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人力资源最大化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踢开永乐最新章节!
苏州的卓敬当然是不知道为什么想要用手里的宝钞兑换粮食的人会突然增加这么多。尽管苏州府的衙役有人听出这些新来兑换大米的人口音是昆山、嘉定、常熟县等地的,但是他还没有这么大的联想能力联想到张士诚余部。
并且他即使弄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来兑换大米也没用,现在的问题是到初五晚上兑换结束的时候,预备十天所用的粮食已经所剩无几了。当然当初是按照三十日的标准准备的粮食,所以他还可以从当地的粮仓提取粮食。
但是总这么寅吃卯粮不是个事儿,完不成允熥布下的任务,所以此时卓敬正在自己的住所里和苏州府的的府丞和吴县、长洲县这两个县的县令在商讨这件事。
但是这三个人也没有什么主意,说的最多的就是‘停止兑换’,或者是‘只允许苏州倚郭县的百姓用宝钞兑换粮食’这类的办法。
但是卓敬怎么可能同意!他与这些外地官员不同,他清楚地知道允熥是要结合之前朱元璋下发的几道诏令恢复老百姓对于宝钞的信任;而他们的建议则会断绝老百姓对于宝钞的信心,之前兑换出去的粮食也就白兑换了。
不过卓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能下令提前调用为之后预备的粮食。
不过按说应该上书告知此事;但是一来这件事还没有着急到火烧眉毛的地步;二来卓敬也是很有抱负的人,第一次担当实务就失败告终还需要上级支援,很可能会影响他的前程。所以暂时他只是上报‘一切安好’。
允熥虽然在京城不在苏州,但是也时时刻刻的关心着苏州和杭州的情况。苏州的卓敬一连三天没有书信或者奏折上报让他很不安,所以在得到老朱允许之后令苏州锦衣卫的人上报。
所以允熥在初八那天就知道了苏州的情况。不过允熥这个时候已经了解过了卓敬的过往,虽然还是没想起来《明史》上是不是有这么一号人,但是最终决定还是暂且信任卓敬,打算等到二十多号还是没什么办法的时候再说。
同时锦衣卫正在调查突然增加这么多人来兑换粮食是为什么,这很不合理。允熥也正在等着他们的调查结果,看看能不能对症下药。
并且此时允熥非常忙碌也暂时顾不上其他的事情了。老朱平均每天批阅奏折的时间在六个时辰以上,允熥每天看奏折先自己想想再看老朱的批阅也得花六个时辰左右,再加上对于文华殿有品级的太监的处理也是他最后拿主意;同时他还深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再加上允熥原来的身体底子就不错,每天都抽时间练武。所以他很忙。
特别是有时候他觉得老朱一些做法不是特别好,并且这些事情是老朱不太在意的情况下,他还会设法和老朱辩论一下。比如十月初九的晚上,他就在和老朱讨论对于小贪污犯的处置问题。
大多数情况下,允熥都不是个嗜杀的人,除了非常恶劣的事情,他一贯反对判处死刑,认为那是对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比如旧时空我布党释放所有的十一区战俘他就认为是非常不对的;当然他同样反对网上有人提出的把他们全部处死的措施。在国家的大西北、大西南到现在还有很多荒凉不通路的地方,这些战俘完全可以在这些地方发挥自己应有的贡献,为大东亚的繁荣富强而贡献自己。
等到了60年代十一区人有钱了以后,并且此时这些战俘已经干不动力气活的时候,完全可以把这些战俘卖还给十一区政府或者这些战俘的亲人,不论是现金还是先进的技术都可以,让他们发挥二次作用。这才是对于人力资源极大的利用。
扯远了。此时允熥正在试图让老朱不要判处这些小贪官死刑,而是最好是东部地区的流放西北,西部地区的流放辽东。他说道:“爷爷,这些贪污在二百贯钱以下的罪臣就不要剥皮实草了吧。”
老朱听到他说话,严肃的对他说道:“这些罪臣,一朝当了官,就大肆贪污,从老百姓身上‘扒皮’,爷爷现在扒了他们的皮还给老百姓有何不对。”
允熥心想老百姓可不敢要你还给他们的‘皮’。他斟酌一下语言说道:“爷爷,对于贪污犯的惩罚并不是只有剥皮实草一种。把他们流放边地,东部诸布政使司的流放西北,西部诸布政使司的流放辽东。这些地方都是荒凉之地,亦可起到惩戒之意,并且让他们长期受生不如死之苦,岂不是更大的惩罚。”
“并且这些罪臣都是读过书的,很多人不过是一时糊涂,才贪污了一二百贯钱,还是能用的。让他们在边地教导当地的汉民和夷民说汉话、读汉书、行汉礼都可以办到,有利于教化当地百姓。”
老朱听他的话还是有一些道理的。老朱并非不通情理、不知悔改的人,只是在马皇后去世后没有人善于劝谏老朱;朱标虽然敢劝谏,但是比较直,不会委婉的劝谏。比如像上边允熥劝谏老朱不要处死他们而是流放的时候说的是‘这是更大的惩罚’;而朱标多半是说‘要仁德不要对大臣那么苛刻’。所以朱标说的话自然起不到作用。
所以老朱在思考以后决定部分接受允熥的观点:“那就把处死的贪官底线由以前的六十贯钱改为一百二十贯钱,大于一百二十贯的仍旧剥皮实草;低于一百二十贯的照你说的流放边疆。”
允熥也不打算纠结那几十贯的事儿了,能让老朱让步就是胜利,反正以后自己是一定会改变的。
今天因为已经谈论的有些晚了,允熥于是就留在这里把未看完的折子看完再回去。老朱在一旁批改着奏折。
允熥看着看着,看到了一份吏部的官员调令,不过这上边调整的官员都是四品以上的,所以应该是老朱亲自授意发出的。而他在上面看到了太常寺卿黄子澄的名字。
允熥因为黄子澄鼎鼎大名,所以对他很关注,仔细看他的新任命:保定知府(注1)。允熥不知道老朱是想寻个黄子澄的错处,而地方官犯错的机会更大,然后正大光明的处死黄子澄;他还以为是正常的调动,或者是老朱要把和允炆关系好的人调走。所以他看过之后就罢了。
然后吸引他注意力的是云滇各个宣慰使司来的夷人上的请求回去的奏折。奏折文章写得文采不俗,一看就是理藩院的官员代写的,最后让他们签个字;各土司都有一些懂得汉话会写汉字的人。老朱已经对于从他们中间找出是谁贩卖的毒药不抱希望,所以批准了他们的辞呈。
因为类似的理由,老朱取消了对于京城出入的女子严格检查的条令。毕竟这里是京城,每天南来北往的人很多,这么大的检查是很耗费时间并且误事的,所以取消了,不过老朱仍然让锦衣卫暗访。
这次允熥内心没有什么波澜,安静的看完所有的奏折,向老朱告辞回去了。
============================================================
注1:太常寺卿是正三品官,保定知府是正四品官,虽差着一品二级,但是在洪武年间这是正常调动,并非除非犯错,品级能升不能降。
苏州的卓敬当然是不知道为什么想要用手里的宝钞兑换粮食的人会突然增加这么多。尽管苏州府的衙役有人听出这些新来兑换大米的人口音是昆山、嘉定、常熟县等地的,但是他还没有这么大的联想能力联想到张士诚余部。
并且他即使弄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人来兑换大米也没用,现在的问题是到初五晚上兑换结束的时候,预备十天所用的粮食已经所剩无几了。当然当初是按照三十日的标准准备的粮食,所以他还可以从当地的粮仓提取粮食。
但是总这么寅吃卯粮不是个事儿,完不成允熥布下的任务,所以此时卓敬正在自己的住所里和苏州府的的府丞和吴县、长洲县这两个县的县令在商讨这件事。
但是这三个人也没有什么主意,说的最多的就是‘停止兑换’,或者是‘只允许苏州倚郭县的百姓用宝钞兑换粮食’这类的办法。
但是卓敬怎么可能同意!他与这些外地官员不同,他清楚地知道允熥是要结合之前朱元璋下发的几道诏令恢复老百姓对于宝钞的信任;而他们的建议则会断绝老百姓对于宝钞的信心,之前兑换出去的粮食也就白兑换了。
不过卓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只能下令提前调用为之后预备的粮食。
不过按说应该上书告知此事;但是一来这件事还没有着急到火烧眉毛的地步;二来卓敬也是很有抱负的人,第一次担当实务就失败告终还需要上级支援,很可能会影响他的前程。所以暂时他只是上报‘一切安好’。
允熥虽然在京城不在苏州,但是也时时刻刻的关心着苏州和杭州的情况。苏州的卓敬一连三天没有书信或者奏折上报让他很不安,所以在得到老朱允许之后令苏州锦衣卫的人上报。
所以允熥在初八那天就知道了苏州的情况。不过允熥这个时候已经了解过了卓敬的过往,虽然还是没想起来《明史》上是不是有这么一号人,但是最终决定还是暂且信任卓敬,打算等到二十多号还是没什么办法的时候再说。
同时锦衣卫正在调查突然增加这么多人来兑换粮食是为什么,这很不合理。允熥也正在等着他们的调查结果,看看能不能对症下药。
并且此时允熥非常忙碌也暂时顾不上其他的事情了。老朱平均每天批阅奏折的时间在六个时辰以上,允熥每天看奏折先自己想想再看老朱的批阅也得花六个时辰左右,再加上对于文华殿有品级的太监的处理也是他最后拿主意;同时他还深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再加上允熥原来的身体底子就不错,每天都抽时间练武。所以他很忙。
特别是有时候他觉得老朱一些做法不是特别好,并且这些事情是老朱不太在意的情况下,他还会设法和老朱辩论一下。比如十月初九的晚上,他就在和老朱讨论对于小贪污犯的处置问题。
大多数情况下,允熥都不是个嗜杀的人,除了非常恶劣的事情,他一贯反对判处死刑,认为那是对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
比如旧时空我布党释放所有的十一区战俘他就认为是非常不对的;当然他同样反对网上有人提出的把他们全部处死的措施。在国家的大西北、大西南到现在还有很多荒凉不通路的地方,这些战俘完全可以在这些地方发挥自己应有的贡献,为大东亚的繁荣富强而贡献自己。
等到了60年代十一区人有钱了以后,并且此时这些战俘已经干不动力气活的时候,完全可以把这些战俘卖还给十一区政府或者这些战俘的亲人,不论是现金还是先进的技术都可以,让他们发挥二次作用。这才是对于人力资源极大的利用。
扯远了。此时允熥正在试图让老朱不要判处这些小贪官死刑,而是最好是东部地区的流放西北,西部地区的流放辽东。他说道:“爷爷,这些贪污在二百贯钱以下的罪臣就不要剥皮实草了吧。”
老朱听到他说话,严肃的对他说道:“这些罪臣,一朝当了官,就大肆贪污,从老百姓身上‘扒皮’,爷爷现在扒了他们的皮还给老百姓有何不对。”
允熥心想老百姓可不敢要你还给他们的‘皮’。他斟酌一下语言说道:“爷爷,对于贪污犯的惩罚并不是只有剥皮实草一种。把他们流放边地,东部诸布政使司的流放西北,西部诸布政使司的流放辽东。这些地方都是荒凉之地,亦可起到惩戒之意,并且让他们长期受生不如死之苦,岂不是更大的惩罚。”
“并且这些罪臣都是读过书的,很多人不过是一时糊涂,才贪污了一二百贯钱,还是能用的。让他们在边地教导当地的汉民和夷民说汉话、读汉书、行汉礼都可以办到,有利于教化当地百姓。”
老朱听他的话还是有一些道理的。老朱并非不通情理、不知悔改的人,只是在马皇后去世后没有人善于劝谏老朱;朱标虽然敢劝谏,但是比较直,不会委婉的劝谏。比如像上边允熥劝谏老朱不要处死他们而是流放的时候说的是‘这是更大的惩罚’;而朱标多半是说‘要仁德不要对大臣那么苛刻’。所以朱标说的话自然起不到作用。
所以老朱在思考以后决定部分接受允熥的观点:“那就把处死的贪官底线由以前的六十贯钱改为一百二十贯钱,大于一百二十贯的仍旧剥皮实草;低于一百二十贯的照你说的流放边疆。”
允熥也不打算纠结那几十贯的事儿了,能让老朱让步就是胜利,反正以后自己是一定会改变的。
今天因为已经谈论的有些晚了,允熥于是就留在这里把未看完的折子看完再回去。老朱在一旁批改着奏折。
允熥看着看着,看到了一份吏部的官员调令,不过这上边调整的官员都是四品以上的,所以应该是老朱亲自授意发出的。而他在上面看到了太常寺卿黄子澄的名字。
允熥因为黄子澄鼎鼎大名,所以对他很关注,仔细看他的新任命:保定知府(注1)。允熥不知道老朱是想寻个黄子澄的错处,而地方官犯错的机会更大,然后正大光明的处死黄子澄;他还以为是正常的调动,或者是老朱要把和允炆关系好的人调走。所以他看过之后就罢了。
然后吸引他注意力的是云滇各个宣慰使司来的夷人上的请求回去的奏折。奏折文章写得文采不俗,一看就是理藩院的官员代写的,最后让他们签个字;各土司都有一些懂得汉话会写汉字的人。老朱已经对于从他们中间找出是谁贩卖的毒药不抱希望,所以批准了他们的辞呈。
因为类似的理由,老朱取消了对于京城出入的女子严格检查的条令。毕竟这里是京城,每天南来北往的人很多,这么大的检查是很耗费时间并且误事的,所以取消了,不过老朱仍然让锦衣卫暗访。
这次允熥内心没有什么波澜,安静的看完所有的奏折,向老朱告辞回去了。
============================================================
注1:太常寺卿是正三品官,保定知府是正四品官,虽差着一品二级,但是在洪武年间这是正常调动,并非除非犯错,品级能升不能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