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4 【请恩相出洋】
推荐阅读:大魏读书人、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盛唐风华、银狐、逆鳞、续南明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铁汉子最新章节!
贤良寺西跨院内,接风洗尘的宴席早已备好,杨格抱定晚鼙的身份,在席间对李鸿章和诸位前辈极尽恭敬,顺便也谈了移民、开矿、整军的一些简略情况,颇引起众幕僚的兴致,李鸿章也听得微微颔首、一脸嘉许之情。
宴席间气氛融洽,宾主尽欢。宴席后,幕僚们虽然想与杨格继续探讨关外洋务体系的事儿,却碍于时机不对,乃纷纷告辞散去,能留下参与核心机务的,唯有李鸿章幕中首席笔政于式枚和周馥二人。
书房内清茶飘香,气氛却与宴席间的轻松不同,稍显沉凝口气氛的改变,完全是因为李鸿章的情绪变化,苍老的脸上抹去了笑意,浮上忧虑,旁人又哪有心思说笑呢?
“刘制军甫返江宁就来了电报,商切朝廷调动武威军回陕甘弹压一事,言明武威军可回调陕甘,却不应受董福祥节制的主旨。致之啊,恐怕你不太清楚这个董福祥,说来,他虽是陕甘本地人,但也算得出身湘军,可左季高去世之后,董福祥与刘、张二帅的关系未见紧密,反倒搭上西安将军荣禄的衙门。此乃朝廷某些人调武威军返回陕甘而归董福祥节制的情由所在。此事在我,不得不考虑刘、张二帅之主旨,又不能眼看着回乱蔓延,武威军落入董福祥之手,难办呐!”
对此事,杨格在路上寻思过好几回,也没有想出妥善的法子来。
武威军开到辽东后就只打了第三次反攻海城的硬仗,后来陆续补充不少兵员、武器装备也大多更新,又在第四次反攻海城、验军堡——牛庄防御战中小建功劳,积攒了一些实战经验,为目前湘军中除却新编自强军、已经分散驻防的前锋军之外的第三强。
刘、张二人前番有取代淮军地位的心思,huā了大笔银子武装武威军,哪能看着这支队伍被调回陕甘,接受董福祥指挥呐?这个事实一旦形成,朝廷中某些人又会提出魏光焘有功或者有过…升官或者降职,借机调出陕甘,与部队脱离接触,剩下的事儿就谁都能看得一清二楚了。
后党煽动士子们闹得厉害…大清帝国的读书人们远远未曾“开化”在旧的思想惯性下,从自身利益出发,他们多半会选择支持、加入后党守旧阵营,这股力量的代表不是那些无职无权的读书人,而是大清国朝廷赖以统治全国的百万官僚!
顺天府各州县士子闹事,多半都是地方官们暗示、纵容…又在闹起来之后向上陈情,说连衙门都开不下去了,无非就是给朝廷施加压力,为今后掀起政治狂潮预作准备而已。
杨格和第一军的举措很及时、很果断,当政潮还是小股、还分散在各地时就以坚决的手段弹压之,驱散这小股浪头,就形不成大浪之合力。可谓一拳击打在后党阴谋的要害处,令其好不难受…这才彻底地与湘系撕破脸面,以回乱一事调动武威军,以此作为反击的手段。
帝党的主要举措移民实边——尚未见功…还需在国政大计问题上拿出令全体国人信服的成绩才行。此时摊牌,单单士子们在朝廷、地方守旧官僚们支持、纵然下掀起一股狂潮就足以颠倒乾坤了。可是在湘、淮趋向合流,湘系军力面临被吞并的节骨眼儿上,又使得帝党众人在苦无对策时多半会生出“索性摊牌”之念。
调吧,刘坤一、张之洞对李鸿章这位首辅失望,甚至对翁同、皇帝失望,湘军转向后党也不是不可能。不调吧,总得有个恰当的理由,还得承担起万一回乱猖獗蔓延带来的后果。
其实,众人心里都明白…魏光焘不率部回援陕甘,董福祥还真能阴着作出某些事儿来,让陕甘局面糜烂,给后党朝廷政争提供一把尖刀。
杨格左思右想,确实没辙,唯一的办法是调第二师第三旅去陕甘…以魏光焘部填防直隶。自己的部队自己清楚,别人是拉不走的,更不是换几个主官就能控制的!
“恩相,让第三旅去陕甘吧!“其实,李鸿章召杨格来就是这么个心思,只是不好主动提出来而已,还得杨某人知情识趣的主动要求调动第三旅。
“那………………津沽驻防,武威军可能胜任?”李鸿章对湘军却还有些担心,虽然湘淮有合流的意思,可毕竟是两个有过旧怨的系统,哪能说合流就合流的?否则,皇帝和首辅也就无需担心因为武威军调动而导致湘军政治态度转向的问题了。
“武威军可填防芦台、汉沽,暂归第一军节制;冯镇台率第四旅驻北塘、小站、西沽。”杨格见李鸿章微微点头,顺势兜售私货,又道:“如今京畿驻防调动,锦州一线兵力空虚,而俄人前番屡出威胁之言,一旦其探知我军调动情形,必然会再提路权、租借旅顺之议,如不能满足其胃口,就得准备着在关外与俄军碰一碰。恩相,军事调动的同时,是否再加以考虑三个方面问题?”
“致之,你说。”
“其一,王公重臣该当出洋了,免得又被陈安守揪住几个,大家都难堪。其二,派遣有的分量大臣以领队出洋察的名义,游说法国、德国、俄国,主要目的是试探与德国加强邦交关系、在军工方面引入克虏伯之可能性,克虏伯一旦投资辽东,德国势必要考虑其远东政策改变,有成为大清国在欧洲盟友奥援的可能。其三,暗赴俄国商议清俄缔约之事,稳住俄国人在远东的躁动,至于缔约嘛,职部以为尚且没有必要。”
杨格没有说自己准备敲打老毛子的话,这话说出来怕要吓住老大人喽。不说,只做准备,知情者目前就仅限于自己和荫昌二人,足矣。
说是三个方面的问题,其实比之武威军调动还关乎大局。
李鸿章、周馥、于式枚都陷入思考之中。
王公重臣出洋考察一事酝酿已久,前番皇帝有旨,九月过后必须成行。故而,后党定会在十月前掀起一场激烈的政争,此乃确信无疑的事儿。直隶顺天府书生闹事和调动武威军就是序幕一旦政潮形成,皇帝的圣旨说不一定就会改变,作废,王公重臣出洋考察也就无人再提了进而还会影响到刚刚成形的以内阁和督办军务处代替军机处的制度。一个不好,眼前的大好局面尽丧,大清国又回到一年前的地方抱着自己的脑袋等待洋人的敲打。
必须要推动王公重臣出洋,对后党使出釜底抽薪的杀手锏!
有分量的大臣领队,借出洋考察之名行高层外交之实。在德国西门子公司大额投资辽东矿冶,在清德两军初步建立起军事交流机制的目前,进一步推动清德两国邦交是必须的有极好基础条件的。杨格看得很准,一旦德意志帝国军工体系的支柱克虏伯投资辽东,德国的远东政策就会发生改变,注意力会相当地向远东倾斜,对大清国的邦交态度也会趋于良好。那么,领队大臣是谁?杨格没说,可话里话外都说清楚了,唯有内阁首辅恩相大人了。
以七十三岁高龄领队出洋,这……怎么想怎么揪心,难怪杨格不敢明说啊!可是大清国上下看看此时谁能代替李鸿章呐?谁跟克虏伯有亲密关系呐?谁能完整的代表大清国的洋务、先进政治势力啊?没有,绝对找不出第二个人来!
拉拢德国是真,去俄国缔约只是稳住俄国于一时,这一点倒出乎李鸿章的意料之外。清日战争的惨痛教训让李鸿章对〖日〗本的忌惮之心陡增到顶点,签订和约的那一刻,他就发誓终生不履日地!这话的意思明面上是全权大臣自觉被羞辱了,实则是李鸿章把〖日〗本看作大敌、死敌!为了压制死敌,他可以不顾英国人的暗示和警告与俄国人修好,准备缔结同盟,即便有引狼入室的可能感觉上总比被一条恶狗成日阶在家门口狂吠要好得多。联俄制日,成为前一阶段朝廷在外交方面的主要议题,今日杨格所言却有了不同,联俄是假,还要准备与俄国军队碰一碰。
此话,前番皇帝召对荫昌时荫昌曾分析过欧洲格局,也引用了洪钧所言,判断欧洲十年之内必有大战。判断只是判断,未成事实之前谁也不敢据此判断去决定国策。
不过,荫昌的话却说明了两个问题。
其一,英国是要遏制俄国的,在远东地区选择了扶持〖日〗本而非大清国,原因何在?大清国太弱,遏制不了俄国。由此,大清国必须想方设法变强,必须以移民实边为新政的先导,必须在整军经武的基础上,把全国军权统一到皇帝、内阁和督办军务处手中。
其二,德国人的处境很不妙-,第一陆军强国并非如大清国人所想象的那般能高枕无忧,在远东得到工业资源和商品市场对德国来说是一个强大的助力,随后,如果能为德国海军提供一个锚地或者说一个清德两国海军共用的基地,更能牵引清德两国关系向紧密到同盟方向发展。此种说法,得到北洋舰队将领们的支持,原本,北洋舰队众将在感情上是比较亲英的,可英国政府在清日战争中名为中立,实则暗助〖日〗本的表现令他们被残酷的现实打醒,加之北洋舰队主力舰艇也由德国人提供,亲英转向亲德就顺理成章了。
“嗯………………”发出一个长长的鼻音后,李鸿章看着静静等待的杨格,微微点头道:“看来,老夫该当领衔走一趟欧美了,顺便的,把留德学军事的小家伙儿们也带上吧!”
“恩相………………”看到须发皆白的老人作出如此决定,杨格又得计而高兴又生出心酸的感觉来,唤了一声,不知应该以何种言语来表达自己内心复杂的感受。
年轻人的话戛然而止以及容色变化,李鸿章一一收入眼底,心中对颇具战略眼光的杨格又高看了几分,亲近了几分。心中不由得认定了这位传人,更觉有杨格在京畿坐镇,即便老头子出洋了,政敌们也翻不起大浪来!
贤良寺西跨院内,接风洗尘的宴席早已备好,杨格抱定晚鼙的身份,在席间对李鸿章和诸位前辈极尽恭敬,顺便也谈了移民、开矿、整军的一些简略情况,颇引起众幕僚的兴致,李鸿章也听得微微颔首、一脸嘉许之情。
宴席间气氛融洽,宾主尽欢。宴席后,幕僚们虽然想与杨格继续探讨关外洋务体系的事儿,却碍于时机不对,乃纷纷告辞散去,能留下参与核心机务的,唯有李鸿章幕中首席笔政于式枚和周馥二人。
书房内清茶飘香,气氛却与宴席间的轻松不同,稍显沉凝口气氛的改变,完全是因为李鸿章的情绪变化,苍老的脸上抹去了笑意,浮上忧虑,旁人又哪有心思说笑呢?
“刘制军甫返江宁就来了电报,商切朝廷调动武威军回陕甘弹压一事,言明武威军可回调陕甘,却不应受董福祥节制的主旨。致之啊,恐怕你不太清楚这个董福祥,说来,他虽是陕甘本地人,但也算得出身湘军,可左季高去世之后,董福祥与刘、张二帅的关系未见紧密,反倒搭上西安将军荣禄的衙门。此乃朝廷某些人调武威军返回陕甘而归董福祥节制的情由所在。此事在我,不得不考虑刘、张二帅之主旨,又不能眼看着回乱蔓延,武威军落入董福祥之手,难办呐!”
对此事,杨格在路上寻思过好几回,也没有想出妥善的法子来。
武威军开到辽东后就只打了第三次反攻海城的硬仗,后来陆续补充不少兵员、武器装备也大多更新,又在第四次反攻海城、验军堡——牛庄防御战中小建功劳,积攒了一些实战经验,为目前湘军中除却新编自强军、已经分散驻防的前锋军之外的第三强。
刘、张二人前番有取代淮军地位的心思,huā了大笔银子武装武威军,哪能看着这支队伍被调回陕甘,接受董福祥指挥呐?这个事实一旦形成,朝廷中某些人又会提出魏光焘有功或者有过…升官或者降职,借机调出陕甘,与部队脱离接触,剩下的事儿就谁都能看得一清二楚了。
后党煽动士子们闹得厉害…大清帝国的读书人们远远未曾“开化”在旧的思想惯性下,从自身利益出发,他们多半会选择支持、加入后党守旧阵营,这股力量的代表不是那些无职无权的读书人,而是大清国朝廷赖以统治全国的百万官僚!
顺天府各州县士子闹事,多半都是地方官们暗示、纵容…又在闹起来之后向上陈情,说连衙门都开不下去了,无非就是给朝廷施加压力,为今后掀起政治狂潮预作准备而已。
杨格和第一军的举措很及时、很果断,当政潮还是小股、还分散在各地时就以坚决的手段弹压之,驱散这小股浪头,就形不成大浪之合力。可谓一拳击打在后党阴谋的要害处,令其好不难受…这才彻底地与湘系撕破脸面,以回乱一事调动武威军,以此作为反击的手段。
帝党的主要举措移民实边——尚未见功…还需在国政大计问题上拿出令全体国人信服的成绩才行。此时摊牌,单单士子们在朝廷、地方守旧官僚们支持、纵然下掀起一股狂潮就足以颠倒乾坤了。可是在湘、淮趋向合流,湘系军力面临被吞并的节骨眼儿上,又使得帝党众人在苦无对策时多半会生出“索性摊牌”之念。
调吧,刘坤一、张之洞对李鸿章这位首辅失望,甚至对翁同、皇帝失望,湘军转向后党也不是不可能。不调吧,总得有个恰当的理由,还得承担起万一回乱猖獗蔓延带来的后果。
其实,众人心里都明白…魏光焘不率部回援陕甘,董福祥还真能阴着作出某些事儿来,让陕甘局面糜烂,给后党朝廷政争提供一把尖刀。
杨格左思右想,确实没辙,唯一的办法是调第二师第三旅去陕甘…以魏光焘部填防直隶。自己的部队自己清楚,别人是拉不走的,更不是换几个主官就能控制的!
“恩相,让第三旅去陕甘吧!“其实,李鸿章召杨格来就是这么个心思,只是不好主动提出来而已,还得杨某人知情识趣的主动要求调动第三旅。
“那………………津沽驻防,武威军可能胜任?”李鸿章对湘军却还有些担心,虽然湘淮有合流的意思,可毕竟是两个有过旧怨的系统,哪能说合流就合流的?否则,皇帝和首辅也就无需担心因为武威军调动而导致湘军政治态度转向的问题了。
“武威军可填防芦台、汉沽,暂归第一军节制;冯镇台率第四旅驻北塘、小站、西沽。”杨格见李鸿章微微点头,顺势兜售私货,又道:“如今京畿驻防调动,锦州一线兵力空虚,而俄人前番屡出威胁之言,一旦其探知我军调动情形,必然会再提路权、租借旅顺之议,如不能满足其胃口,就得准备着在关外与俄军碰一碰。恩相,军事调动的同时,是否再加以考虑三个方面问题?”
“致之,你说。”
“其一,王公重臣该当出洋了,免得又被陈安守揪住几个,大家都难堪。其二,派遣有的分量大臣以领队出洋察的名义,游说法国、德国、俄国,主要目的是试探与德国加强邦交关系、在军工方面引入克虏伯之可能性,克虏伯一旦投资辽东,德国势必要考虑其远东政策改变,有成为大清国在欧洲盟友奥援的可能。其三,暗赴俄国商议清俄缔约之事,稳住俄国人在远东的躁动,至于缔约嘛,职部以为尚且没有必要。”
杨格没有说自己准备敲打老毛子的话,这话说出来怕要吓住老大人喽。不说,只做准备,知情者目前就仅限于自己和荫昌二人,足矣。
说是三个方面的问题,其实比之武威军调动还关乎大局。
李鸿章、周馥、于式枚都陷入思考之中。
王公重臣出洋考察一事酝酿已久,前番皇帝有旨,九月过后必须成行。故而,后党定会在十月前掀起一场激烈的政争,此乃确信无疑的事儿。直隶顺天府书生闹事和调动武威军就是序幕一旦政潮形成,皇帝的圣旨说不一定就会改变,作废,王公重臣出洋考察也就无人再提了进而还会影响到刚刚成形的以内阁和督办军务处代替军机处的制度。一个不好,眼前的大好局面尽丧,大清国又回到一年前的地方抱着自己的脑袋等待洋人的敲打。
必须要推动王公重臣出洋,对后党使出釜底抽薪的杀手锏!
有分量的大臣领队,借出洋考察之名行高层外交之实。在德国西门子公司大额投资辽东矿冶,在清德两军初步建立起军事交流机制的目前,进一步推动清德两国邦交是必须的有极好基础条件的。杨格看得很准,一旦德意志帝国军工体系的支柱克虏伯投资辽东,德国的远东政策就会发生改变,注意力会相当地向远东倾斜,对大清国的邦交态度也会趋于良好。那么,领队大臣是谁?杨格没说,可话里话外都说清楚了,唯有内阁首辅恩相大人了。
以七十三岁高龄领队出洋,这……怎么想怎么揪心,难怪杨格不敢明说啊!可是大清国上下看看此时谁能代替李鸿章呐?谁跟克虏伯有亲密关系呐?谁能完整的代表大清国的洋务、先进政治势力啊?没有,绝对找不出第二个人来!
拉拢德国是真,去俄国缔约只是稳住俄国于一时,这一点倒出乎李鸿章的意料之外。清日战争的惨痛教训让李鸿章对〖日〗本的忌惮之心陡增到顶点,签订和约的那一刻,他就发誓终生不履日地!这话的意思明面上是全权大臣自觉被羞辱了,实则是李鸿章把〖日〗本看作大敌、死敌!为了压制死敌,他可以不顾英国人的暗示和警告与俄国人修好,准备缔结同盟,即便有引狼入室的可能感觉上总比被一条恶狗成日阶在家门口狂吠要好得多。联俄制日,成为前一阶段朝廷在外交方面的主要议题,今日杨格所言却有了不同,联俄是假,还要准备与俄国军队碰一碰。
此话,前番皇帝召对荫昌时荫昌曾分析过欧洲格局,也引用了洪钧所言,判断欧洲十年之内必有大战。判断只是判断,未成事实之前谁也不敢据此判断去决定国策。
不过,荫昌的话却说明了两个问题。
其一,英国是要遏制俄国的,在远东地区选择了扶持〖日〗本而非大清国,原因何在?大清国太弱,遏制不了俄国。由此,大清国必须想方设法变强,必须以移民实边为新政的先导,必须在整军经武的基础上,把全国军权统一到皇帝、内阁和督办军务处手中。
其二,德国人的处境很不妙-,第一陆军强国并非如大清国人所想象的那般能高枕无忧,在远东得到工业资源和商品市场对德国来说是一个强大的助力,随后,如果能为德国海军提供一个锚地或者说一个清德两国海军共用的基地,更能牵引清德两国关系向紧密到同盟方向发展。此种说法,得到北洋舰队将领们的支持,原本,北洋舰队众将在感情上是比较亲英的,可英国政府在清日战争中名为中立,实则暗助〖日〗本的表现令他们被残酷的现实打醒,加之北洋舰队主力舰艇也由德国人提供,亲英转向亲德就顺理成章了。
“嗯………………”发出一个长长的鼻音后,李鸿章看着静静等待的杨格,微微点头道:“看来,老夫该当领衔走一趟欧美了,顺便的,把留德学军事的小家伙儿们也带上吧!”
“恩相………………”看到须发皆白的老人作出如此决定,杨格又得计而高兴又生出心酸的感觉来,唤了一声,不知应该以何种言语来表达自己内心复杂的感受。
年轻人的话戛然而止以及容色变化,李鸿章一一收入眼底,心中对颇具战略眼光的杨格又高看了几分,亲近了几分。心中不由得认定了这位传人,更觉有杨格在京畿坐镇,即便老头子出洋了,政敌们也翻不起大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