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格物之论
推荐阅读:异界直播间、英雄联盟之谁与争锋、[综]卷毛控怎么了!、网游之诡影盗贼、创世纪之双鸟、江湖我独行、都市至尊天骄、英灵君王、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网游之黑暗道士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汉皇刘备最新章节!
垣水畔,一行数骑,马蹄得得,卷起一路烟尘。当先一骑,锦袍玉冠,雄姿英发,正是那公孙瓒。胯下一匹白马,毫无杂色,颇为神骏。公孙瓒大笑道:“五郎,子达,诸位贤弟!枫华谷到也。”说话间,却是一骑当先,冲进前方的山谷之中。
刘备,刘恪兄弟还有几人紧随其后,勒马加鞭一齐冲入。枫华谷两侧山峰延绵,纵深数十里。谷中及两侧山峦上长满了枫树,到得秋时,一片火红,又有清泉数股环绕,最后流出谷中注入垣水。
众人驻马停了下来,公孙瓒拨转马头,笑道:“诸位贤弟,此处如何?”
徐子平见得满山青翠,泉水淙淙,鸟雀欢鸣,不由拊掌笑道:“果真是避暑游玩之好去处,子达功不可没。”
卢敏听了,莞尔一笑,道:“昔年家父携友出游,我曾伴侍身侧,当时乃是秋季,放眼望去,漫山红透,美不胜收。因此记得此处。”
刘备翻身下马,道:“惭愧,我与十一弟生长于斯,到得今日,方才知晓身边还有此等景色。”
张玄子笑道:“幸亏贤兄弟今日才得知,否则这满谷飞禽走兽,只怕早已死绝。如此,今日我等也不用来了。”
众人大笑,这数人,皆是卢植门下出类拔萃者。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月余来,众人朝夕相处,对彼此已经颇为熟悉。刘备刘恪一身好箭术,从小就上山狩猎之事,他们也已知晓。
今天卢植休课,公孙瓒却是个闲不住的,便提议出来游玩,众人皆是少年,正是精力充沛的年纪,便纷纷附和。卢敏闻得,也是大为心动,便引众人到了此处。
众人牵了马,到了一块高地,上面不知何人筑了个小亭子,这小亭子建得极妙,下面是一股清泉在此洄漩了个弯,又正当风口,山风一吹,水气漫漫,扑面而来,众人一进亭子,便觉得一身燥热消散不见,不由大喜。纷纷称赞真是个歇脚的好地方。
众人取出酒食,围坐一团,开始说笑,好不热闹。刘备却看着亭外的流水陷入了深思。卢植不是个好相与的,从第一次见到卢植他心中便清楚了。刘备本欲想表现表现,给老师留下个深刻印象好抱大腿,可面对卢植那双深邃的眼眸,他却毫无自信,他怕弄巧成拙。有时候他就想,是不是先贤书读多了便真的能有大智慧,可以堪破人心?
师生相处月余,刘备很老实的默默观察着。现在他可以确定,卢植压根就没想当一个好老师,他该教的都教,但你们爱学不学,他完全不管。可能卢植觉得学生多半都是来打酱油的,那就随意好了。怪不得史上卢植的弟子除了公孙瓒和自己,没有一个闻名的。而公孙伯珪和自己偏偏还是两个未来的大军阀,这才得以在史书上记下一笔。史书上公孙瓒带着刘备擎苍引黄吃喝玩乐的,只怕与卢植的教学态度也不无关系。
刘备又想到史书上说卢植常怀济世志,布衣时便上书大将军,然后州郡屡辟不就,到朝廷征为博士时才出仕。然后好像一直在搞学术研究,编写《尚书章句》和《三礼解诂》,当时朝廷正《五经》文字时,卢植上书也想参加,皇帝没同意,结果庐江蛮反了,因为卢植之前在九江平过一次叛,于是又任他为庐江太守,让他平叛去了。
叛乱结束后,卢植回朝廷当议郎,后来又帮蔡邕等人在东观编修《汉记》,没干多久,皇帝说这事不太急,以非急务转卢植为侍中,尚书。然后在金商门奏对时上疏言政事,结果碰了一鼻子灰……
再然后就是黄巾之乱,被选为三大主帅之一平叛……经过综合分析,刘备认为自己的便宜老师卢植,他可能志在中枢,想走清流而后社稷重臣的路,这样又能搞学术又能实现自己的匡扶天下的大志。从他积极的注书编书,然后在上疏中针对当时的政治衰弱而提出的具体解决方案中便可证明。可是朝廷却偏偏拧着来,要往另外一个方向培养他,想让他成为地方能吏或名将。两任太守,三次平叛便是佐证。
怪不得卢植在庐江即使干得不错,史书也只是说他弘大体。原来是卢植不太愿意干这差事,可是恩师啊,你一个经学博士,大汉学霸,四府是怎么发现你有武略的啊?难道长得高的人便很能打?(卢植身高八尺二,换算成现代则是一米八八点六公分)
老师的大腿,不太好抱啊。刘备悠悠叹息。正思考间,身后却传来一个清亮的声音:“五郎,不来饮酒,所思何事?”回头一看,却是卢敏。
刘备看着卢敏,目光不禁一亮,自己肚子里的那点东西直接和卢植说,只怕不妥,卢植给人压力太大,三两下一辨难,自己搞不好便要原形毕露。不过,重新包装一番,走走迂回路线,忽悠下同学,应该还是有效果的。当下笑吟吟的回道:“子达兄,小弟在想着格物。”卢敏延熹三年出生,比刘备刚好大一岁。
“格物?”此话一出,不但是卢敏,其他人也被吸引了。刘备转过身来,笑道:“正是,《礼记-大学》有言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说到后面,竟然是几人同时背诵起来。
诵完之后,众人疑惑道:“五郎欲治《礼记》乎?”卢植五经成就最高的就是三礼和尚书,是以众人有此问。
刘备笑着摇头道:“非也,只是先贤云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须得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愚意以为,格物致知乃大道之基,是以心向往之。”
这个时候,还没有后来的《四书》,《大学》和《中庸》还没有从《礼记》中分列出来,《孟子》和《论语》只是诸子传记,远远没有达到后世的高度。众人一听,不禁愕然。卢敏蹙眉道:“五郎,此言过了罢?《五经》所言,字字珠玑,何独尊此四字?”
刘备避而不答,反问道:“子达兄,何谓格物致知?”
卢敏未开口,旁边公孙瓒便高声道:“何为格物致知?师伯郑康成曰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格,即是来的意思。从汉到唐,从郑玄到孔颖达,基本上都这么解释。这样解释挺唯心的,大概意思就是人要行善事,然后善物就来了。
公孙瓒说罢便和众人一起看向刘备。刘备一脸严肃,沉声道:“不然,吾意以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天下万物皆有其理,故名之为道。穷其理而后足以致知,不穷不以致也。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如日月之盈昃,如四时之变幻,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穷其理,而后致知。格物致知后,以人心体大道,继而知行合一,方为先贤之本意。诸位以为然否?”
一时间,亭子里面鸦雀无声。大家读《礼记》,多是学习里面的礼制礼仪,关于《大学》这种关于性命天道哲学方面的,只是泛泛一观,哪里有刘备想得这么透彻深入。亭中诸人皆为一时之翘楚,郑玄与刘备之言论,孰优孰劣一听便知。
道理往往都很简单,犹如一层窗户纸般一捅就破,关键是之前没有人这么去认真想。因为格物致知,只有在《礼记-大学》中提及过几句。然后所有的儒家经典中都没有再出现。后世《大学》单列出来后,格物致知才让儒者们争论个不休,成为热点话题。但在此时,则只有郑玄为此作注。史载第一个为格物致知作注的人便是郑康成。一般的儒者,都在治《春秋》,《易》,《诗》,《书》等经,《礼记》分为三部分,而《大学》只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关注度实在是不高。刘备这几句饱含了后世大儒智慧的言吅论一出,对卢敏等人的冲击力可想而知。
此时众人心里那个震惊呐,对刘备的感觉简直就是高山仰止。套用一句无厘头的话就是“我对你的敬仰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有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我们还混混沌沌,这家伙便居然想着要研究天下万物之至理,想着要以人心体大道。这等雄心壮志,他们自认是望尘莫及。
卢敏更是激动,他家学渊源,比其他人更加清楚刘备这寥寥几句,将在儒学上产生何等的影响。两汉的经学家们为诸经作注,章句繁琐不知其数,然在学术上几乎是未能脱前人之窠臼。甚少有如刘备今日之语一般能让人耳目一新者。十步之泽,必有芳草啊。想不到刘家子还有此等慧根,回家后定要和大人好好分说。
公孙瓒也是一脸钦佩,他素来与刘备亲近,除了性格融洽外,与身世处境相类同也有关。刘备是幼年丧父,而他是家中庶子,素来不得父亲怜爱,是以才与刘备惺惺相惜。今日听了刘备所言,不由暗想:自己得多努力了,五郎年幼丧父却依然敏慧好学,我又有甚资格自怨自艾?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丈夫生于世,当建不世功业才是,纠结于过往,没的让人小瞧了去。自此,公孙瓒心中积累多年之戾气竟渐渐消散。
张玄子和徐子平对视一眼,心道真乃妖孽啊。刘备见众人沉默不语,心中忐忑,不由笑道:“小弟胡乱琢磨,一家之言。诸位兄长可别当真。”难道我记错了,这个时候已经有人提出过这个观点了?可别玩脱了啊!
卢敏回过神来,出声笑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尼宣公此言诚不欺我。五郎大才,我等不如也。”众人纷纷抚掌称是,刘备苦笑不已的同时,一颗心也终于落了下来。
只有刘恪,懵懵懂懂,见得众人称许自家五哥,不由得在一旁咧嘴憨笑。其实刘备也是捏着一把汗,生怕他们跳起脚来大骂他乱解先贤之语,幸好,效果不错。
垣水畔,一行数骑,马蹄得得,卷起一路烟尘。当先一骑,锦袍玉冠,雄姿英发,正是那公孙瓒。胯下一匹白马,毫无杂色,颇为神骏。公孙瓒大笑道:“五郎,子达,诸位贤弟!枫华谷到也。”说话间,却是一骑当先,冲进前方的山谷之中。
刘备,刘恪兄弟还有几人紧随其后,勒马加鞭一齐冲入。枫华谷两侧山峰延绵,纵深数十里。谷中及两侧山峦上长满了枫树,到得秋时,一片火红,又有清泉数股环绕,最后流出谷中注入垣水。
众人驻马停了下来,公孙瓒拨转马头,笑道:“诸位贤弟,此处如何?”
徐子平见得满山青翠,泉水淙淙,鸟雀欢鸣,不由拊掌笑道:“果真是避暑游玩之好去处,子达功不可没。”
卢敏听了,莞尔一笑,道:“昔年家父携友出游,我曾伴侍身侧,当时乃是秋季,放眼望去,漫山红透,美不胜收。因此记得此处。”
刘备翻身下马,道:“惭愧,我与十一弟生长于斯,到得今日,方才知晓身边还有此等景色。”
张玄子笑道:“幸亏贤兄弟今日才得知,否则这满谷飞禽走兽,只怕早已死绝。如此,今日我等也不用来了。”
众人大笑,这数人,皆是卢植门下出类拔萃者。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月余来,众人朝夕相处,对彼此已经颇为熟悉。刘备刘恪一身好箭术,从小就上山狩猎之事,他们也已知晓。
今天卢植休课,公孙瓒却是个闲不住的,便提议出来游玩,众人皆是少年,正是精力充沛的年纪,便纷纷附和。卢敏闻得,也是大为心动,便引众人到了此处。
众人牵了马,到了一块高地,上面不知何人筑了个小亭子,这小亭子建得极妙,下面是一股清泉在此洄漩了个弯,又正当风口,山风一吹,水气漫漫,扑面而来,众人一进亭子,便觉得一身燥热消散不见,不由大喜。纷纷称赞真是个歇脚的好地方。
众人取出酒食,围坐一团,开始说笑,好不热闹。刘备却看着亭外的流水陷入了深思。卢植不是个好相与的,从第一次见到卢植他心中便清楚了。刘备本欲想表现表现,给老师留下个深刻印象好抱大腿,可面对卢植那双深邃的眼眸,他却毫无自信,他怕弄巧成拙。有时候他就想,是不是先贤书读多了便真的能有大智慧,可以堪破人心?
师生相处月余,刘备很老实的默默观察着。现在他可以确定,卢植压根就没想当一个好老师,他该教的都教,但你们爱学不学,他完全不管。可能卢植觉得学生多半都是来打酱油的,那就随意好了。怪不得史上卢植的弟子除了公孙瓒和自己,没有一个闻名的。而公孙伯珪和自己偏偏还是两个未来的大军阀,这才得以在史书上记下一笔。史书上公孙瓒带着刘备擎苍引黄吃喝玩乐的,只怕与卢植的教学态度也不无关系。
刘备又想到史书上说卢植常怀济世志,布衣时便上书大将军,然后州郡屡辟不就,到朝廷征为博士时才出仕。然后好像一直在搞学术研究,编写《尚书章句》和《三礼解诂》,当时朝廷正《五经》文字时,卢植上书也想参加,皇帝没同意,结果庐江蛮反了,因为卢植之前在九江平过一次叛,于是又任他为庐江太守,让他平叛去了。
叛乱结束后,卢植回朝廷当议郎,后来又帮蔡邕等人在东观编修《汉记》,没干多久,皇帝说这事不太急,以非急务转卢植为侍中,尚书。然后在金商门奏对时上疏言政事,结果碰了一鼻子灰……
再然后就是黄巾之乱,被选为三大主帅之一平叛……经过综合分析,刘备认为自己的便宜老师卢植,他可能志在中枢,想走清流而后社稷重臣的路,这样又能搞学术又能实现自己的匡扶天下的大志。从他积极的注书编书,然后在上疏中针对当时的政治衰弱而提出的具体解决方案中便可证明。可是朝廷却偏偏拧着来,要往另外一个方向培养他,想让他成为地方能吏或名将。两任太守,三次平叛便是佐证。
怪不得卢植在庐江即使干得不错,史书也只是说他弘大体。原来是卢植不太愿意干这差事,可是恩师啊,你一个经学博士,大汉学霸,四府是怎么发现你有武略的啊?难道长得高的人便很能打?(卢植身高八尺二,换算成现代则是一米八八点六公分)
老师的大腿,不太好抱啊。刘备悠悠叹息。正思考间,身后却传来一个清亮的声音:“五郎,不来饮酒,所思何事?”回头一看,却是卢敏。
刘备看着卢敏,目光不禁一亮,自己肚子里的那点东西直接和卢植说,只怕不妥,卢植给人压力太大,三两下一辨难,自己搞不好便要原形毕露。不过,重新包装一番,走走迂回路线,忽悠下同学,应该还是有效果的。当下笑吟吟的回道:“子达兄,小弟在想着格物。”卢敏延熹三年出生,比刘备刚好大一岁。
“格物?”此话一出,不但是卢敏,其他人也被吸引了。刘备转过身来,笑道:“正是,《礼记-大学》有言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说到后面,竟然是几人同时背诵起来。
诵完之后,众人疑惑道:“五郎欲治《礼记》乎?”卢植五经成就最高的就是三礼和尚书,是以众人有此问。
刘备笑着摇头道:“非也,只是先贤云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须得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愚意以为,格物致知乃大道之基,是以心向往之。”
这个时候,还没有后来的《四书》,《大学》和《中庸》还没有从《礼记》中分列出来,《孟子》和《论语》只是诸子传记,远远没有达到后世的高度。众人一听,不禁愕然。卢敏蹙眉道:“五郎,此言过了罢?《五经》所言,字字珠玑,何独尊此四字?”
刘备避而不答,反问道:“子达兄,何谓格物致知?”
卢敏未开口,旁边公孙瓒便高声道:“何为格物致知?师伯郑康成曰格,来也。物、犹事也。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格,即是来的意思。从汉到唐,从郑玄到孔颖达,基本上都这么解释。这样解释挺唯心的,大概意思就是人要行善事,然后善物就来了。
公孙瓒说罢便和众人一起看向刘备。刘备一脸严肃,沉声道:“不然,吾意以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天下万物皆有其理,故名之为道。穷其理而后足以致知,不穷不以致也。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如日月之盈昃,如四时之变幻,如火之所以热,水之所以寒。穷其理,而后致知。格物致知后,以人心体大道,继而知行合一,方为先贤之本意。诸位以为然否?”
一时间,亭子里面鸦雀无声。大家读《礼记》,多是学习里面的礼制礼仪,关于《大学》这种关于性命天道哲学方面的,只是泛泛一观,哪里有刘备想得这么透彻深入。亭中诸人皆为一时之翘楚,郑玄与刘备之言论,孰优孰劣一听便知。
道理往往都很简单,犹如一层窗户纸般一捅就破,关键是之前没有人这么去认真想。因为格物致知,只有在《礼记-大学》中提及过几句。然后所有的儒家经典中都没有再出现。后世《大学》单列出来后,格物致知才让儒者们争论个不休,成为热点话题。但在此时,则只有郑玄为此作注。史载第一个为格物致知作注的人便是郑康成。一般的儒者,都在治《春秋》,《易》,《诗》,《书》等经,《礼记》分为三部分,而《大学》只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关注度实在是不高。刘备这几句饱含了后世大儒智慧的言吅论一出,对卢敏等人的冲击力可想而知。
此时众人心里那个震惊呐,对刘备的感觉简直就是高山仰止。套用一句无厘头的话就是“我对你的敬仰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有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我们还混混沌沌,这家伙便居然想着要研究天下万物之至理,想着要以人心体大道。这等雄心壮志,他们自认是望尘莫及。
卢敏更是激动,他家学渊源,比其他人更加清楚刘备这寥寥几句,将在儒学上产生何等的影响。两汉的经学家们为诸经作注,章句繁琐不知其数,然在学术上几乎是未能脱前人之窠臼。甚少有如刘备今日之语一般能让人耳目一新者。十步之泽,必有芳草啊。想不到刘家子还有此等慧根,回家后定要和大人好好分说。
公孙瓒也是一脸钦佩,他素来与刘备亲近,除了性格融洽外,与身世处境相类同也有关。刘备是幼年丧父,而他是家中庶子,素来不得父亲怜爱,是以才与刘备惺惺相惜。今日听了刘备所言,不由暗想:自己得多努力了,五郎年幼丧父却依然敏慧好学,我又有甚资格自怨自艾?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丈夫生于世,当建不世功业才是,纠结于过往,没的让人小瞧了去。自此,公孙瓒心中积累多年之戾气竟渐渐消散。
张玄子和徐子平对视一眼,心道真乃妖孽啊。刘备见众人沉默不语,心中忐忑,不由笑道:“小弟胡乱琢磨,一家之言。诸位兄长可别当真。”难道我记错了,这个时候已经有人提出过这个观点了?可别玩脱了啊!
卢敏回过神来,出声笑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尼宣公此言诚不欺我。五郎大才,我等不如也。”众人纷纷抚掌称是,刘备苦笑不已的同时,一颗心也终于落了下来。
只有刘恪,懵懵懂懂,见得众人称许自家五哥,不由得在一旁咧嘴憨笑。其实刘备也是捏着一把汗,生怕他们跳起脚来大骂他乱解先贤之语,幸好,效果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