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三章 临安的动荡
推荐阅读:异界直播间、英雄联盟之谁与争锋、[综]卷毛控怎么了!、网游之诡影盗贼、创世纪之双鸟、江湖我独行、都市至尊天骄、英灵君王、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网游之黑暗道士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惊宋最新章节!
李师师这样一分析,让赵滢儿也顿觉大有问题。岳云对何铸是十分器重的,对范同、张择端、薜弼等人亦是礼遇有加。可这些人如今不去关心岳云的伤势,也不关心前线的战况,却对推动赵琢亲政如此热心,岂不是啧啧怪事吗?
如果真的让他们的计划得逞,让赵琢亲政成为既成事实,就算岳云回来,也已经木已成舟,生米煮成熟饭,要想重新剥夺赵琢的权利,也相当困难了。
而自己这位皇兄,虽然有些胆小怕事,但对于皇位的野心,以及对于权利的渴望,赵滢儿可是自幼便知道的。
“所以,公主殿下,如今您最好不要离开临安,自四川赈灾以后,您在大宋官员及民众心目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而且您是赵琢的皇妹,大宋现在仅存的两位皇室成员之一,如果何铸、范同他们那伙人真要推动赵琢亲政,您还能以大宋公主的名义反对。这样对于朝中群臣及民间百姓的意见有引导作用。而您不在的话,单靠巩夫人、李夫人和王童、薜源他们,只怕很难阻止朝中决议。”李师师耐心地劝慰道。
赵滢儿听闻之后,俏脸顿时huā容失色。她亦是清楚其中利害关系,看来自己还真不能离开了。
“师师姐,那夫君就拜托您和许神医他们照顾了,这次一定要把他救醒啊!”赵滢儿泪眼朦胧地说道。
李师师郑重地点了点头道:“秀宁公主,您放心好了!师师一定竭尽全力!”
两女又聊了一阵后,赵滢儿方起身离去。
数日后,杨月和陆文龙回到了临安,两人只来得及和家人见个面,便又马不停蹄地集合人马,向〖日〗本开拔了。
而这时,赵琢、秦桧和秦熺三人经过一番密议后,终于发动他们蓄谋已久的计划了。
第二天朝会时,范同、张择端、薜弼等三十多名大臣联合要求还政于皇帝,刘一宁、薜源、万俟卨等人据理礼争,称新的《大宋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的权力是由内阁行使,而不是由皇帝行使,皇帝只是国家的元首及象征,不再干预政事,只需履行签署法令、会见外国使臣等程序上的行为即可。这也符合大宋的传统,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延伸,不能轻言改变。
不过,朝中大臣已经有不少是深受岳云提出的法治观念影响的新生代官员,对于这种明显违反宪法的事,他们自然强烈反对。而赵琢也装模作样地称自己无意干政,只想作个合格的太平皇帝而已。
不过,范同、薜弼和张择端等人,原本就没打算立刻实施还政于皇帝的步骤。提出这一方案,不过是以退为进。他们知道这个方案肯定通不过,但却能够对朝中的一些摇摆不定的官员造成影响,觉得对他们有一种亏欠的感觉。
在赵琢表示自己无意重掌大权,他依然认为让内阁主导国家为最佳选择之后,范同便顺理成章地说道:“陛下愿意放权于我等内阁成员,让臣等不胜荣幸。可汉王如今一直昏睡不醒,也不知何时才能醒来,内阁如今群龙无首,大家对于一些重大事情分岐不小,缺少一个领军人物来综合大家意见,作出决定……因此,微臣提议,首相一职不可一直空缺,现汉王尚不能履职之时,可暂由皇上指定一名代理首相,好带领我等内阁成员处理国家大事!”
他的这番话立刻得到了拥护赵琢一派的大臣赞同,就连岳云一派的官员也提不出多少反对意见。因为这事的确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大事。常言道:国不可一日无君,而大宋目前的状况却是国不可一日无相。虽然有些事务内阁各部可以处理,但一些重大事情,特别是涉及到几个部门的事情,却必须要一个领军人物来负责协调,作出决定。
于是,范同的意见很快便得到通过,大部分大臣都认为,的确应该确定一名代理首相来处理国家大事。可现在的问题是:以谁为代理首相?
朝堂之上,有资格出任首相的自然是各部尚书和侍郎,岳飞、张宪、李若虚、陆游、虞允文等人虽然都是不错的人选。但由于他们都在前线,无法分身,自然是被排除开了。
而巩月漓、李雨柔两女虽然名气、声望、能力皆佳,但却是女子,大宋虽然算是一个较为开明的朝代,却也还没开明到可以让一个女子来掌握国家大权。因此,她们两人很快就被忽略过去了。
而刘一宁、万俟卨、王童、朱熹等人则只专长于某一项,如刘一宁只长于内政,朱熹只长于教育,且他们四人的德望和名气也不高,众大臣们自然也没有把纳入候选名单。
虽然范同、张择端和薜弼也有能力和威望为相,但由于他们打上了浓厚的保皇派烙印。所以大多数岳云一系的官员都不赞成让这三人出任代理首相。
于是,曾在赵构身边卧底,让岳云得以粉碎了赵构的叛乱,身上有着浓厚“岳党”标志的何铸,便从百官中脱颖而出,成为热门人选。虽然在商讨过程中,薜源和万俟卨也企图拖延,但毕竟势单力薄,最后还是未能阻止。
何铸最后终于还是以绝对优势出任了代理首相。掌握了朝中大权。
刚开始的几天,何铸表现得还算正常。行事战战兢兢,有什么重大决策都和内阁成员商量。
可到了出任代理首相的第五天,他终于作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何铸称禁军都点检陈刚劳苦功高,将其提拔为兵部侍郎。而原来陈刚的禁军都点检职务,则改由副都点检钟文涛担任。
这项任命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波澜,陈刚还颇为高兴,要知道禁军都点检只是正四品的军职,而兵部侍郎却是正三品的官员。这三年来,他除了在平定赵构叛乱时,立了大功之外,一直未立寸功(当然,这也不能怪陈刚,毕竟禁军几乎没有打仗的机会,想立功也立不了)。而何铸将他提拔成了兵部的二把手,如何不让他欢天喜地。
又过了三天,何铸又发出了一项任命,称为了加强对前线的粮草武器等物资供应,将临安城卫军都统任长风借调到军部后勤供应中心,协助调拔三军物资。而城卫军都统一职由副都统郑宏代替时,王童、万俟卨、巩月漓等终于发觉有些不对劲了。
原先他们以为何铸只是想取得首相位置,再推动赵琢亲政。是采取合法的手段。对于这一点,只待岳云清醒之后,便可一举粉碎。
就算岳云仍在昏迷之中,只要待秋收之后,前线形势缓和下来,无粮草之虞,岳飞、张宪、虞允文、陆游等便会回返。在这批重量级人物回来之后,赵琢、何铸、范同、秦桧等就算要搞什么动作,只怕也难以成行了。所以,他们一直以来的方针就是拖字决,想拖到秋收之后。
只不过,显然赵琢、何铸、秦桧等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加快了行动。逐渐把禁军、城卫军等要害部门的将领换成了他们的人。
紧接着,朝野上下,乃至民间,又开始有人推动还政于君的浪潮。这次发起者是一些大学士,他们引经据典,从春秋时代一直说起,称历朝以来,都是由皇帝亲政的。而凡是皇帝未亲政的时候,不是后宫乱政,就是宦官、外戚等权臣专权,造成国家动荡,社会不安,民不聊生。甚至有人还用三国时的董卓、曹操专权来比喻,暗喻这几年来,大宋就处于权臣独揽大权阶段,是个体制不正常的时期,应该予以改变。
面对这股浪潮,黄秀丽旗下的《江南时报》自然发表了大量反驳文章,从西周时期的“周公共和”开始说起,再到战国时的秦国商鞅变法,称目前的体制并非无例可循。而且改变体制和律法只是为了让国家强大起来,所有的规矩都是应时而生,因势而变的。太祖皇帝赵匡胤的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不也是顺应当时形势吗?
士林文人以及大臣们吵得不亦乐乎之际,民间的百姓却是大多数站在岳家一边。因为他们是切身感受到了新体制带来的好处。不但象盐、铁、铜、金等原来由国家专营的行业放开了给私人经营,使他们也可以从中获利。
而且朝廷还极力开拓海外贸易,并建立的强大舰队保护商船安全,保护海商在海外的权益。原先他们外出做生意,在南洋、〖日〗本、高丽等国,没少受当地官府和本地人的敲诈勒索。但自从宋军的水师在各国长期驻扎之后,却是没人敢对他们讹诈了。
尤其是在南洋,随着南洋都督府的建立,安南、占城、真腊、斛罗等国更是逐渐和内地有一体化的趋势,当地无论是从语言、官制、法律、货币都和大宋越来越接近,预计要不了多久,就会成为大宋新的领地了。
与此同时,和老百姓打交道最多的地方官员,包括地保、衙役等,对百姓的态度也比赵构统治时期好了很多,这一切都乃至于议会和报纸的监督。议会的议员都是从百姓中选出来的,他们虽然没有掌握什么实权,却可以议政。而且按照《大宋宪法》的规定,对于议会的各种咨责建议,无论是县府还是州府,乃至省府,都必须给予答复,并纳入监察部的监督考核之中。所以各地官员对于议会丝毫不敢怠慢。生怕他们向监察部反映自己工作不力,造成百姓怨声载道。完全是把议员们当成上司一样在侍候了。
而相对于议员来说,那报社的记者更让他们头痛,自《江南时报》办起来后,有不少大商家见黄秀丽从报纸广告上获得了巨大收益,也眼红办起了报纸;而那些保守循旧的文人,也想利用报纸来宣传自己的想法,便也涉足这个行业。
于是,各种报纸如雨后春笋般起来了。什么《临安日报》、《大宋早报》、《南洋晨报》等等,五huā八门,有专攻商事贸易的,有专门讨论时事政治的,也有探讨各种诗词文艺的……当然,最多的还是模仿《江南时报》这种综合性的大报。
报纸一多,彼此之间自然就会有竞争。各家报纸都在如何吸引民众眼球上下功夫。而报社的记者则是无孔不入,总是喜欢打探官员的各种隐私消息,比如说哪位官员娶了一个小妾,而这小妾却是不从啊。或者哪位官员的儿子利用父亲的职权,强逼别人与其作买卖啊……诸如此类的事情。让官员们在管好自身的同时,还得去想办法约束家人的行为,使他们有一种手忙脚乱的感觉。
所以,大宋近几年来的种种变化,让百姓们均有一种新奇而古怪的感觉,他们感觉自己似乎真正成了这个国家的主人,真正有了当家作主的感觉,上至皇帝,下至官员都不再是那么神秘莫测,天威不可侵犯了。皇帝和官员也是普通人,他们也有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自己其实也和他们一样,并不低人一等。
这样一来,他们怎么可能会支持什么还政于帝,又回到赵构统治时期的那种状况,再去“享受”一下北方异族入侵的痛苦?
于是,许多临安的百姓还自发地组织了游行,打着横幅和标语,要求维护现行的体制。他们认为,如今皇帝只是国家的象征,是一个虚位元首,真正的权力掌握在以首相为首的内阁手中,这样的体制才是最好的。
民间如此大的反应,倒让赵琢和秦桧、范同、何铸等人有些措手不及,他们于是终于下定了决心,立刻展开行动,不能再拖了。(未完待续。
李师师这样一分析,让赵滢儿也顿觉大有问题。岳云对何铸是十分器重的,对范同、张择端、薜弼等人亦是礼遇有加。可这些人如今不去关心岳云的伤势,也不关心前线的战况,却对推动赵琢亲政如此热心,岂不是啧啧怪事吗?
如果真的让他们的计划得逞,让赵琢亲政成为既成事实,就算岳云回来,也已经木已成舟,生米煮成熟饭,要想重新剥夺赵琢的权利,也相当困难了。
而自己这位皇兄,虽然有些胆小怕事,但对于皇位的野心,以及对于权利的渴望,赵滢儿可是自幼便知道的。
“所以,公主殿下,如今您最好不要离开临安,自四川赈灾以后,您在大宋官员及民众心目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而且您是赵琢的皇妹,大宋现在仅存的两位皇室成员之一,如果何铸、范同他们那伙人真要推动赵琢亲政,您还能以大宋公主的名义反对。这样对于朝中群臣及民间百姓的意见有引导作用。而您不在的话,单靠巩夫人、李夫人和王童、薜源他们,只怕很难阻止朝中决议。”李师师耐心地劝慰道。
赵滢儿听闻之后,俏脸顿时huā容失色。她亦是清楚其中利害关系,看来自己还真不能离开了。
“师师姐,那夫君就拜托您和许神医他们照顾了,这次一定要把他救醒啊!”赵滢儿泪眼朦胧地说道。
李师师郑重地点了点头道:“秀宁公主,您放心好了!师师一定竭尽全力!”
两女又聊了一阵后,赵滢儿方起身离去。
数日后,杨月和陆文龙回到了临安,两人只来得及和家人见个面,便又马不停蹄地集合人马,向〖日〗本开拔了。
而这时,赵琢、秦桧和秦熺三人经过一番密议后,终于发动他们蓄谋已久的计划了。
第二天朝会时,范同、张择端、薜弼等三十多名大臣联合要求还政于皇帝,刘一宁、薜源、万俟卨等人据理礼争,称新的《大宋宪法》明确规定了,国家的权力是由内阁行使,而不是由皇帝行使,皇帝只是国家的元首及象征,不再干预政事,只需履行签署法令、会见外国使臣等程序上的行为即可。这也符合大宋的传统,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延伸,不能轻言改变。
不过,朝中大臣已经有不少是深受岳云提出的法治观念影响的新生代官员,对于这种明显违反宪法的事,他们自然强烈反对。而赵琢也装模作样地称自己无意干政,只想作个合格的太平皇帝而已。
不过,范同、薜弼和张择端等人,原本就没打算立刻实施还政于皇帝的步骤。提出这一方案,不过是以退为进。他们知道这个方案肯定通不过,但却能够对朝中的一些摇摆不定的官员造成影响,觉得对他们有一种亏欠的感觉。
在赵琢表示自己无意重掌大权,他依然认为让内阁主导国家为最佳选择之后,范同便顺理成章地说道:“陛下愿意放权于我等内阁成员,让臣等不胜荣幸。可汉王如今一直昏睡不醒,也不知何时才能醒来,内阁如今群龙无首,大家对于一些重大事情分岐不小,缺少一个领军人物来综合大家意见,作出决定……因此,微臣提议,首相一职不可一直空缺,现汉王尚不能履职之时,可暂由皇上指定一名代理首相,好带领我等内阁成员处理国家大事!”
他的这番话立刻得到了拥护赵琢一派的大臣赞同,就连岳云一派的官员也提不出多少反对意见。因为这事的确是一个迫在眉睫的大事。常言道:国不可一日无君,而大宋目前的状况却是国不可一日无相。虽然有些事务内阁各部可以处理,但一些重大事情,特别是涉及到几个部门的事情,却必须要一个领军人物来负责协调,作出决定。
于是,范同的意见很快便得到通过,大部分大臣都认为,的确应该确定一名代理首相来处理国家大事。可现在的问题是:以谁为代理首相?
朝堂之上,有资格出任首相的自然是各部尚书和侍郎,岳飞、张宪、李若虚、陆游、虞允文等人虽然都是不错的人选。但由于他们都在前线,无法分身,自然是被排除开了。
而巩月漓、李雨柔两女虽然名气、声望、能力皆佳,但却是女子,大宋虽然算是一个较为开明的朝代,却也还没开明到可以让一个女子来掌握国家大权。因此,她们两人很快就被忽略过去了。
而刘一宁、万俟卨、王童、朱熹等人则只专长于某一项,如刘一宁只长于内政,朱熹只长于教育,且他们四人的德望和名气也不高,众大臣们自然也没有把纳入候选名单。
虽然范同、张择端和薜弼也有能力和威望为相,但由于他们打上了浓厚的保皇派烙印。所以大多数岳云一系的官员都不赞成让这三人出任代理首相。
于是,曾在赵构身边卧底,让岳云得以粉碎了赵构的叛乱,身上有着浓厚“岳党”标志的何铸,便从百官中脱颖而出,成为热门人选。虽然在商讨过程中,薜源和万俟卨也企图拖延,但毕竟势单力薄,最后还是未能阻止。
何铸最后终于还是以绝对优势出任了代理首相。掌握了朝中大权。
刚开始的几天,何铸表现得还算正常。行事战战兢兢,有什么重大决策都和内阁成员商量。
可到了出任代理首相的第五天,他终于作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何铸称禁军都点检陈刚劳苦功高,将其提拔为兵部侍郎。而原来陈刚的禁军都点检职务,则改由副都点检钟文涛担任。
这项任命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波澜,陈刚还颇为高兴,要知道禁军都点检只是正四品的军职,而兵部侍郎却是正三品的官员。这三年来,他除了在平定赵构叛乱时,立了大功之外,一直未立寸功(当然,这也不能怪陈刚,毕竟禁军几乎没有打仗的机会,想立功也立不了)。而何铸将他提拔成了兵部的二把手,如何不让他欢天喜地。
又过了三天,何铸又发出了一项任命,称为了加强对前线的粮草武器等物资供应,将临安城卫军都统任长风借调到军部后勤供应中心,协助调拔三军物资。而城卫军都统一职由副都统郑宏代替时,王童、万俟卨、巩月漓等终于发觉有些不对劲了。
原先他们以为何铸只是想取得首相位置,再推动赵琢亲政。是采取合法的手段。对于这一点,只待岳云清醒之后,便可一举粉碎。
就算岳云仍在昏迷之中,只要待秋收之后,前线形势缓和下来,无粮草之虞,岳飞、张宪、虞允文、陆游等便会回返。在这批重量级人物回来之后,赵琢、何铸、范同、秦桧等就算要搞什么动作,只怕也难以成行了。所以,他们一直以来的方针就是拖字决,想拖到秋收之后。
只不过,显然赵琢、何铸、秦桧等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加快了行动。逐渐把禁军、城卫军等要害部门的将领换成了他们的人。
紧接着,朝野上下,乃至民间,又开始有人推动还政于君的浪潮。这次发起者是一些大学士,他们引经据典,从春秋时代一直说起,称历朝以来,都是由皇帝亲政的。而凡是皇帝未亲政的时候,不是后宫乱政,就是宦官、外戚等权臣专权,造成国家动荡,社会不安,民不聊生。甚至有人还用三国时的董卓、曹操专权来比喻,暗喻这几年来,大宋就处于权臣独揽大权阶段,是个体制不正常的时期,应该予以改变。
面对这股浪潮,黄秀丽旗下的《江南时报》自然发表了大量反驳文章,从西周时期的“周公共和”开始说起,再到战国时的秦国商鞅变法,称目前的体制并非无例可循。而且改变体制和律法只是为了让国家强大起来,所有的规矩都是应时而生,因势而变的。太祖皇帝赵匡胤的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不也是顺应当时形势吗?
士林文人以及大臣们吵得不亦乐乎之际,民间的百姓却是大多数站在岳家一边。因为他们是切身感受到了新体制带来的好处。不但象盐、铁、铜、金等原来由国家专营的行业放开了给私人经营,使他们也可以从中获利。
而且朝廷还极力开拓海外贸易,并建立的强大舰队保护商船安全,保护海商在海外的权益。原先他们外出做生意,在南洋、〖日〗本、高丽等国,没少受当地官府和本地人的敲诈勒索。但自从宋军的水师在各国长期驻扎之后,却是没人敢对他们讹诈了。
尤其是在南洋,随着南洋都督府的建立,安南、占城、真腊、斛罗等国更是逐渐和内地有一体化的趋势,当地无论是从语言、官制、法律、货币都和大宋越来越接近,预计要不了多久,就会成为大宋新的领地了。
与此同时,和老百姓打交道最多的地方官员,包括地保、衙役等,对百姓的态度也比赵构统治时期好了很多,这一切都乃至于议会和报纸的监督。议会的议员都是从百姓中选出来的,他们虽然没有掌握什么实权,却可以议政。而且按照《大宋宪法》的规定,对于议会的各种咨责建议,无论是县府还是州府,乃至省府,都必须给予答复,并纳入监察部的监督考核之中。所以各地官员对于议会丝毫不敢怠慢。生怕他们向监察部反映自己工作不力,造成百姓怨声载道。完全是把议员们当成上司一样在侍候了。
而相对于议员来说,那报社的记者更让他们头痛,自《江南时报》办起来后,有不少大商家见黄秀丽从报纸广告上获得了巨大收益,也眼红办起了报纸;而那些保守循旧的文人,也想利用报纸来宣传自己的想法,便也涉足这个行业。
于是,各种报纸如雨后春笋般起来了。什么《临安日报》、《大宋早报》、《南洋晨报》等等,五huā八门,有专攻商事贸易的,有专门讨论时事政治的,也有探讨各种诗词文艺的……当然,最多的还是模仿《江南时报》这种综合性的大报。
报纸一多,彼此之间自然就会有竞争。各家报纸都在如何吸引民众眼球上下功夫。而报社的记者则是无孔不入,总是喜欢打探官员的各种隐私消息,比如说哪位官员娶了一个小妾,而这小妾却是不从啊。或者哪位官员的儿子利用父亲的职权,强逼别人与其作买卖啊……诸如此类的事情。让官员们在管好自身的同时,还得去想办法约束家人的行为,使他们有一种手忙脚乱的感觉。
所以,大宋近几年来的种种变化,让百姓们均有一种新奇而古怪的感觉,他们感觉自己似乎真正成了这个国家的主人,真正有了当家作主的感觉,上至皇帝,下至官员都不再是那么神秘莫测,天威不可侵犯了。皇帝和官员也是普通人,他们也有喜怒哀乐,也会犯错。自己其实也和他们一样,并不低人一等。
这样一来,他们怎么可能会支持什么还政于帝,又回到赵构统治时期的那种状况,再去“享受”一下北方异族入侵的痛苦?
于是,许多临安的百姓还自发地组织了游行,打着横幅和标语,要求维护现行的体制。他们认为,如今皇帝只是国家的象征,是一个虚位元首,真正的权力掌握在以首相为首的内阁手中,这样的体制才是最好的。
民间如此大的反应,倒让赵琢和秦桧、范同、何铸等人有些措手不及,他们于是终于下定了决心,立刻展开行动,不能再拖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