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台湾娱乐1971最新章节!
【票房大战?二】
“老板,今天的《言报》到了没有?”刘成昨天看了那篇揭幕文章后,对平时根本不起眼的《言报》来了兴趣,想看看今天又登了什么。
老板拿起一份报纸,笑道:“早到了,今天写的是王姓歌手勾结贪官,残害无辜市民的。”
“快来一份。”刘成掏钱说。
等他付了钱,老板又问:“还要不要来一份其他报纸,这几份都有报道王梓钧的。喏,《大公报》、《明报》、《文汇报》……还有昨天没卖完的《新晚报》。”
“都是他的?看来是个大人物了。”刘成把五六份报纸一股脑的都买了下来,坐在车上慢慢看。
首先是《言报》上的文章,今天报道的内容更加令人发指,而且说王姓歌手勾结贪官。不过措辞非常隐晦,关键时候都用的疑问词或不确定语气,这样在打官司的时候,报社可以把自己抽出来。
现在香港的黑社会非常猖獗,作为普通市民的刘成对黑道人物也是非常的痛恨,连带着也恨上了这位“王姓歌手”。
刘成翻开《明报》,头版头条是《喋血孤城登陆香江,两成票房赈济雨灾》。头版上还配有大幅照片,是《喋血孤城》的一副剧照,王梓钧和邓光荣饰演的国军将士正衣着破烂、浑身硝烟血汗与日军拼杀。
这篇报道让刘成颇为惊讶,要知道《明报》的头版可都是要闻,娱乐电影版在后面。
文章简要介绍了一下影片,又说该片在台湾的票房已经达到了1800多万新台币,按照香港比台湾票房稍高的惯例(比如去年李小龙的《唐山大兄》香港票房300港币,折合新台币1800万元,而台湾票房只有1100万元。不过由于台湾的经济飞速发展和人口基数,一两年之内就会超过香港票房),《喋血孤城》在香港的票房至少有350万港币,两成票房就意味着将会捐献70万港币出来。这是个很了不起的数字,要知道,去年香港票房第十位《淘气姑娘》才94万港元,第九、第八位票房才102万港元。
文章又分析了王氏在香港的票房只能分到五成五,也就是说,最后王梓钧只能拿到香港票房的三成五。文章评论道:“王梓钧作为一个台湾人,毅然拿出两成票房捐献香港雨灾,这种精神和为人是值得钦佩的。我们知道,王梓钧不仅是一个歌手、一个商人、一个导演,更是著名的爱国青年,去年在保钓游行中被日本人枪击报复,抢救一天一夜(台当局的宣传之语)之事历历在目。而近日,有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为了增加销量,蓄意影射、讽刺,更有香港地下势力撑腰,其心可诛……”
《明报》的文章可信度可比《言报》高多了,刘成现在心里的天平有些摇摆不定了,不知道哪一篇才是真的。看了一下文章的署名,居然是金庸、倪匡联名。
接着刘成又翻看了其他几份报纸,《大公报》和《文汇报》有些不偏不倚的味道,不过字里行间有一股酸味,都是在讽刺国民党的。这两家都是中共在香港办的左派报纸,有这种反应很正常。
倒是亦舒写的影评有些看头:“……昨晚看了两部难得一见的影片,一部是邵氏出品的大戏《十四女英豪》,一部是台湾王氏的《喋血孤城》。两部电影都是以宣扬民族精神的爱国影片,不同的是,一个发生在宋朝,一个发生在民国。
《十四女英豪》里星光熠熠,众女星的出场给影片增加了不少观众,其场面也是港片中少有的宏大,不愧是耗资400万港币的大制作。其中人桥飞渡、水淹后军的场面更是堪称经典。不过就剧情来看,《十四女英豪》没有任何出彩的地方,说得更苛刻些,它有好几处不堪推敲的地方。这更像是搬上大荧幕的一部演义小说……
而《喋血孤城》呢?极度的贴近历史的真实性,里面的场景全是实拍,所以看起来更加壮阔。听说导演为了营造出那种硝烟炮火的战争气氛,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与一群退伍老兵在深山中用真炸药研究爆炸效果,甚至因此受伤。我们可以看到,导演的良苦用心最后得逞了,昨晚我坐在电影院里,就好像真的置身于三十年前的常德战场,随着剧情地走向或悲或喜或是愤怒……”
看到这里,刘成更迷糊了,不知道王梓钧到底是好是坏。不过听亦舒所说,这两部电影倒是不错,可以抽空去看看。特别是《喋血孤城》,自己看一场电影,两成的门票都可以捐献给灾民,何乐而不为?
再翻开后面的版面,却是王梓钧的律师发表的公告:要求《言报》停止对王梓钧的影射、讽刺,并对王梓钧公开道歉,否则三天后将会起诉该家报纸。
刘成一看,觉得有好戏上演了,明天继续关注。
……
王梓钧在酒店里,看着《大公报》和《文汇报》的报道,惊出了一身冷汗。幸好那天林振发还没来得及把黑材料投到这两家去,否则以他们的大陆背景,指不定还比《言报》报道得更加歪曲。
林振发也是不知道这两家报纸是大陆的,否则他早就投去了。
不过王梓钧的担忧其实是多余的,《大公报》和《文汇报》虽然是中共在香港的宣传阵地,但他们想要在此立足,一些基本的规则还是要遵守的。就在二十年前,由于《大公报》、《文汇报》、《新晚报》为大陆大肆鼓吹,结果造成三报相继被英港政府查封,总编被抓,在此情况下,中共不得不改变策略,换一些比较柔和的总编过来负责。
此时这两家报纸的老总都是为人正直开明的真正报人。其中《文汇报》的总编金尧如是中共在香港统战和宣传工作的负责人之一,但他的报道原则却是公正、真实,对台湾的报道亦是如此。后来金老总在文.革期间被抓回大陆,运动结束后才出狱复职。直到八十年代末那场运动(大家知道的),金尧如听闻之后,在文汇报社论中写了四个字:痛心疾首。继而主动退党,远走美国。
金庸和邵逸夫是有交情的,所以《明报》夹在中间,对两部电影的报道很客观。不过其他报纸就没那么淡定了,除了《明报》外,为王梓钧叫好的文章都是收了钱的,而且顺带还挖苦了邵大亨的吝啬。说他旗下的无线台虽然号召明星义演,筹款900万,但那都是市民和演员的,他自己出的几万块钱跟其财产、地位根本不相称,反而还不如王梓钧这个外地人。
而且,这个吝啬鬼的电影场场爆满,却一毛不拔,王梓钧的电影被他打压后,平均上座率只有五成,却依旧拿出了两成的票房捐款,高下立判。
而另一些跟邵氏有关系的报纸,则有意无意地拿《言报》中的论调,和《喋血孤城》中赤lu裸的血腥说事,对王梓钧大加抨击,极尽挖苦之能事。
一时之间,香港市民对这批王、批邵、批《言报》的三种论调给搞得头昏脑胀,到底哪一家说的是真的?
更有仇富的人认为,不管是王梓钧还是邵逸夫,反正有钱人没一个好的,狗咬狗活该
管伟华今天去联系筹备邓丽君的歌友会去了,邓丽君看着各种报纸皱起了眉头。王梓钧的为人她还是很相信的,她还记得去年初夏,歌唱比赛中那个歌唱技巧有些青涩的阳光少年。说他是无恶不错的恶棍,这怎么可能?
拿起报纸,邓丽君来到王梓钧房间里,见他正一边抽烟,一边写着东西。走过去一看,却是在给一些新歌谱曲。
“你还有空写歌?”邓丽君哭笑不得,她本来还想过来安慰王梓钧的,结果这人根本没当回事。
王梓钧笑道:“我在准备发今年的新唱片。”
“哦,是吗?准备什么时候发售?”邓丽君问。
“就在这个月。”王梓钧道。
“不会吧,你才开始写歌,根本就来不及。”邓丽君说道。
“谁说来不及?录歌这个星期做完,再用一个星期灌唱片连带做宣传。”王梓钧说。
邓丽君担忧道:“但是现在外面的传言……”
王梓钧笑着说:“我着急着发唱片,就是因为这个。在香港,我始终不如本地人,就连金庸、倪匡,也只能站在中间立场,骂骂《言报》而已。我想要在这场骂战中取胜,就只能剑走偏锋了。”
邓丽君听得半懂不懂,也不好意思再问,只把目光投向王梓钧所写的新歌。
“粤语歌?”邓丽君惊讶道。
王梓钧道:“是啊,那天在飞机上,管先生不是说现在香港乐坛很乱吗?那就由我来帮忙梳理一下。”
“听粤语歌的都是底层市民和本地土著,这些人舍得花钱买唱片的很少啊,他们都是听电台的。”邓丽君担忧道。
王梓钧摇头道:“无论是英文歌还是国语歌,这些人虽然舍得花钱,但基数始终不如底层的粤语听众。粤语歌迷不是舍不得花钱,而是没有几张值得他们花掉自己血汗钱的唱片。而且一种音乐的流行,或是自上而下,或是自下而上,下里巴人也可以变成阳春白雪的。”
“叮铃铃……”
王梓钧接起电话,是香港伟青出版社打来的:“王先生,《搜神记》昨晚已经排版完毕,现在已经在印刷了。”
是 由】.
【票房大战?二】
“老板,今天的《言报》到了没有?”刘成昨天看了那篇揭幕文章后,对平时根本不起眼的《言报》来了兴趣,想看看今天又登了什么。
老板拿起一份报纸,笑道:“早到了,今天写的是王姓歌手勾结贪官,残害无辜市民的。”
“快来一份。”刘成掏钱说。
等他付了钱,老板又问:“还要不要来一份其他报纸,这几份都有报道王梓钧的。喏,《大公报》、《明报》、《文汇报》……还有昨天没卖完的《新晚报》。”
“都是他的?看来是个大人物了。”刘成把五六份报纸一股脑的都买了下来,坐在车上慢慢看。
首先是《言报》上的文章,今天报道的内容更加令人发指,而且说王姓歌手勾结贪官。不过措辞非常隐晦,关键时候都用的疑问词或不确定语气,这样在打官司的时候,报社可以把自己抽出来。
现在香港的黑社会非常猖獗,作为普通市民的刘成对黑道人物也是非常的痛恨,连带着也恨上了这位“王姓歌手”。
刘成翻开《明报》,头版头条是《喋血孤城登陆香江,两成票房赈济雨灾》。头版上还配有大幅照片,是《喋血孤城》的一副剧照,王梓钧和邓光荣饰演的国军将士正衣着破烂、浑身硝烟血汗与日军拼杀。
这篇报道让刘成颇为惊讶,要知道《明报》的头版可都是要闻,娱乐电影版在后面。
文章简要介绍了一下影片,又说该片在台湾的票房已经达到了1800多万新台币,按照香港比台湾票房稍高的惯例(比如去年李小龙的《唐山大兄》香港票房300港币,折合新台币1800万元,而台湾票房只有1100万元。不过由于台湾的经济飞速发展和人口基数,一两年之内就会超过香港票房),《喋血孤城》在香港的票房至少有350万港币,两成票房就意味着将会捐献70万港币出来。这是个很了不起的数字,要知道,去年香港票房第十位《淘气姑娘》才94万港元,第九、第八位票房才102万港元。
文章又分析了王氏在香港的票房只能分到五成五,也就是说,最后王梓钧只能拿到香港票房的三成五。文章评论道:“王梓钧作为一个台湾人,毅然拿出两成票房捐献香港雨灾,这种精神和为人是值得钦佩的。我们知道,王梓钧不仅是一个歌手、一个商人、一个导演,更是著名的爱国青年,去年在保钓游行中被日本人枪击报复,抢救一天一夜(台当局的宣传之语)之事历历在目。而近日,有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为了增加销量,蓄意影射、讽刺,更有香港地下势力撑腰,其心可诛……”
《明报》的文章可信度可比《言报》高多了,刘成现在心里的天平有些摇摆不定了,不知道哪一篇才是真的。看了一下文章的署名,居然是金庸、倪匡联名。
接着刘成又翻看了其他几份报纸,《大公报》和《文汇报》有些不偏不倚的味道,不过字里行间有一股酸味,都是在讽刺国民党的。这两家都是中共在香港办的左派报纸,有这种反应很正常。
倒是亦舒写的影评有些看头:“……昨晚看了两部难得一见的影片,一部是邵氏出品的大戏《十四女英豪》,一部是台湾王氏的《喋血孤城》。两部电影都是以宣扬民族精神的爱国影片,不同的是,一个发生在宋朝,一个发生在民国。
《十四女英豪》里星光熠熠,众女星的出场给影片增加了不少观众,其场面也是港片中少有的宏大,不愧是耗资400万港币的大制作。其中人桥飞渡、水淹后军的场面更是堪称经典。不过就剧情来看,《十四女英豪》没有任何出彩的地方,说得更苛刻些,它有好几处不堪推敲的地方。这更像是搬上大荧幕的一部演义小说……
而《喋血孤城》呢?极度的贴近历史的真实性,里面的场景全是实拍,所以看起来更加壮阔。听说导演为了营造出那种硝烟炮火的战争气氛,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与一群退伍老兵在深山中用真炸药研究爆炸效果,甚至因此受伤。我们可以看到,导演的良苦用心最后得逞了,昨晚我坐在电影院里,就好像真的置身于三十年前的常德战场,随着剧情地走向或悲或喜或是愤怒……”
看到这里,刘成更迷糊了,不知道王梓钧到底是好是坏。不过听亦舒所说,这两部电影倒是不错,可以抽空去看看。特别是《喋血孤城》,自己看一场电影,两成的门票都可以捐献给灾民,何乐而不为?
再翻开后面的版面,却是王梓钧的律师发表的公告:要求《言报》停止对王梓钧的影射、讽刺,并对王梓钧公开道歉,否则三天后将会起诉该家报纸。
刘成一看,觉得有好戏上演了,明天继续关注。
……
王梓钧在酒店里,看着《大公报》和《文汇报》的报道,惊出了一身冷汗。幸好那天林振发还没来得及把黑材料投到这两家去,否则以他们的大陆背景,指不定还比《言报》报道得更加歪曲。
林振发也是不知道这两家报纸是大陆的,否则他早就投去了。
不过王梓钧的担忧其实是多余的,《大公报》和《文汇报》虽然是中共在香港的宣传阵地,但他们想要在此立足,一些基本的规则还是要遵守的。就在二十年前,由于《大公报》、《文汇报》、《新晚报》为大陆大肆鼓吹,结果造成三报相继被英港政府查封,总编被抓,在此情况下,中共不得不改变策略,换一些比较柔和的总编过来负责。
此时这两家报纸的老总都是为人正直开明的真正报人。其中《文汇报》的总编金尧如是中共在香港统战和宣传工作的负责人之一,但他的报道原则却是公正、真实,对台湾的报道亦是如此。后来金老总在文.革期间被抓回大陆,运动结束后才出狱复职。直到八十年代末那场运动(大家知道的),金尧如听闻之后,在文汇报社论中写了四个字:痛心疾首。继而主动退党,远走美国。
金庸和邵逸夫是有交情的,所以《明报》夹在中间,对两部电影的报道很客观。不过其他报纸就没那么淡定了,除了《明报》外,为王梓钧叫好的文章都是收了钱的,而且顺带还挖苦了邵大亨的吝啬。说他旗下的无线台虽然号召明星义演,筹款900万,但那都是市民和演员的,他自己出的几万块钱跟其财产、地位根本不相称,反而还不如王梓钧这个外地人。
而且,这个吝啬鬼的电影场场爆满,却一毛不拔,王梓钧的电影被他打压后,平均上座率只有五成,却依旧拿出了两成的票房捐款,高下立判。
而另一些跟邵氏有关系的报纸,则有意无意地拿《言报》中的论调,和《喋血孤城》中赤lu裸的血腥说事,对王梓钧大加抨击,极尽挖苦之能事。
一时之间,香港市民对这批王、批邵、批《言报》的三种论调给搞得头昏脑胀,到底哪一家说的是真的?
更有仇富的人认为,不管是王梓钧还是邵逸夫,反正有钱人没一个好的,狗咬狗活该
管伟华今天去联系筹备邓丽君的歌友会去了,邓丽君看着各种报纸皱起了眉头。王梓钧的为人她还是很相信的,她还记得去年初夏,歌唱比赛中那个歌唱技巧有些青涩的阳光少年。说他是无恶不错的恶棍,这怎么可能?
拿起报纸,邓丽君来到王梓钧房间里,见他正一边抽烟,一边写着东西。走过去一看,却是在给一些新歌谱曲。
“你还有空写歌?”邓丽君哭笑不得,她本来还想过来安慰王梓钧的,结果这人根本没当回事。
王梓钧笑道:“我在准备发今年的新唱片。”
“哦,是吗?准备什么时候发售?”邓丽君问。
“就在这个月。”王梓钧道。
“不会吧,你才开始写歌,根本就来不及。”邓丽君说道。
“谁说来不及?录歌这个星期做完,再用一个星期灌唱片连带做宣传。”王梓钧说。
邓丽君担忧道:“但是现在外面的传言……”
王梓钧笑着说:“我着急着发唱片,就是因为这个。在香港,我始终不如本地人,就连金庸、倪匡,也只能站在中间立场,骂骂《言报》而已。我想要在这场骂战中取胜,就只能剑走偏锋了。”
邓丽君听得半懂不懂,也不好意思再问,只把目光投向王梓钧所写的新歌。
“粤语歌?”邓丽君惊讶道。
王梓钧道:“是啊,那天在飞机上,管先生不是说现在香港乐坛很乱吗?那就由我来帮忙梳理一下。”
“听粤语歌的都是底层市民和本地土著,这些人舍得花钱买唱片的很少啊,他们都是听电台的。”邓丽君担忧道。
王梓钧摇头道:“无论是英文歌还是国语歌,这些人虽然舍得花钱,但基数始终不如底层的粤语听众。粤语歌迷不是舍不得花钱,而是没有几张值得他们花掉自己血汗钱的唱片。而且一种音乐的流行,或是自上而下,或是自下而上,下里巴人也可以变成阳春白雪的。”
“叮铃铃……”
王梓钧接起电话,是香港伟青出版社打来的:“王先生,《搜神记》昨晚已经排版完毕,现在已经在印刷了。”
是 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