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北京和会(下)
推荐阅读:异界直播间、英雄联盟之谁与争锋、[综]卷毛控怎么了!、网游之诡影盗贼、创世纪之双鸟、江湖我独行、都市至尊天骄、英灵君王、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网游之黑暗道士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世纪帝国最新章节!
法国人在摩洛哥的扩张让德皇深受刺激。
德国大使立即会见法国外长,要求法国“赔偿一部分法属非洲殖民地于德国作为补偿”,遭到法方拒绝。
一九O七年三月一日,德皇宣布“护侨”,派遣炮舰“豹”号前往摩洛哥的阿加迪尔,处于随时可以截断英法远洋航线的有利位置。
这一“豹的跳跃”震惊了欧洲,英国已经被刺激得沸腾的帝国主义情绪立即被引爆,激动的议员们甚至要求政府“立即与德国人断交”,不惜一切代价“维护海权”。
英国首相班纳曼宣布“英国不会退让”,而英国海军大臣费希尔元帅立即动员海军,派遣舰队。
眼看德法剑拔弩张,意大利人深信自己的行动将不会受到干涉,再加上土耳其内乱自顾不暇,立即在利比亚发起了针对土耳其的军事行动。
一九O七年三月十五日,意大利军队在的黎波里登陆,随即向代尔纳和班加西进攻。到了五月下旬,意大利已经占领了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等地,并控制了罗德岛等一系列岛屿。
面对意大利人咄咄逼人的攻势,措手不及的土耳其人节节败退。土耳其青年党忙于应付内部保守派的反攻,也抽不出太多力量对付意大利人,却又不愿认输,双方的战事迁延日久。
意大利人尽管在正面战场暂时占据了上风,背后却受到了利比亚人的激烈反抗。在奥匈帝国的暗中支持下,骑着骆驼的利比亚步枪手四出打击意大利人的后方补给,让意大利军队苦不堪言。
意王之间的战争也同时刺激到了巴尔干同盟。
尽管塞尔维亚面临着奥匈的虎视眈眈,保加利亚和希腊却没有这样的后顾之忧。在两国的力主之下,巴尔干同盟宣布因土耳其合法政府被“推翻”,1878年《伦敦协议》和柏林代表会议的结论需要“重新审视”,并立即发出了各自的领土要求:各国要求分割马其顿地区,塞尔维亚要求阿尔巴尼亚地区希腊要求萨洛尼卡地区。
巴尔干同盟的领土要求震惊了土耳其奥斯曼帝国,而青年党政府更是措手不及。
民族主义的激进军人们要求“坚决拒绝巴尔干人的无理要求”,但政府方面却犹豫不决,担心两面作战。
此外北面俄国内战逐渐平息,国家在形式上重新统一,布尔什维克派分子再次流亡国外,土耳其也不得不担忧新沙俄政府“秋后算账”。
争吵来争吵去,巴尔干同盟已经率先采取了行动。塞尔维亚的大军挺进阿尔巴尼亚,希腊人则与保加利亚人一起向阿德里安堡进军。
混乱的局势越演越烈,连俄国国内也悄然涌动起一股暗流。急于雪耻的军人们要求趁机废除和土耳其的条约夺回高加索地区。
欧洲的乱象,几乎让所有强国陷入了进退两难。
德国政府意见分歧严重。
尽管德国军部已经成功地使威廉二世皇帝相信“战争已不可避免”,但德国的整个计划却是在五年后完成基本战备,十年后开战。但现在的局势,却是英法美都开足马力开始扩充陆海军,而两大阵营在欧洲日益紧张的对峙,两国边境紧张态势的不断升级,第二次摩洛哥危机甚至在德占的阿尔萨斯ˇ洛林引发了法裔居民的民族情绪整个局势开始迅速滑向失控的边缘。
没有人能确定,西欧边境上对峙的百万大军,北海上炮口相对的舰队不会在某一刻擦枪走火,引发欧洲文明的浩劫。
德国政府不得不正视现实。
中国皇帝提出的和平建议正中下怀。
威廉皇储秉承威廉二世的谕令,立即作出积极的回应:“………………战争是一头怪兽,没有人知道它的胃口有多大……感谢上帝,德意志的东方朋友在危险的边缘拉住了马车的缰绳,这充分表明了东方朋友对于德意志的友谊以及对和平的热爱。”
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和意大利王储维克托=伊曼纽尔自然要紧跟德意志的脚步。
奥匈方面目前正集中精力消化俄属波兰的奥占部分,国家又被塞尔维亚的“猪肉战争”搞得民怨沸腾,实在有些头疼。
接着是英国王储乔治五世。
英国人对欧洲战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也是消极的。一方面他们对德国实力的迅速膨胀感到警惕,对于中国的崛起更是忧心忡忡另一方面,他们却希望在不触动本国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以和平协商的方式解决争端,延续大英帝国主导的世界秩序。
作为既得利益者,英国人对于战争有着天然的抵触。
现在,中国方面提出了和平倡议德国已经表达了支持,英国方面自然没有理由反对。
紧接着是法国和美国。
法国人完全是被德国的步步紧逼和俄国的崩溃赶鸭子上架。面对后顾无忧的中欧集团,法国人根本无法想象战争一旦爆发法国将面临什么样的噩梦。眼看着中国皇帝本人主动提出和平协商,法国总统法利埃已经恨不得抱住这位新婚燕尔的青年皇帝亲上几口。
至于美闹尽管对于欧洲战争,他们在某种意义上心底反而有些期待面对这样一个情况,显然不可能出来唱反调。
在事关欧亚两大洲的和战问题上,俄国原本是重要的主宰者之一,可现在却沦为了酱油男。尽管郁闷,但维特也只能接受现实,举双手“欢迎和平的曙光”。
郑宇在这方面也充分发扬了“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的精神,在名义上的“北京会议”上除了欧洲强国,土耳其和一大票东亚小弟,还把西班牙特使,荷兰配王,芬兰外长奥托=曼纳海姆,丹麦,挪威,比利时…罗马尼亚,巴尔干各小国等国特使都拉到了会议上列席,甚至还捎上了埃塞俄比亚的马康南大公。
当然,明面上的会议只是形式…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几大强国组成的“小俱乐部”。
中国皇帝郑宇,德国皇太子威廉,英国王储乔治,法国总统法利埃,美国国务卿艾利胡=卢特。
某种意义上,这可以看作是这个时代的“五大流氓”。
就这样…各怀鬼胎的老少狐狸们在会客厅,马场,高尔夫球场上谈笑风生,传递着各种明暗信号,进行着各种坦然或龃龉的利益往还,都试图为自己的国家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
德倜人对待这次会议的态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真诚”
性情耿直的德国皇储近乎直言不讳地指出,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殖民地占有问题上的不公。德意志认为…一切的资源占有“必须与实力挂钩”,抛开实力的变化以及国家的需要,只谈现状…那么一切“努力”都“毫无意义”。
他提出,本次会议既然是要给人类社会带来和平,就必须“解决占有不公这一冲突的根源”,重新划分势力范围。
英国王储乔治则以英国式的矜持和冷漠回应了德国人的质疑,他明确指出英国“可以对德国在某些‘未定,区域的合理诉求给与谅解,但绝不会放弃英帝国的臣民和领土,不会抛弃大英帝国对这些地区的人民许下的诺言,不会抛弃自己的责任”。
心领神会的威廉皇太子试探性地问了一下“各位对埃塞俄比亚地区有什么见解”,早已做了决定的英法两家都表示“无意干预埃塞俄比亚内政”,美国则表示尊重埃塞俄比亚的独立自主…但无意为此承担“任何义务”。
郑宇对埃塞俄比亚人的印象其实不错,甚至也考虑过在东北非做一些安排。但在这个背景之下,他不可能为了一个埃塞俄比亚而直接与德国敌对。
面对英法美的沉默甚至默许,郑宇倒是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埃塞俄比亚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尽管在文明程度上比之目前文明社会的各强国有很大距离,但这个国家毕竟是非洲文明的代表………………希望各国在埃塞俄比亚问题上能够审慎行动。不过…郑宇也同样表示“不会对埃塞俄比亚承担起国际义务”,两国间的关系“将限于正常的外交,经济,文化往来”。
德国方面随后开始与意大利方面秘密串联。
有了这样一个缓冲,五大强国终于可以比较坦承地面对最核心的问题:现实的战争。
在德国威廉皇太子面前,郑宇可以侃侃而谈“战争需要充足的准备时间”,“准备越充分,胜算越大”,但在这里,他却充分表现出了对于和平的衷心企盼。
“最坏的和平胜过最好的战争。”郑宇很诚恳地说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反侵略的战争,比收复祖先故土的战争更加正义,但也没有什么比战争更残酷。中国的欧洲政策就是促进和平—建立在公平合理基础上的和平。”
中国皇帝的发言引起了很多国家的强烈共鸣,而英法美也不得不对这样高屋建瓴和充满着人文精神的呼吁表示敬意。至于那些打酱油的小国,甚至也包括俄国,也对欧洲战争充满疑惧。即使是对于俄国来说,一场欧战尽管可以给它带来机遇,但也同样很可能引火上身。这个国家需要足够长,也足够稳定的时间来疗治身体上的伤痛和精神上的分裂。
首先是意土战争。
德国人的态度是矛盾的。
土耳其是他一直以来极力争取的潜在盟国,本身也下了重注,更肩负着未来“沟通中德陆地交通”的重任,自然不能放弃。
意大利是德国人牵制乃至进攻法国的重要工具,能争取在自己一边有着重要意义。
面对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德国人只有装聋作哑。
英法的态度也很明确:幸灾乐祸。他们巴不得意大利人和土耳其人打声打死,甚至把德奥等国都卷进来才好。
斡旋最为积极的是中国,意大利和土耳其也都急于结束这场战争。
对于意大利人来说,自己所要求的目标都已经被占领。如果不尽早结束战争,国家负担沉重,得不偿失。一旦土耳其方面大举反攻,胜负就难说了。
对土耳其人来说,其统治中枢毕竟在欧亚交界的伊斯坦布尔…其次是小亚细亚。孤悬北非,在英法夹缝之中的利比亚其实是鞭长莫及。既然意大利人已经占领,目前也实在没有太好的办法。
最终,在中国的斡旋之下意土两国达成协议,意大利人得以正式占有了班加西和昔兰尼加,建立起了他们梦寐以求的意属非洲殖民地。而土耳其人则得到了安慰奖:意大利承诺不会支持巴尔干同盟的战争,认同土耳其方面进行反击,并向利比亚支付五千万法郎的“外交馈赠”。
调停意土战争的成功让中国方面威望大增。
下一个是巴尔干战争。
在前线,土耳其军队集中了几乎全部精华与巴尔干联军展开激战。完成了对阿尔巴尼亚占领的塞尔维亚军队也加入了战线,战斗空前惨烈。危急时刻德国一手训练的土耳其新军从高加索地区调动到了欧洲前线,终于在决定性的亚德里亚堡战役中取得胜利,稳定住了战局。
伤亡惨重的巴尔干联军重整部队,给了土耳其人喘息之机。
到了这个时候,塞尔维亚人首先喊出了和平的调门:他们已经拿到了阿尔巴尼亚,对面的土耳其精锐部队战力不俗,自然不愿意为了保加利亚人和希腊人的利益打声打死。
保加利亚方面则受到了柏林的口头“提醒”,建议他们“尊重土耳其奥斯曼的主权”。
这个时候土耳其新政府已经向柏林方面输款,加大了向德国人的开发力度,并承诺扩充德式新型军队的规模委任更多的德国顾问。心满意足的柏林方面立即宣布“调停”,在北京和会上表现活跃。
对英法来说,目前最大的危机是摩洛哥危机,两国都是被情势逼得没了退路,但这些老练的精英们自然不会和愤怒的民众一样草率。他们都清楚,目前不是真正开战的时候。而在巴尔干这样的问题上与德国人针锋相对,只会让情况越发走向失控。
在表达了对巴尔干同盟“民族解放”的“理解和支持”后,英法方面也宣布“调停”。
就这样,明面上是开大会,实际上却是“五国俱乐部”的内部讨论最终方案是土耳其人保住了东色雷斯,马其顿的大部分,阿尔巴尼亚保持独立,既不属于塞尔维亚,也不属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黑山和希腊分割了一部分马其顿和色雷斯地区。
最后是最棘手的摩洛哥问题。
经过反复的利益往还在中美两国的极力弥合之下,英法德顺势下驴,法国人将一部分法属刚果殖民地转让给德国,德国则承认法国对摩洛哥的“保护”,算是皆大欢喜。
一系列的问题得到解决,欧亚非三大洲的战火逐渐平息,迫在眉睫的欧洲大战得以缓和,这次的和会居然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成果最为显著”,与会各国“最有诚意”的大会。
一时之间,“和平”成为了与会各国政要的口头禅。
眼看着各国的和平调门越来越高,美国国务卿艾利胡=卢特又提出了一个提案:裁军。
美国方面提出,如果各国都同意采取行动,美国愿意大幅度削减计划中的造舰计划,并且愿意放弃拟议中大规模扩编陆军的计划。
英国王储乔治看着这位大洋彼岸的殖民地后裔,心中一阵腻歪。
美国人的舰队刚刚开始成型,为了海军法案的事情,西奥多=罗斯福已经成为美国民主党和各民众团体的众矢之的。在美国,各州和国会对于联邦政府手中的武装力量一直极为警惕,担心这样一支中央武装会导致美国地方自治传统面临威胁,甚至破坏三权分立。最近一段时间,很多州已经对联邦政府扩充常备陆军和海军陆战队表现出了极大的敌意,肯塔基和德克萨斯等州的州长和议会甚至公开宣布“反对联邦政府试图扩张中央强权”,在美国参众两院,南方各州的议员也多有微词,美国报界已经为此爆发了几次大论战。
如果说之前白宫还靠着渲染中国人和德国人的威胁来说服国内群众,现在中国主动表现出了调停和斡旋的姿态,充分表现出了对“和平”的向往,美国人如果站出来反对,那就实在是没法交代。
至于中国,他们目前执行的依然是最早制定的1906年国防大纲,在后来的扩军狂潮中也没有进一步的动作。如果说裁减扩军计划,恐怕这个本来就在战后对武装力量尤其是陆上力量进行了大裁减的国家也不需要进一步牺牲太多。
可英国呢?
英国不像美国有两大洋作为天然防御,可以不太担心陆上安全。英国和欧洲大陆的最近距离只有二十九公里,面对中欧集团的咄咄逼人,英国孱弱的陆上力量必须加强,而海上力量在中国的广州级横空出世之后也面临更新换代。
出身皇家海军的乔治很清楚,如果几大国都什么都不做,那未来英国在陆上无法抵御德奥意,在海上难以对抗中国,这才是最可怕的梦魇。
不过,面对“和平倡议”,他也实在说不出来“反对”两个字。
就这样,美国的提议居然在一片附和中变成了正式“议题”。
法国人在摩洛哥的扩张让德皇深受刺激。
德国大使立即会见法国外长,要求法国“赔偿一部分法属非洲殖民地于德国作为补偿”,遭到法方拒绝。
一九O七年三月一日,德皇宣布“护侨”,派遣炮舰“豹”号前往摩洛哥的阿加迪尔,处于随时可以截断英法远洋航线的有利位置。
这一“豹的跳跃”震惊了欧洲,英国已经被刺激得沸腾的帝国主义情绪立即被引爆,激动的议员们甚至要求政府“立即与德国人断交”,不惜一切代价“维护海权”。
英国首相班纳曼宣布“英国不会退让”,而英国海军大臣费希尔元帅立即动员海军,派遣舰队。
眼看德法剑拔弩张,意大利人深信自己的行动将不会受到干涉,再加上土耳其内乱自顾不暇,立即在利比亚发起了针对土耳其的军事行动。
一九O七年三月十五日,意大利军队在的黎波里登陆,随即向代尔纳和班加西进攻。到了五月下旬,意大利已经占领了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等地,并控制了罗德岛等一系列岛屿。
面对意大利人咄咄逼人的攻势,措手不及的土耳其人节节败退。土耳其青年党忙于应付内部保守派的反攻,也抽不出太多力量对付意大利人,却又不愿认输,双方的战事迁延日久。
意大利人尽管在正面战场暂时占据了上风,背后却受到了利比亚人的激烈反抗。在奥匈帝国的暗中支持下,骑着骆驼的利比亚步枪手四出打击意大利人的后方补给,让意大利军队苦不堪言。
意王之间的战争也同时刺激到了巴尔干同盟。
尽管塞尔维亚面临着奥匈的虎视眈眈,保加利亚和希腊却没有这样的后顾之忧。在两国的力主之下,巴尔干同盟宣布因土耳其合法政府被“推翻”,1878年《伦敦协议》和柏林代表会议的结论需要“重新审视”,并立即发出了各自的领土要求:各国要求分割马其顿地区,塞尔维亚要求阿尔巴尼亚地区希腊要求萨洛尼卡地区。
巴尔干同盟的领土要求震惊了土耳其奥斯曼帝国,而青年党政府更是措手不及。
民族主义的激进军人们要求“坚决拒绝巴尔干人的无理要求”,但政府方面却犹豫不决,担心两面作战。
此外北面俄国内战逐渐平息,国家在形式上重新统一,布尔什维克派分子再次流亡国外,土耳其也不得不担忧新沙俄政府“秋后算账”。
争吵来争吵去,巴尔干同盟已经率先采取了行动。塞尔维亚的大军挺进阿尔巴尼亚,希腊人则与保加利亚人一起向阿德里安堡进军。
混乱的局势越演越烈,连俄国国内也悄然涌动起一股暗流。急于雪耻的军人们要求趁机废除和土耳其的条约夺回高加索地区。
欧洲的乱象,几乎让所有强国陷入了进退两难。
德国政府意见分歧严重。
尽管德国军部已经成功地使威廉二世皇帝相信“战争已不可避免”,但德国的整个计划却是在五年后完成基本战备,十年后开战。但现在的局势,却是英法美都开足马力开始扩充陆海军,而两大阵营在欧洲日益紧张的对峙,两国边境紧张态势的不断升级,第二次摩洛哥危机甚至在德占的阿尔萨斯ˇ洛林引发了法裔居民的民族情绪整个局势开始迅速滑向失控的边缘。
没有人能确定,西欧边境上对峙的百万大军,北海上炮口相对的舰队不会在某一刻擦枪走火,引发欧洲文明的浩劫。
德国政府不得不正视现实。
中国皇帝提出的和平建议正中下怀。
威廉皇储秉承威廉二世的谕令,立即作出积极的回应:“………………战争是一头怪兽,没有人知道它的胃口有多大……感谢上帝,德意志的东方朋友在危险的边缘拉住了马车的缰绳,这充分表明了东方朋友对于德意志的友谊以及对和平的热爱。”
奥匈皇储斐迪南大公和意大利王储维克托=伊曼纽尔自然要紧跟德意志的脚步。
奥匈方面目前正集中精力消化俄属波兰的奥占部分,国家又被塞尔维亚的“猪肉战争”搞得民怨沸腾,实在有些头疼。
接着是英国王储乔治五世。
英国人对欧洲战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也是消极的。一方面他们对德国实力的迅速膨胀感到警惕,对于中国的崛起更是忧心忡忡另一方面,他们却希望在不触动本国根本利益的前提下,以和平协商的方式解决争端,延续大英帝国主导的世界秩序。
作为既得利益者,英国人对于战争有着天然的抵触。
现在,中国方面提出了和平倡议德国已经表达了支持,英国方面自然没有理由反对。
紧接着是法国和美国。
法国人完全是被德国的步步紧逼和俄国的崩溃赶鸭子上架。面对后顾无忧的中欧集团,法国人根本无法想象战争一旦爆发法国将面临什么样的噩梦。眼看着中国皇帝本人主动提出和平协商,法国总统法利埃已经恨不得抱住这位新婚燕尔的青年皇帝亲上几口。
至于美闹尽管对于欧洲战争,他们在某种意义上心底反而有些期待面对这样一个情况,显然不可能出来唱反调。
在事关欧亚两大洲的和战问题上,俄国原本是重要的主宰者之一,可现在却沦为了酱油男。尽管郁闷,但维特也只能接受现实,举双手“欢迎和平的曙光”。
郑宇在这方面也充分发扬了“国家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的精神,在名义上的“北京会议”上除了欧洲强国,土耳其和一大票东亚小弟,还把西班牙特使,荷兰配王,芬兰外长奥托=曼纳海姆,丹麦,挪威,比利时…罗马尼亚,巴尔干各小国等国特使都拉到了会议上列席,甚至还捎上了埃塞俄比亚的马康南大公。
当然,明面上的会议只是形式…真正起作用的,还是几大强国组成的“小俱乐部”。
中国皇帝郑宇,德国皇太子威廉,英国王储乔治,法国总统法利埃,美国国务卿艾利胡=卢特。
某种意义上,这可以看作是这个时代的“五大流氓”。
就这样…各怀鬼胎的老少狐狸们在会客厅,马场,高尔夫球场上谈笑风生,传递着各种明暗信号,进行着各种坦然或龃龉的利益往还,都试图为自己的国家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
德倜人对待这次会议的态度,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是“真诚”
性情耿直的德国皇储近乎直言不讳地指出,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殖民地占有问题上的不公。德意志认为…一切的资源占有“必须与实力挂钩”,抛开实力的变化以及国家的需要,只谈现状…那么一切“努力”都“毫无意义”。
他提出,本次会议既然是要给人类社会带来和平,就必须“解决占有不公这一冲突的根源”,重新划分势力范围。
英国王储乔治则以英国式的矜持和冷漠回应了德国人的质疑,他明确指出英国“可以对德国在某些‘未定,区域的合理诉求给与谅解,但绝不会放弃英帝国的臣民和领土,不会抛弃大英帝国对这些地区的人民许下的诺言,不会抛弃自己的责任”。
心领神会的威廉皇太子试探性地问了一下“各位对埃塞俄比亚地区有什么见解”,早已做了决定的英法两家都表示“无意干预埃塞俄比亚内政”,美国则表示尊重埃塞俄比亚的独立自主…但无意为此承担“任何义务”。
郑宇对埃塞俄比亚人的印象其实不错,甚至也考虑过在东北非做一些安排。但在这个背景之下,他不可能为了一个埃塞俄比亚而直接与德国敌对。
面对英法美的沉默甚至默许,郑宇倒是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埃塞俄比亚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尽管在文明程度上比之目前文明社会的各强国有很大距离,但这个国家毕竟是非洲文明的代表………………希望各国在埃塞俄比亚问题上能够审慎行动。不过…郑宇也同样表示“不会对埃塞俄比亚承担起国际义务”,两国间的关系“将限于正常的外交,经济,文化往来”。
德国方面随后开始与意大利方面秘密串联。
有了这样一个缓冲,五大强国终于可以比较坦承地面对最核心的问题:现实的战争。
在德国威廉皇太子面前,郑宇可以侃侃而谈“战争需要充足的准备时间”,“准备越充分,胜算越大”,但在这里,他却充分表现出了对于和平的衷心企盼。
“最坏的和平胜过最好的战争。”郑宇很诚恳地说道,“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反侵略的战争,比收复祖先故土的战争更加正义,但也没有什么比战争更残酷。中国的欧洲政策就是促进和平—建立在公平合理基础上的和平。”
中国皇帝的发言引起了很多国家的强烈共鸣,而英法美也不得不对这样高屋建瓴和充满着人文精神的呼吁表示敬意。至于那些打酱油的小国,甚至也包括俄国,也对欧洲战争充满疑惧。即使是对于俄国来说,一场欧战尽管可以给它带来机遇,但也同样很可能引火上身。这个国家需要足够长,也足够稳定的时间来疗治身体上的伤痛和精神上的分裂。
首先是意土战争。
德国人的态度是矛盾的。
土耳其是他一直以来极力争取的潜在盟国,本身也下了重注,更肩负着未来“沟通中德陆地交通”的重任,自然不能放弃。
意大利是德国人牵制乃至进攻法国的重要工具,能争取在自己一边有着重要意义。
面对这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德国人只有装聋作哑。
英法的态度也很明确:幸灾乐祸。他们巴不得意大利人和土耳其人打声打死,甚至把德奥等国都卷进来才好。
斡旋最为积极的是中国,意大利和土耳其也都急于结束这场战争。
对于意大利人来说,自己所要求的目标都已经被占领。如果不尽早结束战争,国家负担沉重,得不偿失。一旦土耳其方面大举反攻,胜负就难说了。
对土耳其人来说,其统治中枢毕竟在欧亚交界的伊斯坦布尔…其次是小亚细亚。孤悬北非,在英法夹缝之中的利比亚其实是鞭长莫及。既然意大利人已经占领,目前也实在没有太好的办法。
最终,在中国的斡旋之下意土两国达成协议,意大利人得以正式占有了班加西和昔兰尼加,建立起了他们梦寐以求的意属非洲殖民地。而土耳其人则得到了安慰奖:意大利承诺不会支持巴尔干同盟的战争,认同土耳其方面进行反击,并向利比亚支付五千万法郎的“外交馈赠”。
调停意土战争的成功让中国方面威望大增。
下一个是巴尔干战争。
在前线,土耳其军队集中了几乎全部精华与巴尔干联军展开激战。完成了对阿尔巴尼亚占领的塞尔维亚军队也加入了战线,战斗空前惨烈。危急时刻德国一手训练的土耳其新军从高加索地区调动到了欧洲前线,终于在决定性的亚德里亚堡战役中取得胜利,稳定住了战局。
伤亡惨重的巴尔干联军重整部队,给了土耳其人喘息之机。
到了这个时候,塞尔维亚人首先喊出了和平的调门:他们已经拿到了阿尔巴尼亚,对面的土耳其精锐部队战力不俗,自然不愿意为了保加利亚人和希腊人的利益打声打死。
保加利亚方面则受到了柏林的口头“提醒”,建议他们“尊重土耳其奥斯曼的主权”。
这个时候土耳其新政府已经向柏林方面输款,加大了向德国人的开发力度,并承诺扩充德式新型军队的规模委任更多的德国顾问。心满意足的柏林方面立即宣布“调停”,在北京和会上表现活跃。
对英法来说,目前最大的危机是摩洛哥危机,两国都是被情势逼得没了退路,但这些老练的精英们自然不会和愤怒的民众一样草率。他们都清楚,目前不是真正开战的时候。而在巴尔干这样的问题上与德国人针锋相对,只会让情况越发走向失控。
在表达了对巴尔干同盟“民族解放”的“理解和支持”后,英法方面也宣布“调停”。
就这样,明面上是开大会,实际上却是“五国俱乐部”的内部讨论最终方案是土耳其人保住了东色雷斯,马其顿的大部分,阿尔巴尼亚保持独立,既不属于塞尔维亚,也不属于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黑山和希腊分割了一部分马其顿和色雷斯地区。
最后是最棘手的摩洛哥问题。
经过反复的利益往还在中美两国的极力弥合之下,英法德顺势下驴,法国人将一部分法属刚果殖民地转让给德国,德国则承认法国对摩洛哥的“保护”,算是皆大欢喜。
一系列的问题得到解决,欧亚非三大洲的战火逐渐平息,迫在眉睫的欧洲大战得以缓和,这次的和会居然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成果最为显著”,与会各国“最有诚意”的大会。
一时之间,“和平”成为了与会各国政要的口头禅。
眼看着各国的和平调门越来越高,美国国务卿艾利胡=卢特又提出了一个提案:裁军。
美国方面提出,如果各国都同意采取行动,美国愿意大幅度削减计划中的造舰计划,并且愿意放弃拟议中大规模扩编陆军的计划。
英国王储乔治看着这位大洋彼岸的殖民地后裔,心中一阵腻歪。
美国人的舰队刚刚开始成型,为了海军法案的事情,西奥多=罗斯福已经成为美国民主党和各民众团体的众矢之的。在美国,各州和国会对于联邦政府手中的武装力量一直极为警惕,担心这样一支中央武装会导致美国地方自治传统面临威胁,甚至破坏三权分立。最近一段时间,很多州已经对联邦政府扩充常备陆军和海军陆战队表现出了极大的敌意,肯塔基和德克萨斯等州的州长和议会甚至公开宣布“反对联邦政府试图扩张中央强权”,在美国参众两院,南方各州的议员也多有微词,美国报界已经为此爆发了几次大论战。
如果说之前白宫还靠着渲染中国人和德国人的威胁来说服国内群众,现在中国主动表现出了调停和斡旋的姿态,充分表现出了对“和平”的向往,美国人如果站出来反对,那就实在是没法交代。
至于中国,他们目前执行的依然是最早制定的1906年国防大纲,在后来的扩军狂潮中也没有进一步的动作。如果说裁减扩军计划,恐怕这个本来就在战后对武装力量尤其是陆上力量进行了大裁减的国家也不需要进一步牺牲太多。
可英国呢?
英国不像美国有两大洋作为天然防御,可以不太担心陆上安全。英国和欧洲大陆的最近距离只有二十九公里,面对中欧集团的咄咄逼人,英国孱弱的陆上力量必须加强,而海上力量在中国的广州级横空出世之后也面临更新换代。
出身皇家海军的乔治很清楚,如果几大国都什么都不做,那未来英国在陆上无法抵御德奥意,在海上难以对抗中国,这才是最可怕的梦魇。
不过,面对“和平倡议”,他也实在说不出来“反对”两个字。
就这样,美国的提议居然在一片附和中变成了正式“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