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七章 有心人的过分解读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梦幻初唐最新章节!
蒲州是重镇,帝王多有巡幸,自然这里不会少了别宫.就在蒲州不远就有一个始建于北周的宫殿.
其实,初始北周在那里修建的是一座小城,初名晋城,后世的晋城名字就是打这里来的.小城修建在黄河以西的一个绝壁上,三面悬崖东临黄河,面朝蒲津关.
在小城晋城登高可以远望太华、中条二山,俯视黄、洛、渭三河,花木茂盛,四时如春,后遂改名长春宫。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增建殿宇,宫址占地扩至三百余亩,这时候就成了真正的皇家别宫了.
大诗人写过一首诗,题郑县亭子,写的就是他到长春宫时写的,
郑县亭子涧之滨,户牖凭高发兴新。云断岳莲临大路,天晴宫柳暗长春。巢边野雀群欺燕,花底山蜂远趁人。更欲题诗满青竹,晚来幽独恐伤神。
长春宫对面的蒲津关就是后世黄河铁牛出土的地方,在长春宫和蒲津关之间的黄河上架有浮桥,因为唐初横索列舰以渡河,索断舰破,故而到了唐开元十九年,于蒲津两岸开东西门,各造铁牛四,以维浮梁.
蒲津关是蒲州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个关隘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入关中,出关中多数时候是走的这里.
刘邦当年平定河内也就是中原一带的时候就是走这里出的关中,等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出河东的时候也是走的这里,要不是这里的守将朝邑法曹靳孝谟献城投降,李渊父子还没那么快打到长安称帝的.
李渊父子在这里渡河的时候,就驻扎在此,然后夺取的长安.武德二年的时候在这里置陕东道大行台.那时候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就镇守此地,大唐建立的班底军队河东军全归李世民指挥,这也是李世民可以成功发动玄武门政变,还平稳当上皇帝的原因.
什么时候都是有军权才能有话语权.
平定中原的时候多数时候李世民也是驻守在这里,后来平定洛阳那片后李世民才把行台移到了洛阳.在那之后凡是当同州刺史的多兼任长春宫使。
前几年王珪因为泄露禁中密语被贬为同州刺史的时候同样兼任长春宫使.
李世民已经在长春宫待过很长时间,王珪又当过这里的宫使,不管是李世民这个皇帝,还是王珪这个礼部尚书既然到了这附近了自然要故地重游一下.
然后接待的问题就比较麻烦了,长春宫别看和蒲津关只是一河之隔,但二者却不归同一州管,长春宫是归于同州的,哪怕它距离蒲州就那么近在咫尺,但隔着河它就是同州管的,而河之东的蒲津关就是蒲州管的.
李世民以及随行那么多人虽然下榻在蒲州,但他巡幸长春宫的时候却理应由同州那边的官员接待,蒲州这边刺史刚刚被免,大小官员们想献殷勤讨好皇帝,可于情于理都没理由跟过去的,后边想想万一又和前刺史一样拍马屁拍到马腿上了岂不是更悲剧?这么一想也没那心气敢跟过去到同州地界和人家争一下了.
好在李世民去长春宫巡幸的时候,一帮子公主们却没跟去,也算是给了蒲州官员们一个讨好皇家的机会.
蒲州这一片可以说随处都是文化,随处都是故事,尤其对武元庆这个穿越的后世人来说.
不说这里周边处处都是古战场,随处能看到战争留下的痕迹,就说这里的人文也是多的很的.
张生崔莺莺的西厢记故事发生的地点普救寺虽然这时候还没有出现,以后也不一定会出现了,但普救寺门前的那条路,著名的蒲坂,也是和蒲州原名相同的蒲坂路却早就存在的.
其名最早记载见于《史记·秦本纪》:“昭襄王四年,取蒲坂。五年,复与魏蒲坂。”
蒲坂就是蒲州城里的一条路,是一条基本贯穿整个城池的一条坡路,长差不多有十里左右,这条路的起始就是在后来普救寺旁边的峨眉岭上,然后一直经过普救寺门前,在给普救寺当了一段公共道路后,径直往西直下黄河边的蒲津桥,东西两端高差约百余米,蒲州城正位于坡中央的台地上,这也就是蒲州原名蒲坂城的原因.
领着一帮公主逛蒲坂上到峨眉岭的时候,武元庆兴致来了就给公主们讲了一出西厢记.
这里没有寺庙,更没有普救寺不要紧,随便找个理由说是前隋朝时候就烧毁了,正好把普救寺的修建是因为武则天这个没法说的理由挪到隋炀帝老婆萧皇后头上.
讲故事最容易的就是改变一下朝代背景,故事本就是无中生有的东西,变背景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儿.
除了背景变了,其他的一切照旧,反正就讲的故事,又不是真事儿,涉及到的任务都拿杜撰解释就行了.
只是在皇帝刚刚因为修士族志大发雷霆,还硬让人把皇家,外戚排到了一二等,把大世家博陵崔氏给排到了第三等.
接着武元庆这边就讲了一个西厢记,里边的女主人公就姓崔,还是前朝相国的女儿,不得不让人怀疑他是在影射五姓七望里的博陵,清河两家崔氏.
要是里边崔家是正面人物也就罢了,别人估摸不会乱想,可里边崔家人却不是,崔家老夫人言而无信,十足的坏老太婆.
而催老夫人一直想把崔莺莺嫁给的那家又是姓郑,这郑家的整恒也不是个东西,虽然崔莺莺是他的未婚妻,可他不说光明正大的争,却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骗的崔老夫人把崔莺莺嫁给他,结果就在成亲当天,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
真相大白后,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这说不是再影射荥阳郑氏也没人信啊,不然为何偏偏故事里的主人公有两个是五姓七望里边的姓氏,还都是高官,崔家是前相国,崔老夫人又是郑家的女儿,郑恒是崔老夫人的侄儿,他爹是当朝尚书.
武元庆就是心血来潮讲的一个故事,但听在别人耳中意思就值得琢磨玩味了,就他讲完故事后的第二天,李世民都派人从长春宫过河来赏了他根玉如意,却什么缘由都没说.
蒲州是重镇,帝王多有巡幸,自然这里不会少了别宫.就在蒲州不远就有一个始建于北周的宫殿.
其实,初始北周在那里修建的是一座小城,初名晋城,后世的晋城名字就是打这里来的.小城修建在黄河以西的一个绝壁上,三面悬崖东临黄河,面朝蒲津关.
在小城晋城登高可以远望太华、中条二山,俯视黄、洛、渭三河,花木茂盛,四时如春,后遂改名长春宫。隋文帝开皇十三年增建殿宇,宫址占地扩至三百余亩,这时候就成了真正的皇家别宫了.
大诗人写过一首诗,题郑县亭子,写的就是他到长春宫时写的,
郑县亭子涧之滨,户牖凭高发兴新。云断岳莲临大路,天晴宫柳暗长春。巢边野雀群欺燕,花底山蜂远趁人。更欲题诗满青竹,晚来幽独恐伤神。
长春宫对面的蒲津关就是后世黄河铁牛出土的地方,在长春宫和蒲津关之间的黄河上架有浮桥,因为唐初横索列舰以渡河,索断舰破,故而到了唐开元十九年,于蒲津两岸开东西门,各造铁牛四,以维浮梁.
蒲津关是蒲州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个关隘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入关中,出关中多数时候是走的这里.
刘邦当年平定河内也就是中原一带的时候就是走这里出的关中,等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出河东的时候也是走的这里,要不是这里的守将朝邑法曹靳孝谟献城投降,李渊父子还没那么快打到长安称帝的.
李渊父子在这里渡河的时候,就驻扎在此,然后夺取的长安.武德二年的时候在这里置陕东道大行台.那时候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就镇守此地,大唐建立的班底军队河东军全归李世民指挥,这也是李世民可以成功发动玄武门政变,还平稳当上皇帝的原因.
什么时候都是有军权才能有话语权.
平定中原的时候多数时候李世民也是驻守在这里,后来平定洛阳那片后李世民才把行台移到了洛阳.在那之后凡是当同州刺史的多兼任长春宫使。
前几年王珪因为泄露禁中密语被贬为同州刺史的时候同样兼任长春宫使.
李世民已经在长春宫待过很长时间,王珪又当过这里的宫使,不管是李世民这个皇帝,还是王珪这个礼部尚书既然到了这附近了自然要故地重游一下.
然后接待的问题就比较麻烦了,长春宫别看和蒲津关只是一河之隔,但二者却不归同一州管,长春宫是归于同州的,哪怕它距离蒲州就那么近在咫尺,但隔着河它就是同州管的,而河之东的蒲津关就是蒲州管的.
李世民以及随行那么多人虽然下榻在蒲州,但他巡幸长春宫的时候却理应由同州那边的官员接待,蒲州这边刺史刚刚被免,大小官员们想献殷勤讨好皇帝,可于情于理都没理由跟过去的,后边想想万一又和前刺史一样拍马屁拍到马腿上了岂不是更悲剧?这么一想也没那心气敢跟过去到同州地界和人家争一下了.
好在李世民去长春宫巡幸的时候,一帮子公主们却没跟去,也算是给了蒲州官员们一个讨好皇家的机会.
蒲州这一片可以说随处都是文化,随处都是故事,尤其对武元庆这个穿越的后世人来说.
不说这里周边处处都是古战场,随处能看到战争留下的痕迹,就说这里的人文也是多的很的.
张生崔莺莺的西厢记故事发生的地点普救寺虽然这时候还没有出现,以后也不一定会出现了,但普救寺门前的那条路,著名的蒲坂,也是和蒲州原名相同的蒲坂路却早就存在的.
其名最早记载见于《史记·秦本纪》:“昭襄王四年,取蒲坂。五年,复与魏蒲坂。”
蒲坂就是蒲州城里的一条路,是一条基本贯穿整个城池的一条坡路,长差不多有十里左右,这条路的起始就是在后来普救寺旁边的峨眉岭上,然后一直经过普救寺门前,在给普救寺当了一段公共道路后,径直往西直下黄河边的蒲津桥,东西两端高差约百余米,蒲州城正位于坡中央的台地上,这也就是蒲州原名蒲坂城的原因.
领着一帮公主逛蒲坂上到峨眉岭的时候,武元庆兴致来了就给公主们讲了一出西厢记.
这里没有寺庙,更没有普救寺不要紧,随便找个理由说是前隋朝时候就烧毁了,正好把普救寺的修建是因为武则天这个没法说的理由挪到隋炀帝老婆萧皇后头上.
讲故事最容易的就是改变一下朝代背景,故事本就是无中生有的东西,变背景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儿.
除了背景变了,其他的一切照旧,反正就讲的故事,又不是真事儿,涉及到的任务都拿杜撰解释就行了.
只是在皇帝刚刚因为修士族志大发雷霆,还硬让人把皇家,外戚排到了一二等,把大世家博陵崔氏给排到了第三等.
接着武元庆这边就讲了一个西厢记,里边的女主人公就姓崔,还是前朝相国的女儿,不得不让人怀疑他是在影射五姓七望里的博陵,清河两家崔氏.
要是里边崔家是正面人物也就罢了,别人估摸不会乱想,可里边崔家人却不是,崔家老夫人言而无信,十足的坏老太婆.
而催老夫人一直想把崔莺莺嫁给的那家又是姓郑,这郑家的整恒也不是个东西,虽然崔莺莺是他的未婚妻,可他不说光明正大的争,却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骗的崔老夫人把崔莺莺嫁给他,结果就在成亲当天,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
真相大白后,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这说不是再影射荥阳郑氏也没人信啊,不然为何偏偏故事里的主人公有两个是五姓七望里边的姓氏,还都是高官,崔家是前相国,崔老夫人又是郑家的女儿,郑恒是崔老夫人的侄儿,他爹是当朝尚书.
武元庆就是心血来潮讲的一个故事,但听在别人耳中意思就值得琢磨玩味了,就他讲完故事后的第二天,李世民都派人从长春宫过河来赏了他根玉如意,却什么缘由都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