些人要么去租地来种,要么街边摆摊,要么给人跑腿打工,总之必须自食其力了。
这道除役令的颁布,丁云桐没有征询任何官员的意见,完全是乾纲独断。事出突然,朝廷内外惊呼哗然,大批官员纷纷上疏劝阻,希望皇上能收回成命。所有的满族官员都是强烈反对,而一些汉族官员出于各种政治考虑,也恳请除役令缓行。一时间众口一辞,群情汹涌。
但丁云桐早有所料,不为所动。他采取"鸵鸟"政策,坚持三不主义:不批复奏章,不接见大臣,不开会讨论。
2月11日,恭亲王奕?带领着英桂、崇伦、景寿等一干满族大臣,想要进宫面圣。但却吃了闭门羹,里面只派人出来说"皇上龙体微恙"。众大臣空等了半夜,最后只能怏怏而回。
而此时的宫内,丁云桐左手揉捏着钰莹的酥胸,右手正用胎毛笔书写着一道道调令:
第一道命令,王祥所部近卫旅提高战备,加强京城的巡逻和盘查,随时准备应付一切突发事态。
第二道命令,吴长庆师入驻怀柔,警戒京城郊区,能够随时奉命入京。
第三道命令,袁世凯与徐世昌立刻进京,入值军机处。
第四道命令,从近卫军里挑选800名战功卓著的官兵,组成一个"八百壮士团",归内务部赵秉钧直接指挥部,作为一支秘密的行动队。
第五道命令,近卫军各个部队都要抽调精干,参加即将进行的天安门大阅兵。
第六道命令,京城所有的军械库、军火库都派驻内务部人员监管。
......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丁云桐可不希望自己会成为政变的牺牲品。
从2月13日开始,大批不甘心的八旗兵开始不断聚集抗议,要么酗酒闹事,打砸酒馆店铺,要么非法集会游行,冲击政府部门。
到了15日,更是出了一件惨事,一个旗人带着自己的妻儿,一家四口,在西市口点起柴火自焚。旁边有人拉起横幅"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而朝廷中王公贵族,文武大臣们也纷纷串联集结。各部衙门中都出现了消极怠工的现象,许多官员故意称病不出,撂挑子不干了。这其中包括几乎所有的满族官员,甚至还有一部分的汉族官员。
一时间京城里风起云涌,暗潮汹汹。
2月17日,黄昏,丁云桐站在养心殿里,看着窗外。
天空中黑云密布,大地笼罩在一片阴沉中。丁云桐暗自嘀咕:"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啊!"
他知道发布除役令,肯定会有不少人反对,但没想到声势会这么大,阻力会这么强。虽然除役令针对的只是八旗兵,虽然自己一再放风,表示绝不会去碰触贵族们的利益。但显然满朝的官员根本不买账。甚至一些汉族大员也参与其中,这一切明摆着有一批人在背后鼓动和组织。
也许有很多势力,早就已经对自己的政策不满了,只不过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而现在这个除役令,就成了最好的借口,最好的动员令。不管自己如何安抚,如何解释,后面的抗议只会越来越强烈。
怎么办?后退吗?妥协吗?撤消除役令?
不,不可能!如果撤消的话,自己马上就会威信扫地,辛苦建立的形象就会彻底完蛋。不但那些王公贵族、文武百官会看扁自己,连近卫军也会大失所望,离心离德。自己立刻就会众叛亲离。别说什么宏图霸业了,皇位都会保不住,甚至性命难保。
想到这,丁云桐一咬牙,一跺脚:"好吧,既然是万丈深渊,那我就索性向前,杀出个黎明。本来是想一步步来,慢慢搞,和颜悦色做文明人。但现在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是你们逼我做穷凶极恶的野蛮人。也罢,我就来个一步到位,反正要当独裁者,就学学前世的希特勒,给你们来一个中国版的'国会纵火案'吧。"
计议已定,丁云桐冷静了下来。艰难的是思考过程,当下定了决心后,整个人反而轻松了。他下令:"来啊,传朕的旨意,2月23日将举行天安门大阅兵,朕将亲临检阅近卫军!"
就在此时,下人来报,说慈安太后请皇上移驾钟粹宫,共进晚宴。
丁云桐一听就明白了,那些王公贵族们见不到自己的面,就去撺掇了太后出来,既然太后有请,皇帝也就不能避而不见了。至于慈安会说些什么,丁云桐心里也已经大概有个数了。
他心里暗暗冷笑:今非昔比,自己已非吴下阿蒙,要是还想玩垂帘听政的那一套,可就不好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