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营销
推荐阅读: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全职艺术家、龙王殿、重生之都市仙尊、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
八一中文网 www.byzw.cc,最快更新笑傲香江最新章节!
王京心里默默计算了一下大陆真的发展起来,会有多少人能够成为香港电影的潜在消费人群,最后得出的数字把他自己都吓了一跳。
这个市场要是真正开发出来,比整个东、南亚市场加在一起都要庞大,这些年香港电影人削尖脑袋往好莱坞钻,还不是就因为北美那庞大的电影市场。
要是大陆市场能够做到北美市场哪怕只是一半的规模,也是一根粗得不能再粗的大腿了。
看到王京一副意动的表情,林夕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别做梦了,大陆电影市场要发展起来,至少也是二十年以后的事情,你还是先专心顾好眼下吧!”
“好啊,那我们就是说说眼下,《青蛙王子》的后期剪辑已经做完了,什么时候能安排上映?”
王京是个很现实的家伙,在知道大陆市场还只是一个不知要多少年才能变成现实的大饼之后,他果断地放弃了遗憾,认真的和林夕谈论起了自己电影上映的事情。
“最近这两个月的档期都排满了,再说吧。”看得出林夕对这件事并不上心,随便一两句话就把这件事应付了过去。
林夕不急,但是王京却很着急。
“不是吧?我之前问过岑经理,最近这两个月好像没什么特别值得一提的片子上映,把我这部电影插进去应该没什么问题啊!”
“谁说没有重磅的电影上映?《少林寺》就定档在这个月。然后接下来还有许鞍桦导演的《投奔怒海》,再把你这部放进去,三部电影自相残杀有意思?”
“你确定这两部电影上映能卖座?”王京一脸怀疑地看着林夕。“《投奔怒海》我也就忍了,毕竟是青鸟影业投资拍的,也算是自己人,可《少林寺》你也这么重视就有些说不过去了吧?这部电影虽然不错,但你别忘了它是大陆拍的,你觉得会有多少香港观众买账?”
“恰恰相反,你说这个问题正好是这部电影的优势。试想一下。一部本身质量不错的电影,再加上大陆在香港上映的第一部电影这样的噱头。你觉得香港观众会不会被吸引?”
林夕的反问让王京有些哑口无言,尽管他心里也认同林夕这番话,但总感觉林夕这么做似乎还有其他的目的。
“不相信我们可以打个赌,我赌《少林寺》的票房都能超过一千五百万。要是输了我给你道歉,以后你电影的档期可以随便挑!”
这么优厚的条件,把王京都吓了一跳。
“那要是我输了呢?”
“要是你输了,那以后你所有电影的档期都我说了算,你不准有任何的意见!”林夕说完挑衅似的看了王京一眼,“怎么样,敢赌吗?”
王京被林夕这么一激,毫不犹豫的就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赌就赌,我就不信这次你能赢!”
——
刚立下赌约的时候。王京还觉得自己这次可以稳赢,但是一星期之后他就发现事情的发展已经完全脱离了预想的轨迹。
在安排旗下影院经理看过样片之后,《少林寺》往下拍片的阻力立刻就少了很多。
为了给外界造成一个“不情不愿”的假象。东方院线只安排了十六家影院上映这部电影,并且在影片上映前也没有进行太多的宣传。
这种刻意的“低调”同时也迷惑住了作为竞争对手的嘉禾跟金公主,两部都觉得林夕是出于无奈才上档这部电影,所以干脆就在这件事上推波助澜,暗中买通媒体把消息散布出去。
时值中英两国正要对香港未来前途问题展开谈判之际,任何有关于大陆方面的消息都能跳动香港市民的敏感神经。即将上映的《少林寺》当然也不例外。
大部分的香港市民对大陆电影的印象一直都还停留在样板戏上,骤然间听说大陆拍了一部功夫片要在香港上映。不禁倍感好奇。
尽管媒体一致看衰这部电影的票房,甚至有的报纸直接预言这部电影将会扑街,但偏偏就是这样一部让媒体很不屑的电影,却成了很多普通人茶余饭后热议的谈资。
很快,林树在《明报》的专栏上也谈到了《少林寺》。
“我向大家郑重的推荐这部电影,并不是因为上映这部电影的东方院线是林夕的产业,而作为林夕的父亲我应该就要帮他打广告,不是这样的。实际上在看到这部电影样片之前,我心里也和很多人一样有迟疑,担心这是一部带着某种政治目的的电影,事实证明是我多虑了,这是一部很纯粹的商业电影,而且这部电影在这之前已经在大陆上映,并且取得了轰动性的成功。”
“有人就说了,这部电影能在大陆取得那样的成功,主要还是因为大陆电影市场之前一直都缺少这类以娱乐大众为主导的电影,而香港一直都不缺少这类型的电影,这一点我不否认。对于大陆观众而言,《少林寺》就是一部纯粹的商业片,但对于香港观众而言,《少林寺》又不仅仅只是一部简单的商业片。”
“要观察一个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变化,文化艺术作品是一个很好的风向标。在政治氛围紧张,思想被禁锢的时代,文化艺术作品就会呈现出单调、统一的形态,而在政治氛围宽松,思想得到解放的时代,文化艺术作品就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姿态。”
“《少林寺》作为第一部被引进香港上映的大陆电影,香港观众实际上是可以通过这部电影,管中窥豹的体会到大陆近年来一些的变化。因为只有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经济得到一定发展的情况下,《少林寺》这样的电影才有可能会被拍摄出来并且大受欢迎。”
“在我前段时间有关于北上见闻的文章里就曾多次提到,大陆政府现在越来越重视在经济领域的作为,只是受限于体制的原因,改革还需要一步一步的进行,但是大的方向是在朝着发展经济的方向努力,现在《少林寺》也可以给大家提供这方面的参考借鉴。”
“在大陆中央政府收回香港的决定不可动摇的前提下,香港未来的命运实际上已经和大陆紧紧联系在一起。试想一下,如果大陆以后出现更多像《少林寺》这样的商业电影,是否也就意味着大陆的经济将会变得更加有活力,大陆政府朝着经济方面的改革会越发坚定?大陆经济越往前发展,收回香港之后改变香港现有制度的可能性就越小,我想这才是大不多数香港人所期待的结果。”
林树的文章论述很好的抓住了香港人当下最关心的问题,并且用《少林寺》向大家证明了一个比较乐观的结果,这对正处在焦虑中的香港人无疑是一剂强心剂。
为了验证林树观点的正确性,或者说是为了寻找一个对未来信心安定的理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即将上映的《少林寺》,甚至已经有人按耐不住,开始打听起预售票的日期。
面对观众日益高涨的购票热情,东方院线方面只不过是把预售电影票的日期往前提前了一天,但是放映场次和规模都没有变化,依旧是十六家影院上映。
那些没有被安排到放映计划的影院经理,出于自身业绩的考虑,都纷纷向总部要求增加放映规模,至少要把自己负责的院线也安排到放映计划当中。
这些要求通过岑健勋反馈到林夕那里,然后全部都被驳回。
岑健勋被这些院线经理整天电话诉苦折磨得不行,又硬着头皮向林夕提了一次扩大放映规模的建议,结果还是被林夕拒绝。
当然为了安抚手下人的情绪,林夕这次也做了一些让步,比如说同意让各家院线轮番上映《少林寺》,但是总的上映数量依旧为十六家,多一家都不行。
岑健勋对此感到非常不解,既然观众有很强的意愿来观看这部电影,为什么非要控制数量把部分观众拒之门外呢?
林夕只回答了“奇货可居”四个字,剩下的都丢给岑健勋自己去琢磨。
实际上林夕这次所采取的做法,正是后世经常被商家所采用的饥.渴营销。
因为林树的那篇文章,大家对这部电影《少林寺》的兴趣已经不仅仅只局限于猎奇,更多人是怀着对香港未来前途命运的不确定,把这部电影当成了了解大陆的一个窗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扩大上映规模,不仅会被人质疑林夕、林树父子在演双簧,而且一下子就满足大部分人的观影需求,很快就会削弱后续观众对这部电影的好奇心。
这样电影在经历最开始一段时间的火爆之后,后续票房就会像坐过山车一样急速下滑。而林夕限制上映规模,就是要让大家的这种好奇心不能一下子得到充分的满足,这样就可以一直吊着那些还没有观看这部电影观众的胃口,达到持续地吸引观众买票进场。
只要单场上座率一直可以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电影就一直不用下档,放映规模缩减带来的损失完全可以通过增加放映周期来实现,最后票房只会更多。
更可况林夕还要借着这部电影,让香港观众对影片男主角建立一个初步的印象,影片上映时间越长,对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就越有利。(未完待续)
王京心里默默计算了一下大陆真的发展起来,会有多少人能够成为香港电影的潜在消费人群,最后得出的数字把他自己都吓了一跳。
这个市场要是真正开发出来,比整个东、南亚市场加在一起都要庞大,这些年香港电影人削尖脑袋往好莱坞钻,还不是就因为北美那庞大的电影市场。
要是大陆市场能够做到北美市场哪怕只是一半的规模,也是一根粗得不能再粗的大腿了。
看到王京一副意动的表情,林夕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
“别做梦了,大陆电影市场要发展起来,至少也是二十年以后的事情,你还是先专心顾好眼下吧!”
“好啊,那我们就是说说眼下,《青蛙王子》的后期剪辑已经做完了,什么时候能安排上映?”
王京是个很现实的家伙,在知道大陆市场还只是一个不知要多少年才能变成现实的大饼之后,他果断地放弃了遗憾,认真的和林夕谈论起了自己电影上映的事情。
“最近这两个月的档期都排满了,再说吧。”看得出林夕对这件事并不上心,随便一两句话就把这件事应付了过去。
林夕不急,但是王京却很着急。
“不是吧?我之前问过岑经理,最近这两个月好像没什么特别值得一提的片子上映,把我这部电影插进去应该没什么问题啊!”
“谁说没有重磅的电影上映?《少林寺》就定档在这个月。然后接下来还有许鞍桦导演的《投奔怒海》,再把你这部放进去,三部电影自相残杀有意思?”
“你确定这两部电影上映能卖座?”王京一脸怀疑地看着林夕。“《投奔怒海》我也就忍了,毕竟是青鸟影业投资拍的,也算是自己人,可《少林寺》你也这么重视就有些说不过去了吧?这部电影虽然不错,但你别忘了它是大陆拍的,你觉得会有多少香港观众买账?”
“恰恰相反,你说这个问题正好是这部电影的优势。试想一下。一部本身质量不错的电影,再加上大陆在香港上映的第一部电影这样的噱头。你觉得香港观众会不会被吸引?”
林夕的反问让王京有些哑口无言,尽管他心里也认同林夕这番话,但总感觉林夕这么做似乎还有其他的目的。
“不相信我们可以打个赌,我赌《少林寺》的票房都能超过一千五百万。要是输了我给你道歉,以后你电影的档期可以随便挑!”
这么优厚的条件,把王京都吓了一跳。
“那要是我输了呢?”
“要是你输了,那以后你所有电影的档期都我说了算,你不准有任何的意见!”林夕说完挑衅似的看了王京一眼,“怎么样,敢赌吗?”
王京被林夕这么一激,毫不犹豫的就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赌就赌,我就不信这次你能赢!”
——
刚立下赌约的时候。王京还觉得自己这次可以稳赢,但是一星期之后他就发现事情的发展已经完全脱离了预想的轨迹。
在安排旗下影院经理看过样片之后,《少林寺》往下拍片的阻力立刻就少了很多。
为了给外界造成一个“不情不愿”的假象。东方院线只安排了十六家影院上映这部电影,并且在影片上映前也没有进行太多的宣传。
这种刻意的“低调”同时也迷惑住了作为竞争对手的嘉禾跟金公主,两部都觉得林夕是出于无奈才上档这部电影,所以干脆就在这件事上推波助澜,暗中买通媒体把消息散布出去。
时值中英两国正要对香港未来前途问题展开谈判之际,任何有关于大陆方面的消息都能跳动香港市民的敏感神经。即将上映的《少林寺》当然也不例外。
大部分的香港市民对大陆电影的印象一直都还停留在样板戏上,骤然间听说大陆拍了一部功夫片要在香港上映。不禁倍感好奇。
尽管媒体一致看衰这部电影的票房,甚至有的报纸直接预言这部电影将会扑街,但偏偏就是这样一部让媒体很不屑的电影,却成了很多普通人茶余饭后热议的谈资。
很快,林树在《明报》的专栏上也谈到了《少林寺》。
“我向大家郑重的推荐这部电影,并不是因为上映这部电影的东方院线是林夕的产业,而作为林夕的父亲我应该就要帮他打广告,不是这样的。实际上在看到这部电影样片之前,我心里也和很多人一样有迟疑,担心这是一部带着某种政治目的的电影,事实证明是我多虑了,这是一部很纯粹的商业电影,而且这部电影在这之前已经在大陆上映,并且取得了轰动性的成功。”
“有人就说了,这部电影能在大陆取得那样的成功,主要还是因为大陆电影市场之前一直都缺少这类以娱乐大众为主导的电影,而香港一直都不缺少这类型的电影,这一点我不否认。对于大陆观众而言,《少林寺》就是一部纯粹的商业片,但对于香港观众而言,《少林寺》又不仅仅只是一部简单的商业片。”
“要观察一个国家的政治意识形态变化,文化艺术作品是一个很好的风向标。在政治氛围紧张,思想被禁锢的时代,文化艺术作品就会呈现出单调、统一的形态,而在政治氛围宽松,思想得到解放的时代,文化艺术作品就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姿态。”
“《少林寺》作为第一部被引进香港上映的大陆电影,香港观众实际上是可以通过这部电影,管中窥豹的体会到大陆近年来一些的变化。因为只有在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经济得到一定发展的情况下,《少林寺》这样的电影才有可能会被拍摄出来并且大受欢迎。”
“在我前段时间有关于北上见闻的文章里就曾多次提到,大陆政府现在越来越重视在经济领域的作为,只是受限于体制的原因,改革还需要一步一步的进行,但是大的方向是在朝着发展经济的方向努力,现在《少林寺》也可以给大家提供这方面的参考借鉴。”
“在大陆中央政府收回香港的决定不可动摇的前提下,香港未来的命运实际上已经和大陆紧紧联系在一起。试想一下,如果大陆以后出现更多像《少林寺》这样的商业电影,是否也就意味着大陆的经济将会变得更加有活力,大陆政府朝着经济方面的改革会越发坚定?大陆经济越往前发展,收回香港之后改变香港现有制度的可能性就越小,我想这才是大不多数香港人所期待的结果。”
林树的文章论述很好的抓住了香港人当下最关心的问题,并且用《少林寺》向大家证明了一个比较乐观的结果,这对正处在焦虑中的香港人无疑是一剂强心剂。
为了验证林树观点的正确性,或者说是为了寻找一个对未来信心安定的理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即将上映的《少林寺》,甚至已经有人按耐不住,开始打听起预售票的日期。
面对观众日益高涨的购票热情,东方院线方面只不过是把预售电影票的日期往前提前了一天,但是放映场次和规模都没有变化,依旧是十六家影院上映。
那些没有被安排到放映计划的影院经理,出于自身业绩的考虑,都纷纷向总部要求增加放映规模,至少要把自己负责的院线也安排到放映计划当中。
这些要求通过岑健勋反馈到林夕那里,然后全部都被驳回。
岑健勋被这些院线经理整天电话诉苦折磨得不行,又硬着头皮向林夕提了一次扩大放映规模的建议,结果还是被林夕拒绝。
当然为了安抚手下人的情绪,林夕这次也做了一些让步,比如说同意让各家院线轮番上映《少林寺》,但是总的上映数量依旧为十六家,多一家都不行。
岑健勋对此感到非常不解,既然观众有很强的意愿来观看这部电影,为什么非要控制数量把部分观众拒之门外呢?
林夕只回答了“奇货可居”四个字,剩下的都丢给岑健勋自己去琢磨。
实际上林夕这次所采取的做法,正是后世经常被商家所采用的饥.渴营销。
因为林树的那篇文章,大家对这部电影《少林寺》的兴趣已经不仅仅只局限于猎奇,更多人是怀着对香港未来前途命运的不确定,把这部电影当成了了解大陆的一个窗口,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扩大上映规模,不仅会被人质疑林夕、林树父子在演双簧,而且一下子就满足大部分人的观影需求,很快就会削弱后续观众对这部电影的好奇心。
这样电影在经历最开始一段时间的火爆之后,后续票房就会像坐过山车一样急速下滑。而林夕限制上映规模,就是要让大家的这种好奇心不能一下子得到充分的满足,这样就可以一直吊着那些还没有观看这部电影观众的胃口,达到持续地吸引观众买票进场。
只要单场上座率一直可以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电影就一直不用下档,放映规模缩减带来的损失完全可以通过增加放映周期来实现,最后票房只会更多。
更可况林夕还要借着这部电影,让香港观众对影片男主角建立一个初步的印象,影片上映时间越长,对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就越有利。(未完待续)