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新生儿期(三)
推荐阅读:异界直播间、英雄联盟之谁与争锋、[综]卷毛控怎么了!、网游之诡影盗贼、创世纪之双鸟、江湖我独行、都市至尊天骄、英灵君王、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网游之黑暗道士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郑东旖育儿经最新章节!
体态特点
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泛化的,缺乏定位性。
妈妈会发现,新生儿的身体某个部位受到刺激时,全身都会抖动。清醒状态下,新生儿总是双拳紧握,四肢屈曲,显出警觉的样子;受到声响刺激,四肢会突然由屈变直,出现抖动。妈妈会认为新生儿受了惊吓,其实这是新生儿对刺激的泛化反应,不必紧张。
新生儿颈、肩、胸、背部肌肉尚不发达,不能支撑脊柱和头部,所以新手爸爸妈妈不能竖着抱新生儿,必须用手把新生儿的头、背、臀部几点固定好,否则会造成脊柱损伤。这也是减少新生儿溢乳的有效方法。
头部
新生儿头部一般都相对较大,由于受产道挤压可能会有些变形,看着不是很顺眼。头部一般呈椭圆形,像肿起来一样。
这是由于胎儿在产道里受到压迫引起的。头胎胎儿或年龄大的母亲所生的胎儿,头部呈现椭圆形更为明显。由于以后他能自然地长好,所以不必特别担心。
身体和四肢
正常新生儿的体重一般在2.5~4千克,身长在46~52厘米,头围34厘米,胸围比头围略小1~2厘米。
囟门
一般在这个时期新生儿以不睡枕头为好。抚摸新生儿头顶时,会发现头顶上有一块没有骨头软乎乎的地方,这就是新生儿的囟门。囟门是头骨在通过产道时为了能变形而留下的空隙。这是因人而异的。头顶囟门呈菱形,大小为1.5~2厘米,可以看到皮下软组织明显的跳动,是头骨尚未完全封闭形成的,要防止孩子的囟门被碰撞到,可以用手轻轻地抚摸。
眼睛
每个孩子都是按照自己的节奏,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有的孩子雄心勃勃,非常急迫。有的孩子则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
很多妈妈都注意到,孩子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通常都会只睁开一只眼睛“扫视”周围,你千万别感到奇怪,这是孩子最独特的方式。有些新生儿的一只或两只眼睛的眼白部位会有血点,面部会有些肿胀,做妈妈的也不要着急,这些很可能是分娩时由产道挤压造成的,几天后就会慢慢消退。一般来说,剖宫产的孩子就不会出现这些现象。
小脸
新生儿的小脸看上去有些肿,眼皮厚厚的,鼻梁扁扁的,每个宝宝都好像是一样的,这是因为新生儿体液量高达体重的80%所致。
新生儿颈、肩、胸、背部肌肉尚不发达,不能支撑脊柱和头部,所以新手爸爸妈妈不能竖着抱新生儿,必须用手把新生儿的头、背、臀部几点固定好,否则会造成脊柱损伤。这也是减少新生儿溢乳的有效方法。
新生儿主要指标测量方法
体重
给宝宝脱去外衣、鞋、袜、帽子及尿布,待宝宝正好排完大小便后测量较准。冬季需注意室内温暖。
胸围测量法
软皮尺经过宝宝两**,平行绕胸一周,数值即胸围。
身长测量法
测量新生儿的身长,需要由两个人进行。让宝宝平卧在稍硬一点的床上,将头扶正,一人用手固定好宝宝的膝关节、髋关节和头部,另一人用皮尺测量,从宝宝头顶部的最高点,至足跟部的最高点。测量出的数值,即为宝宝身高。
头围测量法
让宝宝平卧,用左手拇指将软尺零点固定于宝宝头部右侧眉弓上缘处,经枕骨粗隆及左侧眉弓上缘回至零点,使软尺紧贴头皮,周长数值即宝宝头围。
前囟测量法
新生儿前囟呈菱形,测量时,要分别测出菱形两对边中点连线的长度。比如一边连线长为2.0厘米,另一边连线长为1.5厘米,那么宝宝的前囟数值就是2.0厘米×1.5厘米。
新生儿生长发育规律
体重发育规律
新生儿体重的发育,不是孤立的,与许多因素有关。新生儿出生1个月内,一般来说体重增加1千克是正常的。这与婴儿出生时的体重密切相关。出生体重越大,满月后体重相对越大;出生体重越小,满月后体重相对越小。
请家长们注意
新生儿在出生后2~4天会出现生理体重下降的现象,一般下降不超过出生体重的7%~10%。随着吃奶量的增加,其体重从4~5天开始回升,7~10天的时候即可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
新生儿体重,平均每天可增加30~40克,平均每周可增加200~300克。这种按正态分布计算出来的平均值,代表的是新生儿整体普遍情况,每个个体只要在正态数值范围内。或接近这个范围,就都应算是正常的。体重指标是这样,其他指标也是这样,新手爸爸妈妈千万不要为这些微小的差异而着急。
婴儿体重标准值的计算公式是:出生体重(千克)+月龄×70%。但这仅是一个平均值,实际上出生体重较大的婴儿,满月时的体重,往往超过平均值很多。有的新生儿,出生后的前几天里,体重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
身高发育规律
新生儿出生时的平均身高是50厘米,个体差异的平均值在0.3~0.5厘米,男、女新生儿平均有0.5厘米的差异。新生儿满月前后,身高增加3~5厘米为正常。
新生儿出生时的身高与遗传关系不大,但进入婴幼儿期,身高增长的个体差异性就表现出来了。
头围发育规律
新生儿头围的平均值是34厘米。头围的增长速度,在出生后头半年比较快,但总的变量还是比较小的,从新生儿到成人,头围相差也就是从十几厘米到20厘米。头围增长是否正常,反映着大脑发育是否正常。
满月前后,宝宝的头围比刚出生时增长两三厘米。如果测量方法不对,数值不准确,误以为宝宝头围过大或过小,会给新手爸爸妈妈带来不小的麻烦。
囟门发育规律
新生儿前囟门的斜径平均是2.5厘米左右,但个体差异较大,须让儿保医师结合其他情况综合作出判断。如果宝宝前囟门小于1厘米,或大于3厘米,就应引起重视,因为前囟门过小常见于妈妈孕期补钙过多、小头畸形,前囟门过大常见于脑积水、佝偻病、呆小病等。
家长把头围、囟门视为脑部发育的象征,非常重视,这固然是件好事,但面对体检数值,往往会因为一点点的差异引起焦急,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本来宝宝并没有什么病,却因为一次测量结果而担心,为宝宝做没有必要的检查和治疗,这就过度了。
新生儿特有生理现象
溢乳
什么是新生儿溢乳
溢乳即漾奶,是新生儿常见的现象,就好像宝宝吃多了,有时顺着嘴角往外流奶,或有时一打嗝就吐奶,这些一般都属生理性的反映。
这与新生儿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及其解剖特点有关。
正常成人的胃都是斜立着的,并且贲门肌肉与幽门肌肉一样发达。而新生儿的胃容积小,胃呈水平位,幽门肌肉发达,关闭紧,贲门肌肉不发达,关闭松,这样,当新生儿吃得过饱或吞咽的空气较多时就容易发生溢乳,它对新生儿的成长并无影响。
新生儿溢乳的处理方法
每次喂完奶后,竖抱起新生儿轻拍后背,即可把咽下的空气排出来,且睡觉时应尽量采取头稍高右侧卧位,便会克服溢乳的发生。侧卧位可预防奶汁误吸入呼吸道并由此引起的窒息。为了防止宝宝头脸睡歪,应采取这次奶后右侧卧位,下次奶后左侧卧位。若发生呛奶,应立即采取头俯侧身位,并轻拍背,将吸入的奶汁拍出。
新生儿刚吃过奶后,不一会儿就似乎全吐出来了,这时有些家长可能怕新生儿挨饿,马上就再喂。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办?
遇到这种情况时要根据新生儿当时的状况而定:有些新生儿吐奶后一切正常,也很活泼,则可以试喂,如新生儿愿吃,那就让新生儿吃好;而有些新生儿在吐奶后胃部不舒服,如马上再喂奶,新生儿可能不愿吃,这时最好不要勉强,应让新生儿胃部充分休息一下。
一般情况下,吐出的奶远远少于吃进的奶,家长不必担心,只要新生儿生长发育不受影响,偶尔吐一次奶也无关紧要。若每次吃奶后必吐,那么就要做进一步检查,以排除疾病而致的吐奶。
胎记
新生儿出生后可在皮肤或黏膜部位出现一些与皮肤本身颜色不同的斑点或丘疹,称为胎记。
新生儿的胎记发生率约为10%,大部分胎记只是影响美观,不需要特别处理,但是有些胎记会合并身体器官的异常,必须积极治疗。
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
正常的生理性新生儿黄疸一般在出生后的3~5天出现,到10天左右就基本消退,最晚不会超过3周。大部分的新生儿黄疸都会在第二周消退。假如在第二周,父母依然发现宝宝出现比较明显的黄疸,这个时候就需要多留心,及时区分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对宝宝治疗大有益处。
生理性体重降低
新生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天,睡眠时间长,吸吮力弱,吃奶时间和次数少,肺和皮肤蒸发大量水分,大小便排泄量也相对多,再加上妈妈乳汁分泌量少,所以新生儿在出生后的头几天,体重不增加,甚至下降,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俗称“塌水膘”,新手妈妈不必着急。在随后的日子里,新生儿体重会迅速增长。
鹅口疮
出现鹅口疮后,要更加注意奶具消毒,妈妈在喂奶前后也要注意清洁**,避免与宝宝反复交叉感染。可以适当使用抗真菌药物,如用制霉菌素混悬液涂擦口腔。
鹅口疮是由于新生儿感染了白色念珠菌所致,多发生于早产儿、低体重儿或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主要表现为舌面上像盖了厚厚的一层奶凝块,不易擦掉,如强行剥离,可有浅表出血。有时上颚、牙龈处也有,重者可累及咽喉部,有些婴儿出现吞咽困难和吸吮后哭啼。
鼻尖上的小丘疹
新生儿出生后,在鼻尖及两个鼻翼上可以见到针尖大小、密密麻麻的黄白色小结节,略高于皮肤表面,医学上称粟粒疹。这主要是由于新生儿皮脂腺潴留所引起的。
几乎每个新生儿都可能出现,一般在出生后1周就会消退,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任何处理。
皮肤红斑
新生儿出生头几天,可能出现皮肤红斑。红斑的形状不一,大小不等,颜色鲜红,分布全身,以头面部和躯干为主。新生儿有不适感,但一般几天后即可消失,很少超过1周。有的新生儿出现红斑时,还伴有脱皮的现象。
四肢屈曲
细心的家长都会发现自己的宝宝从一出生到满月,总是四肢屈曲,有的家长害怕,宝宝日后会是“O”型腿,干脆将宝宝的四肢捆绑起来。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正常新生儿的姿势都是呈英文字母“W”和“M”状,即双上肢屈曲呈“W”状,双下肢屈曲呈“M”状,这是健康新生儿肌张力正常的表现。随着月龄的增长,四肢逐渐伸展。而罗圈腿即“O”型腿,是由于佝偻病所致的骨骼变形引起的,与新生儿四肢屈曲毫无关系。
先锋头
胎儿在分娩过程中随着阵阵宫缩,头部受到产道的挤压,使颅骨发生顺应性变形而被挤长。同时,头皮也由于挤压而发生先露部分头皮水肿,用手指压上去呈可凹陷性鼓包,临床称产瘤。一般宝宝出生后1~2天自然消退。对新生儿健康无影响,不需要处理。
头颅血肿
有时可以看到部分新生儿的一侧头部或双侧头顶有一个鼓包,其大小从枣子到苹果大小不等。摸上去有波动感,宝宝不痛,鼓包不跨过骨缝。这是由于在娩出产道过程中,颅骨骨膜下血管破裂出血之故。
淤血一般在40天左右钙化,形成硬壳,3~4个月才能渐渐被吸收。但需注意的是:头颅血肿存在期间,要注意头部清洁,洗头洗澡时,勿用手揉搓,更不能用空针穿刺抽血,以免引起细菌侵袭,形成脓肿。
假月经和白带
有些女婴的家长可能会发现,刚出生的女婴就出现了**流血,有时还有白色分泌物自**口流出。这是由于胎儿在母体内受到雌激素的影响,使新生儿的**上皮增生,**分泌物增多,甚至使子宫内膜增生。
胎儿娩出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子宫内膜脱落,**就会流出少量血性分泌物和白色分泌物,一般发生在宝宝出生后3~7天,持续1周左右。无论是假月经还是白带,都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家长不必惊慌失措,也不需任何治疗。
出汗
新生儿手心、脚心极易出汗,睡觉时头部也微微出汗。因为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当周围环境温度较高时,婴儿会通过皮肤蒸发水分和出汗来散热。所以,妈妈要注意居室的温度和空气的流通,要给宝宝补充足够的水分。
挣劲
新手妈妈常常问医生,宝宝总是挣劲,尤其是快睡醒时,有时憋得满脸通红,是不是宝宝哪里不舒服呀?宝宝没有不舒服,相反,他很舒服。新生儿憋红脸,那是在伸懒腰,是活动筋骨的一种运动,妈妈不要大惊小怪。把宝宝紧紧抱住,不让宝宝挣劲,或带着宝宝到医院,都是没有必要的。
打嗝
新生儿吃得急或吃得不舒服时,或者有时是毫无原因的,就会持续地打嗝。有效的解决办法是,把宝宝放在床上,妈妈用中指弹击宝宝足底,令其啼哭数声,哭声停止后,打嗝也就停止了。或者给宝宝喂几口温热的水或奶,或者干脆让宝宝翻身过来在床上趴1~2分钟,打嗝也会停止。弹击足底抑制打嗝的办法,在操作中常常失败,原因往往是妈妈心疼宝宝,不舍得用力,宝宝哭的程度和时间都不够。宝宝哭上几声,比宝宝持续打嗝要好受得多。
新生儿的哭,有利于锻炼身体,想想看,如果助产士不拍打新生儿的足底,不刺激新生儿大声地哭,新生儿的肺脏就不可能完全张开,就不会有充分的气体交换,就可能出现湿肺的病变。所以说,当宝宝打嗝时,弹击宝宝足底,使小家伙放声大哭,不仅抑制了打嗝,还锻炼了身体,有百利而无一害,妈妈放心去做吧。
肠绞痛
虽然名为“肠绞痛”,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问题存在。严格来说,它并不是一个病名,而是一种“综合征”,往往由于宝宝肠道内积气太多、肠蠕动不协调所致。
常发生在3个月龄以内的新生儿,不过约有10%的小新生儿发病期会延长至4~5个月龄以上。新生儿长大之后,随着神经生理发育的逐渐成熟,肠绞痛的情形自然就会逐渐改善。
发病症状
肠绞痛常见的症状是突发性剧烈哭闹,甚至哭到脸红脖子粗;有些新生儿还会有头部摇晃、全身拱直、呼吸略显急促的现象;同时腹部往往会有些鼓胀、两手会握拳、两脚则会伸直或弯曲,四肢末端则常会呈现冰冷。
上述这些表现可以持续数十分钟至数小时之久,无论如何摇、抱、哄,往往都不太有用,直到宝宝精疲力竭方才罢休。有时在排便或放屁后会稍有改善。此病发生原因仍然不明,可能与便秘、胀气、腹泻或牛奶过敏等有关。
新生儿肚子太饿或太饱,也常会引起新生儿哭闹,此时,因为吸入更多的空气,更容易造成腹胀。此症也和个人体质有关,一样是胀气或绞痛,有些新生儿反应就比较激烈。
缓解方法
当新生儿因肠绞痛发作而哭闹不安时,可将新生儿抱直,或让其俯卧在热水袋上,以缓解疼痛的症状。给予通便灌肠,有时也会有效。若是仍无法改善,或连续几个晚上都会发作,就必须找医生做详细检查。预防方面,可以改善喂奶技巧,每次喂奶后要注意轻拍排气,并给予新生儿稳定的情绪环境,这些都可以减少发作的频率。若尝试了各种方法均无效的话,可以改喂防过敏的新生儿奶粉,有时也可以得到良好的效果。
在诊断新生儿肠绞痛前,必须先排除肠胃道其他病态性的疾病,如胃食道逆流、幽门阻塞、先天性巨结肠症等。如果确定没有任何病理性因素存在,那么父母就需耐心对待自己的宝宝,度过3个月的“阵痛期”。
新生儿的先天反射
所有健康新生儿都具有一些本能的反射活动,它帮助新生儿度过离开母亲子宫的最初几周。比如你触摸他的眼睑,他就会闭上眼睛,如果你用大拇指和示指轻轻夹住他的鼻子,他就会用双手做出挣扎的状态。
在新生儿生理和智力水平逐渐发育成熟,能够进行更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后,这种先天反射就会消失。儿科医生会测试新生儿的反射反应,它可以总体反应新生儿的机体是否健全,神经系统是否正常。
觅食、吮吸和吞咽反射
当你用**或奶嘴轻触新生儿的脸颊时,他就会自动把头转向被触的一侧,并张嘴寻找。这种动作就是觅食反射。每个新生儿出生时都具有吮吸反射,这是最基本的反射行为,这种反射使新生儿能够进食。
将奶嘴放进新生儿口中,他就开始吸吮。吸吮运动极其强烈,甚至在**的吸吮刺激移开之后仍会继续很长时间。吸吮的同时,新生儿天生会吞咽,这也是一种反射。吞咽行为可以帮助新生儿清理呼吸道。
握持反射
儿科医生都会检查新生儿的握持反射。测试方式是把手指放在新生儿的手心,看看他的手指会不会自动握住医生的手指。很多新生儿的反应都很强烈,紧紧攥住别人的手指,甚至你可以这样把他们提起来(但是建议你不要做这个尝试)。
这种反射一般在3~5个月消失。当你轻触他的脚底时,你会发现他的脚趾也蜷起来,好像要抓住什么东西似的,这样的反射将持续一年。
紧抱反射
也被称为“惊吓”反射或莫罗氏反射。将新生儿的衣服脱去,儿科医生会用一只手托着新生儿的臀部,另一只手托着他的头,然后突然使新生儿的头及颈部稍向后倾,正常的宝宝会四肢外展、伸直,手指张开,好像在试图寻找可以附着的东西,然后新生儿会缓缓地收回双臂,握紧拳头,膝盖蜷曲缩向小腹。新生儿身体的两侧应当同时做出同样的反应。如果宝宝突然听到巨大的声响,也会是这种反射。
紧抱反射消失的时间是在宝宝2个月的时候。
行走反射
用双手托在新生儿腋下竖直抱起,使他的脚触及结实的表面,他会移动他的双腿做出走路或跨步动作。如果他的双腿轻触到硬物,他就会自动抬起一只脚做出向前跨步运动。
这种反射会在1个月消失,与孩子学走路没有关系。
请家长们注意
在出生10~12个小时后新生儿就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排便,即胎便,新生儿的胎粪呈墨绿色、黏稠的糊状,会有很多次。如果出生后24小时仍未排便或排出的胎便呈咖啡色或柏油样,那就要请医生检查新生儿是否患有先天性肛门闭锁等疾病。
爬行反射
当宝宝趴着的时候,会很自然地做出爬行姿势,撅起屁股,膝盖蜷在小腹下。这是因为他的双腿就像在子宫里面一样仍然朝向他的躯体蜷曲。当触碰他的双腿时,他或许能够以不明确的爬行姿势慢慢挪动,实际上只是在小床上作轻微的向上移动。
一旦宝宝的双腿不再屈曲且能躺平,这种反射即行消失,通常为2个月。
新生儿的喂养方法
坚持母乳喂养
对于刚出生的宝宝来说,最理想的营养来源莫过于母乳了。因为母乳的营养价值高,且其所含的各种营养素的比例搭配适宜。母乳中还含有多种特殊的营养成分,如乳铁蛋白、牛磺酸、钙、磷等,母乳中所含的这些物质及比例对宝宝的生长发育以及增强抵抗力等都有益。
母乳近乎无菌,而且卫生、方便、经济,所以对宝宝来说,母乳是最好的食物,它的营养价值远远高于任何其他代乳品。
母乳的主要营养成分
蛋白质
大部分是易于消化的乳清蛋白,以及抵抗感染的免疫球蛋白和溶菌素。
脂肪
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由于母乳中的脂肪球较小,易于宝宝吸收。
糖
主要是乳糖,有利于钙、铁、锌等营养素的吸收,还能增强宝宝消化道抗感染能力。
牛磺酸
母乳中含量适中,牛磺酸和胆汁酸结合,可促进宝宝消化钙、磷虽然含量不多,但比例适宜,易吸收。
母乳与配方奶的对比
等量的母乳和配方奶,两者热量和营养成分相差无几,但进入宝宝体内,两者并不相同。
母乳中的蛋白质比配方奶中的蛋白质易于消化(宝宝3个月后才能很好地利用配方奶中的蛋白质),母乳中的铁60%可被吸收,而配方奶中的铁的吸收率不到50%。此外,母乳方便、安全,经济,而且还含有从母体中带来的免疫抗体。
母乳的几个阶段初乳
量少,每次喂哺量仅15~45毫升,每天250~500毫升。质略稠而带黄色,含脂肪较少而蛋白质较多(主要为免疫球蛋白),维生素A、牛磺酸和矿物质的含量颇丰富,并含有更多的抗体和白细胞。初乳中还含有生长因子,可以刺激小儿未成熟肠道的发育,为肠道消化吸收成熟乳作了准备,并能防止过敏物质的吸收。初乳虽然量少,但对正常宝宝来说已经足够了。
过渡乳
总量有所增多,含脂肪最高,蛋白质与矿物质逐渐减少。
成熟乳
蛋白质含量更低,每日泌乳总量多达700~1000毫升。由于成熟乳看上去比配方奶稀,有些母亲便认为自己的奶太稀薄。其实,这种水样的奶是正常的。
晚乳
总量和营养成分都较少。
前奶
外观比较清淡的水样液体,内含丰富的蛋白质、乳糖、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后奶
因为含有较多的脂肪,故外观较前奶白,脂肪使后奶能量充足,它提供的能量占乳汁总能量的50%以上。
不宜母乳喂养的情况
这些情况不宜母乳喂养
乙型肝炎患者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哺乳,并不增加婴儿感染乙肝的危险性。因此,只要新生儿在生后12小时内注射了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就可以母乳喂养。但如果妈妈**有损伤、宝宝发生口腔溃疡时应暂停哺乳。
**疾病患者
乳母患**疾病时,如乳腺炎等,应暂缓母乳喂养。解决的方法是:一定要在得到治疗后,再进行母乳喂养,在此期间可将乳汁挤出或用吸奶器吸出,经消毒后喂给宝宝。
心脏病、肾脏患者
乳母患有严重的心脏病、肾脏疾病等,不宜进行母乳喂养。但若心功能、肾功能尚好,可以适当进行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不容易患感冒,这样的说法正确吗?
母乳里富含各种免疫物质,如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低聚糖、益生菌等,因此,母乳喂养的婴儿消化系统感染、呼吸道感染、过敏的发生率都比人工喂养婴儿要低。
禁止母乳喂养的情况
这些情况禁止母乳喂养
白血病病原体携带者
乳母为白血病病原体携带者时,不要进行母乳喂养,以免淋巴细胞内的病毒随母乳进入宝宝体内。
艾滋病患者
乳母为艾滋病患者,提倡人工喂养,避免母乳喂养,杜绝混合喂养。
宝宝患有苯丙酮尿症
若宝宝患有苯丙酮尿症等特殊遗传代谢疾病,不宜进行母乳喂养,而要使用专门的奶粉喂养。
母乳喂养的正确方法
宝宝出生后多长时间开始喂奶
宝宝出生后,应尽早进行哺乳,这样可以促进母亲乳汁分泌。初乳含有丰富的抗体,应该及时让宝宝吃上母亲的初乳。一般情况下,若分娩的母亲、宝宝一切正常,0.5~1小时就可以开奶。
Q宝宝刚出生,第一次喂奶在什么时间比较好?
宝宝出生半个小时之内,就应让宝宝吸吮母亲的**。因为宝宝出生后20~30分钟内的吸吮反射最强,所以即便此时母亲没有乳汁也可让宝宝吸一吸,这样不但可尽早建立妈妈的催乳反射和排乳反射,促进乳汁分泌;还利于母亲子宫收缩,减少**流血。宝宝出生后接触母亲越早,持续时间越长,对宝宝的心理发育越好。
哺乳次数、时间与喂奶量
1~3天的宝宝,按需哺乳,每次喂10~15分钟(要遵循按需哺乳的原则,根据个体差异而定)。4~14天的宝宝,每2~3小时喂奶一次,每次喂20~30分钟,每次喂30~90毫升(要遵循按需哺乳的原则,根据个体差异而定)。15~30天的宝宝,每隔2~3小时喂奶一次,每次约30分钟。
喂奶时间可安排在上午6、9、12时;下午3、6、9时及夜间12时、后半夜3时,每次喂奶70~100毫升(要遵循按需哺乳的原则,根据个体差异而定),每天哺乳不少于8次。
Q怎样能让新生儿不吐奶?
尽量不要让宝宝平躺着吃奶,每次喂奶之后,将宝宝的头竖起来,用手轻拍宝宝的后背,直到宝宝打嗝为止。
母乳喂养的姿势
乳母可以坐在床上或椅子上给宝宝喂奶。宝宝3个月之前不宜采用卧位哺乳的方式,以免乳母睡着了,**堵住了宝宝的鼻子,造成窒息。母乳喂养时不要只将**塞进宝宝嘴里,应该连**下面的乳晕部分也塞入宝宝嘴里,因为宝宝不是用舌头吸吮,而是用两颊吸吮,用上下唇挤压乳窦。
无论选择哪种姿势,请确定宝宝的腹部是正对自己的腹部,这有助于宝宝正确地吮吸。
不要仅用双手抱着宝宝,应将宝宝搁在自己的大腿上。
请家长们注意
刚开始喂母乳时,应该让宝宝两侧**换着吃,没有受过刺激的**,如果宝宝连续吸15分钟,就很容易发生皴裂。
侧抱法
侧向抱着宝宝,用妈妈的手腕支撑着宝宝的颈部,颈部的来回扭动不利于宝宝的吸吮。侧抱便能让宝宝的嘴正好对着**。
直立抱法
让宝宝坐在妈妈的大腿上,妈妈的手支撑着宝宝的身体和颈部。适合**扁平或短小的妈妈。
体态特点
新生儿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是泛化的,缺乏定位性。
妈妈会发现,新生儿的身体某个部位受到刺激时,全身都会抖动。清醒状态下,新生儿总是双拳紧握,四肢屈曲,显出警觉的样子;受到声响刺激,四肢会突然由屈变直,出现抖动。妈妈会认为新生儿受了惊吓,其实这是新生儿对刺激的泛化反应,不必紧张。
新生儿颈、肩、胸、背部肌肉尚不发达,不能支撑脊柱和头部,所以新手爸爸妈妈不能竖着抱新生儿,必须用手把新生儿的头、背、臀部几点固定好,否则会造成脊柱损伤。这也是减少新生儿溢乳的有效方法。
头部
新生儿头部一般都相对较大,由于受产道挤压可能会有些变形,看着不是很顺眼。头部一般呈椭圆形,像肿起来一样。
这是由于胎儿在产道里受到压迫引起的。头胎胎儿或年龄大的母亲所生的胎儿,头部呈现椭圆形更为明显。由于以后他能自然地长好,所以不必特别担心。
身体和四肢
正常新生儿的体重一般在2.5~4千克,身长在46~52厘米,头围34厘米,胸围比头围略小1~2厘米。
囟门
一般在这个时期新生儿以不睡枕头为好。抚摸新生儿头顶时,会发现头顶上有一块没有骨头软乎乎的地方,这就是新生儿的囟门。囟门是头骨在通过产道时为了能变形而留下的空隙。这是因人而异的。头顶囟门呈菱形,大小为1.5~2厘米,可以看到皮下软组织明显的跳动,是头骨尚未完全封闭形成的,要防止孩子的囟门被碰撞到,可以用手轻轻地抚摸。
眼睛
每个孩子都是按照自己的节奏,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有的孩子雄心勃勃,非常急迫。有的孩子则需要一些时间来适应。
很多妈妈都注意到,孩子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通常都会只睁开一只眼睛“扫视”周围,你千万别感到奇怪,这是孩子最独特的方式。有些新生儿的一只或两只眼睛的眼白部位会有血点,面部会有些肿胀,做妈妈的也不要着急,这些很可能是分娩时由产道挤压造成的,几天后就会慢慢消退。一般来说,剖宫产的孩子就不会出现这些现象。
小脸
新生儿的小脸看上去有些肿,眼皮厚厚的,鼻梁扁扁的,每个宝宝都好像是一样的,这是因为新生儿体液量高达体重的80%所致。
新生儿颈、肩、胸、背部肌肉尚不发达,不能支撑脊柱和头部,所以新手爸爸妈妈不能竖着抱新生儿,必须用手把新生儿的头、背、臀部几点固定好,否则会造成脊柱损伤。这也是减少新生儿溢乳的有效方法。
新生儿主要指标测量方法
体重
给宝宝脱去外衣、鞋、袜、帽子及尿布,待宝宝正好排完大小便后测量较准。冬季需注意室内温暖。
胸围测量法
软皮尺经过宝宝两**,平行绕胸一周,数值即胸围。
身长测量法
测量新生儿的身长,需要由两个人进行。让宝宝平卧在稍硬一点的床上,将头扶正,一人用手固定好宝宝的膝关节、髋关节和头部,另一人用皮尺测量,从宝宝头顶部的最高点,至足跟部的最高点。测量出的数值,即为宝宝身高。
头围测量法
让宝宝平卧,用左手拇指将软尺零点固定于宝宝头部右侧眉弓上缘处,经枕骨粗隆及左侧眉弓上缘回至零点,使软尺紧贴头皮,周长数值即宝宝头围。
前囟测量法
新生儿前囟呈菱形,测量时,要分别测出菱形两对边中点连线的长度。比如一边连线长为2.0厘米,另一边连线长为1.5厘米,那么宝宝的前囟数值就是2.0厘米×1.5厘米。
新生儿生长发育规律
体重发育规律
新生儿体重的发育,不是孤立的,与许多因素有关。新生儿出生1个月内,一般来说体重增加1千克是正常的。这与婴儿出生时的体重密切相关。出生体重越大,满月后体重相对越大;出生体重越小,满月后体重相对越小。
请家长们注意
新生儿在出生后2~4天会出现生理体重下降的现象,一般下降不超过出生体重的7%~10%。随着吃奶量的增加,其体重从4~5天开始回升,7~10天的时候即可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
新生儿体重,平均每天可增加30~40克,平均每周可增加200~300克。这种按正态分布计算出来的平均值,代表的是新生儿整体普遍情况,每个个体只要在正态数值范围内。或接近这个范围,就都应算是正常的。体重指标是这样,其他指标也是这样,新手爸爸妈妈千万不要为这些微小的差异而着急。
婴儿体重标准值的计算公式是:出生体重(千克)+月龄×70%。但这仅是一个平均值,实际上出生体重较大的婴儿,满月时的体重,往往超过平均值很多。有的新生儿,出生后的前几天里,体重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
身高发育规律
新生儿出生时的平均身高是50厘米,个体差异的平均值在0.3~0.5厘米,男、女新生儿平均有0.5厘米的差异。新生儿满月前后,身高增加3~5厘米为正常。
新生儿出生时的身高与遗传关系不大,但进入婴幼儿期,身高增长的个体差异性就表现出来了。
头围发育规律
新生儿头围的平均值是34厘米。头围的增长速度,在出生后头半年比较快,但总的变量还是比较小的,从新生儿到成人,头围相差也就是从十几厘米到20厘米。头围增长是否正常,反映着大脑发育是否正常。
满月前后,宝宝的头围比刚出生时增长两三厘米。如果测量方法不对,数值不准确,误以为宝宝头围过大或过小,会给新手爸爸妈妈带来不小的麻烦。
囟门发育规律
新生儿前囟门的斜径平均是2.5厘米左右,但个体差异较大,须让儿保医师结合其他情况综合作出判断。如果宝宝前囟门小于1厘米,或大于3厘米,就应引起重视,因为前囟门过小常见于妈妈孕期补钙过多、小头畸形,前囟门过大常见于脑积水、佝偻病、呆小病等。
家长把头围、囟门视为脑部发育的象征,非常重视,这固然是件好事,但面对体检数值,往往会因为一点点的差异引起焦急,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本来宝宝并没有什么病,却因为一次测量结果而担心,为宝宝做没有必要的检查和治疗,这就过度了。
新生儿特有生理现象
溢乳
什么是新生儿溢乳
溢乳即漾奶,是新生儿常见的现象,就好像宝宝吃多了,有时顺着嘴角往外流奶,或有时一打嗝就吐奶,这些一般都属生理性的反映。
这与新生儿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及其解剖特点有关。
正常成人的胃都是斜立着的,并且贲门肌肉与幽门肌肉一样发达。而新生儿的胃容积小,胃呈水平位,幽门肌肉发达,关闭紧,贲门肌肉不发达,关闭松,这样,当新生儿吃得过饱或吞咽的空气较多时就容易发生溢乳,它对新生儿的成长并无影响。
新生儿溢乳的处理方法
每次喂完奶后,竖抱起新生儿轻拍后背,即可把咽下的空气排出来,且睡觉时应尽量采取头稍高右侧卧位,便会克服溢乳的发生。侧卧位可预防奶汁误吸入呼吸道并由此引起的窒息。为了防止宝宝头脸睡歪,应采取这次奶后右侧卧位,下次奶后左侧卧位。若发生呛奶,应立即采取头俯侧身位,并轻拍背,将吸入的奶汁拍出。
新生儿刚吃过奶后,不一会儿就似乎全吐出来了,这时有些家长可能怕新生儿挨饿,马上就再喂。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办?
遇到这种情况时要根据新生儿当时的状况而定:有些新生儿吐奶后一切正常,也很活泼,则可以试喂,如新生儿愿吃,那就让新生儿吃好;而有些新生儿在吐奶后胃部不舒服,如马上再喂奶,新生儿可能不愿吃,这时最好不要勉强,应让新生儿胃部充分休息一下。
一般情况下,吐出的奶远远少于吃进的奶,家长不必担心,只要新生儿生长发育不受影响,偶尔吐一次奶也无关紧要。若每次吃奶后必吐,那么就要做进一步检查,以排除疾病而致的吐奶。
胎记
新生儿出生后可在皮肤或黏膜部位出现一些与皮肤本身颜色不同的斑点或丘疹,称为胎记。
新生儿的胎记发生率约为10%,大部分胎记只是影响美观,不需要特别处理,但是有些胎记会合并身体器官的异常,必须积极治疗。
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
正常的生理性新生儿黄疸一般在出生后的3~5天出现,到10天左右就基本消退,最晚不会超过3周。大部分的新生儿黄疸都会在第二周消退。假如在第二周,父母依然发现宝宝出现比较明显的黄疸,这个时候就需要多留心,及时区分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对宝宝治疗大有益处。
生理性体重降低
新生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天,睡眠时间长,吸吮力弱,吃奶时间和次数少,肺和皮肤蒸发大量水分,大小便排泄量也相对多,再加上妈妈乳汁分泌量少,所以新生儿在出生后的头几天,体重不增加,甚至下降,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俗称“塌水膘”,新手妈妈不必着急。在随后的日子里,新生儿体重会迅速增长。
鹅口疮
出现鹅口疮后,要更加注意奶具消毒,妈妈在喂奶前后也要注意清洁**,避免与宝宝反复交叉感染。可以适当使用抗真菌药物,如用制霉菌素混悬液涂擦口腔。
鹅口疮是由于新生儿感染了白色念珠菌所致,多发生于早产儿、低体重儿或免疫功能低下的儿童。主要表现为舌面上像盖了厚厚的一层奶凝块,不易擦掉,如强行剥离,可有浅表出血。有时上颚、牙龈处也有,重者可累及咽喉部,有些婴儿出现吞咽困难和吸吮后哭啼。
鼻尖上的小丘疹
新生儿出生后,在鼻尖及两个鼻翼上可以见到针尖大小、密密麻麻的黄白色小结节,略高于皮肤表面,医学上称粟粒疹。这主要是由于新生儿皮脂腺潴留所引起的。
几乎每个新生儿都可能出现,一般在出生后1周就会消退,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任何处理。
皮肤红斑
新生儿出生头几天,可能出现皮肤红斑。红斑的形状不一,大小不等,颜色鲜红,分布全身,以头面部和躯干为主。新生儿有不适感,但一般几天后即可消失,很少超过1周。有的新生儿出现红斑时,还伴有脱皮的现象。
四肢屈曲
细心的家长都会发现自己的宝宝从一出生到满月,总是四肢屈曲,有的家长害怕,宝宝日后会是“O”型腿,干脆将宝宝的四肢捆绑起来。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正常新生儿的姿势都是呈英文字母“W”和“M”状,即双上肢屈曲呈“W”状,双下肢屈曲呈“M”状,这是健康新生儿肌张力正常的表现。随着月龄的增长,四肢逐渐伸展。而罗圈腿即“O”型腿,是由于佝偻病所致的骨骼变形引起的,与新生儿四肢屈曲毫无关系。
先锋头
胎儿在分娩过程中随着阵阵宫缩,头部受到产道的挤压,使颅骨发生顺应性变形而被挤长。同时,头皮也由于挤压而发生先露部分头皮水肿,用手指压上去呈可凹陷性鼓包,临床称产瘤。一般宝宝出生后1~2天自然消退。对新生儿健康无影响,不需要处理。
头颅血肿
有时可以看到部分新生儿的一侧头部或双侧头顶有一个鼓包,其大小从枣子到苹果大小不等。摸上去有波动感,宝宝不痛,鼓包不跨过骨缝。这是由于在娩出产道过程中,颅骨骨膜下血管破裂出血之故。
淤血一般在40天左右钙化,形成硬壳,3~4个月才能渐渐被吸收。但需注意的是:头颅血肿存在期间,要注意头部清洁,洗头洗澡时,勿用手揉搓,更不能用空针穿刺抽血,以免引起细菌侵袭,形成脓肿。
假月经和白带
有些女婴的家长可能会发现,刚出生的女婴就出现了**流血,有时还有白色分泌物自**口流出。这是由于胎儿在母体内受到雌激素的影响,使新生儿的**上皮增生,**分泌物增多,甚至使子宫内膜增生。
胎儿娩出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子宫内膜脱落,**就会流出少量血性分泌物和白色分泌物,一般发生在宝宝出生后3~7天,持续1周左右。无论是假月经还是白带,都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家长不必惊慌失措,也不需任何治疗。
出汗
新生儿手心、脚心极易出汗,睡觉时头部也微微出汗。因为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功能差,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当周围环境温度较高时,婴儿会通过皮肤蒸发水分和出汗来散热。所以,妈妈要注意居室的温度和空气的流通,要给宝宝补充足够的水分。
挣劲
新手妈妈常常问医生,宝宝总是挣劲,尤其是快睡醒时,有时憋得满脸通红,是不是宝宝哪里不舒服呀?宝宝没有不舒服,相反,他很舒服。新生儿憋红脸,那是在伸懒腰,是活动筋骨的一种运动,妈妈不要大惊小怪。把宝宝紧紧抱住,不让宝宝挣劲,或带着宝宝到医院,都是没有必要的。
打嗝
新生儿吃得急或吃得不舒服时,或者有时是毫无原因的,就会持续地打嗝。有效的解决办法是,把宝宝放在床上,妈妈用中指弹击宝宝足底,令其啼哭数声,哭声停止后,打嗝也就停止了。或者给宝宝喂几口温热的水或奶,或者干脆让宝宝翻身过来在床上趴1~2分钟,打嗝也会停止。弹击足底抑制打嗝的办法,在操作中常常失败,原因往往是妈妈心疼宝宝,不舍得用力,宝宝哭的程度和时间都不够。宝宝哭上几声,比宝宝持续打嗝要好受得多。
新生儿的哭,有利于锻炼身体,想想看,如果助产士不拍打新生儿的足底,不刺激新生儿大声地哭,新生儿的肺脏就不可能完全张开,就不会有充分的气体交换,就可能出现湿肺的病变。所以说,当宝宝打嗝时,弹击宝宝足底,使小家伙放声大哭,不仅抑制了打嗝,还锻炼了身体,有百利而无一害,妈妈放心去做吧。
肠绞痛
虽然名为“肠绞痛”,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问题存在。严格来说,它并不是一个病名,而是一种“综合征”,往往由于宝宝肠道内积气太多、肠蠕动不协调所致。
常发生在3个月龄以内的新生儿,不过约有10%的小新生儿发病期会延长至4~5个月龄以上。新生儿长大之后,随着神经生理发育的逐渐成熟,肠绞痛的情形自然就会逐渐改善。
发病症状
肠绞痛常见的症状是突发性剧烈哭闹,甚至哭到脸红脖子粗;有些新生儿还会有头部摇晃、全身拱直、呼吸略显急促的现象;同时腹部往往会有些鼓胀、两手会握拳、两脚则会伸直或弯曲,四肢末端则常会呈现冰冷。
上述这些表现可以持续数十分钟至数小时之久,无论如何摇、抱、哄,往往都不太有用,直到宝宝精疲力竭方才罢休。有时在排便或放屁后会稍有改善。此病发生原因仍然不明,可能与便秘、胀气、腹泻或牛奶过敏等有关。
新生儿肚子太饿或太饱,也常会引起新生儿哭闹,此时,因为吸入更多的空气,更容易造成腹胀。此症也和个人体质有关,一样是胀气或绞痛,有些新生儿反应就比较激烈。
缓解方法
当新生儿因肠绞痛发作而哭闹不安时,可将新生儿抱直,或让其俯卧在热水袋上,以缓解疼痛的症状。给予通便灌肠,有时也会有效。若是仍无法改善,或连续几个晚上都会发作,就必须找医生做详细检查。预防方面,可以改善喂奶技巧,每次喂奶后要注意轻拍排气,并给予新生儿稳定的情绪环境,这些都可以减少发作的频率。若尝试了各种方法均无效的话,可以改喂防过敏的新生儿奶粉,有时也可以得到良好的效果。
在诊断新生儿肠绞痛前,必须先排除肠胃道其他病态性的疾病,如胃食道逆流、幽门阻塞、先天性巨结肠症等。如果确定没有任何病理性因素存在,那么父母就需耐心对待自己的宝宝,度过3个月的“阵痛期”。
新生儿的先天反射
所有健康新生儿都具有一些本能的反射活动,它帮助新生儿度过离开母亲子宫的最初几周。比如你触摸他的眼睑,他就会闭上眼睛,如果你用大拇指和示指轻轻夹住他的鼻子,他就会用双手做出挣扎的状态。
在新生儿生理和智力水平逐渐发育成熟,能够进行更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后,这种先天反射就会消失。儿科医生会测试新生儿的反射反应,它可以总体反应新生儿的机体是否健全,神经系统是否正常。
觅食、吮吸和吞咽反射
当你用**或奶嘴轻触新生儿的脸颊时,他就会自动把头转向被触的一侧,并张嘴寻找。这种动作就是觅食反射。每个新生儿出生时都具有吮吸反射,这是最基本的反射行为,这种反射使新生儿能够进食。
将奶嘴放进新生儿口中,他就开始吸吮。吸吮运动极其强烈,甚至在**的吸吮刺激移开之后仍会继续很长时间。吸吮的同时,新生儿天生会吞咽,这也是一种反射。吞咽行为可以帮助新生儿清理呼吸道。
握持反射
儿科医生都会检查新生儿的握持反射。测试方式是把手指放在新生儿的手心,看看他的手指会不会自动握住医生的手指。很多新生儿的反应都很强烈,紧紧攥住别人的手指,甚至你可以这样把他们提起来(但是建议你不要做这个尝试)。
这种反射一般在3~5个月消失。当你轻触他的脚底时,你会发现他的脚趾也蜷起来,好像要抓住什么东西似的,这样的反射将持续一年。
紧抱反射
也被称为“惊吓”反射或莫罗氏反射。将新生儿的衣服脱去,儿科医生会用一只手托着新生儿的臀部,另一只手托着他的头,然后突然使新生儿的头及颈部稍向后倾,正常的宝宝会四肢外展、伸直,手指张开,好像在试图寻找可以附着的东西,然后新生儿会缓缓地收回双臂,握紧拳头,膝盖蜷曲缩向小腹。新生儿身体的两侧应当同时做出同样的反应。如果宝宝突然听到巨大的声响,也会是这种反射。
紧抱反射消失的时间是在宝宝2个月的时候。
行走反射
用双手托在新生儿腋下竖直抱起,使他的脚触及结实的表面,他会移动他的双腿做出走路或跨步动作。如果他的双腿轻触到硬物,他就会自动抬起一只脚做出向前跨步运动。
这种反射会在1个月消失,与孩子学走路没有关系。
请家长们注意
在出生10~12个小时后新生儿就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排便,即胎便,新生儿的胎粪呈墨绿色、黏稠的糊状,会有很多次。如果出生后24小时仍未排便或排出的胎便呈咖啡色或柏油样,那就要请医生检查新生儿是否患有先天性肛门闭锁等疾病。
爬行反射
当宝宝趴着的时候,会很自然地做出爬行姿势,撅起屁股,膝盖蜷在小腹下。这是因为他的双腿就像在子宫里面一样仍然朝向他的躯体蜷曲。当触碰他的双腿时,他或许能够以不明确的爬行姿势慢慢挪动,实际上只是在小床上作轻微的向上移动。
一旦宝宝的双腿不再屈曲且能躺平,这种反射即行消失,通常为2个月。
新生儿的喂养方法
坚持母乳喂养
对于刚出生的宝宝来说,最理想的营养来源莫过于母乳了。因为母乳的营养价值高,且其所含的各种营养素的比例搭配适宜。母乳中还含有多种特殊的营养成分,如乳铁蛋白、牛磺酸、钙、磷等,母乳中所含的这些物质及比例对宝宝的生长发育以及增强抵抗力等都有益。
母乳近乎无菌,而且卫生、方便、经济,所以对宝宝来说,母乳是最好的食物,它的营养价值远远高于任何其他代乳品。
母乳的主要营养成分
蛋白质
大部分是易于消化的乳清蛋白,以及抵抗感染的免疫球蛋白和溶菌素。
脂肪
含有不饱和脂肪酸。由于母乳中的脂肪球较小,易于宝宝吸收。
糖
主要是乳糖,有利于钙、铁、锌等营养素的吸收,还能增强宝宝消化道抗感染能力。
牛磺酸
母乳中含量适中,牛磺酸和胆汁酸结合,可促进宝宝消化钙、磷虽然含量不多,但比例适宜,易吸收。
母乳与配方奶的对比
等量的母乳和配方奶,两者热量和营养成分相差无几,但进入宝宝体内,两者并不相同。
母乳中的蛋白质比配方奶中的蛋白质易于消化(宝宝3个月后才能很好地利用配方奶中的蛋白质),母乳中的铁60%可被吸收,而配方奶中的铁的吸收率不到50%。此外,母乳方便、安全,经济,而且还含有从母体中带来的免疫抗体。
母乳的几个阶段初乳
量少,每次喂哺量仅15~45毫升,每天250~500毫升。质略稠而带黄色,含脂肪较少而蛋白质较多(主要为免疫球蛋白),维生素A、牛磺酸和矿物质的含量颇丰富,并含有更多的抗体和白细胞。初乳中还含有生长因子,可以刺激小儿未成熟肠道的发育,为肠道消化吸收成熟乳作了准备,并能防止过敏物质的吸收。初乳虽然量少,但对正常宝宝来说已经足够了。
过渡乳
总量有所增多,含脂肪最高,蛋白质与矿物质逐渐减少。
成熟乳
蛋白质含量更低,每日泌乳总量多达700~1000毫升。由于成熟乳看上去比配方奶稀,有些母亲便认为自己的奶太稀薄。其实,这种水样的奶是正常的。
晚乳
总量和营养成分都较少。
前奶
外观比较清淡的水样液体,内含丰富的蛋白质、乳糖、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后奶
因为含有较多的脂肪,故外观较前奶白,脂肪使后奶能量充足,它提供的能量占乳汁总能量的50%以上。
不宜母乳喂养的情况
这些情况不宜母乳喂养
乙型肝炎患者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母亲哺乳,并不增加婴儿感染乙肝的危险性。因此,只要新生儿在生后12小时内注射了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就可以母乳喂养。但如果妈妈**有损伤、宝宝发生口腔溃疡时应暂停哺乳。
**疾病患者
乳母患**疾病时,如乳腺炎等,应暂缓母乳喂养。解决的方法是:一定要在得到治疗后,再进行母乳喂养,在此期间可将乳汁挤出或用吸奶器吸出,经消毒后喂给宝宝。
心脏病、肾脏患者
乳母患有严重的心脏病、肾脏疾病等,不宜进行母乳喂养。但若心功能、肾功能尚好,可以适当进行母乳喂养。
母乳喂养不容易患感冒,这样的说法正确吗?
母乳里富含各种免疫物质,如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低聚糖、益生菌等,因此,母乳喂养的婴儿消化系统感染、呼吸道感染、过敏的发生率都比人工喂养婴儿要低。
禁止母乳喂养的情况
这些情况禁止母乳喂养
白血病病原体携带者
乳母为白血病病原体携带者时,不要进行母乳喂养,以免淋巴细胞内的病毒随母乳进入宝宝体内。
艾滋病患者
乳母为艾滋病患者,提倡人工喂养,避免母乳喂养,杜绝混合喂养。
宝宝患有苯丙酮尿症
若宝宝患有苯丙酮尿症等特殊遗传代谢疾病,不宜进行母乳喂养,而要使用专门的奶粉喂养。
母乳喂养的正确方法
宝宝出生后多长时间开始喂奶
宝宝出生后,应尽早进行哺乳,这样可以促进母亲乳汁分泌。初乳含有丰富的抗体,应该及时让宝宝吃上母亲的初乳。一般情况下,若分娩的母亲、宝宝一切正常,0.5~1小时就可以开奶。
Q宝宝刚出生,第一次喂奶在什么时间比较好?
宝宝出生半个小时之内,就应让宝宝吸吮母亲的**。因为宝宝出生后20~30分钟内的吸吮反射最强,所以即便此时母亲没有乳汁也可让宝宝吸一吸,这样不但可尽早建立妈妈的催乳反射和排乳反射,促进乳汁分泌;还利于母亲子宫收缩,减少**流血。宝宝出生后接触母亲越早,持续时间越长,对宝宝的心理发育越好。
哺乳次数、时间与喂奶量
1~3天的宝宝,按需哺乳,每次喂10~15分钟(要遵循按需哺乳的原则,根据个体差异而定)。4~14天的宝宝,每2~3小时喂奶一次,每次喂20~30分钟,每次喂30~90毫升(要遵循按需哺乳的原则,根据个体差异而定)。15~30天的宝宝,每隔2~3小时喂奶一次,每次约30分钟。
喂奶时间可安排在上午6、9、12时;下午3、6、9时及夜间12时、后半夜3时,每次喂奶70~100毫升(要遵循按需哺乳的原则,根据个体差异而定),每天哺乳不少于8次。
Q怎样能让新生儿不吐奶?
尽量不要让宝宝平躺着吃奶,每次喂奶之后,将宝宝的头竖起来,用手轻拍宝宝的后背,直到宝宝打嗝为止。
母乳喂养的姿势
乳母可以坐在床上或椅子上给宝宝喂奶。宝宝3个月之前不宜采用卧位哺乳的方式,以免乳母睡着了,**堵住了宝宝的鼻子,造成窒息。母乳喂养时不要只将**塞进宝宝嘴里,应该连**下面的乳晕部分也塞入宝宝嘴里,因为宝宝不是用舌头吸吮,而是用两颊吸吮,用上下唇挤压乳窦。
无论选择哪种姿势,请确定宝宝的腹部是正对自己的腹部,这有助于宝宝正确地吮吸。
不要仅用双手抱着宝宝,应将宝宝搁在自己的大腿上。
请家长们注意
刚开始喂母乳时,应该让宝宝两侧**换着吃,没有受过刺激的**,如果宝宝连续吸15分钟,就很容易发生皴裂。
侧抱法
侧向抱着宝宝,用妈妈的手腕支撑着宝宝的颈部,颈部的来回扭动不利于宝宝的吸吮。侧抱便能让宝宝的嘴正好对着**。
直立抱法
让宝宝坐在妈妈的大腿上,妈妈的手支撑着宝宝的身体和颈部。适合**扁平或短小的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