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吴国公欲取浙西,刘太尉二桃三士
推荐阅读:异界直播间、英雄联盟之谁与争锋、[综]卷毛控怎么了!、网游之诡影盗贼、创世纪之双鸟、江湖我独行、都市至尊天骄、英灵君王、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网游之黑暗道士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蚁贼最新章节!
。 。。半个多月没更,很不好意思。不过请同学们放心,这本书是绝不会太监的。只是因为一来这阵子忙了点,二来写的字数多了,也有些累。不过,我已经计划争取尽快完本。所以,应该不会再有长时间断更的现象出现。今天本来想多更点的,时间长不写,有些手生,从下午写到现在,就写了这么多字。明天看看吧,如果写顺了手,尽量多更点。再次感谢同学们对我的宽容,没别的可说,只有尽力把书写好。。。
——
刘伯温谏言朱元璋借邓舍南下徐州的机会大举东进,夺取张士诚在浙西的地盘。
朱元璋故作疑惑地问道:“可先生刚才不是说,察罕必联手士诚、同取燕王么?若是咱们在这个时候突然进攻士诚,岂非替燕王解围?”
刘基笑道:“燕王黄口孺子,短视无谋,见小利而生贪念,从而致使海东陷入危险的境地,但是主公您难道也是这样的人么?……,主公眼光长远、有宏图伟见,又何必用这样的言语来试探在下呢?”
朱元璋哈哈一笑。
刘基接着说道:“古人云:‘唇亡齿寒’。燕王尽管无谋,自寻死路,可是就以眼下的形势而言,一来,咱们却不能坐视其败,任察罕独大;二者,借机东取浙西,也正好可为主公扩充实力。因此说,‘东取士诚’,於当下而言,对主公而言,乃是一举两得之妙事,何乐不为呢?”
说完了,他顿一顿,又补充说道:“方今天下群雄逐鹿,士诚、友谅等虽不算真正的英雄,可毕竟他们起事已久,各自皆颇有根基,一时间也难以猝定。这天下大势,还没到真明朗。尤其察罕帖木儿拥众十万、兵锋甚狠,占据北地、睥睨江南,此三国之袁绍也,断不可力取,只能智敌。故此,在下以为,主公断不可如燕王孺子,为图小利而竟不顾大事。”
刘基的这番话没有明言,可朱元璋何许人也?一代枭雄,自然将他话中隐含的意思听得明明白白。
说白了,刘基的意思的就是:邓舍可以没有远见,贸贸然地抢占徐州,可是朱元璋却不能与他一般见识。宁可吃下这哑巴亏,也绝不能坐视海东自取死路,——败亡在察罕帖木儿与张士诚可能的联手之下。
为何?
原因有两个。
其一,察罕帖木儿太厉害。
如果任由海东败亡,北地尽数归入其手,那么察罕的实力必然翻倍增长。就以现下而言,察罕帖木儿还没有打下山东,朱元璋扪心自问,就已自觉不是他的对手,若是再等到他“实力倍增”?不用说,更不能敌之了!
所以,绝不能坐视海东落败。
——,再说的明白点,现如今,江南群雄、他朱元璋为何在察罕帖木儿的威压下还能够东征西进、开疆扩土?不就正是因为有邓舍接过了刘福通、田丰、王士诚等人的接力棒,继续在北方与察罕厮杀不休么?
如果邓舍落败,那他们的这“好日子”也就算到了头了。
李善长表示赞同,说道:“主公起于淮泗,如今称雄金陵,处西汉、东吴两强寇间,之所以可以东西扫荡,从容不迫,而蒙元不能以匹马、只轮临江左者,前者因有小明王、刘福通为枭阻,后则因有燕王为捍蔽也。……,刘先生所言不差,咱们确实不能坐视海东落败。”
其二,朱元璋所占据的金陵等地虽也可称富足,但较之浙西,尚有不足。
乱世之际,如何才可以立足称雄?归根结底,不外乎两个字:“强军”。那么,军又该如何强之?再归根结底,还是不外乎两个字:“国富”。
浙西之地,富甲天下。天下群雄,谁也没用张士诚富有。如果能借助这个机会把浙西吞并,朱元璋的实力绝对可以翻上一个新台阶!到的那时,军强、国富,陈友谅纵然再桀骜、再剽悍,又算得什么呢?
朱元璋之所以一直以来都没有先打张士诚,并不是因为他不想,而是因为一者,陈友谅咄咄逼人;二来,张士诚非进取之主。所以,不得已,只好先强后弱,先把危险性高的打败,然后再徐徐图谋危险性较低的。
可是如今,海东却突然南下,抢占了徐州,这在无形中就对张士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可以预见,士诚必会分出不少的兵力北上,以来防备海东的进一步南侵。而同一时间,这却就给了金陵可趁之机。
正如刘基所言,陈友谅才有龙湾之败,就算他再“剽悍”,一时半会儿也难以再向金陵动攻势,总得休整一段时间。便正好可以趁此机会,一个张士诚分兵北上、一个陈友谅无力西侵的大好机会,转而猛攻浙西!
确实“一举两得”。
一方面“化解”了海东两面受敌的可能,使得海东能够继续当金陵的“捍蔽”。一方面抢下了天下最富有的地方,大大提升实力。
朱元璋大笑起身,说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虽暂时丢失了徐州,但却使得我金陵有机会入主浙西膏腴,这笔买卖,真是十分的划算!——先生之言,正合吾意!”远眺室外蔚蓝的天空,不觉喟然叹息。
李善长奇怪地问道:“主公本正欢喜,却为何忽然叹息?”
“燕王少年俊杰,有不世之姿,据辽东、入高丽,恢复我汉时旧疆;下山东、争河北,迎对察罕丝毫不惧。诚可谓英雄也!却真不知他是怎么想的,一时居然出此昏招,贸然南下与我抢占徐州。虽暂得了徐州一地之利,却便宜我即将尽取浙西膏腴。……,唉,念及此,不能不为他遗憾啊!”
刘基与李善长对视一眼,一个微笑不语;一个下拜高声,说道:“天命有德。燕王虽可称英雄,但毕竟主公才是真主!”
“哈哈,哈哈。”
朱元璋按剑而立,笑声传出室外,融入蓝天白云间。
按剑而立,他感慨颇多。自从军起事以来,多少个日夜,他辗转难眠。历经百战,虽得了金陵,但东西两面强敌,北地又有李察罕,欲想脱颖而出,千难万难!更不曾料想到,短短的一两年间,海东竟又崛起了一位燕王。眼见这驱逐鞑虏、逐鹿天下的梦想是越来越远,又万不曾料到,当此关键时刻,邓舍居然“自出昏招”,等同平白让了浙西给他!
端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远眺蓝天白云,展望未来。
即日东进,取下浙西,将这一块天下最富足的地盘吞并。随后,挥师西进,再与陈友谅决战。只要能先后将此两强敌击败,江南就算全部落入了他的手中。福建陈友谅、台州方国珍,说实话,还真没被他看在眼中。
既已全据江南;而北方,察罕帖木儿与邓舍两虎相争,势必早已两衰。对己有利,便全师北上,问鼎中原;若时机不到,也大可雄踞江东,待时而。是进,则席卷天下;守,亦足可成就三分。
生为男儿,活在乱世;如果能做出这样的一番成就,心愿足矣!
他对刘基、李善长说道:“我本淮左布衣,幼时没有大名,只有个小名唤作重八。……,你们可知,我‘元璋’之名,是谁给我取的么?”
刘基虽然投奔朱元璋不久,对此也是很清楚的,不过他不好说,依然只是微笑不语。
而李善长早在至正十四年就投了朱元璋,任其掌书记,当时朱元璋还在郭子兴的麾下,两人又是老乡,关系非常亲密,没有太过的避忌,笑道:“主公之名是得自您的岳丈。”
朱元璋的岳丈是谁?自然郭子兴。他的夫人马氏乃是郭子兴的义女。
“不错。你们又可知,郭帅为何给我取‘元璋’二字为名?”
“先请主公恕臣不敬之罪。”
“你我君臣,何必讲这样虚礼?只管讲来!”
“主公的尊讳,元璋。元者,始也;璋者,美玉也。郭帅所以给主公起这样一个名字,是因为主公您伟丈夫,如美玉一般截然不同於常人。”
朱元璋大笑,说道:“老李,你是读书人,到底门道多!甚么‘始也’,甚么‘美玉’!郭帅之所以给我起这么个名字,其实含义很简单。”
“臣等愚钝,请主公示下。”
“朱者,‘诛’也;元者,蒙元也;璋者,利器也!郭帅给我起这个名字,就是希望我能如一柄利器,诛灭蒙元!”
刘基、李善长听了这等雄壮的语言,齐齐跪拜。阳光射入室内,映照在朱元璋的身上。两人抬头仰望,只觉绚烂刺目,不可方视。这一年的朱元璋,才刚刚三十三岁,雄姿英、正值盛年。
“下令。命徐达诸将即日撤回,准备进攻浙西!”
……
济宁之战落下帷幕,牵涉在其中的各方对下一步的行动各有图谋。
海东议论再接再厉、攻取曹州;金陵“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打算借机东取浙西。而便在差不多相同的时候,远在安丰的刘福通等人也召开了一次议事。
“最新军报,海东占领了济宁全路,兵锋直指曹州,并已攻取徐州。”刘福通简短地向与会诸人通传了一下军报,然后说道,“诸位对此有何想法?”
他的弟弟,现任知枢密院事的刘六吧唧了两下嘴,先说道:“啧啧。真没有看出来,小邓竟有如此本领!”
当初,海东大举东进、奇袭巨野,由此开始济宁之战时,安丰上下多数的官员、将领对此都甚不看好,认为海东必败,就算不败,恐怕也难以占到多少的好处,至多平局。实在不曾料到,结果居然是察罕溃败。
所以,刘六有些感叹。
刘六惊奇,王显忠却是黑了脸色,气哼哼地说道:“小邓这厮不是好人!哥哥之前给过他八字评语:阳奉阴违、狡诈如狐。如今看来,当真不错!”
刘六奇道:“此话怎讲?”
“年前,哥哥下圣旨给那小邓,命他南下淮泗,攻取徐州。他推三阻四,拿出种种借口、搬出各样说辞,又是粮饷不足、又是军士疲劳,总之就是不肯。可这一回,他单州野战之余,只用了数千人马,不到一天的功夫,就轻巧巧地将徐州攻下!却也没有见他粮饷不足、也没有见他军士疲劳!……,如果这样还不算阳奉阴违、狡诈如狐,该怎么样才算?!”
罗文素深谋远虑,沉吟说道:“先前他不肯攻徐州,不外乎因才入山东不久,立足不稳;此番他却主动攻取徐州,若俺料得不差,却应是因为立足山东已稳,故此有意淮泗。刘公对他‘狡诈如狐’的评价,如今看来确实半点不错。俗云:‘无利不起早’。小邓还真就是这样的人。”
王显忠啐了口,接口说道:“亏他上来的奏章,还好意思震天价的自诩‘忠直’!忒也无有羞耻。着实可恼!”
罗文素摇了摇头,说道:“何止如此。这回他打下了徐州,以俺看来,不出五日,必又有奏折送来。”
“必又有奏折出来?却是为何?”
“自然为邀功请赏。”
“做人,怎可无耻到这等程度!”王显忠不读书,没有什么文化,是个武夫,听了罗文素的推测,顿时火冒三丈,气得哇呀呀乱叫,只可恨手中无刀、距离邓舍也太远,要不然怕不就当时便要拔刀去砍邓舍之头了。
刘福通微蹙眉头,伸手虚虚地往下压了一压,示意诸人静声,说道:“燕王非池中之物,自不可以寻常人看待之。”
“阳奉阴违、狡诈如狐”八字评语是刘福通下的;“非池中之物”也是刘福通说的。与会诸人面面相觑,都是云山雾罩,不知他究竟是何意思。
距上次给邓舍下圣旨才过了不到一年,刘福通头上的白却明显增加了许多,面容也更加清瘦,额头上多了不少皱纹,才四十多岁的人,老态已然渐现。王显忠性子直,问道:“哥哥此话何意?”
刘福通不答反问,说道:“你们从这道军文中就看出了这点东西?”
刘六、王显忠皆不解其意,大眼瞪小眼。
罗文素思忖片刻,试探地问道:“刘公是否想借此机会,再促小邓南下、规复汴梁?”一旦邓舍打下曹州,数日便可抵达汴梁郊外。
刘福通不置可否,转目看向丁国珍。
丁国珍现任监察御史,文武全才,耿直敢言,乃是刘福通的得力臂助,他捻着颔下胡须,说道:“平章大人所言甚是,咱们当然可趁此机会,下圣旨给益都,促燕王南下、规复汴梁。只是,……。”
“平章大人”,指的是罗文素,罗文素现居平章之职。
“只是怎样?”
“以卑职浅见,燕王却不一定肯服从旨意。”
上回令海东南取徐州,邓舍就没奉旨;这回再令其规复汴梁,难道他就会奉旨了么?一次不肯奉旨倒也罢了,找个台阶、装装糊涂,还可以糊弄过去,可是如果接连两次都抗旨不尊,朝廷尊严何在?小明王与刘福通脸面何在?丁国珍所忧虑的甚是。
“然则以丁大人之见,该如何是好?便不理不问么?如若小邓果然上奏请赏,便也赏给他不成么?”
“不理不问,自然不成。顺其意而给赏,当然更不成!如果这样做了,堂堂朝廷不就更没有脸面可言!成了傀儡么?”
“那该怎么办?”
“卑职倒是有一计。”
“何计?”
“二桃杀三士。”
刘福通来了兴趣,说道:“噢?如何二桃,怎么杀三士?愿闻其详。”
“徐州地处要道,控扼淮泗,俯瞰江南,西通汴梁。自古百战之地,此兵家必取之要津也!卑职斗胆断言,不止燕王想占据此镇,恐怕吴国公对它也是觊觎已久了!”
“那又怎样?”
“既然燕王、吴国公都想占据这块地方,那么徐州便足为一桃!”
“徐州是一桃?”刘福通似有所悟,问道,“另一桃又是何地?”
“汴梁,乃我旧都。察罕得之,定不容有失。也可为一桃。”
徐州、汴梁分别是两个桃子,可这两个地方风牛马不相及,又如何才能扯到一块儿,杀掉三士呢?况且,三士,又分别是谁?
“燕王、吴国公、察罕帖木儿,此为三士。”
诸人越听越是迷茫,王显忠不耐烦地问道:“丁秀才,有话你就直说,何必卖弄关子!怎么用这两桃,怎生杀这三士?”
“先,说徐州。适才平章大人言道,不日内燕王必有请赏的奏折送来,卑职以为然。敢问刘公,打算如何回应?”
“以你之见呢?”
“以卑职之见,最好先不要给他明确的答复,可以含糊其辞,给他回个文。然后,同时写封密信,送给刘十九。教他说服燕王,借我精兵若干,以为交换。如果燕王答应,则便可下一圣旨,把徐州给他。”
“若他不同意借兵给我呢?”
“那便将徐州给吴国公。”
“给吴国公?”
罗文素拍案叫绝,说道:“真妙计也!诚如丁大人先前所言,徐州,燕王所欲、亦吴国公所欲也。若是燕王不肯借兵,刘公便将徐州赏给吴国公。如此一来,吴国公得了好处,必会对刘公言听计从。”
王显忠也反应过来,喜道:“吴国公既对哥哥言听计从,那么从小邓处借不来的兵马,也就可以从吴国公处借来了!好计策,好计策。”
以安丰现有的实力,肯定是没办法将徐州抢过来的,既然抢不过来,干脆就不要。用一个名义上的城守之职、用一道轻飘飘的圣旨换来数千、乃至上万的精兵,的确是一笔好买卖。
刘福通想的长远些,他说道:“可是,吴国公亦绝非凡夫俗子,如果俺将徐州给他,他反而却不肯要呢?”
“如果吴国公肯要,则吴、燕两军必生战事,是用一桃杀二士,同时并且提升了我安丰的地位,太尉自可从中左右逢源。……,如果吴国公不肯要,吴、燕两军也肯定会内生嫌隙,两下不合。只要他们不合,太尉一样自也可从中从容获利。”
刘福通想了想,颔表示赞同,接着问道:“徐州是一桃,可杀吴、燕。汴梁呢?”
“依旧还是从徐州做文章。太尉用圣旨来换吴、燕精卒,不管这两方谁肯答应,太尉都可借此来要挟另一方,也命他出军马相助;随后,便用这批人马进攻汴梁。察罕既不容汴梁有失,三方混战就会出现眼前!”
“妙计!妙计!用一个徐州、用一个汴梁,把燕、吴、察罕三方都拖进去,最后得利者,当然非太尉莫属,自然非朝廷莫属!”
凭心而论,丁国珍的这一计策,用汴梁挑起燕、吴、察罕帖木儿三方的混战,实施起来会很有难度,也许不能实现;但前半截,用徐州挑拨燕、吴,却很有可能会获得成功,使安丰朝廷从中得利。
刘福通赞道:“俺听说,杰出之士能够顺势而为,而真正的英雄豪杰却可以造势而为。丁秀才,你就是这样的人呀!”
确实够难为丁国珍了。安丰如今一没有地盘、二没有精卒,之所以能够苟延残喘至今,全凭的一点“朝廷之名分大义”。若是果真可以借此重振声威,“英雄豪杰”四个字,丁国珍还真是能够当得起。
计议已定,安丰诸人强自按捺东山复起的渴望,焦急地等待邓舍请赏奏折的送来。
——
1,“主公起于淮泗,如今称雄金陵,处西汉、东吴两强寇之间,之所以可以东西扫荡,从容不迫,而蒙元不能以匹马、只轮临江左者,前者因有小明王、刘福通为阻,后则因有燕王为捍蔽也。”
明代人李文凤议论韩山童、刘福通,这样说道:“秦氏暴虐,陈胜、吴广斩竿揭木以为天下先。虽寻就覆亡,后之议者犹曰秦民之汤、武也。胡元非我族类,重以庚申不君,民不聊生。韩氏父子、君臣起义,号召天下,天下云合响应。群雄并争,不谋而同。然当是时,据河南,荡山东,躏赵、魏,跞上都,入辽东,略关西,下江南,大抵尽宋之将帅,不谓之中国之汤、武不可也。天命有德,真人龙兴,定鼎建业,处汉、吴二强寇之间,东西扫荡,从容指挥。元之不能以匹马、只轮临江左者,以有宋为捍蔽也。韩氏君臣非特有功于中国,其亦大有功于我明也乎!草泽崛起,不无凭依鬼怪与夫暴戾纠纷之气象。然建国十有余年,其间所以能自立,要必有可纪者,惜载籍泯泯,莫究万一。得则为王,失则为虏。悲夫!”
明史也有过类似的议论:“林儿横据中原,纵兵蹂躏,蔽遮江、淮十有余年。太祖得以从容缔造者,藉其力焉。”
。 。。半个多月没更,很不好意思。不过请同学们放心,这本书是绝不会太监的。只是因为一来这阵子忙了点,二来写的字数多了,也有些累。不过,我已经计划争取尽快完本。所以,应该不会再有长时间断更的现象出现。今天本来想多更点的,时间长不写,有些手生,从下午写到现在,就写了这么多字。明天看看吧,如果写顺了手,尽量多更点。再次感谢同学们对我的宽容,没别的可说,只有尽力把书写好。。。
——
刘伯温谏言朱元璋借邓舍南下徐州的机会大举东进,夺取张士诚在浙西的地盘。
朱元璋故作疑惑地问道:“可先生刚才不是说,察罕必联手士诚、同取燕王么?若是咱们在这个时候突然进攻士诚,岂非替燕王解围?”
刘基笑道:“燕王黄口孺子,短视无谋,见小利而生贪念,从而致使海东陷入危险的境地,但是主公您难道也是这样的人么?……,主公眼光长远、有宏图伟见,又何必用这样的言语来试探在下呢?”
朱元璋哈哈一笑。
刘基接着说道:“古人云:‘唇亡齿寒’。燕王尽管无谋,自寻死路,可是就以眼下的形势而言,一来,咱们却不能坐视其败,任察罕独大;二者,借机东取浙西,也正好可为主公扩充实力。因此说,‘东取士诚’,於当下而言,对主公而言,乃是一举两得之妙事,何乐不为呢?”
说完了,他顿一顿,又补充说道:“方今天下群雄逐鹿,士诚、友谅等虽不算真正的英雄,可毕竟他们起事已久,各自皆颇有根基,一时间也难以猝定。这天下大势,还没到真明朗。尤其察罕帖木儿拥众十万、兵锋甚狠,占据北地、睥睨江南,此三国之袁绍也,断不可力取,只能智敌。故此,在下以为,主公断不可如燕王孺子,为图小利而竟不顾大事。”
刘基的这番话没有明言,可朱元璋何许人也?一代枭雄,自然将他话中隐含的意思听得明明白白。
说白了,刘基的意思的就是:邓舍可以没有远见,贸贸然地抢占徐州,可是朱元璋却不能与他一般见识。宁可吃下这哑巴亏,也绝不能坐视海东自取死路,——败亡在察罕帖木儿与张士诚可能的联手之下。
为何?
原因有两个。
其一,察罕帖木儿太厉害。
如果任由海东败亡,北地尽数归入其手,那么察罕的实力必然翻倍增长。就以现下而言,察罕帖木儿还没有打下山东,朱元璋扪心自问,就已自觉不是他的对手,若是再等到他“实力倍增”?不用说,更不能敌之了!
所以,绝不能坐视海东落败。
——,再说的明白点,现如今,江南群雄、他朱元璋为何在察罕帖木儿的威压下还能够东征西进、开疆扩土?不就正是因为有邓舍接过了刘福通、田丰、王士诚等人的接力棒,继续在北方与察罕厮杀不休么?
如果邓舍落败,那他们的这“好日子”也就算到了头了。
李善长表示赞同,说道:“主公起于淮泗,如今称雄金陵,处西汉、东吴两强寇间,之所以可以东西扫荡,从容不迫,而蒙元不能以匹马、只轮临江左者,前者因有小明王、刘福通为枭阻,后则因有燕王为捍蔽也。……,刘先生所言不差,咱们确实不能坐视海东落败。”
其二,朱元璋所占据的金陵等地虽也可称富足,但较之浙西,尚有不足。
乱世之际,如何才可以立足称雄?归根结底,不外乎两个字:“强军”。那么,军又该如何强之?再归根结底,还是不外乎两个字:“国富”。
浙西之地,富甲天下。天下群雄,谁也没用张士诚富有。如果能借助这个机会把浙西吞并,朱元璋的实力绝对可以翻上一个新台阶!到的那时,军强、国富,陈友谅纵然再桀骜、再剽悍,又算得什么呢?
朱元璋之所以一直以来都没有先打张士诚,并不是因为他不想,而是因为一者,陈友谅咄咄逼人;二来,张士诚非进取之主。所以,不得已,只好先强后弱,先把危险性高的打败,然后再徐徐图谋危险性较低的。
可是如今,海东却突然南下,抢占了徐州,这在无形中就对张士诚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可以预见,士诚必会分出不少的兵力北上,以来防备海东的进一步南侵。而同一时间,这却就给了金陵可趁之机。
正如刘基所言,陈友谅才有龙湾之败,就算他再“剽悍”,一时半会儿也难以再向金陵动攻势,总得休整一段时间。便正好可以趁此机会,一个张士诚分兵北上、一个陈友谅无力西侵的大好机会,转而猛攻浙西!
确实“一举两得”。
一方面“化解”了海东两面受敌的可能,使得海东能够继续当金陵的“捍蔽”。一方面抢下了天下最富有的地方,大大提升实力。
朱元璋大笑起身,说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虽暂时丢失了徐州,但却使得我金陵有机会入主浙西膏腴,这笔买卖,真是十分的划算!——先生之言,正合吾意!”远眺室外蔚蓝的天空,不觉喟然叹息。
李善长奇怪地问道:“主公本正欢喜,却为何忽然叹息?”
“燕王少年俊杰,有不世之姿,据辽东、入高丽,恢复我汉时旧疆;下山东、争河北,迎对察罕丝毫不惧。诚可谓英雄也!却真不知他是怎么想的,一时居然出此昏招,贸然南下与我抢占徐州。虽暂得了徐州一地之利,却便宜我即将尽取浙西膏腴。……,唉,念及此,不能不为他遗憾啊!”
刘基与李善长对视一眼,一个微笑不语;一个下拜高声,说道:“天命有德。燕王虽可称英雄,但毕竟主公才是真主!”
“哈哈,哈哈。”
朱元璋按剑而立,笑声传出室外,融入蓝天白云间。
按剑而立,他感慨颇多。自从军起事以来,多少个日夜,他辗转难眠。历经百战,虽得了金陵,但东西两面强敌,北地又有李察罕,欲想脱颖而出,千难万难!更不曾料想到,短短的一两年间,海东竟又崛起了一位燕王。眼见这驱逐鞑虏、逐鹿天下的梦想是越来越远,又万不曾料到,当此关键时刻,邓舍居然“自出昏招”,等同平白让了浙西给他!
端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远眺蓝天白云,展望未来。
即日东进,取下浙西,将这一块天下最富足的地盘吞并。随后,挥师西进,再与陈友谅决战。只要能先后将此两强敌击败,江南就算全部落入了他的手中。福建陈友谅、台州方国珍,说实话,还真没被他看在眼中。
既已全据江南;而北方,察罕帖木儿与邓舍两虎相争,势必早已两衰。对己有利,便全师北上,问鼎中原;若时机不到,也大可雄踞江东,待时而。是进,则席卷天下;守,亦足可成就三分。
生为男儿,活在乱世;如果能做出这样的一番成就,心愿足矣!
他对刘基、李善长说道:“我本淮左布衣,幼时没有大名,只有个小名唤作重八。……,你们可知,我‘元璋’之名,是谁给我取的么?”
刘基虽然投奔朱元璋不久,对此也是很清楚的,不过他不好说,依然只是微笑不语。
而李善长早在至正十四年就投了朱元璋,任其掌书记,当时朱元璋还在郭子兴的麾下,两人又是老乡,关系非常亲密,没有太过的避忌,笑道:“主公之名是得自您的岳丈。”
朱元璋的岳丈是谁?自然郭子兴。他的夫人马氏乃是郭子兴的义女。
“不错。你们又可知,郭帅为何给我取‘元璋’二字为名?”
“先请主公恕臣不敬之罪。”
“你我君臣,何必讲这样虚礼?只管讲来!”
“主公的尊讳,元璋。元者,始也;璋者,美玉也。郭帅所以给主公起这样一个名字,是因为主公您伟丈夫,如美玉一般截然不同於常人。”
朱元璋大笑,说道:“老李,你是读书人,到底门道多!甚么‘始也’,甚么‘美玉’!郭帅之所以给我起这么个名字,其实含义很简单。”
“臣等愚钝,请主公示下。”
“朱者,‘诛’也;元者,蒙元也;璋者,利器也!郭帅给我起这个名字,就是希望我能如一柄利器,诛灭蒙元!”
刘基、李善长听了这等雄壮的语言,齐齐跪拜。阳光射入室内,映照在朱元璋的身上。两人抬头仰望,只觉绚烂刺目,不可方视。这一年的朱元璋,才刚刚三十三岁,雄姿英、正值盛年。
“下令。命徐达诸将即日撤回,准备进攻浙西!”
……
济宁之战落下帷幕,牵涉在其中的各方对下一步的行动各有图谋。
海东议论再接再厉、攻取曹州;金陵“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打算借机东取浙西。而便在差不多相同的时候,远在安丰的刘福通等人也召开了一次议事。
“最新军报,海东占领了济宁全路,兵锋直指曹州,并已攻取徐州。”刘福通简短地向与会诸人通传了一下军报,然后说道,“诸位对此有何想法?”
他的弟弟,现任知枢密院事的刘六吧唧了两下嘴,先说道:“啧啧。真没有看出来,小邓竟有如此本领!”
当初,海东大举东进、奇袭巨野,由此开始济宁之战时,安丰上下多数的官员、将领对此都甚不看好,认为海东必败,就算不败,恐怕也难以占到多少的好处,至多平局。实在不曾料到,结果居然是察罕溃败。
所以,刘六有些感叹。
刘六惊奇,王显忠却是黑了脸色,气哼哼地说道:“小邓这厮不是好人!哥哥之前给过他八字评语:阳奉阴违、狡诈如狐。如今看来,当真不错!”
刘六奇道:“此话怎讲?”
“年前,哥哥下圣旨给那小邓,命他南下淮泗,攻取徐州。他推三阻四,拿出种种借口、搬出各样说辞,又是粮饷不足、又是军士疲劳,总之就是不肯。可这一回,他单州野战之余,只用了数千人马,不到一天的功夫,就轻巧巧地将徐州攻下!却也没有见他粮饷不足、也没有见他军士疲劳!……,如果这样还不算阳奉阴违、狡诈如狐,该怎么样才算?!”
罗文素深谋远虑,沉吟说道:“先前他不肯攻徐州,不外乎因才入山东不久,立足不稳;此番他却主动攻取徐州,若俺料得不差,却应是因为立足山东已稳,故此有意淮泗。刘公对他‘狡诈如狐’的评价,如今看来确实半点不错。俗云:‘无利不起早’。小邓还真就是这样的人。”
王显忠啐了口,接口说道:“亏他上来的奏章,还好意思震天价的自诩‘忠直’!忒也无有羞耻。着实可恼!”
罗文素摇了摇头,说道:“何止如此。这回他打下了徐州,以俺看来,不出五日,必又有奏折送来。”
“必又有奏折出来?却是为何?”
“自然为邀功请赏。”
“做人,怎可无耻到这等程度!”王显忠不读书,没有什么文化,是个武夫,听了罗文素的推测,顿时火冒三丈,气得哇呀呀乱叫,只可恨手中无刀、距离邓舍也太远,要不然怕不就当时便要拔刀去砍邓舍之头了。
刘福通微蹙眉头,伸手虚虚地往下压了一压,示意诸人静声,说道:“燕王非池中之物,自不可以寻常人看待之。”
“阳奉阴违、狡诈如狐”八字评语是刘福通下的;“非池中之物”也是刘福通说的。与会诸人面面相觑,都是云山雾罩,不知他究竟是何意思。
距上次给邓舍下圣旨才过了不到一年,刘福通头上的白却明显增加了许多,面容也更加清瘦,额头上多了不少皱纹,才四十多岁的人,老态已然渐现。王显忠性子直,问道:“哥哥此话何意?”
刘福通不答反问,说道:“你们从这道军文中就看出了这点东西?”
刘六、王显忠皆不解其意,大眼瞪小眼。
罗文素思忖片刻,试探地问道:“刘公是否想借此机会,再促小邓南下、规复汴梁?”一旦邓舍打下曹州,数日便可抵达汴梁郊外。
刘福通不置可否,转目看向丁国珍。
丁国珍现任监察御史,文武全才,耿直敢言,乃是刘福通的得力臂助,他捻着颔下胡须,说道:“平章大人所言甚是,咱们当然可趁此机会,下圣旨给益都,促燕王南下、规复汴梁。只是,……。”
“平章大人”,指的是罗文素,罗文素现居平章之职。
“只是怎样?”
“以卑职浅见,燕王却不一定肯服从旨意。”
上回令海东南取徐州,邓舍就没奉旨;这回再令其规复汴梁,难道他就会奉旨了么?一次不肯奉旨倒也罢了,找个台阶、装装糊涂,还可以糊弄过去,可是如果接连两次都抗旨不尊,朝廷尊严何在?小明王与刘福通脸面何在?丁国珍所忧虑的甚是。
“然则以丁大人之见,该如何是好?便不理不问么?如若小邓果然上奏请赏,便也赏给他不成么?”
“不理不问,自然不成。顺其意而给赏,当然更不成!如果这样做了,堂堂朝廷不就更没有脸面可言!成了傀儡么?”
“那该怎么办?”
“卑职倒是有一计。”
“何计?”
“二桃杀三士。”
刘福通来了兴趣,说道:“噢?如何二桃,怎么杀三士?愿闻其详。”
“徐州地处要道,控扼淮泗,俯瞰江南,西通汴梁。自古百战之地,此兵家必取之要津也!卑职斗胆断言,不止燕王想占据此镇,恐怕吴国公对它也是觊觎已久了!”
“那又怎样?”
“既然燕王、吴国公都想占据这块地方,那么徐州便足为一桃!”
“徐州是一桃?”刘福通似有所悟,问道,“另一桃又是何地?”
“汴梁,乃我旧都。察罕得之,定不容有失。也可为一桃。”
徐州、汴梁分别是两个桃子,可这两个地方风牛马不相及,又如何才能扯到一块儿,杀掉三士呢?况且,三士,又分别是谁?
“燕王、吴国公、察罕帖木儿,此为三士。”
诸人越听越是迷茫,王显忠不耐烦地问道:“丁秀才,有话你就直说,何必卖弄关子!怎么用这两桃,怎生杀这三士?”
“先,说徐州。适才平章大人言道,不日内燕王必有请赏的奏折送来,卑职以为然。敢问刘公,打算如何回应?”
“以你之见呢?”
“以卑职之见,最好先不要给他明确的答复,可以含糊其辞,给他回个文。然后,同时写封密信,送给刘十九。教他说服燕王,借我精兵若干,以为交换。如果燕王答应,则便可下一圣旨,把徐州给他。”
“若他不同意借兵给我呢?”
“那便将徐州给吴国公。”
“给吴国公?”
罗文素拍案叫绝,说道:“真妙计也!诚如丁大人先前所言,徐州,燕王所欲、亦吴国公所欲也。若是燕王不肯借兵,刘公便将徐州赏给吴国公。如此一来,吴国公得了好处,必会对刘公言听计从。”
王显忠也反应过来,喜道:“吴国公既对哥哥言听计从,那么从小邓处借不来的兵马,也就可以从吴国公处借来了!好计策,好计策。”
以安丰现有的实力,肯定是没办法将徐州抢过来的,既然抢不过来,干脆就不要。用一个名义上的城守之职、用一道轻飘飘的圣旨换来数千、乃至上万的精兵,的确是一笔好买卖。
刘福通想的长远些,他说道:“可是,吴国公亦绝非凡夫俗子,如果俺将徐州给他,他反而却不肯要呢?”
“如果吴国公肯要,则吴、燕两军必生战事,是用一桃杀二士,同时并且提升了我安丰的地位,太尉自可从中左右逢源。……,如果吴国公不肯要,吴、燕两军也肯定会内生嫌隙,两下不合。只要他们不合,太尉一样自也可从中从容获利。”
刘福通想了想,颔表示赞同,接着问道:“徐州是一桃,可杀吴、燕。汴梁呢?”
“依旧还是从徐州做文章。太尉用圣旨来换吴、燕精卒,不管这两方谁肯答应,太尉都可借此来要挟另一方,也命他出军马相助;随后,便用这批人马进攻汴梁。察罕既不容汴梁有失,三方混战就会出现眼前!”
“妙计!妙计!用一个徐州、用一个汴梁,把燕、吴、察罕三方都拖进去,最后得利者,当然非太尉莫属,自然非朝廷莫属!”
凭心而论,丁国珍的这一计策,用汴梁挑起燕、吴、察罕帖木儿三方的混战,实施起来会很有难度,也许不能实现;但前半截,用徐州挑拨燕、吴,却很有可能会获得成功,使安丰朝廷从中得利。
刘福通赞道:“俺听说,杰出之士能够顺势而为,而真正的英雄豪杰却可以造势而为。丁秀才,你就是这样的人呀!”
确实够难为丁国珍了。安丰如今一没有地盘、二没有精卒,之所以能够苟延残喘至今,全凭的一点“朝廷之名分大义”。若是果真可以借此重振声威,“英雄豪杰”四个字,丁国珍还真是能够当得起。
计议已定,安丰诸人强自按捺东山复起的渴望,焦急地等待邓舍请赏奏折的送来。
——
1,“主公起于淮泗,如今称雄金陵,处西汉、东吴两强寇之间,之所以可以东西扫荡,从容不迫,而蒙元不能以匹马、只轮临江左者,前者因有小明王、刘福通为阻,后则因有燕王为捍蔽也。”
明代人李文凤议论韩山童、刘福通,这样说道:“秦氏暴虐,陈胜、吴广斩竿揭木以为天下先。虽寻就覆亡,后之议者犹曰秦民之汤、武也。胡元非我族类,重以庚申不君,民不聊生。韩氏父子、君臣起义,号召天下,天下云合响应。群雄并争,不谋而同。然当是时,据河南,荡山东,躏赵、魏,跞上都,入辽东,略关西,下江南,大抵尽宋之将帅,不谓之中国之汤、武不可也。天命有德,真人龙兴,定鼎建业,处汉、吴二强寇之间,东西扫荡,从容指挥。元之不能以匹马、只轮临江左者,以有宋为捍蔽也。韩氏君臣非特有功于中国,其亦大有功于我明也乎!草泽崛起,不无凭依鬼怪与夫暴戾纠纷之气象。然建国十有余年,其间所以能自立,要必有可纪者,惜载籍泯泯,莫究万一。得则为王,失则为虏。悲夫!”
明史也有过类似的议论:“林儿横据中原,纵兵蹂躏,蔽遮江、淮十有余年。太祖得以从容缔造者,藉其力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