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6章:大茶壶计划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席卷天下最新章节!
汉帝国其实是已经有机械驱动装置的,但说白了其实还是依靠人力去进行驱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机械驱动装置。
海军现在有十五艘炮舰,其中的“泉州号”就是安装了齿轮模式的驱动装置,但让齿轮产生动力的是人力(畜力),同时齿轮结构只有少部分使用了金属。
所谓的齿轮驱动模式,可以视作一种另类的“驴拉磨”超复杂版,用众多大大小小的齿轮和承轴组成,形成大小齿轮的增力方式。
“泉州号”的那一套驱动装置的试验并不成功,一来是零件构成的材料撑不住磨损,再来就是哪怕齿轮的布置存在问题,造成使用寿命过短,同时故障率太高,等等的问题。
布置是部件关系,其实还存在布局位置的错误。
历史上蒸汽机被研究并安装在船只上,划水装置的布局采取船舷左右两侧并不是没有道理,主要的原因就是马力不足,有多少马力就采取什么样的布局,能够发挥出有限马力之下的更大作用。
初代的船用推力装置是那种仿佛圆形水车一般的桨叶,不是螺旋桨那样的桨叶,可能也不是想象力不足够,是动力不足为前提,圆形水车的浆叶面积租后大,然后增替的滚动模式能发挥更多的效能。
“陛下,推力装置布置于船尾,舵的位置也改动……”
马会讲了很多的专业术语,包括一些船只的部位和相关部件。
一些刘彦能听得明白,更多则是听不懂。
船舵是控制船只航行方向的部件,它并不是布置在任何位置都可以,同时也不是每艘船的船舵大小一样,还是需要考虑到船只本身的吨位,再去考究应该怎么进行布局,也是根据船只的吨位设计船舵的大小。
“‘泉州号’的船舵进行了十七次的更改,最后才确定布局在位置和多大才能使船只转向得到最大的灵活度。”马会所说的‘泉州号’目前是江南造船厂的主基地:“船舵进行重新设计,船体也在重新进行设计。”
刘彦想起来了,似乎是有那么一封奏报,提到“泉州号”仅是使用不到两年,原本可以使用十年的龙骨出现问题。而那是龙骨不断进行维护的前提之下,还是出现了必须停止航行的大麻烦。
事实证明只要是涉及到科技相关,真就没有一蹴而就那么一回事,无不是不断进行试验,在发现问题中不断地进行完善,可能完善度都达到百分之九十九了,却是发现了无法扭转的难题,最终又推翻了整体设计。
要是没有对某个领域涉足到一定程度,不会去发现那个领域远比自己所知道的还要复杂,甚至可以说对这个领域越是研究,会发现困惑的地方不是越变越少,相反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产生了更多的困惑。
不懂行的人看船只,就是看一艘显示长形的物体。
懂行的人去看船只,只看船体就会琢磨那样的设计对不对,水平面和以下的设计是不是已经达到最佳。
船只是航行在水中,肯定要考虑该是什么样的线条,才能使水本身的阻力降到最低。经过重复的试验之后,先发现原来三角尖锐线条,或是完美的拱形,会是最佳的设计方案。
再深入的研究下去,还会得出水平面之下应该是剃刀形状,不但会使阻力降到最低,还能提供船只最大的稳定性。
刘彦已经上了铁船,看到甲板都是金属,一问得到的答案是只包了一层铁皮。
铁船分为三层,甲板只有一层,船舱则是两层。
旗舰室是被放在了中间靠后的位置,恰好是处于船尾船桅和船中船桅的中间。
“船桅是木材结构……”桑虞远看的时候船桅也是漆黑色,近了一看再敲了敲,发现原来不是铁的:“也对。船帆是火浣布,既然船帆烧不起来,船桅是不是铁的真无所谓。”
没错,桑虞说的就是火浣布。
相传汉武帝刘彻从西域获得了一块火浣布,发现无论怎么烧都烧不毁,视为无价之宝。
所谓的火浣布就是一种石棉布,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它都是被当作无价之宝,要是谁能拥有都是需要藏起来绝不能让人发现,要不然有的是想要干灭门抢夺的人。
诸夏大地上有石棉矿,以河西区域要多一些,南方只探勘到两处。
最先发现石棉矿特质的并不是诸夏的人,是阿三那边的人,然后传到了西域。
要是翻阅史书,会发现拿火浣布当珍宝到诸夏之地卖的人,不是西域人就是所谓的天竺人。
汉帝国横扫西域,有个家族就是想拿石棉的秘密换取活下去的价码,秘密当然是被汉人撬嘴获知,那个家族也没有争取到活下去的机会。
海军早就想要获得一种不怕火的帆,得知火浣布秘密的四个汉人接了海军的悬赏,他们得到了自己应该得到的,海军掌握了火浣布的秘密,等于是中枢也掌握了秘密。
当一件东西不再是秘密之后,那也就没有什么好稀奇的地方,尤其是动用国家力量去进行生产的时候,东西会少是寻找到的矿产不够,绝对不是受于生产力的不足。
原本是珍宝的火浣布,只因为海军掌握了生产技术,珍宝也就变成了寻常物。
“就是个铁壳子?”刘彦在穿上巡视了一圈,船体内部是有金属结构,但其实主体材料还是木材:“既然是木材结构,使用金属防水舱门是个什么考虑?”
马会露出了尴尬的表情,答道:“有相关的概念,累积一下经验。”
也对,这就是一艘试验性质的船只,保证不会下水就沉下去的前提,肯定是要将它的利用价值最大化,甭管是不是靠谱的玩意,能装就装,能建就建。
刘彦下了底舱,没去查看水手休息室,是来到船尾的位置。
这里被进行清空,看一些架构能发现好像是为了什么特意空置,再看架构的款式会发现并不是胡乱地摆设,好像是在等待安装什么。
“臣以为铁甲舰非风力驱动之物。”马会不知道是因为什么,脸上出现了狂热的表情:“‘泉州号’使用机械驱动最快能跑十六节。虽然只能维持五分钟不到的效能,但是臣相信船只就该是使用机械能量,不是单纯依靠自然风力。”
马会没说的还是,那一次“泉州号”是跑了十六节,但代价是齿轮装置转着转着给崩溃了,当时进行监督和维护的有二十四人,其中的十三人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泉州号’近千吨,能够跑十六节。臣做过猜想……”马会兴奋地说:“要是能保证那一套装置运行,驱动百吨以下的船只,是不是能跑到三十五节?”
刘彦没忍住,哑然失笑后看着从一脸兴奋变成一脸便秘的马会,提醒道:“体积。”
装在千吨船只上的装置,想装在百吨船只上面,机械必然是要进行体积缩小化,需要考虑到一旦缩小还能不能发挥一样的效能。
“……”马会当然是有考虑到缩小化,要是别人他绝对是张嘴就喷,面对皇帝只能憋着,违心地恭维道:“陛下圣明。”
搞科研的人,他们或许在其他领域上是个青铜,面对自己熟知的领域则会是一个王者。
他们并不害怕在一个科研项目上重复失败,因为所有的失败都在是为成功累积经验。
搞科研的人,他们最害怕的是官僚,那些官僚明明连屁都不懂一个,偏偏仗着官位就喜欢信口开河,美名其曰进行指导,搞得科研人员照做注定得不到成功,不做则连继续失败的机会都失去。
刘彦是提到了“点子”上面,至少是说对了。
马会郁闷之后又生出了更大的兴奋之情。
汉帝国的很多科技产品都是出于天子的提点,不是搞科研人的会认为天子什么都懂是理所当然,搞科研的人却明白天子肯定有着科研的素质和知识。
“海军搞得那一套畜力装置……”刘彦摸着金属支架,含笑说:“朕知道充其量就是一个过渡产品,还是让他们做了。”
马会停止呼吸,眼巴巴地看着刘彦的嘴巴,心脏是“噗通——噗通——”剧烈地跳动着。
“什么都应该试一试,要不然怎么会知道有没有成果呢?”刘彦没去注意马会,走了几步看向地面的一个咬合装置:“畜力驱动自然是不行,注定失败的产物,仅是让齿轮应用得到足够的累积,就是齿轮应用方面取得了成功。”
马会继续屏住呼吸,那种会有收获的第六感越来越激烈。
“今天事了,你可以往长安一行。”刘彦蹲下去看着咬合装置,猜测是用来固定什么,一边说:“少府正在搞‘大茶壶’计划,你或许能够加入进去。”
马会知道自己的收获就是这个了,恢复呼吸的时候是大口大口地吸气吐气,也不知道是憋的还是什么,脸上满是潮红。
所谓的“大茶壶”计划当然是对蒸汽机的研究,相关的工作是从元朔十年就已经在进行,四年过去之后已经搞明白蒸汽是怎么产生,由一开始单纯试验煮水观察蒸汽,又试验蒸汽的推力,各种管道发挥蒸汽功能。
刘彦离开长安之前去了一趟,发现相关的人员已经进入到观察蒸汽进入气缸的阶段。他还听说之前已经爆了几个,所幸是只有伤患,没有人因为事故死亡。
一旦蒸汽机的研究进入到气缸阶段,剩下的也就是搞明白气缸内部构造该是什么个布局法。
刘彦对蒸汽机并不熟悉,却知道知道气缸需要有滑动阀和活塞这么两个玩意,再多则没有相关的知识。
“大茶壶”计划仅仅是因为刘彦提到滑动阀和活塞,就让研究人员震撼到不行,他们之前就纳闷应该是缺少了什么,只是从无到有需要时间来思索,也需要一再历经失败,无数次的失败之后不断对部件和构造进行更改,最终产生结果。
刘彦是不懂气缸的滑动阀和活塞该是什么样的布局法,要不然就该是自己主持试验。他虽然内心急切,却只能耐心等待,也许今年“大茶壶”计划就会产生结果,可能要再等个三五年甚至更久。
要是“大茶壶”计划取得成功,首先受益的却不会是海军,绝对会是被先运用到陆地之上。
只是搞懂了蒸汽产生动力,并不等于掌握了动力的使用方式,再接下来就是机械科技配套,要不然光有蒸汽机而没有配套的连杆机构和飞轮装置,产生的动力也只是有蒸发的效果。
“泉州号”去搞齿轮机械,不就是在为蒸汽机的动力输出摸索吗?
蒸汽机的动能带动飞轮运转,接下来就是承轴和齿轮的事情了,它们转动起来就是动力的一种运用,只要能转得起来,接下来就是考虑加大马力的问题。
刘彦一圈看下来,发现这个地方的布局就是等待安装相关的机械,就是纳闷“泉州号”已经证明安装在船尾不合适,怎么还是选择船尾布局。
“会稽那边打造了一套磨具,已经铸造出一批齿轮。”马会不确定刘彦知不知道那么回事,被问了自然不敢隐瞒:“臣所知,是使用了钢。”
刘彦点了点头,没有其余表示。
有探索精神是极好的,尤其是在科技相关方面,不就是在什么都去试一试的前提下,才能产生结果吗?
或许还会因为要实验某种东西,没搞出要弄的东西,却是整出了新的科研成果,科技树本来就是这么一个回事。
刘彦创建的这个国家,元朔十二年的时候,每年生铁产量已经达到十九世纪中叶俄国的产量。
或许应该说,当今全球各个国家的生铁产量的总合,大概也就是汉帝国的一个零头。
汉帝国现如今每年的生铁产量为二十六万吨,钢产量为四点三万吨。
看着并不多,但需要知道的是现在才是公元三五六年,可不是一九XX年!
汉帝国其实是已经有机械驱动装置的,但说白了其实还是依靠人力去进行驱动,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机械驱动装置。
海军现在有十五艘炮舰,其中的“泉州号”就是安装了齿轮模式的驱动装置,但让齿轮产生动力的是人力(畜力),同时齿轮结构只有少部分使用了金属。
所谓的齿轮驱动模式,可以视作一种另类的“驴拉磨”超复杂版,用众多大大小小的齿轮和承轴组成,形成大小齿轮的增力方式。
“泉州号”的那一套驱动装置的试验并不成功,一来是零件构成的材料撑不住磨损,再来就是哪怕齿轮的布置存在问题,造成使用寿命过短,同时故障率太高,等等的问题。
布置是部件关系,其实还存在布局位置的错误。
历史上蒸汽机被研究并安装在船只上,划水装置的布局采取船舷左右两侧并不是没有道理,主要的原因就是马力不足,有多少马力就采取什么样的布局,能够发挥出有限马力之下的更大作用。
初代的船用推力装置是那种仿佛圆形水车一般的桨叶,不是螺旋桨那样的桨叶,可能也不是想象力不足够,是动力不足为前提,圆形水车的浆叶面积租后大,然后增替的滚动模式能发挥更多的效能。
“陛下,推力装置布置于船尾,舵的位置也改动……”
马会讲了很多的专业术语,包括一些船只的部位和相关部件。
一些刘彦能听得明白,更多则是听不懂。
船舵是控制船只航行方向的部件,它并不是布置在任何位置都可以,同时也不是每艘船的船舵大小一样,还是需要考虑到船只本身的吨位,再去考究应该怎么进行布局,也是根据船只的吨位设计船舵的大小。
“‘泉州号’的船舵进行了十七次的更改,最后才确定布局在位置和多大才能使船只转向得到最大的灵活度。”马会所说的‘泉州号’目前是江南造船厂的主基地:“船舵进行重新设计,船体也在重新进行设计。”
刘彦想起来了,似乎是有那么一封奏报,提到“泉州号”仅是使用不到两年,原本可以使用十年的龙骨出现问题。而那是龙骨不断进行维护的前提之下,还是出现了必须停止航行的大麻烦。
事实证明只要是涉及到科技相关,真就没有一蹴而就那么一回事,无不是不断进行试验,在发现问题中不断地进行完善,可能完善度都达到百分之九十九了,却是发现了无法扭转的难题,最终又推翻了整体设计。
要是没有对某个领域涉足到一定程度,不会去发现那个领域远比自己所知道的还要复杂,甚至可以说对这个领域越是研究,会发现困惑的地方不是越变越少,相反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产生了更多的困惑。
不懂行的人看船只,就是看一艘显示长形的物体。
懂行的人去看船只,只看船体就会琢磨那样的设计对不对,水平面和以下的设计是不是已经达到最佳。
船只是航行在水中,肯定要考虑该是什么样的线条,才能使水本身的阻力降到最低。经过重复的试验之后,先发现原来三角尖锐线条,或是完美的拱形,会是最佳的设计方案。
再深入的研究下去,还会得出水平面之下应该是剃刀形状,不但会使阻力降到最低,还能提供船只最大的稳定性。
刘彦已经上了铁船,看到甲板都是金属,一问得到的答案是只包了一层铁皮。
铁船分为三层,甲板只有一层,船舱则是两层。
旗舰室是被放在了中间靠后的位置,恰好是处于船尾船桅和船中船桅的中间。
“船桅是木材结构……”桑虞远看的时候船桅也是漆黑色,近了一看再敲了敲,发现原来不是铁的:“也对。船帆是火浣布,既然船帆烧不起来,船桅是不是铁的真无所谓。”
没错,桑虞说的就是火浣布。
相传汉武帝刘彻从西域获得了一块火浣布,发现无论怎么烧都烧不毁,视为无价之宝。
所谓的火浣布就是一种石棉布,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它都是被当作无价之宝,要是谁能拥有都是需要藏起来绝不能让人发现,要不然有的是想要干灭门抢夺的人。
诸夏大地上有石棉矿,以河西区域要多一些,南方只探勘到两处。
最先发现石棉矿特质的并不是诸夏的人,是阿三那边的人,然后传到了西域。
要是翻阅史书,会发现拿火浣布当珍宝到诸夏之地卖的人,不是西域人就是所谓的天竺人。
汉帝国横扫西域,有个家族就是想拿石棉的秘密换取活下去的价码,秘密当然是被汉人撬嘴获知,那个家族也没有争取到活下去的机会。
海军早就想要获得一种不怕火的帆,得知火浣布秘密的四个汉人接了海军的悬赏,他们得到了自己应该得到的,海军掌握了火浣布的秘密,等于是中枢也掌握了秘密。
当一件东西不再是秘密之后,那也就没有什么好稀奇的地方,尤其是动用国家力量去进行生产的时候,东西会少是寻找到的矿产不够,绝对不是受于生产力的不足。
原本是珍宝的火浣布,只因为海军掌握了生产技术,珍宝也就变成了寻常物。
“就是个铁壳子?”刘彦在穿上巡视了一圈,船体内部是有金属结构,但其实主体材料还是木材:“既然是木材结构,使用金属防水舱门是个什么考虑?”
马会露出了尴尬的表情,答道:“有相关的概念,累积一下经验。”
也对,这就是一艘试验性质的船只,保证不会下水就沉下去的前提,肯定是要将它的利用价值最大化,甭管是不是靠谱的玩意,能装就装,能建就建。
刘彦下了底舱,没去查看水手休息室,是来到船尾的位置。
这里被进行清空,看一些架构能发现好像是为了什么特意空置,再看架构的款式会发现并不是胡乱地摆设,好像是在等待安装什么。
“臣以为铁甲舰非风力驱动之物。”马会不知道是因为什么,脸上出现了狂热的表情:“‘泉州号’使用机械驱动最快能跑十六节。虽然只能维持五分钟不到的效能,但是臣相信船只就该是使用机械能量,不是单纯依靠自然风力。”
马会没说的还是,那一次“泉州号”是跑了十六节,但代价是齿轮装置转着转着给崩溃了,当时进行监督和维护的有二十四人,其中的十三人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泉州号’近千吨,能够跑十六节。臣做过猜想……”马会兴奋地说:“要是能保证那一套装置运行,驱动百吨以下的船只,是不是能跑到三十五节?”
刘彦没忍住,哑然失笑后看着从一脸兴奋变成一脸便秘的马会,提醒道:“体积。”
装在千吨船只上的装置,想装在百吨船只上面,机械必然是要进行体积缩小化,需要考虑到一旦缩小还能不能发挥一样的效能。
“……”马会当然是有考虑到缩小化,要是别人他绝对是张嘴就喷,面对皇帝只能憋着,违心地恭维道:“陛下圣明。”
搞科研的人,他们或许在其他领域上是个青铜,面对自己熟知的领域则会是一个王者。
他们并不害怕在一个科研项目上重复失败,因为所有的失败都在是为成功累积经验。
搞科研的人,他们最害怕的是官僚,那些官僚明明连屁都不懂一个,偏偏仗着官位就喜欢信口开河,美名其曰进行指导,搞得科研人员照做注定得不到成功,不做则连继续失败的机会都失去。
刘彦是提到了“点子”上面,至少是说对了。
马会郁闷之后又生出了更大的兴奋之情。
汉帝国的很多科技产品都是出于天子的提点,不是搞科研人的会认为天子什么都懂是理所当然,搞科研的人却明白天子肯定有着科研的素质和知识。
“海军搞得那一套畜力装置……”刘彦摸着金属支架,含笑说:“朕知道充其量就是一个过渡产品,还是让他们做了。”
马会停止呼吸,眼巴巴地看着刘彦的嘴巴,心脏是“噗通——噗通——”剧烈地跳动着。
“什么都应该试一试,要不然怎么会知道有没有成果呢?”刘彦没去注意马会,走了几步看向地面的一个咬合装置:“畜力驱动自然是不行,注定失败的产物,仅是让齿轮应用得到足够的累积,就是齿轮应用方面取得了成功。”
马会继续屏住呼吸,那种会有收获的第六感越来越激烈。
“今天事了,你可以往长安一行。”刘彦蹲下去看着咬合装置,猜测是用来固定什么,一边说:“少府正在搞‘大茶壶’计划,你或许能够加入进去。”
马会知道自己的收获就是这个了,恢复呼吸的时候是大口大口地吸气吐气,也不知道是憋的还是什么,脸上满是潮红。
所谓的“大茶壶”计划当然是对蒸汽机的研究,相关的工作是从元朔十年就已经在进行,四年过去之后已经搞明白蒸汽是怎么产生,由一开始单纯试验煮水观察蒸汽,又试验蒸汽的推力,各种管道发挥蒸汽功能。
刘彦离开长安之前去了一趟,发现相关的人员已经进入到观察蒸汽进入气缸的阶段。他还听说之前已经爆了几个,所幸是只有伤患,没有人因为事故死亡。
一旦蒸汽机的研究进入到气缸阶段,剩下的也就是搞明白气缸内部构造该是什么个布局法。
刘彦对蒸汽机并不熟悉,却知道知道气缸需要有滑动阀和活塞这么两个玩意,再多则没有相关的知识。
“大茶壶”计划仅仅是因为刘彦提到滑动阀和活塞,就让研究人员震撼到不行,他们之前就纳闷应该是缺少了什么,只是从无到有需要时间来思索,也需要一再历经失败,无数次的失败之后不断对部件和构造进行更改,最终产生结果。
刘彦是不懂气缸的滑动阀和活塞该是什么样的布局法,要不然就该是自己主持试验。他虽然内心急切,却只能耐心等待,也许今年“大茶壶”计划就会产生结果,可能要再等个三五年甚至更久。
要是“大茶壶”计划取得成功,首先受益的却不会是海军,绝对会是被先运用到陆地之上。
只是搞懂了蒸汽产生动力,并不等于掌握了动力的使用方式,再接下来就是机械科技配套,要不然光有蒸汽机而没有配套的连杆机构和飞轮装置,产生的动力也只是有蒸发的效果。
“泉州号”去搞齿轮机械,不就是在为蒸汽机的动力输出摸索吗?
蒸汽机的动能带动飞轮运转,接下来就是承轴和齿轮的事情了,它们转动起来就是动力的一种运用,只要能转得起来,接下来就是考虑加大马力的问题。
刘彦一圈看下来,发现这个地方的布局就是等待安装相关的机械,就是纳闷“泉州号”已经证明安装在船尾不合适,怎么还是选择船尾布局。
“会稽那边打造了一套磨具,已经铸造出一批齿轮。”马会不确定刘彦知不知道那么回事,被问了自然不敢隐瞒:“臣所知,是使用了钢。”
刘彦点了点头,没有其余表示。
有探索精神是极好的,尤其是在科技相关方面,不就是在什么都去试一试的前提下,才能产生结果吗?
或许还会因为要实验某种东西,没搞出要弄的东西,却是整出了新的科研成果,科技树本来就是这么一个回事。
刘彦创建的这个国家,元朔十二年的时候,每年生铁产量已经达到十九世纪中叶俄国的产量。
或许应该说,当今全球各个国家的生铁产量的总合,大概也就是汉帝国的一个零头。
汉帝国现如今每年的生铁产量为二十六万吨,钢产量为四点三万吨。
看着并不多,但需要知道的是现在才是公元三五六年,可不是一九XX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