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相似性——趣味相投是友谊之钥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社交心理学最新章节!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都喜欢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交往,这就是人际吸引中的相似性定律,这个定律已被社会心理学家所做的大量实验所证明。
实验一:
美国心理学家纽科姆在密歇根大学做过这样一个试验,让互不相识的17名大学生住在同一间宿舍里,对他们关系的变化进行了近4个月的追踪研究。实验前调查了他们的态度,询问他们愿意与哪位同学结成朋友,然后实验开始进行,这些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同室的对象,观察他们之间亲密关系的变化发展。结果发现,在见面的初期,这些学生多与住在附近的人成为好伙伴,后来,态度的类似逐渐成为吸引的主要因素,而且学生对自己与朋友各方面的相似性评价远远超过了实际情况。由此可见,相互间的一致性增加时,认识的深度和吸引力也在逐步增加和深化。
实验二:
心理学家布洛克聘请一家大型超市化妆品柜台的售货员做助手,这些售货员的任务是劝说顾客购买某一品牌的不同档次和价格的几种护肤霜。第一组的售货员看起来像是学识渊博、很有地位的专家,与普通顾客相比较之下,显得高高在上,他们在向顾客推销时引经据典,特别强调商品的质量。而第二组的售货员则相貌平平、衣着朴素,与普通售货员相比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们在向顾客推销时说这是一款价格公道的护肤霜。结果,几天时间下来,第二组售货员售出的护肤霜的数量远远超出了第一组。显然相似性因素在此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没有专长但与对方有相似性的劝说者比有专长而与听者无相似性的劝说者对消费者的劝说更为有效。
实验三:
在心理学家伯恩的一项研究中,实验者要求被试填写一份态度问卷,填写完之后把被试介绍给另外一个人——实验者的助手,并要求助手把自己在该态度问卷上的回答大声念给被试听。实际上助手所念的问卷是由主试替他填好的,有些情况下这些回答与被试的一致,有些情况下则差别很大。念完之后要求被试评价对实验者助手的喜欢程度。结果发现,当实验者助手在该问卷上的态度与被试一致时,被试对他更有好感,而态度不一致时则正好相反。由此看见,态度的相似性导致了喜欢程度的增加。
相似性吸引包括许多方面,比如态度、信念、兴趣、爱好、价值观等的相似;年龄、性别、学历和经历上的相似等等。所有这些相似都能够导致吸引。
人们为什么会喜欢与自己有相似性情、类似经历的人交往呢?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人们与和自己持有相似观点的人交往时,比较容易得到对方的肯定,彼此间发生争辩的机会较少,很少会受到伤害,容易获得对方的支持,更有安全感;有相似性情的人容易组成一个整体——人们试图通过建立相似性的群体,以增强对外界的反应能力,保证反应的正确性;此外,人在一个与自己相似的团体中活动,阻力会比较小,活动更容易进行。
人们通常所说的“志趣相投”就是对相似性吸引法则的最好概括。古今中外,许多友谊都是建立在相似的基础之上的,而许多友谊的破裂也是因为与对方有太多的分歧而导致。
三国时的管宁和华歆在年轻的时候,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经常一起吃,一起住,一起读书,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他们之间的分歧逐渐暴露出来。
有一次,他们一起在地里除草,管宁捡到了一块金子,他看看了就把金子扔了。华歆看到这块金子后却把它拿在手里,激动地说:“好大一块金子啊!”并显示出贪婪的神色。管宁看到后很不高兴,责备华歆道:“钱财应该是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去获得,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该贪图不义之财。”华歆虽不赞同他的说法,但也不好意思说什么。
又有一次,他们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外面忽然锣鼓喧天,还有人生噪杂的看热闹的声音。他们走到窗前一看,原来是一位达官显贵从这里经过。管宁觉得没什么好看的,就回来继续读书。华歆却被这张扬、气派的场面吸引住了,在屋里看不够,还跑到了大街上就看个仔细。
管宁对华歆这种爱慕虚荣、贪求荣华富贵的行为很失望。等华歆回来后,管宁拿出刀子把他们共同坐的席子从中间割成两半,并痛心地宣布:“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们两个人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样了,从今往后,我们就像这张草席一样,再也不是朋友了。”
管宁之所以要“割席分坐”是因为他从华歆的举动中看出了华歆在志趣、性情方面与自己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不得不忍痛与华歆割席断交。
趣味相投为友谊之钥,如果志趣不投,人和人就不容易成为朋友,即使本来是朋友,一旦发现志趣各异,也会变成陌生人。所以,要想取得良好的人际交往效果,应该在交往中注意彼此的相似性,寻求双方相互的认同感。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都喜欢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交往,这就是人际吸引中的相似性定律,这个定律已被社会心理学家所做的大量实验所证明。
实验一:
美国心理学家纽科姆在密歇根大学做过这样一个试验,让互不相识的17名大学生住在同一间宿舍里,对他们关系的变化进行了近4个月的追踪研究。实验前调查了他们的态度,询问他们愿意与哪位同学结成朋友,然后实验开始进行,这些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同室的对象,观察他们之间亲密关系的变化发展。结果发现,在见面的初期,这些学生多与住在附近的人成为好伙伴,后来,态度的类似逐渐成为吸引的主要因素,而且学生对自己与朋友各方面的相似性评价远远超过了实际情况。由此可见,相互间的一致性增加时,认识的深度和吸引力也在逐步增加和深化。
实验二:
心理学家布洛克聘请一家大型超市化妆品柜台的售货员做助手,这些售货员的任务是劝说顾客购买某一品牌的不同档次和价格的几种护肤霜。第一组的售货员看起来像是学识渊博、很有地位的专家,与普通顾客相比较之下,显得高高在上,他们在向顾客推销时引经据典,特别强调商品的质量。而第二组的售货员则相貌平平、衣着朴素,与普通售货员相比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们在向顾客推销时说这是一款价格公道的护肤霜。结果,几天时间下来,第二组售货员售出的护肤霜的数量远远超出了第一组。显然相似性因素在此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没有专长但与对方有相似性的劝说者比有专长而与听者无相似性的劝说者对消费者的劝说更为有效。
实验三:
在心理学家伯恩的一项研究中,实验者要求被试填写一份态度问卷,填写完之后把被试介绍给另外一个人——实验者的助手,并要求助手把自己在该态度问卷上的回答大声念给被试听。实际上助手所念的问卷是由主试替他填好的,有些情况下这些回答与被试的一致,有些情况下则差别很大。念完之后要求被试评价对实验者助手的喜欢程度。结果发现,当实验者助手在该问卷上的态度与被试一致时,被试对他更有好感,而态度不一致时则正好相反。由此看见,态度的相似性导致了喜欢程度的增加。
相似性吸引包括许多方面,比如态度、信念、兴趣、爱好、价值观等的相似;年龄、性别、学历和经历上的相似等等。所有这些相似都能够导致吸引。
人们为什么会喜欢与自己有相似性情、类似经历的人交往呢?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人们与和自己持有相似观点的人交往时,比较容易得到对方的肯定,彼此间发生争辩的机会较少,很少会受到伤害,容易获得对方的支持,更有安全感;有相似性情的人容易组成一个整体——人们试图通过建立相似性的群体,以增强对外界的反应能力,保证反应的正确性;此外,人在一个与自己相似的团体中活动,阻力会比较小,活动更容易进行。
人们通常所说的“志趣相投”就是对相似性吸引法则的最好概括。古今中外,许多友谊都是建立在相似的基础之上的,而许多友谊的破裂也是因为与对方有太多的分歧而导致。
三国时的管宁和华歆在年轻的时候,是一对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经常一起吃,一起住,一起读书,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他们之间的分歧逐渐暴露出来。
有一次,他们一起在地里除草,管宁捡到了一块金子,他看看了就把金子扔了。华歆看到这块金子后却把它拿在手里,激动地说:“好大一块金子啊!”并显示出贪婪的神色。管宁看到后很不高兴,责备华歆道:“钱财应该是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去获得,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该贪图不义之财。”华歆虽不赞同他的说法,但也不好意思说什么。
又有一次,他们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外面忽然锣鼓喧天,还有人生噪杂的看热闹的声音。他们走到窗前一看,原来是一位达官显贵从这里经过。管宁觉得没什么好看的,就回来继续读书。华歆却被这张扬、气派的场面吸引住了,在屋里看不够,还跑到了大街上就看个仔细。
管宁对华歆这种爱慕虚荣、贪求荣华富贵的行为很失望。等华歆回来后,管宁拿出刀子把他们共同坐的席子从中间割成两半,并痛心地宣布:“道不同,不相为谋。我们两个人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样了,从今往后,我们就像这张草席一样,再也不是朋友了。”
管宁之所以要“割席分坐”是因为他从华歆的举动中看出了华歆在志趣、性情方面与自己有很大的不同,所以不得不忍痛与华歆割席断交。
趣味相投为友谊之钥,如果志趣不投,人和人就不容易成为朋友,即使本来是朋友,一旦发现志趣各异,也会变成陌生人。所以,要想取得良好的人际交往效果,应该在交往中注意彼此的相似性,寻求双方相互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