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红楼之甄费奋起最新章节!
京城和苏州气候差异很大,已经脱下了大毛衣裳,开始穿夹袄的一群人,在进入通州的时候,就不由自主的都又加了一件大氅,在这样的天气中坐着车,一路往城里走的甄回,第一时间想的就是,他老爹其实还是很辛苦的,想想吧,如今可是三月底,四月初了,这京城还是这么冷,那么二月份呢?岂不是更加冷?在那样的天气里参加考试,特别是会试要求只能穿单衣进考场,这样虐身虐心的考试,能没有因为冻病了,感冒发烧了被抬出来,那绝对是要靠自身运气外加毅力才能做到的,不然只怕冷的手发抖,卷子都没法子写完。更不用说还考了相对不错的成绩了,这果然不简单,不容易呢。
想想现代人都说,什么考上大学就是古代的进士什么的,如今想想,甄回觉得,那简直就是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不说别的,单单说这时候的录取率,三年才出三百个,也就是一年只有一百人中选,这就能把现代高考比的直接退到犄角旮旯里去了,想想现代那种几乎遍布全国所有城市的大学,甚至一个城市十来个学校,哪怕一个学校只有两千人,你觉得这么多学校,一年能有多少学生入学?数量可不一定能代替质量的。更不用说这考试之后的待遇问题了,人家那是直接就有当官的资格,最起码就是个县级干部,还是县长加县委书记的那种。现代呢,那是毕业就失业,说起来都是泪啊,就是甄回这个没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他们家乡也有考进大学,一心想着走出大山,好好拼搏,当个城里人的同龄人,可是结果是什么?一个月辛苦下来,还不够买一个平米的。
细细的算计起来,或者这所谓的进士,那简直就是和现代的博士生一样的级别了了,就是这样,他也不能说这博士就能和这个时代的进士的待遇比,毕竟官啊,作为官本位国家的人来说,吸引力实在是太大太大了。这一点看看那每年前赴后继的公务员考试就知道一二了,这所谓的公务员,在这个时代,那就和衙门里的书吏没什么区别。
想到这里,甄回也忍不住砸吧了一下嘴,这年头,官和吏等级分明的比现代更可怕,这就是一个权力巅峰的时代呢,而自己呢,那实打实的官二代,那就是特权阶层。怎么越想就越美呢,比现代的官二代更得瑟。
在甄回的胡思乱想中,马车终于穿过了城门,进入了京城城墙之内,这个时候的京城,分布和讲究,中间那是属于皇城,是皇宫的所在,围绕着皇宫的,是各部的衙门,还有一些属于公共场所的地方,比如贡院,国子监什么的。这也就是所谓的内城了。
出了内城,整个城池中的人们又分四个部分,东南西北,按照身份等级分割的很是清楚,东贵西贱,北富南贫,解释一下就是东面那都是勋贵以及各个高品级大臣的府邸,像是林家,那就在东面,因为他们家是侯爵,还是开国的时候御赐的宅邸。很是不凡,还靠近内城。所以说,住什么地方其实也很体现身份的,别以为京城是那么容易住进来的。
西面则是一些下九流的地盘,像是一些花街柳巷,戏曲院子,商贩,小店,大多都在这一代,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诡异的情况,东面那基本都是安静的大宅门,就是街道也不多,因为每一家占地都非常的大,几乎把地盘都分割成了一个个的小堡垒。而西面呢,则是最最热闹的地方,商业繁荣,人流如织。
北面那是有钱人的地盘,那里住着的多半是皇商或者是大商家,当然还有一些官员,这些官员多半是住东面不够资格,或者是后来才进入京城,成为京官的四品一下的那些中等以下的官员,倒不是这些官员愿意和这些商户们挤在一起,清流和商户不对盘那是天然的,就是心里再爱财,为了名声,也要矜持一些。
而能造成这样很不符合这双方对持状态的诡异情况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因为这里的宅子大,虽然比不得东面那些大宅门,可是这里同样有四进,五进的宅可以买到,这才是关键,毕竟官宦人家对于住宅什么的还是很讲究的,太过寒酸可不成。当然,为了脸面,为了区分他们和那些商户的不一样,他们很谨慎的和商户几乎是默契一般的平分了北面的地盘,东北那接近东面贵人的部分成为了这些官员的宅邸范围,而西北,靠近商业繁华地区的则是商户们的最爱。
至于南面,那几乎就是贫民或者说是平民的地盘了,这里宅子相对就小了,一般都不会超过三进,最最靠近城墙的,还接近西面的,整个城池的西南角落里,那些更是简单的像是贫民窟,虽然不至于难看到像是茅草屋子,可是也多半都是些最最简陋的木板房子,是整个城池中最最底层的存在。只是在这一片南面,也不全是平民,还是有官员的,或者说是各部任职的底层官吏的存在,不过他们多半把宅子放在东南面,和那些北面的人理由一样,谁让这里接近东贵的地盘呢,好歹也算是沾了一些贵气了。
如今甄回这一家子要去的地方,那就是东南面,在那里,甄老爷已经买下了一处三进的宅子,或者说是两处,接连在一起的三进宅子,合成了一个宅子,虽然如此一来,没有那些什么四进,五进的房子看着整齐,可是甄回倒是明白他老爹的心思,那就是个有些书生意气的人,他情愿和干净的平民们在一起,也不想和那些他认为俗气的商户有太多的纠葛,更不用说那里还有皇商。
皇商这一个商户中特有的阶层是这个时代最奇怪的阶层,最起码甄回是这么想的,他以前的历史学的不算是太好,可是该知道的也算是知道,怎么就不知道这古代皇商居然还能这么吊?他能知道的唯一的皇商,也许就是什么胡雪岩了,那个红顶商人,这还是靠着电视剧知道的,而这个什么红顶商人的结局,好像也不怎么好,反正就是悲剧的存在,就这样的人家,还值得自傲?他真心不明白他们都是怎么想的,一个个的,就是自觉高上一等,好像沾了一个‘皇‘字,就可以不可一世了。
在甄回眼里也好,在其他人心里也罢,说白了再怎么说,他们依然不属于官宦阶层的人物,依然是个商户,这样尴尬的身份,也不知道他们到底有什么可自得的。也许是自卑,也许是没有自知之明,反正这些皇商们大多都有些骄纵或者说有些人不清楚身份,总喜欢用一些自己的关系,和那些四品以上的人家攀交情,鄙视下层的官吏,也不去想想,他说道底,依然是商户,士农工商,最底层的身份。就是寻常衙门中最底层的书吏,说白了也比他们高贵些。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多数的官员,对于皇商都没有什么好感,下意识的和他们撇干净关系,甄老爷也是这些人中的一个,觉得这些能出入官宦人家的皇商,居然能以官宦人家自居,是玷污了整个士人阶层的人,连和他们住的近些都不愿意,情愿来这平民的地方。
甄老爷从会试考中开始,就已经有了几分把握进入翰林院当庶吉士,也正是因为这样,很早就让跟着的人开始相看房子,准备举家进京生活,只是,京城居,大不易,就是买房子也很难找到合心意的,最后还是林家出手相助,在林家的管家帮忙的情况下,这才买下了这一处还算是合适的宅子。
宅子坐南朝北,这是甄老爷不满意的地方,可是谁让这是东南面呢,面朝皇城,这格局早就定死了,他也没法子。房子的大门开在西面三进的北面,第一进倒座,除了准备给看门的小厮值夜用的屋子和西面一个小院给管家住,其他靠东面的三间被他收拾成了待客的小花厅,第二进则是正堂,用来接待贵客,日常处理事务的地方,以及他的房间(这年头,女主人的屋子,那叫做内宅正房,而男主人在外宅,也有一个正房,这绝对是合理的,也是一夫多妻情况下形成的独特的一家两个正房的布置习惯,没有才奇怪呢,就是一夫一妻,当个摆设,也是需要的,不说别的,那些文人喜欢来个什么秉烛夜谈什么的,就是在这样的屋子里)。左右厢房被布置成客房和书房,这么说吧,整个二进,那就是甄老爷一个人的地盘了。还有最后一进的后罩房一分为二,一半做了厨房,杂物房,还有一半是长随们住的地方。
当然,这一次跟着来的人其实真心不多,住下什么的,实在是简单的很,连着管家在内,服侍的下人,一共也不过是十五个,都是甄家的死契下人或者是世仆,也就是说这才是甄家最贴心的,最铁杆的下人组合。不是孩子们的奶娘,贴身大丫头,就是男人们的贴身小厮,其中三户世仆就占了十个人的名额。按照甄太太的想法,要是人不够用,在京城不是还能找人牙子买人嘛。再不行,还能用活契,比如浆洗婆子什么的,现找的更容易些,比带人来利索多了。
东面的三进,前头的一二进打通了,成了一个大大的四合院,这是他准备的主院,给他们一家子五口人居住,三间两耳的正房,左右各三间的厢房,还有倒座的五间,足够他们一家带着贴身的丫头住了,最后东面的罩房,则是丫头嬷嬷们的住所。说来也是奇怪,这年头,大户人家里服侍的下人,永远都是女人比男人多。
不说这些不着调的,反正在甄回看来,这样收拾出来的宅子,虽然小,可是却很是紧凑,虽然比不得苏州他们老宅宽敞,不过能安置下这么多人,他已经很满意了,跟着老娘,一路走进主院,看着这明显和江南不一样的风格建筑,脑子里第一个念头是:听说现在京城四合院好像上亿了,那自家这宅子放到现代是个什么价格?
甄回啊,你怎么永远都不着调呢,永远第一时间想着的都是银子问题呢!太不上进了。
京城和苏州气候差异很大,已经脱下了大毛衣裳,开始穿夹袄的一群人,在进入通州的时候,就不由自主的都又加了一件大氅,在这样的天气中坐着车,一路往城里走的甄回,第一时间想的就是,他老爹其实还是很辛苦的,想想吧,如今可是三月底,四月初了,这京城还是这么冷,那么二月份呢?岂不是更加冷?在那样的天气里参加考试,特别是会试要求只能穿单衣进考场,这样虐身虐心的考试,能没有因为冻病了,感冒发烧了被抬出来,那绝对是要靠自身运气外加毅力才能做到的,不然只怕冷的手发抖,卷子都没法子写完。更不用说还考了相对不错的成绩了,这果然不简单,不容易呢。
想想现代人都说,什么考上大学就是古代的进士什么的,如今想想,甄回觉得,那简直就是自己给自己脸上贴金,不说别的,单单说这时候的录取率,三年才出三百个,也就是一年只有一百人中选,这就能把现代高考比的直接退到犄角旮旯里去了,想想现代那种几乎遍布全国所有城市的大学,甚至一个城市十来个学校,哪怕一个学校只有两千人,你觉得这么多学校,一年能有多少学生入学?数量可不一定能代替质量的。更不用说这考试之后的待遇问题了,人家那是直接就有当官的资格,最起码就是个县级干部,还是县长加县委书记的那种。现代呢,那是毕业就失业,说起来都是泪啊,就是甄回这个没上过大学的人都知道,他们家乡也有考进大学,一心想着走出大山,好好拼搏,当个城里人的同龄人,可是结果是什么?一个月辛苦下来,还不够买一个平米的。
细细的算计起来,或者这所谓的进士,那简直就是和现代的博士生一样的级别了了,就是这样,他也不能说这博士就能和这个时代的进士的待遇比,毕竟官啊,作为官本位国家的人来说,吸引力实在是太大太大了。这一点看看那每年前赴后继的公务员考试就知道一二了,这所谓的公务员,在这个时代,那就和衙门里的书吏没什么区别。
想到这里,甄回也忍不住砸吧了一下嘴,这年头,官和吏等级分明的比现代更可怕,这就是一个权力巅峰的时代呢,而自己呢,那实打实的官二代,那就是特权阶层。怎么越想就越美呢,比现代的官二代更得瑟。
在甄回的胡思乱想中,马车终于穿过了城门,进入了京城城墙之内,这个时候的京城,分布和讲究,中间那是属于皇城,是皇宫的所在,围绕着皇宫的,是各部的衙门,还有一些属于公共场所的地方,比如贡院,国子监什么的。这也就是所谓的内城了。
出了内城,整个城池中的人们又分四个部分,东南西北,按照身份等级分割的很是清楚,东贵西贱,北富南贫,解释一下就是东面那都是勋贵以及各个高品级大臣的府邸,像是林家,那就在东面,因为他们家是侯爵,还是开国的时候御赐的宅邸。很是不凡,还靠近内城。所以说,住什么地方其实也很体现身份的,别以为京城是那么容易住进来的。
西面则是一些下九流的地盘,像是一些花街柳巷,戏曲院子,商贩,小店,大多都在这一代,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诡异的情况,东面那基本都是安静的大宅门,就是街道也不多,因为每一家占地都非常的大,几乎把地盘都分割成了一个个的小堡垒。而西面呢,则是最最热闹的地方,商业繁荣,人流如织。
北面那是有钱人的地盘,那里住着的多半是皇商或者是大商家,当然还有一些官员,这些官员多半是住东面不够资格,或者是后来才进入京城,成为京官的四品一下的那些中等以下的官员,倒不是这些官员愿意和这些商户们挤在一起,清流和商户不对盘那是天然的,就是心里再爱财,为了名声,也要矜持一些。
而能造成这样很不符合这双方对持状态的诡异情况的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因为这里的宅子大,虽然比不得东面那些大宅门,可是这里同样有四进,五进的宅可以买到,这才是关键,毕竟官宦人家对于住宅什么的还是很讲究的,太过寒酸可不成。当然,为了脸面,为了区分他们和那些商户的不一样,他们很谨慎的和商户几乎是默契一般的平分了北面的地盘,东北那接近东面贵人的部分成为了这些官员的宅邸范围,而西北,靠近商业繁华地区的则是商户们的最爱。
至于南面,那几乎就是贫民或者说是平民的地盘了,这里宅子相对就小了,一般都不会超过三进,最最靠近城墙的,还接近西面的,整个城池的西南角落里,那些更是简单的像是贫民窟,虽然不至于难看到像是茅草屋子,可是也多半都是些最最简陋的木板房子,是整个城池中最最底层的存在。只是在这一片南面,也不全是平民,还是有官员的,或者说是各部任职的底层官吏的存在,不过他们多半把宅子放在东南面,和那些北面的人理由一样,谁让这里接近东贵的地盘呢,好歹也算是沾了一些贵气了。
如今甄回这一家子要去的地方,那就是东南面,在那里,甄老爷已经买下了一处三进的宅子,或者说是两处,接连在一起的三进宅子,合成了一个宅子,虽然如此一来,没有那些什么四进,五进的房子看着整齐,可是甄回倒是明白他老爹的心思,那就是个有些书生意气的人,他情愿和干净的平民们在一起,也不想和那些他认为俗气的商户有太多的纠葛,更不用说那里还有皇商。
皇商这一个商户中特有的阶层是这个时代最奇怪的阶层,最起码甄回是这么想的,他以前的历史学的不算是太好,可是该知道的也算是知道,怎么就不知道这古代皇商居然还能这么吊?他能知道的唯一的皇商,也许就是什么胡雪岩了,那个红顶商人,这还是靠着电视剧知道的,而这个什么红顶商人的结局,好像也不怎么好,反正就是悲剧的存在,就这样的人家,还值得自傲?他真心不明白他们都是怎么想的,一个个的,就是自觉高上一等,好像沾了一个‘皇‘字,就可以不可一世了。
在甄回眼里也好,在其他人心里也罢,说白了再怎么说,他们依然不属于官宦阶层的人物,依然是个商户,这样尴尬的身份,也不知道他们到底有什么可自得的。也许是自卑,也许是没有自知之明,反正这些皇商们大多都有些骄纵或者说有些人不清楚身份,总喜欢用一些自己的关系,和那些四品以上的人家攀交情,鄙视下层的官吏,也不去想想,他说道底,依然是商户,士农工商,最底层的身份。就是寻常衙门中最底层的书吏,说白了也比他们高贵些。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大多数的官员,对于皇商都没有什么好感,下意识的和他们撇干净关系,甄老爷也是这些人中的一个,觉得这些能出入官宦人家的皇商,居然能以官宦人家自居,是玷污了整个士人阶层的人,连和他们住的近些都不愿意,情愿来这平民的地方。
甄老爷从会试考中开始,就已经有了几分把握进入翰林院当庶吉士,也正是因为这样,很早就让跟着的人开始相看房子,准备举家进京生活,只是,京城居,大不易,就是买房子也很难找到合心意的,最后还是林家出手相助,在林家的管家帮忙的情况下,这才买下了这一处还算是合适的宅子。
宅子坐南朝北,这是甄老爷不满意的地方,可是谁让这是东南面呢,面朝皇城,这格局早就定死了,他也没法子。房子的大门开在西面三进的北面,第一进倒座,除了准备给看门的小厮值夜用的屋子和西面一个小院给管家住,其他靠东面的三间被他收拾成了待客的小花厅,第二进则是正堂,用来接待贵客,日常处理事务的地方,以及他的房间(这年头,女主人的屋子,那叫做内宅正房,而男主人在外宅,也有一个正房,这绝对是合理的,也是一夫多妻情况下形成的独特的一家两个正房的布置习惯,没有才奇怪呢,就是一夫一妻,当个摆设,也是需要的,不说别的,那些文人喜欢来个什么秉烛夜谈什么的,就是在这样的屋子里)。左右厢房被布置成客房和书房,这么说吧,整个二进,那就是甄老爷一个人的地盘了。还有最后一进的后罩房一分为二,一半做了厨房,杂物房,还有一半是长随们住的地方。
当然,这一次跟着来的人其实真心不多,住下什么的,实在是简单的很,连着管家在内,服侍的下人,一共也不过是十五个,都是甄家的死契下人或者是世仆,也就是说这才是甄家最贴心的,最铁杆的下人组合。不是孩子们的奶娘,贴身大丫头,就是男人们的贴身小厮,其中三户世仆就占了十个人的名额。按照甄太太的想法,要是人不够用,在京城不是还能找人牙子买人嘛。再不行,还能用活契,比如浆洗婆子什么的,现找的更容易些,比带人来利索多了。
东面的三进,前头的一二进打通了,成了一个大大的四合院,这是他准备的主院,给他们一家子五口人居住,三间两耳的正房,左右各三间的厢房,还有倒座的五间,足够他们一家带着贴身的丫头住了,最后东面的罩房,则是丫头嬷嬷们的住所。说来也是奇怪,这年头,大户人家里服侍的下人,永远都是女人比男人多。
不说这些不着调的,反正在甄回看来,这样收拾出来的宅子,虽然小,可是却很是紧凑,虽然比不得苏州他们老宅宽敞,不过能安置下这么多人,他已经很满意了,跟着老娘,一路走进主院,看着这明显和江南不一样的风格建筑,脑子里第一个念头是:听说现在京城四合院好像上亿了,那自家这宅子放到现代是个什么价格?
甄回啊,你怎么永远都不着调呢,永远第一时间想着的都是银子问题呢!太不上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