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卷第649章【特稿:自我限权的市委书记】下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官声最新章节!
干部提拔,可以吸纳采用个人自荐和领导举荐两种形式。作为整个房山市委市政府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体系中的不可缺失的一个环节。
安在涛又推出了一枚“重磅炸弹”,经过房山市媒体的狂轰乱炸式的宣传报道,虽然这两种干部选拔试点模式仍然还处在基础性的验证筹备阶段,但还是引起了国内舆论的强烈关注。
舆论有褒有弹,当然以褒奖为主。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市委书记敢于进行自我限权的表现,因为无论是“干部公选”,还是今天这番即将推进的“干部自荐”和“领导举荐”及其相关的配套制度,无疑是对于自身权力的自我设限,具有强烈的权力自律意识。
也有人质疑说,安在涛此举又是一场秀。不管是干部公选还是所谓的“自荐或举荐”,都是其作秀和哗众取宠的手段,根本就不可能化为制度现实,与国情不符。更有人言辞激烈地指摘道,“社会文明民主到了今天,竟然有官员试图通过封建王朝时代的‘举孝廉’模式来进行吏治管理,荒诞至极!……”
但更多的人给予安在涛以热烈的掌声,连日来,众多媒体都将一项项充满光环的头衔“封”给了安在涛,什么“改革书记”,什么“史上最牛市委书记”等等。
一个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在较短的时间内,连续频繁出现在国内各大媒体的版面上,引起了强烈的关注和争议,引发了关于干部选拔体制改革的话题讨论风生水起,这种情况非常少见。很显然,安在涛再次纳入了中央高层领导的视野。
4月2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孟继坤在全国组工干部理论研讨会上发表了题为《新时期应充实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增强组工工作活力》的重要讲话,在讲话中,孟继坤以房山市的“干部选拔机制改革”为例说了几分钟,对房山市的改革试点从侧面给予了一定的肯定。
4月3日,房山的安在涛就接到了央视焦点访谈节目组的采访要求。安在涛当然不会拒绝央视的采访,必要的舆论宣传是他巩固改革成果,顺利将改革推进到底的关键保障,他向来非常重视宣传工作。
*********************************
4月7日,央视焦点访谈节目播出了《特别节目:一个自我限权的市委书记》。节目播出当天,安在涛虽然没有让市委办下通知让市里的干部收看节目,但基本上机关上的人员都知道当晚有对安在涛的专访,因而吃过晚饭之后,市里很多干部都自发地把电视频道调到了央视一套。
晚上7点四十,电视画面上出现了房山市的城市街景,而播音员的画外音也同时响起:“这是一个极具有北方地域特征的城市,这座城市,最近已经成为国内最具知名度和新闻效应的城市……一切,都因为这座城市有一个年轻的、改革的、锋锐的市长兼市委书记。他的名字,名叫安在涛。”
“当前,安在涛是东山省内外的风头人物。在知情人眼里。他是一个性格复杂的官员,一个不断尝试着改革而又稍有顾虑的人;他做过媒体记者,文章写得头头是道,理论水平非常之高,却不喜欢被称作学者型官员,而更愿意被称之为实干型干部;他性情平和,却无法容忍下属的错误,曾把人骂得狗血淋头;他有主见,做事雷厉风行,不喜欢废话,厌恶应酬,甚至有点不合群,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简单来说,他是一个有魅力的改革者,一个执著地改变一座北方城市官场习气的市委书记。”
画面转换间,出现了安在涛坐在沙发上的镜头,同时画外音继续响起,“但是,他宣称,自己并不是一个什么改革派激进派,他所做的一切都符合政策规定和制度要求。都经过了充分的论证和稳健探索。”
“虽然安在涛并不以改革派自居,但事实上,他正在力图在某种程度上改变这个地级市乃至这个国家最重要的东西。他改变的是官场生态。”
“他推进干部公选,推进自荐和举荐,强化公共监督,推行政务公开,着手试点公车改革……他提倡干部选拔机制的多样性、多元化,试图将更适合做事的官员提拔起来……从此,起码在形式上,想在这座城市里成为一名官员的人,除了要获得组织部和市委领导的认可外,还要赢得同事和普通百姓的投票……”
“这些举措招来议论纷纷。有人觉得,这是对官场潜规则的恣意挑衅,必然阻力重重;也有人说,这一系列改革,实质上是市委书记对自己权力的限制;有人则把这一切与民主联系在一起。”
……
……
这一期的焦点访谈除了采访安在涛之外,还采访了一些房山市民和官员,总之是正面宣传,对房山市的做法大加褒扬。但舆论总有两面性,总会有一些媒体瞄准机会另辟蹊径炒作自己。
在央视焦点访谈节目播出的第二天,燕京晚报就在要闻版刊发了一则质疑评论,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市委书记的自我限权,靠得住吗?》
“笔者首先担忧的是,安在涛推行的系列改革制度会人走政息。这有两个原因,一是他推行的制度是否有足够的配套性制度跟上。更重要的是,潜规则的惯性力量很大,如果继任者不认同他定的制度,或者一些人为了私利,很容易废掉他定的制度。让潜规则重新盛行。”
“安在涛在房山市推行的制度,无疑是有改革精神的。然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他推行这些制度,却要通过市委书记的身份强硬地进行。也就是说,新制度的制定和推行,仍有人治色彩。改造官场文化,靠个别官员的道德自觉靠不住。”
“房山市的干部和百姓碰上安在涛,固然幸运。可如果安在涛不是限权的书记,而是滥权甚至为自己扩权的书记,情况会怎么样?”
“当然,改革总要有人先行一步,从这个意义上讲,积极改革用人制度并主动自我限权的安在涛,勇气可嘉。但毕竟人们最想看到的,是将权力关进笼子,而不是权力自己钻进笼子。”
……
……
安在涛在房山看到这篇评论的时候,已经是两天以后的事情了。如果不是秘书李平的提醒,他甚至没有注意到有媒体发了这样一篇“唱反调”的稿子,专门针对他。
真TMD强词夺理,偷换概念!在当前的环境下,涉及利益的再次调整分配,不靠强势的权力背景,改革怎么可能推进地下去?如果改革不能推进。制度就只能停留在落后的层面,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更加令人难堪的恶性循环。
安在涛沉吟了一下,稍稍构思,就打开电脑写了一篇反驳性的稿子,题为《靠什么来把权力关进笼子》。
在这篇稿子里,安在涛反问道,“靠什么把权力关进笼子?无非是靠制度。但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执行,还是需要靠人来完成……说来说去,还是要通过人的努力,推进各种制度的改革。逐渐完善制度,才能慢慢形成一个稳固而有力运行的制度体系,让权力在制度的监管下运行。所以,‘将权力关进笼子’的过程就是一个权力自律和自我主导推进引入公共监督、多方制衡的过程,离开了这个过程,‘将权力关进笼子’就是一句空话。”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安在涛在文章的最后言辞锋锐地写道,“多干一件实事胜过纸上洋洋万言,惟愿天下所有为官者、为民者、为学术者,都是实干家而不是空谈家……”
这篇稿子一气呵成非常流畅,千把字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写完,安在涛通过网络把稿子传给了在燕京的刘彦,嘱咐她通过关系将自己的这篇稿子推荐到燕京的大报上去公开发表,实名发表。
这么多年了,这还是安在涛头一次动笔写文章。刘彦在网络的那头读着安在涛以退为进锋芒隐现文采横溢的文章,忍不住微笑了起来,向正扶着大肚子在客厅里走来走去的夏晓雪喊了一声,“晓雪,你快来看看,这家伙写了一篇稿子,让我帮他发表见报呢。”
……
……
在刘彦的操作下,安在涛的稿子很快就在第二天的《经济日报》上发表,署了实名。而出乎安在涛的意料之外,《燕京晚报》似乎是跟他顶上牛了,安在涛的文章一出,该报就立即推出了第二篇“质疑”的稿子,对安在涛文章进行正面回应。
“依靠权力自己钻进笼子的改革难免会受到‘不好推广’、‘难以持续’的质疑。在理想的权力运行机制中,官员的权力不应是可大可小、任凭揉捏的橡皮泥,扩权也好,限权也罢,都不应该由权力主体自己说了算,而应遵循必要的程序……”
安在涛跟《燕京晚报》这位评论员你来我往地“争辩”了好几个稿子,两人的对话和言论观点博弈,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毕竟,一个市委书记安心跟一个媒体评论员撰文平等对话,进行观点碰撞,这在国内还是非常罕见的。
抛开观点和立场不谈。安在涛平和的心态和出众的文采,让多数人赞不绝口。
干部提拔,可以吸纳采用个人自荐和领导举荐两种形式。作为整个房山市委市政府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体系中的不可缺失的一个环节。
安在涛又推出了一枚“重磅炸弹”,经过房山市媒体的狂轰乱炸式的宣传报道,虽然这两种干部选拔试点模式仍然还处在基础性的验证筹备阶段,但还是引起了国内舆论的强烈关注。
舆论有褒有弹,当然以褒奖为主。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市委书记敢于进行自我限权的表现,因为无论是“干部公选”,还是今天这番即将推进的“干部自荐”和“领导举荐”及其相关的配套制度,无疑是对于自身权力的自我设限,具有强烈的权力自律意识。
也有人质疑说,安在涛此举又是一场秀。不管是干部公选还是所谓的“自荐或举荐”,都是其作秀和哗众取宠的手段,根本就不可能化为制度现实,与国情不符。更有人言辞激烈地指摘道,“社会文明民主到了今天,竟然有官员试图通过封建王朝时代的‘举孝廉’模式来进行吏治管理,荒诞至极!……”
但更多的人给予安在涛以热烈的掌声,连日来,众多媒体都将一项项充满光环的头衔“封”给了安在涛,什么“改革书记”,什么“史上最牛市委书记”等等。
一个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在较短的时间内,连续频繁出现在国内各大媒体的版面上,引起了强烈的关注和争议,引发了关于干部选拔体制改革的话题讨论风生水起,这种情况非常少见。很显然,安在涛再次纳入了中央高层领导的视野。
4月2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孟继坤在全国组工干部理论研讨会上发表了题为《新时期应充实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增强组工工作活力》的重要讲话,在讲话中,孟继坤以房山市的“干部选拔机制改革”为例说了几分钟,对房山市的改革试点从侧面给予了一定的肯定。
4月3日,房山的安在涛就接到了央视焦点访谈节目组的采访要求。安在涛当然不会拒绝央视的采访,必要的舆论宣传是他巩固改革成果,顺利将改革推进到底的关键保障,他向来非常重视宣传工作。
*********************************
4月7日,央视焦点访谈节目播出了《特别节目:一个自我限权的市委书记》。节目播出当天,安在涛虽然没有让市委办下通知让市里的干部收看节目,但基本上机关上的人员都知道当晚有对安在涛的专访,因而吃过晚饭之后,市里很多干部都自发地把电视频道调到了央视一套。
晚上7点四十,电视画面上出现了房山市的城市街景,而播音员的画外音也同时响起:“这是一个极具有北方地域特征的城市,这座城市,最近已经成为国内最具知名度和新闻效应的城市……一切,都因为这座城市有一个年轻的、改革的、锋锐的市长兼市委书记。他的名字,名叫安在涛。”
“当前,安在涛是东山省内外的风头人物。在知情人眼里。他是一个性格复杂的官员,一个不断尝试着改革而又稍有顾虑的人;他做过媒体记者,文章写得头头是道,理论水平非常之高,却不喜欢被称作学者型官员,而更愿意被称之为实干型干部;他性情平和,却无法容忍下属的错误,曾把人骂得狗血淋头;他有主见,做事雷厉风行,不喜欢废话,厌恶应酬,甚至有点不合群,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简单来说,他是一个有魅力的改革者,一个执著地改变一座北方城市官场习气的市委书记。”
画面转换间,出现了安在涛坐在沙发上的镜头,同时画外音继续响起,“但是,他宣称,自己并不是一个什么改革派激进派,他所做的一切都符合政策规定和制度要求。都经过了充分的论证和稳健探索。”
“虽然安在涛并不以改革派自居,但事实上,他正在力图在某种程度上改变这个地级市乃至这个国家最重要的东西。他改变的是官场生态。”
“他推进干部公选,推进自荐和举荐,强化公共监督,推行政务公开,着手试点公车改革……他提倡干部选拔机制的多样性、多元化,试图将更适合做事的官员提拔起来……从此,起码在形式上,想在这座城市里成为一名官员的人,除了要获得组织部和市委领导的认可外,还要赢得同事和普通百姓的投票……”
“这些举措招来议论纷纷。有人觉得,这是对官场潜规则的恣意挑衅,必然阻力重重;也有人说,这一系列改革,实质上是市委书记对自己权力的限制;有人则把这一切与民主联系在一起。”
……
……
这一期的焦点访谈除了采访安在涛之外,还采访了一些房山市民和官员,总之是正面宣传,对房山市的做法大加褒扬。但舆论总有两面性,总会有一些媒体瞄准机会另辟蹊径炒作自己。
在央视焦点访谈节目播出的第二天,燕京晚报就在要闻版刊发了一则质疑评论,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市委书记的自我限权,靠得住吗?》
“笔者首先担忧的是,安在涛推行的系列改革制度会人走政息。这有两个原因,一是他推行的制度是否有足够的配套性制度跟上。更重要的是,潜规则的惯性力量很大,如果继任者不认同他定的制度,或者一些人为了私利,很容易废掉他定的制度。让潜规则重新盛行。”
“安在涛在房山市推行的制度,无疑是有改革精神的。然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他推行这些制度,却要通过市委书记的身份强硬地进行。也就是说,新制度的制定和推行,仍有人治色彩。改造官场文化,靠个别官员的道德自觉靠不住。”
“房山市的干部和百姓碰上安在涛,固然幸运。可如果安在涛不是限权的书记,而是滥权甚至为自己扩权的书记,情况会怎么样?”
“当然,改革总要有人先行一步,从这个意义上讲,积极改革用人制度并主动自我限权的安在涛,勇气可嘉。但毕竟人们最想看到的,是将权力关进笼子,而不是权力自己钻进笼子。”
……
……
安在涛在房山看到这篇评论的时候,已经是两天以后的事情了。如果不是秘书李平的提醒,他甚至没有注意到有媒体发了这样一篇“唱反调”的稿子,专门针对他。
真TMD强词夺理,偷换概念!在当前的环境下,涉及利益的再次调整分配,不靠强势的权力背景,改革怎么可能推进地下去?如果改革不能推进。制度就只能停留在落后的层面,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更加令人难堪的恶性循环。
安在涛沉吟了一下,稍稍构思,就打开电脑写了一篇反驳性的稿子,题为《靠什么来把权力关进笼子》。
在这篇稿子里,安在涛反问道,“靠什么把权力关进笼子?无非是靠制度。但制度的制定和贯彻执行,还是需要靠人来完成……说来说去,还是要通过人的努力,推进各种制度的改革。逐渐完善制度,才能慢慢形成一个稳固而有力运行的制度体系,让权力在制度的监管下运行。所以,‘将权力关进笼子’的过程就是一个权力自律和自我主导推进引入公共监督、多方制衡的过程,离开了这个过程,‘将权力关进笼子’就是一句空话。”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安在涛在文章的最后言辞锋锐地写道,“多干一件实事胜过纸上洋洋万言,惟愿天下所有为官者、为民者、为学术者,都是实干家而不是空谈家……”
这篇稿子一气呵成非常流畅,千把字用了不到一个小时。写完,安在涛通过网络把稿子传给了在燕京的刘彦,嘱咐她通过关系将自己的这篇稿子推荐到燕京的大报上去公开发表,实名发表。
这么多年了,这还是安在涛头一次动笔写文章。刘彦在网络的那头读着安在涛以退为进锋芒隐现文采横溢的文章,忍不住微笑了起来,向正扶着大肚子在客厅里走来走去的夏晓雪喊了一声,“晓雪,你快来看看,这家伙写了一篇稿子,让我帮他发表见报呢。”
……
……
在刘彦的操作下,安在涛的稿子很快就在第二天的《经济日报》上发表,署了实名。而出乎安在涛的意料之外,《燕京晚报》似乎是跟他顶上牛了,安在涛的文章一出,该报就立即推出了第二篇“质疑”的稿子,对安在涛文章进行正面回应。
“依靠权力自己钻进笼子的改革难免会受到‘不好推广’、‘难以持续’的质疑。在理想的权力运行机制中,官员的权力不应是可大可小、任凭揉捏的橡皮泥,扩权也好,限权也罢,都不应该由权力主体自己说了算,而应遵循必要的程序……”
安在涛跟《燕京晚报》这位评论员你来我往地“争辩”了好几个稿子,两人的对话和言论观点博弈,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毕竟,一个市委书记安心跟一个媒体评论员撰文平等对话,进行观点碰撞,这在国内还是非常罕见的。
抛开观点和立场不谈。安在涛平和的心态和出众的文采,让多数人赞不绝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