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8章 勠力同心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踢开永乐最新章节!
“陛下放心,臣定然为皇长子鞠躬尽瘁。”张辅又表决心道
“朕不需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听到张辅这句表达自己会竭力辅佐文垚的话,允熥反而面容严肃的说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后出师表》,乃是武侯自比。此文是否为武侯亲笔所写暂且不论,但这话确实概括了武侯一生。”
“但朕不需你们如同武侯般。武侯主政蜀汉,为报先主知遇之恩,且蜀汉国小力弱,不得不事无巨细尽皆操劳,使得年仅五十有四即早逝,朕何忍汝等爱卿如同武侯般英年早逝?万万不可如此操劳。”
“陛下真乃仁德之君。”张辅马上又跪下说道,而且颇为感动。历朝历代的皇帝基本上都要吹嘘诸葛亮,不就是因为诸葛亮为蜀汉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大臣身体如何是不关心的。允熥竟然说出大臣不需要如同他这般操劳,以免英年早逝,真的是非常关心臣子了。不仅张辅,在场的练子宁、蓝珍、李景隆等人都十分感动。
不过,若是一个与允熥接触更多、更加了解他的人肯定不会得出这个结论的。允熥哪里是关心臣子的寿命?分明是不愿大臣像诸葛亮一样大权独揽,酿成君臣矛盾。诸葛亮确实为蜀汉奉献一生,但也确实大权独揽,不论谁当君主,恐怕都不愿意手底下有权力这么大的大臣。在人死之前,谁能知道你到底是诸葛亮还是司马懿呢?如果不是蜀汉的特殊情况,恐怕刘禅成年后也会夺了诸葛亮的大权而非允许他继续把持朝政。若是张辅学习诸葛亮,而文垚也想要争权,对藩国可不是好事。当然这话不能直接说出口,只能隐晦的提点一句。
说过此事,允熥抬起头看向蓝珍:“蓝卿,大都督府的诸般军械可都已经预备好了?”
“启禀陛下,足够十万人马使用的军械早已备好,数十万斤火药、数万炮弹也都已齐备,可以随时起运,送到印度。”蓝珍道。
“另外,这些年总装备部又对原本火炮、火铳进行改进,射程更远、携带更加方便。若陛下愿意观瞻,臣返回后就下令他们预备。”他又说道。
“观瞻暂且不必预备。”允熥说道:“朕最近恐怕抽不出时间去瞧上一瞧。不过大都督府有二位爱卿掌管,朕也不需担心。”
“既然兵马钱粮都已准备齐备,那么也该正式出兵印度了。我大明当行堂堂正正之兵,决不能学习宵小之国。是以需马上派出大臣出使孟加拉国。”
“卢义,你去礼部找到黄爱卿,告诉他派出使者出使孟加拉,训斥其国不义之举,盼其能幡然悔悟。”允熥又吩咐道。
卢义答应一声退下。张辅有些担忧的问道:“若是其国幡然悔悟,向朝廷称臣,那岂不是不必出兵了?”
“爱卿放心,其国十分自大,必定不会认错称臣的。”允熥十分坚定的说道。
听到允熥这么说话,张辅虽然仍有些不解,但也没有再说什么。允熥又道:“蓝卿,李卿,要派出的几个卫所都已经挑选完毕,即可先后将他们派去。将几个卫所分别派到蒲藩与苏藩的封地驻屯。”
“陛下,现下已是十一月,再有十多天就是腊月,可否等到年后再将将士们派去征战?”蓝珍道。
“不。”允熥马上拒绝了。如果要等到过年,那之后的正月也不可能将他们派出去,这就得耽误超过两个月。因为之前的事情,本就已经耽误了至少两三个月,他可不愿意再耽误两个多月。
“告诉所有攻伐孟加拉的将士,腊月与正月发双俸,年终的奖赏也双倍发放。”允熥宁愿多给钱,也不愿再拖延时间。
“是,陛下。”见允熥已经决定,李景隆和蓝珍马上答应道。
这时允熥端起茶杯喝了口茶,又从椅子上站起来。蓝珍等人马上更加集中精神。按照他们总结的规律,说话说到一半允熥忽然站起来或喝茶都表示之后要说十分重要的事情,必须更加注意。
事实证明,他们总结的规律是对的。“首先要攻打之国为孟加拉,朕打算出兵八万,其中朝廷出兵三万,皇长子之兵万余,另命苏藩、蒲藩、洛藩、岷藩、越藩、宋藩各出兵五千,暹罗等南洋番国也要出兵,每一国不少于两千,还要赞助大军粮草。”
“虽然起初只有大约八万大军,但朕仍会派出一总兵、五副将统兵。其中一名副将朕已经应允了张卿。张卿,朕命你为前军副将,统领前军。”
“臣领旨。”张辅站起来答应道。
“另外四副将,以曹行为中军副将;苏王朱高煦为左军副将,苏藩左相徐增寿佐之;岷王为右军副将,岷藩左相何福佐之;以杨峰为后军副将。”
蓝珍等人静静的听着。这几个任命没有出乎他们的预料。首先,南洋加封的这些藩王都已经就封很久了,就封最晚的蒲藩都已经十年了,也指挥藩国军队打过无数仗,再从朝中派出一个副将压在他们头上他们恐怕不大愿意,而且一般人也压服不了他们。允熥的想法,大约是将南洋六个藩国的军队统统集中到左右两军,由藩王统兵,其他人没选上副将的藩王也没话说。但这些藩王过去打的都是小仗,而出兵印度,即使一开始打孟加拉是小仗,后来继续进兵也至少是十万人以上的军队交战,藩王的作战经验恐怕不够,所以又命左相辅佐。
其次,曹行与杨峰都是允熥亲信中的亲信,杨峰还是驸马,他们之前在伊吾之战又立下战功,这次被提拔为副将也是顺理成章。
只不过,这样一来,总兵的人选就变得狭窄了,非得资历极深的将领才能当。又考虑到朝中老将们的年纪,以及战功如何,总兵人选已经呼之欲出。
“蓝卿,朕以你为总兵,加平西将军衔。”允熥说道。
“臣领旨。”蓝珍站起来答应一声。
李景隆略有些羡慕的瞧了他一眼,但也无话可说。蓝珍多次带兵出征立下战功,出身又是根正苗红的顶级勋贵,原本就与允熥有血缘关系(蓝珍的姑母是允熥的外祖母),今年又亲上加亲亲侄女成为现在最得宠的妃嫔,他当不上总兵才奇怪。
‘要是当初妹妹能够嫁给陛下做太子妃,现下我应当会比蓝珍威名更盛吧。’他在心里想着。他全然不知晓允熥为何很少任用他打仗。
“以郭镇与张数为副帅,分别加征西将军,定西将军。”允熥说出了最后的人选。
“练卿,你来拟旨。”他又吩咐道。不过是任命几个人选,旨意上也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也就不必叫中书舍人进来了,交给练子宁拟旨即可。
“是,陛下。”练子宁答应一声,上前拟旨。不多时,圣旨拟好,允熥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觉得没什么问题,递给小宦官:“待卢义回来后加盖印玺下发。”
小宦官领命退下。允熥又与蓝珍等人商议了一会儿,对蓝珍说道:“蓝卿,征伐印度之战虽起初兵马不多,但爱卿也万不可懈怠,轻敌可是兵家大忌,绝对不能因孟加拉之国兵少就轻视。”
“臣必定遵照陛下的吩咐。”蓝珍赶忙答应。他也确实不会轻敌。这次征伐印度可是他想要获得比徐晖祖,甚至徐达、常遇春等人更加显赫的威名的一战,他可不敢懈怠。尤其是征伐印度是分为几个阶段的,如果他第一阶段表现的不好,允熥是可以将他替换的。他就更不敢懈怠了。
允熥点点头,又对李景隆说道:“李卿,朕之所以未派爱卿出征印度,一是因为爱卿年纪已大,已经年过五旬,朕担心爱卿在印度有所闪失;二则是大都督府的的将领也不能全都派去印度征战,而爱卿平日里处置大都督府的差事最为得心应手,所以朕留爱卿在京未征伐印度,爱卿不可多想。”
“臣知晓陛下的用心。”李景隆说道。他虽然猜测的理由与允熥说的不一样,但岂敢说出来?只能装作相信的样子答应。
见到李景隆躬身答应的样子,允熥脑海中忽然浮现出一个念头:‘李景隆是否真的不会打仗?历史上的记载,会不会是朱棣出于某种目的胡乱写的,其实李景隆用兵打仗的才能没有那么差?’
不过这个念头在允熥脑海中也只是一闪而过。不管李景隆到底会不会指挥打仗,他已经这么认为十多年了,就算错了也只能将错就错下去。
“练卿,既然大军即将开拔,户部的钱粮切不可短缺了。若是户部此时钱粮足够,就先将钱粮拨给大都督府财政厅,省得将士开拨时还需向户部请款。”允熥又对练子宁说道。
“臣回去后就吩咐将钱粮拨给财政厅。”练子宁答应。他才不会在允熥这么重视的事情上拖后腿。
允熥又对张辅吩咐几句话,最后对他们四人说道:“此次出兵印度,事关大明百年大计,诸位爱卿定要勠力同心,各尽其能,保证此战必胜!”
“臣等必定勠力同心。”练子宁等人答应道。
“陛下放心,臣定然为皇长子鞠躬尽瘁。”张辅又表决心道
“朕不需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听到张辅这句表达自己会竭力辅佐文垚的话,允熥反而面容严肃的说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自《后出师表》,乃是武侯自比。此文是否为武侯亲笔所写暂且不论,但这话确实概括了武侯一生。”
“但朕不需你们如同武侯般。武侯主政蜀汉,为报先主知遇之恩,且蜀汉国小力弱,不得不事无巨细尽皆操劳,使得年仅五十有四即早逝,朕何忍汝等爱卿如同武侯般英年早逝?万万不可如此操劳。”
“陛下真乃仁德之君。”张辅马上又跪下说道,而且颇为感动。历朝历代的皇帝基本上都要吹嘘诸葛亮,不就是因为诸葛亮为蜀汉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大臣身体如何是不关心的。允熥竟然说出大臣不需要如同他这般操劳,以免英年早逝,真的是非常关心臣子了。不仅张辅,在场的练子宁、蓝珍、李景隆等人都十分感动。
不过,若是一个与允熥接触更多、更加了解他的人肯定不会得出这个结论的。允熥哪里是关心臣子的寿命?分明是不愿大臣像诸葛亮一样大权独揽,酿成君臣矛盾。诸葛亮确实为蜀汉奉献一生,但也确实大权独揽,不论谁当君主,恐怕都不愿意手底下有权力这么大的大臣。在人死之前,谁能知道你到底是诸葛亮还是司马懿呢?如果不是蜀汉的特殊情况,恐怕刘禅成年后也会夺了诸葛亮的大权而非允许他继续把持朝政。若是张辅学习诸葛亮,而文垚也想要争权,对藩国可不是好事。当然这话不能直接说出口,只能隐晦的提点一句。
说过此事,允熥抬起头看向蓝珍:“蓝卿,大都督府的诸般军械可都已经预备好了?”
“启禀陛下,足够十万人马使用的军械早已备好,数十万斤火药、数万炮弹也都已齐备,可以随时起运,送到印度。”蓝珍道。
“另外,这些年总装备部又对原本火炮、火铳进行改进,射程更远、携带更加方便。若陛下愿意观瞻,臣返回后就下令他们预备。”他又说道。
“观瞻暂且不必预备。”允熥说道:“朕最近恐怕抽不出时间去瞧上一瞧。不过大都督府有二位爱卿掌管,朕也不需担心。”
“既然兵马钱粮都已准备齐备,那么也该正式出兵印度了。我大明当行堂堂正正之兵,决不能学习宵小之国。是以需马上派出大臣出使孟加拉国。”
“卢义,你去礼部找到黄爱卿,告诉他派出使者出使孟加拉,训斥其国不义之举,盼其能幡然悔悟。”允熥又吩咐道。
卢义答应一声退下。张辅有些担忧的问道:“若是其国幡然悔悟,向朝廷称臣,那岂不是不必出兵了?”
“爱卿放心,其国十分自大,必定不会认错称臣的。”允熥十分坚定的说道。
听到允熥这么说话,张辅虽然仍有些不解,但也没有再说什么。允熥又道:“蓝卿,李卿,要派出的几个卫所都已经挑选完毕,即可先后将他们派去。将几个卫所分别派到蒲藩与苏藩的封地驻屯。”
“陛下,现下已是十一月,再有十多天就是腊月,可否等到年后再将将士们派去征战?”蓝珍道。
“不。”允熥马上拒绝了。如果要等到过年,那之后的正月也不可能将他们派出去,这就得耽误超过两个月。因为之前的事情,本就已经耽误了至少两三个月,他可不愿意再耽误两个多月。
“告诉所有攻伐孟加拉的将士,腊月与正月发双俸,年终的奖赏也双倍发放。”允熥宁愿多给钱,也不愿再拖延时间。
“是,陛下。”见允熥已经决定,李景隆和蓝珍马上答应道。
这时允熥端起茶杯喝了口茶,又从椅子上站起来。蓝珍等人马上更加集中精神。按照他们总结的规律,说话说到一半允熥忽然站起来或喝茶都表示之后要说十分重要的事情,必须更加注意。
事实证明,他们总结的规律是对的。“首先要攻打之国为孟加拉,朕打算出兵八万,其中朝廷出兵三万,皇长子之兵万余,另命苏藩、蒲藩、洛藩、岷藩、越藩、宋藩各出兵五千,暹罗等南洋番国也要出兵,每一国不少于两千,还要赞助大军粮草。”
“虽然起初只有大约八万大军,但朕仍会派出一总兵、五副将统兵。其中一名副将朕已经应允了张卿。张卿,朕命你为前军副将,统领前军。”
“臣领旨。”张辅站起来答应道。
“另外四副将,以曹行为中军副将;苏王朱高煦为左军副将,苏藩左相徐增寿佐之;岷王为右军副将,岷藩左相何福佐之;以杨峰为后军副将。”
蓝珍等人静静的听着。这几个任命没有出乎他们的预料。首先,南洋加封的这些藩王都已经就封很久了,就封最晚的蒲藩都已经十年了,也指挥藩国军队打过无数仗,再从朝中派出一个副将压在他们头上他们恐怕不大愿意,而且一般人也压服不了他们。允熥的想法,大约是将南洋六个藩国的军队统统集中到左右两军,由藩王统兵,其他人没选上副将的藩王也没话说。但这些藩王过去打的都是小仗,而出兵印度,即使一开始打孟加拉是小仗,后来继续进兵也至少是十万人以上的军队交战,藩王的作战经验恐怕不够,所以又命左相辅佐。
其次,曹行与杨峰都是允熥亲信中的亲信,杨峰还是驸马,他们之前在伊吾之战又立下战功,这次被提拔为副将也是顺理成章。
只不过,这样一来,总兵的人选就变得狭窄了,非得资历极深的将领才能当。又考虑到朝中老将们的年纪,以及战功如何,总兵人选已经呼之欲出。
“蓝卿,朕以你为总兵,加平西将军衔。”允熥说道。
“臣领旨。”蓝珍站起来答应一声。
李景隆略有些羡慕的瞧了他一眼,但也无话可说。蓝珍多次带兵出征立下战功,出身又是根正苗红的顶级勋贵,原本就与允熥有血缘关系(蓝珍的姑母是允熥的外祖母),今年又亲上加亲亲侄女成为现在最得宠的妃嫔,他当不上总兵才奇怪。
‘要是当初妹妹能够嫁给陛下做太子妃,现下我应当会比蓝珍威名更盛吧。’他在心里想着。他全然不知晓允熥为何很少任用他打仗。
“以郭镇与张数为副帅,分别加征西将军,定西将军。”允熥说出了最后的人选。
“练卿,你来拟旨。”他又吩咐道。不过是任命几个人选,旨意上也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也就不必叫中书舍人进来了,交给练子宁拟旨即可。
“是,陛下。”练子宁答应一声,上前拟旨。不多时,圣旨拟好,允熥从头到尾看了一遍,觉得没什么问题,递给小宦官:“待卢义回来后加盖印玺下发。”
小宦官领命退下。允熥又与蓝珍等人商议了一会儿,对蓝珍说道:“蓝卿,征伐印度之战虽起初兵马不多,但爱卿也万不可懈怠,轻敌可是兵家大忌,绝对不能因孟加拉之国兵少就轻视。”
“臣必定遵照陛下的吩咐。”蓝珍赶忙答应。他也确实不会轻敌。这次征伐印度可是他想要获得比徐晖祖,甚至徐达、常遇春等人更加显赫的威名的一战,他可不敢懈怠。尤其是征伐印度是分为几个阶段的,如果他第一阶段表现的不好,允熥是可以将他替换的。他就更不敢懈怠了。
允熥点点头,又对李景隆说道:“李卿,朕之所以未派爱卿出征印度,一是因为爱卿年纪已大,已经年过五旬,朕担心爱卿在印度有所闪失;二则是大都督府的的将领也不能全都派去印度征战,而爱卿平日里处置大都督府的差事最为得心应手,所以朕留爱卿在京未征伐印度,爱卿不可多想。”
“臣知晓陛下的用心。”李景隆说道。他虽然猜测的理由与允熥说的不一样,但岂敢说出来?只能装作相信的样子答应。
见到李景隆躬身答应的样子,允熥脑海中忽然浮现出一个念头:‘李景隆是否真的不会打仗?历史上的记载,会不会是朱棣出于某种目的胡乱写的,其实李景隆用兵打仗的才能没有那么差?’
不过这个念头在允熥脑海中也只是一闪而过。不管李景隆到底会不会指挥打仗,他已经这么认为十多年了,就算错了也只能将错就错下去。
“练卿,既然大军即将开拔,户部的钱粮切不可短缺了。若是户部此时钱粮足够,就先将钱粮拨给大都督府财政厅,省得将士开拨时还需向户部请款。”允熥又对练子宁说道。
“臣回去后就吩咐将钱粮拨给财政厅。”练子宁答应。他才不会在允熥这么重视的事情上拖后腿。
允熥又对张辅吩咐几句话,最后对他们四人说道:“此次出兵印度,事关大明百年大计,诸位爱卿定要勠力同心,各尽其能,保证此战必胜!”
“臣等必定勠力同心。”练子宁等人答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