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荀氏之儒(冬寒夏凉万点打赏加更)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神话三国最新章节!
刘辩没有立刻答应杨修,他要仔细考虑一下。
大汉有今天,儒门有功,但是儒门的过也不小。不是儒门中人丑恶,而是两种意识形态无法调和,更何况现在儒门拥戴袁绍为领袖,起兵山东,分裂天下,他如何还能毫无保留的信任儒门?
如果儒门要求他禅位让贤,他是答应还是不答应?
这样的事不是没有先例的,如今儒门的实力更大,甚至不惜举兵造反,另立新朝。太学生也是儒门拥趸,当初起党锢之事,太学生就是冲锋陷阵的马前卒,把这些人弄到长安来,会不会给自己找麻烦?
刘辩必须慎重再慎重。
刘辩找来了主管政务的贾诩,将杨修的建议告诉了他,却没有提杨修的名字。
贾诩听完之后,笑了笑:“陛下所虑甚是,党锢时,的确有不少太学生从中生事,与朝中大臣互为表里,不过,也不是所有的太学生都热衷于仕途。依臣看来,儒生其实也可以分两种:一种是学而优而仕,一种则是学而优也不仕。”
“前一种人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官,读书不过是做官的手段,他们当然热衷于名声,汲汲于仕途,一心想出人头地,所以才呼朋引伴,互相标榜。这种人可用,只要陛下给他们富贵,他们随时都可以改变态度。”
“至于后一种人,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求知,并不关心政务。只要谁能让他们衣食无忧,安心做学问,他们就支持谁。这种人当然也可用,毕竟有了他们的努力,才能文明昌盛,彬彬有礼。”
刘辩没好气的看着贾诩:“文和,说了半天,你等于什么也没说啊。”
贾诩不解:“陛下,臣怎么没说?臣的态度很明朗啊。”
“你的态度是很明朗,可是。汲汲于仕途的人求的是富贵。朕现在能让他们贵,却不能让他们富,他们能来么?就算来了,到时候唯利是图。迟早还会因为贪腐被杀。问题没解决。反惹了一些麻烦,说不定还会给朕带来一个杀儒的恶名。至于后一个,他们倒是没坏处。可是也没好处,朕现在捉襟见肘,哪里闲钱供养他们,装点门面?”
贾诩躬身道:“陛下圣明,这两种人都可用,只是陛下不可用。儒门本来就是装点门面的,诸子百家中,儒门最先立派,也是他们最早游说诸侯,可是他们除了留下一些夸夸其谈的大言之外,何尝有人能强一国?鲁是儒门的发源地,可是鲁却早早的就亡了。齐有稷下学宫,亦是儒门大贤聚集之地,可是齐却坐失统一天下的良机。由此可见,所谓儒门能强国之说,实属谬论。”
刘辩很惊讶,他很少看到贾诩有这么激烈的反对儒门的。事实上,贾诩很少如此激烈的反对任何一件事,他可以提建议,但是很少坚持。
“那你的意思是学秦,以法治国,耕战自强?”
贾诩不置可否:“陛下,当先儒门大贤荀子到秦,可是盛赞秦国的政治的,说秦是‘威强乎汤武,广大乎舜禹’,他的两个弟子先后入秦,为秦统一天下立下了大功,其后,张苍、贾谊、申公等人传荀子之学,开儒门入政之河……”
“等等。”刘辩打断了贾诩的话,疑惑不已:“贾谊是荀子的传人?”
“当然。”贾诩很意外于刘辩不知道这个关系。“贾谊师从吴公,吴公与李斯同邑,曾经以李斯为师,而李斯正是荀子的入室弟子,所以贾谊是荀子的三传弟子。陛下没有读贾谊的政论吗?他的思想和荀子非常接近的,都是推崇礼法,希望以礼法治国。与李斯、韩非相比,他只是把礼提到了法之前,而非李斯、韩非重法轻礼,崇尚末智。”
刘辩半晌无语。他也读了一些书,已经觉得自己眼界大开了,没曾想儒门里面还有这样的故事。这么说来,荀子才是联系秦汉的人?李斯、韩非助秦始皇统一天下,贾谊、申公的弟子则开启大汉统一思想的征途,并最终使儒门独尊。
荀子才是儒门的大圣人啊,可是为什么如今的地位反不如董仲舒?
听了刘辩的疑问,贾诩笑了:“陛下误会了,董仲舒之儒,乃是公羊春秋学,而荀子所传却是谷梁春秋之学,他们并不是一家?”
“不是一家?”刘辩更是大惑不解:“两家都是春秋,又有什么区别?是不是和今古文一样?”
贾诩有些为难,这种学术问题,他并不擅长。“陛下,臣只知大概,具体而言,还是由荀公达来解答比较好,毕竟他才是荀子的嫡传子孙,了解的事也比臣多。臣只能说,荀子之儒与董仲舒之儒在于礼法与教化的先后,荀子认为为政当以礼法促教化,而董仲舒则认为先教化而后立礼法。两者比较,董仲舒之学更理想化,不如荀子之学切实可行。至于今古文,则又不同,古文经学推崇的是《左传春秋》,而不是荀子之学推崇的《谷梁春秋》。”
刘辩有些挠头,这里面太复杂了,不是他一时半会的能搞清楚的。不过他明白了贾诩的意思。贾诩不赞同从洛阳征召太学生到关中任职,这些人的理念不同,到关中弊大于利。
“那如何解决眼前人才短缺的困难?”
“简单,以吏为师。”
“以吏为师?”
“对,杨修是辅国之才,足堪大用,只是他还年轻,不明为相之道,才让自己疲惫不堪。如果能征召一些识文断字,忠厚老成的人为吏,分担一部分政务,又何至于此?”
刘辩有些不悦:“文和,你年长杨修甚多。政务又是以你为先,你不理政也就罢了,何以反说杨修不明为相之道?那依你之见,为相之道若何?”
贾诩不慌不慌,躬身一拜:“陛下,前朝时,曲逆侯陈平有言,‘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岂能为俗务所牵?这些事交待给属吏们就是了。如果什么事都抓在自己手里。要属吏何用?”
“再者。相府乃是郡县太守令长所生之地。在相府为吏,就是为将来出仕郡县做准备。如果什么事都由宰相自理,属吏如何熟悉政务。当来又如何能理一方?”
刘辩沉吟不语。他知道贾诩说得有道理,这年头可没有什么专门培养干部的学校,如何理政,一方面看各人的家族传承,一方面要看他在各个官署里边学边干。三公府的掾吏就是将来县令长、郡太守的备用人选,如果什么事都由三公亲历亲为,掾吏得不到锻炼,将来是没法治理一方的。
刘辩仔细的想了想,又摇了摇头:“以吏为师,不会形成门生故吏吗?”
“陛下所虑极是,门生故吏,就是如此形成的。不过,并非所有的掾吏都会变成门生故吏,如果举荐权被限制,门生故吏则无由而生。因此,陛下当注意的是选人法。”
刘辩恍然大悟。贾诩说得对,有上下级关系,并不一定就能拉帮结派,形成门生故吏的关系,只要把上级推荐下级出仕的权利控制住了,没有了直接的利益联系,门生故吏也就无法形成利益集团了。
不过,这个任务可不容易解决啊,还是以吏为师,先解决掾吏不足的问题吧。
刘辩不由分说:“这件事,就交给你办吧。”
贾诩躬身领命。
……
昆明池旁,一座幽静的小院里,卞氏迎来了一个客人:弟弟卞秉。
听说卞秉来了,卞氏又惊又喜,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迎了出去。一出门,看到停在门口的两辆马车,卞氏愣了一下,眼神随即冷了下来。这两辆马车太奢华了,以卞家的身份和财力,根本不可能拥有这样的马车,而且卞秉如果一个人来,也不需要两辆马车。
卞氏转身进门,顺手关上了大门,插上了门栓。
卞秉刚刚下车,正准备上前和姊姊叙叙旧,却见大门紧闭,顿时尴尬无比。他回头看了一眼从另一辆车上下来的程昱:“这个……”
程昱身高八尺三寸,一部长髯,和关羽有几分相似,只是比关羽多了几分儒雅,少了几分傲气。见卞氏出而复返,又关上大门,他立刻明白了卞氏的意思,不禁微微一笑。他特地如此张扬的从洛阳赶来,又岂容卞氏避而不见。
“无妨,令姊谨慎,怕招人物议,诚足可贵。不过,曹将军与她有夫妻之实,人所共知,派人来探望她和孩子,也是人之常情,无需隐瞒。只需要把事情说清楚了,我想令姊不会拒我于门外的。”
卞秉上前,隔着门,和声说道:“姊姊,开门,你别误会啊。曹将军派人来,只是为了看你和孩子,夫妻之义,父子之情,你总不能都一刀割断吧?”
卞氏站在门内,眉心紧蹙,她寒声道:“阿弟,你也不小了,怎么这么蠢。他如果真的有夫妻之义,父子之情,当初怎么会一声不吭的离开洛阳,置我母子于不顾?如今他是朝廷的逆臣,却如此张扬的派人来寻我母子,显然是另有用心。我卞家本是倡家,贫苦惯了的,如今陛下赏了一座大宅子,又给你安排了差事,你还不知足,被一辆马车就打动了?我看错你了,你回去吧,不要给卞家惹来祸事。”
卞秉面红耳赤:“姊姊……”
程昱听得分明,上前一步,在门外拱手施礼:“夫人,在下东郡程昱,在曹将军麾下听命。这次赶到长安来,并不是要给卞家带来祸事,而是想送一桩功劳给令弟。夫人难道不希望卞家因功封侯,堂堂正正的列于朝堂吗?”
ps: 谢书友冬寒夏凉万点打赏。
刘辩没有立刻答应杨修,他要仔细考虑一下。
大汉有今天,儒门有功,但是儒门的过也不小。不是儒门中人丑恶,而是两种意识形态无法调和,更何况现在儒门拥戴袁绍为领袖,起兵山东,分裂天下,他如何还能毫无保留的信任儒门?
如果儒门要求他禅位让贤,他是答应还是不答应?
这样的事不是没有先例的,如今儒门的实力更大,甚至不惜举兵造反,另立新朝。太学生也是儒门拥趸,当初起党锢之事,太学生就是冲锋陷阵的马前卒,把这些人弄到长安来,会不会给自己找麻烦?
刘辩必须慎重再慎重。
刘辩找来了主管政务的贾诩,将杨修的建议告诉了他,却没有提杨修的名字。
贾诩听完之后,笑了笑:“陛下所虑甚是,党锢时,的确有不少太学生从中生事,与朝中大臣互为表里,不过,也不是所有的太学生都热衷于仕途。依臣看来,儒生其实也可以分两种:一种是学而优而仕,一种则是学而优也不仕。”
“前一种人的目的就是为了做官,读书不过是做官的手段,他们当然热衷于名声,汲汲于仕途,一心想出人头地,所以才呼朋引伴,互相标榜。这种人可用,只要陛下给他们富贵,他们随时都可以改变态度。”
“至于后一种人,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求知,并不关心政务。只要谁能让他们衣食无忧,安心做学问,他们就支持谁。这种人当然也可用,毕竟有了他们的努力,才能文明昌盛,彬彬有礼。”
刘辩没好气的看着贾诩:“文和,说了半天,你等于什么也没说啊。”
贾诩不解:“陛下,臣怎么没说?臣的态度很明朗啊。”
“你的态度是很明朗,可是。汲汲于仕途的人求的是富贵。朕现在能让他们贵,却不能让他们富,他们能来么?就算来了,到时候唯利是图。迟早还会因为贪腐被杀。问题没解决。反惹了一些麻烦,说不定还会给朕带来一个杀儒的恶名。至于后一个,他们倒是没坏处。可是也没好处,朕现在捉襟见肘,哪里闲钱供养他们,装点门面?”
贾诩躬身道:“陛下圣明,这两种人都可用,只是陛下不可用。儒门本来就是装点门面的,诸子百家中,儒门最先立派,也是他们最早游说诸侯,可是他们除了留下一些夸夸其谈的大言之外,何尝有人能强一国?鲁是儒门的发源地,可是鲁却早早的就亡了。齐有稷下学宫,亦是儒门大贤聚集之地,可是齐却坐失统一天下的良机。由此可见,所谓儒门能强国之说,实属谬论。”
刘辩很惊讶,他很少看到贾诩有这么激烈的反对儒门的。事实上,贾诩很少如此激烈的反对任何一件事,他可以提建议,但是很少坚持。
“那你的意思是学秦,以法治国,耕战自强?”
贾诩不置可否:“陛下,当先儒门大贤荀子到秦,可是盛赞秦国的政治的,说秦是‘威强乎汤武,广大乎舜禹’,他的两个弟子先后入秦,为秦统一天下立下了大功,其后,张苍、贾谊、申公等人传荀子之学,开儒门入政之河……”
“等等。”刘辩打断了贾诩的话,疑惑不已:“贾谊是荀子的传人?”
“当然。”贾诩很意外于刘辩不知道这个关系。“贾谊师从吴公,吴公与李斯同邑,曾经以李斯为师,而李斯正是荀子的入室弟子,所以贾谊是荀子的三传弟子。陛下没有读贾谊的政论吗?他的思想和荀子非常接近的,都是推崇礼法,希望以礼法治国。与李斯、韩非相比,他只是把礼提到了法之前,而非李斯、韩非重法轻礼,崇尚末智。”
刘辩半晌无语。他也读了一些书,已经觉得自己眼界大开了,没曾想儒门里面还有这样的故事。这么说来,荀子才是联系秦汉的人?李斯、韩非助秦始皇统一天下,贾谊、申公的弟子则开启大汉统一思想的征途,并最终使儒门独尊。
荀子才是儒门的大圣人啊,可是为什么如今的地位反不如董仲舒?
听了刘辩的疑问,贾诩笑了:“陛下误会了,董仲舒之儒,乃是公羊春秋学,而荀子所传却是谷梁春秋之学,他们并不是一家?”
“不是一家?”刘辩更是大惑不解:“两家都是春秋,又有什么区别?是不是和今古文一样?”
贾诩有些为难,这种学术问题,他并不擅长。“陛下,臣只知大概,具体而言,还是由荀公达来解答比较好,毕竟他才是荀子的嫡传子孙,了解的事也比臣多。臣只能说,荀子之儒与董仲舒之儒在于礼法与教化的先后,荀子认为为政当以礼法促教化,而董仲舒则认为先教化而后立礼法。两者比较,董仲舒之学更理想化,不如荀子之学切实可行。至于今古文,则又不同,古文经学推崇的是《左传春秋》,而不是荀子之学推崇的《谷梁春秋》。”
刘辩有些挠头,这里面太复杂了,不是他一时半会的能搞清楚的。不过他明白了贾诩的意思。贾诩不赞同从洛阳征召太学生到关中任职,这些人的理念不同,到关中弊大于利。
“那如何解决眼前人才短缺的困难?”
“简单,以吏为师。”
“以吏为师?”
“对,杨修是辅国之才,足堪大用,只是他还年轻,不明为相之道,才让自己疲惫不堪。如果能征召一些识文断字,忠厚老成的人为吏,分担一部分政务,又何至于此?”
刘辩有些不悦:“文和,你年长杨修甚多。政务又是以你为先,你不理政也就罢了,何以反说杨修不明为相之道?那依你之见,为相之道若何?”
贾诩不慌不慌,躬身一拜:“陛下,前朝时,曲逆侯陈平有言,‘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岂能为俗务所牵?这些事交待给属吏们就是了。如果什么事都抓在自己手里。要属吏何用?”
“再者。相府乃是郡县太守令长所生之地。在相府为吏,就是为将来出仕郡县做准备。如果什么事都由宰相自理,属吏如何熟悉政务。当来又如何能理一方?”
刘辩沉吟不语。他知道贾诩说得有道理,这年头可没有什么专门培养干部的学校,如何理政,一方面看各人的家族传承,一方面要看他在各个官署里边学边干。三公府的掾吏就是将来县令长、郡太守的备用人选,如果什么事都由三公亲历亲为,掾吏得不到锻炼,将来是没法治理一方的。
刘辩仔细的想了想,又摇了摇头:“以吏为师,不会形成门生故吏吗?”
“陛下所虑极是,门生故吏,就是如此形成的。不过,并非所有的掾吏都会变成门生故吏,如果举荐权被限制,门生故吏则无由而生。因此,陛下当注意的是选人法。”
刘辩恍然大悟。贾诩说得对,有上下级关系,并不一定就能拉帮结派,形成门生故吏的关系,只要把上级推荐下级出仕的权利控制住了,没有了直接的利益联系,门生故吏也就无法形成利益集团了。
不过,这个任务可不容易解决啊,还是以吏为师,先解决掾吏不足的问题吧。
刘辩不由分说:“这件事,就交给你办吧。”
贾诩躬身领命。
……
昆明池旁,一座幽静的小院里,卞氏迎来了一个客人:弟弟卞秉。
听说卞秉来了,卞氏又惊又喜,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迎了出去。一出门,看到停在门口的两辆马车,卞氏愣了一下,眼神随即冷了下来。这两辆马车太奢华了,以卞家的身份和财力,根本不可能拥有这样的马车,而且卞秉如果一个人来,也不需要两辆马车。
卞氏转身进门,顺手关上了大门,插上了门栓。
卞秉刚刚下车,正准备上前和姊姊叙叙旧,却见大门紧闭,顿时尴尬无比。他回头看了一眼从另一辆车上下来的程昱:“这个……”
程昱身高八尺三寸,一部长髯,和关羽有几分相似,只是比关羽多了几分儒雅,少了几分傲气。见卞氏出而复返,又关上大门,他立刻明白了卞氏的意思,不禁微微一笑。他特地如此张扬的从洛阳赶来,又岂容卞氏避而不见。
“无妨,令姊谨慎,怕招人物议,诚足可贵。不过,曹将军与她有夫妻之实,人所共知,派人来探望她和孩子,也是人之常情,无需隐瞒。只需要把事情说清楚了,我想令姊不会拒我于门外的。”
卞秉上前,隔着门,和声说道:“姊姊,开门,你别误会啊。曹将军派人来,只是为了看你和孩子,夫妻之义,父子之情,你总不能都一刀割断吧?”
卞氏站在门内,眉心紧蹙,她寒声道:“阿弟,你也不小了,怎么这么蠢。他如果真的有夫妻之义,父子之情,当初怎么会一声不吭的离开洛阳,置我母子于不顾?如今他是朝廷的逆臣,却如此张扬的派人来寻我母子,显然是另有用心。我卞家本是倡家,贫苦惯了的,如今陛下赏了一座大宅子,又给你安排了差事,你还不知足,被一辆马车就打动了?我看错你了,你回去吧,不要给卞家惹来祸事。”
卞秉面红耳赤:“姊姊……”
程昱听得分明,上前一步,在门外拱手施礼:“夫人,在下东郡程昱,在曹将军麾下听命。这次赶到长安来,并不是要给卞家带来祸事,而是想送一桩功劳给令弟。夫人难道不希望卞家因功封侯,堂堂正正的列于朝堂吗?”
ps: 谢书友冬寒夏凉万点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