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3章 此一时彼一时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极品驸马最新章节!
吐蕃大事已定,除了黑齿常之仍旧驻兵大非川处理善后,薛绍率众将一同回军灵州。一看书·1kanshu·cc
灵州大都督府治下所有州县村野的百姓,自发出郭而迎,欢庆薛绍的凯旋之师。
这是一场无比辉煌的胜利。
河陇今夜无眠。
薛绍和狄仁杰花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将所有从河陇征招来的士兵一一谴散,各自送回了家。有很多人想要跟随薛绍回京从此成为“军士战官”,也就是职业雇佣兵,薛绍都尽力的劝退。不是薛绍看不起他们,也不是国家不需要这些勇士,而是河陇一带几经战乱,人丁实在太稀薄,尤其缺少精壮的劳动力。朝廷那边一直都在想办法征调一批人口过来,近年流放的囚徒也多大发配到了六胡州,薛绍又哪会再将精壮男丁带走呢?
抚恤烈士一一到户,劝退兵员厚加补偿。办完这些事情,原本十分富有的薛大元帅变得一贫如洗,想给将领们再分一点战利,也是无从说起了。好在身边的这些将军们都很体谅薛绍,说我们回朝之后自有女皇奖赏。
上下同心,这是最令薛绍欣慰的事情。这样,他才能在军队里“为所欲为”,而且不用担心被仇视被孤立。
谴散河陇兵员之后,薛绍重新整顿兵马。出发时的五万洛水大军,经历数战之后增加到了七万多人。另外战马也增加了将近十万匹。这看起来十分喜人,但是七万人当中有一半是吐蕃的降兵。如果将这批人尽数带回京城,难免会引起朝廷恐慌,或多或少也确实有点安全隐患。
于是薛绍决定,就地对麾下兵马进行一番人员调整。好在姚元崇就在身边,薛绍与之商议之后达成了共识,让姚元崇马上回朝知会女皇并由夏官发令,要对三座受降城的驻守兵员进行“定期换血”。一看书·1kanshu·cc
这个计划,其实早在薛绍的部署之中。驻守受降城的将士常年飘居海外,哪有不思乡的道理?因此很有必要定期让他们轮守换防。但薛绍还没有正式将这些事情办完,就被迫“下野”了。现在既然收编了这么多的吐蕃降兵,倒是个不错的执行机会。
于是兵马整顿完毕之后,薛绍挥军北上“巡狩北疆”。
临走之时,薛绍又在河陇牧马监留下了五万匹上好的吐蕃战马,然后从银川军屯调用了大批的粮草。薛绍对狄仁杰戏称,咱们这是“以物易物”谁都不吃亏。
只有狄仁杰心里清楚,战马的繁衍可比土里长粮食要困难多了。河陇牧马监曾经是大唐最重要的马场,后来被突厥人洗劫了一场,从此一蹶不振。现在薛绍一口气补充了五万匹战马进来,显然是为了长久的军国大计做打算。
河陇久经战乱,虽然贫苦,但民风骁悍兵员果劲,现在又有了大批的战马做为战略物资保障。如果将来再有战事发起,只需要薛绍登高一呼,河陇随时能够拉出战力彪悍的数万大军奔赴战场。
藏兵于民勇赴国难,招之即来来之能战,这才是真正的尚武,这才是真正的汉唐雄风。
这样的国度,无人敢犯。
薛绍带着他的军队走了,却把尚武的精神永远的留在了河陇大地,深植于每一个子民的内心深处。
出朔方,一路向北。
这段路实在太过熟悉,薛绍仿佛回到了当年初初执掌朔方军时。但他看了看身边,当初的朔方诸将,还有几人在身边呢?
除了郭元振仍镇丰州,张仁愿驻守抚云祠,唐休璟远在云州,就只剩薛楚玉和独孤讳之、沙咤忠义这三人了。
战争,带走了很多。一看书要·1要kanshu·cc
薛绍的大军,在丰州停住。郭元振和张仁愿,飞马来见。
郭元振跳下马时,第一件事情就是冲到了薛楚玉面前,跳了起来将他抱住,“二竿子,你没死哇!”
“放手、放手!”薛楚玉大窘,众人大笑。
不过年许未见,张仁愿明显老成了很多。边关的生活很苦,带兵更是辛苦。
薛绍设宴款待两位戍边大将,并将论弓仁介绍给他们认识。
一路走来,论弓仁一直挺沉默,毕竟大周不是他的故国,眼前的一切都是陌生。但是薛绍身边的将军们都对他挺和善,彼此相处倒也不算困难。论弓仁毕竟是一个简单耿直的年轻人,渐渐也就打开了心扉,开始主动的想要融合进这个新的集体中来。
薛绍向郭元振和张仁愿详细的询问了边防情况,总体来说情况还算不错。但正如薛绍预料中的那样,戍边太久,将士们都有思乡之苦。
戍边将士定期轮换,看来已是势在必行。
在丰州等候了数日,朝廷那边终于来了指令,准许受降城兵马定期轮换。这第一次的轮换任务,就由薛绍亲自在前线执行。另外朝廷还下达了两则人事任命,将郭元振与张仁愿调回朝堂听用,改任独孤讳之与沙咤忠义分别担新的丰州都督与琴州都督,兼领受降城军事。
上次薛绍北伐,独孤讳之与沙咤忠义立功少,因此未得升迁,奖赏也少。这次击讨噶尔钦陵并大败吐蕃赞普,他们两位总算是一展身手立下了功劳。这次分别擢升为三品都督,虽是地方官但也是手握实权的一方封疆大吏,算是荣升了。最重要的是按照现下不成文的规则,能在受降城这样关键的军事重镇“煅炼”一段时间,将来再要提拔可主容易了。眼下郭元振和张仁愿,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
因此独孤讳之和沙咤忠义都很高兴。他们都曾是朔方军的旧将,但在薛绍走后曾经改投韦待价麾下。几年的时间里他们都只在夏州混吃等死的当“土豪”,后来眼睁睁的看着薛绍带出的郭元振和薛楚玉等人,一个个的功成名就前途无量,他们心中只能是后悔加艳羡。现在总算荣升都督,对他们来说还真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媳妇终于熬成了婆。
跟对人,是多么的重要。
当然,薛绍此次北上最为关心的,仍是突厥问题。所以他想率领这支大军重走诺真水阴山之路,去黑沙薛讷那里看一看。但是朝廷那边好像并不乐意薛绍这么做,女皇想要薛绍早些挥师回朝,众将速速前来得勋受赏。
薛绍心里倒也清楚,自己这样带兵在外四处游荡,也的确不是一件让人省心的事情。从朝廷制度上讲,也是不合适的。于是他打消了去往黑沙的计划,决定换防结束之后,就班师回京。
眼下最高兴的,莫过于郭元振。
至从第一次跟随薛绍出征朔方,他就再也没有回过京城。朔方军所有大将当中,只有他还一直没有挪过窝。也亏得是郭元振沉得住气,否则谁能像他这样,年纪轻轻就在苦不堪言的边关,熬守这么久?
换防进行得有条不紊,两座受降城加上丰州和琴州的边防军镇守军,各自换出三千人,将近三分之一的兵马。另外还有七八千兵马,将会沿诺真水阴山之路,分别去往云州、黑沙、朔州和代州进行戍边换防。
诸镇换防,换进去的兵员都以吐蕃降兵为主,总共大约换去了将近一万人。在整个北疆的边防兵力当中,他们还占不到十分之一的总数。当然他们也不会永远的镇守在云州和黑沙等地,以后他们还会参与各个军镇之间的不停换防,并隶属于各个不同的地方军府。用不了几年,他们就会分散到九州大地的不同地域,从此各自生根,拥有各自的生活。
办成这件事情,论弓仁出力不少。虽然他不愿意和麾下的同胞分开,但他心里也清楚,谁也不可能让他和三万吐蕃降兵一直聚集在一起。逐渐分离,各自融合,这才是必然的趋势。
既然当初已经走出了那一步,现在就必须接受这样的现实。
北疆换防,前前后后办了两三个月。
一转眼,又是夏天。去年此时,薛绍正和虞红叶在淮扬潇洒。
终于是要班师回朝了。薛绍有种感觉,日月如梭,时光催人老。
一晃,一整年就这样过去了。
大军南下刚过了朔方军镇,正遇到女皇再派使臣来催薛绍班师。这次的使臣还带来了女皇的“密旨”,其实就是一份武则天以“岳母”的身份,写给女婿薛绍的手书家信,叫他赶紧回家陪老婆孩子。
薛绍只是笑而不语,心知女皇的心里真正着急的,大概是自己和玄云子和婚事。
他细下一寻思,时至今日,自己和玄云子的这一棕“政治婚姻”好像已经有点失去了意义。当初提出这门婚事的时候,是武则天希望自己和武家的子侄能够和睦相处,共同辅佐于她。但是现在,薛氏军武一系与武氏皇族一脉已成鼎立之势,彼此相互制衡,这恰好方便女皇从中驾驭。万一两家真的从对立走向了联合,女皇还能淡定吗?
因此薛绍觉得,此一时彼一时,女皇现在应该是不愿意自己再和玄云子成婚了。虽说食言而肥不是君王该干的事情,但比起现实的政治需要来说,这又只是小事一棕了。
“那我回去之后,该要怎么面对玄云子呢?”在一步一步走向关中的时候,这个问题就一直萦绕在了薛绍的心头
吐蕃大事已定,除了黑齿常之仍旧驻兵大非川处理善后,薛绍率众将一同回军灵州。一看书·1kanshu·cc
灵州大都督府治下所有州县村野的百姓,自发出郭而迎,欢庆薛绍的凯旋之师。
这是一场无比辉煌的胜利。
河陇今夜无眠。
薛绍和狄仁杰花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将所有从河陇征招来的士兵一一谴散,各自送回了家。有很多人想要跟随薛绍回京从此成为“军士战官”,也就是职业雇佣兵,薛绍都尽力的劝退。不是薛绍看不起他们,也不是国家不需要这些勇士,而是河陇一带几经战乱,人丁实在太稀薄,尤其缺少精壮的劳动力。朝廷那边一直都在想办法征调一批人口过来,近年流放的囚徒也多大发配到了六胡州,薛绍又哪会再将精壮男丁带走呢?
抚恤烈士一一到户,劝退兵员厚加补偿。办完这些事情,原本十分富有的薛大元帅变得一贫如洗,想给将领们再分一点战利,也是无从说起了。好在身边的这些将军们都很体谅薛绍,说我们回朝之后自有女皇奖赏。
上下同心,这是最令薛绍欣慰的事情。这样,他才能在军队里“为所欲为”,而且不用担心被仇视被孤立。
谴散河陇兵员之后,薛绍重新整顿兵马。出发时的五万洛水大军,经历数战之后增加到了七万多人。另外战马也增加了将近十万匹。这看起来十分喜人,但是七万人当中有一半是吐蕃的降兵。如果将这批人尽数带回京城,难免会引起朝廷恐慌,或多或少也确实有点安全隐患。
于是薛绍决定,就地对麾下兵马进行一番人员调整。好在姚元崇就在身边,薛绍与之商议之后达成了共识,让姚元崇马上回朝知会女皇并由夏官发令,要对三座受降城的驻守兵员进行“定期换血”。一看书·1kanshu·cc
这个计划,其实早在薛绍的部署之中。驻守受降城的将士常年飘居海外,哪有不思乡的道理?因此很有必要定期让他们轮守换防。但薛绍还没有正式将这些事情办完,就被迫“下野”了。现在既然收编了这么多的吐蕃降兵,倒是个不错的执行机会。
于是兵马整顿完毕之后,薛绍挥军北上“巡狩北疆”。
临走之时,薛绍又在河陇牧马监留下了五万匹上好的吐蕃战马,然后从银川军屯调用了大批的粮草。薛绍对狄仁杰戏称,咱们这是“以物易物”谁都不吃亏。
只有狄仁杰心里清楚,战马的繁衍可比土里长粮食要困难多了。河陇牧马监曾经是大唐最重要的马场,后来被突厥人洗劫了一场,从此一蹶不振。现在薛绍一口气补充了五万匹战马进来,显然是为了长久的军国大计做打算。
河陇久经战乱,虽然贫苦,但民风骁悍兵员果劲,现在又有了大批的战马做为战略物资保障。如果将来再有战事发起,只需要薛绍登高一呼,河陇随时能够拉出战力彪悍的数万大军奔赴战场。
藏兵于民勇赴国难,招之即来来之能战,这才是真正的尚武,这才是真正的汉唐雄风。
这样的国度,无人敢犯。
薛绍带着他的军队走了,却把尚武的精神永远的留在了河陇大地,深植于每一个子民的内心深处。
出朔方,一路向北。
这段路实在太过熟悉,薛绍仿佛回到了当年初初执掌朔方军时。但他看了看身边,当初的朔方诸将,还有几人在身边呢?
除了郭元振仍镇丰州,张仁愿驻守抚云祠,唐休璟远在云州,就只剩薛楚玉和独孤讳之、沙咤忠义这三人了。
战争,带走了很多。一看书要·1要kanshu·cc
薛绍的大军,在丰州停住。郭元振和张仁愿,飞马来见。
郭元振跳下马时,第一件事情就是冲到了薛楚玉面前,跳了起来将他抱住,“二竿子,你没死哇!”
“放手、放手!”薛楚玉大窘,众人大笑。
不过年许未见,张仁愿明显老成了很多。边关的生活很苦,带兵更是辛苦。
薛绍设宴款待两位戍边大将,并将论弓仁介绍给他们认识。
一路走来,论弓仁一直挺沉默,毕竟大周不是他的故国,眼前的一切都是陌生。但是薛绍身边的将军们都对他挺和善,彼此相处倒也不算困难。论弓仁毕竟是一个简单耿直的年轻人,渐渐也就打开了心扉,开始主动的想要融合进这个新的集体中来。
薛绍向郭元振和张仁愿详细的询问了边防情况,总体来说情况还算不错。但正如薛绍预料中的那样,戍边太久,将士们都有思乡之苦。
戍边将士定期轮换,看来已是势在必行。
在丰州等候了数日,朝廷那边终于来了指令,准许受降城兵马定期轮换。这第一次的轮换任务,就由薛绍亲自在前线执行。另外朝廷还下达了两则人事任命,将郭元振与张仁愿调回朝堂听用,改任独孤讳之与沙咤忠义分别担新的丰州都督与琴州都督,兼领受降城军事。
上次薛绍北伐,独孤讳之与沙咤忠义立功少,因此未得升迁,奖赏也少。这次击讨噶尔钦陵并大败吐蕃赞普,他们两位总算是一展身手立下了功劳。这次分别擢升为三品都督,虽是地方官但也是手握实权的一方封疆大吏,算是荣升了。最重要的是按照现下不成文的规则,能在受降城这样关键的军事重镇“煅炼”一段时间,将来再要提拔可主容易了。眼下郭元振和张仁愿,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吗?
因此独孤讳之和沙咤忠义都很高兴。他们都曾是朔方军的旧将,但在薛绍走后曾经改投韦待价麾下。几年的时间里他们都只在夏州混吃等死的当“土豪”,后来眼睁睁的看着薛绍带出的郭元振和薛楚玉等人,一个个的功成名就前途无量,他们心中只能是后悔加艳羡。现在总算荣升都督,对他们来说还真是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媳妇终于熬成了婆。
跟对人,是多么的重要。
当然,薛绍此次北上最为关心的,仍是突厥问题。所以他想率领这支大军重走诺真水阴山之路,去黑沙薛讷那里看一看。但是朝廷那边好像并不乐意薛绍这么做,女皇想要薛绍早些挥师回朝,众将速速前来得勋受赏。
薛绍心里倒也清楚,自己这样带兵在外四处游荡,也的确不是一件让人省心的事情。从朝廷制度上讲,也是不合适的。于是他打消了去往黑沙的计划,决定换防结束之后,就班师回京。
眼下最高兴的,莫过于郭元振。
至从第一次跟随薛绍出征朔方,他就再也没有回过京城。朔方军所有大将当中,只有他还一直没有挪过窝。也亏得是郭元振沉得住气,否则谁能像他这样,年纪轻轻就在苦不堪言的边关,熬守这么久?
换防进行得有条不紊,两座受降城加上丰州和琴州的边防军镇守军,各自换出三千人,将近三分之一的兵马。另外还有七八千兵马,将会沿诺真水阴山之路,分别去往云州、黑沙、朔州和代州进行戍边换防。
诸镇换防,换进去的兵员都以吐蕃降兵为主,总共大约换去了将近一万人。在整个北疆的边防兵力当中,他们还占不到十分之一的总数。当然他们也不会永远的镇守在云州和黑沙等地,以后他们还会参与各个军镇之间的不停换防,并隶属于各个不同的地方军府。用不了几年,他们就会分散到九州大地的不同地域,从此各自生根,拥有各自的生活。
办成这件事情,论弓仁出力不少。虽然他不愿意和麾下的同胞分开,但他心里也清楚,谁也不可能让他和三万吐蕃降兵一直聚集在一起。逐渐分离,各自融合,这才是必然的趋势。
既然当初已经走出了那一步,现在就必须接受这样的现实。
北疆换防,前前后后办了两三个月。
一转眼,又是夏天。去年此时,薛绍正和虞红叶在淮扬潇洒。
终于是要班师回朝了。薛绍有种感觉,日月如梭,时光催人老。
一晃,一整年就这样过去了。
大军南下刚过了朔方军镇,正遇到女皇再派使臣来催薛绍班师。这次的使臣还带来了女皇的“密旨”,其实就是一份武则天以“岳母”的身份,写给女婿薛绍的手书家信,叫他赶紧回家陪老婆孩子。
薛绍只是笑而不语,心知女皇的心里真正着急的,大概是自己和玄云子和婚事。
他细下一寻思,时至今日,自己和玄云子的这一棕“政治婚姻”好像已经有点失去了意义。当初提出这门婚事的时候,是武则天希望自己和武家的子侄能够和睦相处,共同辅佐于她。但是现在,薛氏军武一系与武氏皇族一脉已成鼎立之势,彼此相互制衡,这恰好方便女皇从中驾驭。万一两家真的从对立走向了联合,女皇还能淡定吗?
因此薛绍觉得,此一时彼一时,女皇现在应该是不愿意自己再和玄云子成婚了。虽说食言而肥不是君王该干的事情,但比起现实的政治需要来说,这又只是小事一棕了。
“那我回去之后,该要怎么面对玄云子呢?”在一步一步走向关中的时候,这个问题就一直萦绕在了薛绍的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