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四章 小戚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官居一品最新章节!
第一五四章 小戚
“先说第一个‘以文制武’,是我太祖祖制,为的是防止武将做大,实行起来效果也不错。却导致外行指挥内行,将领地位低下。”徐渭叹口气道:“我朝对武将防范太严,管训练的将领不带兵,临场指挥的将领不知兵,且还要受上级文官的掣肘。一个三品武将见了六品御史,说不得还要下跪,一旦有所忤逆,御史竟可当场命人将其压下打板子……试问武将地位如此之低下,除了那些世袭军户之外,有谁还愿意习武卫国呢?”
“没有,一个也没有!”徐渭使劲一拍桌子道:“青年俊彦全都挤在科场这一桥上,十几年寒窗苦读,把身子耗得弱不禁风,把脑子念得成了榆木疙瘩,只知道墨守成规,不知道兵无常形!让这样的一群书呆子做指挥,就是虎狼之师也得带成绵羊!”
“更何况我大明已经压根没有虎狼之师!”徐渭沉声接着道:“我大明兵制有两大特点,一是‘世兵制’,二是‘自给制’,太祖当年将全国军队编户,命其世代屯田以自给自足,世代当兵,以保家卫国。太祖尝云:‘吾养兵百万,要不费百姓一粒米。’确实在之后的许多年里,我大明的财政支出中,没有军费这一项。确实减轻了百姓和朝廷的负担。”
“但现在看来,这样的做法显然问题很大。首先,这使军队基本上成为一个封闭集团,不仅在组织上,生活上也基本是独立于普通大众的。当保家卫国不再是整个大明‘匹夫有责’,而是基本落在这个封闭集团身上时,显然是极端不公平的,他们肯定是有怨气的,时间一长就要想方设法逃脱了。”
“第二,当这个集团内部自给时,军官必然加重对屯军的剥削,也当然降低守军的待遇。据我所知,我们绍兴卫所的军卒普遍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其生活不要说和咱们当地百姓比,就是比起西南内陆来,也要差很多。军队和临近百姓的反差,使得军卒不安起来,骚动起来。他们想摆脱沉重的徭役,过上富裕的生活,唯一的办法就是脱离军队。”
“军官的腐败更加促进了这种逃亡。”徐渭义愤填膺道:“他们为了发财,将军屯变为私田,役使士卒耕种,使卫所粮饷供应不足;他们克剥军卒,使他们更加困苦;他们贪图贿赂,放纵士卒逃亡!他们贪图军卒月粮,逃亡也不予追报!
“日积月累下来,卫所军的缺额早已经令人发指!我大明建国七十年,也就是正统年间,逃亡官军竟达一百六十多万,占在籍的一半还多。到了现在嘉靖年间,大部分卫所的实有军士已经不足在籍的三成……拿我绍兴府内的四处卫所来说,绍兴卫缺额达七成三;临山卫缺额达六成九;三江千户所缺额八成一;沥海千户所,缺额达七成七。而那些没逃亡的军士也多为老弱病残不堪作战之辈。”徐渭双目通红,声嘶力竭道:“太祖时横扫宇内,威震八方的强大卫所军队,已经沦为战不能战,守不能守,一群有百害而无一用的废物了。”
“将这种军队拉出来与强悍的倭/寇作战,打败了不是笑话,打胜了才是!”徐渭一脸讥讽道:“而且因为缺额严重,朝廷以为派了三千人去作战,但实际上能拉出来的,也就是五六百人,还全是老弱病残,打败这五六百个半残疾,就相当于打败了三千人,这就是‘倭/寇以一敌十’的。”
一直凝神倾听的沈默,终于插话道:“那天俞将军的军队,虽然也不够数,但七成总是有的……而且俞将军说,他的部下基本上都是沿海地区的农民,生活优渥,当兵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所以才不愿卖命打仗的。”
“他说的没错,但我说的更没错。”徐渭说得口干舌燥,咕嘟咕嘟饮一肚子凉茶,擦擦嘴继续道:“卫所军逃了大半,剩下的小半又被倭/寇基本消灭,以至于近些年来,沿海卫所已经是名存实亡了。可倭/寇却益发兴旺起来,没有军队是万万不行的……所以从嘉靖二十七年开始,朝廷便命各省各府开始从民间招募兵勇,俞大猷的部队一准儿是募兵。”
“我记着你说过,原因之三便是兵源不佳。”沈默轻声道:“看来募兵也没做好。”
“嗯,倭患尽在沿海之地,所以募兵也尽在沿海。有道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话其实是有道理的。沿海兵性情伶俐,狡猾多端。这种兵驱之则前,见敌辄走;敌回便追,敌返又走。至于诱贼守城,扎营辛苦之役,更是不要指望。这种兵驱之以宽亦驯,驭之以猛亦驯,平时十分省心,却万万不可用来打仗。”说着冷笑连连道:“别说他俞大猷了,就是把常遇春从坟里挖出来,也一样白搭!”
话音未落,突然听门口有人道:“一介书生也敢妄议军事,非把你抓去见官不可!”
这话可把沈默和徐渭吓得够呛,两人赶紧往门口看时,却见唐顺之领着一个身材魁梧的英俊青年,这青年望之不过二十五六,剑眉星目,相貌堂堂,身穿得体的雪白锦袍,脚踏黑面的斗牛快靴,更显得猿背蜂腰,体态修长,任谁见了都要叫一声:‘汉家好儿郎!’
徐渭还是老毛病,只跟唐顺之说话,他满脸惊喜道:“义修哥,你回来了?”
唐顺之颔首道:“绍兴出现倭/寇踪迹,恐怕自此不再太平。正好俞将军已经带兵顶上去了,为兄便带着子弟兵回来了。”说着朝沈默拱手笑道:“绍兴知府感谢沈相公,消灭了入境倭/寇,使我绍兴父老免遭无端祸害。”
沈默摇头苦笑道:“感情只是代表官府感谢我,您自己就不谢我了?”
“咱们爷俩谁跟谁。”唐顺之眨眨眼笑道,说着对那同来的青年道:“元敬,来给你介绍一下咱们绍兴的两大才子,年纪大的这个叫徐渭徐文长,年轻的叫沈默沈拙言。”又对沈默两个介绍道:“这位是浙江都司佥事戚元敬。”
那青年朝两人一抱拳道:“末将戚继光。”
徐渭还没什么反应,沈默却瞪大了眼睛,上下打量着这个年轻人,难以置信道:“你就是登州戚继光?”
这下轮到那青年吃惊了,指着自己的鼻子道:“沈公子知道末将?”
沈默心说岂止是知道,全国人民都知道你……当然是以后了。当然这不足为外人道哉,当下只有打个哈哈道:“听俞将军提到过。”
戚继光恍然道:“原来如此,”说着一脸尊敬道:“俞将军治军严谨,谋定后动,是末将的榜样和目标。”
沈默听了却很失望,心中暗道:‘怎么还是个乖乖仔般的优等生?’眼前这位戚佥事,跟他想象中杀伐决断、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戚大将军,实在差得太远了。
四人坐下后,唐顺之道明了来意:“我和元敬是在守卫宁波时认识的,十分谈得来。”说着对沈默两个道:“元敬是难得的文武全才,用了很长时间摸索出一套与倭/寇作战的办法,特来请文长给参详一下,挑挑毛病。”
徐文长不由笑道:“想不到我徐渭的刻薄之名,都已经传到山东老乡的耳朵里了。”
当时江南富甲天下,文脉昌盛,是以有些瞧不起北边人,好以带着蔑视意味的‘某某老乡’来称呼,徐渭这话倒不是要讽刺那戚继光,只是平时说顺嘴了,一时口无遮拦便说了出来。
戚继光面色一滞,但旋即恢复正常,显出良好的涵养,他语调平静道:“据说只要是徐先生挑不出毛病来的,那就一定没有毛病,所以还请您不吝赐教。”
徐渭微微点头,瞥他一眼道:“好吧。”
戚继光很高兴,刚要从怀里掏出文稿开讲,却听徐渭先道:“我先问一句,你准备用哪的兵来实施你的宏图大略?”
戚继光顿一顿道:“总督府给末将什么兵,末将便用什么兵。”
“那你就不要讲了。”徐渭翻翻白眼道:“你就算计划的再完美无缺,靠那帮兵油子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戚继光呆一下道:“此言何出?”徐渭却用鼻孔对着他。
沈默便将徐渭说的‘兵源不佳’那条,温和的讲给戚继光听。
感激的朝沈默笑笑,戚继光对徐渭道:“先生没带过兵可能不知道,这兵原先什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练怎么带,只要为将者严格训练,赏罚分明、爱兵如子,持之以恒,再差的军队也会脱胎换骨,变成能打硬仗的劲旅的。”为免讲空话之嫌,戚继光又举了自己在北地的例子道:“末将初到蓟门时,面对的也是一群兵油子,最后还是将他们带出来,变成与蒙古人对冲毫无惧色的勇士了。”
“那我就拭目以待。”徐渭哂笑一声道:“看看戚将军如何将我浙江官兵,改造成与倭/寇对冲毫无惧色的勇士!”
第一五四章 小戚
“先说第一个‘以文制武’,是我太祖祖制,为的是防止武将做大,实行起来效果也不错。却导致外行指挥内行,将领地位低下。”徐渭叹口气道:“我朝对武将防范太严,管训练的将领不带兵,临场指挥的将领不知兵,且还要受上级文官的掣肘。一个三品武将见了六品御史,说不得还要下跪,一旦有所忤逆,御史竟可当场命人将其压下打板子……试问武将地位如此之低下,除了那些世袭军户之外,有谁还愿意习武卫国呢?”
“没有,一个也没有!”徐渭使劲一拍桌子道:“青年俊彦全都挤在科场这一桥上,十几年寒窗苦读,把身子耗得弱不禁风,把脑子念得成了榆木疙瘩,只知道墨守成规,不知道兵无常形!让这样的一群书呆子做指挥,就是虎狼之师也得带成绵羊!”
“更何况我大明已经压根没有虎狼之师!”徐渭沉声接着道:“我大明兵制有两大特点,一是‘世兵制’,二是‘自给制’,太祖当年将全国军队编户,命其世代屯田以自给自足,世代当兵,以保家卫国。太祖尝云:‘吾养兵百万,要不费百姓一粒米。’确实在之后的许多年里,我大明的财政支出中,没有军费这一项。确实减轻了百姓和朝廷的负担。”
“但现在看来,这样的做法显然问题很大。首先,这使军队基本上成为一个封闭集团,不仅在组织上,生活上也基本是独立于普通大众的。当保家卫国不再是整个大明‘匹夫有责’,而是基本落在这个封闭集团身上时,显然是极端不公平的,他们肯定是有怨气的,时间一长就要想方设法逃脱了。”
“第二,当这个集团内部自给时,军官必然加重对屯军的剥削,也当然降低守军的待遇。据我所知,我们绍兴卫所的军卒普遍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其生活不要说和咱们当地百姓比,就是比起西南内陆来,也要差很多。军队和临近百姓的反差,使得军卒不安起来,骚动起来。他们想摆脱沉重的徭役,过上富裕的生活,唯一的办法就是脱离军队。”
“军官的腐败更加促进了这种逃亡。”徐渭义愤填膺道:“他们为了发财,将军屯变为私田,役使士卒耕种,使卫所粮饷供应不足;他们克剥军卒,使他们更加困苦;他们贪图贿赂,放纵士卒逃亡!他们贪图军卒月粮,逃亡也不予追报!
“日积月累下来,卫所军的缺额早已经令人发指!我大明建国七十年,也就是正统年间,逃亡官军竟达一百六十多万,占在籍的一半还多。到了现在嘉靖年间,大部分卫所的实有军士已经不足在籍的三成……拿我绍兴府内的四处卫所来说,绍兴卫缺额达七成三;临山卫缺额达六成九;三江千户所缺额八成一;沥海千户所,缺额达七成七。而那些没逃亡的军士也多为老弱病残不堪作战之辈。”徐渭双目通红,声嘶力竭道:“太祖时横扫宇内,威震八方的强大卫所军队,已经沦为战不能战,守不能守,一群有百害而无一用的废物了。”
“将这种军队拉出来与强悍的倭/寇作战,打败了不是笑话,打胜了才是!”徐渭一脸讥讽道:“而且因为缺额严重,朝廷以为派了三千人去作战,但实际上能拉出来的,也就是五六百人,还全是老弱病残,打败这五六百个半残疾,就相当于打败了三千人,这就是‘倭/寇以一敌十’的。”
一直凝神倾听的沈默,终于插话道:“那天俞将军的军队,虽然也不够数,但七成总是有的……而且俞将军说,他的部下基本上都是沿海地区的农民,生活优渥,当兵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所以才不愿卖命打仗的。”
“他说的没错,但我说的更没错。”徐渭说得口干舌燥,咕嘟咕嘟饮一肚子凉茶,擦擦嘴继续道:“卫所军逃了大半,剩下的小半又被倭/寇基本消灭,以至于近些年来,沿海卫所已经是名存实亡了。可倭/寇却益发兴旺起来,没有军队是万万不行的……所以从嘉靖二十七年开始,朝廷便命各省各府开始从民间招募兵勇,俞大猷的部队一准儿是募兵。”
“我记着你说过,原因之三便是兵源不佳。”沈默轻声道:“看来募兵也没做好。”
“嗯,倭患尽在沿海之地,所以募兵也尽在沿海。有道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话其实是有道理的。沿海兵性情伶俐,狡猾多端。这种兵驱之则前,见敌辄走;敌回便追,敌返又走。至于诱贼守城,扎营辛苦之役,更是不要指望。这种兵驱之以宽亦驯,驭之以猛亦驯,平时十分省心,却万万不可用来打仗。”说着冷笑连连道:“别说他俞大猷了,就是把常遇春从坟里挖出来,也一样白搭!”
话音未落,突然听门口有人道:“一介书生也敢妄议军事,非把你抓去见官不可!”
这话可把沈默和徐渭吓得够呛,两人赶紧往门口看时,却见唐顺之领着一个身材魁梧的英俊青年,这青年望之不过二十五六,剑眉星目,相貌堂堂,身穿得体的雪白锦袍,脚踏黑面的斗牛快靴,更显得猿背蜂腰,体态修长,任谁见了都要叫一声:‘汉家好儿郎!’
徐渭还是老毛病,只跟唐顺之说话,他满脸惊喜道:“义修哥,你回来了?”
唐顺之颔首道:“绍兴出现倭/寇踪迹,恐怕自此不再太平。正好俞将军已经带兵顶上去了,为兄便带着子弟兵回来了。”说着朝沈默拱手笑道:“绍兴知府感谢沈相公,消灭了入境倭/寇,使我绍兴父老免遭无端祸害。”
沈默摇头苦笑道:“感情只是代表官府感谢我,您自己就不谢我了?”
“咱们爷俩谁跟谁。”唐顺之眨眨眼笑道,说着对那同来的青年道:“元敬,来给你介绍一下咱们绍兴的两大才子,年纪大的这个叫徐渭徐文长,年轻的叫沈默沈拙言。”又对沈默两个介绍道:“这位是浙江都司佥事戚元敬。”
那青年朝两人一抱拳道:“末将戚继光。”
徐渭还没什么反应,沈默却瞪大了眼睛,上下打量着这个年轻人,难以置信道:“你就是登州戚继光?”
这下轮到那青年吃惊了,指着自己的鼻子道:“沈公子知道末将?”
沈默心说岂止是知道,全国人民都知道你……当然是以后了。当然这不足为外人道哉,当下只有打个哈哈道:“听俞将军提到过。”
戚继光恍然道:“原来如此,”说着一脸尊敬道:“俞将军治军严谨,谋定后动,是末将的榜样和目标。”
沈默听了却很失望,心中暗道:‘怎么还是个乖乖仔般的优等生?’眼前这位戚佥事,跟他想象中杀伐决断、令敌人闻风丧胆的戚大将军,实在差得太远了。
四人坐下后,唐顺之道明了来意:“我和元敬是在守卫宁波时认识的,十分谈得来。”说着对沈默两个道:“元敬是难得的文武全才,用了很长时间摸索出一套与倭/寇作战的办法,特来请文长给参详一下,挑挑毛病。”
徐文长不由笑道:“想不到我徐渭的刻薄之名,都已经传到山东老乡的耳朵里了。”
当时江南富甲天下,文脉昌盛,是以有些瞧不起北边人,好以带着蔑视意味的‘某某老乡’来称呼,徐渭这话倒不是要讽刺那戚继光,只是平时说顺嘴了,一时口无遮拦便说了出来。
戚继光面色一滞,但旋即恢复正常,显出良好的涵养,他语调平静道:“据说只要是徐先生挑不出毛病来的,那就一定没有毛病,所以还请您不吝赐教。”
徐渭微微点头,瞥他一眼道:“好吧。”
戚继光很高兴,刚要从怀里掏出文稿开讲,却听徐渭先道:“我先问一句,你准备用哪的兵来实施你的宏图大略?”
戚继光顿一顿道:“总督府给末将什么兵,末将便用什么兵。”
“那你就不要讲了。”徐渭翻翻白眼道:“你就算计划的再完美无缺,靠那帮兵油子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戚继光呆一下道:“此言何出?”徐渭却用鼻孔对着他。
沈默便将徐渭说的‘兵源不佳’那条,温和的讲给戚继光听。
感激的朝沈默笑笑,戚继光对徐渭道:“先生没带过兵可能不知道,这兵原先什么样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练怎么带,只要为将者严格训练,赏罚分明、爱兵如子,持之以恒,再差的军队也会脱胎换骨,变成能打硬仗的劲旅的。”为免讲空话之嫌,戚继光又举了自己在北地的例子道:“末将初到蓟门时,面对的也是一群兵油子,最后还是将他们带出来,变成与蒙古人对冲毫无惧色的勇士了。”
“那我就拭目以待。”徐渭哂笑一声道:“看看戚将军如何将我浙江官兵,改造成与倭/寇对冲毫无惧色的勇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