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文网 > 嘿!我是早教书:全面解读哈佛大学智能教育 > 权利与公民教育,让孩子更快融入社会
权利与公民教育,让孩子更快融入社会
推荐阅读:异界直播间、英雄联盟之谁与争锋、[综]卷毛控怎么了!、网游之诡影盗贼、创世纪之双鸟、江湖我独行、都市至尊天骄、英灵君王、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网游之黑暗道士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嘿!我是早教书:全面解读哈佛大学智能教育最新章节!
用权利维护自己
人们的幸福是需要权利去维护的。
——法朗士
如果您的孩子因为性格温和、身形弱小,成为了众多孩子欺负的“受气包”,面对一脸委屈的孩子,你要如何处理呢?小孩子打架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如果您的孩子正面临着一场“决斗”,您会怎么办呢?孩子的判断力还不成熟,经常吃亏却不自知,如果您发现这种事情,要怎样提醒他呢?
哈佛故事
6岁的桑迪是一个十分安静温和的小男孩。有一次,在放学的路上他被两个邻居家的孩子戏弄了。虽然十分难过,但他并没有把这件事告诉别人,而是自己忍了下来。但是,这件事并没有因此而过去,自此以后,每次碰到这两个孩子,他们都会上前欺负桑迪一番。最后,这件事情被桑迪的妈妈知道了。
桑迪的妈妈说道:“孩子,你心里一定很难过吧。”
桑迪委屈地说:“妈妈,我不明白,他们怎么喜欢欺负我呢,我不知道该怎么做?”
妈妈把桑迪拉了过来,语气坚定地对他说:“我并不了解他们为什么会欺负你,但可以肯定的是,你并没有错!所以,桑迪,没有错的人不应该低着头流眼泪,你需要昂首挺胸地接受他们的道歉。”听到妈妈的建议,桑迪愣了一下,显露出期待却又有些犹豫的神色。
“不要怕,桑迪,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对的,就有权利要求对方向你道歉,勇敢地去面对才能解决问题。”妈妈鼓励道。
桑迪听完妈妈的话,坚定地点了点头。几天之后,桑迪又全身脏兮兮地回到了家里,手掌还蹭破了皮。不过他显得很高兴,一回到家就大声向妈妈宣布:“他们向我道歉了!”
妈妈看着颇为狼狈的儿子,并没有仔细询问,只是微笑地对他说:“桑迪,我为你感到骄傲!”
桑迪的妈妈不明白那天下午到底发生了什么,不过她知道,从那之后,自己儿子的个性变得更加开朗了,遇到事情时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犹豫了!
爱心课堂
面对孩子受欺负这件事情,家长通常采取两种方法:一种家长遵守着“以和为贵”、“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处世态度,只要孩子没有受到严重的伤害,安慰几句也就没什么事儿了;还有一种家长在看到孩子被人欺负之后,会立刻出面为孩子讨公道,一定要让孩子扬眉吐气不可。
虽然这两种处理方式都可以平息事件,但是对孩子的品格发展却没有起到有用的帮助。在第一种家长的教育下,孩子只会变得越来越懦弱和敏感,甚至会出现自闭、抑郁等严重的心理问题;第二种解决方法看起来很是威风,但是父母却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看问题,有些孩子很可能会因为父母的这一举动而更加难堪,有的则可能会因为父母的这一举动,开始自以为是,以父母为靠山,到处招惹是非。
这两种方法之所以不能收到积极的效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父母的出发点不妥。吃了亏、挨了打、受了欺负,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求和,那样只会无限度地助长对方的气焰;当然也不是为了要报复对方,那样只会导致双方好勇斗狠。解决问题的核心应该是“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力”。当孩子受到欺负或者欺骗的时候,即使对方没有恶意,也会在孩子的内心造成或多或少的伤害。这时,父母应该要给予孩子适当的引导,让孩子自己学着去维护自己的权益,维护自己的尊严,帮助孩子形成正直、坚强、理智的优秀品格。
教育小妙招
孩子被人欺负,家长要向孩子灌输权利的意识,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哈佛教育专家认为,家长有责任有义务让孩子树立“权利”的观念。
·不卑不亢
所谓不卑不亢,是要告诉孩子不去招惹别人,但被别人欺负了也不要一味忍让。孩子还小,或许不懂进退,但遇到这种特殊情况,要有告诉家长、老师的勇气,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帮助孩子分析情况
正确的权利意识教育可以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在美国,如果孩子受到了别人的欺负,家长会鼓励他“面对现实,自己去解决”,如果孩子没有类似的经历,家长可以耐心地帮助孩子分析事情的严重性。这样孩子就会自觉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的时候,要靠自己讨回来。
·家长摆正姿态
面对孩子的纠纷,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不能站在“审判者”的角度来主持公道,最公平的处理方式就是“如果别人抢了你的东西,要把原来属于你的东西要回来;如果别人侵犯了你的权利,就去把你的权利要回来”。事实上,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要回来”的不仅仅是有形的事物和权利,更是自己的尊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捍卫权利的过程是一种自我心理保护的过程,一个人可以在成功解决此类问题之后变得更加自信。另外,孩子在独立处理这些事情的过程中,可以锻炼自己的解决问题和交往能力,这对他们走向社会十分有益。
哈佛语录
哈佛教育专家认为,权利意识教育的积极意义要远远超过狭隘的“不吃亏”的教育,它可以培养出勇于面对问题和责任、善于化干戈为玉帛的可信赖的独立个体。因此,家长在遇到孩子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要以孩子的心理感受以及心理发展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将不愉快事件的负面影响变成孩子前进的动力,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增强孩子社会道德意识
道德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从日常的坚持不懈的斗争和锻炼中发展和巩固起来的,正如玉石越磨越亮,黄金越炼越纯一样。
——胡志明
良好的社会道德是成功道路上最稳的垫脚石。有些人因为没有良好的社会道德习惯而功败垂成,例如有的求职者在求职中其实是很有竞争力的,但是就因为他没有随手关门,或者是捡起脚下的垃圾,便让他失去了一次工作的机会等。
哈佛故事
一位美国父亲带着可爱的小儿子去郊区参观牧场。他们在乘坐公交车的时候,买了两张车票,因为他还带着他5岁的小儿子,小儿子看起来聪明又乖巧。这时,售票员告诉父亲,孩子还小,不需要买票。
这位父亲说:“这位小先生正好到了一米二,应该买。”
售票员听后一愣,对这位父亲很是惊讶,便问道:“就算你说孩子没有一米二,我也会相信的,可是你为什么不那样做呢?没有必要浪费票钱啊!”
这位美国父亲看上去有些疑惑,他捏捏儿子的手,反问售票员:“这怎么能算是浪费呢?我又为什么要说谎呢?”
“先生,我并不是这个意思,”售票员连忙解释道,“因为你的儿子看起来也就将将一米二,正好在买票与不买票之间。”
“虽然我会支付一些钱,但我必须要这样做,因为他的身高已经达到规定了。我若是不买票,或许你不会觉得怎么样,但肯定会伤害到我儿子的自尊心,甚至还让他学会了说谎。我的儿子的的确确已经一米二了,我和他都应该为此感到高兴,如果我真的隐瞒了这个事实,那么我这个父亲做的就很失败。”
说到这里,售票员若有所悟地点点头,连小儿子也笑了起来。
爱心课堂
相信每一位父母都会赞同这位美国父亲的话。没有一位家长愿意让孩子因为不好的道德行为而影响了他以后的人生。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从小教育孩子要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不要因为贪图小利而贻误了孩子的品格教育。
孩子小时候的道德意识主要源自于对父母的模仿,所以父母要谨言慎行,为孩子做好榜样。
在美国,你去麦当劳或肯德基的时候,就会发觉美国人和中国人有着很大的区别:美国人用餐后,会自己收拾桌子,然后把垃圾倒掉,餐盘也会放到指定的位置;而在我们国家,在这类快餐店用完餐后,却很少看到这种现象。
曾经有一项关于用餐后是否收拾餐盘的调查,有90%以上的孩子说法相同,他们从来没有收拾过。其中,许多孩子不知道自己应该收餐盘;有一些孩子知道,但父母从来都不让他们自己收拾,也有孩子是看到周围的同龄人都收拾,他自己收拾感觉“不好意思”,因此也就不收拾了。
由此看来,孩子们能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主要责任还是在于在父母。父母没有良好的道德意识、不严格管理自己,那就是给孩子做了负面的榜样,不利于孩子良好的道德意识的形成。所以,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不仅有利于孩子自身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教育小妙招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不仅仅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社会道德的培养要从孩子内心和表面同时进行,不能只做表面工作。让孩子知道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做,让良好的社会道德在孩子的心中生根。
·做孩子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社会上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家长应该有意识地进行辨别,去除对孩子影响不好的事物,留下对孩子好的事物,从这些新鲜事物中领会社会道德。如果孩子没有家长的指导,也缺少良好的社会氛围,就会形成一些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有些家长教孩子尊重父母,但他们自己却没有尽到赡养父母的职责和义务;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而他们却每日与扑克、麻将相伴等,这样的事例很多。“言传身教”说得就是需要家长实实在在地做,并不是嘴上说着一套,手中又做着另一套。
·增强孩子的道德意识
一草一木都是生命,不能随意践踏;每一粒米都是农民伯伯的辛苦劳动,不能任意糟蹋……对于孩子来说,家长就是最早的老师。所以想要增强孩子的道德意识,就要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开始做起,时刻教育孩子、劝导孩子。
·做一些道德教育的亲子游戏
孩子总是喜欢游戏的,如果家长能够在游戏中教会孩子遵守道德,绝对会事半功倍。比如,教孩子识别回收垃圾箱与普通垃圾箱,和孩子玩乘客与售票员的游戏,都能在游戏中渗透公民教育。
·积极地回馈孩子
哈佛教育专家认为,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看到孩子好的表现要及时鼓励孩子,通过赞美、认同等正面回馈强化孩子的良好表现,给予孩子正面的能量和做好事的自信心。
哈佛语录
哈佛教育专家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举止最能体现他品格的优劣,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道德意识,就需要从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关注孩子,看到孩子好的行为就要鼓励,及时纠正孩子不好的行为,从细节着手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道德品格。
礼仪教育不可少
礼仪是凌驾于各种美德之上的,正是因为有了礼仪,才让这个美德有了功效,才让这个人得到他想亲近的人的好感与尊重。
——洛克
礼仪,虽然只是道德习惯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却也是人们品格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却又光彩。正是因为礼仪的存在,才会让孩子们显得更加可爱美丽,才会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才能够更好地把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和谐。礼仪教育是道德习惯教育中最基本的框架,是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学习礼仪教育,必须从小抓起。
哈佛故事
一天,一个贫穷的小男孩儿为了攒够学费正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劳累了一整天的他此时感到十分饥饿,但摸遍全身,却只有一角钱。
怎么办呢?他决定向下一户人家讨口饭吃。
当一位差不多大小的小姑娘打开房门的时候,这个小男孩儿却有点不知所措了,他没有要饭,只乞求给他一口水喝。这个小姑娘看到他很饥饿的样子,就拿了一大杯牛奶给他。
男孩慢慢地喝完牛奶,问道:“我应该付多少钱?”
小姑娘回答道:“一分钱也不用付。妈妈教导我们,施以爱心,不图回报。”
男孩说:“那么,就请接受我由衷的感谢吧!”
说完男孩离开了这户人家。此时,他不仅感到自己浑身是劲儿,而且还看到上帝正朝他点头微笑,那种男子汉的豪气像山洪一样迸发出来。
数年之后,小姑娘得了一种罕见的重病,当地的医生对此束手无策。最后,她被转到大城市医治,由专家会诊治疗。当年的那个小男孩儿如今已是大名鼎鼎的霍华德·凯利医生了,他也参与了医治方案的制定。当看到病历上所写的病人的来历时,一个奇怪的念头霎时间闪过他的脑际。他马上起身直奔病房。
来到病房,凯利医生一眼就认出床上躺着的病人就是那位曾帮助过他的小姑娘。他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决心一定要竭尽所能来治好恩人的病。从那天起,他就特别地关照这个病人。经过艰辛努力,手术成功了。凯利医生要求把医药费通知单送到他那里,在通知单的旁边,他签了字。
当医药费通知单送到这位特殊的病人手中时,她不敢看,因为她确信,治病的费用将会花去她的全部家当。最后,她还是鼓起勇气,翻开了医药费通知单,旁边的那行小字引起了她的注意,她不禁轻声读了出来:“医药费——一满杯牛奶霍华德·凯利医生”。
爱心课堂
礼仪不仅仅是道德的映射,同时也会是心灵甚至是生命的回报。就如同故事中的小姑娘,若干年前的一个善行,使得自己在生死关头得到了救助。
给孩子讲解礼仪的重要性,是让孩子更快融入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家长们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做起。碰到邻居的时候,要鼓励孩子微笑着给人打招呼;孩子需要他人帮助的时候,家长应该教会他运用“请”字;别人帮助完孩子之后,要告诉他应该说声“谢谢”,告诉他这是对人最起码的尊重;开门的时候要顾及到身后的人,打喷嚏的时候要遮住嘴巴,不要在电影院大声喧哗,人多时应该要缓行……
正是因为生活中的这些点滴小事,才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愉悦,也正因为这些生活中的小细节,才让孩子更加受人尊敬和喜爱。
相反,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注意这些小细节的教育,没有将这种最基本的礼貌告知孩子,那么他们在与人交际的过程中就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如果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不懂得教育后代关乎礼仪的问题,那么在这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变得非常糟糕。所以,要注重用生活中的点滴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教育小妙招
儿童时期不仅是智力开发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孩子良好文明的重要时期。父母要有意识地从小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礼仪教育,把礼仪教育作为育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关于具体的做法,我们不妨参考哈佛教育专家给出的建议:
·让孩子懂得礼仪的重要性
比奥斯先生是一名中学教师,他善于教导学生们明白礼仪的重要性。比奥斯先生并没有直接询问礼仪重要性这种枯燥的问题,而是给同学们列举了很多缺乏礼仪的行为,并且引导学生们思考礼仪的重要性。事实证明,比奥斯先生的方法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经过一番教育之后,孩子们的行为举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没错,很多孩子的坏习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因为没有人期盼他们会行为得体,也没有人用一个全新的角度引领他们思考。所以,每一位学生都是礼仪大师,只是他们缺少的是一位名为“比奥斯先生”的老师!
·以身作则,以礼待人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般会将畏惧和尊敬混为一谈。孩子认为应当对大人尊敬,这主要因为他们害怕大人的训斥,而这就是畏惧,并不是尊敬。
对于家长来说,应该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应该花点时间,让孩子明白,你是愿意听他讲话的。只有你以礼相待,才会真正赢得孩子的尊敬。同样,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和孩子之间也要以礼相待。
·教导孩子使用礼貌用语
孩子在牙牙学语的时候,父母就应该有意识地教导孩子使用礼貌语,比如说“请,谢谢”等,你让孩子明白,每个人所喜欢的是你礼貌的请求,而不是命令的语气。家长也要做好榜样,不管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在家庭中,都要使用礼貌用语。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孩子自然也就学会礼仪用语了。
·对孩子的礼貌给予适当的表扬
当孩子做到礼貌用语的时候,家长应该给予适时地表扬,让孩子明白,他的这种做法是家长赞许的,是家长鼓励的一种行为。
哈佛语录
哈佛教育专家认为,礼仪不仅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体现,也是与人交往能力的体现。这些能力,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养成的,而是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而成的。作为家长,应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每次机会,去引领孩子,让礼仪教育浸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里。
用权利维护自己
人们的幸福是需要权利去维护的。
——法朗士
如果您的孩子因为性格温和、身形弱小,成为了众多孩子欺负的“受气包”,面对一脸委屈的孩子,你要如何处理呢?小孩子打架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如果您的孩子正面临着一场“决斗”,您会怎么办呢?孩子的判断力还不成熟,经常吃亏却不自知,如果您发现这种事情,要怎样提醒他呢?
哈佛故事
6岁的桑迪是一个十分安静温和的小男孩。有一次,在放学的路上他被两个邻居家的孩子戏弄了。虽然十分难过,但他并没有把这件事告诉别人,而是自己忍了下来。但是,这件事并没有因此而过去,自此以后,每次碰到这两个孩子,他们都会上前欺负桑迪一番。最后,这件事情被桑迪的妈妈知道了。
桑迪的妈妈说道:“孩子,你心里一定很难过吧。”
桑迪委屈地说:“妈妈,我不明白,他们怎么喜欢欺负我呢,我不知道该怎么做?”
妈妈把桑迪拉了过来,语气坚定地对他说:“我并不了解他们为什么会欺负你,但可以肯定的是,你并没有错!所以,桑迪,没有错的人不应该低着头流眼泪,你需要昂首挺胸地接受他们的道歉。”听到妈妈的建议,桑迪愣了一下,显露出期待却又有些犹豫的神色。
“不要怕,桑迪,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对的,就有权利要求对方向你道歉,勇敢地去面对才能解决问题。”妈妈鼓励道。
桑迪听完妈妈的话,坚定地点了点头。几天之后,桑迪又全身脏兮兮地回到了家里,手掌还蹭破了皮。不过他显得很高兴,一回到家就大声向妈妈宣布:“他们向我道歉了!”
妈妈看着颇为狼狈的儿子,并没有仔细询问,只是微笑地对他说:“桑迪,我为你感到骄傲!”
桑迪的妈妈不明白那天下午到底发生了什么,不过她知道,从那之后,自己儿子的个性变得更加开朗了,遇到事情时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犹豫了!
爱心课堂
面对孩子受欺负这件事情,家长通常采取两种方法:一种家长遵守着“以和为贵”、“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处世态度,只要孩子没有受到严重的伤害,安慰几句也就没什么事儿了;还有一种家长在看到孩子被人欺负之后,会立刻出面为孩子讨公道,一定要让孩子扬眉吐气不可。
虽然这两种处理方式都可以平息事件,但是对孩子的品格发展却没有起到有用的帮助。在第一种家长的教育下,孩子只会变得越来越懦弱和敏感,甚至会出现自闭、抑郁等严重的心理问题;第二种解决方法看起来很是威风,但是父母却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看问题,有些孩子很可能会因为父母的这一举动而更加难堪,有的则可能会因为父母的这一举动,开始自以为是,以父母为靠山,到处招惹是非。
这两种方法之所以不能收到积极的效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父母的出发点不妥。吃了亏、挨了打、受了欺负,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并不是为了求和,那样只会无限度地助长对方的气焰;当然也不是为了要报复对方,那样只会导致双方好勇斗狠。解决问题的核心应该是“要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力”。当孩子受到欺负或者欺骗的时候,即使对方没有恶意,也会在孩子的内心造成或多或少的伤害。这时,父母应该要给予孩子适当的引导,让孩子自己学着去维护自己的权益,维护自己的尊严,帮助孩子形成正直、坚强、理智的优秀品格。
教育小妙招
孩子被人欺负,家长要向孩子灌输权利的意识,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哈佛教育专家认为,家长有责任有义务让孩子树立“权利”的观念。
·不卑不亢
所谓不卑不亢,是要告诉孩子不去招惹别人,但被别人欺负了也不要一味忍让。孩子还小,或许不懂进退,但遇到这种特殊情况,要有告诉家长、老师的勇气,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帮助孩子分析情况
正确的权利意识教育可以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在美国,如果孩子受到了别人的欺负,家长会鼓励他“面对现实,自己去解决”,如果孩子没有类似的经历,家长可以耐心地帮助孩子分析事情的严重性。这样孩子就会自觉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受到损害的时候,要靠自己讨回来。
·家长摆正姿态
面对孩子的纠纷,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不能站在“审判者”的角度来主持公道,最公平的处理方式就是“如果别人抢了你的东西,要把原来属于你的东西要回来;如果别人侵犯了你的权利,就去把你的权利要回来”。事实上,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要回来”的不仅仅是有形的事物和权利,更是自己的尊严。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捍卫权利的过程是一种自我心理保护的过程,一个人可以在成功解决此类问题之后变得更加自信。另外,孩子在独立处理这些事情的过程中,可以锻炼自己的解决问题和交往能力,这对他们走向社会十分有益。
哈佛语录
哈佛教育专家认为,权利意识教育的积极意义要远远超过狭隘的“不吃亏”的教育,它可以培养出勇于面对问题和责任、善于化干戈为玉帛的可信赖的独立个体。因此,家长在遇到孩子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要以孩子的心理感受以及心理发展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将不愉快事件的负面影响变成孩子前进的动力,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增强孩子社会道德意识
道德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从日常的坚持不懈的斗争和锻炼中发展和巩固起来的,正如玉石越磨越亮,黄金越炼越纯一样。
——胡志明
良好的社会道德是成功道路上最稳的垫脚石。有些人因为没有良好的社会道德习惯而功败垂成,例如有的求职者在求职中其实是很有竞争力的,但是就因为他没有随手关门,或者是捡起脚下的垃圾,便让他失去了一次工作的机会等。
哈佛故事
一位美国父亲带着可爱的小儿子去郊区参观牧场。他们在乘坐公交车的时候,买了两张车票,因为他还带着他5岁的小儿子,小儿子看起来聪明又乖巧。这时,售票员告诉父亲,孩子还小,不需要买票。
这位父亲说:“这位小先生正好到了一米二,应该买。”
售票员听后一愣,对这位父亲很是惊讶,便问道:“就算你说孩子没有一米二,我也会相信的,可是你为什么不那样做呢?没有必要浪费票钱啊!”
这位美国父亲看上去有些疑惑,他捏捏儿子的手,反问售票员:“这怎么能算是浪费呢?我又为什么要说谎呢?”
“先生,我并不是这个意思,”售票员连忙解释道,“因为你的儿子看起来也就将将一米二,正好在买票与不买票之间。”
“虽然我会支付一些钱,但我必须要这样做,因为他的身高已经达到规定了。我若是不买票,或许你不会觉得怎么样,但肯定会伤害到我儿子的自尊心,甚至还让他学会了说谎。我的儿子的的确确已经一米二了,我和他都应该为此感到高兴,如果我真的隐瞒了这个事实,那么我这个父亲做的就很失败。”
说到这里,售票员若有所悟地点点头,连小儿子也笑了起来。
爱心课堂
相信每一位父母都会赞同这位美国父亲的话。没有一位家长愿意让孩子因为不好的道德行为而影响了他以后的人生。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从小教育孩子要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不要因为贪图小利而贻误了孩子的品格教育。
孩子小时候的道德意识主要源自于对父母的模仿,所以父母要谨言慎行,为孩子做好榜样。
在美国,你去麦当劳或肯德基的时候,就会发觉美国人和中国人有着很大的区别:美国人用餐后,会自己收拾桌子,然后把垃圾倒掉,餐盘也会放到指定的位置;而在我们国家,在这类快餐店用完餐后,却很少看到这种现象。
曾经有一项关于用餐后是否收拾餐盘的调查,有90%以上的孩子说法相同,他们从来没有收拾过。其中,许多孩子不知道自己应该收餐盘;有一些孩子知道,但父母从来都不让他们自己收拾,也有孩子是看到周围的同龄人都收拾,他自己收拾感觉“不好意思”,因此也就不收拾了。
由此看来,孩子们能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主要责任还是在于在父母。父母没有良好的道德意识、不严格管理自己,那就是给孩子做了负面的榜样,不利于孩子良好的道德意识的形成。所以,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不仅有利于孩子自身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教育小妙招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不仅仅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社会道德的培养要从孩子内心和表面同时进行,不能只做表面工作。让孩子知道应该做什么以及如何做,让良好的社会道德在孩子的心中生根。
·做孩子的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社会上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家长应该有意识地进行辨别,去除对孩子影响不好的事物,留下对孩子好的事物,从这些新鲜事物中领会社会道德。如果孩子没有家长的指导,也缺少良好的社会氛围,就会形成一些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有些家长教孩子尊重父母,但他们自己却没有尽到赡养父母的职责和义务;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而他们却每日与扑克、麻将相伴等,这样的事例很多。“言传身教”说得就是需要家长实实在在地做,并不是嘴上说着一套,手中又做着另一套。
·增强孩子的道德意识
一草一木都是生命,不能随意践踏;每一粒米都是农民伯伯的辛苦劳动,不能任意糟蹋……对于孩子来说,家长就是最早的老师。所以想要增强孩子的道德意识,就要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开始做起,时刻教育孩子、劝导孩子。
·做一些道德教育的亲子游戏
孩子总是喜欢游戏的,如果家长能够在游戏中教会孩子遵守道德,绝对会事半功倍。比如,教孩子识别回收垃圾箱与普通垃圾箱,和孩子玩乘客与售票员的游戏,都能在游戏中渗透公民教育。
·积极地回馈孩子
哈佛教育专家认为,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看到孩子好的表现要及时鼓励孩子,通过赞美、认同等正面回馈强化孩子的良好表现,给予孩子正面的能量和做好事的自信心。
哈佛语录
哈佛教育专家认为,一个人的行为举止最能体现他品格的优劣,家长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道德意识,就需要从生活中的细节开始关注孩子,看到孩子好的行为就要鼓励,及时纠正孩子不好的行为,从细节着手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道德品格。
礼仪教育不可少
礼仪是凌驾于各种美德之上的,正是因为有了礼仪,才让这个美德有了功效,才让这个人得到他想亲近的人的好感与尊重。
——洛克
礼仪,虽然只是道德习惯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却也是人们品格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却又光彩。正是因为礼仪的存在,才会让孩子们显得更加可爱美丽,才会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才能够更好地把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和谐。礼仪教育是道德习惯教育中最基本的框架,是孩子们成长道路上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学习礼仪教育,必须从小抓起。
哈佛故事
一天,一个贫穷的小男孩儿为了攒够学费正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劳累了一整天的他此时感到十分饥饿,但摸遍全身,却只有一角钱。
怎么办呢?他决定向下一户人家讨口饭吃。
当一位差不多大小的小姑娘打开房门的时候,这个小男孩儿却有点不知所措了,他没有要饭,只乞求给他一口水喝。这个小姑娘看到他很饥饿的样子,就拿了一大杯牛奶给他。
男孩慢慢地喝完牛奶,问道:“我应该付多少钱?”
小姑娘回答道:“一分钱也不用付。妈妈教导我们,施以爱心,不图回报。”
男孩说:“那么,就请接受我由衷的感谢吧!”
说完男孩离开了这户人家。此时,他不仅感到自己浑身是劲儿,而且还看到上帝正朝他点头微笑,那种男子汉的豪气像山洪一样迸发出来。
数年之后,小姑娘得了一种罕见的重病,当地的医生对此束手无策。最后,她被转到大城市医治,由专家会诊治疗。当年的那个小男孩儿如今已是大名鼎鼎的霍华德·凯利医生了,他也参与了医治方案的制定。当看到病历上所写的病人的来历时,一个奇怪的念头霎时间闪过他的脑际。他马上起身直奔病房。
来到病房,凯利医生一眼就认出床上躺着的病人就是那位曾帮助过他的小姑娘。他回到自己的办公室,决心一定要竭尽所能来治好恩人的病。从那天起,他就特别地关照这个病人。经过艰辛努力,手术成功了。凯利医生要求把医药费通知单送到他那里,在通知单的旁边,他签了字。
当医药费通知单送到这位特殊的病人手中时,她不敢看,因为她确信,治病的费用将会花去她的全部家当。最后,她还是鼓起勇气,翻开了医药费通知单,旁边的那行小字引起了她的注意,她不禁轻声读了出来:“医药费——一满杯牛奶霍华德·凯利医生”。
爱心课堂
礼仪不仅仅是道德的映射,同时也会是心灵甚至是生命的回报。就如同故事中的小姑娘,若干年前的一个善行,使得自己在生死关头得到了救助。
给孩子讲解礼仪的重要性,是让孩子更快融入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家长们应该从日常生活中做起。碰到邻居的时候,要鼓励孩子微笑着给人打招呼;孩子需要他人帮助的时候,家长应该教会他运用“请”字;别人帮助完孩子之后,要告诉他应该说声“谢谢”,告诉他这是对人最起码的尊重;开门的时候要顾及到身后的人,打喷嚏的时候要遮住嘴巴,不要在电影院大声喧哗,人多时应该要缓行……
正是因为生活中的这些点滴小事,才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和愉悦,也正因为这些生活中的小细节,才让孩子更加受人尊敬和喜爱。
相反,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注意这些小细节的教育,没有将这种最基本的礼貌告知孩子,那么他们在与人交际的过程中就不会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如果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不懂得教育后代关乎礼仪的问题,那么在这个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变得非常糟糕。所以,要注重用生活中的点滴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教育小妙招
儿童时期不仅是智力开发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孩子良好文明的重要时期。父母要有意识地从小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礼仪教育,把礼仪教育作为育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关于具体的做法,我们不妨参考哈佛教育专家给出的建议:
·让孩子懂得礼仪的重要性
比奥斯先生是一名中学教师,他善于教导学生们明白礼仪的重要性。比奥斯先生并没有直接询问礼仪重要性这种枯燥的问题,而是给同学们列举了很多缺乏礼仪的行为,并且引导学生们思考礼仪的重要性。事实证明,比奥斯先生的方法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经过一番教育之后,孩子们的行为举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没错,很多孩子的坏习惯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因为没有人期盼他们会行为得体,也没有人用一个全新的角度引领他们思考。所以,每一位学生都是礼仪大师,只是他们缺少的是一位名为“比奥斯先生”的老师!
·以身作则,以礼待人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般会将畏惧和尊敬混为一谈。孩子认为应当对大人尊敬,这主要因为他们害怕大人的训斥,而这就是畏惧,并不是尊敬。
对于家长来说,应该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应该花点时间,让孩子明白,你是愿意听他讲话的。只有你以礼相待,才会真正赢得孩子的尊敬。同样,家长应该以身作则,和孩子之间也要以礼相待。
·教导孩子使用礼貌用语
孩子在牙牙学语的时候,父母就应该有意识地教导孩子使用礼貌语,比如说“请,谢谢”等,你让孩子明白,每个人所喜欢的是你礼貌的请求,而不是命令的语气。家长也要做好榜样,不管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在家庭中,都要使用礼貌用语。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孩子自然也就学会礼仪用语了。
·对孩子的礼貌给予适当的表扬
当孩子做到礼貌用语的时候,家长应该给予适时地表扬,让孩子明白,他的这种做法是家长赞许的,是家长鼓励的一种行为。
哈佛语录
哈佛教育专家认为,礼仪不仅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体现,也是与人交往能力的体现。这些能力,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养成的,而是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累积而成的。作为家长,应该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每次机会,去引领孩子,让礼仪教育浸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