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四章 攻坚之战(1)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大明政客最新章节!
想要让藩王出来参政议政,说起来不是多大的事情,但面临的困难是巨大的。
早就想着改革的苏天成,成立了中兴学社,到了现在,中兴学社的观点,慢慢开始在社会上流传,在南方一些地方,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复社和东林书院,特别是复社的领袖张溥主动加入了中兴学社,更是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但这样的影响,还没有能够渗透到朝廷里面。
朝廷里面,东林党的势力依旧是非同一般,党争主要在于东林党和浙党之间展开,中兴学社在朝廷里面,几乎没有多少的影响力。
苏天成内心对东林党的认识,是很不好的,特别是穿越之后,接触了一些东林党的学子和官员,就更加的厌恶了。
在苏天成看来,东林党最开始也就是一小撮不得志的官僚士绅组合成的一个集团,这个集团,通过控制言论、影响朝政开始慢慢的壮大,而举办书院是东林党最大的成功。
明朝的坐师制度,令东林党开始迅速的发展长大,天地君亲师,学子通过了科举考试之后,理所当然的拜在了主考官的名下,成为了主考官的学生,不管你以前是什么身份。按说科举考试的目的,是为皇上和朝廷选拔人才,可惜这等的坐师制度,将考中的学子,变化成为了官僚集团的私人选才了,
这一招太狠了,试想一下,学子通过了科举考试,刚刚步入朝廷,就被贴上了标签,跟随你的恩师属于某一个文官集团了,而且你的所有政治主张,都必须要符合这个文官集团的要求,否则你就是欺师灭祖。你的前途与这个文官集团息息相关,这样的制度,自然会产生政党集团。
东林党通过这样的手段,不动声色的发展壮大起来,开始大规模的影响朝政。
这本是一种正常的情况,历朝历代都有此类的情况出现,但可悲的是东林党没有具体的政治主张。他们的要求历来都是模糊的。
苏天成总结了一下东林党的诉求,他们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限制皇权,不遗余力的壮大文官集团的权力,而壮大的途径,就是从经济方面入手,他们要求慎独。要求人人都有无比高尚的情操,人人都是道德标兵,可惜他们的这种要求是空中楼阁,根本就做不到。
皇帝不是傻子,能够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
强权的皇帝,例如朱元璋和朱棣,就通过铁血手段。压制文官集团,巩固皇权。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皇权巩固的时候,社会的发展呈现良性的趋势,国富民强,文官集团的利益占据上风的时候,国家开始衰败。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苏天成必须要巩固皇权。做到令行禁止。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面对整个的文官集团,要面对一个阶层,所以说,这样的改革,注定不是那么简单的。
这里面的关键人物,就是朱由检。
经过这么多次的接触。苏天成感觉到了,朱由检不是昏君,更不是那些正史所描写的暴君,绝非一无是处。至少朱由检励精图治,对自身的要求很是严格。
可朱由检的缺点也是明显的,那就是在治国才能方面,还是有欠缺的。
一个在深宫里面长大的年轻人,经历过魏忠贤和客氏等人的威胁,险些丢掉性命,十六岁的时候就登基了,没有体察到民间生活,更难以接受到系统的帝王思想的教育,朱由检本来是没有机会做皇帝的,他只不过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弟弟,因为朱由校的身体不好,在位七年丧命,没有子嗣,所以得以做皇帝。
用才大志疏来形容朱由检,还是说得过去的。
但朱由检很是信任有才能的大臣,这种信任,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可惜的是,这种信任,换来的结果,并非是他想象的那样,国家的情况越来越糟糕,时间长了,一个年轻人,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难以像开始那样,无条件的信任大臣了,甚至在处理朝政的时候,有些儿戏的滋味了。
苏天成默默的做出来贡献,令朱由检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问题,开始无条件的信任苏天成,这一次,苏天成抓住了机会,给予频临崩溃的大明王朝,注入了活力,打下一针强心剂,如此的情况下,苏天成要开始动作了,要开始实施自己的抱负了。
外放的目的,就是避免党争,真正的做出来事迹,依靠着这些功绩,慢慢来影响皇帝,慢慢开始实施自身的诸多想法,慢慢的开启改革的步伐。
条件成熟之后,苏天成就不会等待了,尽管他只是河南府知府。
在养心殿的交谈,朱由检毫不犹豫的说出来了担忧,害怕王朝动荡,害怕不能够控制局势,害怕文官集团集团起来反抗,害怕士绅富户不支持了,作为皇帝,在大臣的面前说出来这些话,也说明朱由检是真正有些畏惧的。
苏天成给予了朱由检最大的信心,他做出来了详细的分析。
大明王朝的延续,首先在于控制军队,其次就是控制经济命脉,只要握住了这两个方面,就不用有太多的担心,让皇室子弟出来做事情,目的就是分散文官集团的权势,军队是不用担心的,至少江宁营和大同边军是完全支持皇上的,孙承宗控制的五省军队,也是效忠皇上的,江宁县的赋税,已经初步解决了朝廷银子不足的问题,这两个方面,目前都是有依靠的,就不用担心某些大臣作乱,牵涉到改革的事宜,采用温和的手段是最好的,关键时刻,也不用怕,杀掉几个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朱由检和苏天成分析了目前的形势之后,终于做出来了决定,采纳苏天成提出来的建议,给藩王松绑,让他们出来做事情。
讨论的过程中,苏天成也说到了太监的问题。
虽然苏天成得到了王承恩最大的支持,但是在谈到太监问题的时候,也是直言不讳的,苏天成和其他大臣的认识,有些不同,他不反对皇上赋予太监一定的权力,但关键是需要控制太监的权势,不能够让太监为所欲为,从一定的程度上来,太监就是皇上的化身,时时刻刻代表皇上表达意愿,太监的权力,完全是皇上赋予的,这与文武大臣有所不同。
苏天成表达了自身的认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朱由检准备叫他来负责启用藩王或者是藩王子弟进入朝廷做事情的事宜,苏天成连忙表示了反对。
没有顾及朱由检难看的神色,苏天成再次做出来了解释。
藩王以及藩王的子弟出来做事情,入朝为官,这是天大的事情,必然会遭遇到强烈的反对,此等的情况下,让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来主持这样的事情,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压制反对的声音,而且,伴随这件事情的推行,还有一些后续的事情做,有些时候,主持这件事情的大臣,很有可能遭遇到诸多的围攻,甚至是孤军奋战。
苏天成没有推卸自身的责任,只要皇上下旨了,自己一定是全力支持,不管遇见什么样的情况,都不会畏惧,若是有人反对,甚至是闹事威胁了,江宁营可不是吃素的。
苏天成举荐的人是孙承宗。
至于说主持剿灭流寇的事宜,可以让鹿善继负责,这些年以来,鹿善继一直都是跟随孙承宗的,已经清楚流寇的习性,也知道如何剿灭流寇了。
朱由检几乎没有思考,就认定了孙承宗。
孙承宗的资历,在朝廷里面,几乎无人可比,本来就是先帝的老师,位列三公,在抗击鞑子和流寇的战斗中,都立下了大功劳,而且举荐和提拔了大量的官员。
孙承宗的年纪大了,已经是七十多岁,继续在战场上奔波,显得不合适了,到京城来,主持藩王以及藩王子弟参政议政的事宜,是很合适的。
当然,孙承宗将会遇见不少的问题,包括朝中大臣的反对,包括各方的质疑,藩王得知了这个消息,一定会想方设法见到孙承宗的,谁都想着能够安排自己做事情,但实施的初期,必须要谨慎,能够进入朝廷做事情的藩王以及藩王的子弟,肯定是不多的,至于说藩王子弟参加科举考试的事情,理所当然。
一切的事宜,讨论决定之后,苏天成再次提出来了要求。
孙承宗大人年纪大了,一个人主持这件事情,有着困难,最好是有几个助手,苏天成举荐刘宗周和黄道周协助孙承宗。
听到苏天成提出来这个建议,一直都很严肃的朱由检,露出了舒心的笑容,他岂能不明白,若是孙承宗、刘宗周和黄道周都同意这件事情了,朝廷里面的诸多大臣,就是想着激烈反对,作用也不大了,孙承宗在文武大臣中间,资历和影响巨大,刘宗周和黄道周,两人都是大儒,在学子中间的影响,也是不一般的。
圣旨很快发下去了。
召孙承宗、刘宗周和黄道周进入京城。
当然,他们到了京城,首先见到的不是皇上,而是苏天成。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T
想要让藩王出来参政议政,说起来不是多大的事情,但面临的困难是巨大的。
早就想着改革的苏天成,成立了中兴学社,到了现在,中兴学社的观点,慢慢开始在社会上流传,在南方一些地方,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复社和东林书院,特别是复社的领袖张溥主动加入了中兴学社,更是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但这样的影响,还没有能够渗透到朝廷里面。
朝廷里面,东林党的势力依旧是非同一般,党争主要在于东林党和浙党之间展开,中兴学社在朝廷里面,几乎没有多少的影响力。
苏天成内心对东林党的认识,是很不好的,特别是穿越之后,接触了一些东林党的学子和官员,就更加的厌恶了。
在苏天成看来,东林党最开始也就是一小撮不得志的官僚士绅组合成的一个集团,这个集团,通过控制言论、影响朝政开始慢慢的壮大,而举办书院是东林党最大的成功。
明朝的坐师制度,令东林党开始迅速的发展长大,天地君亲师,学子通过了科举考试之后,理所当然的拜在了主考官的名下,成为了主考官的学生,不管你以前是什么身份。按说科举考试的目的,是为皇上和朝廷选拔人才,可惜这等的坐师制度,将考中的学子,变化成为了官僚集团的私人选才了,
这一招太狠了,试想一下,学子通过了科举考试,刚刚步入朝廷,就被贴上了标签,跟随你的恩师属于某一个文官集团了,而且你的所有政治主张,都必须要符合这个文官集团的要求,否则你就是欺师灭祖。你的前途与这个文官集团息息相关,这样的制度,自然会产生政党集团。
东林党通过这样的手段,不动声色的发展壮大起来,开始大规模的影响朝政。
这本是一种正常的情况,历朝历代都有此类的情况出现,但可悲的是东林党没有具体的政治主张。他们的要求历来都是模糊的。
苏天成总结了一下东林党的诉求,他们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的限制皇权,不遗余力的壮大文官集团的权力,而壮大的途径,就是从经济方面入手,他们要求慎独。要求人人都有无比高尚的情操,人人都是道德标兵,可惜他们的这种要求是空中楼阁,根本就做不到。
皇帝不是傻子,能够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
强权的皇帝,例如朱元璋和朱棣,就通过铁血手段。压制文官集团,巩固皇权。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皇权巩固的时候,社会的发展呈现良性的趋势,国富民强,文官集团的利益占据上风的时候,国家开始衰败。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苏天成必须要巩固皇权。做到令行禁止。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要面对整个的文官集团,要面对一个阶层,所以说,这样的改革,注定不是那么简单的。
这里面的关键人物,就是朱由检。
经过这么多次的接触。苏天成感觉到了,朱由检不是昏君,更不是那些正史所描写的暴君,绝非一无是处。至少朱由检励精图治,对自身的要求很是严格。
可朱由检的缺点也是明显的,那就是在治国才能方面,还是有欠缺的。
一个在深宫里面长大的年轻人,经历过魏忠贤和客氏等人的威胁,险些丢掉性命,十六岁的时候就登基了,没有体察到民间生活,更难以接受到系统的帝王思想的教育,朱由检本来是没有机会做皇帝的,他只不过是明熹宗朱由校的弟弟,因为朱由校的身体不好,在位七年丧命,没有子嗣,所以得以做皇帝。
用才大志疏来形容朱由检,还是说得过去的。
但朱由检很是信任有才能的大臣,这种信任,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可惜的是,这种信任,换来的结果,并非是他想象的那样,国家的情况越来越糟糕,时间长了,一个年轻人,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难以像开始那样,无条件的信任大臣了,甚至在处理朝政的时候,有些儿戏的滋味了。
苏天成默默的做出来贡献,令朱由检开始重新审视自身的问题,开始无条件的信任苏天成,这一次,苏天成抓住了机会,给予频临崩溃的大明王朝,注入了活力,打下一针强心剂,如此的情况下,苏天成要开始动作了,要开始实施自己的抱负了。
外放的目的,就是避免党争,真正的做出来事迹,依靠着这些功绩,慢慢来影响皇帝,慢慢开始实施自身的诸多想法,慢慢的开启改革的步伐。
条件成熟之后,苏天成就不会等待了,尽管他只是河南府知府。
在养心殿的交谈,朱由检毫不犹豫的说出来了担忧,害怕王朝动荡,害怕不能够控制局势,害怕文官集团集团起来反抗,害怕士绅富户不支持了,作为皇帝,在大臣的面前说出来这些话,也说明朱由检是真正有些畏惧的。
苏天成给予了朱由检最大的信心,他做出来了详细的分析。
大明王朝的延续,首先在于控制军队,其次就是控制经济命脉,只要握住了这两个方面,就不用有太多的担心,让皇室子弟出来做事情,目的就是分散文官集团的权势,军队是不用担心的,至少江宁营和大同边军是完全支持皇上的,孙承宗控制的五省军队,也是效忠皇上的,江宁县的赋税,已经初步解决了朝廷银子不足的问题,这两个方面,目前都是有依靠的,就不用担心某些大臣作乱,牵涉到改革的事宜,采用温和的手段是最好的,关键时刻,也不用怕,杀掉几个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朱由检和苏天成分析了目前的形势之后,终于做出来了决定,采纳苏天成提出来的建议,给藩王松绑,让他们出来做事情。
讨论的过程中,苏天成也说到了太监的问题。
虽然苏天成得到了王承恩最大的支持,但是在谈到太监问题的时候,也是直言不讳的,苏天成和其他大臣的认识,有些不同,他不反对皇上赋予太监一定的权力,但关键是需要控制太监的权势,不能够让太监为所欲为,从一定的程度上来,太监就是皇上的化身,时时刻刻代表皇上表达意愿,太监的权力,完全是皇上赋予的,这与文武大臣有所不同。
苏天成表达了自身的认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朱由检准备叫他来负责启用藩王或者是藩王子弟进入朝廷做事情的事宜,苏天成连忙表示了反对。
没有顾及朱由检难看的神色,苏天成再次做出来了解释。
藩王以及藩王的子弟出来做事情,入朝为官,这是天大的事情,必然会遭遇到强烈的反对,此等的情况下,让一位德高望重的大臣来主持这样的事情,才能够最大限度的压制反对的声音,而且,伴随这件事情的推行,还有一些后续的事情做,有些时候,主持这件事情的大臣,很有可能遭遇到诸多的围攻,甚至是孤军奋战。
苏天成没有推卸自身的责任,只要皇上下旨了,自己一定是全力支持,不管遇见什么样的情况,都不会畏惧,若是有人反对,甚至是闹事威胁了,江宁营可不是吃素的。
苏天成举荐的人是孙承宗。
至于说主持剿灭流寇的事宜,可以让鹿善继负责,这些年以来,鹿善继一直都是跟随孙承宗的,已经清楚流寇的习性,也知道如何剿灭流寇了。
朱由检几乎没有思考,就认定了孙承宗。
孙承宗的资历,在朝廷里面,几乎无人可比,本来就是先帝的老师,位列三公,在抗击鞑子和流寇的战斗中,都立下了大功劳,而且举荐和提拔了大量的官员。
孙承宗的年纪大了,已经是七十多岁,继续在战场上奔波,显得不合适了,到京城来,主持藩王以及藩王子弟参政议政的事宜,是很合适的。
当然,孙承宗将会遇见不少的问题,包括朝中大臣的反对,包括各方的质疑,藩王得知了这个消息,一定会想方设法见到孙承宗的,谁都想着能够安排自己做事情,但实施的初期,必须要谨慎,能够进入朝廷做事情的藩王以及藩王的子弟,肯定是不多的,至于说藩王子弟参加科举考试的事情,理所当然。
一切的事宜,讨论决定之后,苏天成再次提出来了要求。
孙承宗大人年纪大了,一个人主持这件事情,有着困难,最好是有几个助手,苏天成举荐刘宗周和黄道周协助孙承宗。
听到苏天成提出来这个建议,一直都很严肃的朱由检,露出了舒心的笑容,他岂能不明白,若是孙承宗、刘宗周和黄道周都同意这件事情了,朝廷里面的诸多大臣,就是想着激烈反对,作用也不大了,孙承宗在文武大臣中间,资历和影响巨大,刘宗周和黄道周,两人都是大儒,在学子中间的影响,也是不一般的。
圣旨很快发下去了。
召孙承宗、刘宗周和黄道周进入京城。
当然,他们到了京城,首先见到的不是皇上,而是苏天成。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