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九五章 因祸得福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宋王最新章节!
宋熙宁七年六月,辽咸雍十年(耶律浚年中继位,尚未改元)。新继位的辽国皇帝耶律浚突然下令发兵,南下进攻宋朝。
至于理由,则是宋朝与耶律乙辛勾结,谋害先皇,意图颠覆辽国。
耶律乙辛当时是向南逃窜的,虽然他的真正目的地是幽州,但若说成是逃亡宋朝似乎也可以。再加上抓住的那两名探子,倒也是证据确凿,自圆其说了。
出兵嘛,只要有个借口,对内对外有个说法就是了,逻辑严密性并不重要。
耶律浚心里更有一个完美的说辞,若非耶律乙辛与赵昭之间有勾结,他怎么可能未卜先知《十香词》的事情呢?赵昭在这件事上的作为,也许并非为了救母后,而是另有所图,不安好心。
这一举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辽国上下首先就是一片哗然,刚刚登基的皇帝,皇位尚未坐稳就要想着南征。尤其是辽国刚刚经历了耶律乙辛之乱,并未完全安定,这个时候轻率出兵,似乎有些不妥。
虽说宋朝现在也在内乱之中,却不见得就是辽国出兵的绝好机会。
宋辽之间有《澶渊之盟》的约定在,已经数十年没有较大规模的战争了,平时主要是边界上的一些小冲突和摩擦。
但是这一次,如果发兵,等于是彻底撕毁了澶渊之盟,两国之间再无宁日,这对辽国有好处吗?
灭宋?
契丹贵族纷纷摇头,当年圣宗皇帝(耶律隆绪)何等英明睿智?又有承天太后(萧绰)这样的女中豪杰主政,还有耶律休哥这等不世名将。
如此强大的阵容,依旧兵败澶州城下,南征最终还是有失败告终。至此之后,契丹人就清晰地认识到一个事实,想要灭宋绝非易事,完全就是个奢望。
既然不能灭宋,那何苦还要南征呢?契丹贵族已经达成共识,拿不下黄河以南,根本不要妄想入主中原。
其实即便是攻破汴梁城又能如何?契丹人就能彻底占领吗?当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可是尝试过的,讨伐后晋石重贵,占领汴梁城。最终还不是撤军回了北方,便宜了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让其建立了后汉王朝。
想要统治中原,就要面对汉人的强烈反攻。想要承受住,必然需要强大的兵力。对契丹人而言,他们做不到,也没有这个必要。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扩张之前,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扩张的必要性。
接连两次失败教训,契丹都认识到一个事实,只需要占领燕云十六州即可。至于南征,只是个幌子,必要的时候拿出来用用,吓唬吓唬宋朝人,然后勒索点好处。比如宋仁宗时,就以此为借口,要求增加岁币。
这样就可以了,皆大欢喜,宋辽维持所谓的和平,大家都过好日子。但是这一次,皇帝却突然提出南征。
刚开始,契丹贵族都还以为如同往常一样,可渐渐的却发现皇帝的意思竟然正儿八经的南征,格外认真。
不是吧……
契丹贵族都有些震惊,小皇帝这是哪根筋不对了?南征宋朝,是能开玩笑的事情吗?后来有人猜想,耶律浚各方面都很优秀,是不错的国之储君。但如今暴露出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好大喜功,骄傲轻狂。
平女真,杀耶律乙辛,已经让他有些沾沾自喜了,耶律浚现在是处于亢奋与得意状态。是以他有些忘乎所以,想要以南征灭宋来作为更大的功绩。
历朝历代,好大喜功者有什么好下场?君不见隋炀帝两世而亡?耶律浚的表现更让人担心,他登基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即便是有什么想法,最起码也要等根基稳固之后再动作啊!
如今皇位尚未没有坐稳,辽国局势尚未不稳定,他就想着匆匆忙忙南征。这样的皇帝实在不让人放心啊,以前看着耶律浚很不错,却忽略了他这些缺点,如今全都暴露出来,是福是祸,还真不好说!
契丹贵族与辽国大臣纷纷进言劝谏,希望皇帝能够三思而行,切勿匆忙犯错。并且列举了许多的例子,以及对宋辽目前形势的分析,都觉得立即南征并不妥当。
耶律浚自己也很清楚,之前他也是这么想的,可是自从那天见过母后之后,他就打定主意,南征之事刻不容缓,绝对不能更改。
耶律浚清楚地记得,当他旁敲侧击打探,再到最后强势质问时,母后竟愕然无语,并未反驳和剖白,而是默认了。
那一刻,耶律浚只觉得五雷轰顶,天地陡然间变了颜色。
母后和赵昭之间竟然有私情 ,她是与赵惟一没有关系,可是那句宫中“只数赵家妆……惟有知情一片月”,
赵原来指的是赵昭,一片月该是辽河水中那一弯月亮!
实在不敢想象,母后竟然给父皇带了绿帽子,折让他这个做儿子的很难为情。
如果是别人倒也罢了,也许耶律浚会理解,会包容,至少会装的若无其事,当做不知道。
但这个人偏偏是赵昭,是自己的死对头,两人的年纪相差并不大。偏生妹妹对他又一往情深,这叫什么事啊?
耶律浚很崩溃,母后的这一举动,实在让他难以接受。对手赵昭岂非成了自己的便宜父亲,奇耻大辱啊,如何能忍?
报复,惟一的办法就是报复,必须要让赵昭付出惨痛的代价!
只有赵昭死掉,这件事才能算完结,否则他心里总会很膈应!
出兵南征,本来至少要一两年后的事情,如今便的刻不容缓。只要一想到母亲与赵昭之间的私情,他的心里就涌起强烈的仇恨和恼怒,完全击溃了他的理智。
耶律浚不会去想,在耶律乙辛叛乱这件事上,赵昭救了一家子的性命。他没有半点感恩图报之心,有的只有耻辱和仇恨。也不会思索此时出兵会是什么结果,会对辽国和宋朝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风险与结果已经不在耶律浚的考虑之列, 此刻他的脑海中只有仇恨与耻辱!
一切都不重要了,雪耻才是第一要务!
出兵,不惜一切代价,都要马踏黄河,斩首赵昭,否则这奇耻大辱难以洗刷!
……
……
萧观音坐在宫殿里默然不语,心情沉重到了极点。
她终于知道,是他的提醒,救了自己一家子的性命。萧观音并不在意所谓的未卜先知,她更看重的是这份牵挂的情分,至少他还会记得自己,关心自己的安危。
感动?也许心里却是有这样的感觉,可是很快,内心就被自责所充斥。她清楚地记得,丈夫死在自己怀里时的模样,还有那一番真正的致歉,唤起了搁置许久的夫妻之情。
为人妻,怎么可以想着别的男人呢?尤其是丈夫去世了,自己作为一个未亡人,成为辽国母仪天下的太后。既为太后,就该垂范天下,岂能有私情?岂能因为心中的妄念而玷污了辽国国体?
萧观音决定彻底忘记赵昭,今生今世是不会再有交集了,当年只是一个偶然的意外,改变不得,自责也是无用,如今已经彻底过去,永远被遗忘。
可就在萧观音要彻底观望记忆之门的时候,儿子耶律浚将残忍地将其挖了出来,放在她的面前!
面对儿子质问的时候,萧观音没有否认,她根本没有底气否认,她也不是一个善于做伪的人。
看到儿子瞬间阴沉的面庞,几欲杀人的眼神时,萧观音心叫不好。
她想要解释,可是儿子根本不给她机会,其实她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终究是自己做错了事情,哪里还有颜面多说什么?
她信佛,相信因果。既然当年有过一段孽缘,那么如今自然就会有一段孽报了。
萧观音担心的是儿子,她不想因为这件事导致儿子心理上受到打击,在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
可是任凭自己怎么说,儿子根本听不到进去。到了如今这份上,自己这个太后还有什么分量?或者说还有什么资格忝居辽国太后之位呢?
无数的解释与恳求中,耶律浚只答应了一点,这件事绝对不能女儿让特里知道。也许这是最大的幸运吧!
萧观音不敢想,倘若女儿耶律特里知晓此事,会作何反应?
这样的事实对她有些太残忍了,也许她会承受不了,当场崩溃。所以,还是永远不要让她知道,所有的罪责都由自己来承受就是了,终究是自己对不起女儿,对不起丈夫和儿子。
承担?如何承担?
耶律浚连声反问,对于此事,他确实暴怒。可萧观音终究是他的母亲,哪怕怪她,怨恨她,可是能怎么样呢?
一腔的仇恨与怒意全都集中到了赵昭身上,这件事只能问罪赵昭。于是乎辽国的大军出动了,朝着宋朝河北路大举而来。
……
……
这个时候,赵昭刚好率领大军到达洛阳城外!
辽国的一举一动,他自然都及时得到了消息。
他命人前去传讯,甚至暴露了超强了预见能力,只是为了救萧观音一命。
毕竟昔年有过肌肤之亲,一日夫妻百日恩,好歹有这么些情分在,岂能眼睁睁看着萧观音香消玉殒?
但是事情的结果有些出乎意料,本来只是耶律乙辛的算计不成功,结果却变成耶律乙辛反被算计,然后狗急跳墙直接起兵叛乱了。
这样的结果,始料未及,尤其是耶律洪基之死完全超乎想象,与原本的历史也有着巨大的偏差。
不过辽国出现叛乱,似乎也是好事,让他们内耗,实际上是为的大宋赢取时间。无论如何,将来宋辽之间必有一战,绝对不可避免。
即便是耶律浚很快平定了叛乱,赵昭仍旧觉得,辽国会因此这场判断而产生严重内伤,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修养恢复。短时间内是不会进攻大宋的,如此当口,若是被谁趁人之危,可真就有些不爽了。
可是,结果当真有些出乎意料,耶律浚竟然率领大军大举进攻宋朝。
这是不符合常理情况,耶律浚疯了吗?还是自信过头了?赵昭并不知道,辽国到底发生了什么,只是觉得事情反常,或许会有些许麻烦!
但是,实际产生的结果,却不见得是坏事!
西军进攻洛阳和汴京,对阵京营禁军,势均力敌的时候,大宋的另外一支精锐河北军就显得举足轻重。虽然文彦博在河北路有过些许部署,可实际上策动的只是一部分人,河北路宣抚使吴充的态度至关重要。
吴充本人与赵顼有些密切关系,其态度多少有些暧和不确定。如果他率领河北军掉头南下,情况会十分糟糕,是对赵昭不利。
但就在此时,辽军突然南下。
无论吴充内心偏袒谁,他都是大宋朝的封疆大吏,做过宰相的人,懂得什么叫大局为重。他不想遗臭万年,不明确表达态度,观望的情况下,尽职做好自己的事情,牢牢挡住契丹人的进攻,这就足够了!
吴充做到了,河北路大军在边界附近与契丹人鏖战,始终没有丝毫放松。河北路大军也被牵制了,无论赵顼与赵颢怎么催促,也没有丝毫的援兵赶来。
一个巨大的问题解决了,这是一场赵昭与赵顼兄弟的对决,也是西军与京营之间的对决。
很单纯!
西军本就精锐,这几年更是历经百战,优势立即显现出来!
这场对决,除了军事力量上的比拼之外,民心向背也是很关键的。
辽国的突然出兵南下,让大宋臣民心中多了一种危机感。他们希望内斗尽快停止,迎战契丹。
老百姓也知道,这个当口上,想要两边罢手言和是不可能的。那么只能从其中选出一个强势之人,来对抗契丹了!
相比于油尽灯枯的赵顼,以及轻佻张扬的赵颢,秦王赵昭无疑更为合适。
百姓的呼声很高,对汴京的赵顼与高滔滔造成了沉重的压力。更要命的是,军心也开始出现了松动。
尤其是秦王一晚破洛阳之后,军心与民心都彻底动摇了!RS
宋熙宁七年六月,辽咸雍十年(耶律浚年中继位,尚未改元)。新继位的辽国皇帝耶律浚突然下令发兵,南下进攻宋朝。
至于理由,则是宋朝与耶律乙辛勾结,谋害先皇,意图颠覆辽国。
耶律乙辛当时是向南逃窜的,虽然他的真正目的地是幽州,但若说成是逃亡宋朝似乎也可以。再加上抓住的那两名探子,倒也是证据确凿,自圆其说了。
出兵嘛,只要有个借口,对内对外有个说法就是了,逻辑严密性并不重要。
耶律浚心里更有一个完美的说辞,若非耶律乙辛与赵昭之间有勾结,他怎么可能未卜先知《十香词》的事情呢?赵昭在这件事上的作为,也许并非为了救母后,而是另有所图,不安好心。
这一举动,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辽国上下首先就是一片哗然,刚刚登基的皇帝,皇位尚未坐稳就要想着南征。尤其是辽国刚刚经历了耶律乙辛之乱,并未完全安定,这个时候轻率出兵,似乎有些不妥。
虽说宋朝现在也在内乱之中,却不见得就是辽国出兵的绝好机会。
宋辽之间有《澶渊之盟》的约定在,已经数十年没有较大规模的战争了,平时主要是边界上的一些小冲突和摩擦。
但是这一次,如果发兵,等于是彻底撕毁了澶渊之盟,两国之间再无宁日,这对辽国有好处吗?
灭宋?
契丹贵族纷纷摇头,当年圣宗皇帝(耶律隆绪)何等英明睿智?又有承天太后(萧绰)这样的女中豪杰主政,还有耶律休哥这等不世名将。
如此强大的阵容,依旧兵败澶州城下,南征最终还是有失败告终。至此之后,契丹人就清晰地认识到一个事实,想要灭宋绝非易事,完全就是个奢望。
既然不能灭宋,那何苦还要南征呢?契丹贵族已经达成共识,拿不下黄河以南,根本不要妄想入主中原。
其实即便是攻破汴梁城又能如何?契丹人就能彻底占领吗?当年辽太宗耶律德光可是尝试过的,讨伐后晋石重贵,占领汴梁城。最终还不是撤军回了北方,便宜了河东节度使刘知远,让其建立了后汉王朝。
想要统治中原,就要面对汉人的强烈反攻。想要承受住,必然需要强大的兵力。对契丹人而言,他们做不到,也没有这个必要。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扩张之前,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扩张的必要性。
接连两次失败教训,契丹都认识到一个事实,只需要占领燕云十六州即可。至于南征,只是个幌子,必要的时候拿出来用用,吓唬吓唬宋朝人,然后勒索点好处。比如宋仁宗时,就以此为借口,要求增加岁币。
这样就可以了,皆大欢喜,宋辽维持所谓的和平,大家都过好日子。但是这一次,皇帝却突然提出南征。
刚开始,契丹贵族都还以为如同往常一样,可渐渐的却发现皇帝的意思竟然正儿八经的南征,格外认真。
不是吧……
契丹贵族都有些震惊,小皇帝这是哪根筋不对了?南征宋朝,是能开玩笑的事情吗?后来有人猜想,耶律浚各方面都很优秀,是不错的国之储君。但如今暴露出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好大喜功,骄傲轻狂。
平女真,杀耶律乙辛,已经让他有些沾沾自喜了,耶律浚现在是处于亢奋与得意状态。是以他有些忘乎所以,想要以南征灭宋来作为更大的功绩。
历朝历代,好大喜功者有什么好下场?君不见隋炀帝两世而亡?耶律浚的表现更让人担心,他登基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即便是有什么想法,最起码也要等根基稳固之后再动作啊!
如今皇位尚未没有坐稳,辽国局势尚未不稳定,他就想着匆匆忙忙南征。这样的皇帝实在不让人放心啊,以前看着耶律浚很不错,却忽略了他这些缺点,如今全都暴露出来,是福是祸,还真不好说!
契丹贵族与辽国大臣纷纷进言劝谏,希望皇帝能够三思而行,切勿匆忙犯错。并且列举了许多的例子,以及对宋辽目前形势的分析,都觉得立即南征并不妥当。
耶律浚自己也很清楚,之前他也是这么想的,可是自从那天见过母后之后,他就打定主意,南征之事刻不容缓,绝对不能更改。
耶律浚清楚地记得,当他旁敲侧击打探,再到最后强势质问时,母后竟愕然无语,并未反驳和剖白,而是默认了。
那一刻,耶律浚只觉得五雷轰顶,天地陡然间变了颜色。
母后和赵昭之间竟然有私情 ,她是与赵惟一没有关系,可是那句宫中“只数赵家妆……惟有知情一片月”,
赵原来指的是赵昭,一片月该是辽河水中那一弯月亮!
实在不敢想象,母后竟然给父皇带了绿帽子,折让他这个做儿子的很难为情。
如果是别人倒也罢了,也许耶律浚会理解,会包容,至少会装的若无其事,当做不知道。
但这个人偏偏是赵昭,是自己的死对头,两人的年纪相差并不大。偏生妹妹对他又一往情深,这叫什么事啊?
耶律浚很崩溃,母后的这一举动,实在让他难以接受。对手赵昭岂非成了自己的便宜父亲,奇耻大辱啊,如何能忍?
报复,惟一的办法就是报复,必须要让赵昭付出惨痛的代价!
只有赵昭死掉,这件事才能算完结,否则他心里总会很膈应!
出兵南征,本来至少要一两年后的事情,如今便的刻不容缓。只要一想到母亲与赵昭之间的私情,他的心里就涌起强烈的仇恨和恼怒,完全击溃了他的理智。
耶律浚不会去想,在耶律乙辛叛乱这件事上,赵昭救了一家子的性命。他没有半点感恩图报之心,有的只有耻辱和仇恨。也不会思索此时出兵会是什么结果,会对辽国和宋朝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风险与结果已经不在耶律浚的考虑之列, 此刻他的脑海中只有仇恨与耻辱!
一切都不重要了,雪耻才是第一要务!
出兵,不惜一切代价,都要马踏黄河,斩首赵昭,否则这奇耻大辱难以洗刷!
……
……
萧观音坐在宫殿里默然不语,心情沉重到了极点。
她终于知道,是他的提醒,救了自己一家子的性命。萧观音并不在意所谓的未卜先知,她更看重的是这份牵挂的情分,至少他还会记得自己,关心自己的安危。
感动?也许心里却是有这样的感觉,可是很快,内心就被自责所充斥。她清楚地记得,丈夫死在自己怀里时的模样,还有那一番真正的致歉,唤起了搁置许久的夫妻之情。
为人妻,怎么可以想着别的男人呢?尤其是丈夫去世了,自己作为一个未亡人,成为辽国母仪天下的太后。既为太后,就该垂范天下,岂能有私情?岂能因为心中的妄念而玷污了辽国国体?
萧观音决定彻底忘记赵昭,今生今世是不会再有交集了,当年只是一个偶然的意外,改变不得,自责也是无用,如今已经彻底过去,永远被遗忘。
可就在萧观音要彻底观望记忆之门的时候,儿子耶律浚将残忍地将其挖了出来,放在她的面前!
面对儿子质问的时候,萧观音没有否认,她根本没有底气否认,她也不是一个善于做伪的人。
看到儿子瞬间阴沉的面庞,几欲杀人的眼神时,萧观音心叫不好。
她想要解释,可是儿子根本不给她机会,其实她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终究是自己做错了事情,哪里还有颜面多说什么?
她信佛,相信因果。既然当年有过一段孽缘,那么如今自然就会有一段孽报了。
萧观音担心的是儿子,她不想因为这件事导致儿子心理上受到打击,在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
可是任凭自己怎么说,儿子根本听不到进去。到了如今这份上,自己这个太后还有什么分量?或者说还有什么资格忝居辽国太后之位呢?
无数的解释与恳求中,耶律浚只答应了一点,这件事绝对不能女儿让特里知道。也许这是最大的幸运吧!
萧观音不敢想,倘若女儿耶律特里知晓此事,会作何反应?
这样的事实对她有些太残忍了,也许她会承受不了,当场崩溃。所以,还是永远不要让她知道,所有的罪责都由自己来承受就是了,终究是自己对不起女儿,对不起丈夫和儿子。
承担?如何承担?
耶律浚连声反问,对于此事,他确实暴怒。可萧观音终究是他的母亲,哪怕怪她,怨恨她,可是能怎么样呢?
一腔的仇恨与怒意全都集中到了赵昭身上,这件事只能问罪赵昭。于是乎辽国的大军出动了,朝着宋朝河北路大举而来。
……
……
这个时候,赵昭刚好率领大军到达洛阳城外!
辽国的一举一动,他自然都及时得到了消息。
他命人前去传讯,甚至暴露了超强了预见能力,只是为了救萧观音一命。
毕竟昔年有过肌肤之亲,一日夫妻百日恩,好歹有这么些情分在,岂能眼睁睁看着萧观音香消玉殒?
但是事情的结果有些出乎意料,本来只是耶律乙辛的算计不成功,结果却变成耶律乙辛反被算计,然后狗急跳墙直接起兵叛乱了。
这样的结果,始料未及,尤其是耶律洪基之死完全超乎想象,与原本的历史也有着巨大的偏差。
不过辽国出现叛乱,似乎也是好事,让他们内耗,实际上是为的大宋赢取时间。无论如何,将来宋辽之间必有一战,绝对不可避免。
即便是耶律浚很快平定了叛乱,赵昭仍旧觉得,辽国会因此这场判断而产生严重内伤,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修养恢复。短时间内是不会进攻大宋的,如此当口,若是被谁趁人之危,可真就有些不爽了。
可是,结果当真有些出乎意料,耶律浚竟然率领大军大举进攻宋朝。
这是不符合常理情况,耶律浚疯了吗?还是自信过头了?赵昭并不知道,辽国到底发生了什么,只是觉得事情反常,或许会有些许麻烦!
但是,实际产生的结果,却不见得是坏事!
西军进攻洛阳和汴京,对阵京营禁军,势均力敌的时候,大宋的另外一支精锐河北军就显得举足轻重。虽然文彦博在河北路有过些许部署,可实际上策动的只是一部分人,河北路宣抚使吴充的态度至关重要。
吴充本人与赵顼有些密切关系,其态度多少有些暧和不确定。如果他率领河北军掉头南下,情况会十分糟糕,是对赵昭不利。
但就在此时,辽军突然南下。
无论吴充内心偏袒谁,他都是大宋朝的封疆大吏,做过宰相的人,懂得什么叫大局为重。他不想遗臭万年,不明确表达态度,观望的情况下,尽职做好自己的事情,牢牢挡住契丹人的进攻,这就足够了!
吴充做到了,河北路大军在边界附近与契丹人鏖战,始终没有丝毫放松。河北路大军也被牵制了,无论赵顼与赵颢怎么催促,也没有丝毫的援兵赶来。
一个巨大的问题解决了,这是一场赵昭与赵顼兄弟的对决,也是西军与京营之间的对决。
很单纯!
西军本就精锐,这几年更是历经百战,优势立即显现出来!
这场对决,除了军事力量上的比拼之外,民心向背也是很关键的。
辽国的突然出兵南下,让大宋臣民心中多了一种危机感。他们希望内斗尽快停止,迎战契丹。
老百姓也知道,这个当口上,想要两边罢手言和是不可能的。那么只能从其中选出一个强势之人,来对抗契丹了!
相比于油尽灯枯的赵顼,以及轻佻张扬的赵颢,秦王赵昭无疑更为合适。
百姓的呼声很高,对汴京的赵顼与高滔滔造成了沉重的压力。更要命的是,军心也开始出现了松动。
尤其是秦王一晚破洛阳之后,军心与民心都彻底动摇了!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