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官制与俸禄改革
推荐阅读:异界直播间、英雄联盟之谁与争锋、[综]卷毛控怎么了!、网游之诡影盗贼、创世纪之双鸟、江湖我独行、都市至尊天骄、英灵君王、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网游之黑暗道士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最新章节!
在李素这样堪比节奏大师的把控之下,后续的给甜枣缓解自然是水到渠成。
九月初六,大朝会上,一切如李素所料,因为前面几天朝廷显得“过于偏袒想要背信突围的士子”,这一派倒是好受些了。但另一边原本已经支持了科举制的保守派,又激发出了一定的反抗。
当然了,正如一切保守派攻击改革派都会重点从人品上攻击,而非从政策上攻击,这一次也不例外。
所有提意见的人,都不敢说科举不好,只是说这一次的科举中,那些可能突围的人,似乎人品不好。其中最重要的点,就是“背信弃义,伪诺无行”。
李素当然不用亲自开口,他在朝堂上的马仔会帮他开口,强调“无信是个别现象,不能怪科举制度”。
同时话锋一转,强调“如今这一切的闹大,也是之前政出数门、为科举保驾护航的职权部门责任不清,管理重叠所致”。
要是一开始就保护好那些“没有围场情况的郡的寒门士子”,也就是那些没有任何信用承诺义务的考生,那朝廷也不至于采取临时措施一刀切保护、把那些背信的考生也保护了进去。
总之,话题兜兜转转,最后就被李素如愿引导到了两个点上:首先,目前的九卿和下面各级衙门分权,确实太混乱了,不适合新时期的管理需求。
同时,李素也把最后一个关键时刻抛出来让大家皆大欢喜的糖果,即重新调整全体官员俸禄、确保权责和薪俸一定匹配,不让老实人做实事的人吃亏。
这套组合拳当然不是今天临时提出的,而是早在一个多月前、刘备刚登基不久时就开始讨论了。
只是讨价还价了一个半月,如今李素觉得该是两边给甜枣、息事宁人的关键时刻,才最终让这只鞋落地。这样一个时机最终拿出来,抵抗才最小效果也最好。
同样因为这个改革涉及到的人很多,所以今天朝会上发生的事儿,几乎在散会后立刻成了长安城内全部读书人街谈巷议的重磅新闻。
……
“听说了么,朝廷又宣布了一轮新的改革了,契机是觉得之前各个衙门政出数门,互相推诿,而且管事儿多的俸禄却低,还是沿用几百年前的薪俸制度。”
“没想到改官的契机竟然是这个,朝廷到底还是一碗水端平,也没过分偏袒那些背信弃义的小人,终究是才德兼重,确权明责。”
这些谈论一开始是一些抛头露面的小官们在聊,很快蔓延到赶考的读书人之间,所有人都挤着去看最新的公告。
孙资、贾逵这段时间原本一直在偷偷摸摸抓紧埋头苦读数学,不过这两天听说朝中风向有可能惩戒“背信弃义”的考生,所以又有点不安,暂时有点学不进去。也就偶尔出来散散心换换脑子。
听说了同年考生们的议论后,他们也挤着去看新闻。
一边看,他们就听到很多考生在赞美朝廷、意淫中举之后的美好人生。
“真是圣天子在朝啊,俸禄比原先加了那么多,关键是更公平了。这样的人做官才不至于家人都养不体面还得贪。当初灵帝时候那种市面行情,买官上任不回本就有鬼了!”
孙资定睛细看,发现如今朝中最高的大司马、大将军、太傅等“上公”级别的职务,年俸居然加到了一千万钱。而且以后除了荒年粮价暴涨时、要发必要的口粮之外,其他都发钱、锦等高价值密度的硬通货。
“年俸一千万钱?而且确保其中九百万发钱、锦或金银,粮食折价三百钱一石,官员口粮配给部分绝不涨价。这待遇确实优厚了不少倍啊。
原先最高不过‘秩万石’,按三百钱一石折钱,等于是三百万钱。大将军一级涨到了三倍多薪俸。”孙资看这儿这些数据,暗暗感慨。
贾逵指着下面几条反驳说:“大将军这级按比例涨得还算少了,好歹大将军原本就万石。下面那些原本位低事重的才算正式翻身了,至少不贪也能活下去。”
只见公告上写着:
上公:太傅、大司马、大将军、丞相。原:秩万石,现:秩一千万钱。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尚书令、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原:秩万石,现:秩八百万钱。
上卿:礼部尚书(原宗正、太常奉祀官合并)、尚书仆射、中书令、侍中、卫将军、总督数州诸军事。原:秩五千石,现:秩六百万钱。
九卿:吏部尚书(少府改)、兵部尚书(太仆、卫尉合并)、刑部尚书(廷尉改)、户部尚书(大司农拆)、民部尚书(大司农拆)、工部尚书(将作大匠)、文部尚书(太常诸文教官拆)、使部尚书(大鸿胪改)、执金吾(原执金吾、城门校尉合并)、前后左右将军、中书仆射、各州布政使/防御使。原:秩三千石,现:秩五百万钱。
副卿:九部少卿/侍郎,黄门侍郎(侍中副职)、谏议大夫(纳言官正职)、四征四镇四平四安将军、各州观察使。新设,秩四百万钱。
郡级:太守、诸杂号将军、京军四中郎将、九部卿各司郎中/令、太中大夫(纳言官副职)。原:秩两千石,现:秩三百万钱。
副郡:郡长史/丞、外镇中郎将、诸校尉、九部卿各司员外郎/丞。原:秩比两千石(一千五百石),现:秩一百五十至两百万钱。
县级:县令、郡诸曹长官、都尉,原:秩六百石、千石至比两千石,现:秩六十万至一百万钱。
副县:县丞/尉、牙门督、军司马,原:秩四百石至六百石,现:秩三十万至五十万钱。
曹级:县诸曹掾、曲军侯,乡老,原:秩一百至三百石,现:秩十万至二十万钱。
(注:公=国级,卿=省部。郡=地市,县就等于县)
新法实施之后,对于原本权重而俸薄的尚书令、侍中、黄门等相当于隋唐三省官的待遇强化,是最明显的。
同时九卿改九部之后,对于部属官员级别不清晰的问题也彻底做了厘清。不至于像原来那样令、丞属官高低混乱,有些部的丞甚至比另一些部的令还高。全部统一为尚书(卿)、侍郎(少卿)、郎中(令)、员外郎(丞)。
另外,这套新的官制待遇改革,还给因为地方重要性程度不同而升降小半级留了方便,也是避免官制本身太复杂级别太多。
比如因为京城非常重要,所以京兆尹仍然地位比外郡太守高出很多,甚至能高于某个州的防御使/布政使,介于上卿和九卿之间,拿的薪俸也是特事特办专门定的,高于九卿低于上卿。
其他同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州治所在的郡级别提高小半级,郡治所在的县提高小半级。其他郡、县有别的理由导致特别重要应该提级的,后续都可以一事一议、朝廷专门发文申明。
……
“这个新规看起来清晰多了,权、责、遇都互相匹配,职权大的责任也大,薪俸礼遇也高。桓灵以来为了卖官而设置的那些秩高而无权的荣誉官,算是彻底扫清了,要不就并入实权官,真是新君自有圣天子气象。”
“谁说不是呢,而且严格来说,这也不光是革除桓灵以来弊政,以‘位清高而无实权’的官位筹勋,那也不是近几十年的事儿了。自商鞅为秦行二十等爵始,就已经这么干了,那其实就是世官制的积垢,无非一开始卖的爵和封的官还分得清,越到后面越一团乱账。”
孙资、贾逵等人看完全部官制改革公告之后,由衷叹服,旁边的应考士子也普遍都是如此反应。
有识之士都已经看出,朝廷这次是要解决几百年来卖的官、勋贵酬遇官和因功劳才能授予的官的界限了,绝不允许再出现位高禄重却没实权职责轻这种不匹配。
不过,大家也都意识到,这样一改之后,很多要酬勋的事情就没法做了——比如历史上糜竺赞助刘备之功,就是给“安汉将军”这种高位的头衔,但权力可以小一点,来报答君主的恩人。
李素把所有高位虚官清理掉,肯定得进一步细化爵位,把官爵分得更彻底明晰,才能根本上解决这一块的缺位。
孙资、贾逵继续耐着性子往下看,很快注意到了后续的补救措施:朝廷宣布会在数月之内进一步完善爵位体系,确保除了列侯和关内侯之外,还有其他新爵,把筹勋所需的功能补上。
只不过这一块的改革跟目前的事务官设置、薪俸改革没关系,所以不用一起公布。
孙资等人便在揣测:莫非这是要完全恢复秦朝的二十等爵,或者是从中吸取更多要素?但总不至于直接开历史的倒车吧。
他们当然想不到李素的计划了。
但实际上李素觉得这种改革根本不触动利益,只要刘备觉得新改革不至于导致爵位贬值或者泛滥,而且确实是在“精兵简政”做减法,那么减二加一这种妥协绝对是可以接受的。
李素已经想好了把季汉的爵位最高提到不设祖庙的郡公,反正这事儿袁绍也已经帮大家探过路了,后续的反抗应该不至于激烈。
剩下的列侯和关内侯以下,需要恢复周礼的伯、子、男,这也非常容易接受。如今列侯当中比较低的一些存在,也可以往伯、子里面归并。
一部分子爵和男爵的地位,会低于目前侯爵里最低的关内侯。同时又不至于含金量低得跟秦二十等爵里那些赐给有功百姓的民众爵位那样泛滥,所以还是可以充分筹勋的,还避开了“白马之盟”封侯门槛太高的问题。
搞定了相关事务,李素也总算是为新皇践祚以来的选官、用官、官员待遇三大问题都理清了脉络。他也总算可以安心去襄阳,操心他自己的事儿了。
——
PS:过渡章节,就这样了……改革细节比较流水账,一章带过吧。
在李素这样堪比节奏大师的把控之下,后续的给甜枣缓解自然是水到渠成。
九月初六,大朝会上,一切如李素所料,因为前面几天朝廷显得“过于偏袒想要背信突围的士子”,这一派倒是好受些了。但另一边原本已经支持了科举制的保守派,又激发出了一定的反抗。
当然了,正如一切保守派攻击改革派都会重点从人品上攻击,而非从政策上攻击,这一次也不例外。
所有提意见的人,都不敢说科举不好,只是说这一次的科举中,那些可能突围的人,似乎人品不好。其中最重要的点,就是“背信弃义,伪诺无行”。
李素当然不用亲自开口,他在朝堂上的马仔会帮他开口,强调“无信是个别现象,不能怪科举制度”。
同时话锋一转,强调“如今这一切的闹大,也是之前政出数门、为科举保驾护航的职权部门责任不清,管理重叠所致”。
要是一开始就保护好那些“没有围场情况的郡的寒门士子”,也就是那些没有任何信用承诺义务的考生,那朝廷也不至于采取临时措施一刀切保护、把那些背信的考生也保护了进去。
总之,话题兜兜转转,最后就被李素如愿引导到了两个点上:首先,目前的九卿和下面各级衙门分权,确实太混乱了,不适合新时期的管理需求。
同时,李素也把最后一个关键时刻抛出来让大家皆大欢喜的糖果,即重新调整全体官员俸禄、确保权责和薪俸一定匹配,不让老实人做实事的人吃亏。
这套组合拳当然不是今天临时提出的,而是早在一个多月前、刘备刚登基不久时就开始讨论了。
只是讨价还价了一个半月,如今李素觉得该是两边给甜枣、息事宁人的关键时刻,才最终让这只鞋落地。这样一个时机最终拿出来,抵抗才最小效果也最好。
同样因为这个改革涉及到的人很多,所以今天朝会上发生的事儿,几乎在散会后立刻成了长安城内全部读书人街谈巷议的重磅新闻。
……
“听说了么,朝廷又宣布了一轮新的改革了,契机是觉得之前各个衙门政出数门,互相推诿,而且管事儿多的俸禄却低,还是沿用几百年前的薪俸制度。”
“没想到改官的契机竟然是这个,朝廷到底还是一碗水端平,也没过分偏袒那些背信弃义的小人,终究是才德兼重,确权明责。”
这些谈论一开始是一些抛头露面的小官们在聊,很快蔓延到赶考的读书人之间,所有人都挤着去看最新的公告。
孙资、贾逵这段时间原本一直在偷偷摸摸抓紧埋头苦读数学,不过这两天听说朝中风向有可能惩戒“背信弃义”的考生,所以又有点不安,暂时有点学不进去。也就偶尔出来散散心换换脑子。
听说了同年考生们的议论后,他们也挤着去看新闻。
一边看,他们就听到很多考生在赞美朝廷、意淫中举之后的美好人生。
“真是圣天子在朝啊,俸禄比原先加了那么多,关键是更公平了。这样的人做官才不至于家人都养不体面还得贪。当初灵帝时候那种市面行情,买官上任不回本就有鬼了!”
孙资定睛细看,发现如今朝中最高的大司马、大将军、太傅等“上公”级别的职务,年俸居然加到了一千万钱。而且以后除了荒年粮价暴涨时、要发必要的口粮之外,其他都发钱、锦等高价值密度的硬通货。
“年俸一千万钱?而且确保其中九百万发钱、锦或金银,粮食折价三百钱一石,官员口粮配给部分绝不涨价。这待遇确实优厚了不少倍啊。
原先最高不过‘秩万石’,按三百钱一石折钱,等于是三百万钱。大将军一级涨到了三倍多薪俸。”孙资看这儿这些数据,暗暗感慨。
贾逵指着下面几条反驳说:“大将军这级按比例涨得还算少了,好歹大将军原本就万石。下面那些原本位低事重的才算正式翻身了,至少不贪也能活下去。”
只见公告上写着:
上公:太傅、大司马、大将军、丞相。原:秩万石,现:秩一千万钱。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尚书令、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原:秩万石,现:秩八百万钱。
上卿:礼部尚书(原宗正、太常奉祀官合并)、尚书仆射、中书令、侍中、卫将军、总督数州诸军事。原:秩五千石,现:秩六百万钱。
九卿:吏部尚书(少府改)、兵部尚书(太仆、卫尉合并)、刑部尚书(廷尉改)、户部尚书(大司农拆)、民部尚书(大司农拆)、工部尚书(将作大匠)、文部尚书(太常诸文教官拆)、使部尚书(大鸿胪改)、执金吾(原执金吾、城门校尉合并)、前后左右将军、中书仆射、各州布政使/防御使。原:秩三千石,现:秩五百万钱。
副卿:九部少卿/侍郎,黄门侍郎(侍中副职)、谏议大夫(纳言官正职)、四征四镇四平四安将军、各州观察使。新设,秩四百万钱。
郡级:太守、诸杂号将军、京军四中郎将、九部卿各司郎中/令、太中大夫(纳言官副职)。原:秩两千石,现:秩三百万钱。
副郡:郡长史/丞、外镇中郎将、诸校尉、九部卿各司员外郎/丞。原:秩比两千石(一千五百石),现:秩一百五十至两百万钱。
县级:县令、郡诸曹长官、都尉,原:秩六百石、千石至比两千石,现:秩六十万至一百万钱。
副县:县丞/尉、牙门督、军司马,原:秩四百石至六百石,现:秩三十万至五十万钱。
曹级:县诸曹掾、曲军侯,乡老,原:秩一百至三百石,现:秩十万至二十万钱。
(注:公=国级,卿=省部。郡=地市,县就等于县)
新法实施之后,对于原本权重而俸薄的尚书令、侍中、黄门等相当于隋唐三省官的待遇强化,是最明显的。
同时九卿改九部之后,对于部属官员级别不清晰的问题也彻底做了厘清。不至于像原来那样令、丞属官高低混乱,有些部的丞甚至比另一些部的令还高。全部统一为尚书(卿)、侍郎(少卿)、郎中(令)、员外郎(丞)。
另外,这套新的官制待遇改革,还给因为地方重要性程度不同而升降小半级留了方便,也是避免官制本身太复杂级别太多。
比如因为京城非常重要,所以京兆尹仍然地位比外郡太守高出很多,甚至能高于某个州的防御使/布政使,介于上卿和九卿之间,拿的薪俸也是特事特办专门定的,高于九卿低于上卿。
其他同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州治所在的郡级别提高小半级,郡治所在的县提高小半级。其他郡、县有别的理由导致特别重要应该提级的,后续都可以一事一议、朝廷专门发文申明。
……
“这个新规看起来清晰多了,权、责、遇都互相匹配,职权大的责任也大,薪俸礼遇也高。桓灵以来为了卖官而设置的那些秩高而无权的荣誉官,算是彻底扫清了,要不就并入实权官,真是新君自有圣天子气象。”
“谁说不是呢,而且严格来说,这也不光是革除桓灵以来弊政,以‘位清高而无实权’的官位筹勋,那也不是近几十年的事儿了。自商鞅为秦行二十等爵始,就已经这么干了,那其实就是世官制的积垢,无非一开始卖的爵和封的官还分得清,越到后面越一团乱账。”
孙资、贾逵等人看完全部官制改革公告之后,由衷叹服,旁边的应考士子也普遍都是如此反应。
有识之士都已经看出,朝廷这次是要解决几百年来卖的官、勋贵酬遇官和因功劳才能授予的官的界限了,绝不允许再出现位高禄重却没实权职责轻这种不匹配。
不过,大家也都意识到,这样一改之后,很多要酬勋的事情就没法做了——比如历史上糜竺赞助刘备之功,就是给“安汉将军”这种高位的头衔,但权力可以小一点,来报答君主的恩人。
李素把所有高位虚官清理掉,肯定得进一步细化爵位,把官爵分得更彻底明晰,才能根本上解决这一块的缺位。
孙资、贾逵继续耐着性子往下看,很快注意到了后续的补救措施:朝廷宣布会在数月之内进一步完善爵位体系,确保除了列侯和关内侯之外,还有其他新爵,把筹勋所需的功能补上。
只不过这一块的改革跟目前的事务官设置、薪俸改革没关系,所以不用一起公布。
孙资等人便在揣测:莫非这是要完全恢复秦朝的二十等爵,或者是从中吸取更多要素?但总不至于直接开历史的倒车吧。
他们当然想不到李素的计划了。
但实际上李素觉得这种改革根本不触动利益,只要刘备觉得新改革不至于导致爵位贬值或者泛滥,而且确实是在“精兵简政”做减法,那么减二加一这种妥协绝对是可以接受的。
李素已经想好了把季汉的爵位最高提到不设祖庙的郡公,反正这事儿袁绍也已经帮大家探过路了,后续的反抗应该不至于激烈。
剩下的列侯和关内侯以下,需要恢复周礼的伯、子、男,这也非常容易接受。如今列侯当中比较低的一些存在,也可以往伯、子里面归并。
一部分子爵和男爵的地位,会低于目前侯爵里最低的关内侯。同时又不至于含金量低得跟秦二十等爵里那些赐给有功百姓的民众爵位那样泛滥,所以还是可以充分筹勋的,还避开了“白马之盟”封侯门槛太高的问题。
搞定了相关事务,李素也总算是为新皇践祚以来的选官、用官、官员待遇三大问题都理清了脉络。他也总算可以安心去襄阳,操心他自己的事儿了。
——
PS:过渡章节,就这样了……改革细节比较流水账,一章带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