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苏州枫桥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火爆娱乐天王最新章节!
第二百一十四章苏州枫桥
《舌尖上的中国》火爆全国,收视率节节攀升,每到节目播出时间,全国各地的不分年龄段吃货们都会第一时间锁定华夏电视台,等待着对自己的甜蜜虐杀。
而“舌尖”的影响力也不禁体现在美食上,“舌尖”一词,已经迅速地成为了一种饮食文化,但又不仅限于饮食文化。还包括华夏的乡土文化、传统生活理念等等。在网络上,迅速地涌现出了一批以“舌尖”为主题的东西。比如“舌尖上的大学”、“舌尖上的燕京”、“舌尖上的上海”等网友自发创作的“舌尖”系列也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起来。
这种影响不仅仅在国内,在海外、亚洲欧洲美洲,都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以至于国外的很多网友们纷纷制作自己国家的“舌尖”美食。可是很多人弄来弄去,发现搜索遍全国的“美食”,还远不如华夏的一集里面出现的美食多而精。华夏的美食以及美食文化,一下子传遍了海内外,引发许多外国人士的羡慕嫉妒,甚至有的外国人在看了几集《舌尖上的中国》之后,就忍不住前来华夏品尝各种美味了。
除了在全民大众中产生的轰动式的影响,这部纪录片的成功,也引起了许多业内人士的思考。在华夏纪录片行业,一部纪录片能在国内外产生如此惊人的轰动效应,在此之前根本是无法想象的。
有位专注纪录片三十年的老导演说道:“《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完成了一部华夏纪录片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华夏纪录片行业的发展作出了突破性的贡献。”
也有人评论:“这部纪录片为传播华夏饮食文化和历史文化、塑造华夏良好的国际形象做出了卓越贡献。通过这部纪录片,海内外的人们不仅看到了华夏悠久的文化,也看到了一个富有活力的华夏。”
“我们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的。”总导演的话也令人拍手叫好。纪录片讲究的是纪实,却也是艺术的一种。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这是毋庸置疑的。
刚刚播出了四集,华视就收到了来自英国和美国等几个国家的购买意向。而很多业内人士估计,这部纪录片也估计要实现华视纪录片海外销售市场的历史性突破。单集销售价格可能会达到七八万美元。
“果然是叶峥出品,必属精品。”叶峥的粉丝们则把这份重大功劳归在了叶峥身上。当然其实这部纪录片的成功,绝大部分的功劳是属于节目组导演组的。业内人士们也都明白,可是创意和策划是来自叶峥的,这毋庸置疑,对于此,他们也是纷纷感叹:“叶峥的一个个创意策划毫无疑问成为了业内公认的金点子。能真正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宣传效益的金点子。这毫无疑问将会成为各大电视台或者娱乐公司争夺的东西。为了叶峥的节目策划书,我想各大地方电视台会不惜与华视竞争一番!”
甚至有明确的传言,已经有几家地方电视台开始和叶峥在这方面进行接触了。
时间入了八月,《苏州河》和《不能没有你》的拍摄制作都已经进入了尾声,这两部电影将要参加九月香江电影节的金龙奖。这也是除了百花奖和金马奖之外,华夏主办的另外一个备受认可的奖项。
而《大话西游》的拍摄还在进行中,不能参加金龙奖了。
夏日炎炎,忙碌了几个月的叶峥决定放松一下,便想起了过年的时候,在春晚的后台曾向林雨嘉许诺,一起来烟雨江南的地方看看。于是两个人来到了苏州。
东临上海,濒临东海,西抱太湖,苏州一直是旅游胜地,悠闲度假的好去处。尤其是因其独特的园林景观被誉为“中国园林之城”,素有“人间天堂”、“东方威尼斯”、“东方水城”的美誉。
虽然这个城市和前世的城市建设有着诸多不同,但是文化底蕴和自然景观、历史文物等等,倒是相差无几。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站在枫桥上,看着下面缓缓流动的运河水,叶峥轻声吟诵着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经典诗篇。
这首形象鲜明、可感可画、情感细腻的唐诗佳作,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甚至在东瀛也是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一首充满意境的唐诗,使得枫桥这座江南常见的单孔石拱桥成为了许多诗人墨客向往的地方。苏州有三百多座石桥,而被吟诵最多的,就是枫桥。
而与枫桥一起闻名于世的,自然就是诗句中所提到的寒山寺。刚才去寒山寺逛了一圈,叶峥记得前世曾经在寒山寺的碑廊里见过一块题刻着《枫桥夜泊》这首诗的石碑,然而找到之后却发现并不是记忆中的那个。想了半天,才恍然想起来那块石碑是清末的著名学者俞樾书写的。这个世界,没有这个人。叶峥叹息,这真是遗憾。
林雨嘉的手里拿着相机咔咔拍了几张照片,听见叶峥在低声吟诵,便笑道:“你文采那么好,也在这里提首诗呗,说不定也能流传千古了。”
其实就在枫桥风景区里,就有一面数十米长的墙壁,那面石墙原本在数百年前就有了,据说是明朝时候建造的,几百年来的文人墨客来到这里,大都会忍不住作诗,但凡有佳作,有信心的就会题在石墙上,几百年的时间,倒是留下了数十篇不错的作品,其中也有几篇佳作,论诗句并不比《枫桥夜泊》差,只是名气远远没有那么大罢了。
后来政局稳定,国家对文物进行保护建设,那面石墙被维护一番,又有人生出主意,将那面石墙加长了几十米。后来也有一些自恃才华出众的文人学子们前来,想要在这面石墙上题诗。但华夏这么多人,有点才华的人自然很多,总不能谁来了随便作首诗就要题在上面。而且话说回来,现在会毛笔书法的人,也少之又少了。所以渐渐地形成了一个规矩,这面石墙,由苏州当地推举出来的一位书法名家和一位碑刻名家共同审核,若是有人的诗能够惊动了这两位,使得他们一起点头。就会由书法家书写,碑刻家雕刻在石墙上。
从二十年前,这面石墙的工作就由书法大师瓦翁和被称为“苏杭碑刻第一刀”的雕刻名家叶德明主持。这二位是出了名的严格,眼光高,以至于二十年来只有七八篇诗词被刻在上面。后来,也有很多人兴致秧秧了,再者一座桥而已,吟来吟去,也不好吟出什么新意来了。
所以,大概有五六年的时间了,这面石墙上没有新作问世。
林雨嘉想让叶峥去试试,叶峥倒没那个意思,正欲摇头,却又听到有人急匆匆地走过,一边走一边说着:“快去瞧瞧热闹,听说瓦翁老先生和叶德明大师一起来到了石墙,说是如果有人写出来令他们二位满意的诗词,就会现场由瓦翁写出来,由叶德明碑刻呢!”
“去看看,说不定咱们这半瓶墨水也能蒙出来不错的两句呢!”几个人嘻嘻哈哈的走过。
“咱们也去!”林雨嘉牵着叶峥的手拉着他往那边走:“你去作首诗,说不定就会被看中呢!”
不由分说,叶峥就被林雨嘉又拉回了刚离开没多大会的那面石墙前。这里已经聚集起了数十人,大都是看热闹的。在石墙前,面朝众人站着两个老人,其中一位须发皆白,却精神抖擞,富有精气神,而且透露着一种浓厚而沉稳的文人气息。另外一位虽然年少一些,但看起来也有六十岁了,穿着黑色马褂,两个人站在那里,面带微笑地交谈着。
在他们面前,有一张桌子,桌子上有铺好的宣纸和笔墨砚台,旁边还有一些纸张和几只圆珠笔签字笔。此时在桌前,正有一位中年人坐在那里拿着一支圆珠笔低头书写着。写一两个字,就要挠挠头,再写一个字,或者又把刚写好的字划掉。
两个老人没有一丝急躁之色,可周围的观众们实在等得焦急,然而两位老前辈在这里,也没有人出言催促,做那大煞风景之事。只能一边交谈一边等着,看这中年人写出来的诗词,能否让两位老人入眼。
可这位中年人又坐了几分钟,别人尚未催促,倒是自己沉不住气了,摇了摇头深深叹口气,把笔放在了桌上。站起来对着两位老人不好意思道:“抱歉,我还是不要献丑了,实在没那个本事。”
说着满脸惭愧地站起身退到了群众中,还把自己写的那张纸揣进了兜里,不好意思让众人看到。他的朋友伸手讨要看看,他也不让看。
瓦翁笑了笑:“写诗讲究的就是心平气和或者直抒胸臆,像你这般生编硬造倒也可以,但自己沉不住气就没办法了。”
“惭愧。”中年人不好意思道:“上学的时候喜欢写东西,自以为有点文采,可二十年经商,把这点墨水丢了个干干净净。”
作者的话:
有木有红票呢,给两张呗……
第二百一十四章苏州枫桥
《舌尖上的中国》火爆全国,收视率节节攀升,每到节目播出时间,全国各地的不分年龄段吃货们都会第一时间锁定华夏电视台,等待着对自己的甜蜜虐杀。
而“舌尖”的影响力也不禁体现在美食上,“舌尖”一词,已经迅速地成为了一种饮食文化,但又不仅限于饮食文化。还包括华夏的乡土文化、传统生活理念等等。在网络上,迅速地涌现出了一批以“舌尖”为主题的东西。比如“舌尖上的大学”、“舌尖上的燕京”、“舌尖上的上海”等网友自发创作的“舌尖”系列也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起来。
这种影响不仅仅在国内,在海外、亚洲欧洲美洲,都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以至于国外的很多网友们纷纷制作自己国家的“舌尖”美食。可是很多人弄来弄去,发现搜索遍全国的“美食”,还远不如华夏的一集里面出现的美食多而精。华夏的美食以及美食文化,一下子传遍了海内外,引发许多外国人士的羡慕嫉妒,甚至有的外国人在看了几集《舌尖上的中国》之后,就忍不住前来华夏品尝各种美味了。
除了在全民大众中产生的轰动式的影响,这部纪录片的成功,也引起了许多业内人士的思考。在华夏纪录片行业,一部纪录片能在国内外产生如此惊人的轰动效应,在此之前根本是无法想象的。
有位专注纪录片三十年的老导演说道:“《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完成了一部华夏纪录片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华夏纪录片行业的发展作出了突破性的贡献。”
也有人评论:“这部纪录片为传播华夏饮食文化和历史文化、塑造华夏良好的国际形象做出了卓越贡献。通过这部纪录片,海内外的人们不仅看到了华夏悠久的文化,也看到了一个富有活力的华夏。”
“我们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的。”总导演的话也令人拍手叫好。纪录片讲究的是纪实,却也是艺术的一种。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这是毋庸置疑的。
刚刚播出了四集,华视就收到了来自英国和美国等几个国家的购买意向。而很多业内人士估计,这部纪录片也估计要实现华视纪录片海外销售市场的历史性突破。单集销售价格可能会达到七八万美元。
“果然是叶峥出品,必属精品。”叶峥的粉丝们则把这份重大功劳归在了叶峥身上。当然其实这部纪录片的成功,绝大部分的功劳是属于节目组导演组的。业内人士们也都明白,可是创意和策划是来自叶峥的,这毋庸置疑,对于此,他们也是纷纷感叹:“叶峥的一个个创意策划毫无疑问成为了业内公认的金点子。能真正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和宣传效益的金点子。这毫无疑问将会成为各大电视台或者娱乐公司争夺的东西。为了叶峥的节目策划书,我想各大地方电视台会不惜与华视竞争一番!”
甚至有明确的传言,已经有几家地方电视台开始和叶峥在这方面进行接触了。
时间入了八月,《苏州河》和《不能没有你》的拍摄制作都已经进入了尾声,这两部电影将要参加九月香江电影节的金龙奖。这也是除了百花奖和金马奖之外,华夏主办的另外一个备受认可的奖项。
而《大话西游》的拍摄还在进行中,不能参加金龙奖了。
夏日炎炎,忙碌了几个月的叶峥决定放松一下,便想起了过年的时候,在春晚的后台曾向林雨嘉许诺,一起来烟雨江南的地方看看。于是两个人来到了苏州。
东临上海,濒临东海,西抱太湖,苏州一直是旅游胜地,悠闲度假的好去处。尤其是因其独特的园林景观被誉为“中国园林之城”,素有“人间天堂”、“东方威尼斯”、“东方水城”的美誉。
虽然这个城市和前世的城市建设有着诸多不同,但是文化底蕴和自然景观、历史文物等等,倒是相差无几。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站在枫桥上,看着下面缓缓流动的运河水,叶峥轻声吟诵着唐代诗人张继的这首经典诗篇。
这首形象鲜明、可感可画、情感细腻的唐诗佳作,不仅在中国家喻户晓,甚至在东瀛也是有着很大的影响力。一首充满意境的唐诗,使得枫桥这座江南常见的单孔石拱桥成为了许多诗人墨客向往的地方。苏州有三百多座石桥,而被吟诵最多的,就是枫桥。
而与枫桥一起闻名于世的,自然就是诗句中所提到的寒山寺。刚才去寒山寺逛了一圈,叶峥记得前世曾经在寒山寺的碑廊里见过一块题刻着《枫桥夜泊》这首诗的石碑,然而找到之后却发现并不是记忆中的那个。想了半天,才恍然想起来那块石碑是清末的著名学者俞樾书写的。这个世界,没有这个人。叶峥叹息,这真是遗憾。
林雨嘉的手里拿着相机咔咔拍了几张照片,听见叶峥在低声吟诵,便笑道:“你文采那么好,也在这里提首诗呗,说不定也能流传千古了。”
其实就在枫桥风景区里,就有一面数十米长的墙壁,那面石墙原本在数百年前就有了,据说是明朝时候建造的,几百年来的文人墨客来到这里,大都会忍不住作诗,但凡有佳作,有信心的就会题在石墙上,几百年的时间,倒是留下了数十篇不错的作品,其中也有几篇佳作,论诗句并不比《枫桥夜泊》差,只是名气远远没有那么大罢了。
后来政局稳定,国家对文物进行保护建设,那面石墙被维护一番,又有人生出主意,将那面石墙加长了几十米。后来也有一些自恃才华出众的文人学子们前来,想要在这面石墙上题诗。但华夏这么多人,有点才华的人自然很多,总不能谁来了随便作首诗就要题在上面。而且话说回来,现在会毛笔书法的人,也少之又少了。所以渐渐地形成了一个规矩,这面石墙,由苏州当地推举出来的一位书法名家和一位碑刻名家共同审核,若是有人的诗能够惊动了这两位,使得他们一起点头。就会由书法家书写,碑刻家雕刻在石墙上。
从二十年前,这面石墙的工作就由书法大师瓦翁和被称为“苏杭碑刻第一刀”的雕刻名家叶德明主持。这二位是出了名的严格,眼光高,以至于二十年来只有七八篇诗词被刻在上面。后来,也有很多人兴致秧秧了,再者一座桥而已,吟来吟去,也不好吟出什么新意来了。
所以,大概有五六年的时间了,这面石墙上没有新作问世。
林雨嘉想让叶峥去试试,叶峥倒没那个意思,正欲摇头,却又听到有人急匆匆地走过,一边走一边说着:“快去瞧瞧热闹,听说瓦翁老先生和叶德明大师一起来到了石墙,说是如果有人写出来令他们二位满意的诗词,就会现场由瓦翁写出来,由叶德明碑刻呢!”
“去看看,说不定咱们这半瓶墨水也能蒙出来不错的两句呢!”几个人嘻嘻哈哈的走过。
“咱们也去!”林雨嘉牵着叶峥的手拉着他往那边走:“你去作首诗,说不定就会被看中呢!”
不由分说,叶峥就被林雨嘉又拉回了刚离开没多大会的那面石墙前。这里已经聚集起了数十人,大都是看热闹的。在石墙前,面朝众人站着两个老人,其中一位须发皆白,却精神抖擞,富有精气神,而且透露着一种浓厚而沉稳的文人气息。另外一位虽然年少一些,但看起来也有六十岁了,穿着黑色马褂,两个人站在那里,面带微笑地交谈着。
在他们面前,有一张桌子,桌子上有铺好的宣纸和笔墨砚台,旁边还有一些纸张和几只圆珠笔签字笔。此时在桌前,正有一位中年人坐在那里拿着一支圆珠笔低头书写着。写一两个字,就要挠挠头,再写一个字,或者又把刚写好的字划掉。
两个老人没有一丝急躁之色,可周围的观众们实在等得焦急,然而两位老前辈在这里,也没有人出言催促,做那大煞风景之事。只能一边交谈一边等着,看这中年人写出来的诗词,能否让两位老人入眼。
可这位中年人又坐了几分钟,别人尚未催促,倒是自己沉不住气了,摇了摇头深深叹口气,把笔放在了桌上。站起来对着两位老人不好意思道:“抱歉,我还是不要献丑了,实在没那个本事。”
说着满脸惭愧地站起身退到了群众中,还把自己写的那张纸揣进了兜里,不好意思让众人看到。他的朋友伸手讨要看看,他也不让看。
瓦翁笑了笑:“写诗讲究的就是心平气和或者直抒胸臆,像你这般生编硬造倒也可以,但自己沉不住气就没办法了。”
“惭愧。”中年人不好意思道:“上学的时候喜欢写东西,自以为有点文采,可二十年经商,把这点墨水丢了个干干净净。”
作者的话:
有木有红票呢,给两张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