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 亲民
推荐阅读:异界直播间、英雄联盟之谁与争锋、[综]卷毛控怎么了!、网游之诡影盗贼、创世纪之双鸟、江湖我独行、都市至尊天骄、英灵君王、穿越者纵横动漫世界、网游之黑暗道士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蚁贼最新章节!
说起黄河,有元一代,大约应该算是患害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了。≥≧
自蒙元世祖忽必烈以来,到现如今的至正二十一年,短短的**十年间,决溢已不下六七十次之多,平均每不到两年就会生一次决口,决口处达有二三百处。黄河沿岸的百姓常年遭受水患,苦不堪言。
至正十一年的“贾鲁治河”,便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
至正四年五月,大雨连下二十余日,“黄河暴溢,水平地深二丈许,北决白茅堤。六月,又北决金堤。济宁、单州、虞城、砀山、金乡、鱼台、丰县、沛县、定陶、楚丘、成武以至曹州、东明、巨野、郓城、嘉祥、汶上、任城等处皆罹水患。民老弱昏垫,壮者流离四方。水势北侵安山,沿入会通运河,延袤济南、河间,将坏两漕司盐场,妨国计其重。省臣以闻,朝廷患之”。
这个水患,已经实在到了不治不行的地步。
因此,时任“行都水监”的贾鲁便就在当年“循行河道,考察地形,往复数千里,备得要害,为图上进二策”,提议治理黄河。他提出的两策,一个“修筑北堤”,用这个办法的话,用工省;一个是“使复故道”,如果用这个办法,则功数倍。
所谓“修筑北堤”,其实不是修筑,而应是加筑。因为蒙元在黄河以北开通的有会通河、通惠河等运河,所以,对黄河两岸向来都是重视北岸,对北堤的修筑非常重视,以防黄河水决,夺了会通河、通惠河等运河的河道。而相对来说,对南岸就不太重视。甚至,为了减轻北岸的压力,还常常不治理南堤,任黄河南下。也因此出现了一个情况,导致黄河的河道越来越往南偏移。
而又所谓“使复故道”。这一个“故道”,指的是“归徐”河道。即归德、徐州间的水道。元代视此一河道为黄河的故道。
贾鲁的这个意见虽然提出,但是后来却因为他“迁右司郎中,议未及竟”。又直到至正九年,脱脱复相,治河之事方才又被再度提出。
脱脱有“贤相”之名,也确实眼光比较长远。他不但看出了治理黄河的必要性,而且还想使这件事“利在千秋”,所以很快就采纳了贾鲁的提议,并决定采用他所提出的第二个办法,即“使复故道”。并任用了贾鲁“以工部尚书为总治河防使”,于至正十一年正式开始了治理黄河。
凭心而论,这的确是一件好事,利国利民。
然而,只是可惜,却因为蒙元自建国以来的横征暴敛、歧视汉人,长期的残酷剥削与黑暗压迫之下,老百姓早已就活不下去了。这一回治水,又大汴梁、大名十三路民十五万人,民怨自然更甚。
自古以来,凡朝政败坏、民不聊生之时,只要百姓们有这种大规模集会的机会,必会生动乱。此次也不例外,“红巾军大起义”,由此拉开了帷幕。
可怜脱脱雄心勃勃,可惜贾鲁胸怀大志,一件好事反而成为了直接覆灭蒙元政权的导火线。
不过,话说回来,这个贾鲁的确很能干,不愧后人的评价,“古之善言河者,莫如汉之贾让,元之贾鲁”,确实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杰出河臣,对治水还是很有一套的。
尽管在治水期间生了红巾起义,他却也只用了七个月,就“水土工毕,……,河乃复故道,南汇于淮,又东入于海”,成功地完成了治水。虽然说,仅隔了两年后,黄河便又开始生决溢,并且直至元亡,差不多每隔一年就要生一次决口,但这个责任其实并不在他。而全是因为当时的黑暗吏治,蒙元官吏的**无能。不管什么是东西,做的再好,也需要保养。根本就没人管,当然肯定不行。
总而言之,“贾鲁治水”之后,黄河算是回复了“故道”,虽然仍时有水患,但不管怎么说,相比之前总还是好了很多。
不过,有句话需得说清楚,“河乃复故道”,却并非就是说整条黄河都纳入了故道,整个的黄河水全都按照这一条河道奔流入海。这个“河乃复故道”的“河”,说的其实只是黄河的主流,主干河道
毕竟,黄河肆虐多年,正如上文所讲,又因为蒙元朝廷重视北岸,不重视南岸的原因,致使河道“不断南移”,故此,在这个过程中,还出现有不少的岔道,特别是在北边,岔道更多。
便比如至正十九年,也就是前两年的事儿,黄河生过一次河决,就不是出现在归德、徐州一线,而却是出现在济州任城县。济州,即前不久被庆千兴、傅友德诸将打下的那座城市,在兖州的西南边。
有关蒙元时代黄河的情况大致如此,暂且按下不说。
只说杨万虎、胡忠两人与高延世、傅友德会师之后,过楚丘而不入,转往南行,急行军了半天,入夜前后,已然来到了黄河北岸。
时当盛夏,雨水丰富,加上前几天刚刚的一场大雨,夜下远观河水,只见浩浩荡荡,汹涌澎湃,混沌而迅猛,便好似一条长龙,呼啸南下,奔腾入海。其河水拍打两岸,连带奔流之声,简直震耳欲聋。
早些时候,当常遇春率领吴军北上之时,水势还没有如此浩大。当时,水浅的地方甚至可以匹马洇渡,如今显然是不行了。
虽然会合了高延世、傅友德部,但燕军的行军序列依然还是胡忠居处最前,他的部队最先来到了河边。东边不远有个小土丘,胡忠一边命令各营就地休整,一边带了三四个扈从奔行过去,驱马登高。
登高近看,那河水越了不得。
已经不是单只好像一条长龙,而仿似一头被困在笼中的猛兽,东奔西突,狂嗷怒吼,后浪推着前浪,前浪扑向远方。河水打在堤岸上,轰然巨响,拍出一蓬蓬的水花,远远散开。胡忠等人所在的小土丘相距河岸还约有百十步远,但水花居然还能不时洒落在他们身上。
赶了一天的路,众人都是一身汗。坐骑也热。混合着鱼腥、沙土味道的水花洒落身上,不由一阵清凉。
头顶星光点点,面前河水奔流。往后头看,由无数火把组成的火龙络绎不绝,皆往这黄河北岸而来。景象实在可谓壮观。
只是,众人却都没有欣赏的心思。
一人说道:“将军,殊不料黄河的水势竟已浩大至此!想来赵大人与潘先生也是没有想到会出现这等情形的。我军长途奔袭南下,并没有带太多的渡河器材,这好几千人可该如何渡河啊?”
胡忠观望河水,也是暗吃一惊,但在部下的面前却不愿表露出来,扬起马鞭,往前头指了指,说道:“瞧见那处灯火闪亮的地方了么?”
众人聚神去看,见东边大概几百步外,果然有几点灯火闪亮。有人说道:“看见了。想来或是水边的渔家。”
“本将出营前,大人有密令,吩咐俺到河边渡口后,只管寻有灯火的地方。”
“却是为何?”
“自然是大人早有安排。”胡忠言简意赅地回答了一句,接着说道,“所以本将来到河边,别的什么事儿不做,这头一件事便是登高观望。”随手点了一人,令道,“你即刻过去,看个究竟。”
这人接令下了土丘,驰马奔去,身影渐消失夜色中。不多时,又从夜色中出现,奔回丘上,面带喜色,喜色中又带着担忧,叫道:“将军!大人真神机妙算,原来早备下了渡河船只。”
那几点灯火,却正是赵过、潘贤二提前派来河边搜集船只的人等。时间紧迫,他们也并没有能搜集到太多的船,大大小小合计一处,大概有个二三百艘,九成以上都是就地征集的渔船。
渔船,可想而知,大多数肯定都不会太大。
前阵子杨万虎、李和尚强渡山阳湖的时候,就征集了一回当地的渔船。但一则山阳湖的水势不及黄河;二来,当时杨、李是抢滩作战,士卒人数较少,且皆为轻装强渡,也没带多少的大型军械。两下比较,尽管这回征集到的渔船数量远上次,但因为黄河水势以及随军带了不少大型军械,并且士卒众多,更且还有骑兵等等的种种缘故,渡河的难度却不言而喻,定然还是很大。
——这也是为什么那回来报信之人喜中带忧的原因。
胡忠仰面观看夜色,见繁星点点,北边的夜空上有几点星光尤其明亮,正是北斗七星。因为正在夏季,故此“斗柄南指”。根据它们在星空中的位置,可以判断出时间,这也就是所谓的“观星之术”。
为将者当知天文地理,胡忠虽是半路出家,但因为听过罗国器军官教导团的课,并且平时闲暇时也常听幕僚讲解兵书,所以对此术并不陌生。
当下,他仰观天象,掐指一算,说道:“时辰不早,已经戌正。通传各营,即刻做好渡河准备。”叫住转身要走的众人,又吩咐说道,“另外派几个人,赶去杨、高、傅诸位将军军中,就说本将已找到了渡河船只。请他们也做好预备,按照早先定好的顺序顺次过河。”
夏季天黑得早,所以尽管才刚入夜不久,但换算成现代的时间,却也已是八点来钟了。
“早先定好的顺序顺次过河”,指的是赵过、潘贤二之前给各营定下的渡河顺序。“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行军打仗是一件顶顶严肃的大事,各个环节都不可轻忽,包括一个看似简单的“渡河”在内。
那么,赵过、潘贤二定下的渡河次序是什么呢?
先渡过去一部分的骑兵,以利用骑兵的快,在河对岸建立起一道侦察线。又因为骑兵有马,若是大部渡河,必然很慢,所以随后即把步卒的主力送过去。有了步卒作为掩护,最后再摆渡骑兵主力。
不久后,提前过来河边搜集船只的军官也来到了土丘上。两边都是相识,但仍然按照军法,一丝不苟地核对了军令。然后这军官才脸上带出笑容,说道:“胡将军,你们可真是神之极啊!中午末将才接到的单州军报,说你们早晨出了军营;这才刚刚入夜,你们就来到了河边。真不愧主公所赞,称将军是‘吾海东之夏侯渊’。”
夏侯渊,三国名将,以行军神著称。《魏书》上说“渊为将,赴急疾,常出敌之不意,故军中为之语曰:‘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吾海东之夏侯渊”这句话,是邓舍说的不错,但实际上却并非是单单称赞胡忠的,而是泛指海东的骑兵部队。
胡忠一笑,说道:“赵大人军令如山,出营时,本将等皆下的有军令状,保证必能尽快抵达河边。现在已是戌时,不算早了!”
“杨将军呢?”
“我骑兵先行,他步卒在后。”胡忠朝远处指了一指,说道,“火把最多的那个营头,就是杨将军所部了。”
“末将来前,也向大人立下的有军令状,保证不耽误诸位将军渡河。现已搜罗各色船只三百二十一艘,并在河水狭窄处,搭建起了一座绳桥。依据潘先生的指示,船只可先渡骑兵,绳桥可同时浮渡步卒。如此双管齐下,虽然说搜集到的船只不算太多,但粗略算来,也应该能使诸位将军一夜尽数过河!……,胡将军,咱们这便渡河吧?”
“好!”
军人行事非常干脆,而且也确实时间紧急。三言两语之后,便从胡忠的骑兵一部开始了渡河。
几千人聚集河边,分队横渡,又是晚上,还有大量的军马随行,不免喧闹。
声音惊动延河的居民,都是惶恐不安。有略微胆大的壮起胆子,偷偷出来窥探,或有被燕军哨探现的。如果换了是元军,大军过河、敢有窥探,十有**便被就一刀两断了。然而燕军军纪严明,却只是和颜悦色地问清楚了窥探者之来历,便放之任去,丝毫不加为难。
燕军横渡的这段黄河,北岸是济宁路,南岸是徐州。
两处地方皆为战略要地,自红巾起事后,多年来也不知遭过了多少兵灾。先有脱脱围剿芝麻李,继而田丰征战山东。其间又有张士诚等地方割据的势力渗透进来,更别提大大小小多如牛毛的各处盗匪。这两岸的百姓也可以算是见多识广了,但是却竟然从来没有见过有哪一支军队能像燕军这样和和气气的。
那些被现的窥探者们,在最初被现时,都不免心如死灰,自忖难逃一死,但最终却被平平安安地放走,侥幸狂喜的心情过了,少不了惊讶诧异。待得他们回到家里,与家人、邻居们说起,凡闻听者们,也都是不由一阵阵的啧啧称奇。
就燕军这边说来,之所以会做出这等举动,先当然是因其军纪严明;但其次,却也有赵过、潘贤二提前一些交代嘱咐之原因。而赵过、潘贤二又之所以会想起交代嘱咐诸将这些事情,却又是因为邓舍在写给赵、潘两人的军令中,曾对此特别指出过。
“我军之此番南下,夺徐固为重点,但是却也不可忘记亲善沿途百姓。自我军起事以来,这回是头次渡过黄河,进入淮泗、江南地区,百姓之初次印象尤为重要,万万不可轻忽大意。切记切记。”
有此特别交代,赵、潘自然凛然严遵。
这是一段小小的插曲,略过不提。
安排好了头批渡河的骑兵营头,胡忠在边儿上看了会儿,见井然有序,放下心来,留了几个副将继续接着协调,转过马头,径去了后头的步卒队伍前,找着杨万虎,又请来了高延世、傅友德等。
几个人略微交谈了几句,互相通报了一下各营的情况。
胡忠说道:“诸位,时间很急,本将所部前锋已然开始渡河,大约一个时辰后就能够渡河完毕。接下来,就请杨将军部接替吧。”补充说道,“若是杨将军部已准备妥善,其实现在就可以开始过河了。先来的将士在河上搭建起来的有绳桥,轻装的士卒可以缘绳而过。”
“绳桥”,即为在两岸扯一根绳子,士卒们可以拽着绳子浮水过去。黄河水浪很大,要说这样做是有一点危险的,但只要调度得当,还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诸人商议妥当。一面从船只中调出一些,来回巡弋在绳桥两边,随时准备援助失手落水的士卒,一面杨万虎即选择批渡河人员。
一切都有条不紊的进行。随着一批批的士卒投入渡河之中,斗转星移,河北岸的人越来越少,热闹和喧哗也渐渐地都转到了河南岸。
当第一抹拂晓的晨光出现时,九成以上的部队都已经顺利转移到了南岸。
在也渡过河水的胡、杨、高、傅诸将等的指挥下,经过短暂的休息,各营又迅地列好队形,依旧马军在前、步军在后,络绎开拔,奔赴徐州。
说起黄河,有元一代,大约应该算是患害最为严重的时期之一了。≥≧
自蒙元世祖忽必烈以来,到现如今的至正二十一年,短短的**十年间,决溢已不下六七十次之多,平均每不到两年就会生一次决口,决口处达有二三百处。黄河沿岸的百姓常年遭受水患,苦不堪言。
至正十一年的“贾鲁治河”,便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的。
至正四年五月,大雨连下二十余日,“黄河暴溢,水平地深二丈许,北决白茅堤。六月,又北决金堤。济宁、单州、虞城、砀山、金乡、鱼台、丰县、沛县、定陶、楚丘、成武以至曹州、东明、巨野、郓城、嘉祥、汶上、任城等处皆罹水患。民老弱昏垫,壮者流离四方。水势北侵安山,沿入会通运河,延袤济南、河间,将坏两漕司盐场,妨国计其重。省臣以闻,朝廷患之”。
这个水患,已经实在到了不治不行的地步。
因此,时任“行都水监”的贾鲁便就在当年“循行河道,考察地形,往复数千里,备得要害,为图上进二策”,提议治理黄河。他提出的两策,一个“修筑北堤”,用这个办法的话,用工省;一个是“使复故道”,如果用这个办法,则功数倍。
所谓“修筑北堤”,其实不是修筑,而应是加筑。因为蒙元在黄河以北开通的有会通河、通惠河等运河,所以,对黄河两岸向来都是重视北岸,对北堤的修筑非常重视,以防黄河水决,夺了会通河、通惠河等运河的河道。而相对来说,对南岸就不太重视。甚至,为了减轻北岸的压力,还常常不治理南堤,任黄河南下。也因此出现了一个情况,导致黄河的河道越来越往南偏移。
而又所谓“使复故道”。这一个“故道”,指的是“归徐”河道。即归德、徐州间的水道。元代视此一河道为黄河的故道。
贾鲁的这个意见虽然提出,但是后来却因为他“迁右司郎中,议未及竟”。又直到至正九年,脱脱复相,治河之事方才又被再度提出。
脱脱有“贤相”之名,也确实眼光比较长远。他不但看出了治理黄河的必要性,而且还想使这件事“利在千秋”,所以很快就采纳了贾鲁的提议,并决定采用他所提出的第二个办法,即“使复故道”。并任用了贾鲁“以工部尚书为总治河防使”,于至正十一年正式开始了治理黄河。
凭心而论,这的确是一件好事,利国利民。
然而,只是可惜,却因为蒙元自建国以来的横征暴敛、歧视汉人,长期的残酷剥削与黑暗压迫之下,老百姓早已就活不下去了。这一回治水,又大汴梁、大名十三路民十五万人,民怨自然更甚。
自古以来,凡朝政败坏、民不聊生之时,只要百姓们有这种大规模集会的机会,必会生动乱。此次也不例外,“红巾军大起义”,由此拉开了帷幕。
可怜脱脱雄心勃勃,可惜贾鲁胸怀大志,一件好事反而成为了直接覆灭蒙元政权的导火线。
不过,话说回来,这个贾鲁的确很能干,不愧后人的评价,“古之善言河者,莫如汉之贾让,元之贾鲁”,确实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杰出河臣,对治水还是很有一套的。
尽管在治水期间生了红巾起义,他却也只用了七个月,就“水土工毕,……,河乃复故道,南汇于淮,又东入于海”,成功地完成了治水。虽然说,仅隔了两年后,黄河便又开始生决溢,并且直至元亡,差不多每隔一年就要生一次决口,但这个责任其实并不在他。而全是因为当时的黑暗吏治,蒙元官吏的**无能。不管什么是东西,做的再好,也需要保养。根本就没人管,当然肯定不行。
总而言之,“贾鲁治水”之后,黄河算是回复了“故道”,虽然仍时有水患,但不管怎么说,相比之前总还是好了很多。
不过,有句话需得说清楚,“河乃复故道”,却并非就是说整条黄河都纳入了故道,整个的黄河水全都按照这一条河道奔流入海。这个“河乃复故道”的“河”,说的其实只是黄河的主流,主干河道
毕竟,黄河肆虐多年,正如上文所讲,又因为蒙元朝廷重视北岸,不重视南岸的原因,致使河道“不断南移”,故此,在这个过程中,还出现有不少的岔道,特别是在北边,岔道更多。
便比如至正十九年,也就是前两年的事儿,黄河生过一次河决,就不是出现在归德、徐州一线,而却是出现在济州任城县。济州,即前不久被庆千兴、傅友德诸将打下的那座城市,在兖州的西南边。
有关蒙元时代黄河的情况大致如此,暂且按下不说。
只说杨万虎、胡忠两人与高延世、傅友德会师之后,过楚丘而不入,转往南行,急行军了半天,入夜前后,已然来到了黄河北岸。
时当盛夏,雨水丰富,加上前几天刚刚的一场大雨,夜下远观河水,只见浩浩荡荡,汹涌澎湃,混沌而迅猛,便好似一条长龙,呼啸南下,奔腾入海。其河水拍打两岸,连带奔流之声,简直震耳欲聋。
早些时候,当常遇春率领吴军北上之时,水势还没有如此浩大。当时,水浅的地方甚至可以匹马洇渡,如今显然是不行了。
虽然会合了高延世、傅友德部,但燕军的行军序列依然还是胡忠居处最前,他的部队最先来到了河边。东边不远有个小土丘,胡忠一边命令各营就地休整,一边带了三四个扈从奔行过去,驱马登高。
登高近看,那河水越了不得。
已经不是单只好像一条长龙,而仿似一头被困在笼中的猛兽,东奔西突,狂嗷怒吼,后浪推着前浪,前浪扑向远方。河水打在堤岸上,轰然巨响,拍出一蓬蓬的水花,远远散开。胡忠等人所在的小土丘相距河岸还约有百十步远,但水花居然还能不时洒落在他们身上。
赶了一天的路,众人都是一身汗。坐骑也热。混合着鱼腥、沙土味道的水花洒落身上,不由一阵清凉。
头顶星光点点,面前河水奔流。往后头看,由无数火把组成的火龙络绎不绝,皆往这黄河北岸而来。景象实在可谓壮观。
只是,众人却都没有欣赏的心思。
一人说道:“将军,殊不料黄河的水势竟已浩大至此!想来赵大人与潘先生也是没有想到会出现这等情形的。我军长途奔袭南下,并没有带太多的渡河器材,这好几千人可该如何渡河啊?”
胡忠观望河水,也是暗吃一惊,但在部下的面前却不愿表露出来,扬起马鞭,往前头指了指,说道:“瞧见那处灯火闪亮的地方了么?”
众人聚神去看,见东边大概几百步外,果然有几点灯火闪亮。有人说道:“看见了。想来或是水边的渔家。”
“本将出营前,大人有密令,吩咐俺到河边渡口后,只管寻有灯火的地方。”
“却是为何?”
“自然是大人早有安排。”胡忠言简意赅地回答了一句,接着说道,“所以本将来到河边,别的什么事儿不做,这头一件事便是登高观望。”随手点了一人,令道,“你即刻过去,看个究竟。”
这人接令下了土丘,驰马奔去,身影渐消失夜色中。不多时,又从夜色中出现,奔回丘上,面带喜色,喜色中又带着担忧,叫道:“将军!大人真神机妙算,原来早备下了渡河船只。”
那几点灯火,却正是赵过、潘贤二提前派来河边搜集船只的人等。时间紧迫,他们也并没有能搜集到太多的船,大大小小合计一处,大概有个二三百艘,九成以上都是就地征集的渔船。
渔船,可想而知,大多数肯定都不会太大。
前阵子杨万虎、李和尚强渡山阳湖的时候,就征集了一回当地的渔船。但一则山阳湖的水势不及黄河;二来,当时杨、李是抢滩作战,士卒人数较少,且皆为轻装强渡,也没带多少的大型军械。两下比较,尽管这回征集到的渔船数量远上次,但因为黄河水势以及随军带了不少大型军械,并且士卒众多,更且还有骑兵等等的种种缘故,渡河的难度却不言而喻,定然还是很大。
——这也是为什么那回来报信之人喜中带忧的原因。
胡忠仰面观看夜色,见繁星点点,北边的夜空上有几点星光尤其明亮,正是北斗七星。因为正在夏季,故此“斗柄南指”。根据它们在星空中的位置,可以判断出时间,这也就是所谓的“观星之术”。
为将者当知天文地理,胡忠虽是半路出家,但因为听过罗国器军官教导团的课,并且平时闲暇时也常听幕僚讲解兵书,所以对此术并不陌生。
当下,他仰观天象,掐指一算,说道:“时辰不早,已经戌正。通传各营,即刻做好渡河准备。”叫住转身要走的众人,又吩咐说道,“另外派几个人,赶去杨、高、傅诸位将军军中,就说本将已找到了渡河船只。请他们也做好预备,按照早先定好的顺序顺次过河。”
夏季天黑得早,所以尽管才刚入夜不久,但换算成现代的时间,却也已是八点来钟了。
“早先定好的顺序顺次过河”,指的是赵过、潘贤二之前给各营定下的渡河顺序。“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行军打仗是一件顶顶严肃的大事,各个环节都不可轻忽,包括一个看似简单的“渡河”在内。
那么,赵过、潘贤二定下的渡河次序是什么呢?
先渡过去一部分的骑兵,以利用骑兵的快,在河对岸建立起一道侦察线。又因为骑兵有马,若是大部渡河,必然很慢,所以随后即把步卒的主力送过去。有了步卒作为掩护,最后再摆渡骑兵主力。
不久后,提前过来河边搜集船只的军官也来到了土丘上。两边都是相识,但仍然按照军法,一丝不苟地核对了军令。然后这军官才脸上带出笑容,说道:“胡将军,你们可真是神之极啊!中午末将才接到的单州军报,说你们早晨出了军营;这才刚刚入夜,你们就来到了河边。真不愧主公所赞,称将军是‘吾海东之夏侯渊’。”
夏侯渊,三国名将,以行军神著称。《魏书》上说“渊为将,赴急疾,常出敌之不意,故军中为之语曰:‘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吾海东之夏侯渊”这句话,是邓舍说的不错,但实际上却并非是单单称赞胡忠的,而是泛指海东的骑兵部队。
胡忠一笑,说道:“赵大人军令如山,出营时,本将等皆下的有军令状,保证必能尽快抵达河边。现在已是戌时,不算早了!”
“杨将军呢?”
“我骑兵先行,他步卒在后。”胡忠朝远处指了一指,说道,“火把最多的那个营头,就是杨将军所部了。”
“末将来前,也向大人立下的有军令状,保证不耽误诸位将军渡河。现已搜罗各色船只三百二十一艘,并在河水狭窄处,搭建起了一座绳桥。依据潘先生的指示,船只可先渡骑兵,绳桥可同时浮渡步卒。如此双管齐下,虽然说搜集到的船只不算太多,但粗略算来,也应该能使诸位将军一夜尽数过河!……,胡将军,咱们这便渡河吧?”
“好!”
军人行事非常干脆,而且也确实时间紧急。三言两语之后,便从胡忠的骑兵一部开始了渡河。
几千人聚集河边,分队横渡,又是晚上,还有大量的军马随行,不免喧闹。
声音惊动延河的居民,都是惶恐不安。有略微胆大的壮起胆子,偷偷出来窥探,或有被燕军哨探现的。如果换了是元军,大军过河、敢有窥探,十有**便被就一刀两断了。然而燕军军纪严明,却只是和颜悦色地问清楚了窥探者之来历,便放之任去,丝毫不加为难。
燕军横渡的这段黄河,北岸是济宁路,南岸是徐州。
两处地方皆为战略要地,自红巾起事后,多年来也不知遭过了多少兵灾。先有脱脱围剿芝麻李,继而田丰征战山东。其间又有张士诚等地方割据的势力渗透进来,更别提大大小小多如牛毛的各处盗匪。这两岸的百姓也可以算是见多识广了,但是却竟然从来没有见过有哪一支军队能像燕军这样和和气气的。
那些被现的窥探者们,在最初被现时,都不免心如死灰,自忖难逃一死,但最终却被平平安安地放走,侥幸狂喜的心情过了,少不了惊讶诧异。待得他们回到家里,与家人、邻居们说起,凡闻听者们,也都是不由一阵阵的啧啧称奇。
就燕军这边说来,之所以会做出这等举动,先当然是因其军纪严明;但其次,却也有赵过、潘贤二提前一些交代嘱咐之原因。而赵过、潘贤二又之所以会想起交代嘱咐诸将这些事情,却又是因为邓舍在写给赵、潘两人的军令中,曾对此特别指出过。
“我军之此番南下,夺徐固为重点,但是却也不可忘记亲善沿途百姓。自我军起事以来,这回是头次渡过黄河,进入淮泗、江南地区,百姓之初次印象尤为重要,万万不可轻忽大意。切记切记。”
有此特别交代,赵、潘自然凛然严遵。
这是一段小小的插曲,略过不提。
安排好了头批渡河的骑兵营头,胡忠在边儿上看了会儿,见井然有序,放下心来,留了几个副将继续接着协调,转过马头,径去了后头的步卒队伍前,找着杨万虎,又请来了高延世、傅友德等。
几个人略微交谈了几句,互相通报了一下各营的情况。
胡忠说道:“诸位,时间很急,本将所部前锋已然开始渡河,大约一个时辰后就能够渡河完毕。接下来,就请杨将军部接替吧。”补充说道,“若是杨将军部已准备妥善,其实现在就可以开始过河了。先来的将士在河上搭建起来的有绳桥,轻装的士卒可以缘绳而过。”
“绳桥”,即为在两岸扯一根绳子,士卒们可以拽着绳子浮水过去。黄河水浪很大,要说这样做是有一点危险的,但只要调度得当,还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诸人商议妥当。一面从船只中调出一些,来回巡弋在绳桥两边,随时准备援助失手落水的士卒,一面杨万虎即选择批渡河人员。
一切都有条不紊的进行。随着一批批的士卒投入渡河之中,斗转星移,河北岸的人越来越少,热闹和喧哗也渐渐地都转到了河南岸。
当第一抹拂晓的晨光出现时,九成以上的部队都已经顺利转移到了南岸。
在也渡过河水的胡、杨、高、傅诸将等的指挥下,经过短暂的休息,各营又迅地列好队形,依旧马军在前、步军在后,络绎开拔,奔赴徐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