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更多提议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傲唐最新章节!
==============
躲在帷幔后偷听的杨玉环非常的惊讶,她想不到杨晞在这些事上竟然有这般高见。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心理,她反正非常希望杨晞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色,那样的话她会感觉非常的自傲。她也不想离去,一直站在那里,想将杨晞的所有论述都听一遍,并牢记在心里。
她知道,今天杨晞和郭子仪、高适是准备一起说服皇帝出兵攻打吐蕃的。要是李隆基不同意,或者暂时下不了决心,她准备在李隆基休息时候,私下小心地说了一些话,帮杨晞一些忙。
杨玉环看不到李隆基的脸色变化,她更不知道现在的李隆基是怎么想的,但她知道,要是李隆基在这件事上犹豫不决,自己的话可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诸人的反应杨晞都看在眼里,这让他挺是得意。如果说以往他所说的,所做的事可以用一鸣惊人来形容的话,那今天所说的应该是再鸣惊人了。以前的所作所为能证明他在军事方面挺有头脑,今天所说的,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证明他的能力,那就是他非常有战略眼光。李隆基虽然老暮昏庸了,但多年的执政下来对大势的判断能力还是有的,杨晞相信他所说的,李隆基应该能明白意思。
杨晞一点都不担心郭子仪不认可他的看法,即使在这个问题上他和自己这位岳父没有交流过也是如此。要是郭子仪不认可他所说的,那郭子仪也枉为一代名将了,连这样的战略眼光都没有。
想到这些的时候,杨晞把目光投向了站在一边的郭子仪,恰巧郭子仪也往他这边看过来。目光接触间,一切尽在不言中。
得到了郭子仪眼光的认可和鼓励,杨晞在李隆基的愕然中,继续讲述:“陛下,自大非川兵败及仪凤年间的青海兵败后,我大唐军队无力驱逐盘居在青海的吐蕃人。但谁都知道,吐蕃人在青海的存在是对我大唐实实在在的威胁,即使是北面的突厥人也是不能与之相比的!但这些年,吐蕃国内也时起内乱,国力增长并不快,而我大唐,内乱已经平息,军器监又制作出了许多新式的武器,大唐军队的军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因此臣以为,一定要在吐蕃国力大盛之前,主动对其发动攻击,将吐蕃人所带来的威胁消除掉,也趁势把其他部落的威胁都消除!我大唐军中不缺能征善战的将领,将士们作战经验丰富,臣觉得现在对吐蕃开战,一定能取得战事的胜利的。”
悲惨的大非川之战,薛仁贵的一名英名被毁,仪凤年间由中书令李敬玄指挥的青海之战,十八万大唐军队几乎全军覆灭,工部尚书刘审礼被吐蕃人俘虏,最近几十年以来,大唐对吐蕃的战事基本没多少胜过,李隆基时候对吐蕃的多场战事,打的也极其艰难。吐蕃成为大唐最大的威胁,这是大唐君臣公认的事。但杨晞觉得,有他为大唐军队做出的贡献,制作出那些在这个时代可以称之为“现代化”的火器,与吐蕃作战时候,优势会越来越明显。
历史上,吐蕃人曾经将大唐的都城长安攻陷,并立了一傀儡皇帝。除吐蕃外,没有任何一个外来势力曾攻至长安城下,即使贞观初时候颉利所领的东\突厥也没能做到。杨晞不希望以后历史依然如原来那样重演。几年叛乱下来,大部分的大唐军队都经过了战事的洗礼,他们富有作战经验,要是再装备了厉害的火器,那战力提升的程度肯定非常高,从未见过火器的吐蕃军队,定敌不过装备了火器的大唐军队,这一点,杨晞非常自信。
不过杨晞慷慨激昂的一番话,并未得到李隆基的响应,李隆基在听了后沉默不语。这时候郭子仪站了出来,支持了他一把:“陛下,臣觉得杨大将军所言非常有理,如今吐蕃国内局势也不稳,而我大唐军队正大规模装备火器,火器的威力在攻击陕郡及洛阳时候已经得到了验证,吐蕃人再勇猛,也是抵挡不住火器的攻击的。还请陛下恩准,下诏组建大军,对吐蕃人开战。要是迟了,吐蕃人会将安西四镇及青海全部占领了。”
“陛下,臣附议,杨大将军说的非常有理,吐蕃人的侵犯,一定要以兵锋还击才可!”一直没表态了韦见素也站了出来,表示自己的意见。
高适也马上跟着,再次表态支持对吐蕃用兵,并再次请命出征。
“唔,诸位爱卿都认为应该对吐蕃大规模开战,朕也认为不应再对吐蕃忍让,郭爱卿、韦爱卿、房爱卿、杨爱卿、高爱卿,你们的请命朕允了!”李隆基终于被几位大臣连番的说辞说动,但答应了几位请战的要求后,又很委婉地说道:“不过天将寒,青海及安西的严冬已经来临,现在时节并不适合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诸位回去后,可以先一部做准备,凡事待过了年后,再做定夺。”
李隆基的表示让诸臣一阵莫名其妙,皇帝这样说,是表示马上要对吐蕃宣呀了,还是没最终下决定,一切待年后再说?李隆基看到了诸臣脸上的疑惑,挥挥手再道:“待过几日,朕自有诏令下达,诸卿依昭令行事即可!”
皇帝这样说了,原本想再问询一下了郭子仪也停了口,不过杨晞忍不住,再站出来道:“陛下,臣觉得要对吐蕃人发动战事,才能消灭他们在安西及青海的威胁。在准备军事行事的同时,还有再做其他准备。那就是对吐蕃人展开封锁,不让铁器及其他任何可用在军事上的器物流入吐蕃。贞观初时候,吐蕃国力并不强大,松州一战,吐蕃数十万人折戟于松州城下,那时的吐蕃完全不能和我大唐相抗衡!但短短几十年,吐蕃国办有了突飞猛进的增强,青海大半被其占领,这其中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们得到了我大唐许多先进技术的支持。因此臣认为,自现在起,要严防他们再得我先进的技术,特别是制作武器的最重要原料铁,一定要严格控制,避免流入吐蕃。”
唐太宗李世民时候,吐蕃赞普弃宗弄赞也就是那个松赞干布一再请婚,李世民为表示友好,最终许婚于吐蕃,将宗室女文成公主下嫁弃宗弄赞,并在文成公主下嫁时候,陪嫁了许多的工匠和书籍,还有农作物的种子。此举可以说将当时世界是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技术带给了还未开化的吐蕃,大唐先进的耕种、制造技术及其他工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吐蕃人。这些技术的传授,还有书籍和工匠的作用,短短几年内吐蕃的各种生产技术得到大幅的提升,促使其国力大增。使得吐蕃从原来只会游猎的一个部落,变成耕种和制作技术都非常不错的先进国家,其国力军力大增。这一点是后世基本公认的观点,大多的人都认为,没有这次和亲,吐蕃人的力量不可能增长这么快,英明的大唐皇帝李世民亲手培植了一个强大的敌人。
教科书上极力称赞文成公主入藏是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这真是睁眼说瞎话,从历史记载中大唐与吐蕃之间近百年的交战中就可以知道,李世民此举差点自掘了大唐的坟墓,可以说是李世民一辈子最大的昏招。但他的后代并没从中吸取教训,后来又有金城公主的下嫁和亲。
金城公主的下嫁,依然嫁妆很丰富,这些记述先进技术的书籍及各种制造工艺再次送给了吐蕃人,而且那位可爱的高宗皇帝李治还将黄河九曲割给吐蕃人,当作嫁妆。如此之举,使得大唐在青海及河曲一带的影响力降到了历史低点。现在情况下,大唐与吐蕃的贸易还在继续,吐蕃人从贸易中得到了大量可以用于军事的物资,主要是铁器,还有马匹。铁类物资是制作武器的最重要原料,吐蕃人因为冶炼能力低下,其国内产出的铁非常少,基本都要靠贸易或者掠夺所得。
杨晞新的提议就是,断绝与吐蕃人的贸易,努力争取不让一切可以用军事方面的物资流入吐蕃人之手,对其“坚壁清野”。
当然杨晞抨击李世民和李治父子之举是不敢说出来的,要是说出来,肯定会惹恼李隆基的。
在听了杨晞一通说明后,李隆基及郭子仪、韦见素等人明白了他的意思,郭子仪马上站出来,支持杨晞的建议:“陛下,臣完全赞同杨大将军所言,吐蕃人从我大唐得了太多实用之物,必须要限制战略物资流入吐蕃境内。少留了一斤铁,可能吐蕃人就少打制一把战刀,几要持续多年,吐蕃人可供制作军械的物资必定大大降低!”
“陛下,臣也觉得杨大将军所言非常有理!”高适紧跟着郭子仪站出来,支持杨晞的论断。他对杨晞的敬佩之情越加盛了,真的想不到,年龄比他小一截的杨晞,竟然能想的这么长远,连这些事都想到了。
“唔,杨爱卿说的在理,朕允了,此事就交由郭爱卿和高爱卿去做吧!”
“是,陛下!”RS
==============
躲在帷幔后偷听的杨玉环非常的惊讶,她想不到杨晞在这些事上竟然有这般高见。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心理,她反正非常希望杨晞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色,那样的话她会感觉非常的自傲。她也不想离去,一直站在那里,想将杨晞的所有论述都听一遍,并牢记在心里。
她知道,今天杨晞和郭子仪、高适是准备一起说服皇帝出兵攻打吐蕃的。要是李隆基不同意,或者暂时下不了决心,她准备在李隆基休息时候,私下小心地说了一些话,帮杨晞一些忙。
杨玉环看不到李隆基的脸色变化,她更不知道现在的李隆基是怎么想的,但她知道,要是李隆基在这件事上犹豫不决,自己的话可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诸人的反应杨晞都看在眼里,这让他挺是得意。如果说以往他所说的,所做的事可以用一鸣惊人来形容的话,那今天所说的应该是再鸣惊人了。以前的所作所为能证明他在军事方面挺有头脑,今天所说的,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证明他的能力,那就是他非常有战略眼光。李隆基虽然老暮昏庸了,但多年的执政下来对大势的判断能力还是有的,杨晞相信他所说的,李隆基应该能明白意思。
杨晞一点都不担心郭子仪不认可他的看法,即使在这个问题上他和自己这位岳父没有交流过也是如此。要是郭子仪不认可他所说的,那郭子仪也枉为一代名将了,连这样的战略眼光都没有。
想到这些的时候,杨晞把目光投向了站在一边的郭子仪,恰巧郭子仪也往他这边看过来。目光接触间,一切尽在不言中。
得到了郭子仪眼光的认可和鼓励,杨晞在李隆基的愕然中,继续讲述:“陛下,自大非川兵败及仪凤年间的青海兵败后,我大唐军队无力驱逐盘居在青海的吐蕃人。但谁都知道,吐蕃人在青海的存在是对我大唐实实在在的威胁,即使是北面的突厥人也是不能与之相比的!但这些年,吐蕃国内也时起内乱,国力增长并不快,而我大唐,内乱已经平息,军器监又制作出了许多新式的武器,大唐军队的军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因此臣以为,一定要在吐蕃国力大盛之前,主动对其发动攻击,将吐蕃人所带来的威胁消除掉,也趁势把其他部落的威胁都消除!我大唐军中不缺能征善战的将领,将士们作战经验丰富,臣觉得现在对吐蕃开战,一定能取得战事的胜利的。”
悲惨的大非川之战,薛仁贵的一名英名被毁,仪凤年间由中书令李敬玄指挥的青海之战,十八万大唐军队几乎全军覆灭,工部尚书刘审礼被吐蕃人俘虏,最近几十年以来,大唐对吐蕃的战事基本没多少胜过,李隆基时候对吐蕃的多场战事,打的也极其艰难。吐蕃成为大唐最大的威胁,这是大唐君臣公认的事。但杨晞觉得,有他为大唐军队做出的贡献,制作出那些在这个时代可以称之为“现代化”的火器,与吐蕃作战时候,优势会越来越明显。
历史上,吐蕃人曾经将大唐的都城长安攻陷,并立了一傀儡皇帝。除吐蕃外,没有任何一个外来势力曾攻至长安城下,即使贞观初时候颉利所领的东\突厥也没能做到。杨晞不希望以后历史依然如原来那样重演。几年叛乱下来,大部分的大唐军队都经过了战事的洗礼,他们富有作战经验,要是再装备了厉害的火器,那战力提升的程度肯定非常高,从未见过火器的吐蕃军队,定敌不过装备了火器的大唐军队,这一点,杨晞非常自信。
不过杨晞慷慨激昂的一番话,并未得到李隆基的响应,李隆基在听了后沉默不语。这时候郭子仪站了出来,支持了他一把:“陛下,臣觉得杨大将军所言非常有理,如今吐蕃国内局势也不稳,而我大唐军队正大规模装备火器,火器的威力在攻击陕郡及洛阳时候已经得到了验证,吐蕃人再勇猛,也是抵挡不住火器的攻击的。还请陛下恩准,下诏组建大军,对吐蕃人开战。要是迟了,吐蕃人会将安西四镇及青海全部占领了。”
“陛下,臣附议,杨大将军说的非常有理,吐蕃人的侵犯,一定要以兵锋还击才可!”一直没表态了韦见素也站了出来,表示自己的意见。
高适也马上跟着,再次表态支持对吐蕃用兵,并再次请命出征。
“唔,诸位爱卿都认为应该对吐蕃大规模开战,朕也认为不应再对吐蕃忍让,郭爱卿、韦爱卿、房爱卿、杨爱卿、高爱卿,你们的请命朕允了!”李隆基终于被几位大臣连番的说辞说动,但答应了几位请战的要求后,又很委婉地说道:“不过天将寒,青海及安西的严冬已经来临,现在时节并不适合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诸位回去后,可以先一部做准备,凡事待过了年后,再做定夺。”
李隆基的表示让诸臣一阵莫名其妙,皇帝这样说,是表示马上要对吐蕃宣呀了,还是没最终下决定,一切待年后再说?李隆基看到了诸臣脸上的疑惑,挥挥手再道:“待过几日,朕自有诏令下达,诸卿依昭令行事即可!”
皇帝这样说了,原本想再问询一下了郭子仪也停了口,不过杨晞忍不住,再站出来道:“陛下,臣觉得要对吐蕃人发动战事,才能消灭他们在安西及青海的威胁。在准备军事行事的同时,还有再做其他准备。那就是对吐蕃人展开封锁,不让铁器及其他任何可用在军事上的器物流入吐蕃。贞观初时候,吐蕃国力并不强大,松州一战,吐蕃数十万人折戟于松州城下,那时的吐蕃完全不能和我大唐相抗衡!但短短几十年,吐蕃国办有了突飞猛进的增强,青海大半被其占领,这其中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们得到了我大唐许多先进技术的支持。因此臣认为,自现在起,要严防他们再得我先进的技术,特别是制作武器的最重要原料铁,一定要严格控制,避免流入吐蕃。”
唐太宗李世民时候,吐蕃赞普弃宗弄赞也就是那个松赞干布一再请婚,李世民为表示友好,最终许婚于吐蕃,将宗室女文成公主下嫁弃宗弄赞,并在文成公主下嫁时候,陪嫁了许多的工匠和书籍,还有农作物的种子。此举可以说将当时世界是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技术带给了还未开化的吐蕃,大唐先进的耕种、制造技术及其他工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吐蕃人。这些技术的传授,还有书籍和工匠的作用,短短几年内吐蕃的各种生产技术得到大幅的提升,促使其国力大增。使得吐蕃从原来只会游猎的一个部落,变成耕种和制作技术都非常不错的先进国家,其国力军力大增。这一点是后世基本公认的观点,大多的人都认为,没有这次和亲,吐蕃人的力量不可能增长这么快,英明的大唐皇帝李世民亲手培植了一个强大的敌人。
教科书上极力称赞文成公主入藏是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这真是睁眼说瞎话,从历史记载中大唐与吐蕃之间近百年的交战中就可以知道,李世民此举差点自掘了大唐的坟墓,可以说是李世民一辈子最大的昏招。但他的后代并没从中吸取教训,后来又有金城公主的下嫁和亲。
金城公主的下嫁,依然嫁妆很丰富,这些记述先进技术的书籍及各种制造工艺再次送给了吐蕃人,而且那位可爱的高宗皇帝李治还将黄河九曲割给吐蕃人,当作嫁妆。如此之举,使得大唐在青海及河曲一带的影响力降到了历史低点。现在情况下,大唐与吐蕃的贸易还在继续,吐蕃人从贸易中得到了大量可以用于军事的物资,主要是铁器,还有马匹。铁类物资是制作武器的最重要原料,吐蕃人因为冶炼能力低下,其国内产出的铁非常少,基本都要靠贸易或者掠夺所得。
杨晞新的提议就是,断绝与吐蕃人的贸易,努力争取不让一切可以用军事方面的物资流入吐蕃人之手,对其“坚壁清野”。
当然杨晞抨击李世民和李治父子之举是不敢说出来的,要是说出来,肯定会惹恼李隆基的。
在听了杨晞一通说明后,李隆基及郭子仪、韦见素等人明白了他的意思,郭子仪马上站出来,支持杨晞的建议:“陛下,臣完全赞同杨大将军所言,吐蕃人从我大唐得了太多实用之物,必须要限制战略物资流入吐蕃境内。少留了一斤铁,可能吐蕃人就少打制一把战刀,几要持续多年,吐蕃人可供制作军械的物资必定大大降低!”
“陛下,臣也觉得杨大将军所言非常有理!”高适紧跟着郭子仪站出来,支持杨晞的论断。他对杨晞的敬佩之情越加盛了,真的想不到,年龄比他小一截的杨晞,竟然能想的这么长远,连这些事都想到了。
“唔,杨爱卿说的在理,朕允了,此事就交由郭爱卿和高爱卿去做吧!”
“是,陛下!”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