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1章 庆功宴——杂谈结束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踢开永乐最新章节!
徐景昌心里忐忑:陛下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是已经决定要将曹徵从军中逐出了?
但尽管他很想问个明白以便提前预备下来,但不敢问允熥,只能心中七上八下的告退。
允熥看着曹徵,很想将他马上叫上来谈论一下天文地理,但最终还是忍住了。
他吃了几口饭,把肚子填到七八分饱,继续叫比较重视的武将上前来说话。
这回允熥就没有依照功劳大小来分辨,而是依照官职从高到低。几个副将不必在这种场合说话,头一个上来的是参将张辅。
张辅可是允熥的心腹,不仅如此,这次他带兵攻陷多邦城立下大功,还狠狠证明了一把允熥的眼光,估计以后他启用年轻将领会容易得多。
允熥夸赞了张辅一番,最后问道:“张辅,除了加封世袭指挥使、任命上直卫指挥使的官职,你可还有什么想求的?只要不逾矩,朕都可以答应你。”
他本以为张辅会开口求一座宅院。张辅作为从北平来到京城的官儿,可没有自己的房子,以前一直住在公租房,现在也算是有身份的人了,应该有自己的住宅。
但张辅开口就出乎他的预料。“陛下,臣有一事请求陛下。臣请求陛下赦免臣的弟弟的罪责。”
“你的弟弟?”允熥想了想,才想起来自己三年多以前出于什么目的将张玉一家流放到了廣西,编入当地的军队,这次出兵安南,张玉自然也参加了。多半是见到了张辅,让他将自己的二儿子和三儿子救出来。
“这,”允熥思量后说道:“这次征伐安南,张玉可立下了功劳?”
“启禀陛下,臣之父在曹国公所率领的中军,作战十分英勇,攻克鸡鸣关等关隘时也立下了些许的功劳。不过后来也没打什么大仗,功劳不大。”张辅道。
允熥觉得张辅不敢欺骗他,说道:“既然如此,朕就赦免了你的两个弟弟张輗和张軏的罪责。”
“但,”允熥赶在他谢恩前又说道:“他们要留在安南为将,不可返回中原。”
张辅一时间愣住了。虽然允熥赦免了他们的罪过,但不让他们返回中原,和没赦免的区别,好像也不是很大。
他正要向允熥再次求情,忽然听陛下又说道:“不过,他们也不是不能回中原,但这就要他们自己在安南立下功劳,积功升官了。”
“臣谢陛下隆恩。”张辅马上说道。虽然腹诽允熥一段话分成了三截来说,但毕竟陛下给了他的两个弟弟恩典,必然要谢恩。
张辅退下后,允熥马不停蹄又叫常继宗过来说话。
“继宗,你当初为何会愿意带兵潜入多邦城?”允熥却没有多夸他,而是有些好奇的问道。常继宗可不是普通人,即使想要打仗立功,也没必要冒这样的风险。
“陛下,臣也是存着小心思的,就是不想落在徐景昌后面。”
“当年家祖的功劳就不如中山王排在第二,无论大伯还是家父也都,臣因此很不服气,想要在这一代比得过魏国公府的人。”
“徐钦虽然是魏国公的长子,却没多大本事;可景昌和他不一样。景昌虽然从小就很调皮,但我知道他挺聪明的,只是一直不用在正道儿上。”
“臣自知本事比不得他,所以只能冒更大的风险立功。可谁知,”常继宗有些无奈的笑道:“人算不如天算,他竟然带兵打下了升龙城,得封爵位。”
允熥恍然大悟。魏国公和郑国公两家作为大明最初的大功臣,子弟不自觉的就会互相比较,但常遇春功劳不比徐达,常茂和常升更比不上徐晖祖,常继宗就指望自己超过魏国公府的第三代。
明白过来的允熥于是安慰他道:“这次只不过是徐景昌运气好,也不是他比你强,不必妄自菲薄,将来还有的是立功机会。”
之后允熥又召见了其它有功之臣。这次对安南之战虽然持续时间短,打得大仗也不多,也就多邦城之战、乂安之战、清化之战规模比较大,其余都是小仗。
但也出现了许多立下大功的将领,允熥一一好言安抚,许多人升官、得封世职。
这其中尤其是驯象卫指挥使罗慎镇要重点安抚。罗慎镇生擒胡季犛本来功劳很大,允熥本有意加封他世爵,但因为他之前在廣西护卫陈天平不利,不降官反升官本来就已经惹得议论纷纷,第一次平章之战也有所疏漏,更何况能生擒胡季犛主要靠了从台湾来的高山兵,所以他就只得到了世袭指挥使的世职,调到京城为指挥使。允熥不愿他因此有什么想法,出言安抚。
罗慎镇理所当然的说道:“臣能够得封世袭指挥使已是陛下天恩,岂敢再有奢求?”
允熥看了几眼,觉得他说的应该是真心话,虽然有些奇怪,但也放下心来不再安抚。
随后就是接见蛮夷之兵首领和安南立下大功的降将阮勋、莫远等人。蛮夷之兵首领不可能升官,都是赏赐了金银珠宝,允熥召见他们又答应赐予许多陶瓷器皿和绸缎布匹,甚至赐予了许多铁锅。他们千恩万谢的退下了。
安南降将都会留在安南为将,封赏还是交给赞仪的好,允熥也只是安抚他们的情绪,赏赐一些名贵的东西。
不过,待几个安南降将退下后,允熥对李坚说道:“你记着,回头告诉赞仪,若是这些安南降将有不法之事,即使民怨极大,也不要轻易处斩。”
“陛下,虽然这些人为大明立下大功,但有过必罚,不然惹得民怨沸腾如何了结。”李坚道。他明白允熥的意思,这些首先投靠大明的将领要是过不多久就被处置了,恐怕会让当地人以为大明卸磨杀驴;但任由他们败坏官府的名声也不成。
“朕说的并非是不罚,而是不杀。这样投靠大明后却为非作歹的人一律流放到廣西,朕之后自有用处。”允熥道。
“是,陛下。”李坚答应。
吩咐过这件事,允熥看看时间,发觉午时已经过去,都快到申时正了,不知不觉竟然已经持续了一个半时辰。
他于是站起来,说了几句场面话,宣布宴饮结束。
徐景昌心里忐忑:陛下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是已经决定要将曹徵从军中逐出了?
但尽管他很想问个明白以便提前预备下来,但不敢问允熥,只能心中七上八下的告退。
允熥看着曹徵,很想将他马上叫上来谈论一下天文地理,但最终还是忍住了。
他吃了几口饭,把肚子填到七八分饱,继续叫比较重视的武将上前来说话。
这回允熥就没有依照功劳大小来分辨,而是依照官职从高到低。几个副将不必在这种场合说话,头一个上来的是参将张辅。
张辅可是允熥的心腹,不仅如此,这次他带兵攻陷多邦城立下大功,还狠狠证明了一把允熥的眼光,估计以后他启用年轻将领会容易得多。
允熥夸赞了张辅一番,最后问道:“张辅,除了加封世袭指挥使、任命上直卫指挥使的官职,你可还有什么想求的?只要不逾矩,朕都可以答应你。”
他本以为张辅会开口求一座宅院。张辅作为从北平来到京城的官儿,可没有自己的房子,以前一直住在公租房,现在也算是有身份的人了,应该有自己的住宅。
但张辅开口就出乎他的预料。“陛下,臣有一事请求陛下。臣请求陛下赦免臣的弟弟的罪责。”
“你的弟弟?”允熥想了想,才想起来自己三年多以前出于什么目的将张玉一家流放到了廣西,编入当地的军队,这次出兵安南,张玉自然也参加了。多半是见到了张辅,让他将自己的二儿子和三儿子救出来。
“这,”允熥思量后说道:“这次征伐安南,张玉可立下了功劳?”
“启禀陛下,臣之父在曹国公所率领的中军,作战十分英勇,攻克鸡鸣关等关隘时也立下了些许的功劳。不过后来也没打什么大仗,功劳不大。”张辅道。
允熥觉得张辅不敢欺骗他,说道:“既然如此,朕就赦免了你的两个弟弟张輗和张軏的罪责。”
“但,”允熥赶在他谢恩前又说道:“他们要留在安南为将,不可返回中原。”
张辅一时间愣住了。虽然允熥赦免了他们的罪过,但不让他们返回中原,和没赦免的区别,好像也不是很大。
他正要向允熥再次求情,忽然听陛下又说道:“不过,他们也不是不能回中原,但这就要他们自己在安南立下功劳,积功升官了。”
“臣谢陛下隆恩。”张辅马上说道。虽然腹诽允熥一段话分成了三截来说,但毕竟陛下给了他的两个弟弟恩典,必然要谢恩。
张辅退下后,允熥马不停蹄又叫常继宗过来说话。
“继宗,你当初为何会愿意带兵潜入多邦城?”允熥却没有多夸他,而是有些好奇的问道。常继宗可不是普通人,即使想要打仗立功,也没必要冒这样的风险。
“陛下,臣也是存着小心思的,就是不想落在徐景昌后面。”
“当年家祖的功劳就不如中山王排在第二,无论大伯还是家父也都,臣因此很不服气,想要在这一代比得过魏国公府的人。”
“徐钦虽然是魏国公的长子,却没多大本事;可景昌和他不一样。景昌虽然从小就很调皮,但我知道他挺聪明的,只是一直不用在正道儿上。”
“臣自知本事比不得他,所以只能冒更大的风险立功。可谁知,”常继宗有些无奈的笑道:“人算不如天算,他竟然带兵打下了升龙城,得封爵位。”
允熥恍然大悟。魏国公和郑国公两家作为大明最初的大功臣,子弟不自觉的就会互相比较,但常遇春功劳不比徐达,常茂和常升更比不上徐晖祖,常继宗就指望自己超过魏国公府的第三代。
明白过来的允熥于是安慰他道:“这次只不过是徐景昌运气好,也不是他比你强,不必妄自菲薄,将来还有的是立功机会。”
之后允熥又召见了其它有功之臣。这次对安南之战虽然持续时间短,打得大仗也不多,也就多邦城之战、乂安之战、清化之战规模比较大,其余都是小仗。
但也出现了许多立下大功的将领,允熥一一好言安抚,许多人升官、得封世职。
这其中尤其是驯象卫指挥使罗慎镇要重点安抚。罗慎镇生擒胡季犛本来功劳很大,允熥本有意加封他世爵,但因为他之前在廣西护卫陈天平不利,不降官反升官本来就已经惹得议论纷纷,第一次平章之战也有所疏漏,更何况能生擒胡季犛主要靠了从台湾来的高山兵,所以他就只得到了世袭指挥使的世职,调到京城为指挥使。允熥不愿他因此有什么想法,出言安抚。
罗慎镇理所当然的说道:“臣能够得封世袭指挥使已是陛下天恩,岂敢再有奢求?”
允熥看了几眼,觉得他说的应该是真心话,虽然有些奇怪,但也放下心来不再安抚。
随后就是接见蛮夷之兵首领和安南立下大功的降将阮勋、莫远等人。蛮夷之兵首领不可能升官,都是赏赐了金银珠宝,允熥召见他们又答应赐予许多陶瓷器皿和绸缎布匹,甚至赐予了许多铁锅。他们千恩万谢的退下了。
安南降将都会留在安南为将,封赏还是交给赞仪的好,允熥也只是安抚他们的情绪,赏赐一些名贵的东西。
不过,待几个安南降将退下后,允熥对李坚说道:“你记着,回头告诉赞仪,若是这些安南降将有不法之事,即使民怨极大,也不要轻易处斩。”
“陛下,虽然这些人为大明立下大功,但有过必罚,不然惹得民怨沸腾如何了结。”李坚道。他明白允熥的意思,这些首先投靠大明的将领要是过不多久就被处置了,恐怕会让当地人以为大明卸磨杀驴;但任由他们败坏官府的名声也不成。
“朕说的并非是不罚,而是不杀。这样投靠大明后却为非作歹的人一律流放到廣西,朕之后自有用处。”允熥道。
“是,陛下。”李坚答应。
吩咐过这件事,允熥看看时间,发觉午时已经过去,都快到申时正了,不知不觉竟然已经持续了一个半时辰。
他于是站起来,说了几句场面话,宣布宴饮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