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5章:汉家朝议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席卷天下最新章节!
进入正殿,百官各归班列,他们没有手拿朝笏,皆是两手空空就来了。
朝笏是一种板子,并不全是玉板,其实就是用来记小炒用的工具。
上朝时并不一定需要带朝笏,大朝会则是一定会带上朝笏,有关于礼仪,也是出于需要。
那是因为大朝会的事情比较多,太多人有众多的议题要讲,光是记那些事情就足够两眼昏花,需要带上朝笏记上一些机要的事。
然后是,自个儿不带着小炒很难顾全自己要讲什么,再则是大朝会的时候天子也会点名提问,总不能是被问了答不出来。
短暂的安静之后,不少人是低声与旁边的人交谈起来。
汉家朝议,历来有一些人就会有座位,不是百官列队站在正道之上杵着。
正殿最为重要的位置当然是底处高台,建有九阶与五阶的台阶合意就是“九五”之数,寓意至尊之台(也称宝座台)。
在至尊台之下,也就是上五阶的平台上,留下了一部分的空间,左右摆着两张座椅。这两章座椅是在一些场合提供给王后(皇后)以及太子。留下的空间则是随时能够加上一些圃团,自然是给众皇子。
往下,台阶正中央会摆上一些灯具,留出两侧的走道。
每盏油灯都不会太大,它们的造型一样为白鹤展翅形状,脑袋上顶的就是灯芯。
至尊台正前方十米之内没有座位,地板上有着绘画在地板上的疆域图,要是坐在宝座之上,有足够的光线就能够阅览自己的帝国。
再往后面一些,地面就变成了龙飞凤舞的图案,重量级的大臣有事启奏就是来到这个地方说予君王听。
现在天子就是天子,可没有天子是龙的概念,大臣踩在有龙的图案上自然没有什么问题。
另外,当前凤凰图腾的地位远高于龙图腾,不过凤凰从来就有辅佐君王的寓意,核心重臣能在仪式正殿踩着那样的图案也算是一种荣誉。
至尊台的十米之外左右两侧才安排座位。
当前是以左为尊,首座是太尉,不像其他官员坐的是圃团,是安排了一张有靠背和扶手的木质座椅,顺位而下是骠骑将军的座位,然后才是四征级别的将军座位。
含中郎将级别以下不在第一梯次。
右边的第一个自然是丞相的座位,与太尉一样是有张靠背和扶手的木质座椅,顺位是其他文职的九卿圃团座位。
除却九卿之外的其余人同样不在第一梯次。
所谓的第一梯次是在靠近至尊台的二十米范围之内,依照礼制他们都是君王的左膀右臂,亦是国之重臣。
刘彦统治下的汉国与之前朝代有所区别的是,军方武将的地位被拔高,比如“征”字级别的将军,他们的待遇是与九卿相等。
要是看一看刘彦建立汉国之前的朝代,几乎全是武将的地位高于文官,那么刘彦这样安排倒也算是延续古制。
说白了,武将的地位高于文官才是大众认可的理所当然,要是文官的地位高于武将才是离经叛道。
第二梯次的百官依然是有座位,差别就是离至尊台远了一些,也不再是分列于左右两边,是被安排成为多层次横列的方式。
建章宫的正殿非常大,大门处的走道不是直通至尊台,是进门之后十米建有凤凰来仪亭,一处景观直接隔绝了室外看向至尊台的视野。
凤凰来仪取的是《史记.夏本纪》的寓意:祖考至,群后相让,鸟兽翔舞,箫韶九成,凤皇来仪,百兽率舞,百官信谐。
入门处有凤凰来仪亭,通道自然是需要向左右两边延伸。
大门向室内十五米之外却是有向前伸展的水池,每隔五米建有拱月跨桥,到三十米深使水池中央更有浮空站台。
到了三十米深处的距离才是全实质的地面,地板用楠木板铺成,它们看上去无比的光滑,暗黄色的木板甚至都能倒映物体。
没有资格坐在第一梯次的百官,他们就是坐在水池的前方,要是室内安静下来能够听到身后的水流声,说明水池是流动的活水。
从大门处向内,总长度超过五百米,室内空间显示为长方形。
宽敞的正殿大堂左右两侧每隔八米就有一根粗大的承重柱,它们需要五人合抱才能互相接触。
每一根承重柱都是铜包实木,外层的之所以是铜的结构自然是为了方便雕刻,会是雕刻上珍奇走兽,或是雕刻上一些山水风景之画。
至于承重柱弄上盘龙?那是没有的事,不是没那个技术,是没那种风俗。
视线重新回到至尊台。
至尊台上面的宝座没有太多的花俏,更不是由黄金来铸造,它是一张主体雕刻着白鸟朝凤的木质座椅。
座椅并不是太师椅的模样,更不是什么龙座,椅子浑身上下就没半点与龙有关的图案。
夏、商、周、秦这些朝代就没有一个是以龙为主信仰图腾的,相反是鸟类的图腾最多。从王室王旗的图腾,乃至于家族图腾,能考究出来。
至尊台有龙的地方是在宝座的左右两侧,台子的边缘处护栏是苍龙的模样,它们呈现一种古铜色,满是鳞片的身躯比较细长,四足的爪子也只有三个,整体显示出张牙舞爪的形态。
现如今的龙与后世的龙并不一样,蒙元以前的龙基本是三爪的,有时前两足为三爪,后两足为四爪(实例可参见唐、宋、元的瓷器纹饰),有明一代流行四爪龙,“我大清”则是五爪龙为多。
正因为只有三支爪子,所以是苍龙。
另外,龙虽然都称呼为龙,可实际上图腾是一直在演变的阶段。
例如商和周时期就是夔龙期姿态,秦、汉、隋、唐的龙则是应龙姿态,黄龙的形态则是在唐宋,辽、金、元奠定了形象基础。
以现阶段的时间点来讲,龙呈现张牙舞爪的姿态就对了。它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震慑,反正秦汉时期是不带任何吉祥的含义,有的就是凶恶、凶恶、再凶恶!
座位梯次的两边,按照礼仪规格还有安排。
第一梯次的座位侧边,能看到的是整齐的屏风。屏风的存在其实就是充当临时的商议室,大臣在面对君王询问的时候,拿不定主意之类的可以约上人进去讨论。
朝会还能进“小黑屋”商议?这个是真真实实存在的事情,不过这种事情到南宋之后就不存在了。
毕竟,南宋之前的君臣关系是一个样子,蒙元之后的除了君之外都是奴隶。君问了答不出来……勿谓言之不预!
第二梯次的百官侧边,两边都是摆着一些乐器,不是随随便便的什么乐器,是种类齐全的编钟。
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
春秋战国时期的编钟可不是随随便便谁都能拥有,得是王室特别赐予才能拥有。
其实就算是周王室允许某个诸侯能够拥有编钟,以当时的生产力而言也不是随便一个诸侯能够搞出一套编钟。这个是与工艺技术有关,例如制作编钟需要用到大量的蜡,那个时候蜡是只有用蜂蜜才能做得出来,国家疆域不够大的诸侯连蜡都备不齐,怎么制作编钟?
到了秦汉之后,编钟已经没有春秋战国那么的高大上,可仍然是宫廷乐器,依然不是什么级别的人都能拥有。
时隔数百年之后,编钟依然是属于宫廷乐器,非执掌名与器不可拥有。就是时间太久了,文明也被野蛮所摧毁,只有王室才掌握的钟曲基本上已经失传,要是不再创作钟曲,编钟就该从乐器变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摆设。
一声钟鸣让殿内交谈的人停了下来,他们不管之前是在干什么,都是站立向宝座方向成鞠躬行礼的姿势。
刘彦穿着天子冕服率先而出,左右两侧跟着提孔雀灯的宫女,一名身穿华丽重甲的武士和崔宗跟在其后。
孔雀灯自然就是孔雀模样的灯,主结构是铜材料,灯上下分三层,下面两层在喇叭形底座上分别套置两个大灯碗,碗沿各对称地插有四个小灯盏,最上一层塑成一昂首开屏的孔雀,孔雀背驮一灯盏。因为通身有九个小灯盏可以同时点燃,所以又称“九连灯”。
那名身着华丽重甲的武士也是有名头,他就是这一次朝议的大殿将军,专门负责次序以及安全。
大殿将军不是官职,也不是真正的将军,谁来担当这个职位完全是天子说了算,一般是给一些年轻的小家伙来露脸,不无天子表达要刻意培养的暗示。
冉闵看到大殿将军面甲后面的眼眸,自家的儿子就算只看一双眼睛也能看得出来,立刻就咧嘴无声地笑了。
安静到大殿之内能听到水池的流水之声,刘彦走到宝座坐下。
崔宗走到至尊台的一侧,酝酿了一下下,也是在等待百官回到各自的座位,高声道:“天子与众卿朝议!”
一开始的时候,刘彦以为朝议就是早朝,然而那是有明一代和“我大清”的叫法。
当前是叫“朝议”,并没有“早朝”的说法。
今天不是大朝议,算是一场小朝议,明显的区分就是同样来到长安述职各郡的郡守没有被召唤上朝,倒是回到长安的将军得到召唤前来参加。
“早朝”不叫“早朝”,自然也就没有那一句“有事启奏,无事退朝”的开场白,刘彦没穿越前对这一句其实是觉得充满槽点。
刘彦坐下,刚刚回到座位的百官却是又整齐地站起来离开座位,站在正道的左右两侧,又是整齐地躬身齐呼:“参见天子!”
没有跪拜,不是刘彦改了规矩,相反是他延续了规矩,秦汉的君臣并没有动不动的跪拜,朝议的时候也是能坐。
口呼“参见天子”更没有什么错,躬身行礼的确是参见,双膝跪地不进行叩拜是拜见,又是双膝跪地又是叩拜则是罪官才会干的事情。
刘彦这个时候应该开口:“众卿平身。”
百官重新腰杆直立,却是又拜了拜才各自回到位置。
崔宗等百官都坐好,洪亮声道:“今日议事,改制为主,分封为小议。”
一开始就点明当天要商议什么,同样是来自秦汉时期的特色,代表今天要是没谁想要搞什么幺蛾子,那么就别超过定下的议题。
朝议的确是会先定下议题,才不是那种百官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模式,要不哪来的什么次序。
其实要不是想玉石俱焚,朝议的时候也不会出现某个官员突兀窜出来从袖子里掏出奏本的事,或是在天子面前点名要硬刚谁。
崔宗说完向后退了一步,表示谁想表达什么可以出场了。
纪昌当仁不让地起身,没有走离自己的位置,对着宝座的刘彦行了一礼,开口说道:“大汉疆土日益增大,旧制难再呼应。顺从天子意志,将要更为三省六部之制。”
又是一些老话重提的事情,纪昌将三省六部是怎么回事,介绍主要官职名称,一些职权讲清楚说明白,说完行礼就又重新坐了下去。
刘彦的声音是在纪昌坐下后才传达大殿:“众卿可有疑惑之处?”
改制的事情准备了四年,元朔十年的时候又一再预热,关注的人早就研究熟透,就算是有些地方没明白也不会傻到去问天子,皆是齐声答曰:“无!”
不少人是偷偷看向纪昌,一旦制度真的改为三省六部,就再也没有总揽民政的丞相,纪昌虽然依然会是文职三巨头之一的中书令,可怎么样都比不了丞相的权威和风光。
到了元朔十二年,本来所有人的职位都会出现变动,那是正常的职位调动,要是没有改制那么一回事,纪昌也会从丞相职位上卸任,至于是不再担任官职的休息,还是调任它职,其实不太好说。
确认改制,纪昌卸任丞相一职的影响就被无限降低,对他来讲其实是一件好事。
改制之后,显得最突出的人是徐正,他本来也要从太尉一职卸任,没了太尉这一官职却是有了大将军,知道内幕消息的人都知道他依然会是武将第一人,没恶意的人是觉得运气好,不免会有人觉得是走了狗屎运。
不过,徐正担任太尉的时候,军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就是再有意见的人也说不出个能抹黑的理由,只有认了。
进入正殿,百官各归班列,他们没有手拿朝笏,皆是两手空空就来了。
朝笏是一种板子,并不全是玉板,其实就是用来记小炒用的工具。
上朝时并不一定需要带朝笏,大朝会则是一定会带上朝笏,有关于礼仪,也是出于需要。
那是因为大朝会的事情比较多,太多人有众多的议题要讲,光是记那些事情就足够两眼昏花,需要带上朝笏记上一些机要的事。
然后是,自个儿不带着小炒很难顾全自己要讲什么,再则是大朝会的时候天子也会点名提问,总不能是被问了答不出来。
短暂的安静之后,不少人是低声与旁边的人交谈起来。
汉家朝议,历来有一些人就会有座位,不是百官列队站在正道之上杵着。
正殿最为重要的位置当然是底处高台,建有九阶与五阶的台阶合意就是“九五”之数,寓意至尊之台(也称宝座台)。
在至尊台之下,也就是上五阶的平台上,留下了一部分的空间,左右摆着两张座椅。这两章座椅是在一些场合提供给王后(皇后)以及太子。留下的空间则是随时能够加上一些圃团,自然是给众皇子。
往下,台阶正中央会摆上一些灯具,留出两侧的走道。
每盏油灯都不会太大,它们的造型一样为白鹤展翅形状,脑袋上顶的就是灯芯。
至尊台正前方十米之内没有座位,地板上有着绘画在地板上的疆域图,要是坐在宝座之上,有足够的光线就能够阅览自己的帝国。
再往后面一些,地面就变成了龙飞凤舞的图案,重量级的大臣有事启奏就是来到这个地方说予君王听。
现在天子就是天子,可没有天子是龙的概念,大臣踩在有龙的图案上自然没有什么问题。
另外,当前凤凰图腾的地位远高于龙图腾,不过凤凰从来就有辅佐君王的寓意,核心重臣能在仪式正殿踩着那样的图案也算是一种荣誉。
至尊台的十米之外左右两侧才安排座位。
当前是以左为尊,首座是太尉,不像其他官员坐的是圃团,是安排了一张有靠背和扶手的木质座椅,顺位而下是骠骑将军的座位,然后才是四征级别的将军座位。
含中郎将级别以下不在第一梯次。
右边的第一个自然是丞相的座位,与太尉一样是有张靠背和扶手的木质座椅,顺位是其他文职的九卿圃团座位。
除却九卿之外的其余人同样不在第一梯次。
所谓的第一梯次是在靠近至尊台的二十米范围之内,依照礼制他们都是君王的左膀右臂,亦是国之重臣。
刘彦统治下的汉国与之前朝代有所区别的是,军方武将的地位被拔高,比如“征”字级别的将军,他们的待遇是与九卿相等。
要是看一看刘彦建立汉国之前的朝代,几乎全是武将的地位高于文官,那么刘彦这样安排倒也算是延续古制。
说白了,武将的地位高于文官才是大众认可的理所当然,要是文官的地位高于武将才是离经叛道。
第二梯次的百官依然是有座位,差别就是离至尊台远了一些,也不再是分列于左右两边,是被安排成为多层次横列的方式。
建章宫的正殿非常大,大门处的走道不是直通至尊台,是进门之后十米建有凤凰来仪亭,一处景观直接隔绝了室外看向至尊台的视野。
凤凰来仪取的是《史记.夏本纪》的寓意:祖考至,群后相让,鸟兽翔舞,箫韶九成,凤皇来仪,百兽率舞,百官信谐。
入门处有凤凰来仪亭,通道自然是需要向左右两边延伸。
大门向室内十五米之外却是有向前伸展的水池,每隔五米建有拱月跨桥,到三十米深使水池中央更有浮空站台。
到了三十米深处的距离才是全实质的地面,地板用楠木板铺成,它们看上去无比的光滑,暗黄色的木板甚至都能倒映物体。
没有资格坐在第一梯次的百官,他们就是坐在水池的前方,要是室内安静下来能够听到身后的水流声,说明水池是流动的活水。
从大门处向内,总长度超过五百米,室内空间显示为长方形。
宽敞的正殿大堂左右两侧每隔八米就有一根粗大的承重柱,它们需要五人合抱才能互相接触。
每一根承重柱都是铜包实木,外层的之所以是铜的结构自然是为了方便雕刻,会是雕刻上珍奇走兽,或是雕刻上一些山水风景之画。
至于承重柱弄上盘龙?那是没有的事,不是没那个技术,是没那种风俗。
视线重新回到至尊台。
至尊台上面的宝座没有太多的花俏,更不是由黄金来铸造,它是一张主体雕刻着白鸟朝凤的木质座椅。
座椅并不是太师椅的模样,更不是什么龙座,椅子浑身上下就没半点与龙有关的图案。
夏、商、周、秦这些朝代就没有一个是以龙为主信仰图腾的,相反是鸟类的图腾最多。从王室王旗的图腾,乃至于家族图腾,能考究出来。
至尊台有龙的地方是在宝座的左右两侧,台子的边缘处护栏是苍龙的模样,它们呈现一种古铜色,满是鳞片的身躯比较细长,四足的爪子也只有三个,整体显示出张牙舞爪的形态。
现如今的龙与后世的龙并不一样,蒙元以前的龙基本是三爪的,有时前两足为三爪,后两足为四爪(实例可参见唐、宋、元的瓷器纹饰),有明一代流行四爪龙,“我大清”则是五爪龙为多。
正因为只有三支爪子,所以是苍龙。
另外,龙虽然都称呼为龙,可实际上图腾是一直在演变的阶段。
例如商和周时期就是夔龙期姿态,秦、汉、隋、唐的龙则是应龙姿态,黄龙的形态则是在唐宋,辽、金、元奠定了形象基础。
以现阶段的时间点来讲,龙呈现张牙舞爪的姿态就对了。它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震慑,反正秦汉时期是不带任何吉祥的含义,有的就是凶恶、凶恶、再凶恶!
座位梯次的两边,按照礼仪规格还有安排。
第一梯次的座位侧边,能看到的是整齐的屏风。屏风的存在其实就是充当临时的商议室,大臣在面对君王询问的时候,拿不定主意之类的可以约上人进去讨论。
朝会还能进“小黑屋”商议?这个是真真实实存在的事情,不过这种事情到南宋之后就不存在了。
毕竟,南宋之前的君臣关系是一个样子,蒙元之后的除了君之外都是奴隶。君问了答不出来……勿谓言之不预!
第二梯次的百官侧边,两边都是摆着一些乐器,不是随随便便的什么乐器,是种类齐全的编钟。
编钟兴起于西周,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
春秋战国时期的编钟可不是随随便便谁都能拥有,得是王室特别赐予才能拥有。
其实就算是周王室允许某个诸侯能够拥有编钟,以当时的生产力而言也不是随便一个诸侯能够搞出一套编钟。这个是与工艺技术有关,例如制作编钟需要用到大量的蜡,那个时候蜡是只有用蜂蜜才能做得出来,国家疆域不够大的诸侯连蜡都备不齐,怎么制作编钟?
到了秦汉之后,编钟已经没有春秋战国那么的高大上,可仍然是宫廷乐器,依然不是什么级别的人都能拥有。
时隔数百年之后,编钟依然是属于宫廷乐器,非执掌名与器不可拥有。就是时间太久了,文明也被野蛮所摧毁,只有王室才掌握的钟曲基本上已经失传,要是不再创作钟曲,编钟就该从乐器变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摆设。
一声钟鸣让殿内交谈的人停了下来,他们不管之前是在干什么,都是站立向宝座方向成鞠躬行礼的姿势。
刘彦穿着天子冕服率先而出,左右两侧跟着提孔雀灯的宫女,一名身穿华丽重甲的武士和崔宗跟在其后。
孔雀灯自然就是孔雀模样的灯,主结构是铜材料,灯上下分三层,下面两层在喇叭形底座上分别套置两个大灯碗,碗沿各对称地插有四个小灯盏,最上一层塑成一昂首开屏的孔雀,孔雀背驮一灯盏。因为通身有九个小灯盏可以同时点燃,所以又称“九连灯”。
那名身着华丽重甲的武士也是有名头,他就是这一次朝议的大殿将军,专门负责次序以及安全。
大殿将军不是官职,也不是真正的将军,谁来担当这个职位完全是天子说了算,一般是给一些年轻的小家伙来露脸,不无天子表达要刻意培养的暗示。
冉闵看到大殿将军面甲后面的眼眸,自家的儿子就算只看一双眼睛也能看得出来,立刻就咧嘴无声地笑了。
安静到大殿之内能听到水池的流水之声,刘彦走到宝座坐下。
崔宗走到至尊台的一侧,酝酿了一下下,也是在等待百官回到各自的座位,高声道:“天子与众卿朝议!”
一开始的时候,刘彦以为朝议就是早朝,然而那是有明一代和“我大清”的叫法。
当前是叫“朝议”,并没有“早朝”的说法。
今天不是大朝议,算是一场小朝议,明显的区分就是同样来到长安述职各郡的郡守没有被召唤上朝,倒是回到长安的将军得到召唤前来参加。
“早朝”不叫“早朝”,自然也就没有那一句“有事启奏,无事退朝”的开场白,刘彦没穿越前对这一句其实是觉得充满槽点。
刘彦坐下,刚刚回到座位的百官却是又整齐地站起来离开座位,站在正道的左右两侧,又是整齐地躬身齐呼:“参见天子!”
没有跪拜,不是刘彦改了规矩,相反是他延续了规矩,秦汉的君臣并没有动不动的跪拜,朝议的时候也是能坐。
口呼“参见天子”更没有什么错,躬身行礼的确是参见,双膝跪地不进行叩拜是拜见,又是双膝跪地又是叩拜则是罪官才会干的事情。
刘彦这个时候应该开口:“众卿平身。”
百官重新腰杆直立,却是又拜了拜才各自回到位置。
崔宗等百官都坐好,洪亮声道:“今日议事,改制为主,分封为小议。”
一开始就点明当天要商议什么,同样是来自秦汉时期的特色,代表今天要是没谁想要搞什么幺蛾子,那么就别超过定下的议题。
朝议的确是会先定下议题,才不是那种百官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模式,要不哪来的什么次序。
其实要不是想玉石俱焚,朝议的时候也不会出现某个官员突兀窜出来从袖子里掏出奏本的事,或是在天子面前点名要硬刚谁。
崔宗说完向后退了一步,表示谁想表达什么可以出场了。
纪昌当仁不让地起身,没有走离自己的位置,对着宝座的刘彦行了一礼,开口说道:“大汉疆土日益增大,旧制难再呼应。顺从天子意志,将要更为三省六部之制。”
又是一些老话重提的事情,纪昌将三省六部是怎么回事,介绍主要官职名称,一些职权讲清楚说明白,说完行礼就又重新坐了下去。
刘彦的声音是在纪昌坐下后才传达大殿:“众卿可有疑惑之处?”
改制的事情准备了四年,元朔十年的时候又一再预热,关注的人早就研究熟透,就算是有些地方没明白也不会傻到去问天子,皆是齐声答曰:“无!”
不少人是偷偷看向纪昌,一旦制度真的改为三省六部,就再也没有总揽民政的丞相,纪昌虽然依然会是文职三巨头之一的中书令,可怎么样都比不了丞相的权威和风光。
到了元朔十二年,本来所有人的职位都会出现变动,那是正常的职位调动,要是没有改制那么一回事,纪昌也会从丞相职位上卸任,至于是不再担任官职的休息,还是调任它职,其实不太好说。
确认改制,纪昌卸任丞相一职的影响就被无限降低,对他来讲其实是一件好事。
改制之后,显得最突出的人是徐正,他本来也要从太尉一职卸任,没了太尉这一官职却是有了大将军,知道内幕消息的人都知道他依然会是武将第一人,没恶意的人是觉得运气好,不免会有人觉得是走了狗屎运。
不过,徐正担任太尉的时候,军队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就是再有意见的人也说不出个能抹黑的理由,只有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