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八章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桓容最新章节!
乌孙人首次抵达建康见识到高墙深池建筑物鳞次栉比街道上人流穿梭一派热闹景象,无不感叹建康繁华。
左顾右盼之下,眼睛几乎不够用。走出一段距离因为没看路差点被脚下的青石绊倒踉跄几下方才站稳。
这样的情形建康百姓早已经见怪不怪。
几名身着短袍的少年结伴而行,人人都背着一只竹箱,从后看去几乎遮住半个身体。
少年们很是兴奋一边走一边谈笑,隐约能听到“公输”“农具”“作业”“成具”之类的言辞。
另有稍小些的孩童跟在兄长身后一样的制式短袍腰间缠着布带。没有背着木箱仅手中抓住两枚竹简。
看到这些少年和孩童路旁行人皆面露微笑。
无论汉人胡人凡是认识的都开口打着招呼。
“三郎君今日背着竹箱可以农具已经制成?”一名面色黝黑、壮实犹如小山的男子问道。
“还要先生看过。”少年被唤住并不恼转身向男子行礼,笑道,“日前先生布置课业,做农具的木料多亏叔父,小子谢叔父。”
“这话见外。”男子连忙摆手,道,“学院中做出的农具,那个不是好的?这次三郎君做出来的,我可是先定下,莫要给了旁人。”
“叔父尽管放心。”少年点头。
又说了几句话,少年同男子告辞,转身追上同伴。临走被男子塞了两个馒头,推辞不过,忙开口道谢。追上队伍后,将馒头掰开,分给几个年幼的孩童。
“方叔父给的,吃吧。回头要记得谢叔父。”
“诺。”
孩童们接过馒头,兵没有在路上吃,而是用布帕包好,先放在怀里,等到学堂之后,趁着课间休息时再用。
少年和孩童们走远,秦玦唤来一名部曲,道:“且去打听一番。”
部曲领命,刻意慢下脚步,落在队伍之后。等到队伍过去,眨眼间混入人群之中,开始寻人打听,这些少年孩童究竟是怎么回事。
“郎君是外地来的?”一名扛着新农具的老翁道。
“确是。”部曲祖籍西河,却能说一口地道的吴地官话,三言两语就打消了老翁的怀疑,开始为他解惑。
“这是学院的规矩。”老翁正等着市货的家人,闲在路边无聊,遇部曲询问,开脆打开了话匣子。
“学院规矩?”
“正是。”老翁点点,道,“官家英明,着范公和桓公在各地开办书院,不只招收豪强子弟,庶人亦可入学。”
“学中分为两院,东院多为士族郎君,教授经义典章,学习兵法韬略西院都是庶人子弟,念书识字之外,可学得各种手艺,木工就是其一。”
“凡入学两年,天分不差的,都能做出几样简单的农具。凡经书院许可,皆可市卖,价格比坊市略低,却能填补家用。等到出师之后,可是各家工坊和商铺都抢着聘请。”
老翁越说越起劲。
“不瞒郎君,我有两个孙子,明年都到年龄,可参加入学考评。方才过去的孩童中,凡是手中拿着竹简的,都是不久前才通过考试,今日正式入书院学习。”
“我观其中似有胡人?”部曲问道。
“郎君是说那两个羌人?”老翁笑了笑,道,“自前岁起,书院许胡人族子弟参加考试。但有限制,需得入黄籍,并在城中有产业要么就是投身军中,曾立下过战功。”
部曲暗暗记下,又问了几句。
老翁知无不言,双方算是详谈身患。
不久,老翁家人从坊市回来,或挑或背,各个都没有空手。见到老翁同人在路边说话,诧异的询问两句。
“是外地来的郎君,见着书院的学童,好奇问了我几句。”老翁笑道。
见到来人,部曲心知无法继续问下去,当下抱拳告辞,很快不见踪影。
待背影消失在人群中,一名汉子放下扁担,擦去额头上的含,对老翁道:“阿父,这人膀大腰圆,明显是个北地人。却说一口吴地官话,很是不对劲。”
“我晓得。”老翁翻打开竹筐,看到里面的谷麦熏肉,满意的点点头,“我瞧见这人进城。”
“阿父瞧见了?”
“对,跟着方才过去的胡人。我知道他实在打听,提前里长说过,遇人打听疏远,这些尽可以说,等到回去之后,往里长处告诉一声即可。”
老翁又打开另一只竹筐,看到海盐和菜种扑在上层,正想放下盖子,又觉得有异,向下翻,看到里面藏着的粗布,不免皱眉,道,“不是让你买盐,买这些布作甚?”
汉子脸红了,搓搓大手,低声解释道:“阿父,那个……杏儿……”
“没出息的样!”老翁瞅着儿子,气不打一处来。一把合上竹筐,终归是不解释,狠狠给了儿子一脚,“下回莫要如此,想给你媳妇买东西,正经该说出来。我和你母又非不明事理,岂会苛刻到这般地步。”
汉子羞愧低头。
“家里的日子比往年好,今年再开几亩荒田,等到秋收之后,能再起一个牛栏,养上一头牛犊。”
老翁让汉子挑起竹筐,语重心长道:“阿山和阿川明年就要参加学院考试,如果能考中,学习得一门手艺,将来总有前途。”
“书院考得不只是灵性,还有品行。同乡里的两个孩子为何被撵出来?全是心没用到正地方,人长歪了,犯了书院的里的规矩。”
“阿子,三十而立。”老翁走了几步,停下看着儿子,“这么大的年纪,总该给孩子做个样子。做不到富贵显达,但求为人光明磊落,无愧于心。”
“那两个孩子为何会成今天的样子?那一家老人就是源头!”
汉子愈发羞愧,“阿父,我错了。”
“知错就好。”老翁点点头,道,“知错就要改。先别忙着回家,再去坊市一趟。”
“阿父?”兄弟几个都是解。
老翁没多手,从怀中取出钱袋,递给寄给儿子,道:“再去市些布,咱们都做一身新衣。”
“阿父,家中不宽裕……”一个汉子皱眉。
“既如此,就给你母和你们的媳妇做。”老翁道,“去吧,尽早市来,也好早些出城。”
“诺!”
老翁特地留下长子,沉声道:“阿子,你是长兄,今后行事要有章程,更要有规矩。”
知晓父亲为何让几个弟弟去市布,汉子更觉羞愧,重重的点了点头。
路旁一辆马车中,桓容合上车窗,靠向车壁,命典魁驱车前行,尽速赶往青溪里。
想起方才一幕,桓容不免感慨,合上双眼,捏了捏眉心,想着自己该做些什么,才能让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
“陛下,前方就是青溪里,可是直接去丞相府?”
“对。”桓容今日出宫,轻车简从,为的就是拜访郗愔。只是没想到,会在途中遇到乌孙的队伍,又在队伍中认出秦玦。
日前北地传回消息,秦璟领朔方,彭城改由秦玦镇守。这个时候南下建康,还是假托乌孙的名义,其意实难猜测。
马车一路前行,做健仆打扮的护卫跟在车后。
士族出行多是如此,故而,桓容一路行来,并没引起多少注意。仅有有人认出典魁,诧异一名将军充当役夫。
以为自己看错,仔细揉揉眼睛,定睛再看,马车早已走远。
逢春光正好,秦淮河缓缓流淌,岸边柳枝浮动,几只黄鹂落在树梢,清脆的鸣叫声十分悦耳。
马车进入里中,穿过架在水上的拱桥,四下里人声渐少,越近丞相府宅,越是显得寂静。
“陛下,到了。”
马车停住,车外传来典魁的声音。
彼时,郗愔已得健仆禀报,亲往前院迎接。
桓容走出车厢,无需宦者摆设胡床,单手一撑跃下车辕。
“拜见陛下。”郗愔人在家中,仅着素色大衫,发以葛巾束起,不见朝堂上的威严,配合一缕长须,更显飘逸。
“丞相请起。”桓容抢上前两步,托起郗愔,笑道,“朕冒昧来访,丞相莫要见怪才是。”
“臣惶恐。”
门前非叙话之地,桓容被请至正室,茶汤糕点俱已备妥。茶汤未加香料葱姜,而是仿效宫中制法。
清亮的茶水中离立起几枚茶梗,入口微苦,旋即回甘,显然煮茶之人深谙此道。
一盏茶饮过,见桓容没有取用糕点,郗愔命婢仆将漆盘撤下,开口问道:“臣斗胆,陛下出宫可有要事?”
“丞相猜测不假,朕确有要事。”
“请陛下解惑。”
桓容没有着急开口,而是看着面前的矮榻,隐隐有些出神。
郗愔心中存疑,见桓容如此,没有开口追问,而是正身而坐,等着对方出言。
许久,窗外传来一声清脆的鸟鸣,打破室内的寂静。
桓容刹那回神,目光转向郗愔,问道:“九真太守李逊,丞相可认识?”
“李逊?”郗愔沉吟片刻,颔首道,“臣确识得此人。”
“丞相对他可了解?”
“了解却也称不上,”郗愔顿了顿,蹙眉道,“李氏世居交州,乃地方豪强。遗晋立都建康,李氏一度据交州。后遇朝廷发兵,不敌之下,上表请罪。自遗晋元帝之后,历代守交州之地,防备夷狄。”
“是吗?”桓容低暔一声。
“陛下为何突然提及此人?”
“去岁交州民乱,发宁州兵方得平乱。宁州刺使秘奏,夷狄之乱,九真李氏恐牵涉其中。”
如非有地方豪强插手,交州太守未必被逼得没有办法。
毕竟,能被朝廷委任边州之人,绝不会是真正的无能之辈。兼其爱护百姓,施行仁政,官声向来不错,桓容左思右想,都觉得交州民乱很是蹊跷。
夷狄劣性难除,无法教化,自然不用多提。境内百姓尤其是得其好处的交州父老竟也参与到叛乱之中,实在有几分说不过去。
穷山恶水出刁民?
桓容不惮以“人性本恶”揣测敌人,但就交州数年来的种种,这其中没有问题才怪!
通过宁州刺使的上表,桓容很快留意到九真郡和九真太守李逊。据表书所写,数次民乱的起源既在九真郡。
之前夷人骚扰边界,劫杀交州百姓,事后多逃入九真郡。太守派兵追袭,十次有九次无功而返,仅有一次成功,多是砍两个人头就算交差。
种种线索联系起来,桓容有九分肯定,九真郡内定有猫腻!
闻交州刺使为郗愔推举,同高平郗氏颇有渊源,桓容立即出宫,往郗愔府上问个究竟。
“陛下是怀疑,李逊有反义?”虽是问句,语气却带着肯定。可以想见,郗愔对李逊的观感如何。
“现下不好断言。朕想听一听丞相的意见。”
“九真李氏狼子野心。”郗愔没有拐弯抹角,直接开门见山,“谢安石使计分化夷狄人,使其无暇祸害边境。九真郡这时生乱,实不足为奇。早在陛下巡狩时,臣即有意上请,寻机铲除交州李氏!”
桓容眨眨眼,不提其他,李氏总归是地方豪情,说灭就灭,会不会引起士族反弹?
郗愔嗤之以鼻。
“李氏与夷人通婚,早有反心。挑起民乱更是大罪,朝廷发兵理所当然。灭其嫡支并不足够,为免遗留后患,当夷三族。”
看着一派仙风道骨,口中却道出“夷三族”的郗愔,桓容张张嘴,半晌没说出话来。
太元五年,六月,建康下旨,调宁州兵入交州,搜捕匪首,严防民乱再起。
同月,乌孙遣使入贡,有意与桓汉通商市马。
秦玦随使臣入宫,待见到桓容,大方表明身份,亲手交秦璟书信,言有骏马牲畜不日将送至幽州。
此外,另有书信欲呈交桓汉太后。
“给太后?”桓容很是惊讶,看着同秦璟有几分相似的英俊面容,满心都是怀疑。
“家母亲笔,感谢太后殿下赠礼。并言,有几味香料甚好。”说话时,秦玦表情严肃,不似平日里带笑,同秦璟更为相似。
嗯?
香料?
听到“香料”两个字,桓容忽然觉得,刘皇后的书信绝不只感谢这么简单。
乌孙人首次抵达建康见识到高墙深池建筑物鳞次栉比街道上人流穿梭一派热闹景象,无不感叹建康繁华。
左顾右盼之下,眼睛几乎不够用。走出一段距离因为没看路差点被脚下的青石绊倒踉跄几下方才站稳。
这样的情形建康百姓早已经见怪不怪。
几名身着短袍的少年结伴而行,人人都背着一只竹箱,从后看去几乎遮住半个身体。
少年们很是兴奋一边走一边谈笑,隐约能听到“公输”“农具”“作业”“成具”之类的言辞。
另有稍小些的孩童跟在兄长身后一样的制式短袍腰间缠着布带。没有背着木箱仅手中抓住两枚竹简。
看到这些少年和孩童路旁行人皆面露微笑。
无论汉人胡人凡是认识的都开口打着招呼。
“三郎君今日背着竹箱可以农具已经制成?”一名面色黝黑、壮实犹如小山的男子问道。
“还要先生看过。”少年被唤住并不恼转身向男子行礼,笑道,“日前先生布置课业,做农具的木料多亏叔父,小子谢叔父。”
“这话见外。”男子连忙摆手,道,“学院中做出的农具,那个不是好的?这次三郎君做出来的,我可是先定下,莫要给了旁人。”
“叔父尽管放心。”少年点头。
又说了几句话,少年同男子告辞,转身追上同伴。临走被男子塞了两个馒头,推辞不过,忙开口道谢。追上队伍后,将馒头掰开,分给几个年幼的孩童。
“方叔父给的,吃吧。回头要记得谢叔父。”
“诺。”
孩童们接过馒头,兵没有在路上吃,而是用布帕包好,先放在怀里,等到学堂之后,趁着课间休息时再用。
少年和孩童们走远,秦玦唤来一名部曲,道:“且去打听一番。”
部曲领命,刻意慢下脚步,落在队伍之后。等到队伍过去,眨眼间混入人群之中,开始寻人打听,这些少年孩童究竟是怎么回事。
“郎君是外地来的?”一名扛着新农具的老翁道。
“确是。”部曲祖籍西河,却能说一口地道的吴地官话,三言两语就打消了老翁的怀疑,开始为他解惑。
“这是学院的规矩。”老翁正等着市货的家人,闲在路边无聊,遇部曲询问,开脆打开了话匣子。
“学院规矩?”
“正是。”老翁点点,道,“官家英明,着范公和桓公在各地开办书院,不只招收豪强子弟,庶人亦可入学。”
“学中分为两院,东院多为士族郎君,教授经义典章,学习兵法韬略西院都是庶人子弟,念书识字之外,可学得各种手艺,木工就是其一。”
“凡入学两年,天分不差的,都能做出几样简单的农具。凡经书院许可,皆可市卖,价格比坊市略低,却能填补家用。等到出师之后,可是各家工坊和商铺都抢着聘请。”
老翁越说越起劲。
“不瞒郎君,我有两个孙子,明年都到年龄,可参加入学考评。方才过去的孩童中,凡是手中拿着竹简的,都是不久前才通过考试,今日正式入书院学习。”
“我观其中似有胡人?”部曲问道。
“郎君是说那两个羌人?”老翁笑了笑,道,“自前岁起,书院许胡人族子弟参加考试。但有限制,需得入黄籍,并在城中有产业要么就是投身军中,曾立下过战功。”
部曲暗暗记下,又问了几句。
老翁知无不言,双方算是详谈身患。
不久,老翁家人从坊市回来,或挑或背,各个都没有空手。见到老翁同人在路边说话,诧异的询问两句。
“是外地来的郎君,见着书院的学童,好奇问了我几句。”老翁笑道。
见到来人,部曲心知无法继续问下去,当下抱拳告辞,很快不见踪影。
待背影消失在人群中,一名汉子放下扁担,擦去额头上的含,对老翁道:“阿父,这人膀大腰圆,明显是个北地人。却说一口吴地官话,很是不对劲。”
“我晓得。”老翁翻打开竹筐,看到里面的谷麦熏肉,满意的点点头,“我瞧见这人进城。”
“阿父瞧见了?”
“对,跟着方才过去的胡人。我知道他实在打听,提前里长说过,遇人打听疏远,这些尽可以说,等到回去之后,往里长处告诉一声即可。”
老翁又打开另一只竹筐,看到海盐和菜种扑在上层,正想放下盖子,又觉得有异,向下翻,看到里面藏着的粗布,不免皱眉,道,“不是让你买盐,买这些布作甚?”
汉子脸红了,搓搓大手,低声解释道:“阿父,那个……杏儿……”
“没出息的样!”老翁瞅着儿子,气不打一处来。一把合上竹筐,终归是不解释,狠狠给了儿子一脚,“下回莫要如此,想给你媳妇买东西,正经该说出来。我和你母又非不明事理,岂会苛刻到这般地步。”
汉子羞愧低头。
“家里的日子比往年好,今年再开几亩荒田,等到秋收之后,能再起一个牛栏,养上一头牛犊。”
老翁让汉子挑起竹筐,语重心长道:“阿山和阿川明年就要参加学院考试,如果能考中,学习得一门手艺,将来总有前途。”
“书院考得不只是灵性,还有品行。同乡里的两个孩子为何被撵出来?全是心没用到正地方,人长歪了,犯了书院的里的规矩。”
“阿子,三十而立。”老翁走了几步,停下看着儿子,“这么大的年纪,总该给孩子做个样子。做不到富贵显达,但求为人光明磊落,无愧于心。”
“那两个孩子为何会成今天的样子?那一家老人就是源头!”
汉子愈发羞愧,“阿父,我错了。”
“知错就好。”老翁点点头,道,“知错就要改。先别忙着回家,再去坊市一趟。”
“阿父?”兄弟几个都是解。
老翁没多手,从怀中取出钱袋,递给寄给儿子,道:“再去市些布,咱们都做一身新衣。”
“阿父,家中不宽裕……”一个汉子皱眉。
“既如此,就给你母和你们的媳妇做。”老翁道,“去吧,尽早市来,也好早些出城。”
“诺!”
老翁特地留下长子,沉声道:“阿子,你是长兄,今后行事要有章程,更要有规矩。”
知晓父亲为何让几个弟弟去市布,汉子更觉羞愧,重重的点了点头。
路旁一辆马车中,桓容合上车窗,靠向车壁,命典魁驱车前行,尽速赶往青溪里。
想起方才一幕,桓容不免感慨,合上双眼,捏了捏眉心,想着自己该做些什么,才能让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
“陛下,前方就是青溪里,可是直接去丞相府?”
“对。”桓容今日出宫,轻车简从,为的就是拜访郗愔。只是没想到,会在途中遇到乌孙的队伍,又在队伍中认出秦玦。
日前北地传回消息,秦璟领朔方,彭城改由秦玦镇守。这个时候南下建康,还是假托乌孙的名义,其意实难猜测。
马车一路前行,做健仆打扮的护卫跟在车后。
士族出行多是如此,故而,桓容一路行来,并没引起多少注意。仅有有人认出典魁,诧异一名将军充当役夫。
以为自己看错,仔细揉揉眼睛,定睛再看,马车早已走远。
逢春光正好,秦淮河缓缓流淌,岸边柳枝浮动,几只黄鹂落在树梢,清脆的鸣叫声十分悦耳。
马车进入里中,穿过架在水上的拱桥,四下里人声渐少,越近丞相府宅,越是显得寂静。
“陛下,到了。”
马车停住,车外传来典魁的声音。
彼时,郗愔已得健仆禀报,亲往前院迎接。
桓容走出车厢,无需宦者摆设胡床,单手一撑跃下车辕。
“拜见陛下。”郗愔人在家中,仅着素色大衫,发以葛巾束起,不见朝堂上的威严,配合一缕长须,更显飘逸。
“丞相请起。”桓容抢上前两步,托起郗愔,笑道,“朕冒昧来访,丞相莫要见怪才是。”
“臣惶恐。”
门前非叙话之地,桓容被请至正室,茶汤糕点俱已备妥。茶汤未加香料葱姜,而是仿效宫中制法。
清亮的茶水中离立起几枚茶梗,入口微苦,旋即回甘,显然煮茶之人深谙此道。
一盏茶饮过,见桓容没有取用糕点,郗愔命婢仆将漆盘撤下,开口问道:“臣斗胆,陛下出宫可有要事?”
“丞相猜测不假,朕确有要事。”
“请陛下解惑。”
桓容没有着急开口,而是看着面前的矮榻,隐隐有些出神。
郗愔心中存疑,见桓容如此,没有开口追问,而是正身而坐,等着对方出言。
许久,窗外传来一声清脆的鸟鸣,打破室内的寂静。
桓容刹那回神,目光转向郗愔,问道:“九真太守李逊,丞相可认识?”
“李逊?”郗愔沉吟片刻,颔首道,“臣确识得此人。”
“丞相对他可了解?”
“了解却也称不上,”郗愔顿了顿,蹙眉道,“李氏世居交州,乃地方豪强。遗晋立都建康,李氏一度据交州。后遇朝廷发兵,不敌之下,上表请罪。自遗晋元帝之后,历代守交州之地,防备夷狄。”
“是吗?”桓容低暔一声。
“陛下为何突然提及此人?”
“去岁交州民乱,发宁州兵方得平乱。宁州刺使秘奏,夷狄之乱,九真李氏恐牵涉其中。”
如非有地方豪强插手,交州太守未必被逼得没有办法。
毕竟,能被朝廷委任边州之人,绝不会是真正的无能之辈。兼其爱护百姓,施行仁政,官声向来不错,桓容左思右想,都觉得交州民乱很是蹊跷。
夷狄劣性难除,无法教化,自然不用多提。境内百姓尤其是得其好处的交州父老竟也参与到叛乱之中,实在有几分说不过去。
穷山恶水出刁民?
桓容不惮以“人性本恶”揣测敌人,但就交州数年来的种种,这其中没有问题才怪!
通过宁州刺使的上表,桓容很快留意到九真郡和九真太守李逊。据表书所写,数次民乱的起源既在九真郡。
之前夷人骚扰边界,劫杀交州百姓,事后多逃入九真郡。太守派兵追袭,十次有九次无功而返,仅有一次成功,多是砍两个人头就算交差。
种种线索联系起来,桓容有九分肯定,九真郡内定有猫腻!
闻交州刺使为郗愔推举,同高平郗氏颇有渊源,桓容立即出宫,往郗愔府上问个究竟。
“陛下是怀疑,李逊有反义?”虽是问句,语气却带着肯定。可以想见,郗愔对李逊的观感如何。
“现下不好断言。朕想听一听丞相的意见。”
“九真李氏狼子野心。”郗愔没有拐弯抹角,直接开门见山,“谢安石使计分化夷狄人,使其无暇祸害边境。九真郡这时生乱,实不足为奇。早在陛下巡狩时,臣即有意上请,寻机铲除交州李氏!”
桓容眨眨眼,不提其他,李氏总归是地方豪情,说灭就灭,会不会引起士族反弹?
郗愔嗤之以鼻。
“李氏与夷人通婚,早有反心。挑起民乱更是大罪,朝廷发兵理所当然。灭其嫡支并不足够,为免遗留后患,当夷三族。”
看着一派仙风道骨,口中却道出“夷三族”的郗愔,桓容张张嘴,半晌没说出话来。
太元五年,六月,建康下旨,调宁州兵入交州,搜捕匪首,严防民乱再起。
同月,乌孙遣使入贡,有意与桓汉通商市马。
秦玦随使臣入宫,待见到桓容,大方表明身份,亲手交秦璟书信,言有骏马牲畜不日将送至幽州。
此外,另有书信欲呈交桓汉太后。
“给太后?”桓容很是惊讶,看着同秦璟有几分相似的英俊面容,满心都是怀疑。
“家母亲笔,感谢太后殿下赠礼。并言,有几味香料甚好。”说话时,秦玦表情严肃,不似平日里带笑,同秦璟更为相似。
嗯?
香料?
听到“香料”两个字,桓容忽然觉得,刘皇后的书信绝不只感谢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