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五章:坚壁清野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明朝好丈夫最新章节!
银安殿,是大越国东京内城王宫的主殿,殿宇按着紫禁城的格局,处在中轴线的正中央位置。
这里既是越国小朝廷的朝议之所,同时也有不少庆典在这里进行。
银阶之上,则是越王的银椅,椅前放置着书案,书案上,则有虎符印章以及附庸风雅之用的陶瓷笔架、笔筒。
黎晖就坐在这银椅上,终于等来了他的大臣。这些大臣以莫正庸为首,这莫正庸算是黎晖的岳丈,其女早年就嫁给了黎晖,而黎晖与莫妃所生的儿子也已立为了王世子,所以这莫正庸正是越国数一数二的外戚,以莫正庸为首,数十个文官穿戴着大明服饰的官袍站在银阶下的左侧,站在莫正庸等人对面的,则是一列武官。
右侧第一位站着的,乃是将军郑振,郑家与莫家都是越国的大族,这郑振早年曾跟随先王亲征南掌国,立下赫赫大功,新君继位之后,地位也是超然。
不过这郑振的态度,显得有些恶劣,倒不是他恃功而骄,只是这一次越王调集精兵去耀武扬威,他并不支持,堂堂大越国,为了蝇头小利,集结军马去恫吓别人,郑振很是不以为然,不过越王一意孤行,他也只能作罢,现在不曾想出了这么大的事,郑振当然不满,战死的将士有几个都是他的老兄弟,更有不少军马,是他辛苦练出来的,现在说没就没了,怎的不教郑振心里头不痛快。
而莫正庸则是一副忧心忡忡之色,宫里传出的消息,他还没入宫就已经有了耳闻,谁曾想到,这些流言竟有这么大的真实性,毕竟别人的话他可以不信,可是那副帅所说的话,莫正庸难道还能无动于衷?
殿内的群臣都是各怀着心思,坐在银殿上的黎晖显得坐卧不安,哪里有心思琢磨大家的心思。不过他毕竟是一国之主,就算再如何心急如焚,也不至于在群臣面前乱了方寸。
深吸了一口气,黎晖定了心,随即淡淡的道:“明人无信,先许大越为永不征伐之国,如今言而无信,突袭芒街,杀我边关将士,实在可恨!”
黎晖摆出一副从容的样子,先声夺人,大大的斥责了一番大明的背信弃义,随即又淡淡的道:“明人狡诈,海内皆知,可是我大越也不是好惹的,如今明军压境,诸卿可有拒敌之策?”
黎晖问出话来,可是整个银安殿却是落针可闻、鸦雀无声。
其实黎晖的话还算得体,毕竟人家都打上了门,口里叫骂几句也是应该的。不过骂是一回事,真要寻求拒敌又是一回事,如今大越国的北部精锐尽丧,凭什么去拒敌?这个时候,绝不是信口开河的时候,大家都谨慎的保持着沉默。
黎晖显得有些恼怒,却又觉得无可奈何,他自己都一点儿主意都没有,还能指望别人能有什么主意?可是坐以待毙是不成的,人家已经到了眼皮子底下,黎晖就算是想做缩头乌龟也是不可能了。
想到这里,黎晖勃然大怒,狠狠拍着案牍,大喝道:“明人欺孤太甚,孤愿调集军马,与明人决战!”
一句话掷地有声,可是谁都知道,黎晖的话中又有另一种意味,连越王都要亲征,臣下们怎能无动于衷?这时候再不表态,未免太不厚道了。
“大王……”这时候黎晖的老丈人莫正庸不得不站出来,连忙道:“大王不可轻举妄动,明人来势汹汹,岂可力敌?老臣以为,这件事……”莫正庸一边说,一边将眼角的余光落到大将军郑振身上,随即道:“这件事还要从长计议,就算大王亲征,未免也太过冒险,国不可一日无君,大王千金之躯,不可轻易犯险。更何况,大王身边战将千员,其中大将军郑振,在先王时便屡立战功,有万夫不当之勇,先王临终之前,也曾有过遗命,征伐之事,大王可尽托付于郑大将军,大王若一意要亲征,何不如让郑大将军为统帅,代大王出兵。”
莫正庸的话,让一旁的郑振不禁目瞪口呆,这个老狐狸,居然把自己拉下水,他久经战阵,让他统兵倒也没什么可惧的,不过从眼下得来的情报来看,大明的军马至少在十万左右,更不知背后又多少源源不断的援军,现在越国京畿一带的精锐尽丧,总不能让他带着万余老弱病残去和明军去打仗,这不是送死吗?
郑振对这莫正庸也算是同僚,彼此都有了解,此时郑振觉得,这莫正庸倒不是真想让自己统兵,而是想通过这番话,逼迫自己表态。
郑振连忙道:“代大王出战,老臣荣幸之至,只是……”他恶狠狠的瞪了莫正庸一眼,随即道:“只是敌强我弱,老臣死不足惜,可是一旦战败,京畿由谁拱卫?依老臣来看,明军气势汹汹而来,我大越国不必与他们正面力敌,何不如收拢京畿一带的军力,纷纷集结在东京,仗着东京城的防事,拖延时间,再一面由大王下达诏令,命各地派军勤王,如此一来,明军便是人数再多,又能奈何?”
郑振不愧是老将,一句话就点中了要害,敌军势大,硬碰硬是不成的,办法不是没有,就是将所有的力量全部集中在东京,施行坚壁清野,至于什么各路大军勤王,这只是空话,大越国主要的军事力量是在东京和南掌国边境,南掌国的军马不能轻易调动,一有动静,难免让南掌国有机可趁,至于京畿的军马已经精锐尽失,只能抱成一团,借助着东京城坚守,郑振虽然没有刻意提出坚壁清野四个字,可是意思却很明白,除了集中军力固守东京,坚壁清野,否则很难与明军对抗。
郑振话音刚落,所有人都不禁点头,现在这个处境,郑振的办法算是最合适的,既不冒险,同时也能消耗掉明军,毕竟大明举兵,糜费巨大,只要拖延时间,坚壁清野,明军迟早会像数十年前那场战争一样撤兵。
一时之间,这满殿的文武纷纷站出来支持郑振的意见,也有几个反对的,慷慨激昂的大声疾呼,明人并不可怕,只要越人一心,与之决战,越军必胜,只是这些话,大家只当笑话来看,谁也没有当真。
黎晖也不由暗暗点头,随即对郑振道:“若本王诏命大将军总领战事,大将军会如何拒敌?”
郑振毫不犹豫的道:“老臣会抽调东京附近所有兵马,命附近的官员立即将钱粮运到东京,不能运入东京的统统烧毁,地里的庄稼,也命人拔除,如此一来,明军虽众,在大越国却无立锥之地,若是一个月内不能胜,势必粮草殆尽,自然退兵,老臣再引一支军马,出城追击,必定能大获全胜。”
“好!”黎晖面露喜色,拍案而起,道:“郑大将军的话,果然不愧是谋国之言,本王与郑大将军不谋而合,也以为此策甚好。”
说罢下了诏令,命郑振总领防务,东京内外的越军悉听郑振调遣。
郑振也不敢怠慢,他当然清楚,明军距离东京城并不远,一刻时间也不容耽误了,否则等那明军一到,什么坚壁清野都是空话,于是立即命人筹集粮草运入东京,又怕时间不够,便命人烧毁附近的官仓储粮,派出军卒出动,焚毁房屋,拔出稻苗,宰杀耕牛,郑振做事倒是果断,事实上他想不果断也不成,因为从各方面得来的情报,还有斥候们探听来的消息,明军在芒街建立了大量的营寨,可供数万大军扎营,且明军打着的旗号,是征东将军吴的旗号,这征东将军在大明其实不少,只是虚衔,而且姓吴的总兵官似乎也不多,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一次带着数万明军而来的所谓‘征东将军’在大明不过是小角色,这样的人一捏就是一大把,大明朝廷是不可能让这样的无名小卒统兵的,唯一的可能,就是这个所谓的征东将军吴不过是个先锋将军,带着这数万大军为后续的军马扫清障碍的。
郑振不由倒吸了口凉气,若是先锋军都有数万人,那么这一次,大明出动的力量是多少?
只有天知道!
事情已经越来越紧迫,郑振索性连粮草也不运输了,生怕明军突然南下,白白将这些粮草便宜了明军,便下达军令,命各地官员,立即着手烧粮、摧毁种下田中的庄稼,一时之间,整个北部安南到处都是破坏,而寻常的越人商贾、百姓,眼见官府如此,又听到那无数的传言,早已吓破了胆子,纷纷南迁,甚至有不少官员,也都挂印而去。
郑振对南迁的百姓,倒也没有阻拦,他的坚壁清野之策,从目前来看还是成功的,因为根据斥候回报,明军似乎察觉了越军的意图,不过显然并没有采取任何动作,似乎有了几分顾忌,又或者在等更多的粮草从广西等地输送而来。
明军似乎缺粮了。
银安殿,是大越国东京内城王宫的主殿,殿宇按着紫禁城的格局,处在中轴线的正中央位置。
这里既是越国小朝廷的朝议之所,同时也有不少庆典在这里进行。
银阶之上,则是越王的银椅,椅前放置着书案,书案上,则有虎符印章以及附庸风雅之用的陶瓷笔架、笔筒。
黎晖就坐在这银椅上,终于等来了他的大臣。这些大臣以莫正庸为首,这莫正庸算是黎晖的岳丈,其女早年就嫁给了黎晖,而黎晖与莫妃所生的儿子也已立为了王世子,所以这莫正庸正是越国数一数二的外戚,以莫正庸为首,数十个文官穿戴着大明服饰的官袍站在银阶下的左侧,站在莫正庸等人对面的,则是一列武官。
右侧第一位站着的,乃是将军郑振,郑家与莫家都是越国的大族,这郑振早年曾跟随先王亲征南掌国,立下赫赫大功,新君继位之后,地位也是超然。
不过这郑振的态度,显得有些恶劣,倒不是他恃功而骄,只是这一次越王调集精兵去耀武扬威,他并不支持,堂堂大越国,为了蝇头小利,集结军马去恫吓别人,郑振很是不以为然,不过越王一意孤行,他也只能作罢,现在不曾想出了这么大的事,郑振当然不满,战死的将士有几个都是他的老兄弟,更有不少军马,是他辛苦练出来的,现在说没就没了,怎的不教郑振心里头不痛快。
而莫正庸则是一副忧心忡忡之色,宫里传出的消息,他还没入宫就已经有了耳闻,谁曾想到,这些流言竟有这么大的真实性,毕竟别人的话他可以不信,可是那副帅所说的话,莫正庸难道还能无动于衷?
殿内的群臣都是各怀着心思,坐在银殿上的黎晖显得坐卧不安,哪里有心思琢磨大家的心思。不过他毕竟是一国之主,就算再如何心急如焚,也不至于在群臣面前乱了方寸。
深吸了一口气,黎晖定了心,随即淡淡的道:“明人无信,先许大越为永不征伐之国,如今言而无信,突袭芒街,杀我边关将士,实在可恨!”
黎晖摆出一副从容的样子,先声夺人,大大的斥责了一番大明的背信弃义,随即又淡淡的道:“明人狡诈,海内皆知,可是我大越也不是好惹的,如今明军压境,诸卿可有拒敌之策?”
黎晖问出话来,可是整个银安殿却是落针可闻、鸦雀无声。
其实黎晖的话还算得体,毕竟人家都打上了门,口里叫骂几句也是应该的。不过骂是一回事,真要寻求拒敌又是一回事,如今大越国的北部精锐尽丧,凭什么去拒敌?这个时候,绝不是信口开河的时候,大家都谨慎的保持着沉默。
黎晖显得有些恼怒,却又觉得无可奈何,他自己都一点儿主意都没有,还能指望别人能有什么主意?可是坐以待毙是不成的,人家已经到了眼皮子底下,黎晖就算是想做缩头乌龟也是不可能了。
想到这里,黎晖勃然大怒,狠狠拍着案牍,大喝道:“明人欺孤太甚,孤愿调集军马,与明人决战!”
一句话掷地有声,可是谁都知道,黎晖的话中又有另一种意味,连越王都要亲征,臣下们怎能无动于衷?这时候再不表态,未免太不厚道了。
“大王……”这时候黎晖的老丈人莫正庸不得不站出来,连忙道:“大王不可轻举妄动,明人来势汹汹,岂可力敌?老臣以为,这件事……”莫正庸一边说,一边将眼角的余光落到大将军郑振身上,随即道:“这件事还要从长计议,就算大王亲征,未免也太过冒险,国不可一日无君,大王千金之躯,不可轻易犯险。更何况,大王身边战将千员,其中大将军郑振,在先王时便屡立战功,有万夫不当之勇,先王临终之前,也曾有过遗命,征伐之事,大王可尽托付于郑大将军,大王若一意要亲征,何不如让郑大将军为统帅,代大王出兵。”
莫正庸的话,让一旁的郑振不禁目瞪口呆,这个老狐狸,居然把自己拉下水,他久经战阵,让他统兵倒也没什么可惧的,不过从眼下得来的情报来看,大明的军马至少在十万左右,更不知背后又多少源源不断的援军,现在越国京畿一带的精锐尽丧,总不能让他带着万余老弱病残去和明军去打仗,这不是送死吗?
郑振对这莫正庸也算是同僚,彼此都有了解,此时郑振觉得,这莫正庸倒不是真想让自己统兵,而是想通过这番话,逼迫自己表态。
郑振连忙道:“代大王出战,老臣荣幸之至,只是……”他恶狠狠的瞪了莫正庸一眼,随即道:“只是敌强我弱,老臣死不足惜,可是一旦战败,京畿由谁拱卫?依老臣来看,明军气势汹汹而来,我大越国不必与他们正面力敌,何不如收拢京畿一带的军力,纷纷集结在东京,仗着东京城的防事,拖延时间,再一面由大王下达诏令,命各地派军勤王,如此一来,明军便是人数再多,又能奈何?”
郑振不愧是老将,一句话就点中了要害,敌军势大,硬碰硬是不成的,办法不是没有,就是将所有的力量全部集中在东京,施行坚壁清野,至于什么各路大军勤王,这只是空话,大越国主要的军事力量是在东京和南掌国边境,南掌国的军马不能轻易调动,一有动静,难免让南掌国有机可趁,至于京畿的军马已经精锐尽失,只能抱成一团,借助着东京城坚守,郑振虽然没有刻意提出坚壁清野四个字,可是意思却很明白,除了集中军力固守东京,坚壁清野,否则很难与明军对抗。
郑振话音刚落,所有人都不禁点头,现在这个处境,郑振的办法算是最合适的,既不冒险,同时也能消耗掉明军,毕竟大明举兵,糜费巨大,只要拖延时间,坚壁清野,明军迟早会像数十年前那场战争一样撤兵。
一时之间,这满殿的文武纷纷站出来支持郑振的意见,也有几个反对的,慷慨激昂的大声疾呼,明人并不可怕,只要越人一心,与之决战,越军必胜,只是这些话,大家只当笑话来看,谁也没有当真。
黎晖也不由暗暗点头,随即对郑振道:“若本王诏命大将军总领战事,大将军会如何拒敌?”
郑振毫不犹豫的道:“老臣会抽调东京附近所有兵马,命附近的官员立即将钱粮运到东京,不能运入东京的统统烧毁,地里的庄稼,也命人拔除,如此一来,明军虽众,在大越国却无立锥之地,若是一个月内不能胜,势必粮草殆尽,自然退兵,老臣再引一支军马,出城追击,必定能大获全胜。”
“好!”黎晖面露喜色,拍案而起,道:“郑大将军的话,果然不愧是谋国之言,本王与郑大将军不谋而合,也以为此策甚好。”
说罢下了诏令,命郑振总领防务,东京内外的越军悉听郑振调遣。
郑振也不敢怠慢,他当然清楚,明军距离东京城并不远,一刻时间也不容耽误了,否则等那明军一到,什么坚壁清野都是空话,于是立即命人筹集粮草运入东京,又怕时间不够,便命人烧毁附近的官仓储粮,派出军卒出动,焚毁房屋,拔出稻苗,宰杀耕牛,郑振做事倒是果断,事实上他想不果断也不成,因为从各方面得来的情报,还有斥候们探听来的消息,明军在芒街建立了大量的营寨,可供数万大军扎营,且明军打着的旗号,是征东将军吴的旗号,这征东将军在大明其实不少,只是虚衔,而且姓吴的总兵官似乎也不多,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一次带着数万明军而来的所谓‘征东将军’在大明不过是小角色,这样的人一捏就是一大把,大明朝廷是不可能让这样的无名小卒统兵的,唯一的可能,就是这个所谓的征东将军吴不过是个先锋将军,带着这数万大军为后续的军马扫清障碍的。
郑振不由倒吸了口凉气,若是先锋军都有数万人,那么这一次,大明出动的力量是多少?
只有天知道!
事情已经越来越紧迫,郑振索性连粮草也不运输了,生怕明军突然南下,白白将这些粮草便宜了明军,便下达军令,命各地官员,立即着手烧粮、摧毁种下田中的庄稼,一时之间,整个北部安南到处都是破坏,而寻常的越人商贾、百姓,眼见官府如此,又听到那无数的传言,早已吓破了胆子,纷纷南迁,甚至有不少官员,也都挂印而去。
郑振对南迁的百姓,倒也没有阻拦,他的坚壁清野之策,从目前来看还是成功的,因为根据斥候回报,明军似乎察觉了越军的意图,不过显然并没有采取任何动作,似乎有了几分顾忌,又或者在等更多的粮草从广西等地输送而来。
明军似乎缺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